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7:1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俗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每年的阳历4月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风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怀着感恩的心去扫墓,一路上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春姑娘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让大自然变得更美。看,金色的油菜花粉色的桃花洁白的梨花都张开了笑脸,柳树姑娘将它碧绿的小辫探进了清清的小河里。春姑娘轻轻地吹,小草慢慢地醒。百花齐放万物复苏,好一幅美丽的景象。
景象虽美,可我们却是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给太爷爷太奶奶扫墓,此时的天空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挺拔的大树仿佛失去了翠绿色,这一段时间,时光仿佛停住了,大地万物都沉默着,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太爷爷太奶奶的墓前,摆好供品,点上蜡烛,默哀三分钟,烧上好多的纸钱,借此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的生活着。接着我和妈妈清除了墓边的杂草,摆上了美丽的鲜花,墓地顿时焕然一新。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默默地想着,明年的今天,我们还会来看太爷爷太奶奶的。
民风民俗清明节作文【2】
在持续数日的绵绵细雨中,清明悄无声息地降临了。它降临到了广西,降临到了我们这个僻静的小乡村。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民风民俗清明节作文【3】
清明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节气,正是大地回春,一片天清气明的时候。”
清明节的风俗是扫墓,每到这个节日就要为死去的亲人扫墓。
有一次清明节的时候,我跟爸爸和妈妈还有我姐姐……一起去帮爷爷扫墓。我们一起爬到山上去扫墓,我看到大人们在地上泼洒酒水等,还要除掉一旁的杂草,真辛苦呀!我们还摘花、摘蕨菜。我看见许多竹笋都在地下面呀!“我们吃的竹笋是怎么挖出来的呢?”我问道。妈妈回答说:“都是用锄头挖出来的的。”“哦,那肯定很累的”我说。妈妈又说:“是呀,所以才要珍惜粮食呀!”
清明的祭扫让我看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知道了劳动的艰辛。因为纪念这个节日我才有了这些体验。为此,我不由对这个节日的由来和目的很感兴趣,我问了妈妈这个问题。妈妈回答我说:“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可以指导农民伯伯开展农业生产。同时,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是对祖先的一种尊重和思念,20_年这个节日还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这是一个既有意义,又让我懂了很多知识的节日。明年清明节我一定还来扫墓。
民风民俗清明节作文【4】
清明节到了,我们学校放假三天。中午吃过饭,我问奶奶:“奶奶,我们扫墓了没有呀?”“没呢!”奶奶应声道。“我们准备下就去。”
准备齐祭祀物品,我迫不及待随着家人去扫墓了。走到半路,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清明要扫墓呢?”
于是我询问起爸爸来,爸爸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清明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节气,正是大地回春,一片天清气明的时候。”爸爸顿了顿接着讲道“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从秦汉以后才开始的。一方面怀念亡故的亲人,另一方面祭祀先祖,期望祖先保佑家族后人幸福健康。”
我看到人来人往前往扫墓,扶老携幼的情形,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民风民俗清明节作文【5】
清明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一般都在4
月4号至6号这三天。每到清明,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我们家乡也不例外。
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清明节前夕,天空中是不是飘着小雨。小雨过后,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我们一家人座着车,去山上扫墓。一路上,成片的油菜花金光闪闪,酷暑之上涨出了嫩芽,禾苗、小草昂然挺立,梅、梨、桃花竞相开放。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四周一片绿色。
篇2
民俗园之行
早上我们一家收拾好东西,骑车来到民俗园.
快到地方时,一路的磨盘指引着我们来到民俗园的大门。望着古色古香的巍峨的大门我对里面的环境猜测得八九不离十了。刚进大门就看见一个小亭子,中间有一口井。我和弟弟跑过了小桥前面就是一片竹林,竹子上会被人们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真美等字样微风吹过竹林,竹子轻轻摇曳,我摘下一片竹叶,放在口袋里。我和弟弟飞奔到磨盘山。弟弟和爸爸先爬上,我再爬上。我发现在一旁有一些园柱,爸爸告诉我这是梅花桩,我让爸爸抱着我跳上一个桩,我在上面做了个金鸡独立的造型。这还有一个石磨是用来磨面的,我们有照原路返回,转了一圈后,我们便回家了。
这次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磨盘山。
篇3
今天,阳光明媚我心血来潮,想去丽水的民俗乐园玩。
到了民俗乐园,我先去玩空中脚踏车,饱览了一番风景后,接着就去玩碰碰车;爸爸当驾驶员,我当乘客,我神气十足地指挥着爸爸,向右边的车进攻。哎,没想到人家是“车王”,爸爸被他逼的连连后退,在紧急时刻,老爸急中生智,往旁边一躲,哇,那车王一下子从凶猛的老虎变成了乖巧的小绵羊,任我们攻击。忽然,有位不知好歹的小子来攻“车圣”——爸爸,没想到,爸爸果然名不虚言,一下子就击败了对方,没想到又有位不小子乘人不备,突如其来地冲过来,把爸爸攻得头晕眼花,连我这个“指挥官”也给攻糊涂了,我向四周环视,看见这么多人看着我们,我大吃一惊,他们竟然会这么想看结果,只好跟那些小子拼个你死我活了,我指挥着爸爸东西夹攻,不一会就大获全胜了。玩完时,妈妈给我了一个热情的拥抱,给了爸爸一句热情的夸奖。
今天,我好开心,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玩这么爽。
篇4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篇5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五十六个民族犹如五十六朵鲜花,朵朵竞相开放。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节日,其中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 要做许多“毫诺索”,(也就是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入夜,人们又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此外,傣族青年还要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可是,这样一个隆重的节日是怎么来的呢?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篇6
每年一到农历春分节前后三天,约七天左右,在安仁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便会热热闹闹地举行一次纪念炎帝神农氏的民间盛会——赶分社。
每逢分社,您能领略数十万民众八方商贾云集的壮丽场景;走进分社,您会目睹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神奇风采!安仁分社,这一民间习俗,在全国是独有的。这个全国唯一的以县城为场所,以一年一度的春分时节前后三天为约期的大型集市,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
2009年的赶分社,景象万千,热闹非凡,特别是县城大市场里,人山人海。这里有游乐区、美食街、服装区。美食街的各种各样风味小吃,能让你馋得口水直流三千尺;服装区的品牌服装琳琅满目,让你不知选择哪一件是好;游乐区的游乐设施,可让你玩个痛快,玩了还想玩。
赶分社那天,我来到大市场里游玩。一进大市场,美食街的诱人香味就把我“拉”了过来。看着那些买羊肉串的新疆人,我就不禁笑了——他们边跳着狂舞,唱着劲歌,边烧烤着羊肉串。我看了一会儿的“舞蹈”,最终由于抵挡不住羊肉串香味的诱惑,掏出钱买了十串。我边啃着羊肉串,边去买票看摩托车飞檐走壁的精彩表演。好不容易挤到了最前排的一个位置,坐了下来,等待着表演的正式开始。“飞檐走壁”,顾名思义,就是摩托车在“墙壁”上飞速行驶,进行花样表演。不过这里的“墙”不是真正的墙,是一面由钢铁围成的呈七十度的圆形铁墙。表演正式开始了,最先出场的是五六个骑着摩托车的表演者,他们一个个地骑车上了铁墙,“轰轰!”摩托车在铁墙上飞速行驶,搞得整个看台摇摇欲坠。不过还好,看台因架设得异常坚固而没有坍塌。表演者们坐在摩托车上一会儿如雄鹰展翅,一会儿如春燕飞剪,一会儿空手飞车,一会儿躺车疾行,一会儿……一连串的高难度动作使在场的观众哗然不止,啧啧不休。时时传来一阵阵惊呼:“哇噻,好厉害啊!”
我本以为赶分社就是让我们小孩吃美食、玩新鲜、看热闹的呢。后来我从爸爸那儿得知,赶分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为商贾们交易药材、农具、农副产品、竹木器等搭建交易平台,实现招商引资,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我希望安仁的赶分社这一民俗文化今后更加显得绚丽多彩。
篇7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篇8
[关键词] 民族文化元素;民歌;民族器乐;歌舞音乐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都是经过日积月累的时光沉淀下来的。有很多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们将目光对准了这些比较另类的东西。少数民族的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歌曲就在很多电影中都有所体现。而这样带有生活气息的事物,不仅仅能为电影增添浓厚的民族气息,同样也能够让这些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通过先进的电影技术,可以将少数民族中优秀独有的民族文化很好地表现出来。这是非常好的传承方式。少数民族的民族性以及比较难以理解的民族心理也可以通过电影这种光影艺术得以充分的展现。很多电影中难免会涉及歌舞,这不仅能够为电影增添许多文艺色彩,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体现的方式之一。本文将通过对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分析,深入探讨民族文化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民歌参与主题叙事
我国的少数民族,虽然生活的地方大多都是远离尘嚣,生活的地方大多都是钟灵毓秀的偏远地区,但是,有灵气的山水养育出来的少数民族同胞,对歌、对舞有着天然的理解力。他们看到心爱的姑娘,或者是中意的小伙子,有的时候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爱意,这个时候,歌曲和舞蹈就是最好的表达爱意的道具了。值得注意的,少数民族的民歌大部分都是表达爱意的歌曲,这些歌舞与我们熟悉的歌曲不太一样,它们并不讲究格律,用词大胆,听其歌就知其意,是非常好的交流工具。这些歌曲基本上都是出于普通民众之口,反映歌颂的当然也是日常生活,这些歌曲是非常贴近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的,同时也是非常接地气的。常见的少数民族的歌曲,多见于山歌,山歌往往都是朗朗上口的,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歌曲。
山歌大多都是通俗的,取自我们经常能见到的事物或人,这些山歌也常常会用于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中,这些鲜活的,富有特色的歌曲,是电影中靓丽的风景。少数民族的音乐,在很多时候,是很多电影的首选,这些音乐不仅是应景之作,同时也是反映电影特色的法宝。很多导演在民族电影这一块上的各种选择都是非常慎重的,这不仅是对电影艺术的精益求精,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虔诚和保护。有故事的音乐,本身就是非常吸引人的,这样的音乐,很多时候,导演都会根据歌曲中涉及的故事,在电影中适当地对歌曲中的故事进行加工,加以展现。这不仅是对音乐的再次创造,也让音乐与电影融为一体。少数民族的音乐,很多音符,很多歌词,都是带有某种特定意义的。对电影音乐的再次加工,让音乐更为贴切地为电影服务,这是对电影艺术最好的体现。
二、民族器乐融入主题叙事
少数民族的音乐,应该要用特定民族的特定乐器,才能得到最为彻底的展现。很多少数民族的乐器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些民族乐器大部分都是勤劳的少数民族同胞亲手制作的,选用的材质都是比较特别的,也是比较少见的。很多乐器的形状都是比较特别的,我们平常难以想象的东西通过人们的巧手,会制作出非凡的乐器。这些非凡的乐器弹奏出来的乐曲,也是非常独特的。这些独特的乐器,都蕴涵着少数民族同胞的智慧。再动听悦耳的音乐也需要乐器这个道具。不同的道具,演绎音乐的方式不一样,创造出的音乐也是不一样的。形式各样的乐器,反映出不一样的民族文化。我国的历史悠久而漫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民族文化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展现,无论民族文化,还是民族音乐,已经都十分成熟。
不同的乐器所代表的含义都是不一样的,不同民族的乐器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也是不一样的。纷繁复杂的少数民族乐器,极大丰富了中国乐器的种类。以苼为例,这是侗族这个民族的乐器,看到这个乐器,人们就知道这代表的是侗族文化。苼的声音是比较浑厚低沉的,这也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性格也如苼发出的声音一样,沉稳大气。音乐受环境的影响,不一样的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音乐风格。不同民族总会有一两个标志性的事物作为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符号。乐器和音乐在很多时候,都是承担着代表民族的民族文化符号的这一重任。用民族乐器创作出的音乐基本上都是原创音乐,这种音乐是比较少见的,也是比较少听到的。不一样的民族音乐的元素,催生出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也让电影采用不一样的叙事手段。
三、歌舞音乐表意主题叙事
电影除了结合音乐之外,与舞蹈的结合同样也是许多电影中国的重中之重。电影与音乐,音乐通过乐器这一道具来传达,很好地与电影结合在一起。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基本上可以这么说,有舞蹈的地方,就有音乐的存在,音乐是舞蹈最好的拍档。舞蹈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肢体动作慢慢地伸展出来,动作随着音乐,逐渐曼妙起来。少数民族的舞蹈都是比较欢乐喜庆的,同时也是比较难的。但是少数民族同胞,天生就是比较擅长舞蹈的,骨子里都流淌着舞蹈的因子,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一)歌舞音乐的情节性
少数民族的电影本身就是比较特别,加入歌舞以及音乐的因素,本身就是非常特别。除此之外,歌舞音乐本省具有非常强的情节性,这是少数民族歌舞与生俱来的天分。在很多的电影中,导演会根据歌舞音乐比较强的故事性和情节性,从音乐和舞蹈中汲取对电影故事情节有帮助的部分,进行加工处理,让这些部分变成电影故事里的一部分,让音乐的故事性与舞蹈的情节性与电影浑然天成,达到和谐的统一。在处理上,很多导演都会运用字幕或者旁白的形式让歌舞的情节性表现出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处理方式,这不仅不会影响电影本身的节奏,还会增添新的内容。在很多时候,很多故事,都不能仅仅透过电影主角的言行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通过旁白或者画外音的方式,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很多人会将歌曲和舞蹈音乐之外的情节性叫做故事情节之外的舞蹈和音乐。我们都知道,电影最吸引人的部分还是在于故事本身的可看性,好看的、感人的故事,并不需要太多电影技术的辅助,故事本身的感染力就是非常强大的。人都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无论是悲天悯人的故事,还是充满欢乐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出现或者不常出现的氛围。我们的生活,被太多琐碎的事情,被太多的烦恼和压力磨去麻痹了本来十分敏感的神经。这些欢乐以及泪水本该是我们每天的表情,但是却被冷漠和自私拒绝在门外。很多导演将音乐和舞蹈中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这不仅是对音乐和舞蹈的深度理解,更是对音乐和舞蹈的创作者的最大尊重。
我们常见的电影,基本上的套路都是一样的,以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为故事的主线,电影里的其他的没有主角重要的角色也会随着主角们的行为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必需的,而且都是为了电影故事的主题服务的。电影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行动和不同表情,都具有特别的意义,这需要观众细细的揣摩。观众更需要的是透过人物的表面的行为和言谈,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好是能够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上的情感交流。通常的电影,基本上通过演员实实在在的表演来感受,但是在少数民族的电影中,很多演员都会通过唱歌和跳舞这样特别的方式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不仅能体现出少数民族同胞能歌善舞的特性,同样也是表现民族文化的特别方式。
(二)歌舞音乐的表意性
而这样的表意性,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影视作品中的文艺意味,很多观众都非常喜欢电影中若有若无的文艺范儿,这是很多商业电影中没有的。很多商业电影中也会有文艺气质,但是怎么看怎么都会感觉有突兀的味道。在很多以记录为主的影像里,这种表意性的文艺气质更为突出。这不仅有利于创作者们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影像中不断出现的舞蹈和音乐感受出来。音乐总是能适时地撩拨人们的情感,而带有特别意味的少数民族的音乐则是将音乐中的故事性和情感发挥到了极致。这是音乐特有的品质,这也是音乐的魅力。在电影《黑骏马》中,涉及了很多的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最主要的是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在蒙古族中,有一种音乐形式是非常特别的,也是非常难的,这就是长调,在这笔电影中,有非常完美的体现。
有的电影纯粹是为了给观众提供快乐,有的是希望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能够有所启发,能够在电影主人公的故事之外,根据自己的生活,能够有一点点的改变。电影最主要的是人物的形象的塑造,这不仅考验演员的演技,同样考验导演的功力。少数民族的很多音乐和舞蹈在具体的电影中,很多时候都具有非常特别和非常强的表意性。这是少数民族电影中非常特别的存在。在电影《季风中的马》中,不仅能看到万马奔腾的恢弘场景,更是能够感受到草原儿女的风姿。在电影中,运用蒙古族特有的马头琴作为电影的背景音乐的乐器,这是非常恰当的安排,不仅能表现出蒙古族同胞的生活习性,透过悠扬的琴声,能深深体味出电影中的人物对草原的热爱和难舍的眷恋之情,这是非常难得的。
歌舞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文化之一,同时也成为少数民族同胞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少数民族的歌曲,大多是即兴的,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真实歌颂。少数民族的民族性以及比较难以理解的民族心理也可以通过电影这种光影艺术得以充分的展现。很多少数民族音乐,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歌曲,这些音乐,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很多都是真实的,十分感人,同样也十分吸引人。这是因不同的乐器而定的。这也决定了不用的乐器的独特性。很多电影中难免会涉及歌舞,这不仅能够为电影增添许多文艺色彩,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体现的方式之一。形式丰富多彩的乐器,不仅能创作出同样丰富多彩的音乐,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种类、不一样的乐器有不一样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邓家鲜.民歌在影视中的美学功能解读[J].电影文学,2011(02).
[2] 于瑞华.民族文化符号在影视设计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8(06).
[3] 向异.影视音乐的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J].电影艺术,2002(05).
篇9
一、活动主题
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素质
二、活动主要内容
(一)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大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素质,规范不文明行为,倡导市民讲文明、树新风,争当文明市民。
1、开展“改陋习、美彭城、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集中在“公民道德宣传日”宣传市民守则,通过宣传活动,规范市民言行,改掉不文明陋习,共建美好家园。印制改陋习、讲文明知识卡片(折页)等宣传品,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发放,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做到“三管十不”:“管好自己的嘴,不随地吐痰、不出口成“脏”、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乱写乱画、不乱搭乱建;管好自己的腿,不乱闯红灯、不翻越护栏、不占道经营”。倡导市民学礼仪,培养自觉遵守公共场所行为准则的习惯。
责任单位:区文明办
2、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的影响与辐射作用,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影响一个社区,由点带面,营造全社会践行道德规范的良好氛围。
(1)举行“做个文明小公民”大型主题队会。邀请家长参加,请文明市民代表讲述争当文明小公民的意义、请学生代表指出常见不文明现象及危害、请老师讲述如何做个文明小公民、文明礼仪小品表演、家长和学生一起宣誓争做文明好公民等。
(2)开展“轻声、慢步、靠右行”家庭言行自律活动。以家庭为单位,以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每周交班主任阅评,同时作为学生守则教育的内容相互交流。孩子提醒长辈,长辈自觉遵守,倡导礼貌待人,有话轻声说,不大声喧哗;文明行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3)开展“我和爸妈共承诺--遵守《市民守则》”签字共勉活动。三个一:每天说一句文明用语、每天打扫一次卫生,每月读一本好书。由学生带动家庭,使每个家庭都积极投入到文明创建活动中,争创文明家庭,共建美好家园。
责任单位:区文化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区文明办
3、开展“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文明劝导活动。组织机关单位百名干部组成义务文明劝导员,走上街头及时提醒和劝阻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闯红灯、翻越护栏、损坏公物、不排队、不让座等不文明行为。引导市民互帮互助、培养乐于助人的品德,增强市民道德意识,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责任单位:区机关工委
4、积极参与全市“我眼中的不文明”三十最差评选活动。发动广大市民投票评选“十大最差公厕、十大最差楼道、十大最差小区”,向身边的不文明现象开战,通过评比活动,倡导市民邻里“帮一帮、让一让”,引导广大市民改掉陋习,宽容礼让,处处尊重和方便他人,督促有关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管理。逐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新型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徐州建设。
责任单位:区文明办
(二)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
认真落实《××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推进措施》和《××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从9月份至年底,按照全面整治、检查考核、总结提高三个阶段,开展交通秩序管理专项达标活动、市容管理专项达标活动、城市公共设施专项达标活动、城市公共卫生专项达标活动、社区管理专项达标活动、农贸市场管理专项达标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七项专项整治达标活动,有效抓好市容、卫生、工商等七项工作牵头单位的任务落实和督导工作。(具体责任分工见九文明委〔2009〕6号文件)
(三)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活动
1、设置公益广告牌。要加大社会宣传教育力度,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在主要路口、路段广告设置处,设立推介××、讲文明、树新风和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公益广告牌。
责任单位:区市容管理局
2、强化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单位,要结合责任分工的达标要求,切实抓好市民学校、社区服务中心、“三室(图书室、教室、活动室)、两栏(宣传栏、公示栏)、一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文艺宣传、图板展示、播放专题片、文明礼仪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对市民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使广大市民知晓各种文明礼仪知识,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和礼仪观念。充分发挥活动和阵地在教育市民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当文明市民中的作用。
责任单位:区文明办、各街道办事处
3、营造浓郁创建氛围。要结合迎接建国60周年,根据文明城市推进工作要求和文明委提供的创建口号,在单位门前,小区内外,街头巷尾等设立宣传牌、公益广告。在国庆期间,按照《国旗法》规定,升挂国旗,张灯结彩、喜庆文明,形成强势宣传,灌输教育,努力营造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全民自觉规范行为,积极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各相关单位
(四)大力开展新闻宣传活动
在××网开设“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创建文明生态城区”栏目,对城区不文明现象和行为进行曝光,从维护城区形象、深化文明创建的高度进行引导。围绕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的“改陋习、美彭城、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主题活动、七项专项整治达标等各项重点活动,跟踪报道,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向不文明行为宣战”为主题,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全面展开“我爱我的城区”、“我爱我的社区”、“我爱我的家”系列宣传活动,号召广大市民群众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摒弃不文明行为,争当文明市民。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市民文明素质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把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摆上重要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确保把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精心组织,分层实施。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表率作用;企事业单位要把文明素质教育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教育部门要把文明素质教育贯穿到学校教学和各类活动中;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组织好家庭、社会各类教育活动,使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形成社会、单位、学校、家庭相结合的教育格局,逐步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加强修养,陶冶情操,养成文明行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加强督导,务求实效。区机关工委、区督查办、区创建办、区文明办,要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活动的督导检查和情况通报。各单位和相关部门要把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同中心工作、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同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督促作用,不断创新方法,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市民素质提升工程贴近实际、体现特色、扎实推进。
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标语口号
1、个人文明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
2、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
3、人人除陋习处处讲文明
篇10
一、多元文化与影像书写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文化即生活!民俗文化,既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过往,又张扬了一个城市的灵魂。譬如享誉全球的泉州元宵花灯节中的花灯,其最初形态是长安街的十里街灯,经由最早入闽的唐朝将军带到泉州,用来对天子表示敬意,后来逐渐传承演变,最终成为人们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庆团圆道吉祥的极其重要的习俗和活动。花灯制作工艺繁复精细,有针刺无骨(代表人物蔡炳汉)、刻纸料丝(代表人物李亮宝)等,添灯(方言中“灯”同“丁”谐音)进财,祈福生子,这些都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使得“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也极好地塑造了泉州这个城市的灵魂和气质,成了这个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享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等美誉的泉州既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和核心区,也是闽南民俗文化的富集区。借助当地俗语、歌谣、讲古、戏曲等载体得以留存的闽南民俗文化具有十分典型的口头传播特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民俗文化遗产的视像化传承迫在眉睫任务繁重。近几年来数字化和信息化平台的不断拓展,快速便捷的网络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赏方式和习惯,作为媒介融合新形态的微电影进入人们视野,轻易赚足众人眼球,网络“微时代”的开启进一步开拓了微电影传播的新局面,同时也为民俗文化遗产的视像化传承提供了新途径。闽南民俗文化具有极强的区域色彩,风味浓烈,生动鲜明。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延续,承载着历史情感的闽南民俗文化愈发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难以复制性。譬如闽南地区最盛行的民俗正月初九“敬天公”,仪式非常隆重,过程极其讲究:厅堂要摆上八仙桌,正面再系块桌彩,五果、六斋、三牲等供品丰富多样;大门敞开,一家老小穿戴整齐,燃红烛放鞭炮,长幼依序上香行礼,祈求来年平安幸福。祭拜通常大年初九凌晨开始,初九清晨五点左右结束,此项风俗集中体现了中原文化与佛教信仰的相互交融,是中华文明和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及活见证。正月初九“敬天公”仪式源远流长,特定的时间空间,特殊的环境氛围,具有很强的文化底蕴和视觉冲击力,既新鲜神秘又富学术价值,贯穿其中的人事情理以及个体的生活命运特别容易影像化,进而成为一种奇观。而正月初九“敬天公”仪式的影像化意味着对闽南民俗文化一次崭新的体悟和认同,如今,网络化生存蔚然成风,通过手机等终端观看、感悟成为诸多年轻人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微电影覆盖广、投资少、传播快,优势明显,以此来诠释和传承闽南民俗文化容易引起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无疑为中华文化活力化建构和规模化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个“读图时代”,这个“世界被把握为图像”(海德格尔语)的时代,微电影与闽南民俗文化的两相结合,既能进一步超越微电影自身的商业价值,又可以让我们对曾经熟视无睹的俗世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新奇感,激发眷恋之情。而影像传播和文化表达互为表里,现代经济与优秀传统有机融合,定将促进微电影成为文化建设的新兴力量。2015年1月4日左右,泉州电视台一套《周末视点》《新闻广角》和四套闽南语频道《新闻相拍报》极为罕见、接连密集地对泉州师院文传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电视纪录片《西街372号》进行完整播放或择要报道,泉州广电职工之家微信公众号随后转发。至此,伴随其他媒介的持续发酵,经营这家光饼店的残疾人梁乙彬、黄雪清夫妇其相互搀扶相濡以沫的感人事迹很快就家喻户晓,从而引发了大量受众前往探望购买的热潮,东亚文化之都标志之一的西街再次被点亮。“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腿”———梁乙彬、黄雪清夫妇身上集中体现的自重自爱、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和核心价值在荧屏上得到巨大的彰显。师院学子、广大市民、媒体人员纷纷自发掏钱“买饼”,极力“点赞”!可以说,这是一次学界和业界极为成功的“互动”与“共谋”,现代先进的影像传播和传统优秀的道德情感有机融合,瞬间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于是,在分享、围观和公众转发中,媒介构筑起了安德森所说的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一条无形的情感纽带把素不相识的人们联结在一起,并肩谈笑、嘘寒问暖。由《西街372号》“无价情义”激起的“晕轮效应”逐步显现,受众对古城泉州、美丽西街的回望和迷恋进一步加强。其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古城文化复兴计划首站的西街从2014年2月15日起就备受关注,随着“西街故事”系列微电影《泉州西街》《西街印象》《古城文脉》《泉州味道》的全部上线,沉睡许久的西街情怀反复被激发、点燃。
二、内容为主与互动表达
微电影与传统民俗文化联姻嫁接和传统影视抗衡突围时,必须努力形成自己的镜头语言,力争内容实在表达独到,特别要注意可看性、可拍性。务必从源头抓起,熟悉观众心理诉求,积极贴近现实生活,加强原创,在剧本创作这一环节要把好关口,让观众既可从中获得信息,又能引感共鸣,唤起共同记忆。当代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是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这一转变在媒体研究中的回应就是从‘广播’到‘窄播’的转变”①大众文化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微电影,同样具有“窄播”的特点。然而,完整的故事、鲜明的人物、激烈的冲突、精巧的构思、悦目的细节、流畅的剪辑等等仍然是微电影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依托闽南传统民俗文化,微电影在叙事安排、影像组织、意义呈现之间更应自成一派,采用“怀旧”策略,借助来自民间的微叙事、小叙事,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而所谓小叙事,“是指它所选取的题材大多属于日常生活,讲述普通人物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尴尬不适,悲欢离合;或者说,人物即便不是普通人物,但电影仍然从日常生活、情景遭遇、世俗情感等层面进行叙事活动,因而出现一种“小题大做”的叙事特征”②。闽南民俗文化微电影呈现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主题、人物电影剧本的主题指:“电影剧作者在剧本中通过人物塑造和对生活的描绘所体现出的中心思想。是剧作者对生活、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③微电影《泉州味道》三部曲画面流光溢彩,片子以当地特色美食土笋冻、沙嗲面、面线糊、烧肉粽、花生汤、绿豆饼、石花膏、元宵圆等泉州元素为载体,倾诉着对故土、传统和习俗满满的爱意,人物有老华侨、生意人、大学生。《泉州味道》第一部———面线糊,主题为:“温暖的家”;《泉州味道》第二部———土笋冻,主题为:“手艺人与传承”;《泉州味道》第三部———洪濑鸡爪,主题为“爱拼敢赢”。这三个主题或隐或现恰到好处地将微电影中的人物、情节、细节、表演等串联起来,使电影结构更加清晰完整、情绪表达更趋和谐统一。因此,创作者在题材审视和观照中必须用心感悟、用心改造,因为,“主题思想发掘越深作品越深刻,主题肤浅只能产生平庸的作品”④。让人遗憾的是,泉州目前的微电影多数还停留在公益微电影和城市微电影的创作范围内,比如2013年2月推出,上线10天网络点击率就近百万次的微电影《等你回家》,关注的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微电影《西街印象》虽然讲述了一个失明老华侨重返故地触摸西街的故事,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但基本停留在对西街两侧风物做浮光掠影式的展示,镜头叙事有些凌乱,情感表达较为粗浅。由华侨大学在校学生创作的散文化微电影《我在泉州遇见你》上映4天优酷点击量便超过4万次,转发达1万多次,随着人物在大街小巷游走,古城风貌得以逐一展现,但故事内容单薄,年轻人的爱情成长和泉州城市文化相互脱节,无法有效交集。而改编自泉州讲古中“蔡六放大炮”的微电影《泉州漫游记》,做到民间故事、传统文化、风土人情三者巧妙融合,情节峰回路转趣味横生,全片使用的却是3D动画技术。必须注意的是,微电影创作有别于电视专题的拍摄,不能简单停留在对民俗事象的介绍和描述上,而是与时代同行,把现在和过往连通起来,关注人们真实的生活和深度的情感。“把故事传递给观众的并不仅仅是影像,还须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⑤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闽南风俗习惯滋养了了一代又一代闽南人,爱拼敢赢、包容开放是闽南人的特质,丰富多样的闽南民俗文化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沉浸其中的友情、爱情、亲情等都可以纳入创作的范畴。当然,受制于时长和费用,微电影容量不大,故事的完整性也不是微电影的必然追求和选择。因此,危机、障碍、对抗,只有设置戏剧性的冲突和包袱,突出情感诉求,从“人”本身出发,才可能让微电影的叙事具有温度,进而引人瞩目发人深思传递正能量。譬如闽南拍胸舞闻名遐迩,其代表性人物邱剑英性格坚强,小时候家庭困苦,到菜馆当过童工,后来拜师乞丐学跳拍胸舞,最终把髙甲戏、梨园戏等纳入拍胸舞步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滑稽表演。这样一个真实存在、同时具有强烈生命意识和命运感的人物倘若通过微电影的形式来加以塑造,人物生活中的重要时刻一旦得以戏剧化的处理,其内在精神和伟大人性就非常容易引起受众内心的共鸣,从而产生认同、移情,最终建立起一种连接。
2.场景、声音所谓场景,即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包括银幕上人物生活、工作等活动场所和想象中的非现实环境①,一部微电影可能有多个分场景。走过一条街,领略一座城。泉州古城文化标志之一的西街,作为一个重要的场景空间和视觉符号,不断被呈现。微电影《古城文脉》积极探访西街历史文化,具有浓厚的西街情怀。在泉州木偶剧团长王景贤(2013年中华文化人物)的带动下,深藏其中的董杨大宗祠、宋宅“洲紫新筑”、傀儡剧团、开元寺逐一重见天日,沿街的“元宵丸”、“润饼菜”等则进一步激发观众的味蕾和“古早”想象,这些美轮美奂的场景和民俗突出强化了闽南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影响力。古厝、寺庙、木偶的全景和特写等两极镜头的设计运用既可增添微电影中闽南民俗文化的底蕴,也能增强场景、时空的影响力。因为,“电影是一种致力于图像表达的媒介,一个引人注目或不同寻常的地点可以增加视觉文本内容,以表达一些无法在这个场景其他方面表达得事物”②。声音不仅可以解释画面,它还是重要的剧作因素,它能直接影响观众对影片叙事的理解,左右观众的情绪③。无论是古老奇妙的南音北管调子,还是极具特色的梨园高甲唱腔,抑或十分乡土的民谣俗语说唱等等,这些音乐符号的借重融合,既烘托环境,强化现场气氛,又抒发感情,表达画外之意,进而凸显出浓厚的区域文化色彩。
3.创新、互动文化传统的价值在于“老”,未来出路却在于“新”,无论是微电影创作还是闽南民俗文化传承其核心生命力均在创意。如何在“短时”、“移动”、“休闲”状态引发观看兴趣?还是创意!因此,某种程度上说“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由于时间限制,言简意赅是其共同特征。微电影贵在“以点取胜”,高超精妙的创意和细节往往能瞬间扣人心弦、打动人心。微电影《寻常巷陌》构思新颖,以散文诗样的画面语言展现了泉州鲤城旧区临江聚宝街、道才巷、青龙巷等古街老巷不同季节不同时光的独特魅力;《遇见•泉州》采用日记的形式,台湾男生和泉州女生两条线索交叉行进,没有激情华丽的表演,而是忠实于人物内心细微感受,较好地突显了闽南风物和故土情思。微电影传播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因转发快速、覆盖广泛、分享即时,十分契合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个性化体验需求,在网络上持续火爆。调查发现,微电影观众年龄结构明显偏小,其中19岁以下的受众大约占到30%,20至29岁的受众占到29%;在学历方面,高中以下的受众占到41.5%,其中初中以下学历占到21.8%;在收看时间上,38.6%的受访者表示会多次收看(引自《2013中国微电影发展报告》)。因此,作为传统节日重要传承群体的青少年是微电影分众传播的重要对象,借助微电影让这些沉醉于手机和网络的年轻人关注、观看和感悟,最终有效地影响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态度,从而达到艺术与商业、文化与经济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