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3 15:5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济南的冬天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通过泛读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梳理文章结构,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学习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心得。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难点:分析并实践景物描写的方法。

3、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泛读的指导。尝试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握文章结构。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不知是因为这温晴的天气,还是泉水的润气,真想探个究竟。来到济南,记者穿行在特色各异的学校中。看细微处,满眼都是“阳光”,耳中又装满了笑,好像这里的人们连说话都含着笑。把这些拂去,剩下了感受――不急躁、不功利,恍然明白,这应该就是济南德育的共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走访学校的第一站,南上山街小学。

还未走到近前,远远看到一座四层楼房,虽然结构简单,但嫩绿色的墙体在周遭灰暗建筑中尤为醒目。果然,它就是南上山街小学。走进教学楼,独具匠心的民族装饰随处可见,“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诉说了这所小学的办学理念。

王红林的幼儿园和小学时光都是在南上山街小学度过的,1985年毕业以后,她再次踏上这方充满回忆的沃土,在这里教学,当了第十任校长,一呆就是二十多年,这份至深笃厚的感情被她形容为“绿叶对根的情意”。在王红林的心里,一所传统老校,犹如一棵大树,只有厚实了它的文化根基,赋予它独有的办学理念,它才能在改革发展中拔节,在特色与创新中繁茂。“植根”,成为师生和学校发展的第一步。她把这个“根”定位为传统文化之根、民族精神之根和现代文明之根,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根植于民族土壤的“有根的一代”。

立校之本在于树人,树人之本在于树魂。为使办学理念在每一个师生的身上进一步内化,学校非常注重引领师生的修养品格,“一个人只要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才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正心’的境界”。据此,学校提炼出“养浩然之气,正民族之心”的校训。

一棵大树成长为参天之材,其终极价值便是成为薪火,为世间付出光与热。教育是传薪的事业,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脉。2003年,学校确立了“走进民俗文化”校本课程,探索出课程实施的三条途径:学习民间工艺,感受艺术魅力;体验节庆文化,培育民族情感;了解民风民俗,树立民族精神。

回顾走过的路程,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德育体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单从校本课程的探索来看,南上山街小学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会什么,开发什么。主要从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入手,挖掘教师的潜力,焕发教师的热情,使他们的特长不仅成为课程资源,而且激活他们的学习力、反思力、合作力和创造力,主动成为开发者和研究者。人人都参与,班班有特色。

第二阶段,社会上有什么,开发什么。调动社会资源,拓展课程渠道。京剧大师、书法家、画家、民间艺人等各界人士纷纷走进校园,学生们大开眼界,大长见识。社会参与,共筑特色。

第三阶段,学生需要什么,开发什么。从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着眼,使学生社团成为生力军,学校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社团体系:天工、天籁、天香、天心、天翼、天骄六大类,六十多个学生社团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人发展,生生不息。2011年,南上山街小学“梦想科技社”在DI创新思维中国区总决赛中从全国各省市近二百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并代表中国参加总决赛,获得全球第十五名的好成绩。

“民俗文化”特色打开了学校对外开放的大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校长王红林对此非常感慨:“在交流中,我们体会到学校文化只有有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于世界的价值。”

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在《且介亭文集》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这所小学,我们也看到了这份自信。

不言之教,天下希及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和鼓励,仅仅一个微笑就足以使其将自身能力发展到极致。

老子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意为,行不言之教所获得的收益之多 ,施无为之政所获得的功效之大,天下万物是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的。从营东小学的“感动明星”,到三十四中的激励教育,我们都能看到“不言之教”的正向影响。

说到“感动明星”,营东小学校长房彩霞马上想起一个叫李靖丽的女孩,这个女孩在一周之内连续给了她两次感动。那是一个周一的下午,李靖丽手里拿着一条美国白蛾的幼虫来到校长办公室,着急地说:“校长,东院已经发现美国白蛾了,您得抓紧时间想办法了!”说这番话时,她一脸的认真劲儿。接下来正好是每周一的全体老师例会,听了这件事情,老师们都被这个孩子强烈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深深地感动了。第二天中午,房彩霞又在校园里遇到了李靖丽,看到她正在专注地为一个受伤的小树枝包扎――先找一些泥巴糊在断裂的小树枝的接口上,然后用绳子把它绑好。女孩的善良让房彩霞肃然起敬,“草木有情,也许那根小树枝最终将会枯死离去,但它一定不会忘记身边这位叫李婧丽的女孩,为挽救它的生命曾经付出的努力……”李靖丽出现在全校表彰的晨会上,成了“感动明星”。榜样教育无需言传,校园中爱护花草树木的身影多了起来,课间出现了一幅幅学生们主动为花草浇水的画面。

在营东小学,每位教师,包括保安师傅、保洁阿姨每周都有两个“笑脸”标志,用以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学生荣获十次“笑脸”或者有较为突出的事迹即可晋级“感动明星”,得到全校表彰的机会,这种笑脸评价机制正在有效地激发学生天天向上、不断进取,让学生“有心,更要有行动”。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需要真情实感的触动,教育工作者往往在教育过程中先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这样才能“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房彩霞谈到这些感动的瞬间,眼圈又红了。她说:“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也许,在您的心中,他们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不过是一些点滴小事。但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高贵品质不正是这些点滴小事的积累与升华吗?我坚信,只要坚持‘不因善小而不为’,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感动他人的人!”

“笑脸”只是激励教育的一种载体,如果教育者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量身定做的评价,就会使其闪光之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

张萌萌是济南市第三十四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几年前,她随父母从聊城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来到济南,在学习和生活上感受到城乡差距的冲击,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变得不爱说话,也没有了在老家聊城上学的笑容。自从初中升入三十四中学,她参加了学校京剧小社团,并成为《小快枪》节目的主演,经常参加社区表演、电视台节目录制,在这样的激励下,张萌萌经常露出笑脸,她还告诉妈妈:“我在台上表演,同学的掌声非常热烈,还说我是学校的明星呢!老师说,如果学习能有这样的自信,我照样也能成为学习的明星。”

“走入三十四我是好样的,走出三十四我是最棒的”,充满激励和自信的学校精神把学生放在了主置,因为学校精神的践行、传承和发扬都离不开学生。在三十四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在校生总数的54%,学校从细微处入手,用爱浇灌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激励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爱的和谐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

家校合作,为了同一个心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和家庭是两个教育者,二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

每个月第三周的周五,广受欢迎的“爸爸妈妈大讲堂”就开讲了。这是新苑小学家长委员会(简称“家委会”)自2008年开设的“心愿”合力课程。

张倩是新苑小学家委会成员,在市中区税务局工作,热心教育,认真尽职,她那一对才艺俱佳的双胞胎女儿――男和炫弟都在新苑小学就读。在“爸爸妈妈大讲堂”活动中,张倩主动承担教课任务,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税法知识。下班后,她就到处查找资料,准备了两万多字的教学素材,学习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教案三易其稿,精益求精,她想要呈献给孩子最好的一堂课。

正式授课那天,张倩穿着笔挺的制服,佩戴着税务徽章,化了淡妆,神采奕奕地走进课堂。由于准备充分,她丝毫不紧张,课堂以学生表演的形式为主,课件上的照片形象直观地展示所讲内容,而且还根据学生数学课所学,穿插“算算家长收入税”“买房、买车税多少”等内容,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其他班的老师听完课后,纷纷邀请张倩去班上讲课。

在“爸爸妈妈大讲堂”上,孩子们沉浸其中,领悟知识,经历过程,动手实践,其乐融融。气象局的家长讲气象知识,公安分局的家长讲“拒绝校园暴力,保护自己”,下岗职工做“从头再来”的创业励志报告……这些迥别于平常课本的知识鲜活、有趣、实用,丰富了学生的生命经验,点燃每一位家长的心灵之灯。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发掘,为新苑学子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多样选择。

走进课堂,让每位家长有序参加教学活动,是新苑小学一直坚持的做法,家长到学校来已经成为习惯。2010年,新苑小学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邀请有经验的家长来校做“心愿校长”,通过参加学校的校务会、进课堂、与教师座谈等形式,较为全面地参与学校工作,开辟了一条家长近距离、多层次了解学校,接触学校的有效途径。

学校为了感谢家长的鼎力支持,往往在举行重大的校园节日庆祝的时候,隆重颁发以“新苑杯”命名的各种奖项,如“感动新苑十佳家长”“书香家庭”“才艺家庭”“最佳合作伙伴”等。学校不再是孤岛。我们相信,以家庭教育为圆心,以学校教育为半径,家庭与学校教育一定能够共同画出世界上最美的圆。

在济南外国语学校,楼道里摆放着两种颜色的垃圾桶,蓝色的用来丢可回收垃圾,黑色的用来丢不可回收垃圾。每个班里,也都放着两个类似的垃圾桶。副校长杜海峰笑言自己已成“垃圾控”,每次走进教室,都要直奔垃圾桶查看是否分类有序。学生的环保意识在督促中化为自觉,化作修养。

篇3

关键词:中学作文;作文教学;生活化;作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21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136

语文学科是中学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写作能力在语文学科素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必须要重视。但是,从现实来看,很多学生的作文能力还是相对欠缺的,甚至成为了部分学生的老大难问题,影响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希望能对各位同行有一点参考价值。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方面

1.认识意识:轻视写作教学,注重阅读教学。为上好一节阅读课,可以花费时间找材料,写教案,想尽方法引导。但一上作文课,心里就一片模糊,作文教案不具体,不知道让学生怎么写,指导不具体,学生面对教师的作文要求还是无从下笔。另外,教师害怕作文批改,因为费力气,耗时间,学生写作效果不好。

2.作文题目:系统性差,随意性大。教师所出的作文题目往往就是随心所欲,与学生所处的年级、学期、季节、年龄等毫无关系。而有的教师把中考作文题目让初一学生写,也使大部分学生不感兴趣,难以写出。

3.作文批改:作文练习,教师的指导意见就是作文批语。教师的作文批语往往长篇大论,面面俱到,有对结构的要求,有对内容的要求,有对书写的要求。学生面对如此多的要求也是无从改起。而有时教师批改作文疲劳,又简单地只以分数或好、差代替。

(二)学生方面

1.心理上惧怕。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有这方面的锻炼或者本身就比较薄弱,所以进入中学阶段就心存畏惧,总是感觉束手无策。

2.内容空洞。作文缺乏深度,导致空洞、僵化,随大流,没有什么个人观点。有的学生爱编故事,说假话,整篇文章毫无意义。

3.语言不自然、不活泼、不流畅。部分学生语文基本功不过关,语句不流畅,甚至错字、病句问题层出不穷,表达能力较为欠缺。

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

(一)带领学生走进生活,选取作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很多时候学生缺乏对于生活的感知,不太注意素材的积累。事实上,好的作文应该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正月里乡亲们走家串户拜年,元宵节赏花灯、踩高跷,五月端午节包粽子、插艾,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腊月里泡腊八蒜、熬腊八粥。种种活动,丰富多彩全都可以写进作文。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劳动对他们来说如数家珍,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学生有展示自己风采的广阔舞台。例如,农村农忙季节,学生经常帮助家人分担劳动,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休养。农村孩子掰玉米、刨花生、拾棉花、摘杏、摘梨、摘桃,除草、浇地、拾柴火,种种活动无不鲜活,无不能写进作文。结合这样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作文,这样的文章能虚假吗?能不感人吗?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二)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抓住各种练笔机会

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到身边的这些生活化素材,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开展语文作文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校每年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跳绳比赛、接力赛跑、广播操汇演、欢送毕业生表演、新年联欢会、各种活动极多。这都可以当做学校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展示习作的舞台,教师要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内活动作为指导学生练笔的内容。班级也利用班会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读比赛等活动。学生参与比赛的激情,比赛中精彩激烈的场面,都是最好的练笔机会。

(三)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身边的生活,让学生善于^察生活,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比如学生写人,抓不住人的外貌特点,那就让他们写班里的一个外貌最有特点的同学;学生写事,六要素交代不清,那就当堂写、当堂念,比较谁交代的最明白;写景色,没去过名山大川,就写家乡的小河,写不了济南的冬天,就写家乡的冬天。当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觉得有的写的时候,他们便可能想写也喜欢写,在此过程中才能够通过勤写、多练满足学生积累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写作能力也慢慢地得到提高。

(四)做好语言积累,打好作文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而硬要挤出几百字的作文来,那只能是强人所难了。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佳作美文,写人、叙事、描景、状物,都可以抄录下来,作为作文素材加以使用。班里每个学期举行名言背诵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大赛、演讲比赛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在写作时有一定的话可说。

(五)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积累素材

篇4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信息技术备好课。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可以在任何一个多媒体网络相连的地点备课,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查询和收集存放在图书馆等地的资料,调阅资料库中的多媒体材料、视听素材,然后在计算机中进行组织和规划,制定教学策略、编写教案、设计教学版面。由于教师收集信息速度的提高,使得教师不断地更新许多具有时效性的教学内容,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面,始终站在教材、教法研究的前沿,避免了一本教案教多年而毫无改变的尴尬境地,同时,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网络与同行交流意见,商榷教学策略,信息技术运用给教师备课带来了许多便利,也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效率和质量。

2.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整体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及学习兴趣,达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如我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采用了刘欢的《大河向东流》MTV片子,让同学们在高亢、激越的乐声中,在充满豪情、豪迈的情景中细细地体会像鲁提辖那样的英雄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浩然正气。

3.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景。

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需要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信息技术在视、听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形象性、人文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因此,语文课堂上的信息技术手段的选用不应该是固定、刻板、单一的模式,我们要深入分析各种类型的课文、各种知识和技巧的教学特点,恰当选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认知,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无疑会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如我在教《沁园春・雪》、《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文章时,把所写景物的VCD或图片资料放映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由此时、此景产生与作者一样的感情。在教《出师表》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将有关《出师表》的相关图片、声音和影视、资料一并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中达到了了解人物和相关故事,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等教学目标的目的。

4.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导。

师生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中的网络系统,使视频、音频信息在师生间双向传递,当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可以通过网络以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发送给教师,实现师生间互通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做作业和批改作业时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还可以由优等生给潜能生辅导,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运用信息技术注意的问题

1.要实现现代教学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统一,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找准最佳切入点。

现代信息技术无论多发达,毕竟只是辅助教学,只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方式,而不是教学的根本内容。语文教学的根本内容还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滥用信息技术,更不能完全否认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找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最佳切入点,一定要考虑教材内容,考虑学生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哗众取宠,不注重实效。

2.听、说、读、写能力要均衡发展。

要留有相当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实践、思考、消化、吸收,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时要从语文教学的整体上进行通盘考虑,合理分配时间,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均衡训练与提高,不要一节课只去围绕一、两个问题比较来比较去,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其实学生什么也没学到。

3.注意发挥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有知识点的传授、反馈,更有师生间感情的传达与交流。我们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明显的写作意图,加上语文课堂本身就要求教师要用强烈的感情表达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产生共鸣,运用信息技术后,或许会使师生间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教师往往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讲,用先设计好的课件流程代替教师引导,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篇5

一、设置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精心设计教师的“导”,强调学生的“学”

一节语文课,串讲串问,已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教学的步伐和时展的要求。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则是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师的“导”,加强学生的“学”的过程犹为重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了其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五、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教学中也可以故留空白,意味深长。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六、及时小结,不断提高

课后小结也是备课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一堂课下来,肯定有可取之处,针对当时备课的初衷,或者在教学的环节中有什么新的情况和问题,课堂中又是怎样灵活机动的,都可以作为课后小结写出来,这对于今后再教这一类型的课文都无疑是一个有利的帮助。例如:在讲《咏鹅》一课时,可在让学生观察图画内容并说一说时,因没有教学挂图,想到学生可能一时还不能体会出诗的优美之处,于是根据学生的描述,我在黑板上画出了美丽的白鹅,学生在惊叹之时,我不失时机的引出了《咏鹅》的诗句,课堂效果可以想象。于是我在写课后小结时写道:有时画出要比讲出强百倍。而接下来的《小书架》一课,我又运用了上一课的方法,画出了小书架,这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上层、中间、下面等词语。

在备课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备课的内容与授课时的学生表现不能一致,所设计的教案往往在课堂中难以发挥其实效性,因此这不仅需要有及时的总结、反思,更多的还有教师的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是课堂的参与者,也是课堂的调控者,更是一堂课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10-01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1 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当前语文教学的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下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中,在阅读的前提下进一步思考,文章相关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体验,提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尤其对于一些像《春》、《白杨礼赞》、《济南的冬天》、《陋室铭》、《散步》等优美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如《变色龙》、《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孔乙己》等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排演成课本剧,使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性格思想,细细揣摩,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表现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进入教学情景之中,也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体验。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表演体验的平台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者观点、写作背景等各个方面提问质疑,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讨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这样即激活了学生思维也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钻研和大胆质疑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教学的活水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皆是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新教材的许多篇章都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资料、感悟生活,尤其教材中的专题、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如《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宇宙里有些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等,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寻问老人,观察周围的人与景,搜集民谣谚语,再把资料带进课堂进行交流,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是最具活动特色的,除了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更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故事会、辩论会、口头作文、学做记者、学做主持、新书推荐等等,把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提高兴趣,锻炼能力,挖掘潜力,此外适当补充课外读物,与课内进行比较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欣赏能力。语文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而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横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鉴赏的能力。

要把语文课教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自身要博学多才,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而且还要在相关的学科如天文、地理、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不断钻研,一方面精读课本教材,用心钻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知交流给同学,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信息,特别是近年来报刊上有关教材内容的资料。此外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之类的知识也要多读,教师多读书,才能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有了渊博的学识,才能以新颖的见解、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体验,叩响学生的心弦。语文课包罗万象,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使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挑战,不断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学习生活中丰富多变的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课艺术的海洋里吸取营养,获得知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2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篇7

于无路处闯路

学校本应是知识的海洋,学习生活应该使孩子的眼神越来越有智慧之光,而现实的教育却往往导致不少孩子上学后,亮晶晶的眼睛反而变得暗淡无光了;不少上学前能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竟连一个为什么也问不出来了。说实话我也厌倦了那种把学生当算盘珠子“我拨你动”、“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所以×年,当学校被省教科所确定为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承担了“小学互动交往创新性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时,她第一个报名参加了课题组。“创新”对于当时的她来说,只不过是脑海中又多了一个新名词而已,更何况要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面对困难和机遇,她没有退缩,她坚信哲人的话:“最感困难的时候,往往正是接近成功的时候,就看你能不能坚持,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了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高质的教育,她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连吃饭时也在苦苦思索,常常端着饭碗呆呆发愣,忽而又放下饭碗到书桌前写上几段,寻求突破口成为她日思夜想、终日寻觅的目标。“梦里寻她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家杂志上刊登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段话引起了她的注意。

“人的教育不过是帮助自然本性按自己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我认为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顺其天性’去学习,让他们真正体味到求知、探索、积极思维和创造的快乐,就是让他们生活更充实,胸怀更宽阔,内心世界多姿多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她再次翻阅《学习的革命》一书时,对“更好的语文教学方法是简单,简单,再简单”这句话的感受与前几次读的时候迥然不同。现在的语文教学是不是人为地复杂化了?可不可以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来个先学后教只教学生不懂的?她把这个想法连同“基础尝试,确定学标,了解书面知识——自主学习,因势利导,理解书中知识--创造运用,激励评价,活化书背知识”的教学模式框架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并得到了肯定与支持。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四年中,她潜心钻研,精心实践,用创新教育、赏识教育的理论指导我的研究;把宋君老师"用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组织教学"引进了自己的课堂,注重了语文课前后知识的联系,语文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课堂内外的联系;同时把特级教师于永正、支玉恒深入浅出方潇洒自如的风格融入了自己的教学之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理论上,验证了模式的可行性,细化了教学模式,优化了作业设计,确定了"教学民主、延缓判断、适时发问、激励进取"四条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年底赴江苏学习后,她又将交往引进了课堂,构建了课堂交往网络,使“互动交往创新教学模式”由原来独自行走的羊肠小道成为老师们纷纷效仿的阳光之路。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也被另一番景象所代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敢问敢说,语文课堂成了学生最向往的地方。二年级下学期,在一份“你最喜欢哪门学科”的调查问卷中,学生无一例外地写上了“语文”两个字。

迎接学生的挑战

每到语文课,孩子们都兴奋异常,一个个问题也如洪水般势不可挡。一千多年前,韩愈曾告诫人们: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今天看来孔祥慧老师比别人更先一步面临着受教育者的挑战。以前学生自学时,总是转转看看,学生在课本上标了哪些不懂的问题,以便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而不知何时起,孩子们竟然悄悄地用手去遮挡自己的课本,还加上一句“老师,上课时再向你挑战怎么样?”孔老师愉快地接受了挑战。从教十年,也算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她从不固步自封,而是长期坚持不懈地钻研教材,改进教法,力求常教常新。因为白天忙于上课、批阅作业,还有年级组、教研组的事务,她只能晚上回家深入备课。有时为设计一个教学步骤,拟写一个教案,广泛查阅资料要花费几小时的劳动。家人有时不解地问我:“你都教过一遍了,怎么还老是备不完的课?”而她说:“教学的提高是没有限度的,天天在备课,就要天天有收获,我怎能炒冷饭来打发学生呢?”正是由于孜孜不倦地钻研探索,促进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每每谈起自己的老师,同学们总会这样说:“有问必答的孔老师……”神情中带着无限的崇拜。在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要想做到有问必答,就要求教师理解教材要深,知识面要广,不仅要懂得语文知识,还要懂得自然科学、现代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涉及课文内容的时候。诚如省实中刘敏老师所言: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教师应该尽量少对学生说,对不起,我不知道。

在付出爱中已获得爱

××曾说,教育艺术就是爱的艺术;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地扫不干净,孔老师一下下扫给他们看;桌旁有几片碎纸,孔老师拾起来丢进垃圾筒;上课有的学生呕吐,孔老师用土盖上,然后扫干净;王岩的鼻子出血了,孔老师马上给她洗好,用卫生纸堵住。孔老师还随身带个削笔刀,哪个学生的笔不好用了,就给他削一削……耳濡目染,孩子们学着做,渐渐学会了友爱、理解、互助。

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只是充满爱意的生活环境,更应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最具魅力的学习环境。她觉得小学生对形、声、色最敏感,形象的比抽象的易于接受,记得也牢固,孔老师童心未泯,尤善把握这一点。以此作基础,她精心设计着巧妙施教的最佳路子,重实践,多趣味,既求教得扎实,又求教得灵活。一张张自制卡片,一幅幅简笔画,孔老师都视之为助讲的好工具,用得充分又恰当。除此以外再辅以手势或一段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于是乎,书本上原本死板的字母和文字全然活了起来,一个个形象鲜明,仿佛小精灵吸引着孩子们去捕捉,然后牢牢收藏进记忆的仓库里。

是的,孔老师很平凡,但她想在孩子面前不凡,更想使所教的孩子不凡。她固执地认为,语文教育一直以来在应试牵制下挣扎于困境之中不能自拔,走不出一条新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将学生束缚于课本、试卷之中,使他们远离了生活,消逝了激情。时常有家长问起:“昨天学的什么?”“智力大比拼!”“今天呢?”“成语大决战!”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滚雪球”、“一日一谜”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识字量;“百花齐放谈比喻”、“拟人句快乐城”不知不觉中渗透了修辞知识,不但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送垃圾回家”活动中,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感到心疼,那一张张纸屑仿佛一只只蚊子叮咬着大地妈妈的皮肤。”除此以外,还有“一天一背一小记”、“颂春会”、“趣字园”、“新闻会”,三八妇女节开展的‘我为妈妈策划惊喜’,班内璞玉轩、凌云斋的“诗词碰碰碰”,假日里的“心灵之约”……用崔同学的话讲:“上孔老师的课,比看武打片还来劲儿,她似乎老爱带我们做游戏。”没错,只要有一腔师爱,就会有不尽的灵感与动力。实际上,哪项活动里都蕴含着她的良苦用心,便在这般适应儿童特点的趣味活动中,巧手洒甘霖,将许多教育内容悄然传输到了孩子身上。

孔老师认为,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关爱,它至少要具备三个要义:一是同情,对弱小者、落后者、不幸者的同情;二是宽容,对幼稚的原谅,对错误的包容,对冒犯的宽恕;三是赞赏,由衷地赞赏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珍视他们的体验、感悟、潜能、智慧,鼓励他们一次次微小的进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从一年级刚入学她就借鉴《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婷婷妈妈的做法,让学生播报每日新闻,从每天“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的单调生活中捕捉有趣的事回家告诉爸爸妈妈。一学期后开始布置写日记,一开始偷偷放在办公桌上的只有十几本日记,但没有灰心,而是“拿着放大镜”去发现每本日记中的闪光点,并在妙语处划上一道波浪线,写上几句赞美、鼓励的话。终于,每次发下日记本后,这些孩子首先便是去看老师给自己的评语,看得了几颗星,画了几处波浪线,一旦发现了波浪线,灿烂的笑脸便如花一样可爱……渐渐地,桌上的日记本由一摞变成了三摞,日记本上鲜红的波浪线也越来越多,一个月下来,大部分同学已会用日记记录生活,但也并非每个学生都是这般聪颖出色。班里有个叫孙凯的同学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比较差,孔老师并没因此丢下他,只是在一天放学后专门开小灶给他辅导,一起边说边笑,一起回忆前一天发生的事情,又拿出其他同学的日记看他们是怎样记下这一共同经历的,他若有所悟。当晚,这孩子的日记竟真写出来了,而且记的就是这件事。其中这样写到:“……今天要下雨,孔老师让我回家再好好写,老师真疼我,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说出了他的真实感受。读罢,孔老师马上鼓励了他,又以此启发其他孩子,告诉大家日记如何才能写得好。结果,不仅促使孙凯进步了,也使全班同学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人要有情,文贵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