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9:5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年教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虽然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但其教学经历较少,教学方法、策略等把握得也不是很好。因而,如何帮助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已成为师范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且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提升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培养基础教育合格教师的需要。师范院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未来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的青年教师在从教前已经掌握了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而要将这些理论知识传授给师范生,还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因为只有他们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培养师范生。因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就直接决定着所培养出的师范生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其次,提升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的知识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这些挑战,青年教师需要与时俱进,随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兼顾相关学科知识,努力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青年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应对飞速的时展,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型专业化教师。
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指向
教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要想成为高水平的教师,就必须提升以下几方面的教学能力。
1、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各个环节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后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青年教师必须提升其教学设计能力,这样才能为搞好自己的教学提供前提。首先,青年教师要提升教案设计能力。青年教师设计的教案不仅要有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意见,还要有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的设想以及课外的延伸等,从而使设计出的教案具有多方面性、综合性、立体性。其次,青年教师要提升板书设计能力。虽然大部分青年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课件并不是万能的。青年教师要根据教学着眼点与教学要求的不同,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形式多样的板书,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板书设计能力,能够对学生起到引领和点化作用。
2、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应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师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青年教师应提高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最终使学生可以独立形成自己的观点。其次,青年教师应提高组织与学生交流、探究的能力。通过与师范生之间的交流和与学生之间的探究,可以将一些指导意见或者好书推荐给学生,也可以了解为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地给予评价反馈。
3、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青年教师由于学历层次较高,因而其学术研究能力一般较强,但其教学研究能力却不一定强,因为他们一般都不太注重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而青年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能力,就必须提升对教学的研究能力。首先,青年教师需要具备发现教学问题的能力,这是研究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形势判断力的综合反映。其次,青年教师要具有突破原有理论的框架,从新的角度分析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思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青年教师要有教学研究的协作能力。“优势互补、群体攻关,这是现代教育教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1、以训练促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学是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学能力也是教师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探寻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效途径和措施,以训练促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师范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1)通过教学案例分析来训练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青年教师在教学结束后,从收集、分析、到撰写案例,都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青年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性研究,更应该阅读吸收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在成功的典型教学案例中认识反映教学实践过程的规律,在失败的教学案例中找出认识的偏差,从中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这对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通过试讲来训练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试讲是青年教师在没有学生在场的情况下,完全按照正常上课的样子,模拟真实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青年教师通过试讲可以了解自身在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促进青年教师更深入地思考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试讲后,教学方向会更加清晰,教学方法会适当调整,正式授课时自信心会大增。可见,青年教师经过对授课过程进行训练,其教学能力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到提升。
2、以培训促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1)通过岗前培训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岗前培训是青年教师走上教师岗位前需要进行的一个必要环节。首先,师范院校可以邀请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的岗前培训指导教师,为青年教师示范授课、做专题讲座、传授教学经验等,以此为培训平台来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其次,青年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一份完整教案,并进行现场的授课展示,专家就其教案与教学展示进行细致点评,并与之深入交流,给予建设性意见,以此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2)通过跟踪培训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青年教师入职后,在教学中避免不了会出现困惑,所以,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只局限于岗前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师范院校要根据青年教师所教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其安排资历深厚的导师,在教学上能够帮助青年教师答疑解惑,这种指导是长期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通过跟踪培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不断提升,使其由初任教师转变为熟练教师。
3、以评价促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1)通过科学的考评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师范院校应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来督促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首先,各院领导应对青年教师上交的教学文件和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考评,分出等级,奖优罚怠,以此来激励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其次,师范院校教学委员会教师要了解和掌握青年教师的授课过程,对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方法进行考评,并提出修改意见,以帮助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学生对青年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学生对青年教师的评价更能真实地反映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高低的实际情况,高水平的青年教师必然会受到师范生的喜爱。
(2)通过多样的教学技能评比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篇2
科研创新能力是个人或组织与其竞争对手在市场上展开竞争的法宝和杀手锏,获得优势的源泉,也是其独特的资源,对现有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识别确定、维持提高并检测其绩效,同时研究开发新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科研创新能力管理的主要内容。科研创新能力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一种综合的系统能力,决定了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必然有着多层次性、复杂性的特征,因而其本身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为了既能说明问题,又考虑到运算的复杂度和可操作性,文章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研究。
目前,个人或组织处于动态环境下,个人或组织能否动态地适应环境是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特别对处于当今动态复杂环境中的个人或组织尤其如此。个人或组织无时无刻不在与外部环境进行着信息、资金、人才、物质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交流必然影响科研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个人或组织战略的变化。寻找新环境下的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前个人或组织的主要问题,而对环境的认识及其分析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如何识别环境、匹配环境成为动态复杂环境下个人或组织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首要问题。因此,环境识别是科研创新能力管理及各个过程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或组织的任何创新行为都离不开知识的运用,拥有丰富的知识是组织具有强竞争力的基础,知识管理成为个人或组织尤其是高技术、高科技含量组织的重要活动。它决定了个人或组织是否能对获得的成百上千、纷繁杂芜的各种知识去伪存真,通过对个人或组织知识的获取、识别、转化、创新和扩散的管理,实现质的飞跃而最终开发出核心能力,因此科研创新能力开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管理能力。
扩张科研创新能力所用到的过程不仅依赖于科研创新能力的性质,而且依赖于拥有科研创新能力所有权的集体或个人性质,一种个人形式化的显性科研创新能力可能通过正式的培训得到扩张,经由一段学徒或合作期得到检验,并且借助专业标准来监督。一种集体形式化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通过一套正式培训、非正式团队工作和团队整合传递,从而管理柔性能力成为科研创新能力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资源整合能够很好地反映科研创新能力的整合情况,它能够通过重置和整合,复制和淘汰等途径来整合和配置组织现有的科研创新能力,从不同途径来帮助个人或组织提高自身具有的科研创新能力,对现有资源的系列调整来提供新技术研发所需要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力整合是经个人或组织各项能力中适合需求的能力互相组合渗透并放大后的产物。将已经扩张得到的科研创新能力根据动态竞争环境的需求而重组和融合,它既包含对已经扩张得到的科研创新能力中优质资源的保护和劣质资源的扬弃,也包含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实现的一系列能力创新,涉及组织的文化、思想状态、个体和群体以及科研创新能力整合所带来的一系列动态变化。组织学习把个人或组织的能力应用到新的与之相关的科研创新活动中去,有助于该能力的发挥。效率学习通过体验发生,效能学习通过把任意“脚本”的全部节目丰富化而发生,这些脚本用于解决相关但不同的问题。效率学习对个人或组织现有业务领域已精通的能力进行发挥,效能学习通过发挥科研创新能力来探索业务领域的延伸。尽管效率学习遵循个人或组织能力和产品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发生,但效能学习要求有一个积极的管理过程。该过程的难关是为科研创新能力发现新的发挥作用的时机。由于环境、资源和能力是在不断变化的,个人或组织只有通过运用其拥有的资源,不断的与外部环境进行博弈,评估、分析持续发展的资源能力缺口,然后在经营活动中通过资源发挥能力的学习、期权执行能力和博弈学习能力的数量柔性、功能柔性,有形资产的不断获取、创造、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值,寻找最佳时机对已有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发挥,从而为获取优势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个人或组织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这就要求个人或组织的能力也要随着快速变化的环境不断更新、调整。科研创新能力更新的情况如何,可以显示该组织的管理水平、发展水平,了解能力更新的方向,以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组织的变革创新能力成为科研创新能力更新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上述对科研创新能力管理过程的分析,设定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准则。运用以上的准则对科研创新能力进行测评,对于不同的个人或组织性质会有不同的侧重,因此在选取细化指标的时候会有所侧重和不同。
二、提升策略的提出
1.加强环境识别能力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识别环境能力,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科研创新理念。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若要提升教学能力,须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特征。
(1)识别不同的外部环境,有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符合社会的需求是科研创新的最终目的,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配置和发展需要采取有计划的阶段性的调整,根据学校的目标和外界环境的匹配动态的进行配置和安排,同时在这种状况下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也是必要的。
(2)识别内部环境的特征,有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不同规模的高校人员的素质、业务的复杂程度、提供的“服务”等是不同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科研水平也会因规模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研究学校的内部结构特征状况及重点学科,有利于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2.加强学习机制管理
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外界所需要学习的方面,并能够在产学研合作背景下付诸于实践,而这种实践是科研创新活动中非常关键的学习机制。在实践中,青年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反复实践将科研成果加以推广,且青年教师处于学习机制中,将经验升华到技术并汇编到正式的程序中,可以使得到的经验易于应用并且加速了常规的进化。学习发现能力,在变化的环境中显得更为重要。善于发现学校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元素,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青年教师通过快速地学习积累新的科研创新经验,这些新的经验被复制,转化、反馈,又成为修改原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青年教师不断增长的学习经验能够加速获取知识的速度,通过小的成本投入和快速反馈创造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学习机制是青年教师的经验、技术和知识的积累的最直接途径。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探索性学习,应该包括一些失败类的实践活动。人的素质和学习背景的不同,对于学习的发现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有可能导致失败的结果。对于有效的学习而言,小失败的作用既超过成功的作用,也超过重大失败的作用。成功不能够引起人们去总结经验,重大的失败会挫伤人的自信和勇气导致防卫而阻碍学习。经验性学习需要必要的量的积累,过少的经验导致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难以提高技能。以培训的方式扩充青年教师现有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从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3.提升知识管理能力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下,重视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即把知识的开发、收集、储存、分析、获取、传递、共享等组成一条知识价值链,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有效地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1)制定科研创新目标。高校青年教师应制定科研创新愿景和目标,当外部环境和信息发生变化时,目标也要随之改变。在复杂和不确定环境下,每位高校青年教师拥有的知识是不完全的,预期只能是合理的。所以由此建立的目标也存在不足之处的,需要在科研创新活动中不断改进。新知识的发现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不端内省和自我修正,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持久的动力。
(2)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关注知识管理个人层面的软要素,它包括一些与科研创新相关的活动如对科研团队成员的选择、发展和支持以及相关联的责任、自我管理等。对于显性知识即储存的文本、档案等,可以方便地阅读并吸收;对于隐性知识,一般是在具有共享知识背景和环境的高校内部或学术交流中产生。
(3)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形式。青年教师要构建自己大脑里的知识库,包括对知识和文档进行细分的形式分类标准和内容分类标准。知识结构的确立既是青年教师所拥有的一般知识、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前提。
(4)确定科学的教学流程、任务。建立科学的科研计划,协调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重点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问题,目的是将科研成果纳入到具体产学研合作活动中去。
4.提升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因此青年教师必须具有科学研究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合自身的科研经验,提出具有见解性的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延伸到创新的境界。要在产学研合作背景下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学创新工作,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科学研究课题,在科研上才能有所创新,并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启迪和学习思维。
篇3
青年教师要发展就必须学会反思,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教学反思关注教师的自主能动作用,培养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教师,改变了过去教师满足于先有教学经验、固守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结论、机械地按决策行事的不良教学常态,鼓励教师关注课堂生成性资源,洞察课堂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教学情境的独特性、过程性和反馈性,有效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观念、手段与方法的转变,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反思教学目标的生成和确立具体体现在:是否符合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否按照学习者特征和学生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表述明确具体;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的问题能否作为教学目标;能否让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如何制定。具体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使每一个教学层次都伴有信息反馈的手段和矫正措施;保证师生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思维的“受阻点”,及时引导点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得以肯定,错误的行为得以纠正,在反馈——矫正的过程中不断的接近目标,以至达成目标。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扩展青年教师必须谨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方式选择的依据,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对其作出合理分析与再认知,依据教学目的、特定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状况、教师的风格和教学方式本身的合理依存条件,选用及组合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效度地呈现教学内容。例如,语言学科多选择讲读、对话、问答等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科学类学科多采用探究式、实验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参与研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对问题进行猜想,制订计划,然后做实验进行验证、解释,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客观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反思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评价的全方位考量,既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也是对评价本身的反思。教学活动由课前活动、课堂活动、课后活动三个环节构成,而反思则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形成基于“教学问题”的预设性反思、基于“教学对话”的实践性反思、基于“教学事件”的总结性反思等策略。
教师通过自主研究才能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深入反思,行动研究将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与研究有效结合起来,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平台,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研究的重要途径。行动研究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成为了研究对象,教师自身对其行为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行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将教育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理论修养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实践中反思、研究,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反思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提升自身事业追求,激励自我工作热情,真正地体现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篇4
1.内化与外化在青年教师师德养成中所处阶段不同,具有一定的对立性两者的作用不同。内化的作用是将外在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想意识;外化的作用则是将教师自己的思想动机或内部精神动作,转化为外在的物质动作即良好师的德行为。简言之,内化是师德意识的输入,外化是师德行为的输出。两者的成果不同。内化的成果是使青年教师通过系统的学习,接纳教育内容并形成自己的师德意识和思想,其成果是内在的、隐性的;外化的成果是使青年教师在师德意识内化的基础上,产生正确的师德行为,其成果是外在的、显性的。两者所用的方法不同。内化的主要途径是教育,由学校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将师德规范和理念灌输给青年教师,这个过程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外化的主要途径是自我教育,由青年教师通过自我修养、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师德习惯,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2.内化与外化在青年教师师德养成中紧密相连,又有一定的统一性内化与外化的基础相同。青年教师师德养成过程中的内化和外化,都是基于师德养成教育实践活动,对象都是青年教师。离开了这个共同的基础谈师德内化、外化,就失去了意义。内化与外化的目的相同。内化与外化虽然是处于教师师德养成的不同阶段,但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理论教育和具体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和促进青年教师养成良好的师德风范,形成高尚教师人格,进而提高育人水平。内化与外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青年教师是在育人实践的外化中逐步形成师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外化中也有内化,青年教师师德表现受其师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等内化因素的支配和指导。因此,青年教师师德养成的过程,也就是其师德内化与外化综合作用的巩固、强化过程。
二、青年教师师德养成过程的内化与外化途径
1.注重知识传输,为师德内化、外化提供前提和基础内化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将外在的规范纳入并变成内在意识。如果将经内化与外化而养成的师德风范比作化学反应的产物的话,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就是反应的原料。因此,将师德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外在灌输和引导的方式传输给青年教师,是师德内化、外化的前提和基础。在推进教师师德内化、外化的过程中,高校需做好下列三方面工作。首先,要认真组织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青年教师大多刚刚毕业就走上教育教学工作一线,缺乏工作经验,对师德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要通过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等形式,系统加强师德教育,确保教育实效。其次要加强软环境的营造,在日常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对高尚师德的宣传,开展师生共同参加的科技活动、文化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与广大学生的交流沟通,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增进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第三,注重硬环境的建设,高校可以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师德建设的内容,做好规划和布局,在建筑设计和景观布置上体现追求崇高师德的意蕴,使教师身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师德的高尚与伟大。高等学校在组织师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加强理论宣传,又要从校园实际出发,利用身边事、身边人的鲜活事例,去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努力构筑起追求高尚师德、拒绝触碰道德底线的良好舆论氛围,进而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人人进步的现实氛围。同时,要形成长效机制,不能心血来潮,应一时之需。
2.强化理论研究,为师德内化、外化提供理性认同当教师不是因为外在原因,而是通过自我的认识、选择、体验、践行而养成师德习惯时,他们就会将外在的师德规范自觉自愿地内化为自身的行为需要,将自己的思想意识顺利外化为规范的言行举止之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循行为规则。因此,只有教师充分认同师德规范,才能在对师德规范的感受、分析、选择的过程中实现师德内化、外化的真正价值。在推进教师师德内化、外化的过程中,高校要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师德理论的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自主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知识的朴素感知,而是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青年教师静下心来,从理性层面去学习,去把握。只有学深学透,才能理解接受,入脑入心,才能触及青年教师灵魂深处,才能为师德养成提供理性支撑,而且自觉坚持下去。同时要加强师德理论的研究与研讨。青年教师现实中不同程度上存在以追求专业学术水平代替人才培养全部的误区,高校要通过课题立项等形式,鼓励各学科青年教师针对师德师风进行深入研讨,引导他们主动调查师德失范现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解析师德失范行为的危害性,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让青年教师像钻研专业学术问题一样研究师德建设,用自己的视角去阐释师德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促进他们深入、主动地思考,从而增强对师德规范的理性认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养成良好师德为我要养成良好师德”。
3.关心教师成长,为师德内化、外化提供助燃催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向高一层次的需求发展。师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要实现教师师德养成,就必须满足他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方面的需求。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一方面刚刚入职,面临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事业发展上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还面临着谈婚论嫁、购置房产、生儿育女、照顾老人等个人生活问题。这些工作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琐事,往往占据青年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为他们养成良好师德风范的重要障碍。如果说教师职业道德和规范是师德内化、外化反应的原料的话,情感就是师德内化、外化的催化剂。这种情感体现在对青年教师全方位的关心与关爱。首先,高校要把教师的权利、待遇等方面的政策落到实处。高校在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过程中,应主动关注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不打折扣地落实各项工资、福利政策,不断提高待遇水平,逐步完善救助体系,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真诚地给予帮助。这些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教育观、师德观。其次,要关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处于职业适应和认识的关键时期,对未来抱有无限的憧憬。如果能够得到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必定会更快地适应和成长,从而使他们缓解发展上的压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师德养成实践中。第三,要充分尊重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高校中往往处在最底层,他们的诉求和主张往往会被轻视。高校应畅通信息渠道,主动听取青年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尊重他们的合理诉求,增强其归属感,让他们充分体验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为追求高尚师德提供强大动力。
篇5
首先,提升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培养基础教育合格教师的需要。师范院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未来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的青年教师在从教前已经掌握了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而要将这些理论知识传授给师范生,还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因为只有他们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培养师范生。因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就直接决定着所培养出的师范生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其次,提升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的知识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这些挑战,青年教师需要与时俱进,随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兼顾相关学科知识,努力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青年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应对飞速的时展,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型专业化教师。
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指向
教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要想成为高水平的教师,就必须提升以下几方面的教学能力。
1、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各个环节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后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青年教师必须提升其教学设计能力,这样才能为搞好自己的教学提供前提。首先,青年教师要提升教案设计能力。青年教师设计的教案不仅要有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意见,还要有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的设想以及课外的延伸等,从而使设计出的教案具有多方面性、综合性、立体性。其次,青年教师要提升板书设计能力。虽然大部分青年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课件并不是万能的。青年教师要根据教学着眼点与教学要求的不同,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形式多样的板书,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板书设计能力,能够对学生起到引领和点化作用。
2、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应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师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青年教师应提高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最终使学生可以独立形成自己的观点。其次,青年教师应提高组织与学生交流、探究的能力。通过与师范生之间的交流和与学生之间的探究,可以将一些指导意见或者好书推荐给学生,也可以了解为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地给予评价反馈。
3、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青年教师由于学历层次较高,因而其学术研究能力一般较强,但其教学研究能力却不一定强,因为他们一般都不太注重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而青年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能力,就必须提升对教学的研究能力。首先,青年教师需要具备发现教学问题的能力,这是研究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形势判断力的综合反映。其次,青年教师要具有突破原有理论的框架,从新的角度分析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思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青年教师要有教学研究的协作能力。“优势互补、群体攻关,这是现代教育教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1、以训练促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学是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学能力也是教师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探寻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效途径和措施,以训练促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师范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1)通过教学案例分析来训练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青年教师在教学结束后,从收集、分析、到撰写案例,都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青年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性研究,更应该阅读吸收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在成功的典型教学案例中认识反映教学实践过程的规律,在失败的教学案例中找出认识的偏差,从中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这对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通过试讲来训练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试讲是青年教师在没有学生在场的情况下,完全按照正常上课的样子,模拟真实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青年教师通过试讲可以了解自身在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促进青年教师更深入地思考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试讲后,教学方向会更加清晰,教学方法会适当调整,正式授课时自信心会大增。可见,青年教师经过对授课过程进行训练,其教学能力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到提升。
2、以培训促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1)通过岗前培训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岗前培训是青年教师走上教师岗位前需要进行的一个必要环节。首先,师范院校可以邀请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的岗前培训指导教师,为青年教师示范授课、做专题讲座、传授教学经验等,以此为培训平台来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其次,青年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一份完整教案,并进行现场的授课展示,专家就其教案与教学展示进行细致点评,并与之深入交流,给予建设性意见,以此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2)通过跟踪培训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青年教师入职后,在教学中避免不了会出现困惑,所以,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只局限于岗前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师范院校要根据青年教师所教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其安排资历深厚的导师,在教学上能够帮助青年教师答疑解惑,这种指导是长期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通过跟踪培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不断提升,使其由初任教师转变为熟练教师。
3、以评价促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1)通过科学的考评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师范院校应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来督促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首先,各院领导应对青年教师上交的教学文件和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考评,分出等级,奖优罚怠,以此来激励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其次,师范院校教学委员会教师要了解和掌握青年教师的授课过程,对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方法进行考评,并提出修改意见,以帮助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学生对青年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学生对青年教师的评价更能真实地反映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高低的实际情况,高水平的青年教师必然会受到师范生的喜爱。
(2)通过多样的教学技能评比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篇6
临沂市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论坛,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它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一些对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工作很有见解的教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对本次论坛主要内容的几点汇报:
本次论坛有三部分组成,分为三个主题,分别是:
一朴园小学团队的实用语文实验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与教师互动。
二郯城团队的名师课堂读书论坛和青年教师语文素养展示。
三沂水团队的隋文识字研究成果及展示。
本次论坛由郭玉金致开幕词并介绍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论坛的发展史。罗庄举办第一次论坛。
一、朴园小学团队的实用语文实验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实用语文是朴园小学孙艳霞首次提出的,朴园小学团队的口号是合作创新永不言弃,他们对实用语文最大的感悟是让学生学会学语文,用语文,乐语文。他们的实用语文课课主要分四类:课内阅读课、课外阅读课、语言表达课、实践活动课。他们的主要教学方法是阅读导图,也就是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回答问题,把对对课文的理解用画的方式画出来,主要就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更好的理解文章把握文章主旨。他们从大屏幕上截取乐几节典型课的阅读导图进行了展示播放,主要是几个学生画的作品,其实感觉对绘画要求还是挺高的,适合理解力强,动脑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课内阅读课具体介绍阅读导图的教与用。
第二个环节是实用语文论坛,教师和团队之间互动,交流学习。但是,本人感觉,阅读导图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不适用于日常教课,每周一次到两次的阅读课,调节课堂氛围还是不错的选择。
二、郯城县小语团队
这个团队主要讲两部分,一个是名师课堂读书论坛。这部分主要是讲解该团队优秀教师在学名师,访名师最后走出自己风格成为优秀教师的过程,告诉我们,应该多向名师学习,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其实我感觉这部分是本次论坛中我收获最多的环节,他们播放了一些经过截取的中国名师出彩的讲课的短片,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精神震撼,明白了原来课就应该这样上,这才是真正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很遗憾没能要到他们的课件,但是我记下了他们中的我印象较深刻的几个人的名字,比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窦桂梅、孙双金的情致语文;张祖庆的灵动语文;周益民的画图诗;虞大明等等一大批中国名师的名字,你感兴趣的话可以从网上直接搜索人名就可以找到相关视频。
另一个部分是该团队青年教师语文素养展示。该部分非常精彩,以朗诵、舞蹈,歌唱等不同方式展示了该团队教师的综合实力和个人风采,也使我明白了,教师也要多才多艺,专业要强。对学生的个人魅力也不容忽视,做个有魅力的优秀老师。最后是互动环节。
三、沂水团队的随文识字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习识字,主要思想是以字代文,文中学字,字文不分家,加强文与字的联系反对文与字的分离式学习。以《四个太阳》为例进行讲说,引导老师了解什么是随文识字。由于我没有带过低年级的识字课,也不太了解低年级孩子的识字特点,但单纯从他们的理论介绍上听,个人感觉还是挺好的识字方法。
第二个部分是教研员与教师的对话。本部分以一个有着多年教小学经验的老教研员与一个新教师的对话展开,一问一答很实用。我们也可以多开展这种活动,学习老教师的教学心得,帮助年轻教师更快的进步。最后一部分是互动交流。
本次论坛的会议总结为陈中杰主任,他对三个团队的成果分别进行了点评。
篇7
民办高校办学跟随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具有市场化的显著特性。可以说民办高校教育的市场化已经是民办高校的一种标签。民办高校在把市场机制运行应用到高等教育的实践中时,具有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这也是民办高校办学独有的几大市场特点。从民办高校教师的结构层面来看,民办高校教师跟随民办高校市场化的特征实行聘任制。聘任制一方面使高校教师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使教师的气质更接近企业员工。从当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方面看,不少民办高校在教育理念与培养教师理念上对民办教师师德建设重视不够。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比例较公办学校的高。郭建如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与民办高校的组织管理特征》一文中曾对高校教师队伍特点进行研究,民办院校师资队伍的共同特点是以兼职教师为主体,退休教授和青年教师居多,中坚力量教师(35-45岁副教授)较少。市场化的民办高校教师受市场影响深刻,有些青年教师在道德风尚方面对自身要求不高,客观上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从民办高校办学属性看当前青年教师的道德状况,社会激烈转型以及市场化风云变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奉献精神不足。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意见
不论公办高校抑或民办高校,高校都需要职业道德。从社会的文明、教育的规律以及高校发展的角度出发,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全面谋划、提高标准、不断完善。对比退休的老教师,青年教师更有可塑性,要让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与学校共发展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一个高校的理念是高校进步的灵魂,是方向的指引。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大学生,关键在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理念,以及能否把这一理念贯穿教师的教学活动。以三亚大学为例,三亚大学是一所建校刚刚十年的年轻学校,但是三亚学院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及时更新,抓住教育的时代脉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自身特色,同时不忘学习老牌大学的优良传统。2014年9月,三亚学院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的民办高校德育研究院成立,这也是清华大学担负国家德育教育研究的研究中心首次在民办高校设立研究院。对于民办高校,建设成高起点、大志向的高校,为我国精神文明和思想建设积累经验责无旁贷。
2.促进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
民办高校的教育市场化逐步渗透到民办高校建设的各个领域中,既然是市场,就要建立好市场本身,为高校教师师德提供宽广平台。既然是市场更要坚持符合事物本身规律,根据高等教育规律改变资源配置。
(1)坚定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取向。
高校教师的学术取向即为教师的职业理想。所谓职业理想,就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希望达到的某种成就。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要重视教师的职业理想保护。民办大学与公立大学一样有大学之精神,就像董云川所说:“大学教师若无能于学术研究,其知识便是僵死的,就不会具有鲜明的科学追求精神,也就无法进入大学科研和教育要求的境界,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无法拿出学科前沿的学术成果,也就失去体现大学本性的能力基础”。民办高校在学术上重视评价制度,以尊重知识、尊重专业为核心,是保证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前提。
(2)科研环境保障,资金条件支持。
青年教师面临工作、生活双重压力,民办高校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心做科研的环境,并且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企业解决学术经费紧张、科研资金不足问题,帮助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
(3)坚持教学、科研和师德相统一的职业观。
要想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理想,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要对教育作用有深切理解和重视。师德是教师处理自己和他人、集体以及社会关系的准绳,是教师从业行为的准则。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树立了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才能产生高尚的师德行为。教师职业具有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提升科研水平、磨练教学的艺术,形成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力:用宽广深厚的知识、躬身践行的敬业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见贤思齐。
(4)青年教师要注重自身建设,力求德才兼备,服务社会。
马克思指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青年教师应该精心提炼教学内涵,教授方法,做好本职工作。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还要找到自身与团队的正确结合点,融入团队,构筑学术的共同体,不断提升自己,做真正有德有才的合格教师。
三、结论
篇8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校大学生提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对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培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也在探求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的方法,比如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但总体看来,效果不是太好,多数只是停留于形式,很多好的想法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主要是由于高校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政策和保障机制。对于教师有无工程实践能力无考核评价的标准,在职称评定,教学评优,科研工作量考核等方面,未将这一项纳入目标考核,因此教师看中的是学校要求的指标,学校没有硬行规定的一般教师也不会重视,教师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工程实践现象。同时学校对于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缺乏和提高,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无法调动教师对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另外,现在学校扩招之后,在校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师资严重不足,教学任务繁重,青年教师进校后就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同时学校还有科研任务的考核,使得这些青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方法探索
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新进教师没有或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积极采取措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方法,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了保障。
2.1企业挂职锻炼企业是最直接培养工程师的摇篮。选派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是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对于地方工科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是我们这类高等院校的职能之一。我院与地方企业,比如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保宁醋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有着长期的良好合作基础,学院的一些老教师也被聘为这些公司的顾问,因此通过这些途径,我们将青年教师有目的的选送到这些企业进行为期6-12个月的挂职锻炼,这些青年教师通过在这些企业做挂职锻炼,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仅是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在管理水平等其他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2.2岗前培训对于新进教师,在上岗之前进行相关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工科院校,特别是在毕业环节中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必须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工程实践经验才能去指导学生。因此我们首先组织新进教师到企业参观,同时还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做相关的培训,并建立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由学校内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担任指导老师,定期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指导。
2.3指导校外实习对于工科学生到工厂实习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新进教师由于来自不同的学校或不同的行业,因此对我校原有的一些实习基地不熟悉,对这些工厂的生产情况也不太了解。我们由有经验的老教师和新进教师组成校外实习指导小组来指导学生实习,一方面新进教师可以跟老教师学习如何带实习,另一方面老教师在给学生安排实习任务的时候其实也是在给新教师安排实习任务,让新教师在这些厂里面去深入学习,向工厂里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请教,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2.4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系统、严格地完成工程设计基本训练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它不仅能提高学生能力,同时对教师的能力提升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和教师的科研有机的融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又督促教师对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再学习。对于常规的课程设计,我们也是采用“老带新”的方式,让没有工程经验的青年教师跟着老教师学习;对于毕业设计题目则主要采用和教师科研相结合的方式,近年来我们有80%的设计题目是源于教师的科研,很多教师的科研项目都是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这大大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2.5指导实验通过动手做实验,教师才能了解本专业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熟练掌握本专业所开设的实验。通过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具体专业实践能力的缺乏,及时学习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强调和解决。新进教师对于以后是否会带实验课,学院都要求先到实验室实习,通过准备实验及动手实验,了解实验室有哪些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是如何进行操作和管理的,这样也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能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来制订实验方案,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完成相关的研究课题,做到有的放矢。
2.6依托学术团队和研究平台、参与横向科研课题企业提出的研究课题一般是市场需求的、企业亟待解决的、多学科交叉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科发展方向。如果青年教师参与到这些课题中就可以站在学术前沿,并且有学科知识渊博的资深专家学者和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指导,有企业研发团队的支持,这些完全可以促使青年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将理论性与应用性、学科的单一性与交叉性、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实际工作的灵活性融会贯通,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积累工程实践经验。生物工程学院于2012年专门成立了科研团队,要求科研团队中必须有合理的人员结构,青年教师要加入到团队中,在团队中得到成长,同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引领及指导作用。同时生物工程学院还拥有“酿酒与生物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固态酿造工程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依托重点科研平台,搭建了适合生物工程专业教师进行工程训练与创新培养的科研与教学平台,这都使得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7参与行业的会议交流、短期培训通过参加生物工程行业各个专业委员会的会议以及有关的短期培训,有利于教师获取最新的市场动态信息;了解行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法;同时了解市场上新产品利益特征;近年来我们选派了青年教师参加了“生物技术工业高峰论坛”、“全国及省调味品行业协会工作会”、“乳酸菌与健康国际会议”等,教师在这些培训中获益匪浅。
2.8选派到企业做博士后依托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让青年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发挥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主持产品研发、从事科研攻关,把理论知识和具体的生产实践需求相结合,这要更能有效的锻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剑南春股份有限公司这些和我们学院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企业都有博士后工作站,我们鼓励青年教师到这些工作站去工作,现已有2名博士从站里出来并在工作岗位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还将继续派出更多的博士到企业去做博士后,为我们以后的工程师摇篮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2.9参与实验室建设近年来学校对我院的工程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资金不断地加大了,相继建成了“食品与发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天然产物提取实验室”、“果酒酿造中试车间”、“清酒酿造实验室”、“调味品酿造实验室”等相关专业教学与研究中心,同时学校还在建设二期工程,进一步加大实验场地及设备的投入。在这些教学与研究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邀请青年教师积极参与验室整体规划,仪器的调研、采购和安装及调试等。一方面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教师更了解实验室的设置、仪器的性能,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透彻地讲解,也利于开设新的实验项目。同时通过辛勤劳动的付出,他们更能懂得珍惜和爱护这些设备,使设备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10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有大量面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在高校的“第二课堂”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比如挑战杯,国家、省和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基金,这些都要求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科研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中能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改进思维方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六年来,获学校审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110余项(其中泸州老窖科研奖学金项目共立项29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42篇,有30多人次在校内获奖,推荐的优秀成果参加全省和全国的“挑战杯比赛”,有5个项目25人次获奖。生物技术与工程协会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团”荣誉称号。这都极大了锻炼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3结语
篇9
论文摘要:“第四媒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科技进步的产物,青年是我国“第四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第四媒体”在对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对这一背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
所谓“第四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三大媒体之后的新兴媒体,习惯上被定义为“互联网”。然而,随着手机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手机短信媒体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并成为“第四媒体”的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四媒体”自产生以来,迅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对社会的影响是直接和客观的。青年群体由于其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并存在着好奇性、叛逆性、受压抑性以及良好的接受性等心理特征,使其一开始就成为“第四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第四媒体”环境对青年受众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的影响也是直接和客观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所具有的“双刃剑”功能又使得“第四媒体”环境在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第四媒体”条件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所创新。
一、“第四媒体”的特征
第一,从“第四媒体”的特征来看,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普遍的观点认为,“第四媒体”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五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广泛性和特定性的统一。与传统传播媒介需要特定的物质条件、固定的地点、活动空间和既定的时间,受众在接收信息上受到了诸多限制相比,“第四媒体”要广泛开放得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创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也造成了受众在“第四媒体”中行为观念的差异性;二是虚拟性与真实性的统一。虚拟性可以被认为是“第四媒体”最重要的特征,虚拟的主体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虚拟的活动,充分显示了“第四媒体”的虚拟性特征;然而,在“第四媒体”条件下,又存在着真实的一面:虚拟环境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环境的反映;“第四媒体”的用户在虚拟代号的后面,又是客观存在的个人或群体;三是互动性与单向性的统一。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是单向流动的,受众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在“第四媒体”中,受众在选择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BBS等进行讨论。另外,“第四媒体”下的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信息交流;四是即时性与易逝性的统一。“第四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特征又使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了即时性特点。但是,为追求时效性而进行的频繁的信息动态更新,客观上就容易形成信息的“瞬时化”和“碎片化”;五是海量性与有限性的统一。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第四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是无所不包的,但是,信息的选择最终还是由受众群体来决定的,受众群体在选择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选择,因此又是有限的。
第二,从“第四媒体”的形态来看,由于“第四媒体”在外延上包含着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网络,因而其形态也有所不同。互联网的主要形态包括万维网(即3W网)、电子邮件报刊、电子公告版等;而手机短信媒体的主要形态则可以从其服务功能的形态的分析,它包括普通的短信息服务、增强型短信息服务和多媒体短信息服务,其服务内容包括交易型、资讯型、娱乐型及数据库型等多种类型。
二、“第四媒体”与思想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1.“第四媒体”背景下思想教育面临的机遇
首先,“第四媒体”的发展提高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一是“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掌握最新和最全面的信息,了解各门科学的理论前沿,必将大大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二是“第四媒体”的出现有利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时的、全面的、准确的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减少了实践中摸索的时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三是“第四媒体”环境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单向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逐渐被“双向互动式”与“灌输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所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真正实现了互动,从而有利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手段和方式的改变。其次,“第四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和迅速传播,必然导致新的网络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有利于青年受众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增强自身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科学性。一是网络文化的现代化丰富性,有助于开阔青年人的视野,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有助于青年人确立全球观念、效率观念和民主观念;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创新意识、自由平等及合作意识;二是在“第四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和即时传播的,有助于青年受众道德智商的培养。
2.“第四媒体”背景下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四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信息传播者的相背离性。随着“第四媒体”的迅速出现和普及,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表现为传播者大众化了。在“第四媒体”环境中,作为信息传播者的相当数量的人群与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存在着差距。青年群体由于是“第四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这种传播者大众化必然会带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弱化;其次,“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受众的主动性增强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中信息的单向传递性特征,使得受众始终是被动接受信息,处于信息传递的客置。一方面,受众所接受的信息,都是由传播者经“把关人”过滤之后传向受众的;另一方面,即使受众具有一定的信息选择能力,但是这种权力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要受到诸如传媒条件、时空条件的限制;在“第四媒体”环境下,受众拥有的权利前所未有地增强了,他们不仅可以自由选择信息,也可以自由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从而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的信息;再次,在“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受众对“第四媒体”的信息依赖程度的加强,将会使青年群体面临被异化的危险。一方面是青年信息需要的异化,另一方面是“第四媒体”的异化,无论是信息需要的异化还是“第四媒体”的异化,都将最终导致青年这一“第四媒体”主要使用群体的异化。
三、“第四媒体”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从“第四媒体”环境优化的途径来看,主要包括技术途径和非技术途径。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一是被动式的技术途径,主要是“把关人”的信息过滤、删减、屏蔽和“封杀”有害信息。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有害信息向青年受众传播,从而起到预防和补救作用,保障“第四媒体”环境的青年思想教育的有效进行。但这只是消极的被动式技术手段,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合理发展;二是主动式的技术途径,主要是要在应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上,让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包括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宣扬主旋律;在各个影响较大的网站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人到形象生动的栏目当中;建立相应的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等。其次,从非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要建立媒介监督制度,加强网络宏观管理,独立运行的“第四媒体”监督组织应具有信息、学者参与、公众动员等功能。同时,要以法治网,加强网络法治监管力度;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立法;加强信息网络方面的执法和司法;积极参与国际信息网络方面规则的制定;加强信息网络管理人才的培养等。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首先是要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全面的“第四媒体”
篇10
一、培育青年教师良好德性的价值
教师道德指的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应然”规定,由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教育实践、教师的劳动特点等共同决定。而教师的德性是个体教师对教师道德的具体反映,是个体对教师道德的自觉内化,并外显在教师职业行为中的道德品性。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培育青年教师的良好德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1.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德性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教师德性是一种能够促使教师担当起教师角色的精神品质,它可以成为推动教师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这是因为教育教学是极为复杂的工作,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过程必定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在追求专业发展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存在许多的困难与阻力,具有良好德性的教师会选择直面困难,勇于应对各种压力、诱惑、懈怠等,努力追求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德性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最终目标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教师能够把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影响施加于学生。然而,教育教学过程并非是单纯的知识“转移”的过程,而是雅斯贝尔斯所描述的那种过程:“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实现优质的教育效果,仅仅依靠专业知能的提高是不足以达到目的的,还需要与学生实现心灵、情感的相容相通。而教师德性就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有德性的教师能够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来保证教师所获得的专业发展成就在学生身上变成现实,而德性不良的教师必然不为学生所接受,专业发展的成效也就很难真正实现。
2.保证教师选择良好的教师职业生活,并从中体会到尊严和快乐的价值
“人只有对生命有清楚的自觉,对生命的资源有清楚的自知的时候,才能发展内在的自由,他才能依据生命的自觉及资源,以自由意志去追寻人生中道德的尊严与创造的经验。在实质层面,这种道德的尊严与创造的经验是不能在自我封闭系统中获致的;一个人必须与真正的道德与创造的事例相接触,受其启发,才能去追寻。”教师的职业生活提供了这样的场所。一个拥有德性的教师,在面对职业生活的众多场景和状况时,能够把内在善良的动机和情感,付诸于教育活动中,选择做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事情,而不是无益或有害的事情。教师自愿选择符合教师道德要求的职业行为,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品德熏陶学生的品德,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在这样的过程中,享受到第斯多惠所描述的状态:“这些年轻的灵魂展开双翼,提高了飞翔的能力。这是教师生活中欢乐的;因为这儿灵魂接触灵魂。”教师能够享受到把生命融入职业生活带给自己的尊重和快乐,而这样的欢乐正是有德性的教师自觉自愿选择的结果。
3.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
教师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承担者之一。教育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劳动对象角度看,学校教育是以“向师性”和“模仿性”强的未成年人为对象的,教师的德性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种影响力之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达不到的。作为师生互动中的一极,有德性的教师,会对工作和学生体现出敬业、责任、公平、宽容、守信、诚实等品质,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所施加的影响乐于接受和内化。而缺乏德性的教师,则把一些不良的品行展现在学生面前,冷漠、粗暴、虚伪、失信、偏袒等品质,会破坏师生感情,疏远师生距离,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不喜爱,影响学生品德的发展。毕竟“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因此,培育教师德性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追求道德完善的需要。
二、培育青年教师良好德性的对策
教师的德性是个体教师在内在天性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符合教师职业需要和本质要求的精神品质。在教师德性的形成中,需要教师自觉自愿地内化教师道德,并成功实现对自身某些天性的控制或改造,直到把教师道德规范和自身的天性逐步融合在一起,达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良好的教师德性。显然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较长的过程,绝非短期内能够实现。因此,培育青年教师的良好德性,要注重以下三方面。
1.青年教师要注重提升自主建构教师德性的意识与反思能力
道德只有拥有道德自律主体才有现实意义,教师道德亦是如此。教师德性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发育生成的过程。它是在价值引导下,在精心创设的教育情境中自觉形成的。既不是天性的自然成长,也不单纯是外在环境的模塑结果,具有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建构生成的特点。教育实践就是教师德性形成的基础。冯契曾说德行乃德性自证。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是修炼德性的必然过程。教师必须在教育实践中才能完成德性自证的过程,并且只有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推进德性的完满。因此,教师的道德主体意识和对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德行的反思能力,是培育青年教师德性的关键因素。首先,青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主体意识,要关注内在动机的唤醒。这是因为在教师德性的培育中,自我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它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到自觉的水平。”教师无论是在把教师道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还是在把它们外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本人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不同教师之间,在教师德性上之所以大相径庭,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其发挥程度不同所造成的。青年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自己是德性培育的主体,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加以修养。其次,青年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德行的反思。一方面要不断反省并发现自己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瑕疵,不断进行修正。另一方面,要善于从良好德性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得到完美体现的诸多例证中品味教师德性的价值,使自己受到鼓励,享受到高尚感,进而提高培育德性的自觉性。
2.师德教育要注重提高实效性与针对性
目前,忽视教师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普遍存在,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首先,要注重强化对职业道德的接受,尤其是对教师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精神的掌握。掌握道德知识对于青年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跨越,更在于从“知”到“信”的提升。其次,要注重培养青年教师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化、传播迅捷化的社会,获得有关道德和价值的信息可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实现。青年教师应当学会正确判断和选择信息,了解和掌握解决道德冲突的方法,理解道德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塑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辩证统一的科学价值观。用理性、科学的态度面对道德困境,逐步具备对各种道德价值、道德观念的分析、判断与选择的能力,能够在多元价值取向的复杂社会环境中,自主做出行为的决定。再次,在师德教育的方法上要注重创新,抛弃单纯僵化的说教、灌输、强制等反理性的教育方法,加强与青年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