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5 00:1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六国论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受众理论概述
受众,是传播学理论中的专业术语。所谓受众,也就是指在某个具体的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收者。对于任何一个传播活动而言,受众接受消息时并不是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传播活动。著名的传播学专家吕杰、张波等人在共同撰写的《传播学导论》中明确指出:“受众不仅仅参与了传播活动,而且是监测传播效果的‘晴雨表’,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以上对受众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受众理论的基本定义,所谓“受众理论”也就是指“以受众为中心构建的理论体系”,它是传播学的基础理论。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学者们就对“受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电视得到普及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后,让学者们更清晰的认识到了受众的强大作用。此后,学者们借助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理论知识,对受众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研究,并得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传播学家德弗勒提出的个人差异论、满足需要论、社会分类论等等,以及詹森和罗森格伦所著的《受众研究的五种传统》一书。
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流行歌曲的“消费功能”更加明显,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流行歌曲要在众多的音乐艺术中占据领先位置,保持常青,必须借助受众理论的指导,认真分析和研究影响人们音乐选择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进行符合大众需求的流行音乐创作。
二、《小苹果》成功的原因分析
《小苹果》之所以能够取得大红大紫的成功,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就在于它较好的运用了受众理论。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郎朗上口的歌词
从歌曲的名称来看,《小苹果》这首作品的歌名比较简单和大众化。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水果,这样就能深刻的记忆。再看歌词,这首作品的第一句歌词:“我种下一颗种子,终于长出了果实,今天是个伟大日子”,一开始就描绘出了在爱情中全心全意付出、苦心经营的一方,最终得到了甜美的爱的结果,充满了美好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摘下星星送给你,拽下月亮送给你,让太阳每天为你升起”,描述的是浓蜜的爱情誓言。“变成蜡烛燃烧自己只为照亮你,把我一切都献给你只要你欢喜”,表达出愿意为了爱情自我牺牲的誓言。“你让我每个明天都变得有意义,生命虽短爱你永远不离不弃! ”,又是极为真切的告白。
《小苹果》的歌词主要讲述了在爱情的奉献精神与对爱人的赞美,通俗易懂,吻合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想象与心理期望。全曲的歌词句句押韵、简单易学、朗朗上口,歌词全在节奏的律动点之上,因此不难明白为什么这首曲子有这么高的传唱率了。歌曲的第三段歌词:“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温暖我的心窝,点亮我生命的火”,是歌曲的副歌部分,这段歌词一直在重复,不断加深听者的记忆。在歌曲的结尾部分,连续的五个“火火火火火” ,更是将整首歌曲的主题推向了顶峰,极具号召力和感染力。
2、动感十足的旋律
旋律线条简单明朗,起伏不大,多以相同音的反复音型持续,也是被大众所熟知和传唱又一原因。从曲式学上看,全曲为ABC三段无再现结构,有层层递进的推动性,使作品充满煽动性和感召力。歌曲的 A 段为前 8 小节 ,节奏型为4/4 拍,为“强、弱、次强、弱”的基本节奏,律动感强,极易吸引听者的律动与注意力。此外,A 段音高跳跃不大,因此大众特别容易演唱。B 段是 A 段的发展部分,音高范围上升了一个大二度,也有了一些简单的音调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强、弱、次强、弱”这一节奏型 。在 B 段的末尾,作者以四拍强力度节奏的口号替代音高,从而加深歌曲的气势及恢弘感,引出歌曲的副歌部分,也是结尾部分。C 段是整首歌曲的重点也是记忆点,是这首歌曲最受大众传唱的部分 。从音高上来看,跳跃性更大,旋律感更强,节奏的创作也更加恢弘,与前段形成对比,再加上最后的重复部分,更加表现出歌曲的热情及张力。
3、轻松幽默的风格
《小苹果》的词曲作者是王太利。作为一个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老男孩”,他深受上世纪风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迪斯科”音乐的影响,“迪斯科”音乐具有典型的强劲有力的4/4 拍,而且歌词通俗易懂,这也正是 《小苹果》的主要特点所在。“迪斯科”兴起于上世纪 70 年代,是一种旋律简单、节拍强劲的流行舞曲。在歌曲 《小苹果》中,从歌曲的旋律到动感的伴奏处处都充满着 “迪斯科”的复古元素,正是这些元素的存在,悄然唤醒了人们对过往年代的怀恋,引起了广泛共鸣。对于 60 后、70 说, “迪斯科”是对青春的美好回忆,听到这样的音乐,潜意识中就不觉回到了那个年少无知的青葱岁月,仿佛重获青春活力;对于 80 后、90 后来说,正值年轻的他们正是乐于释放自我,彰显个性的年纪,又怎能抵挡这种音乐的派对狂欢。在“迪斯科”的舞曲中,人们往往会沉浸在其强烈的节奏和旋律的包围中忘记自我,自由舞蹈,并根据歌曲的节奏变化即兴扭动身体,随之摇摆。这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社会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对压力的释放,宣泄苦闷和对喜悦狂欢的有效途径。因此, 《小苹果》“迪斯科”的复古风格充分抓住了大众的心理需求。
三、受众理论视角下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思考
1、尊重听众的主体地位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听众获取音乐的渠道越来越多,所能接触到的音乐艺术类型也更丰富。听众能够借助互联网络,足不出户就能徜徉在音乐大海中,尽情的享受音乐带来的满足。听众所持有的信息量也许要比流行音乐创作者还要大。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符合听众需求的信息更能被他们所接受。因此,流行音乐创作者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创作观念,在音乐创作中更加关注听众的需求,尊重听众的主体地位。
2、关注大众审美标准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工作和生活中所带来的压力让人们感到很疲惫和无聊,人们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从这种高压中解放出来,暂时释放内心的茫然和空虚。《小苹果》与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文化需求是相符合的,它的歌词和舞蹈动作都简单易学,门槛很低,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和社会层次的人参与,这样容易人们从中找到归属感,心理上使听众得到了满足。
篇2
一、巧用课前3分钟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教10年,我发现许多优秀语文教师非常擅长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特别是合理利用课前3分钟。巧借课前3分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曾用不同形式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效果不错。或安排学生做即兴演讲,或讲笑话,或进行成语接龙 ,或讲身边故事,或说绕口令,等等,把课堂气氛搞活,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期待,从而激发课堂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这不但让学生很快进入高效的课堂,而且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提高他们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大面积地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全方位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经过这样的训练,我明显地感到学生对于问题思维的角度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
二、巧借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写作能力
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知识技能等。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思考能力,需要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多彩的文化载体做保证,让学生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学会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感熏陶、浸润、哺育。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选择了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积极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培养学生喜欢大语文世界。
(一)名人名言,培养学生写作修养
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总是显得苍白无力,语言干瘪,论据过少。《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可以说,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所在。于是我发动他们搜索他们喜欢的名人名言,经常把撞击过自己心灵的文字与他们共享,与名言同行使他们的心灵渐渐丰盈,因为有梦而灵动,因为激情而打拼,大家逐渐喜欢上这种心灵的体操。新学期开始时,我用“只要你选择了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只要你选择了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后悔”与他们共勉;当他们懈怠生活安于现状时,我会写下“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提醒他们昂视人生;当考试失利的阴影软化他们斗志的时候,我会送给他们“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败”帮他们寻回自信;当他们陷入分数的怪圈而无法自拔时,我会用“看轻分数,看重学习”告诫他们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名言的滋养,其实就是一种暗示激励,这也是对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我发现,和名言同行,大家可以变得乐观、豁达、大气。同样可喜的是,经过训练,我常常发现他们的文章写得有哲理了,充满智慧的“凡人凡言”,文章大大增色,绝大多数学生感觉在实际写作中理论论据丰富了许多。真可谓是与名言相伴,人生会更精彩;与神圣同行,学习会更艺术。
(二)多种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多年来,我还坚持每月组织一次学生辩论赛,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咬文嚼字”活动,清理规范校园内用字不规范现象,每年定期更换学生自己创作的校园格言、花语、高考对联等。多年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回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多变了,学生的写作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上升了。一部分学生成为了市级文联会员,并且开始在刊物上发表习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内驱力,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才能较好地提高作文水平。
三、徒手上课,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许多教师都习惯了拿着课前备得密密麻麻的课本和写得详详细细的教案进教室上课,这样上课看似有准备,但其实是准备不足的表现。程翔老师说“语文老师的魅力就在于一枝粉笔”。课前的备教材、备学生,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丢开课本、丢开教案、丢开各种参考资料,能徒手上课。这样的课,会使你有意思不到的收获。例如上阅读课时,教师大段大段十分流利地背诵课文,讲解内容,旁征博引,引导同学提问和讨论问题,学生一定会惊喜万分,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徒手上课对于教师来说,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但也是语文教师魅力的一种展示。我曾徒手上过《师说》《过秦论》《六国论》《鸿门宴》《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课文,学生在表示敬佩的同时,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大增,不再觉得古文难学。这种教学,看似局限于兴趣支点,其实它产生极大的张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们受益终身。
四、品评对联,推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努力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或者是自主支配,学生学习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教师要积极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多年来,我一直尝试用名胜古迹的对联作材料进行品评,增进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增加语文课堂的兴趣。生活处处是语文,每到一处胜迹我都会让学生沉下心来品评对联,写一段欣赏文字,试图用中国特有的而又十分普遍的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更易理解写作的实质,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这精神底子有两方面:一是通过对联这个小小的窗口,感受家乡的历史、自然、风物,使学生能所到一处则爱上一处,与身外世界通畅交流;二是通过活动,习染感知外部世界的视角,依循对联感知自然、人文本身就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视角,而对联的撰写者又以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视角感知自然、感知文化,因此,对联的欣赏过程就是不同视角的习染过程。例如,在山海关的孟姜女庙上我们看到一副奇巧的楹联,引得我的学生望“联”兴叹:“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经过全体学生分析发现,这副楹联写的是当地海阔天空、水绿云白的美丽景色,只有搞清它的一字双音和同音假借这两个方面,才可以读出并理解其含义。原来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此联也可读为:“ 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长,常常长,常常消。”徐渭写下这副空前奇巧的楹联,后人赞叹不已。通过开展品评对联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后,学生们不仅在对联讲究平仄、对仗和仄起平收的基础上明白一字双音和同音假借的重要,而且从心底里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兴趣自长。
五、巧用多媒体,上活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