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6 20:1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将进酒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将进酒;情景化;教学模式;案例
情景化教学模式也可称之为情境化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校开展此项研究,要结合专业特点,落实在实践上,探索并设计出切合职业学校实际的多种情境化教学模式,并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为最终研究目标。
情景化教学模式的流程通常是这样的: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情境—再现情境;学生进入情境—感知情境—享受情境;最后师生一起检验情境。
在《将进酒》课文教学中,我重点创设了如下教学情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受到了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一、导入——视频播放,创设情境
在导入阶段,我运用了濮存昕的《将进酒》朗读视频,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带入了1000多年前的唐朝,然后,学生全体跟着视频音乐伴奏,朗读课文。在对课文文本有了初步了解之后,用两张中国画人物图片,一个是画的狂放的李白,还有一个是画的闲适的王维,引导学生进入人物讨论,这两个人谁是你心目中的李白。
学生因为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很快就根据课文内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二、新授——演讲、朗诵,创设情境
在新授阶段,我充分发挥了自身朗诵和演讲的优势,用音乐伴奏,加上画面,介绍李白其人其诗。摧枯拉朽的气势,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的激情将学生带入了当时的时代,带到了诗人的身边:
1.介绍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如果把中国古典文学的世界比成浩瀚的苍穹,那么李白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巨星;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比成巍峨的山峦,那么李白就是诗歌群峰中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玛峰!
2.介绍李白诗歌所处的时代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盛唐气象的宏阔、豪迈、自信化为生命的汁液,构建了李白的骨架,哺育了李白的血肉,盛唐的气象的魅力集中在李白的身上四溢充盈,喷薄而出!可谓“天精地气,一时凑泊;大千造化,集于一身”。李白舌灿莲花,笔挟风云,简直就是才气、自信、豪迈、飘逸的代名词。
3.介绍李白其人的风格
他冲天而起,破空而出,如芙蓉初发,清新自然;似龙泉出鞘,锋芒毕露!他心雄万夫,平交王侯;他桀骜不驯,睥睨天下。李白是盛唐气象孕育出来的最完美的骄子。他是踵地摩天、扶摇直上的大鹏,是横戈跃马、左冲右突的侠士,是飘荡卷舒、异彩纷呈的云霞,是皎洁明华、丰润光鲜的朗月,是猎猎酒旗潇洒傲岸的微笑。李白身上涌动着一种雷霆万钧的气势,彰显着一种涵盖万有的博大,飘散着一种鹤立鸡群的风神!他是唐诗的最高峰巅,他是个体人格的最高代表!
“我言李白无古双,至今采石生辉光”!他是太白金星降凡,他是青莲居士临世。他集神仙、剑客、游侠、酒圣、诗人于一身,览诸子百家经籍,有超脱尘俗思想,具建功立业抱负,欲为鲁仲连,心仪谢安石,可谓“气吞一代,目无千古”。他的血液里流淌着湖人的放荡不羁的血液,他的体内激扬着激情自由的热血。自由是李白诗歌的精神内核,是其生命最原始的冲动!自由,形成一种性格;狂傲,构成一种火焰;飘逸,凝成一种飞动。三者合一,构成李白诗天风海雨般的气势。李白是历史上任何诗人都不可比拟的,“屈子何悴,宋玉何悲,贾生何戚,相如何瘦”!他抒真情,见其人格之俊爽;写激情,见其愤世之不平;表柔情,见其心灵之善美;字里行间燃烧着电一般的生命!
4.介绍李白其诗的风格
诗系太白恃酒逞才使气之作。它似乎没有什么章法,也不暇安排,完全是凭一时之感情驱使,随气所之,气出而言随,气盛而言盛,气变而言变。严羽评此诗云:“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任情使气,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此诗咏的是饮酒,是一首名符其实的劝酒歌。诗的首尾相应,中间虽起伏跌宕,但句句与饮酒销愁有关。起首二句,说黄河如海一去不归,高堂白发难转青丝,是说时间不能倒转,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一愁也;既然青春难再,不纵酒行欢更待何时?于是引起了举杯销愁愁更愁的纵酒行乐的主题。“天生我材必有用”,本是自信的豪语,但实际上是怀才不遇,有才不用,二愁也;“千金散尽”本应“还复来”,但如今本应复来的“千金”始终未来,且连饮酒还要用“千金裘”和“五花马”来换,三愁也;自古“圣贤”本应流芳百世,彪炳史册,但如今却“皆寂寞”,而让那些无所事事醉生梦死的饮者“留其名”,世事之颠倒如此,四愁也;此四愁皆千古之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啊!于是,诗的主题就是干杯,干杯,而且还要一连干它三百杯!此诗忧愤深广,又豪情四溢,虽说的是饮酒,其深怀却还在忧世。可以说是酒诗中的奇葩,一朵在酒文化中生出的旷世奇花!
5.介绍李白诗歌的文学价值
读李白的诗,你的感觉是力量和气势,是惊涛拍岸,长河奔流,飞瀑直下;是香象渡河,金翅劈海,骐骥驰野;是笔走龙蛇,语惊鬼神,口吐锦绣。无论是“气雄高畅”的歌行,还是“气势张皇”的七古,也无论是“气象雄逸”的五律,还是“气体高妙”的五绝,“气概挥斥”的乐府,李白都是信手拈来,独占鳌头,另标高格。
能诗能剑亦能酒,李白风采照千秋。他列竹溪六逸,属饮中八仙。宇宙的启悟,酒神的鼓舞,神仙的飘拂,把他的生命意识推到了极致,也把他的生命价值提升到了极致。天道自然,豪放不拘,飘逸不群,就是李白的诗风,也是李白的人格,更是李白的精神,李白的神韵!李白的诗纯属天籁,无迹可求,臻于化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胸襟,更壮大了他的抱负,还平添了他作诗的豪兴。
演讲结束了,学生们沉浸在我营造的氛围中,教室里静悄悄地。这时,我要求学生找到诗句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引导学生将“四愁”转化为四个关键字:悲——欢——愤——狂,最终,学生归纳出了全诗的感情脉络。
三、拓展——设问讨论,创设情境
在拓展阶段,我向学生发问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细致解读全诗。
1.《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曲折低回,跌宕起伏。请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学生找到了这些诗句,解读了这些诗句。
2.你认为《将进酒》这首诗的全篇主旨是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找到了几句,最终,经过讨论,落实为一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
然后,我适时推出了一个问题,进行比较阅读: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做一比较,说说二者表达的感情和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最后,大家归纳为:前者低沉,后者昂扬;前者委婉,后者直白。
3.谪仙诗人李白纵酒高歌:“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何他才高八斗却嗜酒如命?
李白借酒抒万丈豪情,李白用酒写万古柔情。李白因酒越发洒脱飘逸,酒因李白更加酣畅淋漓!
4.从“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愿长醉不愿醒”两句诗中,你看出了诗人思想上的什么特点?经过师生讨论,最后归纳为:矛盾。前者豪放自信,后者怀才不遇。最终,通过酒进行了中和。
四、总结——自编自演,创设情境
在总结阶段,我启发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再次解读此诗,加深了学生对比兴、映衬、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印象。
我设计了一个情境:我们平时请朋友喝酒,怎么劝酒的?请两位学生表演一下。如果是请李白喝酒,我们怎么劝酒?如果是李白请人喝酒,怎么劝酒?饶有情趣的表演,气氛有点闹,但效果很好。在同学们的点评中,大家体会到,李白的话,怎么夸张怎么说。
具体归纳为,数字的夸张:如“会须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感觉的夸张: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在教学中,我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充分地创造和合理运用了情境性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对诗歌的关键语句能够理解了,也能够背了。
开展情景化教学模式研究,这是时展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程岭.教师情景化教学理论探源[J].继续教育,2011(04).
篇2
关键词:中职语文;专业;职业能力
一、问题提出
职高语文教学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可以相互结合,达到双赢效果的。一方面语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另一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两者互动发展,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实施策略
(一)尝试专业化的语文教学方式
1.模仿专业环境
根据专业需要,模拟职业场景,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较具体、综合的理解,缩短学习与职业的距离。
如模拟求职面试情景、模拟商务洽谈情景等。通过教师组织、学生演练,锻炼学生临场应变能力,活跃教学气氛。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如财会专业学生写财务分析报告,用语文素养来说明专业问题。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win7中“画图”这个应用程序后,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将操作步骤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来。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牢记操作步骤。
2.结合专业技能
即在完成语文基本学习目标后,结合专业技能进行延伸教学。
如《鸿门宴》教学,完成语文基本学习目标后:烹饪专业,延伸“探讨鸿门宴会的菜单制定”;旅游专业,延伸:编写游览“鸿门”的导游词;计算机专业,延伸“编制动画短片或制作网页”。
3.拓展专业知识
根据专业教学内容从语文角度来扩展。如酒店专业学生在学习“酒水知识”内容时,穿插“酒与中国文化”讲座,从“酒的历史”、“酒与民俗”、“酒与诗”、“文人与酒”等几个专题讲述,扩展学生知识面。如教学《酒与诗》,穿插“酒诗联句”、“诗人与酒的故事会”、《将进酒》、《明月几时有》等古诗文吟诵会,提高语文素养和专业能力。
为与专业接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可更多地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参与电子教案制作。老师讲授必须的内容后,留出时间,让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更好地学习语文。
4.参与专业实践
采用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嵌入式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和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如商贸类专业的语文实践:品牌信用调查讨论、团队合作营销案例、商业纠纷案例、电话销售答询。如以“关注环境”为主题,通过搜集信息、展开调研、撰写调查报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5.创作职业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具体职业情境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职业情境进行讨论。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判断和评价。如商务英语专业,围绕某汽配公司进行商务洽谈的案例与学生分析,指导学生从案例中评价人物言行得失,集中突破自我介绍,婉言拒绝,赞赏等交际难题。案例教学法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职业认同意识和解决职业问题的能力。
6.完成职业任务
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精心设计任务,巧妙创设职业情景。应选择源于教材,贴近学生专业、趣味实用的任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旅游专业学生完成本地旅游资源调查任务,餐饮专业学生完成本地特色菜肴的制作说明等任务。这样,让语文教学切实为专业服务,共同提高。
7.协同专业教师
协同式教学,首先专业教师与语文教师一起进课堂协同教学。其次师生协同,教师讲、点、引;学生思、议、述;其三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协同,例如在进行“菜肴命名方法”及“菜单分析”时,同时进行“花式菜命名的文学特色”教学;其四是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协同,如上述教学时,立即进行菜名的“命名练习”并进行“师生点评”。
(二)尝试开放式的双线课程结构
“双线课程结构”由教材教学线和实践教学线共同构成。教材教学线以课文学习为重心,是培养语文能力培养的基础;实践教学线则是教材教学线的拓宽和深化。要求教师从学生生活和专业出发,创设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应用型语文教学情境,采用由知到会、情境模拟、有效推进、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模式施教,寓能力训练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语文实用能力,为形成社交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奠定基础。
实践教学线借助活动课形式展开,活动内容确定依据三条:一是课文中“语文活动”和“听说训练”,二是学期读写训练重点,三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应具备而现在薄弱的某项能力,如沟通合作能力、求职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力等。这种方法打破了知识学习的封闭体系,使语文教学和中职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以发展中职学生专业能力为链条的,开放式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尝试行为引导的教学模式
中职生学习偏向直观性,适用性,与专业有关的学习热情会陡然高涨。语文教学根据不同专业,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创设学校内所设各种专业的生产场境、就业情境及可能会遇到的突发问题处理模式,借助应用型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能力专业化、岗位化的仿真训练。让学生感知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感觉语文就是武器,学好语文大有用武之地。
篇3
关键词:语文学科;语文教学;预设;生成
不管新课改推进中如何争辩课堂预设的优劣,教师的预设还是非常必要。这也是笔者今天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想重点探讨的问题。
新课改其实对教师的素质和备课质量的要求都提高了,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指出,我们不仅要“备教案、备学生、备情景、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使教案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而生成的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指引与调控,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的捕捉、调控“生成”;简言之,越是关注“生成”的课堂,越是要关注“预设”。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必须要充分关注学生和文本,同时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要留有空白,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一、预设,要能够调动学生活动参与和深度体验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一教学理念。因此,笔者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可能知道什么,知道多少,教师都应“心中有数”,留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新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强调要把活动体验落到实处。例如,教学第四专题时,笔者就集中安排了“演讲”与“倾听”实践活动,学习《奥林匹克精神》《不自由,毋宁死》,让学生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分析不同演说家的风格差异,体会演讲者的个性与风度。并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体会其鼓动性与感染力。而后举行演讲比赛让学生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
2.关注文本中蕴涵的深沉情感。
备好学生的同时,还应关注文本,深入挖掘文章的“动情点”,预测学生在哪个感情点上容易形成共鸣,可能会迸发哪些情感,面对这样的情感应如何对待。笔者在教读《唐诗宋词选读》时就着力于唤醒学生内在的深沉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鼓励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自我欣赏诗歌的能力。《将进酒》教学中用酒席中的“劝酒歌”导入,这一生活化情境一下就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而后设置了三个情境问题:一是我品读出了诗中怎样的情怀,二是我要读出诗中怎样的情怀,三是我要读出我的情怀。三个不同梯度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的积累,让学生逐步深化个人的情感体验。最后以《中国酒文化》作为课外补充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3.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从让学生有兴趣学、爱学的角度预设,特别尝试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从《唐之韵》《百家讲坛》《五子说》《子午书简》等电视节目中精选直观的讲演,再挑选名家诵读,选用时尚流行的音乐表达,如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周杰伦的《台》,罗文的《满江红》等等,来进一步沟通古今共同、亘古不变的情愫,让学生慢慢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那建功立业的豪情,天涯羁旅的愁思,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与的焦虑……
二、预设,要能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和学会质疑
1.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生只有积极地发现问题,大胆地质疑问难,才能提高学习效益,培养探索精神。因此民主、宽松、平等教学环境的创设就显得很重要,开放、愉快的氛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
笔者在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预设首先概括情节。初读文本后,有个男同学突然冒出一句话:“杜十娘是个好女人,怎么就看上李甲了呢?”话刚说完,同学们哄堂大笑,笔者却灵机一动,放弃原有的预设,就势问了一句,“这个问题有趣,你来说说为什么你认为杜十娘是个好女人,她好在哪?李甲为什么配不上他?要扣住书本,说得有理有据哟,我们大家一起来帮他”这个学生本来很尴尬,教师这么一说,他立马变得很自豪,其他学生的热情也马上被调动了起来,争相讨论,人物形象在争辩与不断充实中丰满起来了。教学相长,笔者明白了教者倾听的重要,只有倾听才能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意外”,及时肯定的鼓励、中肯的评价,容易激励、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独立思考、学会分享。
2.教师要精心预设问题。
教师除了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设问,或将文本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文本,还应着力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探讨问题,更要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自然生发出来。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找到思想与表达融为一体的切入口,安排教学步骤,向预设的核心问题逼近。鼓励个性化解读的问题探讨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学习素养;高屋建瓴式的预设提问则有利于引领学生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探究习惯。
三、预设,要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关注自然
新教材专题化的编排也给预设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那就是预设时要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灵魂式地设问,再通过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和关注自然。
1.在写作教学的预设中,尤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
教学大纲一直强调的写作原则是:写“真”生活,说“真”心话,抒“真”感情。而只有让学生关注、融入、体验生活,才会有真切的感触;只有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才能写出‘指点江山’的大气文章;而教者如何诱发与开导学生内在表达的愿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而非外在于自我生命的不堪承受的负担。这就应是写作教学中最好的预设。
因此,笔者引用罗丹的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让学生用“美眼看世界”,记录下每一天让自己动心的所见、所闻、所感,文字不在多少,重在引导他们关注、体验生活,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培养学生愿意表达、乐意表达的好习惯。
2.用阅读引领写作。
用“珍爱生命”的强歌来点燃爱的火炬,让它照彻学生整个生命的流程;用电视、电影画面中历史和现实的枪炮声刺激学生对和平的祈祷,思考如何制止战争对人类的戕害;让学生在学习“真的猛士”时思考面对着逆境厄运的考验,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让他们在“谛听天籁”中,去感悟自然,摹写大自然那亘古如斯的美丽,“学会向山那样思考”,思考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地相处;而后走进真正的自然,了解家乡自然风物的变迁,倾听人们对家乡变化的感触;组织郊游,体验和歌颂自然之美。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拍摄一些图片,配上解说词,讲述“我和自然”之间的故事,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
3.注意教师对自我角色的预设。
有了渴望倾诉的欲望,也有了可以倾诉的东西,剩下一个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对自我角色的预设,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愉快的倾听者,而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让孩子望而生畏的训导者、审判者。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作文,对学生可能向你倾诉的一切怀着浓厚的兴趣与期待,有了轻松气氛,才会有师生之间的真正平等的自愿的倾诉与倾听。有的老师说得很好:“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作文,那里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发现,这都是他的精神财富,即使是某些不足,甚至错误,如果引导得当,也会转化为一种财富。”其实,教师的责任也就在于此。
有了素材积累,生活体验,敢于表达,渴望倾诉的基础,教者再与学生重点交流,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写出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指点江山”的大气文章,而非鲁迅先生曾批评的只会“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的“自我迷恋”的“小气”文章,真正去“追求生命与写作的‘崇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邹一斌.体验,生命活力的张扬[J].语文学习,2008(1):17-19.
[2] 江兴玲.让预设使对话教学更精彩[J].语文建设,2005(6):29.
[3] 钱理群.对话和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J].教师之友,2003(2):8.
篇4
关键词:《语文》新教材;职业学校;特点;教学呼唤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13-06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是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编写的,并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审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统一使用的新教材。
一、新教材编写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新教材以《大纲》的理念统率编者的学术观点,根据语文课程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材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具有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
基础性原则。从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克服了学科知识本位倾向,高度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适应性原则。新教材充分考虑使用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同区域文化基础、教育资源,学生学习基础、个好、所学专业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材使用等方面留有适度空间,为学生、教师、学校实际需要进行再设计和再选择创造条件,最终目的是适应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职业性原则。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职业性。新教材从三方面体现职业性核心内涵:一是职业思想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职业综合心理素质;二是职业认知水平,如职业的综合文化素养、职业的通识知识水平等;三是职业实践能力,如一般职业中语文的应用能力、与具体职业相关的语文创新能力等。
实践性原则。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语文学习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有效形成动手、操作能力,更有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职业生活。新教材能按照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和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生活性原则。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性。新教材教学目的定位突出了“为了生活、服务生活”原则,教学内容安排体现了“面向生活、体验生活”原则,教学活动设计凸显了“源于生活、创新生活”原则。
二、新教材的基本特点
(一)基于文体的组元方式
新教材除第三册(原是职业模块,按照职业素养组元,正在调整)外,其他几册都是基于文体组元。第一、二册每册设计六个单元,第三至五册每册设计五个单元,第六至九册考虑设计若干模块或专题。
选文的思想内容、写作方式方法等都与文体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文体组织单元,目的是期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文体特征,展开文体知识比较系统、特征比较鲜明的教学活动;也期望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同文体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文体意识。
为了避免文体组元后可能带来的教师教学以文体知识为中心,学生对文体认识狭隘化、幼稚化,教学内容循环等不足,新教材把文体知识的教学融合到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使之在学生阅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积极指导学生认识不同文体的特点,把握不同文体的阅读规律,培养、提高阅读能力;充分突出语言因素,通过具体的语言活动让学生感受、认识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及其特有的表现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综合素养。
从文学欣赏的工具性上讲,新教材有利于学生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从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结合的教学方式上说,有利于学生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方法与技巧;从传承与创新发展趋势看,不仅利于学生较为集中地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古代诗文等,而且利于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语言知识的梳理。
组元设计同样包括了人文蕴含,注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体协调,一个单元实际上也是一个人文专题。如第二册第三单元“天道与人为”,就选了法布尔的《蝉》、周立明的《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杨焕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上选文就体裁、文体的组元方式来说,都是文艺性或学术性的说明文(科技),工具性体现在说明文阅读、写作方法与技巧上。就其人文性而言,又构成了这样的人文主题:了解和尊重自然及规律,思考自然规律与人的行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识科学的“双刃剑”特点,培养科学精神。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听、说、读、写能力,凭借各种现代传媒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必须掌握好母语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才能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谋求发展。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学生与学生间的学习基础、习惯等悬殊较大。普通高中生源素质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区分,它对学生具有选择性;职业学校学生通过选择专业集聚,选择专业基本上就是选择职业,而专业对学习者并无选择性。新教材充分考虑职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注重切合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在课文的“练习与思考”部分,按字、词、句、章设计,力求扎实有效。在“表达与交流”部分,不管是口语交际指导还是写作知识都是结合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例讲解,力求具体有用。在单元和模块教学中,强调系统间的联系,整体上的融合,力求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性
新教材注重通过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材设计中,新教材能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专业学习需要制订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
在“阅读与欣赏”和“表达与交流”部分的编写中,新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如口语交际板块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相应等级要求设计了一些练习:散文朗诵比赛、解说生产生活概念、创设情境组织交谈、围绕讲题开展演讲、针对辩题举行辩论会等。其间穿插了评点、批注、勾画、列提纲、做卡片、上网搜索等语文能力练习活动。写作板块设计了语段、各种表达方式、常用文体的系列写作训练。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也是亮点频频。如第一册设计了《青春诗会》《走进家乡》《探究低碳生活》《古诗重读》《制作电子杂志(专刊)》等;第二册是《我的亲人们》《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网络论坛或博客上的讨论》《成语名句典故交流会》《走上舞台》等;第三册为《职场人物访谈》《走进企业文化》《产品推介》《分享我的创业策划》《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等;第四册有《面对新媒体》《〈科学的历程〉主题报告会》《那人那事那景——〈感动心灵〉交流会》《与大师牵手 与名著对话》等。这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既与每单元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密切相连,又体现了语文学习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更彰显了新教材从语文性、实践性和活动性等角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特点。
(四)注重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协调性
新教材注重单元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与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者统一,注重在同一学习情境(单元)中的内在有机联系,特别注意单元内容设计的整体协调性,避免了三者互不关联的拼盘现象。如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自然的心迹》中“阅读与欣赏”部分的文本是写景抒情散文;“表达与交流”部分的“口语交际”是散文朗读,写作是写景散文写作练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是《走进家乡》,包括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等。再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生活的滋味》中“阅读与欣赏”部分围绕亲情、师生之情以及人与人之间其他丰富而美好的情感主题选录了一组写人记事的散文;“表达与交流”部分的口语交际介绍人或事等相关内容;写作安排的是叙议结合的记叙与议论文练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是《我的亲人们》,目的是通过收集资料、介绍、对话、写作等练习增进学生对家人亲戚的了解,体会亲情。
这种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把单一的文选式教材结构变为跨文本、超文本的块状的教材结构,一方面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材整合,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价值,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形式,有利于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五)选文注重经典性和语言质量
语文教育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动态都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新教材注重选文的经典性和语言质量,遵循“务求经典、务具内涵、务合目标、务达精悍”的选文原则,力求选文既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又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风格多样。经典性是就选文的文化性和语文性而言——经典是文化之母,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语文性是指选文能承载语文应用能力训练目标。时代性是就反映时代精神而言——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沟通。一方面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贴近时代的脉搏,不一定是时新文章。只有文质兼美的选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文化品位、品德修养。如第一册第一单元“飞扬的诗情”(现代诗歌)收录了六首中外现代抒情诗:的《沁园春·长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舒婷的《致橡树》、食指的《相信未来》。胸怀天下,凭高览胜,登临送目,生豪情万丈;徐志摩魂牵康桥,故地重游,难舍难分,抒柔情无限;海子向往幸福,祝福尘世,春暖花开,呈博爱之心;普希金期盼未来,低声嘱咐,理性分析,达乐观人生;舒婷崇尚个性,谈情说爱,告白橡树,昭独立平等;食指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坚守理想,持坚定信念。这些抒感的诗歌已经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能够从当时的语境中脱离出来,并且超越所有具体的语境而通行无阻,在这种通行中,它们渐渐成为一种种独立而鲜明的情感,能为所有人接受,到后来,就符号化、工具化了。本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可以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语义,抒发自己的感情。再如第二册第五单元“文采若云月”(古文)按年代先后收录了六篇古代散文:《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司马迁的《鸿门宴》、韩愈的《师说》、苏洵的《六国论》、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言简约高明,人物性情毕现;《鸿门宴》叙事波澜曲折,善于烘托渲染;《师说》对比论证,议论风生;《六国论》以古喻今,论证谨严;《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丝丝入扣;《项脊轩志》细节优美,感人至深。这些古文中精深的思想、精美的情感、精巧的结构、精妙的语言都超越了时代,成为后人学习的经典。
(六)创设了选择空间,照顾地区和学校差异
新教材赋予教师自主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较大的空间和选择权利。增强选择性是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追求。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由。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考虑到不同地区、专业的需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区、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的余地,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阅读与欣赏”部分,每个单元有讲读课文,也有选教或自读课文。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的设计也有选择余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则根据地区、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设计的空间。
照顾地区和学校差异,对于教师来说,有利于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有利于创新及专业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三、新教材的教学呼唤
职业学校新教材无论在编写体制、体例上,还是文本结构、目标要求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能大量引进现代信息,密切关注学生个体经验,充分考虑职校学生学习基础、个好、所学专业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职校语文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要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究的合作者、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造者。
(一)新教材呼唤新观念
新教材呈现了新特色,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从宏观上认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功能、作用等,更要从微观上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把握和解读新教材的特色,更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观念。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才能给职业学校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1.正确理解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服务功能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作为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语文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是由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的。可是,职业学校的许多管理者、教师(包括语文教师)都错误地认为语文课程要为专业课程服务,使得有些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变成专业课程的附庸,处于从属地位,致使语文教学异化,出现了个别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不组织学生去讨论文本如诗如画的意境、意味深厚的语言和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却让学生运用专业营销知识推销“空中楼阁”的咄咄怪事。
职业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技术精湛的劳动者,更要培养具有当代社会文化底蕴的完整的人。在国际化背景下,劳动者首先应当是国际的人,然后是所处的特定社会背景的人、某个特定工作组织中的人,最后才是某个特定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须把语文课程作为重要内容,这对于发展社会共同信念和感情十分重要。[1]再者,服务应当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专业学习,为了学生终身发展。至于在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应该是并列的而不是从属的。“技术知识与普通文化知识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则是并列的,而不是依附关系。”[2]更何况服务也应该是双向的,不应是单向的。因此,语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无可替代。
2.正确认识教材的性质和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教材的地位被神化或圣化,教师的教学被动地受制于教材。一些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语文就是教教材,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因此,他们将教材当“经”来念,教学上重视“教”,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是“用”教材(凭借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而不能是“教”教材,因为再好的教材也只会小于课程。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凭借教材进行教学,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教学更接近于理想的课程要求。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一个个例子,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时,起着学习、熏陶、感染的媒介作用。当然,教师是教材实施、使用的组织者与促进者,也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新教材赋予语文的性质和价值、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学的内容以新的观念。首先,新教材在正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正确估量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尤其注重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性特点,这些目标与特点既在“阅读与欣赏”中呈现,也在“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表达。许多语文教师因种种原因,只关注课文的教学,忽视或放弃“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显然有失偏颇。其二,新教材注重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课文比较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文章入选,增加了教材的文化品位,增强了文学性、语文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阅读现状,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极大的帮助。其三,教材通过文体知识、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等线索把“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成学习板块,意在体现新教材关于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原则,目的是系统地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
3.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整体设计思想
目标是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因此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也是检验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指标之一,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等功能。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优化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确立的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的思想,深得教师们的认同,于是有些教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模板,使得教学目标设计程式化,造成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对教学目标认识模糊,缺少逻辑性。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所致。杨九俊先生对“三维目标”整体设计思想有过精到阐述,他认为从目标系统的定位上说,“教育目的,这是指向所有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指向具体学段的;课程总体目标,这是指向某个学段所有课程的;学科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总体目标在学科的体现;教学目标,这是指向具体教学要求,以至具体课堂的。可见‘三维目标’是课程的总体目标,但课程的总体目标在不同学科,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也应有生动体现,这种体现主要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而不是绝对地对应、生硬地去‘套’。在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认知水平与情感水平彼此的关联性,认识、情感与价值体系互为基础性。”[3]三维目标是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目标不能等同于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中三个维度必须是彼此关联的、互为基础的、相互融合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从三个维度上正确把握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大纲》《要求》《课程标准》已有详尽阐述,不再赘言),然后能正确、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具体要做到合理、精要、适度、可测,不宜用“三维目标”硬套,不能割裂知识、方法、能力、价值观间的内在关系。
(二)新教材呼唤新应用
在落实《大纲》《要求》《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时,新教材没有采取网络式布点,而是采取系统分布、逐项推进、突出应用、综合提高、螺旋上升的做法。在应用新教材时,如果还是沿用“由点及线、由线而面、由面成网”的做法,难免有旧瓶装新酒的遗憾,也许会落得难及要领、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应用新教材应增强三种意识。
1.整合意识
为尽可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较以前有了一定的增加。如果平均用力处理教材,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的效果也不一定理想。有些教师因为教学时数不够,随意删除教学内容,此风不可长。教师要对教材有通透的认识,注重单元内容的整合:必学课文与自学课文整合;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一册第四单元《千古流芳一诗心》时,用一道“结合《静女》《归园田居》《将进酒》,围绕‘城隅会面’‘采访陶渊明’‘杯酒聊人生’的话题,准备一次‘交谈’练习”的模拟题,将这一单元“阅读与欣赏”中几首古典诗歌,“表达与交流”中的交谈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古诗重读整合在一起,不仅深化了文本的学习、拓展了交谈的素材,更为后续《古诗重读》活动的教学做了铺垫,收到了一石数鸟、较好地达成单元目标的效果。整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堆砌、叠加,而是在通透教材的基础上掌握要领,寻找最佳切合点,对教学内容提要钩玄,去粗取精,由博返约,使学习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提高、强化。
2.实践意识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各项语文技能的形成有赖于实践。新教材按照教学活动的本质和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在应用新教材时必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无论是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活动体验,还是以研习文本为主要任务的文本研习和注重探究意识培养的问题探究,都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要突出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在实践中增长他们的才干。[4]
3.生成意识
教师在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时,事先精心准备、缜密组织、反复操练而至熟能生巧是必然的。但必须记住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在“预设”相对比较容易时,教学的“生成”就显得尤为珍贵。如果教师不顾课堂的现场情况,一味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课堂实则是教案剧。如果教师带着一连串的“圈套”去让学生钻,带着一个个“陷阱”让学生跳,那不是在“诱导”,而是在“诱骗”。教师在应用新教材时应该具有强烈的课堂生成意识,在对新教材进行“基于标准、源自心灵”解读的基础上,追求实际教学的有效生成,这不仅是教学机智的问题,更是教学思想问题,是是否“尊重学生”“尊重课堂”,“主导、主体”是否真正融洽的问题。教学的“生成”包括“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教师要善于根据现场、学生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的走向和流程,实现充分预设下的“生成”。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发展,预设得充分,生成就自然、精彩,这样的教学才有真实感、现场感。教师还要善于机智地利用“非预设生成”教学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即时适当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完成“非预设生成”内容的学习。有目的“生成”的教学,才是充满活力的教学;能抓住利用“非预设生成”教学资源的教学,才是体现教师教学机智的教学。
(三)新教材呼唤新教法
新教材编写力求做到既是“教本”又是“学本”,既利于教师的“教”,更利于学生的“学”。希冀教师将自己的眼光更多地投射到启发学生体会、感受领悟作品的整体美感和深层意蕴的层面,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究问题能力的基点,将自己的重心更多地倾侧在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中心。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只有精心研究和灵活选择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语文教学的最优效果。当然,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抛弃,正如杨振宁先生指出的那样,中国教育中有许多传统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活动体验、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拓展训练、多元解读、动态生成、小组讨论等方法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活动体验,搞些什么活动,怎么搞活动;文本拓展,往哪里拓,怎么个拓法,没有明确的规则,必然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5]如教师教的《我的母亲》拓展到了父子之爱、夫妻之爱、恋人之爱、兄弟姐妹之爱、同事之爱等,将语文课上成了一堂“大爱无声”的主题班会课,这是否恰当很值得商榷。因此,在使用新教法进行新教材教学时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教学方法的正确性。成熟的教学方法一般指向明确,流程清晰,应用自然。教师在使用之前应该对教学方法全部了然于胸,使用起来才会中规中矩,切忌挂羊头卖狗肉,乱贴标签。二是教学方法的匹配性。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必须与教学内容匹配,正所谓因材施教,切忌人云亦云,跟风追样。三是教学方法的实效性。教学使用任何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学习内容,最后的成效是评判方法好坏的唯一标准,如果只重形式不讲实效,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是花拳绣腿。总之,教无定法,有法可法,教成法立。新教材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彻底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课堂教学意识,改革和创新课堂结构模式,改革和创新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改革和创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彬.重新认识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的定位与价值[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1(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70.
[3]杨九俊.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精神与教学期待[J].江苏教育研究,2012(10A).
[4]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33.
[5]余养健.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的使用问题及应对策略[J].福建教育,2006(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Chinese Textbook and the Call for Teaching Reform
SHEN Bin
(Jiangsu Jiangy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Jiangyin 214433, Jiangsu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