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6 20:1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种企强则种业兴
记者:意见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什么举措?
余欣荣:发展现代种业,必须做大做强种子企业。意见着眼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种子企业,提出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自主建立研发机构,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并购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切实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要求确定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2015年年底前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实现“事企脱钩”,目的是促进这些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造成产权明晰、股权多元、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科技型企业,激发发展活力。
意见还确定,新布局的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种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倾斜;按规定开展种业领域相关研发活动后补助,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投入,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
促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资源向企业流动
记者:我国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什么意见提出科技资源要向企业流动,有哪些具体改革措施?
余欣荣:目前我国在育种方面普遍采用的是课题组制,选育规模小、低水平重复、育种效率低,突破性品种少;而跨国公司普遍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整合人才、技术、资源等科技要素,形成了科学设计、专业分工、流水作业、集约运行的商业化育种模式,实现了大规模、高通量、集团化、标准化育种,大幅度提高了育种效率,形成持续培育好品种的能力。
建设种业强国,必须深化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种业科技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就是能否更加有效地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现有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种子企业能否尽快做大做强。
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要通过推动确权交易,让种业科研资源及成果“流”起来;通过强化合作交流,让科研人员“动”起来;通过创新科研成果收入分配机制,让科研人员依法“富”起来;通过完善市场导向机制和商业化育种机制,切实让育种效率“高”起来。
加强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
记者:意见提出要加强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重点要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
余欣荣:我国高产优质、多抗广适、适合机械化生产、设施化栽培的突破性品种较少,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对此,意见提出加强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以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力争实现4个突破:
――重点作物育种实现新突破。要求制定主要农作物良种重大科研攻关五年规划,加快选育优质高产、广适多抗和适合机械化、设施化的新品种,先期在水稻、玉米、油菜、大豆、蔬菜等5类作物取得突破,加快实现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重点突破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加工流通等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全面提高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
――在构建产学研联合攻关新模式上实现突破。要求建立育种科研平台,公开招聘国际领军人才,打破院所和企业界限,联合国内研发力量,建立科企紧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
――在建立多元投入新机制上实现突破。要求种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担当投入主体责任。国家各科研计划和专项加大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深度参与,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确立企业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
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科研投入将加大
记者:意见要求提高基础性公益能力,体现了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国家对此在支持政策上有何调整?
篇2
关键词 环保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推广;综合平台;交易模式
文/赵文喜 张建军 桑换新
“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工作的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肩负保经济增长和促经济转型的双重任务;在此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迎来了黄金机遇期,同时在各种有利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下,环保科技创新水平有所提高,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基本涵盖了从环境污染治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
然而面对我国日益复杂和严峻的环境形势,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环保科技成果应用范围狭窄、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有效地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业化;这一方面导致了巨大的污染治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却使大量的优秀科技成果少人问津,污染治理进程与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困难。我国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现状
为规范和促进环保技术的应用推广, 《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4号,1999年6月21日施行)、《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环发[2007]150号)、《国家环境保护技术评价与示范管理办法》(环发[2009] 58号)等行政规章和办法先后被颁发。“十一五”以来,开展的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专项和其他科研项目,均将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作为重点领域或内容之一,有力地支持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机制形成。通过环保产品认证、环境保护重点实用技术推广、环保产业创新联盟组建等工作,一批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得到了推广。截至目前,我国已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6项,最佳可行技术指南8项,工程技术规范54项,《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共计8批,在引导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中心”,开展环境工程咨询、科学技术中介、转化推广等工作;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环保技术推广转化机构,引导和鼓励地方各级建立起相应的环保技术推广转化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社会力量为基本构架的环保技术推广转化网络。此外各地积极创新转化推广形式,通过不同规模、主题的展示推广对接会、研讨交流会,新技术培训、媒体互联网宣传等渠道,推动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深入开展。如天津市搭建了节能环保技术推广交易服务平台——天津节能环保技术超市,在“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实施中应用了大量最新的环保科技成果,在控尘、控车、控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推广应用水平仍较低。科技部门的研究表明,每年我国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3万多项中能大面积推广且产生规模效益的不到15%;专利技术7万多项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的主要问题
环保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产学研用结合机制尚未完善
目前,作为环保科技成果主要供给源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市场信息、科研成果价值、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分析、判断和作为应用实体的企业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致使相当多的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此外,由于科研成果主要由国家组织鉴定,一定程度上导致科研项目从选择立项、确定研究的深度与方向到项目的评价等,大都是为了获取相当级别的学术奖项,科技人员不必花费精力去考虑成果的转化。而国内大多数环保企业缺乏完善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且大部分环保科技成果的投资风险高、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转化周期长,中小企业出于资金和规模的考虑,也缺乏转化推广的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科技成果转让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有投资意向的机构找不到投资方向,而有好科研成果的持有人找不到资金进行中试孵化或产品转化。即使最终实现结合,技术成果出让、受让双方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导致交易中损害另一方的权益;还有因对环保科技成果的评估不当,导致投资规模预设不合理,造成中途资金短缺,致使一方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我国环保科技信息传递基础设施及信息技术的利用相对落后,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用广泛的信息源的重要性,同时还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而这正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转化推广缺乏后续推动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商业化的过程,同时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虽然我国财政、货币政策鼓励企业创新,但对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财政支持创新的微观引导力度不够,在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相关配套政策扶持的情况下,投资机构不愿意承担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风险,缺乏支持成果转化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撑,导致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后续推动力不足,进而影响了转化效率。
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缺乏有活力的中介机构
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技术市场中介的推动。近年来,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科技中介基本功能仍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技术市场网络和科技成果信息网络,在服务方向上没有明确定位,只能起到联络沟通作用,无法对成果进行深层次的评估和咨询。此外,大部分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缺乏金融、法律、财经等方面的知识,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即使促成了交易,企业和个人最后撇开中介的情况也常有发生,导致中介机构运作困难。同时,由于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使得中介机构处于既没有政府的规范监管也没有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的无序发展状态,交易的安全和规范问题无法保证,致使社会公众普遍对中介机构缺乏信任感。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创新思考
搭建成果展示推广平台,实现环保科技成果的全方位展示推广
建设具备技术推广、评估转化、技术咨询、交易、信息服务、培训、宣传等功能的环保科技成果展示推广交易总平台,并筹建管理、运营、技术、网络等专业化团队。结合区域环保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建立相应分平台,形成展示推广平台网络。将模型、多媒体、场景模拟等新兴展示形式应用于环保科技成果的推广,突出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优化组合,将涉及面广、专业性程度高的环保科技成果立体化、形象化地“翻译”和“解说”成易于客户接受的“大众技术”,提高人们对环保科技成果的认知度。
构筑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与交易信息网络平台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对科研院所的环保科技成果和企业的环保需求进行全面收集和科学管理,构建成果认证体系;研究和借鉴成功的网上商城模式经验,建立在线推广交易平台,形成与实体平台相呼应的在线交易平台,实现及时的网上信息交流、对接洽谈、成果交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个形象、简便、迅速的广域远程交易模式。同时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使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传播媒体手段,实现公众、企业、政府的互动交流。
创新多层次多维度交易模式
会展交易模式。定期开展不同规模和主题的环保科技成果交易会、对接会、技术难题招标会,为技术供需方提供环保科技成果的展示、对接、交易平台以及相关咨询服务,从而推动成果转化;探索在线会展模式,依托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与交易信息网络平台,引导和召集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的供需双方在约定的时间内,应用网络科技手段实现在线沟通洽谈,实现同步在线对接。
技术整合(整体解决方案中心)交易模式。通过客户需求对接方案的研究,将相关环节的技术资源进行集成和整合,形成涵盖政府、企业的潜在用户咨询、成果二次研发、方案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施工、设施运营、金融投资等成果应用链条各环节的全程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或“交钥匙”工程服务,实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中介机构服务交易模式。将技术交易转化成商品交易,以三方契约即“第三方监管”的方式运作整个交易流程:通过与供需双方分别签订协议、设置第三方监管账户(缴纳定金)等方式主动引导、监管整个交易过程;同时,通过为双方提供技术诊断、技术咨询、政策咨询、资金申请援助等增值服务,促进环保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在线交易模式。以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与交易信息网络平台为主要支撑,构建涵盖技术评估认证、在线对接洽谈、在线合同签订、在线支付等链式服务的在线交易服务体系,塑造线上资金流、信息流与线下服务流紧密结合的新型技术交易流程规范。
公开拍卖竞价交易模式。选择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能拉升科技成果价格,能吸引企业兴趣的环保科技成果探索拍卖竞价交易模式,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定价,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拓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渠道。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和不同生命周期,风险和收益特征不同,投融资需求方式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多种金融手段的优化组合,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在初期,应以财政拨款和政府配套资金为主;在中期,逐步以风险投融资为主;后期主要发展信用担保、金融信贷扶持,鼓励技术交易保险等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逐渐规范和完善相应的创业板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创造更为便利的退出机制,形成持续支持、风险分摊、进退自如的金融支持体系。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探索实践,构建环保科技成果展示与推广实体平台和交互式技术成果公共服务与交易信息网络平台,形成辐射全国、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环保科技成果展示推广平台网络,从而实现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持续推广与转化。
主要
参考文献
[1]刁硕,邱晨.关于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的初步探讨[J].环境工程,2013 (SI):673-676.
[2]梅姝娥, 吴玉怡,价值网络视角下技术交易平台商业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6):卜5.
[3]王希良,柳洲,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历程与趋势[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6):8-12.
(作者单位: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市节能环保技术超市)
速度
霍尼韦尔首次集中展示应对空气污染的核心技术与产品
2015年1月29日,全球多元化、高科技制造企业霍尼韦尔( Honeywell)在北京举办“畅享深呼吸”主题活动,首次集中展示了公司在节能减排、空气净化和个人防护领域一系列应对空气污染的技术和产品。其中,重点展示了包括智能电网一自动需求感应技术、智慧能源管理、气体处理、低全球变暖潜值材料、涡轮增压器技术以及空中交通管理在内的能够有效帮助中国从源头减少和治理空气污染的六大核心技术以及能够全面改善呼吸环境、保护公众呼吸健康的三类创新产品。
篇3
【关键词】CAI;高中政治教学;融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新的教学元素――多媒体的注入,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传统教育模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极大增强了高中政治课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然而,多媒体课件在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辩证的评价多媒体课件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多媒体课件是指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频、动画等元素组合于一体,使多种媒体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交互系统的计算机教学软件”[1]。 高中政治课堂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是时展的要求,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1 多媒体课件融入高中政治课堂的优化效能
凭借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形象生动的内容呈现、信息承载量大等优点,当代高中政治课堂可以轻松的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更直观、具体的展示教学重难点,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培养能力,升华思想境界,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1.1 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求知欲旺盛,会受到外界每一事物的吸引。面对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信息时代,心智仍不成熟的高中生还缺乏对客观事物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缺乏自身较为完善的道德、价值观念,缺乏较为准确的判断、甄别能力。容易受到表象的诱惑,进而影响自身对生活、对学习、对老师的看法。众所周知,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领域,知识宽泛而抽象,再加上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落后,技术缺乏,教师很容易以单纯的理论灌输代替学生的能动学习,种种因素导致社会阅历尚浅的高中生讨厌政治课堂,也给人造成了政治课“假、大、空”的印象。而融入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的高中政治课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具有更强大的表现力,更能吸引教育对象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领悟高中政治理论的主动性,更好的切合了高中生的生理特点。
1.2 内容展示丰富多彩,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前那种传统的边讲解边板书的模式费时费力,面临着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的冲突,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更加不适应当今时代以及新课改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不再单纯的来自于教师,这也挑战着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权威,于是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呼之欲出,多媒体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能够在短时间内展示大量的教材内容和课外拓展知识,不仅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而且通俗易懂,印象深刻。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可以跨越古今,引经据典广泛搜集信息,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1.3 观点引入潜移默化,便于增强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同度.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商业化、泛娱乐化的社会环境中,高中生每天接触着方方面面的消息,甚至有些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注意的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防止信仰危机甚至和平演变,防止腐败思潮对政治理论的“稀释”。对于这个问题,列宁的话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他曾说“庸俗化和哗众取宠绝非通俗化,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去深入的思考、深入的研究,他们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的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2]多媒体教学输入输出手段的多样化导致教师角色的转变,当代政治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从小材料中领悟出大道理,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成为一个真正的“四有”新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东西,只能培养出伪君子。”[3]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以情动人的积极效应。
2 多媒体课件融入高中政治课堂的路径创新
针对多媒体课件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融合所产生的双重效应,我们应该慎重对待,因势利导,发挥二者融合的最佳效益,提升政治课教学效果。
2.1 整合传统与现代教育手段,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并不是唯一、全能的教学手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因材施教,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鉴别、在鉴别中选择,促进政治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三贴近”原则。既要遵循思想政治课教育规律,又要注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选取学生身边常见的案例素材,循序渐进,寓教于乐。(2)重点突出原则。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一个材料筛选、逻辑加工的过程,课件展示不是教材内容的原貌呈现,因此,教师要恰当的处理重难点内容的突破,我们要广泛搜集、认真筛选材料;对于简单知识,只需点到即止。倘若眉毛胡子一把抓,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颠倒主次,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在课堂讲解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多媒体展示和传统教育方法的交互使用,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多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以及讲解式教学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耳、心等各种感官,促进政治理论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信息能够一次性识记得只占15%,从视觉获得的信息能够识记的占25%,而两者同时运用就能识记信息量的65%。
2.2 加强教师队伍多媒体操作培训,提升教师素养.多媒体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教师自身的素养,一方面,高中多媒体教学开展时间不长,教师缺乏经验积累和信息意识;另一方面,缺乏对教师队伍的常态化培训和激励机制,特别是缺乏多媒体教学的政治专家的专业指导,大部分教师都是自己摸索,教师素质提升水平有限。因此,高中学校应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教师走出去深造和请专家来校交流指导,想方设法提升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水平。
2.3 注重师德修养,塑造教师人格魅力.高中政治教学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活动,它是通过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品德塑造活动。这种品德塑造活动,以教育形式为手段,同时更以人格感染为手段,且教育形式的效力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教育者的人格形象对其所宣讲的教育内容的印证、实践程度[4]。任何教育内容、规章制度、任何教育辅助工具,不论如何完美,都不可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为人师表正是如此。与物化的多媒体课件相比,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其真实的特点,发挥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优秀的教师人格需要具备以下几点:渊博的知识、优秀的品德、身体力行的道德典范、爱护学生的真心以及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园丁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的几点体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09.1.
[2] 《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322页
[3] 单冠初、苏令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众化研究》,中国时代出版社,2009.171.
[4] 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刘小平. 《浅谈高中政治新课改的措施》. http://
篇4
(一)政府采购扶持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方向
政府首先制定政府采购的政策目标,选定重点扶持的产业及核心技术,确定扶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行业类型,一般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从事的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都是政府当前鼓励发展的行业。政府采购政策可采取强制型和引导型两种方式,将采购对象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简称中小企业)倾斜。强制型一般是指政府法律及法规规定,在采购份额中必须有一部分保留给中小企业,引导型是指政府在采购过程中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优惠和机会,或者部门采购中小企业科技型产品将得到更多便利。一般中小企业是通过区域内集群发展或与大企业配套发展实现要素的整合,采购过程中鼓励多个中小企业跨区域协作联合研发,将加强企业间联系和促进产业集聚。中小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相对缺乏,采购过程中鼓励其与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将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
(二)政府采购的类型和特点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
按照政府采购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政府采购的类型分为四种:一种是常规性采购,公共部门购买非研发要求的产品,但是,在招投标过程中考虑创新标准,属于“温和促进型”。第二种是战略型采购,公共部门规定采购的具体技术或服务,此种技术采购与部门政策联系紧密,将有利于中小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第三种类型不同于采购商品和服务,公共部门直接购买研发以支持政府活动及相关决策。也是一种商业化前研发采购,政府并不一定要购买研发的产品和服务,美国跨部门的中小企业创新计划(SBIR)就是充分运用了此种方式。这种以创新为导向的公共采购方式降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早期阶段的金融风险。第四种政府不仅完成采购任务,同时支持私营部门对创新产品的购买。当创新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是私营部门时,政府可采取直接补贴采购者的方式促进新产品的应用,此种方式有利于鼓励国家战略性行业科技型企业发展。政府部门可同时采用多种方式采购中小企业科技型产品,促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其他创新过程。
(三)政府采购的时机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
Galbraith(1982)首次提出六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分别为第一阶段,原始证明阶段(proof-of-principlestage);第二阶段,原型阶段(prototypestage);第三阶段,模型工厂阶段(model-shopstage);第四阶段,启动阶段(start-upstage);第五阶段,自然成长阶段(naturalgrowthstage);第六阶段,战略动机阶段(strate-gicmaneuver-ring)。在整个生命周期阶段内,技术创新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关注的重点,都需要外部的相关支持,但是,也有发展的瓶颈和关注点的差异,更容易受到发展限制,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在原始证明、原型、模型工厂和启动阶段,以供给类如公共科技投入、示范工程等政策干预为主,也可以采用政府采购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方式,以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提高公众对此类技术的认知度,初步试探市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为种子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技术应用提供市场检验。在自然成长阶段和战略动机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键技术已突破,并产生了主导技术设计,也经受住了前期市场的考验,政府采购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将极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程序及服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中小企业申请政府采购的程序是否便利,影响企业的参与成本。二是中小企业在申请政府采购过程中是否有相关部门的协助和指导。三是中小企业参与采购过程中信息是否对称。四是是否有更便捷的咨询等服务。因此,可通过制定便利的程序,降低参与成本;提供协助指导与咨询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及相关法规,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五)政府采购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供给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采购所指向的产品需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是否符合相关采购法的质量及性能标准。三是《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法规及实施细则之间的矛盾,阻碍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应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适当倾斜,解决上述矛盾,为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良好的环境与通道,消除政府采购政策、法规中对中小企业参与采购的阻碍因素。
二、发达国家利用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
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和英国等国纷纷制定“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计划”,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效力,利用政府采购促进创新,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发达国家在制定政府采购规划时,根据本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功能,将创新标准引入具体的采购项目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从为公共部门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着手,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用户导向的应用型创新
例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中小企业市场验证项目(MVP),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旨在为公共部门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主要目标是将创新性采购文化融入政府部门,刺激和支持国内企业创新活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MVP通过研发投入和市场验证推进政府与商业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研发项目的商业化和用户导向的应用型创新。此项目包括三个阶段:技术需求分解细化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和概念论证阶段,涉及两个利益主体:政府部门和中小企业。MVP要求政府部门明确其技术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征集具体解决方案,中小企业优先享有承担项目的机会。MVP项目实施效果良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于项目是非强制政府部门给予中小企业保留采购份额,公共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可能会过于考虑成本,采购人员也因风险规避而不采购中小企业产品,因此,项目一方面要求采购部门明确技术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创新、奖金激励(必要的时候使用)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二是项目的核心是充分激发公共部门和中小企业的参与兴趣,因此项目主要采用技术拉动机制,参与主体对特定研发创新的需求将拉动新技术的市场化。第三,中小企业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他们可以将相应的技术进行商业化,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保留使用解决方案的权利。
(二)从公共部门采购中小企业科技型产品的障碍着手,制定并调整项目和政策方案
例如,韩国自从1996年就开始实施《中小企业科技产品公共采购的新技术采购保障项目》,2005年项目作了相关修订。最初政府从中小企业购买科技产品的比例还不到采购总量的3%,项目实施效果不佳。韩国相关部门调查总结,项目实施不力的主要原因如下:①缺乏立法约束,②新技术认证才实施两三年,缺乏产品性能认证,中小企业很难从中获得认证。③审计监察署主要关心项目采购是否符合相应的采购程序。采购部门更倾向于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以避免可能出现问题,中小企业很难从招标中获得采购合同。2005~2006年项目基于以上问题进行了修正,修正的内容主要体现在:①为中小企业产品引入保险机制。②调整性能认证系统。③建立推进中小企业技术产品采购的相关部门。通过提高政府采购中小企业技术产品的目标比例体系,规定新产品的20%必须从中小企业购买,提高公共采购的有效性,具体如表1所示。2005年政府采购达到9.3%,2010年已超过10%,金额达到约19亿美元,是项目修正前的3倍,项目实施效果显著。
(三)利用商业化前采购培育种子期科技型中小企业
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英国小企业研究促进计划(SBRI)等都运用商业化前采购(pre-commercialprocurement)方式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例如,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都分别给予10万美元、15万美元和10万澳元的资助。在企业发展阶段,针对具有商业化潜力的项目,在美国获得1~2年最高75万美元的资助,在英国可获得39万美元~160万美元的资助,在澳大利亚高达上千万澳元。企业进入发展期后转向采购计划或从其他投资者获得另外资金。
(四)确定新兴技术及战略发展领域,制定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研发促进采购项目
例如,韩国政府确定政府扶持的核心技术及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等,若特定组织机构(包括政府、公共机构或私营机构)购买中小企业新技术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韩国中小企业署将提供内部研发(domesticR&D)费用资助。根据项目参与主体差异,政府承担不同比例的资助,对于私营项目政府提供55%研发费用资金,采购机构20%,公司承担25%;合作项目,政府承担50%,采购机构25%,公司承担25%。由国内买方例如大集团或者公共机构发起的先导项目,并通过认证程序,将获得5亿韩元,发展期必须不长于2年。如果是较高的经济可行性且成功率高的先导项目可以获得相关部门的联合资助。实用价值强的项目,如果新产品开发是由国外买方订购,将获得优惠信贷,政府也会资助成本的50%,但上限是1.5亿韩元,发展期在一年以内。2002~2009年间,韩国政府共资助1499亿韩元(约合1.4亿美元),共计889个项目。项目支持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技术差距不断缩小。
(五)强制性保留从中小企业采购的份额
美国制定《小企业法》资助和保护小企业,相关法律专门规定政府的整体目标是小企业每年获取的政府采购主合同金额不少于总合同金额的23%,联邦政府1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必须从中小企业采购。法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预留15%的公共采购基金,也就是说,如果每年有100万欧元的公共采购资金,将为创新型中小企业预留15万欧元。2006年韩国相关法律规定,政府从中小企业的采购份额要达到10%。
(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公共采购便利和法律保障
美国政府制定长效的实施保障体系促进小企业创新发展:一是制定并修订《小企业法》等专门法律,保障小企业每年获取的政府采购份额,并为小企业提供一系列便利措施。1994年颁布《联邦采购简化法》简化政府采购程序,将政府可使用简化采购程序的上限由2.5万美元提高到10万美元。二是制定详细的联邦采购条例(FederalAcquisitionRegulation),对联邦政府采购产品提供实施指导。三是设立小企业管理局(SBA),是直属的联邦政府机构,各州设立小企业办公室,帮助小企业获得法律规定的政府采购份额。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MVP团队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合同、法律咨询等服务。
(七)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
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小企业市场验证项目(MVP)实施过程中,2/3进入项目提议阶段(proposalstage)的中小企业都有与其他中小企业、大学及研发机构合作的意愿。在调查的20家承担可行性研究项目的中小企业中,有12家企业与其他研发组织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此,维多利亚州创新、产业和区域发展署专门建立中小企业数据库,构建创新网络平台,鼓励中小企业找到与项目研发匹配的合作伙伴,共同促进具体领域的研发和战略制定。MVP是全程资助项目,对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信息平台的构建不仅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促进了公共部门、企业与学术界的交流。
三、对我国利用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
(一)完善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的法规与制度
我国在政府采购方面的法律体系还非常不健全,政府采购只是单纯的财政支出控制手段,需要向兼有财政支出治理和国家宏观调控双重功能转变,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功能。积极采购中小企业的产品还主要停留在目标、原则指导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并没有相关说明,政府采购政策中没有明确的创新导向,也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指导操作层面。建议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规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的范围、优先次序、扶持力度等作出明确规定,对政府采购程序、方法、效果评价方法、审核和监督方法等作出具体规定。建议增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条款,效仿美国制定详细的采购实施操作规则,确保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份额目标。尽快公布创新产品采购目录,明确国家创新导向和政府技术需求,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竞标。尽快制定《政府采购咨询专家管理办法》等配套法律法规,充分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诉求,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
(二)多样化采购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
我国应积极采用多种采购形式,扩展采购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政府采购产品中优先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产品和服务项目。二是依据企业发展阶段划分,在原始证明、原型、模型工厂和启动阶段,采取商业化前采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给予支持。三是在新兴技术及重要的战略发展领域,制定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研发促进采购项目。效仿韩国根据采购主体的差异,政策给予不同比例的资助。
(三)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型产品性能认证和保险制度
我国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有两个倾向:购买国外厂商的产品和国内知名大企业产品,小企业产品常遭受品牌、质量和性能等方面的歧视而被拒之门外,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矫正政府的采购倾向:一是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标准,由当地科技部门组织相关机构认证,将符合条件企业纳入政府采购供应商数据库。例如,天津已先行先试,2011年开始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供应商库,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和创新活跃的企业纳入其中,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考虑。二是积极制定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的性能认证和保险体系,对符合质量、性能标准的中小企业科技型产品优先考虑。三是制定买方免责条款,政府工作人员采购符合性能认证等条件的科技型产品给予免责。
(四)从单一支持企业扩展到重视产学研合作、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培育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需要,单独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完成复杂前沿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因此,在采购过程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等进行产学研合作,鼓励各方主体形成联合体,共同申请政府采购项目(在联合申报向中小企业倾斜的政府采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协议合同金额与联合体合同总金额占比需达到一定比例)。政府采购中充分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成长和升级中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瓶颈,以及地方重点优势产业整个产业链条设计与关键配套技术需求,支持地方优势产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研发创新活动。
(五)采取多种措施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
篇5
新闻伦理的教学与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成果形成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托,由于多数成果的理论研究专长,其取向少不了道德说教的痕迹,因此,新形势下的新闻伦理教学内容要想更好地服务新闻实践,必须进行新的构建,其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科理论理论是任何一门课程的构成基础。“伦理”和“道德”是新闻伦理学的“元理论”。伦理有一整套的体系架构。新闻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和新闻学的交叉学科。除“新闻伦理”的提法外,类似的还有“媒体伦理”、“传媒伦理”、“媒介伦理”等提法,这几种名称经常混用,这种混乱导致对新闻伦理范畴以及研究对象界定上产生分歧。如有学者把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有学者把新闻伦理理解成新闻传播的伦理,讨论的是新闻传播行为及其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是新闻传播的道德规律和道德规范系统。厘清这些理论认识的分歧有利于调整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无论如何界定,新闻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基本方面应该没有实质性不同。基础理论共识是学科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新闻伦理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观察新闻史不难发现,新闻法(规)的发展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几乎并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两者发展失衡时就容易产生新闻伦理问题,进而引发对新闻法的讨论。由此可见,新闻法规也是新闻伦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道德和新闻法规是新闻伦理学的两个基本方面,偏向任何一方都是对新闻伦理学历史发展的曲解,结果会更难理解现实的新闻伦理困境。
3、新闻伦理问题:新闻道德失范实际上,新闻传播实践关注的是一系列伦理问题,关注的是客观、公正、责任以及民主等,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问题。新时期新闻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新闻伦理问题,即新闻道德失范。所谓新闻伦理问题,主要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引起了伦理争议,或产生道德冲突,需要进行道德评价的问题。新时期的新闻伦理问题与以前有所不同,包括媒介商业化、新闻传播与社会公正、新闻传播与隐私权、隐性采访、以及“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鉴于此,新闻伦理教学内容必须包括新闻道德失范,新闻伦理学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和处理以上的道德失范问题。新闻伦理学也就可以理解成一门解决新闻伦理道德问题的学问。新闻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在于培养新闻专业学生解决新闻传播实践中道德两难问题的能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实践中的道德失范问题日趋严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质疑,新闻伦理问题引起业界和学界关注和热议。新闻传播实践遭到质疑意味着教育目标要有所调整。
4、新闻伦理问题的治理:新闻法规新闻道德失范造成新闻伦理缺失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研究者将之总结为四个“矛盾”:新闻行业的两重属性之间的矛盾、新闻传播者的自由传播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新闻报道的及时性与真实性之间的矛盾、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平衡之间的矛盾。新闻伦理缺失就意味着必须进行治理,新闻法规则是主要的治理应对之策。
二、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新闻伦理学教学的核心应围绕媒体在实践中引起伦理争议和产生道德冲突的现实问题,通过选取案例进行讨论,努力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道德判断,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几年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一套教学模式,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延伸”。
1、一个“中心”一个“中心”是指以课堂的案例教学为中心。案例教学法在新闻传播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理论、媒介经营管理等教学中广为采用,新闻伦理也同样可以使用此方法。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调整,改变新闻伦理教学中教师讲解教材的传统方法,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实践。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这一点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常被忽视,为了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结合上文的教学内容,笔者实行下面的课堂策略:首先,教师把新闻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每次讲解时间原则上不超出25分钟,讲授这部分内容要少而精。其次,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分为三个主题版块,即新闻伦理发展史论、新闻伦理实务、新闻法规实务。这三部分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节课开始后,由教师主讲史论,然后由学生提问,进行答疑,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第二节课由两名同学各自从新闻伦理和新闻法规实务角度,举例阐释案例中新闻伦理缺失或新闻道德失范问题,如“周克华案”中媒体对其母采访报道中伦理缺失,包括最近的“复旦室友投毒案”等都可成为课堂案例教学的讨论内容,这个环节约需20分钟。就演讲学生提出的有争议的伦理问题或困惑,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各种观点在课堂中交汇碰撞,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通过这种交汇,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最后5分钟时间,由教师点评,与学生的讨论形成再次交汇,这将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2、两个“延伸”“两个”延伸是指课前与课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两节课的时间内难以实现的,必须依赖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深化。教师要精心布置和策划。在课前,教师和学生要精心准备和设计。对教师而言,应站到新闻伦理学科研究的最前沿,尽可能掌握新闻伦理学科的全面知识,以深入浅出地完成理论讲解的任务,还要能对三个主题中学生讲解的两个部分进行有效点评,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对学生而言,只有课前认真准备,课堂上方能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准备越充分,课堂气氛就越活跃,同学和老师的收获就更大。在课后,发言的同学将自己演讲的PPT和相关的材料发到班级的群共享中继续交流探讨,对没有听清的同学进一步释疑解惑。教师课后若有新的理解,也可将自己的新见解传到QQ空间和学生继续分享,充分利用现代的互动媒体进行便捷的交流。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新闻伦理学课程的主旨是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与现代法治观念。以课堂案例教学为中心,有助于学生理解新闻道德的原理和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新闻伦理素养与新闻法治观念。笔者通过几年的“一个中心,两端延伸”的教学方法实践,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篇6
(1)本世纪初的情况
19世纪末,美国国会对财政收入的控制能力很强,但这时期的政府存在责任分散、缺乏统一领导、政治上腐败混乱等问题。这导致了以加强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运动的兴起。在这一时期人们对预算的职业化、开支的控制、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科学管理等问题越来越感兴趣。20世纪初,美国的泰罗和同时代的其他人一起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④实行刺激性的计划工资报酬制度;
⑤把计划职能同执行执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等等。
泰罗理论的实质是动机理论,将这一理论和行政管理结合起来,便得出了集中预算制度的思路。同时,依据理论研究的成果以及对组织结构变化的了解,可以保证预算管理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20年代后期,人力资源学派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另一种方法,也对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者有帮助。该学派使用的概念不仅同行政管理、也同预算理论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对预算理论与实践来说,人力资源理论对分析财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并研究怎样提高其工作效率,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人力资源学派提出:
①不仅应该从经济技术角度,也必须从社会角度去考察组织性质;
②人们的心理需要也必须加以考虑,因为每个工作者不仅仅受经济利益的刺激;
③在组织理论中必须考虑非正式的工作小组,因为它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组织形式;
④领导方式应该有民主色彩,以便实现有效的组织交流;
⑤工作人员的满足感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密切联系。
人力资源理论强调可行性,但对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来说,人力资源理论的重要性要小于“科学管理理论”。
总之,这一时期,管理理论对美国财政管理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1921年通过了《预算和会计法》;设立了预算局并在组织上隶属于财政部;设立了负责,总会计局事务的审计长。这使财政管理机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审计长的监督下(审计长服务于国会),行政部门拥有了更大预算管理权(过去国会的权力更大一些)。借助这种机制,从1921年到30年代中期,财政支出得以集中控制,滥用行政管理权的现象大为减少,并且还建立了更为健全的会计制度。
(2)大萧条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这一时期产生了组织理论,对财政管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组织理论的经典模式不仅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的动机模型,而且还包括30年代提出的组织理论。组织理论强调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认为劳动任务必须由中央权力机关依据行动计划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对每个单位的活动应加以监督,与最终产品生产相关的各项活动要相互协调。组织理论还认为,一个组织内部的工作要根据以下内容实行专业化:
①组织活动的目的;
②将某个具体过程中的工作放在一起;
③按照服务对象进行专业分工;
④相同地点完成的工作要放在一起。
组织理论对财政管理理论的影响之所以十分重要,不仅是因为其理论为决策者进行组织调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而且是由于当时的美国政府组织结构正处于急剧变革之中。1939年通过的《重组法》将预算局从财政部转移到总统办公厅,并且重新明确了预算局的职责:
①协助总统编制预算;
②对预算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
③进行行政管理和计划改进方面的研究;
④协助总统寻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方法;
⑤协助总统清理和协调各部门制定法规的建议;
⑥协助处理有关行政命令的建议;
⑦协助开展统计服务;
⑧协助总统随时了解政府各部门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
这项法案使得联邦政府的行政控制日益加强,并且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应该指出,这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组织理论建立的。事实上,建议通过《重组法》的布朗委员会成员中有数位组织理论的坚持者。
1938年,切斯特。巴纳德综合了科学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重新分析了官僚制度:官僚制度通常要求协调合作,在正式的组织中,合作的形式必须是有意识的和有目的的。
从对预算实践的贡献看,巴纳德十分重视对“经济激励”的研究,认为不仅存在“客观刺激”(如物质和金钱);而且存在主观刺激(如劝说和思想工作)。因而,预算可以看成是为了完成组织目标而设计的客观刺激方式之一。同时,他还认为,这种控制手段必须与其他管理措施相配套。
巴纳德的理论在许多方面给人以启迪,在他之后,出现了一批重视雇员感情研究、重视决策的社会性以及一些在“系统模型”中考察政府行为的学者。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后,许多理论家成为实际的管理者,他们发现一些传统理论在政府的管理中不那么有用,而一些新出现的定量技术在战争环境里经受了考验,有些方法对政府管理非常有价值。这时,组织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受到抨击:这些理论的原则是规范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它们只说明应该如何分工而不是说明实际上怎样分工。对传统理论的摒弃,导致公共管理领域中出现令人欢欣鼓舞的新局面。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为财政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他提出,组织是“交流”和“协调”的综合体,管理者的职责是:
①就组织结构作出决策;
②就组织内部的工作内容作出更广泛的决策。
他还指出,“管理”是要求他人完成某项工作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受“有限合理性”的制约。这意味着,象其他政府管理活动一样。管理者在预算活动中一般不可能获得全部信息,做出完美、精确的决策,而只能在不完全信息下进行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要为获得更完整、更高质量的预算资料而努力。西蒙十分重视长期预算工作,长期预算包括预测职能范围的变化趋势和服务需要量、进行工作规划等。
西蒙的理论从许多方面对预算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影响,包括:
①数量方法的运用;
②重视使用计算机;
③在决策中采用决策树分析方法;
④考虑长期预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共管理理论、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蓬勃发展,它们对政府活动包括财政管理发挥了重要影响。这时,组织理论仍然有相当影响力。1949年,第一届胡佛委员会的报告将重点放在使政府结构合理化方面。报告建议消除机构臃肿的现象;提出政府办公用品的供给必须依据商业原则;并要求在基本目标和工作实绩的基础上对政府进行考核,重点是寻求衡量手段,以确定政府事实上是否按照事先预定的标准开展工作。这一报告的许多内容后来被纳入《1950年预算和会计程序法》中,该法吸收了绩效预算(又称为“功能预算”、“活动预算”、“项目预算”等)的一些要素,吸收了能使会计和采购活动更加商业化的一些原则要求。
绩效预算着重强调政府干什么而不是买什么。绩效预算的支出内容与其所服务的规划紧密相关,其优点是便于政府集中注意力组织有关机构制定规划和开展工作。制定规划重点时绩效预算不要求考虑社会问题的影响,进行考评时也不必向最高决策者汇报行政机构完成社会目标的效果情况。
(4)设计计划(规划)预算时期
设计计划预算制度是60年展起来的主要预算方法。产生这一制度的理论渊源是多方面的,这包括:系统理论、经济理论、计划理论和信息(决策)理论。应该指出,这时的管理理论吸收了系统理论、计划理论、信息理论的大部分成果,因而,可以认为,它们共同构成了广义的管理理论。系统理论是在公共管理领域里较有影响的理论模型,它包括如下重要内容:
①组织是一个由相互独立部分组成,具有选择、生存和维持自身不变基本需要能力并且可以作出反应的系统;
②信息交换、反馈和控制等控制论原理是系统论的基本内容;
③系统方法体现整体观念,分析的出发点是整个系统,而不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设计计划预算的内容包括:
①设计。设计既有短期,又有长期。
②计划。每一计划都要针对特定的责任划分范围,都需要对其效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行对比评价。
③预算。预算方案与设计及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
④系统。预算的全部方法开始被视为一个“系统”。
设计规划预算方法刚开始只在美国国防部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65年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决定将设计计划预算方法推广应用于整个行政部门。他提出这一方法的要点是:
①准确确认国家的目标并使之建立在持续的基础上;
②从众多目标中选择最紧迫的目标;
③研究设计既能实现上述目标,又能使成本最低而效益最大的各种备选方案;
④不仅要说明实施计划的下一年的成本,而且还要说明第二年、第三年及以后各年的成本;
⑤考核实施效果,以确保实现效益最大化。
(5)目标管理时期
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决定放弃设计计划预算方法,强制采用目标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进行多轮谈判,然后确定目标。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目标管理是一种典型的具体管理方法。
美国财政的目标理论模型包括以下内容:
①说明单位的基本任务;
②对超越基本任务而进入管理范围的次要目标进行认定;
③设计考核的指标;
④运用计划评审技术或关键路线法、甘特图法,画出进度表,体现出完成任务的具体进度。
目标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实现具有独立性质的特定目标。虽然这一特定目标是独立于预算而存在的,但用精心设计的目标管理系统能够很好地实现它。
象设计计划预算一样,目标管理方法被美国联邦政府使用几年后,终于被搁置一边。
(6)零基预算时期
篇7
一、浙江省环保设施企业化运作的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个体、私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主力军。同时,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集中在重污染行业,如化工、电镀、印染、制革、造纸、医药等,污染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而且,浙江是一个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都很高的省份,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比较敏感,省政府也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全省上下对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状况具有强烈的意愿。另一方面,浙江市场取向改革起步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相当比重,在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方面有着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问题上,浙江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资金来源看,可以大体上分为下列四种形式(浙江省环保局:“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产业化”,2002年12月(内部材料))。
(一)政府融资,企业化运营
这类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外国政府赠款、政府国债、政府担保银行贷款、国有公司参股等,由政府统一筹措。环保设施建成后按企业模式进行运营管理。政府按照核定的全额成本,包括日常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制定污水、垃圾等的收费价格,运营企业据此向排污企业收费,或者政府收取费用后转交给运营企业。排污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保证了建成设施的正常运营,同时减轻了财政负担。绍兴污水处理工程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绍兴市政府抓住“明确投资主体、完善治污体系、建立回报机制和加强政府监管”四个环节,一期污水处理工程政府投入2500万,带动了5.2亿的资金;总投资6.5亿的二期工程也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绍兴市人民政府:“市场化治污之路”,“全国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交流材料,2002,8)。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政府国债、项目公司股本金(绍兴县给排水工程处、绍兴水务集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入股组建)、排污企业预购排污权缴纳的建设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构成,其组建的治污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物价部门测算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1.67元/吨),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和治污企业“补偿成本、保本微利”的原则,分别向企业和居民收取0.5~2.2元/吨的处理费,其中,印染等重污染企业为2.2元/吨,居民生活污水为0.5元/吨,用于日常运营、维护以及设备折旧;污水处理厂和污水输送工程也实行独立核算、企业化运营。
(二)政府引导,民间投资
地方政府根据环保需要进行污染治理设施的项目招商,明确工程规模、排放标准、收费价格等项,同时给予投资者局部经营垄断、排污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等项承诺,以及土地价格等其他方面的优惠。设施的建设和日常运营由投资方自行安排。投资方一般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承包合同,或者采取BOT方式,运营交给专业运营商。这种做法的关键是在政府承诺的条件下,能够保证投资者收回投资,并有利可图。我们访问的浙江省环科污水处理厂和嘉兴洪合镇污水处理厂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位于余杭开发区的环科污水处理厂是由浙江省环科院、开发区管委会等三家单位发起组建的项目公司,以BOT的投资方式建设,设计日处理污水1万吨,总投资850万元,为开发区内的六家印染企业处理污水。投资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即:项目公司股本金、以污水处理厂一定时期的经营权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以及向排污企业预售污水处理服务费用。项目经营期20年。政府特许项目公司按照处理成本(经测算为1.7元/吨),加上合理的利润向排污企业收取1.8元/吨的处理费;同时承诺在每天进厂污水少于收支效益平衡点7000吨时给予补贴;经营期满后整个工程无偿移交给地方政府。洪合镇污水处理厂由嘉兴秀洲区环保局组织招商,设计日处理污水8000吨,工程总投资800万元。其中项目公司股本金和股东按比例提供的项目建设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300万元,为8家羊毛染色企业治理污水。公司是独立法人。政府特许项目公司按每吨2.50元的价格收取污水处理费,投资回收期10年,预计5年就可以全部收回投资本金。投资900万元的二期工程也于2002年10月投入运行。
(三)政府资助,民间投资
与前者的差别是政府以某种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大致上属于准商业化的模式。由于政府提供了部分资金,降低了污染治理项目的投资风险。其优点是有利于吸引民间投资,同时又便于平抑对中小企业的排污收费价格。在具体做法上,依然是采用签订特许承包合同或者BOT方式。政府投资一般作为优先股,只参与分红,不参与管理。政府分红部分一般继续用作环保开支。温州市东庄垃圾发电公司和杭州大地危险废物处理公司均采用了这种模式。
温州市东庄垃圾发电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320吨,年发电2500万千瓦。一期工程投资6500万元,日处理生活垃圾160吨;瓯海区政府出资3000万元,其余由温州市民营企业——伟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运营期25年(不包括两年建设期),然后无偿归还政府。项目公司按每吨32.14元的价格向环境卫生部门收取垃圾处理费。一期工程于2000年11月28日竣工。实际处理垃圾200吨,年发电900万度,并通过ISO9001认证。除自身耗电200万度外,其余部分由电力部门按0.50元/度的价格收购入网。扣除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预计投资回收期为12年(按此推算有13年的净赢利期)。
杭州大地危险废物处理公司项目规划年处理危险废物20万吨,计划投资10亿元。项目采取分期投资、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方式进行。服务对象为杭州的企事业单位。建设资金由股本金、银行贷款和政府建设资金等构成。,日处理15吨的医疗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置工程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杭州市已经对门诊和住院病人开征医疗废弃物处理费,作为废物处理的费用。
宁波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利用项目,日处理垃圾1000吨,一期工程投资4亿元,政府投资1.2亿元,其余部分利用资金,各投资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并依靠发电入网和垃圾处置收费,现已有一定的投资回报。
(四)民间集资,企业化管理
这种方式在乡镇规划的特色工业园区中运用较多。政府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由已经或准备入园的排污企业集资入股,组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负责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一般委托专业公司承包,或者采取BOT方式。污水处理费用由股东企业按照排污量分摊。
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浙江有多种形式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的民间集资形式。如由相邻的同行企业联合投资,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共同使用、共同管理,杭州七厂联片污水处理厂采取了这种形式;萧山区航民集团公司建设的航民废水有限公司,采取了以一家企业为主集资、自行管理、多家企业共同使用的形式。
温州市中小企业大多采用污染集中治理的方式。例如,在龙湾电镀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将污水治理设施纳入规划,投资约160万元。对电镀废水处理实行政府垂直领导,环保部门监督,并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行排污和治污的分离,排污者(电镀小企业)付费,治污者收费,对入园97家电镀小企业排放污水实行集中治理,既有利于基地的整体管理,又能保证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转,较好地解决了排污企业可能存在的偷排、漏排问题。
温州鹿城区的制革污水处理采取了业主委员会负责制的办法,由业主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下设的环保服务公司负责污染治理。在资金运作上,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银行贷款、申请污染源治理补助为辅的方式进行融资。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治污设施的运营实行保本微利的原则。污水处理厂按股份公司市场化经营,收取污水处理费,实行独立核算。企业自筹资金按基地内制革企业拥有的转鼓数量、容积大小。
针对中小企业多,环保监督难的实际,2001年4月,浙江省环保局会同财政厅联合颁发了《浙江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也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二、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经验与存在问题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国内最早开始城镇污水处理厂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实践的,是江苏吴县甪直污水处理厂。该厂建于1991年,承担全镇工业区24家企业工业废水和部分生活污水的专业化治理,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通过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全国第一个“乡镇污染集中控制处理示范区”(许秧南:“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环境出版社,1999,146~149页)。
从融资和运营方式的多样性上看,浙江省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上,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使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最为经济。这些做法的基础是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污染谁付费”,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了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此类专业公司,目前浙江有29家。有的是原环保系统的专业人员“下海”创办的,也有私营专业公司取得政府环保机构认证的。这些专业公司或者对园区内企业的污染物实行总承包(包括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或者只承包园区已建成环保设施的运营。具体的付费价格或与企业协商,或由政府核定;每个企业付费多少与企业的排污量挂钩。
(一)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的成功经验
通过与环保系统及治污公司管理人员的座谈,以及对有关材料的分析,我们认为浙江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严格执法是前提。浙江省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与沿海大多数地区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做的,也是从依靠政府保护环境逐步转向市场化的。在经过1996年关停小企业、1998年“太湖零点行动”和2000年开始的“一控双达标”三次环保“风暴”后,特别是在一些污染型的小企业被关掉后,大多数的企业家认识到,环境保护已经不是与己无关、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事情了,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治理污染;否则只有“关门”一条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地方政府,特别是环保部门的积极引导,小企业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走出了一条市场化治理污染的道路。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严格的环保执法,就不可能有浙江的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的今天。江苏、深圳、广州等地的情况也是如此。
2.合理收费是关键。如果没有合理的投资回报,治污企业就会失去自我运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础,最终难免走上“环保靠政府”的老路。但是收费标准也不能过高,否则会加大生产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合理的收费标准应当是,在享有一定的政府扶持政策的前提下,收费能够使治污企业获得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盈利水平。浙江等地的实践表明,一些生产企业原来自己上过污染治理项目,花多少钱心里有数,只要收费不超过他们原来的支出就可以接受。因此,收费标准不超过生产企业自己治理成本就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也应成为物价部门对收费标准进行核准的参照依据。
3.诚信是根本。在过去的污染治理中,污染的产生者与治理者之间缺乏直接的利益联系。如一个企业污染一条河,政府来治理河流,实际上是公众承担了污染者的责任;又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全部由财政负担,公众没有直接为污水处理支付费用。通过污染集中治理,将污染产生者和治理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排污者通过向治理者购买治污服务而承担了治理义务,治理者则通过出售治污服务而从中获益,这是市场竞争的核心。但是,如果任何一方缺乏诚信,“游戏”就难以进行下去。例如,治污企业不处理废物而是偷排,或处理不达标,环境质量将使大家的利益受损。同样,如果排污企业不按照约定付费,治污企业就要背上债务,导致设施不能正常运转,直至“关门大吉”,最终受害的还是公众。因此,诚信是“游戏”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在这里,一是排污与治污企业之间的诚信靠契约关系维系,二是政府的监督事实上成为双方履约的重要保障。
4.政府作用为引导。对于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政府并非“甩手掌柜”,而必须对企业的建设和运营活动进行引导和监督。也就是说,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引导。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起步阶段回报不高,离开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企业是难以承受的。例如,在处理废水规模达不到保本水平时,有关政府要给予补贴。同时,环境保护是一项具有广泛和长久意义的大事,必须由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加以倡导,并从整个社会利益出发,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体系,才能促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二是依法监督。由于市场的逐利性,政府必须加强对治污企业和排污企业的监管,以确保发挥环保设施的社会效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存在的
虽然浙江在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具体的政策性问题,有些问题在全国带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有政策不能满足市场化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和垃圾收费、水价改革和外商投资目录等方面,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作的市场化创造了政策环境。如明确提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污水和垃圾收费政策;改革现有运营管理体制,实行特许经营;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发展;对地方政府提出了监管和规范市场、保障市场化健康有序发展等要求。但是,许多政策是部门制定的,跨部门时根本不起作用甚至被“对我有利就用”所替代;一些是中央政府只给优惠政策而没有资金投入,实际执行需要地方出“银子”,因而由于各种原因而执行走样;废物处理的收费标准差别很大,一些地区由于收费太低根本不能支撑环保设施的运营。所有这些,都制约了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进程,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时更注重实际和可操作性。
2.环保设施运营资格的认可有碍社会资金的流入。专业治污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明确了排污企业、治污企业和政府环保部门之间的职责。同时,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的优惠政策摆在明处,依靠竞争来增强治污企业的自身动力,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质量,降低运行成本。然而,资格认可也有一定的缺陷,如要求有2~3年的运营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有能力但没经历、或有钱但没有环保知识的人才和社会资金的进入。虽然设立这一“门槛”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中含这样一个“潜台词”:专业人员也是资本运营的“能人”,社会资金只有由“他”来使用,否则就不能进入环保产业市场。假如企业家不愿意将自己的钱交给别人去支配,无形中将减少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这与国家环保总局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3.享受的政策优惠存在差距。例如,绍兴污水处理厂由于是以政府为主融资建设的,因而可以享受到土地使用权、减免税、以及排污收费等方面的优惠。而私人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用地比照企业的政策执行,享受不到减免税;特别是在排污收费方面,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具有公益性,因而处理后的水向公共水体排放是不收费的,而中小企业污水处理后向公共水体排放要收费,这也事实上增加了中小企业废水处理的成本,而这种成本最终还要转嫁到企业的身上。
4.环保设施运营企业的利润不合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个地方的治污企业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这种现象其实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治污企业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对排污企业较高的收费。排污企业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价格,是因为集中治理以前的交费标准较高;或原来自己处理“规模不”的成本较高。长期下去,存在一个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双方利益的平衡问题,需要政府的协调。
三、对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讨论与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进程,结合调研中的经验和发现的不足,以下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有关建议。
(一)对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需要加以引导和扶持
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有三层含义。首先,治污企业与排污企业之间是购买服务关系。第二,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自负盈亏;第三,在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的选择上存在竞争。推进环保设施市场化的好处在于:一是将污染治理的成本明晰了。原来由政府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时,治理成本是模糊的,政府收费后也可能会用于其它方面;由专业化公司运作后,则要独立核算,花多少钱在污染治理上有案可稽。二是形成了制衡机制,降低了监管成本。原来政府要对众多的排污企业监管,难度较大;实现市场化后,排污企业与治污企业之间形成服务的提供者与购买者的契约关系,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监管效率。三是专业化治理,解决了治理规模的不经济问题。据美国环保局1992年的,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成本要比公营(政府或事业单位)低10~20%。江苏甪直污水处理厂的集中治理,比分散治理仅基建投资一项就节约208万元,每年还节省废水处理费84万元。
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必须对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加以扶持。一方面,环境保护是经济学中所谓“外部性”的典型领域,存在市场失效,仅靠市场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企业化运作,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按经济办事,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由于治污企业的相对垄断地位,在批准、核定排污收费价格时,既要保证民间投资者能够还本付息并有所盈利,又不能加重排污企业的负担,排污收费价格不宜定得太高。因此,民间投资者的盈利就必须有政府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价格、税收和其他方面的优惠。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把政策优惠转变为治污企业的盈利,并按实际需要提取折旧和大修理费用,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为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二)为中小企业的污染集中治理创造条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集中治理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正确途径。实践证明,市场化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园区,从而使中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这就解决了因企业规模过小,导致污染治理设施达不到经济运行规模要求的难题。这一做法可以在我国的其他地区逐步推广。
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是市场化的又一个条件。,我国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除了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外,收集污水的管网不足、处理厂达不到设计规模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不提高运营效率,建再多的环保设施也难以扭转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因此,应该将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同时”建设。更主要的是,环保设施的建设不能作为“形象工程”来做,而要、合理,切实可行。
在推进中小企业污染集中治理的政策实施上,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按照市场规律鼓励竞争,给治污企业设置的“门槛”,不应妨碍社会资金的流入;对排入公共环境的污染物,应按总量或浓度的统一标准收取费用,同时要权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企业的负担逐步趋于合理。
(三)建立服务和监督体系,提高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的能力
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要解决当前污水处理厂政出多门、责任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尽快实现统一管理。同时,环保局内设或代管的污染治理公司也应尽快脱钩,实现政企分离,让设施的运营交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去管理;要加强各级政府的法人股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提供服务,加强监督。应建立一支精通项目管理、和管理知识的专门队伍,为市场化提供相关技术和信息的咨询服务。同时,为了规避市场化给政府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给社会带来的环境风险,各级环保部门理应承担起污染物排放的监督任务。垃圾处理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很大,在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地方环保部门必须监测其排放情况,防范环境风险。
篇8
关键词:微孔过滤陶瓷;结构性能;应用;发展前景
1 前言
微孔陶瓷是指在陶瓷内部或表面含有大量开口或闭口微小气孔的陶瓷体,其孔径一般为微米级或亚微米级。它是一种功能型的结构陶瓷。微孔陶瓷具有吸附性、透气性、耐腐蚀性、环境相容性、生物相容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液体、气体的过滤,以及固定生物酶载体和生物适应性载体,尤其是在环境工程上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如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处理、污水的净化等方面。随着科技和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能源、资源、三废治理等问题更加受到重视。尤其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能源材料等高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对液、固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分离精度、高运行效率的微孔过滤技术及微孔过滤材料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2 微孔陶瓷材料引领过滤技术发展
微孔陶瓷材料由于具有孔隙率高、透气阻力小、可控孔径、清洗再生方便以及耐高温、高压、耐化学介质腐蚀等特点,因此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微孔陶瓷材料做过滤介质的陶瓷微过滤技术及陶瓷过滤装置,由于其不仅解决了高温、高压、强酸碱和化学溶剂介质等过滤难问题,而且由于本身具有过滤精度高、洁净状态好以及容易清洗、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目前已在石油、化工、制药、食品、环保和水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高温烟气处理中分离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氮气等气体必须使用过滤陶瓷。
国外多孔陶瓷材料研究开发和应用已有80余年历史,陶瓷膜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也有近30年历史,其产品的技术和产业化、商业化程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20世纪50年代,法国、美国等先后开发了SiC、莫来石、ZrO2、陶瓷纤维等气液过滤,微生物处理用微孔陶瓷过滤元件,主要用于化工、食品、饮料及水处理行业。20世纪70年代,日本等国家在高温气体净化、烟气除尘用多孔陶瓷过滤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如日本旭硝子公司等生产的高温陶瓷过滤器在化铁炉等高温烟气除尘方面进行了大量推广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在陶瓷膜的研究及高温陶瓷热气体净化技术方面的研究又取得较大的突破。目前,国外已有专业的多孔陶瓷材料及陶瓷膜材料生产厂家300余家,如:日本NGK和TDK、法国的CERVER、美国的Corning、乌克兰的Fairey工业陶瓷公司、芬兰奥托昆明克公司等,其中,美国过滤器公司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无机陶瓷分离膜及设备供应商,芬兰奥托昆明克公司生产的陶瓷真空圆盘过滤机目前已在100多个国家中使用。美国Anguil环境系统公司生产的自洁式高温陶瓷过滤器采用了陶瓷过滤和催化净化技术,目前已有1600余套高温气体过滤装置在各个领域应用。
相比之下,国内在多孔陶瓷材料产业发展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明显不足,其中一方面是国内多孔陶瓷材料的发展技术不平衡;二是国内绝大多数人对多孔陶瓷材料缺乏必要的了解。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攻关政策的扶持下,尤其是在国家环保、节能政策的引导下,国内多孔陶瓷材料及膜材料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产业化及市场化规模逐渐扩大,已在陶瓷微滤材料、高温陶瓷过滤材料及膜材料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并且在产品市场推广和产业化方面有了一定规模。在陶瓷膜材料制备技术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多孔陶瓷材料由于受产品制造水平及应用技术的限制,目前在国内过滤分离领域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小,产品的产业化水平普遍较低。但可以预言,随着国内化工形式好转,能源和环保产业政策的扶持以及国外同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多孔陶瓷材料产业在国内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3 微孔过滤陶瓷材料的产品结构及性能特点
微孔陶瓷过滤介质的孔隙结构属蜂窝型结构,液流在内部流动属三维流动,在同样厚度,同样堵塞条件下阻力增加较慢;而滤布的孔隙结构属平行管束型,内部属一维流动,阻力增加较快。微孔介质重量轻,机械强度较强,再加工性能好(车、刨、锯、焊等),不易损坏,安装、检修与维护方便,这是烧结陶瓷与烧结金属等介质不能比拟的。陶瓷过滤材料的主要产品包括各种规格的微孔陶瓷过滤元件和微孔陶瓷过滤器、高性能陶瓷膜过滤元件及陶瓷膜过滤装置、高温气体净化除尘用高温陶瓷过滤材料及高温陶瓷除尘器、高温熔体过滤用泡沫陶瓷过滤元件以及陶瓷净水器、陶瓷曝气器、陶瓷消声器、各种陶瓷电解隔膜等。本文主要介绍微孔过滤器、微孔陶瓷过滤管和陶瓷滤芯。
微孔过滤器内机械部件少,结构也较简单,一般为直立安装,占地面积少,长期接触化学物料与粘细物料后也不易损坏。微孔PE或PA为基础的精密微孔过滤器不仅可适用含固量极少的澄清过滤,也适用于含固量多,能形成滤渣层的“滤渣过滤”,过滤精度高,耐化学腐蚀性能优越。滤渣剥离较完全,排渣迅速,再生效果好,与其他过滤技术相比,方法简单是本技术最显著的优点。
微孔陶瓷过滤管由无数均匀的微孔组成,当流体从这些微小孔洞通过时,悬浮物质,胶体颗粒,大分子有机物被截留在过滤介质表面,达到机械筛滤净化或扩散、流态化等功效。微孔陶瓷过滤管具有耐腐蚀、耐高温、机械强度高、无有害物溶出,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在流体压力作用下,微孔不变形,易清洗再生,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可替代棉布、丝织物、塑料、金属网、石棉絮等滤料。沉淀+微孔陶瓷过滤新工艺,设计新颖,建设简易,经济实用,采用此工艺处理的150余家中小型电厂锅炉和工业锅炉,生活锅炉除尘冲渣废水、悬浮物去除率达到91%~97%以上,COD去除率达到89%~95%以上,出口悬浮物浓度一般在10~50 mg范围之内,水质清澈透明,全部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实现了闭路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微孔陶瓷滤芯,其配料重量百分组成为:硅藻土 50%~75%、多功能健康陶瓷材料8%~20%、消失物5%~10%、粘结剂5%~15%、纯碱1.5%~5%。经配料、混料、成型后在600~1300 ℃温度下煅烧制而成。陶瓷滤芯内部微细孔发达,可用于净水器,出水量往往能达到3~5 L/min。其采用硅藻土烧结,质地松脆酥散,软硬适中,脏后只需用砂布轻轻打磨就能把表层的硅藻土连同表面的脏物质一起打磨掉,如同新的一样。近年来,社会上充斥着大量各种劣质净水器,用低劣品质的普通砂芯冒充真正的陶瓷滤芯欺骗顾客。砂芯烧结所用的材料不是真正的硅藻土,而是细微坚硬的砂石,无法进行正常的清洗。而且砂芯往往技术不过关,孔径大小千差万别,甚至连最起码的粗过滤要求都达不到。
4 微孔过滤陶瓷材料的应用范围及市场领域
微孔陶瓷过滤管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热电、水泥、医药、造纸等工业企业的环境保护“三废”治理中的固液分离、气液分离、粉料输送、油水分离、酿酒业分离、空气过滤、循环水过滤等装置中,特别适用于锅炉除尘废水和冲渣水的过滤。
微孔过滤陶瓷材料在环保领域用于废水处理中悬浮物的过滤,化学混凝后的污泥、絮凝体的过滤、污泥干化脱水;锅炉湿法除尘废水中悬浮物的过滤处理(可实现闭路循环);离子交换法、电解法、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废水的预处理;含油废水的油水分离处理;气浮法与蒸发浓缩的终端污泥过滤处理;放射性废物燃(焚)烧排气过滤,垃圾填埋场做渗滤垫层、多孔集气。废水渗入暗沟流入集水池集中处理,可防止二次污染或用于绿地、花坛排溃、排盐;用于气体过滤,滤除气体中的尘埃颗粒物和金属挥发物;用于重金属无机物的过滤,如:铬、铜、镍、锌等废水的过滤和电解槽母液的过滤处理等。
微孔过滤陶瓷材料在工业领域中可用于四环素生产中的晶体过滤;化工双氧水生产中的水质过滤;感光胶片生产中的杂质过滤;立德粉生产中的硫化锌过滤;各种结晶物的过滤;天然气过滤;压缩空气灰尘过滤;二氧化碳气体滤除粉尘;汽油或柴油发动机燃料的过滤,以及各种有机溶液;状态物质和液体金属杂质,如:铅、锡、水银、硫磺、石蜡等的过滤;各种酒、饮料、葡萄糖和盐水过滤。同时,还可作为催化剂载体等。
制药及食品行业常涉及活性炭进行脱色过滤及催化剂过滤问题。由于这些介质过滤通常要求过滤精度比较高,又常涉及到高温和腐蚀性溶液等,采用传统的袋式过滤器或离心过滤机一般很难达到好的去除效果或根本无法使用。使用微孔陶瓷或陶瓷膜过滤器则可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它不但可以提高滤液质量,而且滤芯清洗再生效果好,可长时间连续使用。
无菌空气及压缩气体净化采用微孔陶瓷过滤器进行空气的无菌处理具有洁净状态好、滤速高、再生周期长、可高温消毒杀菌等特点,在制药、啤酒行业发酵用无菌空气制备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采用微孔陶瓷过滤器代替价格昂贵的金属过滤器用于食品、酿造及制药行业发酵无菌空气的制备是完全可行的。另外,陶瓷过滤器用于高压压缩气体的净化,用于除油、除杂质,在国内也得到推广应用。其次,陶瓷过滤器在高压高温蒸气净化方面也有较大的应用市场。
5 微孔过滤陶瓷材料的典型应用实例
(1) 微孔过滤陶瓷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燃煤锅炉灰渣系统水力冲渣废水处理,通常采用脱水仓+浓缩池或捞渣机+浓缩池的方式进行,处理效果不稳定且运行费用较高,难以达到水的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的要求。微孔陶瓷过滤板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采用“沉淀+微孔陶瓷过滤板”处理燃煤锅炉废水,与上述传统处理技术相比较,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果好、流程简单、运行维护费用低等优点。目前国内已有百多家燃煤锅炉采用“沉淀+微孔陶瓷过滤板”处理灰渣系统溢流废水,均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微孔陶瓷过滤板采用氧化铝、碳化硅、陶瓷颗粒、精制石英等为骨料,加用粘结剂和成孔剂压制成型,经1050~1350 ℃高温烧结而成。产品由许多大小分布均匀,且相互边贯的桥拱状开口微孔组成。当流体从微孔通过时,悬浮物质、胶体颗粒、大分子有机物被截留在微孔陶瓷过滤板的表面。
微孔陶瓷过滤板的微孔孔径仅设30~100 μm,而废水中悬浮物粒径仅有60%~75%大于其孔径,但微孔陶瓷过滤板却能有效截留废水中90%~97%的悬浮物,这是由于锅炉废水中的悬浮物是硬性颗粒。实践证明,在过滤液体时,微孔陶瓷过滤板能够收集直径为最小孔径1/10以上的硬性颗粒,即使颗粒小于微孔陶瓷过滤板的最小孔径,但由于微孔陶瓷过滤板内部气孔是桥拱状且相互连通,这部分颗粒也完全能够截留或通过,不易在微孔陶瓷过滤板内部形成堵塞现象。而且在过滤初期,仅有微孔陶瓷过滤板是主要过滤介质,但随过滤时间的延长,堆埋的过滤板表面的灰渣层增厚,形成自滤层或掉入集灰沟内,使出水水质越来越好。随着过滤不断进行,自滤层厚度逐渐增加,阻力增大,过滤池液面逐渐上升达到恒定值。当滤池水位超过恒定值,水位逐渐上升超过限高时,说明滤池积灰过多,阻力过大,应尽快清灰还原。因此,微孔陶瓷过滤板和灰渣层一起共同组成的过滤层能有效截留废水中大部分悬浮物。即使过滤池进水浓度过高,但是由于微孔陶瓷过滤板的特性和自滤层的共同作用,对微孔陶瓷过滤板的出水水质不会产生影响,但是,进水浓度过高必然导致过滤池负荷增大,清灰还原周期也要大大缩短,不利于微孔陶瓷过滤池的长期稳定运行。
(2)微孔过滤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微孔过滤在化工生产当中应用相当广泛,化工生产中固液分离现象多,用传统的分离技术效果不好,容易带入机械渣滓等,用微孔过滤可以提高产品品质,操作简单,劳动强度小。 据报道,某公司投产了联产法 3 000 t/年三聚氰胺装置,现生产一切正常,最高班产达 4.7 t, 经济效益显著。在三聚氰胺精制工段采用了较先进的陶瓷膜过滤技术,这在同类型装置中还是首次使用。实践证明:使用效果良好优于传统的布过滤技术。陶瓷膜过滤器外壳为碳钢,内芯为不锈钢框装配陶瓷膜过滤管。陶瓷膜过滤器工作时,被过滤的三聚氰胺母液从进液口进入,在系统压力作用下,母液通过陶瓷膜过滤管,被过滤出来的清液从各收集口流出,完成过滤过程。而液体中的微细悬浮物、杂质、油类物则截留在陶瓷膜过滤管外表面,当工作到一定周期,陶瓷膜过滤管所截留的微细悬浮物达到一定厚度时,压力差会增大,这时应停机调换过滤器排净余液,用温水或蒸汽冷凝液反冲洗陶瓷膜过滤管,三聚氰胺滤渣从排渣口排出,完成再生过程等待下次继续使用。由于物理方法,过滤溶液中各种有效成份不会改变,过滤器截留效果好,滤出清液清亮透明。三聚氰胺纯度可达99.9%以上,浊度、色度可降至20o以下,灰分和水分也很低。目前产品全部是优等品。由于产品质量有保证,所以价格优,经济效益可观。
(3) 微孔过滤与传统布过滤的对比
与传统的布过滤设备相比,同容积的陶瓷膜过滤器的处理能力是布过滤器的1.5倍,这样就可大大节约设备布局空间,同时也为今后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有利条件。该设备再生不需蒸汽煮,只需用三聚氰胺工段所收集的蒸汽冷凝液分组反冲洗,即能有效反冲洗掉陶瓷膜过滤管上所附着的滤渣和油物。传统的布过滤设备复杂,此设备则减少了一些烦琐的阀门和管线,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工效大大提高。传统的布过滤器易积渣、易堵,从而使过滤压力增大,必须定期抽芯清洗、更换过滤布,这一工作量相当大,维修工很辛苦。布的用量也很大,导致运行成本增高。目前的陶瓷膜管耐酸、耐碱、耐高温、耐高压、耐各种有机物,使用寿命长,只要定期用热水反洗,即可不需抽芯,不需更换陶瓷膜过滤管,不需要蒸汽。陶瓷膜过滤管采用柱式装配方式,反冲洗前余液能排干净,不会浪费余液。操作弹性大;适应温度:-20~600 ℃,适应工作压力:0.06~1.00 MPa;适应反冲压力:0.10~0.35 MPa。一般压差不超过 0.2 MPa ,当过滤压差较大时,应停机反冲洗。为了能使滤饼不板结并且达到较好的反冲洗效果,陶瓷膜过滤器停机时应及时排净余液并反冲洗干净,冲洗压力应小于 0.35 MPa,以防超压冲破陶瓷膜过滤管,装配陶瓷膜过滤管时要仔细,特别要装正橡胶垫以防三聚氰胺母液侧漏影响产品质量。
6 微孔过滤陶瓷材料的发展方向
现有的多孔陶瓷材料功能单一,尤其用做过滤材料的多孔陶瓷材料,其过滤机理基本以物理过滤为主,今后若能采用陶瓷材料复合技术或嫁接技术制备一些多功能性陶瓷材料,如采用纳米抗菌功能材料与微孔制备技术结合,研发出具有抗菌和净化功能的微孔陶瓷材料;采用陶瓷―金属复合技术,制备具有选择吸收、催化功能的多孔陶瓷材料;采用无机和有机材料复合技术制备其它一些电传导膜、生物反应膜等,这对扩大多孔陶瓷材料的应用范围有重要意义。国内从事多孔陶瓷材料研究工作者大多数只注重于材料本身性能的研究,而缺乏对材料应用性能的研究。事实上,多孔陶瓷的应用技术,包括过滤技术、材料的清洗再生技术、过滤系统的优化等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多孔陶瓷材料推广应用一方面取决于材料本身优良的性能,而另一方面更大程度取决于材料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提高我国多孔陶瓷材料的产业化水平,就必须加强材料应用性能的研究,建立相应的应用研究平台,并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自律。结合目前国内多孔陶瓷材料发展实际状况和需求,重点开发陶瓷微过滤材料、陶瓷膜过滤材料、高温气体过滤材料及高温气体催化分离材料及装备技术,以满足目前国内能源、化工、环保和水处理行业的需要,提高国内的过滤与分离技术水平。
篇9
关键词:企业集群 竞争优势 交易成本 创新网络 风险
企业集群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组织现象,尽管经济学理论对此早已有所认识(如马歇尔早在192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就强调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地域集中和发展的重要性),但对这一现象的实证性系统研究来自于波特(Porter)对国家竞争优势与企业集群的研究。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按照专业化原则形成的各种企业集群现象日趋明显,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企业集群的内涵及其形成条件
企业集群的含义及其特征
企业集群(clusters of enterprises)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企业在空间的集聚是企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企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波特认为这种由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关联机构形成的企业集群在竞争日趋复杂、知识导向和动态的经济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及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在企业集群内,某些特定产业中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通过价值链和各种联系渠道,相对集中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形成一个有机的群体。集群内的企业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联,由这种互动产生的竞争压力有利于形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动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从而形成长期的群体竞争优势。
企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从组织结构上看,企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体制组织,具有企业网络的性质。它比市场稳定,比科层组织灵活,集群内的企业既竞争又合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企业间主要依靠关系、信任和承诺来进行协调。第二、从地域分布上看,集群发生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地理的接近性可以使集群的生产率和创新效益进一步放大,有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信息的创造和流动,以及感知同行竞争的压力。第三、从产业性质上看,具有同质性和关联性。集群内企业从事相同(竞争性)、相似和辅的经济活动。第四、从生产经营方式看,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的经济协作实现灵活专业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企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与社会历史条件,以下条件是企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基础:
产品或服务必须具有较长的价值链。较长的价值链为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也为新企业的进入创造了很大的空间,竞争机制和专业化优势使企业集群获得了持久的竞争力。
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较低的运输成本。企业集群是企业在某个特定区域内高密度的聚集,它所产生的供给必然会远大于当地的需求,这自然要求其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产品向外地市场销售时,如果运输成本太高,集中生产是不经济的。
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因资源的限制,单个中小企业难以实现创新功能的内部化,企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可以把众多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实现创新功能的集体内部化,这就需要有利于知识和技术共享的社会关系网络来保证集体创新的实现和利益的分享。
完善的辅机构。企业集群作为一个系统,需要辅机构来实现制度规范,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支持。
有利于形成信赖关系的社会文化条件。运行良好的集群往往存在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这种社会文化环境氛围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使企业家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容易进行,企业之间的深度劳动分工得以执行。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大多数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从企业集群的发展阶段来看,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由外部经济产生的生产成本优势、由信任机制产生的交易成本优势和由创新网络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
外部经济产生的生产成本优势
企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主要是指地域上的集中而导致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所产生的生产成本节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率。企业集群内企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使每一个企业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外部规模经济。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利用大批量的采购原材料获得的价格优惠和单位运输成本的下降节约生产成本。同时,建立共同的销售中心,形成相对完善的零售、批发市场,降低集群内企业成品的运输、库存费用,从而降低平均生产成本。
廉价的专业劳动力。集群内企业利用区域内供给充分的劳动力市场,并且这些劳动力在集群内企业间的自由流动,根据生产的需要及时调整所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减少工资成本、培训成本和工人劳动保障方面的费用。
聚合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由信任机制产生的交易成本优势
企业集群是一种地域性网络组织,集群网络内企业之间的灵活专业化强化了企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企业家相互之间面对面交往频率的增加和企业间的重复交易使群内企业彼此间更容易相互信任。随着集群的不断发展,群内企业间的信任机制从基于个人信息的信任向基于制度的信任发展,从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通过地理集中,供应商和客户都比较熟悉,网络成为信息流动的渠道,减少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和搜寻成本。
聚集网络促进了群内企业的相互了解,容易在集群内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降低了合约的执行和监督成本,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网络化使得投资者更容易了解创业者及其技术情况。创业者和投资者通过相互了解和交往形成了一个社会交际网络,在这个网络内,可以较容易地获得技术、资金的投入。社会交际网络成为企业创业、衍生过程中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提高了交易网络的运行效率,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创新网络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
创新网络是指多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和分享创新资源在所达成的共识和默契基础上相互结成的合作创新体系。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企业网络,其关键性特征就是内部企业、供应商、顾客以及关联机构间的互动、互补,群内的企业可以享受到与网络成员分工协作的好处,通过给予企业集群内企业广泛的尝试机会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增强集体学习机制,扶持企业衍生,赋予企业集群创新活力,最终形成地方化知识和能力体系,成为企业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此外,创新网络还可以使这些创新活动的主体共享创新给整个集群带来的商誉。由创新网络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主要体现如下:
创新资源共享以及能力互补优势。由于技术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它们难以被单个中小企业完全控制,企业集群中个别企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有限,难于取得技术突破,即使取得技术突破也往往在开拓市场方面受到自身能力和资源的限制。通过创新网络的建立,技术和市场的信息能够在集群内企业间便捷传播。网络环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让企业集群内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专业信息。从集群的整体看,群内各个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创新网络形成专业化分工,类似于把其他企业的技术专长嫁接到了自己的核心能力上,每个企业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专长,最终增强企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集体学习机制。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它要以既有知识为基础创造出新的知识。创新网络的根本优势就是集体学习机制,这是一种互动、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在创新网络中,企业不仅能够利用知识外溢效应得到个体难以获得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互动沟通建立互利的思维方式和交易规则,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和默契。这种信任使得集群内企业能够分享创新所带来的未来收益,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创新的现期回报,这是创新网络优势的一个重要特征。
创新累积优势。创新是个累进的过程,在现今技术领先的企业,在未来拥有技术优势的可能性更高。对于企业集群中企业来说,完全有可能利用其内部网络累积的技术基础迅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发挥灵活应变优势。
降低创新过程中的企业风险。由于技术创新过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在技术研究和商业化之间会存在着很长的时间差,尤其是一些领域的技术改变非常迅速,产品生命周期很短,因此企业进行创新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但个体创新过程这种不确定性带入网络环境下,由网络承担了创新的组织功能,通过企业间分工协作,减少了创新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参与创新过程的风险。
企业集群三个层次的竞争优势在集群发展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集群发展的初期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地理聚集的外部经济带来的生产成本优势。在集群的成长和成熟阶段,企业间的相互联系趋于稳定,信任机制逐步完善,由此形成的制度效应将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在集群的成熟阶段,群内企业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和转化减少,产品技术含量降低,产品出现雷同现象,存在过度竞争的威胁,因此从集群的长期发展看,要想保持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集群必须具有创新活力,其竞争优势就从聚集外部经济的静态优势向基于创新网络的动态优势演进。因为聚集外部经济带来的静态竞争优势易于被模仿且很容易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削弱,而动态的竞争优势是基于地方化知识和能力体系,难以复制和转移,故可以使集群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企业集群中存在的风险
鉴于成功企业集群的示范效应,集群正成为许多地区制定经济政策的战略选择。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集群都是有效的,企业集群潜在的风险问题同样不可忽视。企业集群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态:
结构性风险
结构性风险是指企业集群老化或衰亡对区域经济的危害。如同产品和产业存在生命周期一样,企业集群也有一个从诞生、成长、成熟到衰亡的发展过程。企业集群由于其资源高度集中于一个产业或单一产品,群内企业对集群产业链的过分依赖会产生“锁定效应”。因此当集群从成熟走向萎缩和衰亡时,会对区域经济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使聚集区经济的发展从此一蹶不振。
网络性风险
企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主要通过信任关系和信息共享来协调彼此的关系,但在集群规模扩大、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这种信任可能是暂时的。由于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半径小、竞争激烈,网络关系是一种非正式的松散组织形态,内部关系不稳定,容易导致恶性竞争。知识信息的溢出效应可能会挫伤企业搜索新信息的积极性和知识共享意识。企业间的不完全契约关系、企业的道德风险、机会主义和偷懒行为都会增加建立和维持集群网络的成本。一些机会主义者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可能会给集群整体利益带来威胁。另外,群内一些企业自身不愿意投入资源进行自主创新,而是“搭便车”,对市场上新产品加以模仿,结果导致集群内企业产品同质现象严重,一旦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间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将难以避免,以致危及集群的生存和发展。
“柠檬市场”风险
当集群内企业间的产品基本同质,而产品质量信息在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分布不对称时,“逆向选择”的结果就会产生“柠檬市场”现象,市场上劣质品充斥,并最终使整个集群走向衰亡。当大量同类企业在地理上聚集时,集群的整体声誉和品牌优势使集群内所有企业享受到正的经济外部性。这样,个别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就会利用集群的整体声誉和品牌来销售自己的劣质产品。当消费者无法识别集群内众多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时,他会根据集群的整体声誉做出购买决策。因此个别企业的劣质产品将会降低消费者对整个集群内产品质量的评价,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会随之下降,从而使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也只能获得一个较低的产品价格,企业无法从自己高质量的产品中获得应有的收益,最后导致所有企业都生产低质量的产品,集群的整体声誉受到损害。
集群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主要措施
企业集群由于其内部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具有的灵活性以及地理集中的网络效应,使其具有许多明显的竞争优势。但集群是由众多独立的企业组成的群体,企业集群很难自发形成长期、持续的战略,从而通过战略选择来形成自身的长期竞争优势。企业集群使小企业通过地理聚集获得了规模效益,但同时使它们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更趋激烈。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网络效应也具有两面性,它们使企业充分享受由此带来的各种利益的同时,也对集群的生存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并最终影响到集群内企业的获利能力。个别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通过网络的放大效应影响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声誉,不利于集群的发展。一些企业的亏损、倒闭可能引发信用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集群的竞争优势可能会吸引新企业的过度进入,极易导致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为保持企业集群持续的竞争优势,规避集群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建立群内企业间的规范机制
通过区域性的行业协会等组织形式,建立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健全集群内的协作网络。集群内企业间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群内企业的分工协作是集群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如果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群内企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可能会损害集群的整体利益。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建立起群内企业的利益协调机制,可有效约束个别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维护集群的整体利益和商誉,有效实现群内企业的分工协作和共盈发展。
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企业集群要获得持久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在我国,由于创新的主要资源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比较集中,因此要通过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充分利用集群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升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设立创新投资基金等形式,建立有效的集群创新投资机制。探索合理的创新补偿机制,通过给予创新企业合理的经济补偿,实现技术扩散和创新成果的共享,从而提高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加强和完善群内企业的治理机制
群内企业的有效治理机制也是保持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通过增加资本结构与股权结构的合理性,健全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减少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完善的治理机制能为创新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也强化了企业间的信任,从而可推动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地方政府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
要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个别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集群的整体利益和商誉。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创新企业能从自身的创新活动中获益,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激励。政府要通过鼓励和维护集群的集体创新活动,提升集群的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避免区域经济过分依赖集群可能产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
2.何军香.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J].商业时代,2005(6)
3.井然哲,覃正,韩景倜.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5(2)
4.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5.蔡宁,杨闩柱,吴结兵.企业集群风险的研究:一个基于网络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3(4)
篇10
“海盟”成立以来,为各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有效服务,在引进高新技术投资项目、建设企业(产业)孵化发展基地、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战略策划咨询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项目名称:汽车行驶记录仪的市场推广服务
项目简介:近年来,随是我国对日益增大的交通管理问题的重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公路营运的载客汽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应当安装、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行驶记录仪”的条例和法规。各地也在纷纷制定本地推广使用行驶记录仪的规划,并加紧实施目前全国已安装了大约数十万台汽车行驶记录仪,在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减低交通事故、提高运输效率等方面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汽车行驶记录仪的使用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交通运输事业向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其提供的行车里程、车速、车加减速、车灯状态、车门状态、路线、停靠、引擎的记录以及事故发生前20秒的车辆的状态,有利于公共交通管理、长途运输管理、危险或重要运输管理、交通执法管理,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为社会提供显著的社会效益。
项目名称:一种新型高品质多媒体数字生活家庭网络服务器
项目简介:由此新型高品质多媒体数字生活家庭网络服务器构成的数字楼宇服务系统以及有线数字电视服务系统。该服务器可谅用作数字广播媒体服务器、IPTV电视媒体服务器(EBS功能服务)、数字楼宇VOD服务器、新一代网络共享服务器、数字楼宇服务分配管理服务器、软件滚动服务器。
其主要核心技术包括:电脑结构技术,包括开放型电脑结构技术、网络加速功能硬件、传输存储与网络间的无复制数据功能;系统软件技术,包括运营商水准LINUX、多媒体节目的专用文件系统、系统构成/诊断管理软件;中间件技术,包括基于国际标准的内容滚动软件、层次型内容分配软件、基于Web/VCOP的HD VOD Application。
项目名称:银行柜员指纹验证系统
项目简介:目前为提高柜员身份验证和业务授权验证的安全性,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加大防范操作风险,指纹识别技术逐步开始在银行系统广泛使用。
系统功能:柜员签到、业务授权功能、用户管理、批量修改密码、终端监控及柜员考勤、远程注册、押运员身份核对、双机备份、非法入侵的自动记录。本系统是专门针对银行应用,即插即用设计,可解决内控身份认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采用最新技术成果设计,具有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的特点,同时支持电感式、电容式、光学式和热敏式指纹传感器,指纹身份鉴别设备提供双串口,可以方便设备的接入。系统还提供多种接入设备和接入方式,可以方便接入银行系统,提供设备在线升级功能,可方便进行设备升级。
项目名称:活性水发生装置
项目简介:活性水广泛用于美容和健康饮用水。项目提供的活性水制造装置与一般的陶瓷水过滤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开发使用了新型的陶瓷材料,除此之外,采用了与医疗器具同等要求的高精度、耐腐蚀的小型循环水泵。主要构造包括:循环水泵、特殊陶瓷填充层、臭氧发生器、水冷却装置和容水器。
项目特征:含有维持生命活力不可缺少的氧含量2倍以上;丰富的氧含量促进体内细胞活性化和新陈代谢;氯成份,杀死专性厌氧微生物;成为最适合人体细胞生长的弱碱性离子水(PH值7。3);摄入由特殊陶瓷材料产生的远红外线效果。
项目名称:粮醛废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项目简介:糠醛是中国的大宗化工出口产品,质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贸易量居世界第二位,发展前景广阔。但其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该行为发展的瓶颈。糠醛行为的主要污染源为废渣、废水、废气。年产量1000吨的糠醛厂一年产生的废渣量约为13000吨,其蒸馏塔废水约为糠醛产量的24倍,约为24000吨。糠醛生产中的废气是糠醛气和蒸汽混合气,俗称醛气,须经冷凝后入初镏塔,其温度在150-160摄氏度。若将这些醛气冷凝,每生产一吨糠醛要耗220-260吨清水,并产生污水。
污水治理是糠醛行业环保治理的重要方面。国内目前采用的主流处理方法是气相中和+UASB反应器的厌氧处理+SBR的处理工艺技术,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也无法回收污水中的糠醛。额外的乙酸回收过程需要额外的设备和消耗一定能量。另有相转移技术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变相的柱分离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氨水等有机溶剂洗脱有机杂质,产生醋酸氨等副料,处理和回收乙酸和糠醛变得非常困难。
本项目拥有的萃取技术和膜过程,能非常方便的回收乙酸和糠醛,同时,处理过的污水重新循环,参与糠醛的制备,真正实现经济上的最优和零排放。
项目名称:一种新型的电厂锅炉改造和脱硝环保节能技术
项目简介:火力电厂改造中,近年发展了一种高效脱氮氧化合物NO、NO2的智能燃烧技术。从2002年起该项技术已经在美国多个电厂的不同类型的机组中得到了有效应用,获得十分显著的效果,相比起传统的SCR脱硝技术,智能燃烧技术使硝化物排放量降到了应用前的八分之一,对于不同的负载(50-100%),电厂锅炉效率达到了86%,脱硝率也十分稳定,而项目投资成本仅仅是SCR脱硝技术的三分之一或更低。
该项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锅炉改造,优化燃烧过程,提高燃烧效率;通过优化蒸汽温度分布,减少锅炉磨损,消除结焦,避免超温等措施,从而提高发电量。另一方面,通过减少氮氧化合物生成速率来降低NO、NO2浓度,烟气中氮氧化合物最低可降至80PPM。
该项技术不仅仅是一项环保技术,更能解决电厂锅炉老化、效率低下问题,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一般在1-2年内即可收回成本,美国的成功案例最快9个月就可以收回成本。
作为一项新颖独特具为实例证明的技术,目前还只是在美国被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市场上还没有与之类似的技术与其竞争。国内常用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环保脱硝技术投资庞大,运行费用高,虽有一定社会效益,但不能确保企业的经济收益。其他的一些锅炉改造技术也大都不能对整体系统进行有效优化。
项目名称:新型油田井筒准备高压清洗专用车技术
项目简介:在石油开采过程, 起下管柱作业是油田采油厂的日常最频繁的作业之一。该作业是指用吊升系统将井内的管柱提出进口,逐根卸下放在油管桥上,经过清洗、丈量、重新组配和更换下井工具后,再逐根下入井内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油管清洗的耗费一直是油田采油厂的生产本三中的重要组成之一。传统的抽油管清洗方法是高温化学清洗和高压冷水射流清洗。传统清洗方法需要投资兴建清洗场地,耗费大量能源,需要众多人员管理和运营清洗管厂,运营成本高。
本项目是先进技术的集成创新,在国外流行的先进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了车载液压技术、车载自动化技术、车载节能环保技术等多项高新技术。该技术利用车载动力设备产生的高温高压水或蒸汽现场清洗抽油管和抽油杆,使起下管作业与抽油管清洗和检验作业同步进行,从而彻底解决了油田采油厂长期以来为清洗油管、处理因清洗油管而产生的环境污染而支付巨额成本,以及由于清洗偷油而造成的石油市场紊乱等问题。
项目名称:独立或并网海浪发电站技术
项目简介:海洋是个巨大的清洁能源宝库,据估算,海洋能是当前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的数千倍,只要开发出一小部分即可满足全人类的需要。海洋能源不仅储量巨大,而且都是属于“可再生能源”,只要大海不干枯,就不能担心海洋能源枯竭;更大的优点是,用海洋能源发电,不必担心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核废料等的污染。另外,沿海城市就近就能获得方便的电力,亦可减轻用火车、轮船运煤拉油的压力。
本项目就是依靠液压控制技术,依靠一系列创新应用,把由海浪转化而来的不稳定机械能转变成为压力相对稳定可以被利用的液压能;并将其转化成为标准的、高品质的电能,达到并网发电和独立发电的技术要求。该项目将彻底改变海浪能不稳定、难以大规模利用的现状,为海浪发电的产业化直接提供技术。以目前项目持有人所掌握的技术条件看,每米波前宽度上产生的功率是5-15KW,在单件小批量情况下,试验系统每千瓦造价小于25000元。预计在2008至2009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前,成本下降到每千瓦8000至15000元。相应地,每兆瓦时发电成本将在300至500元左右,与现有市场电价持平或略低于市场电价。
这将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它将彻底改变我国沿海岛屿和沿海城市的供电状况,为我国减轻甚至彻底消除沿海工业发达造成的能源污染,提供新的途径。
项目名称:水产类生长环境(鱼塘净化)净化装置
项目简介:该装置广泛用于水库、景观湖泊、灌溉用水塘、钓鱼池、鱼塘等水底腐物清除,以确保鱼类生长环境的生态平衡,通过形成稳定的鱼类食物链,达到净化水质和防止水质恶化的目的。
特征:
A利用风、阳光和被活性化的水底作用净化水质,进行食物链的养殖。塘底的水被翻起水面,接受阳光照射和吸收氧气后返回水底,再次导向水面,如此循环,形成清洗水底污特的过滤床效果,净化和防止水底的腐化;同时,紫外线的作用增强,各种有害杂菌、大肠菌等同浮游生物一同形成无害的絮状沉淀物,成为鱼类的食物。
B获得完全不同数量级的节能效果。与基于通常的流体力学原理不同,本机械采用了通过在水面产生广泛的水流方式,将大量的底部水导向水面的新方法。
C结构简约、安装使用简便、功能强大。装置安置于水面,输出功率50瓦,作用水面积达3000米(深3米);四片长4。5米的划水叶片,输出功率达500瓦,可从水深40米处,每分钟导出350立方米底部水至水面,如果在平均水深5。5米的水面上工作,可激活10万平方米的水面;工作无振动,避免了因振动引起菌团扩散导致破坏生态系统。
项目名称:创新型柔性装配线系统
项目简介:该柔性装配线系统旨在研究和开发柔性装配线的新设计方法和新工具。项目主要成果体现在实现了一条适合中小零件的装配线。该装配线能够将一系列组件(如洗衣机底盘)及转轴同另一套部件组装起来,耗时短、变动小。该系统解决了一些通常依赖人工的开发任务,如装配周期的制定,夹具的选择和基础部件的确定等。
该系统在革新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行研制开发的机器人,比如并行机床和协作执行机构;要用三维模拟和离散事件模拟软件;自行开发的装配周期生成器和夹具选择软件;我管漏泄研制并投入使用的质量控制系统。
已开发的装配线原型系统可在10秒内组装一组洗衣机底座,并能方便地为安装自动调温器实施重组。由于内嵌恢复操作程度,装配达到高质量标准,无任何废屑产生。为了达到以上目标,装配线的设计需要开发和采用新一代的支持软件,如三维模拟(布局设计、定时,进给测量,夹具设计,碰撞分析等),离散事件模拟,装配周期生成器。
项目名称:基于CMOS工艺的MEMS传感器及其系统应用技术
项目简介:MEMS是微机电系统的简称,它是在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和专用的微机电加工方法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高新科技,其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和微能源等三个方面。其中MEMS传感器,由于在汽车电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成为了目前MEMS技术商业化进程中最主要的的方向,2004年全球市场规模为23。5亿美元。
目前其产品技术水平,在国内汽车用MEMS压力传感器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其中,有1项产品开发项目被列入了国家863计划,有2项被列入了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截至目前为止,已申请专利11项,其中6项中国专利,5项美国专利。
项目名称:基于快速成型和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
项目简介:通过虚拟现实环境,为参与整个产品开发的团队(设计师、技术员、市场营销人员)提供一个新型而具有交互和感知能力的三维产品开发环境。
本项目源自世界著名白色产品生产企业ELectrolux-Zanusi的需求。他们希望拥有一个虚拟模式下的工具,能够对洗衣机原型部件的位置、颜色和类型进行调整;本项目在三维虚拟现实环境下,只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方便地实现新产品的开发;本系统还可用于市场营销团队和设计团队会议。设计者同虚拟环境交互,市场营销人员参与观看虚拟环境发生的设计过程,并具通过设计人员干预设计,这样,设计人员与市场营销人员、用户之间就建立起了一个闭环关系。
项目名称:基因工程产品重组融合蛋白HSA-GHRH项目开发
项目简介:人生长激素是一种包含19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由脑垂体前叶细胞分泌。安具有促进机体生长、维持肌肉基质和长度的作用并具有对抗胰岛素和促进其合成代谢的作用。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主要被两种下丘脑分泌的肽类激素调控:一种为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它诱导HGH释放,另一种为生长激素抵制激素,它抵制HGH释放,即前者为HGH的兴奋性激素,后者为抵制性激素。早期研究发现,损毁大鼠内侧基底下丘脑可引起GH分泌不足,从而导致生长停滞,相反刺激腹内侧核和弓状核可引起明显GH释放,推测该部位可能含有促GH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因子。事实证明,大多数GH缺乏症病例可采用GHRH治疗。
重组融合蛋白HSA-GHRH,是一种具有促进机体增长作用(或称为促进身体长高作用)的融合蛋白,在儿童及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中具有治疗作用,其临床适应症如下:儿童及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病人;儿童身材矮小症。不断扩大的适应症使重组融合蛋白HSA-GHRH的市场呈现很好的发展性,是传统细胞因子类产品中主流产品之一。
项目名称:虚拟现实环境下的培训系统
项目简介:这是一个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培训和演示系统,用以提高工厂的操作工艺、产品设计/加工/监控/控制,以及工人的操作培训/修理维护的水平。该系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虚拟培训环境,并提供该研究领域的实施指南。培训可以离线进行,这意味着不必占用在执行生产任务的装配线。培训时间可以缩短,因为软件可以在训练进程中模拟故障。
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为训练维护主管执行监控操作和过程决策。用户坐在虚拟室监控装配线,其几何和运动学模型的详细信息足以使他了解装配线的行为和故障表现模式。系统提供了一个执行任务的虚拟黑板。维护主管须辨别任务执行的优先顺利,错误类型及相应的操作。一旦环境培训得以建立,则不仅可以将它作为培训维护主管的工具,当故障产生时,问题会被警醒显示并且会出现一个黑板,一些决策会被作出和记录,操作工人会被派往现场恢复生产,统计数据则会保留下来。
项目名称:基于DVB-RCS标准规格的宽带IP用双向卫星通信小型中心站
- 上一篇:妇联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 下一篇:法院教育整顿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