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3 20:1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两小儿辩日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

一、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要举行一场很有趣的辩论赛,不过辩论的双方是距离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一些什么?

生1:我知道它写的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生2(抢着说):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的远近。

生3:他们争得不可开交。

生4:我还知道连孔子都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微笑):看得出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也善于动脑筋,我似乎觉得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两个爱动脑筋的小孩。同学们,这两个小孩争辩的话题竟然难住了一代圣人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现在想通过什么途径弄清楚这个问题什么?

生:读书。

师:对,让我们随心所欲地读读课文,你想用什么方式读就怎么读。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还可以跟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读书,有的在讨论)

生1:老师,我知道了,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太阳是在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生2:一个孩子认为早上的太阳离人近,中午的太阳离人远。他的理由是早上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

师接话: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生2(语气较平淡):“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师(微笑着对生2):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孩,听你刚才的语气大概说服不了别人吧。

生3(急切地):老师,我知道了。那是一个反问句,他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这样的语气强烈一些。

师:你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服我们大家吗?

(生3读,边读边做手势比划出)

师(向生2):他的话有说服力吗?

生2(点点头):他读“大如车盖”时音重一些,还用手比划出车盖的大小,仿佛我们面前就有一个大得像车盖一样的太阳,读“则如盘盂”读得轻一些,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中午的太阳很小很小。“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语气要强烈一些。

师:你能再试试吗?

(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看得出你已经读懂了课文。告诉我们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课文的。

生2:有的看注释,有的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有的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

师:真不错,看得出你会读书。你的方法很有用。让我们大家也用你的方法来读懂课文。试着说说全文的意思。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说古文意思)

师:通过反复读课文,我们一起走进了辩论赛场。激烈的辩论马上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同学们自己找辩友,在下面练习。

(学生分角色表演)

师:听,比赛的铃声敲响了。有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扮演两小孩,老师就暂当孔子吧,我们一起上演一幕《两小儿辩日》。

小儿1(鞠躬):大家好!我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小孩,至今已有2400多岁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太阳在早上离你们很近,到了中午就远离你们了。因为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等到中午时就小像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小儿2(拚命地摇头):不对,不对。你没见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中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小孩1:看,那边走过来的一位老先生。哦,是孔子,他的学识渊博,我们去问问他吧。

两小儿:请先生给我们评评理吧。

孔子听后摇摇头,不好意思地说:“孩子们,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了,还是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请教我们的后人吧。”

孔子:现在我们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来到了一群热爱科学、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中间,他们一定能解答我们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我们吗?

小儿1: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呢?

生: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小儿2: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多了,是不是此时的太阳比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生:不是,那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孔子: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你们与我们相隔那么遥远,一定对我们的一切感到很好奇,如果你们有什么疑问,尽管提吧。

生4:孔子先生,你是个大教育家,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

生5:请问两位小孩子,你们见孔圣人都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有没有讥讽的意思?

生6:请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难需要我们这些现代人解答吗?

孔子:小朋友们,我们很快得回到古代去了,你们还想对我们三个人说些什么呢?

生7:你们两小孩儿喜欢探索,不懂就问,我要向你们学习。

生8:孔子先生,你很谦虚,也很诚实,对于不懂的问题没有装懂,也不怕别人笑话,让我佩服。

师:旧的两小儿辩日已经结束了,但新的争辩又快开始了。请大家认真品读课文。下节课我们自由组合开展一场《新两小儿辩日》赛。主题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正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变化”反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没有变化?”

二、评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着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对阅读文本的重新加工改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演、练,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个体独特的体验,使得作者、学生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得到交融。培养其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篇2

(一)软件功能与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软件需要一定的操作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能够为指导教师提供便捷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古诗文的了解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文往往是寓情于景的,诗歌的语言偏向意味深远之层次,许多语言无法通过现代白话文直观的翻译过来,或许翻译过来的白话文译文也无法达到诗文本身的艺术感。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就可以通过电脑的投影向学生展示其诗文内容。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古文来说,多媒体教学能够以动画的形式将故事完整的叙述出来,使学生更便于理解。如《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情节,其中论题涉及到了一些物理常识,那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就能够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产生对应的思考,防止课堂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等问题的出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良好手段。

(二)结合想象与感悟诗情画意

上段文字讲述了一些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部分优美的格律语言无法被现代白话文直译的缺憾。那么也就间接的导致了学生不能对诗文的思想情怀感同身受,如《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歌,显然是当代小学生无法通感的,对于《宿建德江》、《滁州西涧》等意象描写较强的诗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更生动的展现意象的状态。指导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的构建,将相关意象依次罗列在图画内,并结合相关诗句,有层次的、有远近距离的、有前后顺序的在图画中映像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观的体会到诗文描写的美妙,从而提高对诗文的自我鉴赏能力,也是对古文理解能力的一种提升办法。学习古诗文,感悟诗情与画意是关键,了解诗文的景象代表着怎样的感情,更是学习诗文的主要鉴赏内容,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便是来源于此。

(三)增大容量与提升课堂效率

在备课方面来讲,多媒体教学能够扩大课堂知识的储备量,同时对于课外拓展部分也能做到“随想随学”。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基本按照教案的框架进行诗文讲解,但古诗文之间的关联性较高,往往思路跳跃与教案未必能达到高度一致,在涉及到备课范围以外的知识,指导教师很难进行准确的指导。通过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实现跟随课堂教学的思维跳动,进行针对性的知识串讲。例如在学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指导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学习过的李白的相关作品和孟浩然的相关作品,并可以通过多媒体拓展,对相关背景予以大致讲解,让学生了解“大诗人李白为什么会写下这一名篇”,或是“李白的两首送别诗《赠汪伦》和《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哪些区别”,这都是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的拓展训练,同时也是对学生深度赏析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效率方面,多媒体教学节省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并且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节省了课堂中的无用时间,为课堂效率的提升做出计划性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引导学生走入诗文中的绮丽视界

多媒体能够通过对相关意象的图象构建,让学生对“诗情景色”通感,同时也能通过PPT教学使课程与知识点串联性更强。指导教师可以通过PPT教学,将学生代入诗文中的绮丽视界。如在《题西林壁》的学习中,对于“横看成岭”与“侧成峰”的不同视角下形成的不同视觉,通过传统的语言叙述很难使学生深刻的认知其中含义,这时指导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或JPG图像等多媒体方式,让学生通过参照,了解这一诗句的真实含义。或者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多维虚拟模型软件,能够使教师在解释这句诗文含义时,将虚拟模型自由拖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角度看见的“山脉”,的确可以出现“岭”与“峰”两种形态。这种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就是正确的通过科技手段引导学生通感诗文中的独特视角,并了解诗文的绮丽视界。

(二)运用多媒体拓展了解诗人背景

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具有强大的知识储备的优越性,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与备课,对诗人的背景与履历进行故事性的讲解。从某种程度上讲,古诗文作为古代文人表达思想感情或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形式,与其诗人的自身经历和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对于相关背景的了解就成为赏析诗文的部分内容。尤其是对于意象较多的抒情类诗文来讲,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等作品,都是与其诗文背景无法分开讨论的。故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外拓展就十分重要。如宋代苏轼的许多诗文都与其自身经历的两次贬谪有关;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名句,都与变法失败有关;辛弃疾的“醉里挑灯”,与其征战沙场、壮志未酬有关。相对诗句的逐字分析,了解常见诗人的人生履历也是赏析诗歌的关键,多媒体的强大知识储备,能够有效的为指导教师提供教学素材。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放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怎样真正让初中语文教学摆脱拘泥于对文字的考证、词语的理解和语法的分析这种沉闷、低效的困境,是目前最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教育背景不断转变的前提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对语文课教学来说弊端尤为明显。所以,做为初中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正确了解学生心理与兴趣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模式,努力创造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学趣并重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开放式教学对师生的要求

1.1 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单元知识要点;(2)教师在整体导读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各种文体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内容要具体、清楚,便于总结规律,进行迁移;(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4)教师要准备好课外阅读材料和与课文有关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书籍介B、有关评论等。

1.2 对学生的要求:(1)学生对单元的各篇课文要充分预习,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善于独立思考,质疑问难。

2.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2.1 改变教学思路。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教学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任何教学方法也无法改变学生自身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所以,无论什么类型的教学方法,设计的初衷都要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够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动性为目的。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对知识有更强的学习欲望,当然教学有效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不单纯是课堂地点的开放,还包括教学思路的开放。在以往的教学思路中,教师是主动的,通过提问学生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在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下,要改变这种身份的限制,让学生提问教师。在学生的提问中,学生必然要总结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才可能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为学生解答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而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教师还要创设学习的民主,比如让学生参与教案的设计、考核的设计,包括作业批改、学习小组的互评等环节,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发现哪些方法能更加适合学习。

2.2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教学设计由老师主观指令,并千方百计地在每一个事先规定的详尽的细节上迫使学生就范,形成了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独自主宰课堂的格局。课堂上,教师一怕"乱",二怕"错",追求严谨有序的教学氛围,这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语文课堂的开放奠定基础。

2.3 开放学习方式。"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合作探究虽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课堂模式,但要不要进行合作学习,都要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定。为了提高合作探究效率,组间进行交流可通过竞赛方式展开。这样可以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组员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让课堂始终处在高效的状态。将模式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寻找内容和方法的最佳结合点。

2.4 结合课本内容,充分向生活延伸。任何脱离生活的知识,或者在生活中找不到落脚点的知识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更是如此,日常的交流、信件来往、公文写作、学习都离不开语文,所以把语文知识在课堂基础上向生活中延伸,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对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朗诵、演讲等活动。并积极要学生走出教室,去一切可以学习语文、实践语文、感悟语文的地方,给语文教学注入全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寻觅知识,体验生活,引导他们在开放的大课堂中阅读、观察和写作,从而拓展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自我实践的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尤其学习写作的时候,这种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方式,对于学生收集素材、组织语言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3.丰富教学模式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态课堂 基本特征 思路探讨 教学突破

绪言

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可持续发展”一词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发展理念,也同样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借鉴。语文教育,重在对学生的培养,一方面是学生的品格,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文化素养。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语文教育都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种对学生长期的培养。事实上,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意识到,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生态的课堂。所谓“生态”,即是说教师要尊重每位嘘声的个性和差异,能够因材施教,做到让学生有自我特色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的“一刀齐”。真正的生态课堂,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个体,让他们能够通过自我思考、领悟进行成长,而不是培养数以万计相同的学习机器,要让学生学会体会,学会表达,做一个思想丰满,性格健康的人,将来能够获得长足发展,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基本特点

谈起建立小学语文生态课堂,首先就要分析这样的课堂应该具备的以下几个特点:

互动性

以往在课堂当中,老师的教学模式大多是请学生阅读课文――给课文分出段落和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等,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与老师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互动,信息的交流量非常小,这就让本来还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学生容易对语文课堂产生厌倦,上课容易走神不专心,最后也得不到成长。因此,在生态课堂上应当注重于学生的互动,灵活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改变传统语文课堂的沉闷气氛。另外,这种互动也应当扩展开来,将家庭和社会也加入到语文教学中,实现联合共赢的目的。

成长性

“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在教学中的最终目的还是落在发展上,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着未知性,也充满了可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工作,必须强调保护学生的个性以及思想的独特性,激励学生进行创新,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做生活的主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是不是能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小学生相对成长性更好,性格多变,心理也容易产生变化,因而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的因势利导,让学生健康的、快速的发展。

稳固性

就像前文提到的,我们教育的目标,一是成才,一是成人。事实上,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理念都是“欲成才先成人”,也许将来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卓越的科学家,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做一名“乐知者”,让他们爱上学习,乐于探索,对生命充满激情;应当引导学生养成勤思多问的好习惯,与其他同学能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应当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吃苦,能经受困难的磨砺,明白“吃得苦中苦”的道理。对于学生的培养,一定要从小打好基础,在稳固了根基之后,将来才能走的更远更好。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构建思路探讨

明确了生态课堂的特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解决目前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前吃透课本内容,为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打下基础

在开始教学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到有备而来。一方面,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教案,并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做好备课,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总结,设计好对学生的引导思路。教师对于课堂的整体把握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坚决不能敷衍了事。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课程设计是一个课时来进行教学。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计划好整堂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先教授生词、新词,接着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思想,去感受到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只有经过了充分的准备,才能把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动向。

以童心为本,让课堂散发灵气

有句话叫“大智若愚”,其实与小学生教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小学生尚处于刚刚开蒙的阶段,对世界所知甚少,但是有时候简单的童心中却包含着大智慧。我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后,鼓励他们写一些对小女孩想要说的话。孩子们天马行空,有些孩子说“你来我家吧,我有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好吃的,都分给你一半”,有些孩子说“小女孩,我带你去吃KFC,去游乐场,不让你再伤心了”,这些孩子们写的让我们成人看起来忍俊不禁的话语,却是他们最可贵的童心。并且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们通过这篇课文也感受到课文深处对情感、生活的思考。

我们的课堂是为了小学生的教育,就应当做到以童心为本,唤醒他们的灵气,让学生张开学习的毛孔,在知识的世界里呼吸。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巧妙借助多媒体设备,营造情境教学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强,对世界有强烈求知的渴望。我们要抓住学生的特点,用兴趣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须知,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往往很难做到自我控制和管理,这就更需要教师能够帮助他们养成爱好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现在发达的多媒体技术,营造一个全面的、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历史”的主人,能够穿越到课文当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竞争学习,合作思考,让学生“激情涌动”

小学生的思维,只有他的同龄人最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合作学习的作用。比如在教学进行到《两小儿辩日》这一课时,不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讨论,在课上分别进行讲解,并模仿课文中的小儿进行辩论,最后选出“最佳组合”。这样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让让他们学会团结合作,相互查漏补缺,弥补彼此的缺陷。

师生总结,内化提升

哲学讲究“破而后立”,这种“破”的基础就是总结。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完成后,教师一方面要总结这一段时间的教学经验,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另一方面,也要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实际作用,这样才能“立”,才能更好的把握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让学生从小养成学习――反思的好习惯。学生处于教育的基础阶段,如果没有反省和总结意识,就丧失了自我认知的能力以及自控能力,就无法成为新时代的主人。

结语

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批社会的建设者,他们不仅只是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通过自己的所学为社会创造价值。相信,在新课标的春风下,伴随着生态课堂的成长,这一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小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建议.小学教学研究,2011(23)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森.新课程呼唤课堂的生态平衡与优化[J].网络科技时代,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