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舞曲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7 11:1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春舞曲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春舞曲教案

篇1

我是有些教龄的老音乐教师了,经验有一些,但有时“经验也会害死人,它就是我的一个紧箍咒”。就拿《青春舞曲》这首简短精小的乐曲来说,在听其他老师上这课前,只是主观单纯地认为,《青春舞曲》是一首脍炙人口、大家都特别熟悉的,经王洛宾改编的新疆民歌,几乎不用教,学生基本上就会唱了。但对于如何满课时地深挖细掘,引导学生深层次感受和了解音乐作品的优秀内涵,是充满了困惑和无力感的。按照我从前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能够背唱此曲,了解青春岁月快如飞矢,要抓紧时间、把握时间,知晓乐曲是新疆民歌就可以了。但一年又一年教授这首乐曲,总觉得因为我,学生并没有找到此曲的真正突破口,而症结在哪里?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演唱这一教学环节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表现技巧的最直接手段,演唱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艺术教育方式。我也是给这节课如此定位的,但正是这样,使我陷入了教学模式的瓶颈无法突破。

9月21日,我在县一中听了石河子师范的孙新凤老师上的《青春舞曲》。孙老师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我一直困惑的教学瓶颈,我豁然开朗:音乐课原来可以这样上!孙老师从新疆民歌的节奏训练和学生发声演唱的角度看似普通实则全新设计了这节课,使学生在充满新鲜感的探求中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去了解未知。整节课,学生在孙老师的引领下,如一个个充满探求的海绵,探索,自信,充满张力。从这里可以看出音乐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还应尽可能避免自身的弱点,从自己的长项着手,发挥自己和学生的潜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现在,当再教授《青春舞曲》时,我把重点重新做了调整。以下是这节课重新设计后的思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浓郁的音乐意境和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歌曲风格,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新疆歌曲的情绪及风格,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地吐字,用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背唱这首歌。

2.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或自创打击方式)为《青春舞曲》配伴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特别是维吾尔民族特色的节奏的兴趣。

3.了解王洛宾及其主要作品和新疆民歌整理创编的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编能力。

2.难点:自编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配伴奏(可以是敲击身体某部分,或教室中的课桌书本等等)。

[教具准备]

电子琴、手鼓、铃鼓、课件、教学用书。

[教学过程]

[教后感悟]

这节课采用练习发声保持演唱状态,练习简单打击新疆民歌节奏型嘴巴唱眼睛看手脚敲击全身心互动的方法。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简―难―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此曲的学习,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这样的学习方法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识接受规律。在学习歌曲歌谱的时候,先从节奏入手,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通过此次公开课,我将对多媒体操作的恐惧突破了,学生也更加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我把对学生的美感教育加入声光电立体感受中,教学效果轻而易举达到了。初中生生活阅历不深,文化程度不高,对于今天这首《青春舞曲》耳熟能详的乐曲,他们通过全身心感官互动,无形中体会到自我突破的,变得更加自信。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活用教材;生成性资源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靠提高课堂教学利用率。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有的放矢地、全方位地真正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对于教师来说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自主的掌握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率。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谈谈感想:

一、整合教材内容,用好、用活教材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要想上好课,就必须立足于教材,研读教材,做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适度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做教材的“奴隶”。这犹如品葡萄酒,一口下肚,并非只是过嘴瘾,而是能够通过酒味品出酒存储的年代、产地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对教材的整合,即上课并非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和直接意义上的“教教材”,相反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并结合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本着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灵活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即“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如《音乐鉴赏》花城出版社,它的单元教学内容比较丰满,曲目涉及面广,数量多,在中外结合、古今结合的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现代气息较强的曲目。另外,还有意识地加强了广东地方音乐的曲目以突出地方性教学。那么在备课内容的选择上就应该有所取舍,不能贪多,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性欣赏,而应该分析编者意图,选择最能体现编者意图的作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进行有深度的鉴赏。

二、优化音乐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设计,间接的认知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教与学、讲与练、教学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众所周知:音乐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它是集唱歌、舞蹈、器乐、欣赏、表演以及音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我在教学中紧紧依靠大纲,利用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特别注重视唱教学、到时初中毕业时,音乐的简谱技能掌握比较娴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利用各种电教手段,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学生通过对作品的了解和老师的讲解,能领悟《黄河大合唱》的宏伟气势,能感受《二泉映月》的悲愤情怀,能与《牧童短笛》同乐,健康优美的音乐会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能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促进审美素质与艺术素质的形成。音乐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让学生直接表现,但由于我们学校很多的学生来自农村,小学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系统的音乐学校,如果让他完整演唱一首歌,也比较困难,却经常跑调。对这些学生一定要多鼓励,可以多几个学生一起唱,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被激发起来,并能站在台上高歌一曲。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多鼓励鼓励学生。同时在教学上设计合理的内容,这样使学生能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成为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

例如学习歌曲《青春舞曲》,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我在原有单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增加了领唱旋律、二声部分合唱的学习,领唱由班长担任,二声部由男生担任,主声部则由女生担任,演唱时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各负其责。在达到各声部熟练并和谐得延长自己的的声部时,在进行第二次分工,让两位同学上台表演打击乐器,其他学生敲打桌子,老师指导、调动大家的演唱积极性。最后,我让舞蹈才能的学生即兴上台表演跳舞,随着《青春舞曲》的音乐边歌边舞,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表现歌曲的活动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了锻炼。这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活动,可以使还好表现的学生更大胆,使不擅表现的学生也得到有效的锻炼,增强其信心,发展其表现力。

三、借鉴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理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根据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带来的启示,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同时,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作为所教新内容与学生的切合点,为新课做好铺垫,最大限度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的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系,因为“课”是上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乐意接受,他们才会接受的好,这犹如数学中的交集,公共元素越多,交集的范围越大,对于教学而言,所教内容与学生最近发展区切合越多,学生越易于接受,课堂的教学目标就越易于实现,有效性也随之提高。

四、教师――当好课堂的“导演”和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

教学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必要经过,这犹如剧本的演出,成功与否有一个好剧本外(教案),更重要的是导演以何种思路来更好地对剧本进行演绎(教学过程),如何让演员以最佳的状态对剧本进行表演。教学也正是如此,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而一堂课能否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导演”能否以独特的角度、视野来演绎剧本、指导演员。

可如何当好这个“导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加以猜想推测,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 “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教学目标 叙写 音乐课堂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124-03

上海名教师顾泠沅老师这样说到:“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强调教学目标的预设性,所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的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学的标准,在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现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跟课程改革前的教学目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学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现时的教学目标是强调学生学的行为。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制约,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同。以往教学目的属于传统教育思想下的教学要求,依据的是传统的教学大纲.在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就其本质来讲,是音乐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教学观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而且还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有具体的培养指向,现在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叙写要是体现现在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例如:以往叙写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或“把学生培养成――”,主体是老师,学生是被灌输的被动学习,一堂课中是无法达到理解掌握到什么,更无法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要培养学生是要通过长期的教学才能达到的。而现在的教学目标的叙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既:“学生应该――”或“学生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叙写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主体不明

在新课程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还是或多或少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要转换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能对学生实施主体性教学,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引导、调动教学学生参与配合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想培养出有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能在课堂教学得以实施和验证。

例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歌曲《游击队歌》乐教案主题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认识歌曲的演唱形式及音乐的时代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3.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

此教学目标中“使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让学生熟知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的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一堂课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就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也做不到让学生熟知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一堂课中怎样“培养”,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手段等,这些行为都不是很具体,这些教学目标是很难达成的。

2.难以操作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叙写不明晰、空而泛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八年级下期《瀑布与溪流》与《日出》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音画这种题材的音乐,并体会这种题材的表现方法及特点;

(2)想象并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目标中的“进一步”“体会”“想象”在教学中就很难操作,现在很多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没有层次性,操作性不强。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并非各个目标都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分层次的,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具体化、明确化,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

3.难于测量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叙写的教学目标陈述比较笼统,不便于检测。从我们实践中可以看出,教学所叙写的行为动词用得不够正确,在课堂教学中用于表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程度的行为动词只有“掌握”“认识”等。例如:教唱《当兵的人》一课中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军旅音乐节奏与旋律的一般特点。通过音乐作品来了解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良好品德;(2)学唱《当兵的人》,掌握歌曲中几种不同的节奏型。并学会用激昂、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较好地表达歌曲的进行曲风格和所反映的精神气质。怎样才算“掌握”、怎样才算“养成”,无法衡量,不便于检测。

4.条件不明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条件,即教学环境、人为因素、教学设备、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课程安排、课堂课后学习音乐的时间等等因素。

例如:教唱歌曲《大海啊,故乡》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的音色、唱法表达对歌曲《大海啊,故乡》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能背唱全曲。2.通过欣赏比较小提琴版与人声版《大海啊,故乡》,了解更多的演奏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情绪异同及音响感受的异同。这个教学目标中的条件不明,教学条件有限,我们家乡身边没有大海,学生对大海情感的概念不是很深,让学生同过演唱《大海啊,故乡》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这个目标我们这里的学生是很难达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这个情感。

三、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要求

音乐新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以来,我们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根据现在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和理念来叙写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1.行为主体――学生

现在的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是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预期学生通过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预期描述,是以学生为目标行为主体,而不是教师。判断教学有没有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课堂上有没有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新课程教学目标与以往教学目的不同之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如:在叙写课时教学目标中出现了“培养学生,使学生,提高学生”,这样叙写的目标主体搞混淆,使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而应该是“学生能,学生可以,学生会”。这样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行为动词――明确、具体、可操作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不能是模糊、笼统、抽象、不可测的,否则评价无法操作。例如:目标叙写成:养成、了解、懂得、知道等笼统、模糊,不够具体的行为动词,这样一来就很难对学生检测。有一位教师在欣赏《我爱你,中国》的目标中写到“学生仔细聆听这首乐曲,希望聆听后能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目标中的“培养、提高”就聆听这一首乐曲是根本达不到的,也无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检测。新课程标准中有使大量的行为动词,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以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为依据,科学、合理、准确用词。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应该用列出、辨别、写出等等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特定限制或范围

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即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包括教学环境、人为因素、教学设备、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课程安排、课堂课后学习音乐的时间等等因素。例如:“聆听《青春舞曲》后,让学生在音乐教室里根据音乐节奏进行表演”“欣赏《进行曲》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演奏行进中的步伐”“在老师乐器伴奏和音乐伴奏下,能有情感地背唱歌曲《摇篮曲》”等等。有些学生音乐行为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下是很难做到的,可以通过别的行为条件去落实。如:聆听《进行曲》音乐后,学生可以用拍手和跺脚的形式打节奏来体验音乐情感。

4.行为表现――评判标准

学生的行为表现是评判该项能力的标准,是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即新课程中学生对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而且应该是全体学生最基本、共同要达到的标准。如:通过学唱歌曲《游击队歌》,学生能简单感悟歌曲中意境,能运用多种演唱形式进行演唱此乐曲。

四、教学目标叙写的实践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渴望春天》教学目标的第一次书写叙写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由学生课外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该目标体现主体混乱,学生和老师的地位不明确,根据教学目标叙写的四个要素来看这个目标存在着几点不足:

1.学生主体不明确,行为主体混乱不明晰,目标中的“培养,唤起”,通过这一节课就能培养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吗?不可能,更不可能马上就能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和唤起都是教师的行为,学生是被动接受。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用词不当,目标中所写的“了解,引导,实现”,行为动词含糊、笼统,老师很难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学生通过这堂课真的就能了解作品的结构吗?了解程度如何无法操作检验。唱一下这首乐曲就可以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快乐吗?

3.行为条件的情景化很难体现,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创作尝试,学生有这个知识技能吗?学生连创造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不懂,学生只能在下面随便写两个音也叫创造。这种行为根本就违背了初中音乐教学的范畴。

4.在目标中看学生的行为标准有点高,在这个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简单的创作尝试”是不能体现学生基本的、共同的学习标准。

(二)暗香浮动月黄昏――《渴望春天》教学目标的第二次书写叙写

叙写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四个要素不一定都能具体显现,但在叙写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改变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等旧观念的影响,教学目标的叙写主体一定要明确,要以学生行为为主,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音乐课程标准理念下,我对《渴望春天》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第二次叙写:

教学目标:

1.在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说说你心中的春天景象。

2.学生简单了解歌曲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3.学唱《渴望春天》后,学生分小组用你们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情景随伴奏进行表演唱。

五、教学目标叙写的成效

1.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引,可以将对学生的评价融会于教学设计之中,最终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我们的美好愿望,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2.新课程下教学目标的叙写,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和可测量。

3.叙写教学目标时,在目标中要尽量体现“主体行为、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表现”这四个要素。即,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词语,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六、教学目标叙写的启示

1.教学目标叙写不能生搬硬套

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是复杂多样的,不能机械地按目标叙写的四要素来套用。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景的需要,而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不同的情景中有着不同的叙写方法,但不管如何,在教学里一定要体现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的目标叙写,不可能都包含目标叙写的四个要素,根据教学内容,个别叙写要素是可以省去的,但行为主体一定要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应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叙写的功能

叙写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叙写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教学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叙写教学目标,更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思想的时代特点,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叙写是个复杂的工程,也没有具体的格式,叙写的过程有很多因素制约,每一个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设置自己的教学目标。叙写课堂教学目标是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这个叙写过程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无论怎样叙写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符合新课程学习目标设计的基本理念,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