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9 15:4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赤壁赋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赤壁赋教案

篇1

关键词:全媒体教育;苏轼词赋;融合教学模式

“全媒体视域下教学”是指在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有机整合适合教学的现代全媒体技术,优化各阶段教学,以便高效满足现代学生对于学习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增强学生视听多维度知识体验,建构知识体系,使教学效果得到实质性的优化。本文所涉及的苏轼词赋是指部编版必修一语文教材中苏轼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一赋《赤壁赋》,需要对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进行全面了解,同时两篇词赋富含哲理思辨。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尝试将全媒体视域下先进的教学手段融入苏轼的词赋教学,将提升苏轼词赋的教学效果。

一.全媒体视域下苏轼词赋教学媒介解析

1.课前微课录制媒介解析。微课视频的录制,需要依据授课内容全方位设计如何展开。本微课视频主要通过Flas构建苏轼的人生经历,加之趣味幽默语言配音使微课视频更具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后期加工,运用了多款编辑制作软件,例如:Premiere视频编辑软件、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AU音频降噪、ArctimePro跨平台字幕软件。如今,全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已有微课录制专用教室,根据所需随时切换场景,减轻了后期编辑制作的工作量。2.课堂知识教学媒介解析。在大数据时代,智慧教学一体机有较强的云端记忆储存功能,依据往日同学习题练习易错点的汇总,能够对此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知识检测。进一步强化了语文知识点教学效率。VR虚拟机、3D+720°全景图画①是辅助教学过程中每一教学环节情景创设,以便真实的带学生体验不同诗文所展现的环境描写,置身于景,领悟作者情思。例如本课采用“明月”、“江水”动态变化过程,形象引导学生领悟其后蕴含的哲学思辨。3.课下拓展巩固媒介解析。随着学习任务量的增加,课下辅导的有效落实也至关重要,完善课下教学,加强家校联合管理,实现知识的巩固与内化。再次运用QQ虚拟社交区平台,通过课上所悟苏轼精神境界,匿名交流分享对自我人生精神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大胆的吐露欣赏,促使知识的内化。同时智慧教育一体机的运用,家长端随时能收到孩子学习状况的反馈,以便及时作出引导。

二.全媒体视域下苏轼词赋教学设计案例

现以部编版必修一苏轼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一赋《赤壁赋》与全媒体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究做以解析,教案设计部分内容呈现如下。

三.全媒体视域下苏轼词赋教学设计评析

现对以上苏轼词赋的教学设计做以下具体分析。首先,课前预习。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文字呈现的形式介绍作者人生经历的方式。在此,采用了Flas的制作,将苏轼一生重要的经历以动画的形式录制成视频,加之滑稽幽默的语言重中之重介绍苏轼创作这两首词赋时的所处之况。并将此段视频放在课前预习部分,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预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视听结合,提高了学生对苏轼经历的有效记忆,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课前预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点,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其次,整体感知。作为复习课,涉及对词赋重点字词的巩固学习,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全媒体教育中的智慧一体机,将上次云记忆中每位同学的易错点进行检测巩固,使知识得到有针对性有效的巩固复习。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关注点。实践调查,强化巩固易错点有利于提高语文知识掌握的实效,所以,此环节借助智慧教学一体机的云记忆储备平台将有针对性的突破每位学生的知识难点,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点学习效果。另外,课堂教学。通过在线拓展儒释道思想的视频和苏轼儿时读书资料考证的展示,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同时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每一情境展开教学,将上阙所绘万里长江壮美景象通过VR、3D之景展示给学生。在此景下,讲解英俊豪杰的战绩故事,便较为容易的激发学生理解此时的爱国之情。随时引导学生化身苏轼未能建功立业的现状,形成鲜明对照,忧愁思绪便油然而生。而在《赤壁赋》的教学中,则更偏向哲理性,例如:引导学生理解“江水”、“明月”所蕴藉的哲理思辨。采用全媒体教育媒介,形象演示江水虽一直流逝但终究未曾减少,明月虽阴晴圆缺,但终究是那轮明月的虚拟实验。于此理解,在化解难点字词注释的基础上,很容易形象化的理解自然万物“变与不变”之理。想必同时优化了传统逐句翻译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其意。

最后,巩固拓展。通过对两篇词赋的深入分析,引导同学对比其中的异同。苏轼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儒家思想的雄壮豪情,于《赤壁赋》中的佛道思想的深沉蕴藉,“外儒内道”便是两者相通之处。课下便布置了借苏轼人生精神境界在班级群内匿名品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观。借助QQ等日常使用的社交平台展开一方面化解了同学间平日交流分享“碍于面子”的局限;另一方面节省了课上时间,在课下娱乐之时也使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提高了课下时间的利用率。充分利用身边的大众传媒,减少学生上网无效时间,增加虚拟社区学习交流时间,让无时无地学习真正贯穿于学生成长过程。在本课例苏轼词赋的教学中,启发我们可接触跨学科的教学研讨,例如:720°全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广泛。跨学科的交流学习将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创新教学切入点,同时能活泛同学们的思维。其次,从学情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让学生感知语文教学的时代性,在领悟传统文化古韵文化知识中,不失古文韵味也不乏现代的时代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对传统语文的看法。最后,无论本课词赋教学还是语文教学,学生将所悟的诗人思想情感内化于自身成长是每堂课的最高境界,全媒体教育媒介则可有效辅助学生将优秀精神文化内化。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所说:“教育媒介是一定教育观的物质体现”。纵观本堂全媒体视域下苏轼词赋教学的探究,在变革着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在逐渐优化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明确了全媒体视域下指引教学居于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前沿,同时是指导今后语文教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途径。理性审视全媒体视域下的语文教学,优势之处显而易见,激发兴趣、强化知识记忆、拓宽视野等。学生高效领悟苏轼雄壮之心,佛道超脱境界。但也存有局限性,教育政策、经济水平的不同,学生对于互联网合理使用的自控自辨能力需要进一步规范引导,提升教师团队专业素养、有效把握不同阶段学生学情、均衡完善先进的教学设备等问题丞待完善。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合理适度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在激发同学们注意力兴趣的基础上,深化所教授知识内涵性引导。全媒体视域下的教育媒介的使用是服务于语文教学,以此引导同学们对语文知识文化进行有效的内化,品味其内涵,提升学生自身文学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LeslieMoller,JasonBondHuett.21世纪的学习和教学技术前景瞻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远新蕾,赵杰,陈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7.

[3]邬雪洁.媒体素养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张学波.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篇2

一、精心准备教学方案

作为一名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的责任。备课是上课的必要,备好课更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要备:教材、学生、写教案、设计作业,设备。怎样备好一节课,我认为要明白三个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所面临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学方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大部分老师备课时能处理好前两个问题,却疏忽了最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备课时对自己今天给什么类型的人上课,他们会有那些问题,会在什么地方出错,他们还能提出些什么等问题疏忽了。

二、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教与学不是割裂开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课堂高效的保证。教学是否有效,不能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完成最多的任务, 而是 要合理利用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向课堂要成效。

课堂45分钟时间,既属于教师,又属于学生。一堂课的时间安排要合理。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必须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处理好听说读写的时间分配。就“读”来说,一些精美的散文和诗歌(如《古都的秋》、《赤壁赋》、《雨巷》等),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体悟其神韵和意境。常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慢慢就可以理解了,一定程度上,学生读比老师讲收效会更好些。

2、是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般老师习惯于“塞”而不善于“导”,因此害怕将时间还给学生会白白浪费掉,所以紧紧的攥住时间不放。这种做法,斩断了学生投入学习和活动的关键环节――动手和动脑,思考和感悟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最重要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可以静静地思考,与同桌交流,小组相互讨论。这才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沁园春---长沙》一文,提出了两个问题:1、眼里的秋景与古代文人墨客眼里的秋景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2、你从诗歌中读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3、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用多媒体将声、像、动画等多种手段融合起来,以强烈的气氛渲染,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心潮澎湃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授古代小说时,布置课外阅读原作,特别是节选的章节前后的内容,弄清作品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看录像,增强直观效果;在网络查找有关专家的点评,与自己的认识对比,增加记忆和印象。课堂鼓励学生把课外看到的和理解的在同学中交流,达到共进的目的。

4、教师还可因势利导。

篇3

比如我在给学生教授基础知识,也就是高考语文字音字形考点时就常这么做。上《赤壁赋》这篇课文时,当同学们不认识“山川相缪”句中的“缪”的读音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缪”的其他三个读音(móu,miào,miù),并比较三个读音的相同点,再根据句子意思知道“缪”有“缭绕”意,自然而然的就推出了此句中“缪”的读音是“liáo”,还可以判断它是通假字,通“缭”。这个办法可谓屡试不爽。我在教学“誊”的字形时,学生记成了“誉”。我便抓住机会先让学生复习“荣誉”一词的读音和字形,再告诉“誊写”这词的读音和字形,又添加“眷恋”一词的读音和字形进行比较记忆。这样既能温故知新,也达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换,还扩大了记忆的容量。

又比如,我告诉学生文学常识或补充课文背景知识时,在温故的同时还可以向权威挑战。南方出版社编辑的《优秀教案》,在2009年版高二语文上册的第88页第二段的第三行把“大乔”说成了孙权妻,这是错误的;“大乔”应该是孙策妻才对。我查过历史资料,也和同事讨论过,大家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实我在2002年版的高二语文上册142页第七段第三行早就发现过,那时我以为再版时会改正过来,没想这个错误一直沿袭了下来,时隔近十年了,我希望出版社能接受我的建议,并写了封信给他们指了出来,一个星期后他们给我打来了电话,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给了我荣誉证书。可见“温故”可以“改错”。

再比如,我在教学文言实词和虚词考点时也常用这个办法。上《陈情表》这篇课文时,同学不理解“慈父见背”是什么意思。我就引导学生先复习“请见谅”“请见教”“府吏见叮咛”“君既若见录”(课文《孔雀东南飞》)句中“见”的含义,同学一下就知道了“见”在句中是“我”的意思,整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语文作为较于其他学科有更多人文性的学科,在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学生人生方面更应该发挥作用,让学生的发展根植于充满传统文化的课堂,让传统文化的氛围充满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

作为引入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其渗透面是广泛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材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依据,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设置,例如,文言文、古诗词等。以高中语文人教版的五册必修教材为例,共涉及古诗词22首,文言文共17篇。然而语文教材的知识容量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补充,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增加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例如,在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不仅应该指导学生这篇课文的主题、内容、人物性格等等,同时还应该点拨学生这篇课文出自《红楼梦》这部经典中,是一个朝代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的缩影,所以,可以适当补充给学生清朝的礼仪习俗、建筑风格、等级制度等传统知识。语文课堂上“教教材”不可取,然而我认为只是“用教材教”也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求知欲望,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氛围应该是自始至终的,每个细节是都可见的。在课堂上“教学相长”的同时,养成学生“尊师重教”的礼仪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教授学生书法的写作,让学生感受书法这种国粹的魅力。

二、传授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材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了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但是仍然需要强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语文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比重还应该适当增加,教材中编入的不应该只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这些司空见惯的学生早已有所耳闻的内容,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影响学生一生的人格发展考虑。当然这种传统文化篇目也不应只是量的增加,如果为了只是文言文的积累也是顾此失彼的做法。

语文教材不只是教科书一种,这一人文性浓郁的学科更是生活的反映,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诸如,教学视频,戏剧表演等,都可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教材,也是传递传统文化的途径。

2.教师

教师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有积淀的基础上的讲授才会有历史的厚重感,才不会只是教案的复述,或者在课文之外问题的束手无策。然后,在此基础上全面备课,由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所以,备课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问的问题,可能涉及的知识,这样有准备的课才能有底气地上,有针对性地讲,学生才能有切实的收获。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该时刻做好学生的领路人。例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书法写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有一定的朗诵能力,让学生可以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古文的韵律,甚至是一点绘画能力,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语言的美,更甚至是一点写作文言文、古诗词的能力,这样教学的时候更透彻,知道作者表达时的所思所想。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篇目不应该只是考试的牺牲品。教师习惯性地将古文的翻译作为重点,将学生的背诵作为目的,这样的课堂难以有美的享受,更没有兴趣可言。有些甚至是只学习考试的重点部分,然后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脱离了文章内容,考完试后学生都不知道课文内容,变成为了考试而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体会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教师肯教,学生时间久了就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抛开考试的压力,不是开篇就讲背诵的任务,在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然能学到他们所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考试的要求也肯定能达到。

3.学生

现在的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面对古代经典篇目的阅读缺乏耐心,缺乏兴趣的培养,因此,刚接触就感觉难以读懂,很快就放弃了,所以,对传统文化感受不深,所学的经典篇目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刻的印象,更难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社会的极速发展伴随的是浅阅读的盛行,浏览式的阅读,猎奇式的阅读,多数人很难俯下身子去阅读文化气息浓厚但是需要时间思考的传统文化内容,学生极少有人能自觉领略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传统文化更深层次进入课堂的策略

1.听

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传授应该是多角度的,在学习古代诗文时应该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很多时候应该让学生听一听名家的朗诵,很多时候古代的诗文不是作者自己默默写成的,而是一时兴起的吟唱,抱有感情的唱和,配合音乐的填词等等,听一听别人读的字词,听一听音乐的感受,学生更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美。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使语文课程做到“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说

早在之前,朱自清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中就说:“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顾问,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能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由此可见,诵读古文的重要意义。诵读可以领略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培养语感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领略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古诗文比其他经典更需要读出来,《赤壁赋》的大气磅礴,《声声慢》的凄婉哀伤,《蜀道难》的浪漫豪放等等。

3.读

新课标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语文教学由“认知领域”调整到“生命全域”,当语文课堂的时间有限,语文教材的内容有限时,传授传统文化就要是伴随学生始终的,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注重学生经典古诗文的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不再枯燥,让学生喜欢传统文化,在课程紧张的同时应该保证学生诵读经典的时间,给予学生自由读书的空间。广泛的阅读可以触类旁通,吸收古代文化的营养。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经典古文,尽管在教材中没有提到,教师可以将它放到课堂上来统一阅读学习,让学生真正领会文化含义,而不只是让学生课下走马观花式阅读。

4.写

语文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听说读上面,而应该尝试写作,即学习古人的方式用文字将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学以致用,学习古文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应用,在于将古人的表达方式转换为自己的方式,能够有声有色,或者在表达与古人相同感受时拿来引用。

语文课堂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授,一定不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了考试而加大积累量,而是让学生充分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而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效课堂 形象美 情感美 个性美 思辨美 创造美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在新形势之下,如何让高效课堂美起来,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思索探究的问题。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教师在传受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品味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让美在语文高效课堂中得以充分展现。

一.心存大爱,展现形象美

有些教师,在教学之余,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与文学素养,然而课堂效果却未必显著。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缺少一份对学生的关爱。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教师,未必是学生喜欢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鲁迅也曾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如果一个教师胸无目标,精神空虚,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志趣低下等,又怎能孕育出爱,怎能培养出个性活泼、思想健康、意志坚定、目标明确的学生呢?而高效课堂之美又何从谈起呢? 因而,若想让美在语文高效课堂中展现,教师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更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建设。教师应心存大爱,爱所有的学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尽相同,教师在鼓励学生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应包容学生的缺点,并能及时给予纠正,使其树立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教师的心中装满爱,学生自然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间进行愉快交流,而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也自然高大起来。德才兼备的教师自然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这样的教师,何愁语文课堂不美,效率不高?

二、营造氛围,展现情感美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教师要将自已的阅读心得和情感体验与学生一同分享,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语文课堂,学生的情感最容易被激活,激情导入有时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引导学生鉴赏《湘夫人》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两次远谪后,爱国的激情如火焰熊熊燃烧。他行呤泽畔,满腹忧愁愤恨都化作不朽的诗篇,但复兴楚国的希望却没有破灭。顷襄王二十一年,一个睛天霹雳般的消息击昏了他,秦将白启进攻楚国,占领郢都,楚国的庙宇和陵墓都被毁了!他决定回到都城寻找归宿,他蓬头垢面,昏昏沉沉,走了几天,到了汨罗江边。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到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内心像巨浪翻腾起来,怀抱巨石,身向汨罗,留下千古遗恨。在《湘夫人》这首诗中,你能否找出屈原的遗恨?”当求知与求学的情感被激活,学生异常兴奋,迫不及待地阅读这首较为难懂的诗歌。良好的教学氛围触及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愉快、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深情诵读,大胆想像,自由论说,倾心感悟。师生一同走近屈原,理解屈原,敬佩屈原,崇拜屈原,情感表现得酣畅淋漓,学生真正感受到“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怎一个美字了得?

三、因材施教,展现个性美

因材施教,是教育宗师孔子乐于施用的。其教育理念之超前,实则令后世教师钦慕。几千年来,传承文明的教师一直在践行着这种教育理念。面对复杂学情,教师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传道,受业,解惑”,“一刀切”“满堂灌”,而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所有学生要求相同,势必效果不佳。“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而有些学生起初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但又有时靠不住的。高中生的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影响学习的因素也很多,一旦对学习失去兴趣,就会前功尽弃。因而,若使课堂教学具有效性,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应因材施教。

在教授《赤壁赋》时,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同学,理解文言文内容较为困难,组织他们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疏通文意。第二组同学已具有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阅读面较窄,引导他们在翻译的基础上,借助参考资料来理解文章的内容。第三组同学能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并阅读广泛,理解能力较强,向他们推荐了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所创作的作品,让他们探究苏轼的人生哲学。一节课45分钟,“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高效课堂标语)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因材施教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当笑声、掌声、欢呼声在课堂上响起,学生的个性美闪现了光彩。

四、拓展阅读,展现思辨美

著名近代教育家先生倡导学生自读,而自读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完成教材的授课内务,不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拓展阅读空间,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束缚,理解能力也会相对较弱,更难具备思辨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引起共鸣或争辩,体验人生美感,感悟生命的厚重。再通过交流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思辨能力。

学期之初,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篇目,甘作配角,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学生在阅读《归园田居》后,可深入探究陶渊明的“隐居思想”,查阅陶渊明代表作品《五柳先生传》、《桃花园诗》、《归去来兮辞》和与此相关资料,拓展阅读空间,掌握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了解思想演变的过程。中学生“会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在阅读过程中,他们能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讨论产生了不同观点,形成“对峙”局面,围绕“陶渊明的隐居是否消极遁世”展开辩论。既理解消化课文内容,又开阔视野,对文章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思索辩论过程中,深刻了解了陶渊明人性的光芒。因而,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真诚鼓励学生,公正评价学生,热情肯定学生,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于拓展阅读中,展现思辨美。

五、及时反思,展现创造美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而语文高效课堂更需要教师具有反思精神。“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监控、教学体验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学反思具有实践性、主体性和创新性。”在反思过程中,教师应以教学理念为切入点,以敏锐的眼光去研究教学案例,研究学生,再搜集资料循环反思,及时记录课堂生成的有价值的有规律的信息。

雨果说过“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教师要想“胜利“,就要学会反思。教学反思过程也是教师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能体验创造的与美感,能感受到师生智慧碰撞而创造出的美丽。。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一种手段,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法宝,更是高效课堂的源泉。维纳斯并没有因残损双臂而被人遗忘,因为因缺撼而产生的美丽会更持久。语文教师也应于不完美中去发现美、创造美,使语文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高效为先,效率为重。教师应以爱为核心,以营造氛围为前提,以因材施教为关键,以拓展阅读为途径,以及时反思为根本,打造成高效课堂,让美在高效课堂中闪耀光芒。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教育学会2013年4月13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