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10 09:1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

篇1

一、微型课题研究需要权衡和自主互融

微型课题研究的内容如果一味地任由教师自由去选择,那肯定是行不通的。我园主张的权衡和自主互融,指的是在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内容。

1.内容选材不能散

内容选择时一定要尽早规划好,我园每年9月份都会利用新学期的教科会议进行动员,开设园级微型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微型课题的申报建立在三个大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如我园的主课题是《生态环境中幼儿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教师可以根据此课题进行分化,从中取一瓢,老师们可以结合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整合,如《一日环境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游戏环境中幼儿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等,既能兼顾到主课题的发展,又能在有个性化的和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中有所收获。

2.人员配备不能凑

为体现课题研究的自主、自愿原则,我们鼓励教师自由组合申报微型课题。当然,组合并非随意乱凑,我们提倡在老师自主配对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强弱调配,保证每个微型课题都能力量均衡,为课题的正常开展提供前提。我园现有微型课题10个,每个课题都有2-3个班级老师共同研究,每个课题都推荐一名能力较强的老师为课题负责人,由负责人全权管理好微型课题研究。

二、微型课题研究需要帮扶和自助互补

微型课题的管理不提倡手把手地研究,也不能做出放任不管的姿态。我园主张的帮扶和自助互补,指的是微型课题产生后由各小组教师自助管理,当教师在自助式研究遇到难题时适当地拉一把、推一段、举一例。

1.期初微型课题研讨――1+1式

定好微型课题研究计划是一项重要工作,它决定着一学期的课题研究方向和发展,为此,我园在学期初会组织开展微型课题研讨活动。此次研讨活动并不如以往常态的一锅式,而采用1+1面对面的研讨形式。研讨前,教科室会将问卷式的课题调查表下发,主要是了解上学期研究中的收获及存在的困惑或问题;研讨时,教科室在传达本学期主课题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时,还会针对各组提出的困惑或问题进行剖析,共商对策,制订出本学期的主要研究内容。研讨后,教科室要求各组在一周内制订好课题研究计划,通过检查对不合理的小组课题计划表进行调整。通过面对面的指导与沟通,帮助各个微型课题进一步梳理课题思路,让各课题老师有内容可做,有研究重点,有显性分析,为每个课题的更好发展打下了基础。

2.期中微型课题解惑――小组式

在学期中旬,我园会组织各微型课题负责人召开期中交流活动。交流内容分三个方面:(1)本组开展了哪些课题活动?在课题研究中你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难题?(2)对下阶段工作你有什么设想?(3)推荐一段或一本与课题有关的名言或文章。活动前每位负责人都要进行思考和整理,要求研讨内容真实、具体。研讨最后有针对性地对共性的问题进行切磋和协商,并制定好下月的研究计划。通过各微型课题组的交流、分享,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下阶段课题研究积累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

3.每月微型课题汇报――随机式

为便于管理和操作,每月微型课题小组要按时完成一月一次的月汇报单,简要汇报一月的课题研究过程。同时,教科室还会随机地跟个别组进行交流,倾听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的做法和想法,了解老师们的研究动态,适当地给予帮助和指点。

三、微型课题研究需要量化和创新互进

微型课题研究的评价促进方式不能一概而论,不然会适得其反。我园主张的量化和创新互进,指的是微型课题研究评价既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又考虑到年龄差异、层次差异、级别差异而有所收放。

1.评定考核

结合期初制订的计划内容和本学期的研究动态,学期结束时对各微型课题组进行考核,从活动开展成效、过程性资料质量、成果积累等量性方面展开考核,并与教科奖励相结合,对分值较高的成员进行一定金额的奖励。通过评定考核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及时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从而提高大家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2.弹性考核

针对我园教师性质不同、层次差异等情况,我们专门设立了弹性考核项目,分别对园内骨干老师、老教师、青年老师进行个性化的考核评价,以此激励有特长的老师更有闯劲,鼓励能力一般的老师更有干劲,引导刚入门的青年老师更有冲劲。

3.进级考核

我园对各微型课题进行逐级申报、分层管理,就现有的10个微型课题中,我园结合开展情况进行了考评、核定,对取材较好、研究过程较显性、预期成效丰富的微型课题定级为园微型课题,共产生了4个,另6个微型课题定级为小微型课题。在申报市级微型课题时,我园又公平、公开地对4个园微型课题《张家港市微型课题申报表》的材料进行了删选和考查,从中挑选了3个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有一定研究优势的微型课题申报了市级微型课题。通过一轮轮的删选和考验,三个课题均顺利认定为市级微型课题,为我园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又添上一笔。

篇2

一、成立中心教研组,建立教育教研管理系统

为了让城乡幼儿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我们成立全县幼教中心教研组,中心教研组组长由幼教教研员担任,成员由各幼儿园的园长或骨干教师组成。中心教研组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制度、明确目标任务。中心教研组的成立使全县教科研活动网络健全,信息沟通顺畅,教研活动行动迅速,达到资源共享。

二、筛选来自基层园的热点、难点问题

来自基层教师的声音不容忽视,只有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开展的教研活动才有实效,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为了带动全县幼儿教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问题,每学期开学初,教育局教研室发放幼教热点、难点问题征集表,征集全县各园工作的困惑及问题,中心教研组长在众多的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中选择集中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中心组开展研讨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直击教学关键问题,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容易研究并形成经验推广。

三、依托中心组,开展问题研究

每学期筛选好4个重点、难点问题,将这4个问题分配到4个活动小组,每一个活动小组承担一个问题研究。由一个能力强的幼儿园担任主要研究任务,组内其他幼儿园辅助研究。中心组成员每月集中交流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承担主要任务的幼儿园作中心发言,展示教学研究成果、经验,交流活动方案,小组内其他成员单位一定要发言,中心组其他成员可以作补充发言。会后主要发言单位将共同研究形成的书面经验材料整理下发给其他中心组成员,达到资源共享。比如:《如何开展科学小实验》这一问题,由南片中心教研活动小组承担,灵璧县幼儿园主要研究,其他组内各园也进行研究。灵璧县幼儿园疏理了科学小实验经验的类型,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实验如何做、如何准备材料、如何记录等,其他中心组成员补充,然后由灵璧县幼儿园把《如何开展科学小实验》经验材料发给大家或上传到网上,经验共享。这样每学期都有4个幼儿园来牵头研究、讨论,锻炼了幼儿园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了全县各中心幼儿园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四、发挥中心组成员作用,有效开展二级培训活动

一个骨干教师水平提高了,并不能说明全县教师业务水平相应提高。为此要求中心组成员带着经验和收获,到本乡镇对全乡幼儿教师开展二级培训活动。中心组成员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传授给本乡幼儿教师,以少带多,以点带面,共同提高。

五、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

篇3

一、课题研究管理工作

1.本学期结合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际,继续完善、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教育科研课题的各项管理工作。课题管理做到了有要求、有考核、有总结。

2.完成了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个人 研究档案建立工作。试验教师定期完成案例反思和阶段小结。

3.为加强参与课题研究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本学期召开了课题研究案例反思交流会。

4.针对课题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本学期做好课题变更的准备工作。

二、培训工作及队伍建设

1.本学期重点加强学习团队建设,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主要建立以数学、语文、英语三学科为主的学习团队,定期组织活动。

2.以校本培训为依托,提高广大教 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学期围绕课题进行了“有效教学”专题培训和测试。以及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认识和能力的培训以及有关多元智能理论有关知识的学习。

3.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骨干教师培养和评选的相关制度。以校级骨干为基础,初步形成骨干教师梯队。本学期内选送了两名教师参加省骨干培训。

三、课题研究实践

1.继续坚持科研小组内研究课制度,注重发挥团队优势,组织跨学年的研讨活动,提高研究课的质量。做到以问题为牵动,注重课后的评析与反思。本学期加强了课堂教学工作的研究,开学初布置了本学期的研究课任务,每个教研组40岁以下的老师每学期上三节有研究价值的课,要有教案、有评课。有一个反思。本学期共上研究课78节,这更促进了研究课的实效性,一课多讲、多人共备一节课成为研究课主要形式,甚至打破了学年组,备课组的界限,好多教师都觉得收益很大,从而更加喜欢上研究课了。也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教师,英语组更是在主任的带领下开电工小学教研课的先河。

2.总结课改经验,科研教改一体化,开展课题研讨课活动,王敏老师讲了《丰碑》一课,课后组织听课教师研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针对这节课提问题和改进意见,教者本人积极反思,有的教师觉得上的不过瘾,主动请缨在自己班上,到别人班再上这节课。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研究家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之在学校形成课堂教学研究之风。

3.有6名教师参加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赛课选拔赛第一轮赛事-英语说课,并取得了团体好成绩,王晓鹤取得了全区第二的优异成绩。王晓鹤参加了此次赛课的第二轮比赛--微型课赛课,在原动力赛区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入选。我校作为区第三轮选拔赛的赛场,王晓鹤又获得了市红杉杯市级优质课的好成绩。

四、其他工作

1.认真完成了做为整改委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

2.及时做好科普信息交流工作。

3.完成了各项科研成果征集工作。

篇4

【论文摘要】:电能高效洁净地生产、传输、储存、分配和使用的技术将成为电力技术的重点领域。

“电力技术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桥梁”,这个论断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研究表明,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尽可能把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使用,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中的比例。因为,在保证相同的能源服务水平的前提下,使用电力这种优质能源最清洁、方便,易于控制、效率最高。如果能将大量分散燃用的化石燃料都高效洁净地转换为电力使用,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就会大大改善。因此,电能高效洁净地生产、传输、储存、分配和使用的技术将成为电力技术的重点领域。以下将对若干电力前沿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简单评述。

1.分布式电源

当今的分布式电源主要是指用液体或气体燃料的内燃机(IC)、微型燃气轮机(Microtur_bines)和各种工程用的燃料电池(FuelCell)。因其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分布式电源与“小机组”已不是同一概念。

1.1微型燃气轮机

微型燃气轮机(MicroTurbine),是功率为几千瓦至几十千瓦,转速为96000r/min,以天然气、甲烷、汽油、柴油为燃料的超小型燃气轮机,工作温度500℃,其发电效率可达30%。目前国外已进入示范阶段。其技术关键是高速轴承、高温材料、部件加工等。可见,电工技术的突破常常取决于材料科学的进步。

1.2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直接把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洁净和高效的发电方式,被称为21世纪的分布式电源。

1.2.1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颇似电解水的逆过程。氢基燃料送入燃料电池的阳极(电源的负极)转变为氢离子,空气中的氧气送入燃料电池的阴极(电源的正极),负氧离子通过2极间离子导电的电解质到达阳极与氢离子结合成水,外电路则形成电流。

通常,完整的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由电池堆、燃料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冷却系统、电力电子换流器、保护与控制及仪表系统组成。其中,电池堆是核心。低温燃料电池还应配备燃料改质器(又称为燃料重整器)。高温燃料电池具有内重整功能,无须配备重整器。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是目前技术成熟、已商业化的燃料电池。现在已能生产大容量加压型11MW的设备及便携式250kW等各种设备。第2代燃料电池的溶融碳酸盐电池(MCFC),工作在高温(600~700℃)下,重整反应可以在内部进行,可用于规模发电,现在正在进行兆瓦级的验证试验。固体电解质燃料电池(SOFC)被称为第3代燃料电池。由于电解质是氧化锆等固体电解质,未来可用于煤基燃料发电。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最有希望的电动车电源。

1.2.2性能和特点

燃料电池有以下优点:(1)有很高的效率,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理论发电效率可达100%。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实际效率可达58.4%。通过热电联产或联合循环综合利用热能,燃料电池的综合热效率可望达到80%以上。燃料电池发电效率与规模基本无关,小型设备也能得到高效率。(2)处于热备用状态,燃料电池跟随负荷变化的能力非常强,可以在1s内跟随50%的负荷变化。(3)噪音低;可以实现实际上的零排放;省水。(4)安装周期短,安装位置灵活,可省去新建输配电系统

目前燃料电池大规模应用的障碍是造价高,在经济性上要与常规发电方式竞争尚需时日。

1.2.3技术关键和研究课题

燃料电池的技术关键涉及电池性能、寿命、大型化、价格等与商业化有关的项目,主要涉及新的电解质材料和催化剂。熔融碳酸盐电池(MCFC)在高温条件下液体电解质的损失和腐蚀渗漏降低了电池的寿命,使MCFC的大型化及实用化受到限制。需要解决电池构成材料的腐蚀;电极细孔构造变化使电池性能下降等问题。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使用固体电解质且工作温度很高,对构成材料及其加工有特殊要求。为了得到高温下化学性稳定和致密性(不通过气体)的电解质,在氧化锆中加入Y2O3生成钇稳定氧化锆。为了降低工作温度,应尽可能减少电解质薄膜厚度。通常采用熔射法、烧结法和电化学蒸发涂层法制备电解质薄膜。实用的电解质膜的厚度为0.03~0.05mm。比较先进的已达到0.01mm。这样薄的电解质陶瓷材料除应当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外,必须具有高度的气体致密性,否则将丧失燃料电池的性能。燃料极使用镍锆等耐热金属陶瓷,镍还用作燃料重整的催化剂,空气极在运行中处在高温氧化中,难以使用一般金属。铂的稳定性好,但费用昂贵,需要寻找替代材料,可用电子导电陶瓷。为了降低工作温度,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寻找低温的质子导电的电解质。工作温度倘若能降低到700℃以下,SOFC的造价就可以大幅度降低。2.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硅片引起的“第

2.1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重大进展

电力电子学(PowerElectronics)的应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电力电子学器件用于电力拖动、变频调速、大功率换流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大功率电子器件(HighPowerElectronics)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电力系统的重大变革,通常称为硅片引起的第。

近年来,大功率电子器件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的一次系统。可控硅(晶闸管)用于高压直流输电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大功率电子器件应用于灵活的交流输电(FACTS)、定质电力技术(CustomPower)以及新一代直流输电技术则是近10年的事。新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将成为电力研究前沿。

2.2灵活交流输电技术(FACTS)

灵活交流输电技术是指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结合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电压、参数(如线路阻抗)、相位角、功率潮流的连续调节控制,从而大幅度提高输电线路输送能力和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水平,降低输电损耗。

传统的调节电力潮流的措施,如机械控制的移相器、带负荷调变压器抽头、开关投切电容和电感、固定串联补偿装置等,只能实现部分稳态潮流的调节功能,而且,由于机械开关动作时间长、响应慢,无法适应在暂态过程中快速灵活连续调节电力潮流、阻尼系统振荡的要求。因此,电网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灵活交流输电这项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篇5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方法

一、微型课题的问题来源

1、问题产生课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实践研究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从我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以及研究时空考虑,把自己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与自身知识背景接近,能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教学一线熟悉学生、教材及实践经验多的优势,做到“小题大做”。这样形成的研究成果,很容易返回到实践中,直接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

2、课题的主要特征⑴前瞻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的解决能够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完善。⑵针对性。问题必须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域和任务。⑶创新性。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别人没有提出的;或者是有人提出,但是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⑷可行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完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有开展研究的可能性。

3、根据课题的范围要适中、难易要适度、主攻目标要明确的要求,对选定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才能形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具体有缩小、扩展、分析、转换、澄清等策略。 我们在以上的基础上才可以敲定课题名称。

二、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案

1、作为课题研究的方案,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现象如何,事实是怎么样的,从“最优化”的角度构建理想的模型。就是改变现实状态有哪些途径,哪些方面能改进到怎样的程度,提出研究假设。要分析实际资源,对问题按轻重缓急和解决条件做出分类,确定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内容,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2、研究方案基本构成; 为何研究: 课题的现实背景(问题的提出)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文献综述);研究依据。

研究什么:研究目的(目标);研究内容(问题细化及解决构想);研究假设;变量(及概念)界定。

怎么研究:研究方法(及措施);研究步骤(任务时间表)资源配置(如人员分工、经费预算)

条件怎样:完成条件分析(如前期成果、人力资源、物质条件);注释与参考文献

预计收获:预期成果(如应有水平、表现方式)

3、 一个好的课题设计,其研究方案最终应该做到以下四点:⑴背景清,即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⑵主题新,即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缺乏研究或者尚未完善的领域,提炼出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⑶任务明,即把主题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务;⑷道可行,即为完成任务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手段。

三、撰写好开题报告

1、课题立项后,课题主持人要尽快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学习、研讨和培训,课题设计者要深入浅出地讲明基本问题。在课题组反复研讨的基础上,主持人进行系统整理,提交开题报告初稿。

2、住织课题论证。先由课题主持人介绍开题报告初稿的主要内容,汇报应尽可能简略,重点是介绍研究思路和具体计划,以及对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说明。选题的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等内容则要简述。课题组成员除了听取专家的意见外,也可反映自己的观点,求得对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

四、实验教师进行资料搜集

1、文献资料。文献搜集内容包括该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要研究成果、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了解上述内容有助于弄清本课题的研究问题所涉及的各种相关概念和研究状况,帮助研究者清晰自己研究课题独特价值之所在,进而对研究课题进行修正与完善。同时,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也可能会受到别人思想的启发,触发自己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观点,进而修改其研究课题。

2、事实数据。 事实数据主要有定性记录和定量数据两类:⑴定性记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而用定性的手段记录下来的资料。包括客观性的(即对象活动的真实记录)和主观性的(即带有研究者主观感觉的描述)两种。⑵定量数据,指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数据。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学习优势、兴趣爱好,特别是要围绕个人研究方向有选择地积累资料,并适时吸收、转为已用。

五、实验教师进行资料处理

1、去伪存真。就是要在初步阅读和简单分析的基础之上做适当的筛选,只保留对本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通常要求文献资料可靠、正确、权威,事实数据真实、典型、概括。

2、分门别类。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择其重要与可用的,按适当顺序快速浏览资料,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这样就将有关信息资料分成不同的组或类。

3、自成一家。就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选取资料中精华、具有特色的部分进行辑录或概括,使之由“零碎”变成“系统”,由“杂乱”变成“有序”,并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

六、结题报告的撰写

1、明确主题。就是提炼观点、理清关系,使观点与关系如同蜘蛛及其张网那般清晰。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

2、草拟提纲。围绕梳理所得的逻辑顺序,构建结题报告大致框架结构(即拟定大小标题),显示论证层次以及论证方法。

篇6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员,成为真正的“师之师”,教研员的路任重而道远。从“四研”入手,努力提高教研员的科研指导服务能力,不失为教研员成长的捷径。

一、教研员要“研究自己”

教研员要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首先应从研究自己开始。研究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研究自己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研究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目标,从而更准确地定位自己、发展自己,带动学科教研和学科教师队伍发展,推动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首先,教研员应明确自身的素质能力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教研员不是官员,教研员的权威不是来自于手中的权力,而是来自于丰富的知识、广博的实践经验和高尚的师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丰富文化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是对优秀教研员的基本要求。

2. 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力。教研员必须加强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把自己从“杂家”变成“专家”。

3. 要有扎实的研究力。这是教研员的基本功之一,教研员只有懂研究、会研究、善研究,才能成为教师的引领者。

4. 要有勇于探索的创新力。教研员必须站在教育教学领跑者的位置上学习和工作,要善于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要善于将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创造性地结合,并运用到本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去,创新自己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思维,从而获得对整个教育教学问题的深度透视力和前瞻力。

其次,教研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目标。因为教研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科专任教师,所以决定了教研员的工作性质主要是学科专任教师培训、学科教学组织管理和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教研员主要的工作目标应该是带好学科教师队伍,解决好学科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提高本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明确素质能力和性质目标,并对照其分析研究自身的优点、长处,或缺点、差距,有目的地在工作中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在平时做好补差提高工作,从而使自己的教研员工作不断得到提高。

二、教研员要“自己研究”

教研员必须要自己研究,这就像教师写下水文一样,只有自己亲自研究了,才能发现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目的地加以解决;才能明确研究的意义、目的、程序、要求,体会研究过程的苦辣酸甜;才能把握教育科研的基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具体而言,有以下好处:

1. 通过自己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自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陆游诗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俗语说:“是非经过始知难”,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教研员不躬身实践,不亲力亲为地进行教研、科研,就不会了解和把握教研、科研的本质,就不能使自己发展成为专家型教研员。

2. 通过自己研究,可以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研员担当着一定区域内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研究、指导任务.这往往包含着多所学校、多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层出不穷、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研员必须有能力归纳、整理并提出有规律性、针对性的问题,并逐一加以解决。教研员不躬身实践,就做不到这些。

3. 通过自己研究,可以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教育科研是一门科学,有其独立的组成要件,有相当多的教师甚至是教研员不了解、不掌握这些知识。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做应付性科研、功利性科研,把科研作为牟利工具、作为工作负担,平时做做样子,年末应付检查。长此以往,对教育教学不但无利,反而有害。教研员只有自己亲自做科研,在研究中学习科研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流程,才能够深切体会科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点好处,才能化害为利,才能把问题变成课题、把检查变成研究、把结果变成成果。

三、教研员要“研究‘他人’”

这里所说的“他人”,是指教研员自身以外的人或事。身为教研员,就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孤芳自赏,固步自封。教研员要想很好地发展自己,还必须深入研究好“身外之事”。

1. 教研员必须研究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研究有关教育的路线政策,研究不同时期教育发展规划等等。这些都是从事教育的依据和要求,不了解这些,就不会明确国家的教育目的、办学方向,就会使自己的工作变成盲人摸象,工作失去头绪。教研员不仅要学好、研究好,还要宣传好,要当好讲解员、宣传员。

2. 教研员要研究好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理论。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层出不穷。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有新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和支撑。教研员是区域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和领路人,研究和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是自己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改革走老路、走弯路。

3. 教研员要研究好本学科的课程和教学。要认真研究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吃透课程标准,区别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不同;研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各个阶段的具体体现;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研究并验证所选用的教材。要对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进行课程资源方面的研究。

4. 教研员要研究好自己所带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必须清楚本学科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要善于将教师按照不同的指标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地了解各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要掌握教师课题研究情况。

四、教研员要“指导他人研究”

这里说的“他人”是专指教研员自己所带的专业教师队伍。众所周知,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有为难情绪,不懂科研、不做科研,工作凭热情、凭经验,态度应付,方法简单,实效性差。教研员应把指导教师研究作为义不容辞的分内工作,应该清楚自己是本区域内本学科所有科研课题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研究者,不能把自己游离于学科课题之外,把自己定位于这些课题的旁观者,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如果这样,他就不是一名称职的教研员,更带不好这个学科的专业教师队伍。教研员指导教师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责无旁贷,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要善于帮助教师选择研究课题。很多教师谈起教育教学工作总是问题成堆,但让其通过科研加以解决,却又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就是不会选择课题。指导教师研究应从选题入手。首先,要把握好选题原则,即实用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微型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其次,要把握好课题来源,避免选题盲目性。应该说,课题的来源很多,如上级部门立项的课题,教师可以做子课题研究;还有像政策性课题、方向性课题等,这些课题都比较大,有些可能还会脱离教师的工作实际。最好不提倡一线教师做这样的课题。应指导教师从自身工作实践中选题,做成微型课题进行研究,这样做往往是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方法简单,周期短、见效快。

2. 要帮助教师把握住研究过程。这是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没有精彩的过程,往往就没有精彩的结果。教研员必须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帮助教师牢牢把握过程研究,要做到:(1)勤督促。当课题开题之后,很多老师因为多种多样的原因,往往将课题束之高阁,不是按照课题方案开展研究,而是按部就班地重走老路或教研与科研两层皮,这时候就需要教研员按照课题要求及科研基本程序,提醒并指导教师运用教育科学方法,将教研问题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上,回到课题研究的层面上来。(2)多交流。教研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地位优势、资源优势,经常性地组织交流活动。要主动与课题组进行交流,及时肯定研究中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要尽可能多地组织相近或相似课题之间的交流活动,做到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促使各个课题组之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齐头并进,促使研究效益最大化。(3)厚积累。要帮助老师积累经验教训。教育科研最忌讳的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了这棒丢了那棒,因此必须在反思和积累中进行。要善于积累过程性材料,这些是基础,要积累点点滴滴的经验教训,这些是心得。只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自然生成成果。

篇7

关键词:电器 高压 低压 电工材料

电器学科现在仍然是正在兴旺发达的科学之一。随着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对电器提出愈来愈多的要求。目前,电器结构与工作原理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品种与规格日益繁多是其特点之一。在电压等级方面,最高工作电压已经发展到765kV级以上,而且1500kV级超高压电器设备的样机也已研制出来,最低电压达到几伏以下。在电流等级方面,最高工作电流达到数万安培以上,而最小工作电流达到毫安级或更小的电器设备或元件。在电源频率方面,大家熟知的直流与50赫或60赫兹工频交流电源仍在广泛地应用。此外,低频、超低频、中频、高频超高频及脉冲电源供电的电器元件与装置也被广泛地开发研制与应用。

目前,电器设备或元器件的结构尺寸已从半根火柴大小发展到高达数层楼高的巨型没备。对合理地组织生产与使用电器,科学合理地划分电压与电流等级,尽可能地减少系列产品的规格与型号有实际意义。尽量发展“组合式”、“积木式”、“标准单元”,以及零部件通用化,互换性高的电器或元器件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目前经济改革过程中,加强宏观领导和积极开展学科的科学技术学术交流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调动各学科互相配合,取长补短。

高压电器的发展与输配电网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目前,200~300万kW的发电站已经出现,1000~1200万kW大容量发电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及西南水利工程等。但是,还有小型河流的中、小型发电站也在到处兴建。为了经济传输电能,提高输电网路的工作电压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为此,将会出现一系列技术难题等待电器科学工作者去研究解决。例如:1)各种电器的极限工作电压与电流,即研究极限经济与可能输出容量问题;2)过电压防护的研究,研究过电压产生的原因与危害,从而采用相应的限制、降低或消除过电压的措施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500kV级变压器的用铜量与绝缘重量几乎差不多少。由此可见,研究降低过电压的措施对降低绝缘耐压水平是有实际意义的。目前已有办法可以做到限制分合操作过电压在1.5~2.0倍范围内,3)内绝缘游离放电,防老化与脏污的研究,长间隙空气外绝缘放电特性的研究;4)电弧熄灭的新原理、新介质的研究。例如真空开关,六氟化硫等,以及传统的提高压缩空气达150个大气压的方法等;5)新原理、新结构的研究。例如,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磁光效应式,光脉冲重复频率调制式等)。另外,由于高电压、大电流可控硅元件研制成功,给发展直流输电网路提供了条件。为此,提出了切换直流输电网路的开关及电器设备要求。目前我国已在电气化铁道线上采用了22kV级以上的直流供电系统,在上海、西安等地已有电压为500kV的试验性线路。总体上说,在国内已从试验型走向运行型的阶段。目前许多科学工作者在理论与技术上不断有新的进展。国外已经有1000kV级左右的超高直流输电网路在运行。这一系统对超距离输电的经济价值比较大。高、低压开关电器的操作机构的灵活性与可靠性的研究也是极有兴趣的课题。短路故障自动断开,然后再自动合闸的自动重合闸装置也是很有实用价值与经济效益的课题。六氟化硫与压缩空气及真空开关的防漏与检修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油断路器仍在应用。

篇8

[关键词] 过程与方法 微型 化学实验 行动研究

一、问题提出

1.目前许多学校规模办学,实验室、实验教师、实验器材和药品都满足不了课本中规定的要进行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导致中学化学实验开出率低,进行实验课外活动更是微乎其微。

2.现行的实验教学把教学实验提高到科学实验的层面。过分注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团队精神,忽视对学生进行实验过程、计划、反思、评价和实验方法等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教材中的某些实验既难又繁,时代的超前意识强,考虑了教材的前瞻性,教师和学生在实际过程中无法进行。微型化学实验引进课堂和课外,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有“进行微型实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要求,目前中学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不足,实验教学处于被动的应试教育。

二、研究计划

本研究完成用了三年的时间。先后明确了目前中学化学微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产生原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采取教师先提供素材、微型实验小课题等让学生进行活动,将学生活动中存在问题进行修正,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一般教师行为进行比较,对微型化学实验过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与其他期望值的比较,得出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此结论进行再活动,对学生进行对比测试,对教师再修正教学行为,同时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得失,征求非实验班教师对结论的意见,如此不断地矫正教学行为,经过测试比较、录像课的研究,最终证实研究的结论。

三、行动实施

教师行动1:开设科学讲座,提出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介绍微型化学实验的内容,微型化学实验对仪器的要求,微型化学实验的特点,以及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在国内外发展的情况,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的储存,提供选题的范围,诱发探究的动机。

学生行动1:根据微型化学实验对仪器的要求,让学生利用一些废物自己设计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例如,固体试剂瓶――青霉素小瓶,液体试剂瓶――眼药水瓶等。

教师感悟1: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眼药水瓶太少,启发学习用废的输液器的滴管自制,好多学生还找到了各式各样的微型实验仪器代用品,例如,微型实验用的药匙,有的学生用的是塑料耳挖,形状与药匙相似,这仅是由大到小的思维迁移,而有的同学提出用一次性圆珠笔的帽子来代替,根本不象药匙,但作用是一样的,比耳挖更容易获得,使用也更方便。通过自制的塑料角匙、微型酒精灯、气体发生器等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大大激发了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教师行动2:围绕教材知识整理一些微型化学兴趣实验、家庭小实验,开出实验药品、实验内容步骤等进行实验所必需的基本构件。

学生行动2:把事先收集制作微型实验所需的材料,根据兴趣实验内容和设计的方案到实验室制作微型实验仪器并按要求进行实验。如用废弃的小药瓶加以改造变成小试管、小酒精灯,用一些废弃的药品包装铝箔当作井穴板,用废弃的塑料眼药水瓶替代多用滴管,用音乐贺卡制作测试物质导电的实验装置,还可把它制成使用方便的“导电笔”等,制作出一套自己拥有的微型实验仪器。

教师感悟2: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微型化学兴趣实验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化学热情、感受化学的奇妙和魅力,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

教师行动3:进行课本实验研究,对一些课本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把改进的微型化实验设置成研究小课题;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加强对学生制定实验方案的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审核;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过程观察,保证学生安全。如制作仪器时特别强调有青霉素过敏史的同学不能接触青霉素小针剂瓶等。

教师感悟3: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方法比距离更有价值。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并不十分丰富,并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有的漏洞百出,有的有科学性错误。教师在审查学生的实验方案时只要实验对学生的安全没有影响,一般不进行更改,让学生在实验中尝试失败,在失败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在与人合作中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过程中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验过程让学生体会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感受到科研的艰难,学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研究是主体,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素质,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四、结果和反思

我们发现,基于过程与方法的微型化学实验教学行动研究与新课程教学“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是相适应的。此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了教学的探究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研究性学习可以落到实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把研究当成了一个学习过程,通过研究提高了对问题的敏感能力,教师通过不间断的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与反思,加深了对自己实践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自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此研究存在明显的局限是:实验的取样有限,它仅是一所县中一个年级的部分学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研究的方法也很原始、稚拙,实验过程没有得到专家的指引,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行动的操作性、计划的周详性、资料的分析与解释等都可能具有狭隘的地域观因而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不容置疑的是:研究使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更加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与方法,使教师的实践研究更具有一种“理性”的特征,使教师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始自现实的“反思”或“评价”,关注“行动”的改善,强调“研究”的交流与研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俗语教学;幼儿;因材施教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幼儿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幼儿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积累各种精神财富都要利用语言来完成。在语言这个符号系统中,俗语是一种以极少的文字反映多信息的语言形式,言简意赅是它的优势。它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新事物的大量涌现和新概念的相继产生,人类语言变得日益丰富。由于每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不同,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习惯用法和表达方式,俗语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具体、生动而有趣,从而达到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良好效果。于是,我们提出了“俗语教学对中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这一微型课题。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让幼儿会用歇后语谈话、交流;注意倾听并能理解俗语的意思;能清楚地用俗语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看图片说出俗语。

2.研究方法

(1)运用故事学习俗语,激发幼儿对作品的兴趣并加深理解;(2)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兴趣、需要等进行自由选择图片说出俗语;(3)运用俗语编出小故事、动作等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研究原则

(1)游戏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参与性原则;(4)直观性原则;(5)启发性原则;(6)循序渐进的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整合性原则。

三、研究措施

1.激发幼儿学习俗语的兴趣和愿望

让幼儿通过表演、讲述等方式来表达故事内容,从而学习俗语。在选材方面就应注意多选取一些主题突出,易于表演的内容。如,大班可选用故事《铁公鸡请客――一毛不拔》《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麻雀下鹅蛋――瞎吹》等素材来让幼儿轻轻松松地学好歇后语。

2.通过直观有特点的场景、道具帮助幼儿熟悉俗语内容

利用好道具可以代替教师过多的语言指导,幼儿既感兴趣又易于理解。如,在教幼儿“猴子捞月亮――一场空”这个歇后语的时候,我利用《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碟片来进行教学,幼儿看了碟片后就能轻松地学会歇后语,并且还编了许多歇后语。

3.教学形式多样化

幼儿掌握了一些俗语以后,我运用了以下这些方法进行练习:(1)幼儿抽图片,根据图片上的内容让幼儿说出俗语;(2)运用故事让幼儿编俗语;(3)运用猜谜的形式让幼儿说出俗语;(4)运用俗语让幼儿画图、编故事;(5)请能力强的幼儿带动不爱讲话的幼儿。

4.创设丰富的支持性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形成帮助幼儿发展语言的基本条件,教室的环境布置以俗语教学为主题。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俗语材料,运用图片、汉字与幼儿共同制作挂件,既可以装饰环境,又能加深幼儿对俗语的理解。这样幼儿会感到十分满足,从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创造性能力。

四、研究成果

开展“俗语教学对中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之后,幼儿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课题组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高涨,科研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也显著提高,教育观念和行为有了较大程度的进步。根据两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还编写了适合幼儿学习的《俗语教学精粹一本通》及《幼儿身边的俗语》。

五、反思与推进

1.幼儿、教师之间形成研究共同体,保持相互“协作”与“支持”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基础

2.科学有效的研究过程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3.观摩、研讨与反思是行之有效的课题研究方式

4.利用家长资源,在园本课程中渗透家园合作教育

总之,在两年的研究中,我在反复中尝试,在尝试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我知道:成功的希望与思考的时间和实验的次数成正比。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教材;高中化学;微型实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60-02

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其试剂用量比对应常规实验节约90%以上”。微型化学实验以其节省时间、节约经费、操作安全、现象明显、易于开展、减少污染等优点而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第一部分(必修)2个模块,第二部分(选修)包括6个模块。各个课程模块都有相应的实验,且实验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旨在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实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参与实验。这个新课程标准2004年已在广东、山东、上海等地试点实行。这个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推动是深刻和多方位的,同样在这场变革中,微型化学实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化学实验微型化是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新课程带来了新教育。新课程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验、科学探究等活动,新教材中与以往历届教材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验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实验室条件已具备、学生能在课内完成、能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而且比较安全的实验,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完成。教师要努力去改进实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成功率更高。”“通过以化学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实验,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新教材教科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微型化学实验非常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兴趣与能力。由于手脑并用,感知与思维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实践习惯的养成有极重要的作用,把学生科学实验的训练从狭义的实验室实践加以扩大,紧密联系生活、环境与社会,有利于加深对人和自然环境及科学技术间关系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及兴趣,化学实验微型化成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微型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微型化学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它,认识它。高中阶段是学生兴趣定向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兴趣要靠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在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的第一节课,向学生展示小巧玲珑的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其融教具、学具、玩具于一体,构思巧妙、装置新颖、外观精美,学生拿到手中立即兴趣盎然,爱不释手,马上从心理上缩短了与实验的距离。“加上微型化学实验操作简便、安全、无污染、成功率高,现象明显,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上敢于大胆动手,心情愉快,信心倍增,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大大提高了实验的作用。”微型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更多亲自动手尝试的机会,尽可能给学生发展能力的空间,使学生的潜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实验中体验到科学的奇趣,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微型化学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又称“思维知觉”,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察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观察是学生发展智力、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累积知识的基本方法。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任何人的观察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科学实验表明,人的各种感观受到的刺激都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多种感观的共同活动,可以使大脑更全面地捕捉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征,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很多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都需要多种感官协调配合,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微型化学实验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可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协调运用多种感观进行观察,使观察自觉成为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从而提高观察质量。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可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自信、自强、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高质量人才。

(三)微型化学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独立探究,自主探求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对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育人对策。自学能力是终身受益的,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

“不善于与物质打交道,不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不亲自动手实验就不可能学好化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要创造,非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微型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可使过去以较多时间“讲科学”过渡到以较多时间“做科学”,学生可自行设计实验、在家中进行实验,还可收集一些废品“变废为宝”,自制仪器,学生通过翻阅书报、杂志,上网查资料,调查收集数据等,将设计的实验付于行动,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同时动手机会多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自然就得到提高。“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教材设计的思路,进行微型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可以克服单一知识灌输式的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求真。

(四)微型化学实验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能力

继承与创新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是人类战胜客观困难得以存在和进步的根本,也是培育人才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一方面中学生有潜在的创新能力,有想象力,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很多中学生受传统教育束缚,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没有机会得到充分发挥。微型化学实验注重把实验的改进创新与培养学生进取精神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实验改进的方法技术,体验改进成功的喜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最佳环境,尤其是开发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五)微型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微型化学实验中有的实验一次不成功,需要进行几次,这就要有毅力,不怕困难和麻烦;有的微型实验结果与书上常规实验的结论不一致,要求学生要尊重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并找出原因,进行解释;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微型实验仪器小,所需药品、试剂少,在观察中,更需要做到准确和精细,不允许有半点粗心大意。因此,实验的每一步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解释和数据处理都要求学生要认真细致、集中精力、一丝不苟,注意实验过程中各个环节。因此,微型实验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养成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学习作风;养成善于质疑、勇于探索、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要求实验者还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应变能力。

科学方法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主观手段[8]。中学化学实验的落脚点是培养化学学科的基本素养,不仅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一些科学方法,掌握一些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必备的基本功。微型化学实验开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科学方法既有观察、实验等感性认识的科学方法,也有科学抽象、假说等理性认识的科学方法。学生借助微型化学实验直接与物质及其变化打交道,这是他们的物质观、自然观、世界观赖以形成的重要渠道。在设计实验方案,使用仪器和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思维,收集有关事实、资料、数据,解释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观察、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的采用,对学生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论教育。

(六)微型化学实验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理念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化学,已经成为当前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其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无毒害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各环节都实现净化无污染反应途径。如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强调消除环境污染,已将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写进教材(新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2节),微型化学实验使用的药品、试剂少,仪器小,它能改善实验室空气质量,能最小限度地使用有毒、可燃、有腐蚀性或有爆炸性的药品,可将污染降为最低,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是当前每一位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任重道远。在这个课题中,在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绿色化学观念、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等方面,中学微型化学实验是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微型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前景广阔

微型化学实验深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实现人人都有机会动手,人人的能力都能得到最在限度的提高,实现“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实验”的新课程目标,微型化学实验可谓是化学教学中的一朵奇葩。在经济发达的地方,能够使实验更加节约,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能够使实验得以进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微型实验作为一种新颖的实验形式,可使学生在“微型”世界里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实践证明,微型化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绿色化学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质量,省时省钱,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微型化学实验为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宁怀、朱绮琴.,10年来微型化学实验在我国的进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增刊),1998,(4).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2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王绪玲、孙广义、于淑坤、富彦珍、仇丽英、李青山,微型化学小博士箱的研制与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0,(4).

[4]张慧,从微型化学实验着手培养学生能力[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1,(4).

[5]郑继伟,“学会学习”口号的教学论和心理学基础[J].杭州大学学报(哲社报)1996.(2).

[6]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编,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M].2004.

[7]时振、阴金香、林天舒、程永升,绿色有机化学实验改革―微型化学实验,清化大学化学系生物系

[8]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