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4 20:4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匆匆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语言目标:能用定语从句较自如地描述及谈论人和物。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听力,口头表达潜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促进同学间用心合作交流,发展同学间的友谊 。
教学方法 :多媒体的运用能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学生也很感兴趣,极大地鼓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用心性,而且呈此刻课堂上能使教学更生活化,也更直观和具体。
2、设计背景
初步掌握及运用定语从句,如让学生用定语从句来完成对人物喜欢的人物进行描述,如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She is the only one who’s studying French。等。
本课的学习任务就是能初步掌握及运用定语从句,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设计了几个以他们的认知水平出发的贴合生活实际的他们感兴趣的一环扣一环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紧紧围绕总任务展开,再深入,在一个一个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潜力。
3、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4、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透过帮忙学生理解、归纳、总结、讨论等方式学习定语从句,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定语从句,要到达让学生初步掌握定语从句这一目的。
5、教学过程
(1)第一环节: 观察以下例句:The red pen is broken。
The pen on the desk is broken。
The pen that I bought yesterday is broken。
导入:透过对定语的理解,导入定语、定语从句的概念,定语: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短语或句子,当修饰词是一个句子时被称为定语从句。通常置于它所修饰的词之后,这种被修饰的词叫做先行词,引导定语从句的关联词为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可用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关系副词在定语从句中只用作状语。
例句分析: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like me。
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different from me。
He is the only one who is studying French。
Be careful of the person who doesn’t speak and the dog that doesn’t bark。
You can’t wake up a person who pretends to sleep。
He who can’t get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I like musicians who pla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other that he found very difficult is grammar。
The other day, my friends and I talked about the rules that we have in school。
Being a professional athlete is the only thing that I have ever wanted to do。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
I like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得出结论1)当先行词是物时:关系代词代替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用whichthat引导,且不能省略。关系代词代替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宾语时,用whichthat引导,且能够省略。
当先行词是人时:关系代词代替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用whothat引导,且不能省略。关系代词代替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用whothatwhom引导,且能够省略。
(2)第二环节:在学生对定语从句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创设情境,学以致用,让学生分组活动,根据多媒体呈现的情境,有创造性地造句:
This is a singer whothat …
who is a boy。
who is very shy。
who writes his own songs。
who has a song calledQinghuaci。
Who I like best。
It’s an animal thatwhich is very strong。
It’s an animal thatwhich has long nose and big ears。
It’s an animal thatwhich I like very much。
(3)第三环节:在学生对一般的规律都把握好以后,把学生的易错点和定语从句的考点呈此刻屏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作出总结,该环节设计得很好,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观察潜力和主动探究的潜力,效果较好。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I prefershoesthat are cool。
I likea pizzathat is really delicious。
I lovesingerswho are beautiful。
I havea friendwho plays sports。
学生观察后得出的结论为:
whothat在定语从句中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应与先行词持续一致。
(4)第四环节:小节本堂课的资料
什么是定语?
什么是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的结构是什么?
关系词有几重作用?
此环节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升华,并在大脑里构成知识框架,把知识系统化。
(5)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堂课的知识,实践证明,学生掌握得很好。
(6)第六环节:合作探究
留给学生的问题:如果先行词既有人又有物,用什么关系词?
如果先行词是时光,用什么关系词?
如果先行词是地点,用什么关系词?
关系词whose怎样用?
透过此环节给学生留下思维拓展的空间,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体现学习的延续性。
课堂小结:透过例子让学生总结定语从句的规律和特点,同时总结不一样关系词的用法。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定语从句这一语法项目有了不一样程度的巩固和深化。
篇2
关键词:安全教育;日常宣传;防范工作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从娃娃抓起,学龄前儿童,他们的安全意识较差。正如我园课题《幼儿安全自我保护教育的实践研究》所说:安全教育是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问题,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来,不容忽视。特别幼儿园孩子,由于年龄小,接触的事情比较少,没有经验,不懂事,所以,对于幼儿园来说,更应该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时时刻刻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中。因此,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安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一、日常宣传常抓不懈
作为老师,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学生遇上那种触目惊心的安全事故,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我们更是不愿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可是往往事与愿违,不幸的遭遇让他们的父母泪水涟涟。假如孩子不在公路上打闹,假如孩子不坐在车子后座上摇头晃脑,假如孩子不去碰暖水瓶,假如孩子不在滑梯上推搡……也许这些惨剧不会发生。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常常结合身边的例子做宣传,经常这样告诫孩子:下楼梯要把好扶手,靠右走;溜滑梯要排好队,不要挤;遇到陌生人不要搭讪,更不要贪小便宜;过马路要走人行道,不要闯红灯……这些可谓天天讲、处处讲、时时讲。因为幼儿园孩子自制力差,只有把安全之风吹进孩子们的心里,才能让安全意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扎根。
二、防范工作扎实有序
我们的课题《幼儿安全自我保护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有这样的要求: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认识、了解常见的安全标志,在常规教育、游戏活动、安全事故等多种内容中,采取多种方法对幼儿进行安全自护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对安全防范工作从不懈怠:例如经常在教室里书写安全标语、制作警示牌等等;在班级《安全专栏》中经常更新法制知识;在活动时经常组织孩子们唱安全儿歌等;经常开展主题班会,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片等等。
保证幼儿安全和健康,是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的职责,可是,幼儿由于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然而,他们的能力和体力都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时刻不忘渗透安全教育,只有这样孩子们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危险的,什么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篇3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发现活动的效能远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例如,在活动伊始,我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听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对直接引语进行转变,有的甚至对原话复述都存在困难。因此,活动的设计以及活动中出现的意外状况都需要设计者在之前进行周密思考及在课堂上的变通。现对如何发挥活动的效能作如下反思:
(一)设计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相当的活动。
由于我班的学生的上下水平差异相当大。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一定要认清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我在在本活动的开始时,高估了学生听得能力。在及时认识这一不足后,调整了呈现与听的顺序,让学生看了再听,再想,再反应。虽然活动也延续了下去,但听的作用似乎不大。我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学生只是对听到的句子时态不太明确,基本还是听得清楚的。在了解学生听的能力这一真实水平,笔者认为在布置写句子时,事先圈定每组所选用的时态,并让读句子的同学读的同时,写出句中出现的动词形式。这样保证所有学生能准确地获取信息,听也发挥了它应有的效能;同时这也保证了五种时态都能练到。
篇4
【关键词】中小学安全教育 意义 问题 建议
社会以人为本,人以安全为本,安全以预防为本,预防以教育为本。中小学生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知识传播者和贯彻者,他们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一、中小学教师对安全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安全教育高度重视,先后颁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法规。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理、心理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弱,预防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的经验不足,生命安全受到各种潜在不利因素的威胁。并且,中小学生白天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影响源,是学生的榜样和模仿对象。再者,中小学生对教师有着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对教师充满崇拜。因此,中小学教师对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二、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安全教育事关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但是近年来中小学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目前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安全知识匮乏
教师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很难胜任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甚至将错误的知识或危险的行为传授给学生,这是何等危险的事情。中小学安全教育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这不利于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始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安全教育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安全教育课通常是“有时间就上,没时间就取消”。由于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教师往往偏重于认知教育,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提高学生应试成绩上。所以,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课时不足,实际落实及演练甚少的情况,安全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三)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效果不理想
当前,素质教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大多数学校仍以考试为中心,只教给学生应试的知识,安全教育大多是应景之用,只有在诸如安全教育日,或者某时某地发生了安全事故,教师才会向学生传达安全信息。且安全教育活动常常没有统一、健全、稳定的组织结构,缺乏完整、系统、科学的内容和形式,安全教育大都渗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使得学生难以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安全教育内容非常单调,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效果自然不理想。
三、对于中小学教师做好新时期安全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何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是值得每位中小学教师探究的课题。
(一)转变观念,注重安全知识学习,勤于思考
1.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是实践的老师。”中小学教师要转变应试教育观念,树立大安全观,着力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离开这一点一切将无从谈起。教会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掌握防灾避险知识与相应生存技能,是教育本源的回归。
2.注重安全知识学习,勤于思考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安全知识和熟练的反应能力。安全知识和安全观念是防患于未然的知识储备,更是大灾大难中出奇制胜的思想武器。如果平时缺乏安全知识的厚积,要想在危难时刻自救、他救,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中小学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安全知识水平呢?首先,要积极参加安全知识教育培训。专门的教育培训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中小学教师迅速、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其次,平时积极主动、多渠道学习安全知识。如通过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电视、杂志、图书馆、网络等学习安全知识。只有坚持不懈地积累,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安全素养,提高安全教育能力,为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加强重视,认真落实安全教育
当前安全教育大多是应景之用,中小学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是不现实的。
教师要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首先要保证安全教育课时,不可占用安全教育课。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班会、纪念日、活动日等,开展安全宣传周、安全宣传月活动。此外,临下课时、放学时和放假前、重大活动(如社会实践、春、秋游、校运会)等也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时机。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安全教育,争取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讲。
(三)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科学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在安全教育时以传统讲授法为主,大多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演练很少,教育效果不理想。那如何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呢?
1.全面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由于安全教育涉及的面很广,因此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r内容要细化、深化。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安全知识就是生命”的理念,全面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包括交通、用电、用火、防溺水、体育活动、做实验、饮食饮水、预防传染病、人际关系处理、打架斗殴、网络、自然灾害等一切涉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教给学生预防伤害的知识和遇到侵害时的自救、互救、求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 安全教育的内容应有针对性、前瞻性
首先,针对学生经常发生的主要问题进行教育,如违反交通规则、溺水和校园暴力、实验操作、用电、用火等问题,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次,安全教育的内容不能仅限于解决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教师还要有前瞻性。一直以来,教师对地震、洪涝、海啸等自然灾害常识的讲解和应急、避险演练非常欠缺,以致当灾害降临时,学生无法从容面对。中小学教师要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自护知识和能力,学会自救、他救、求救,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再次,安全教育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安全教育要切合中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成长需要和时代需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使之形成正确的安全观。
3.多途径、全方位开展安全教育
首先,教师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安全教育,利用一切机会,如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典型案例分析、张贴标语或告示、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或演练、主题班会等渗透安全教育,力争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说。同时,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学习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时,应注重与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加强演练,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少年的防灾安全知识大多是从课堂和书本上获得的,但理论和现实总存在差距。因此,必须通过实战演练,才能获得实际的知识和技能。此外,中小学教师要转变观念,安全教育内容要从急救型向防御型转变,教学方式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积极探讨新思路,以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资源问题。
2.使学生知道平时生活中不良习惯给地球环境带来的影响。
3.使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平时生活中不良习惯给地球环境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欣赏地球上一些环境问题的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的地球在很久之前是很漂亮,大自然的空气很新鲜,适宜人们居住。但是人们越来越不爱护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为了有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为地球的环境尽自己一份力量。
(板书: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二.新授
1.分组谈论:地球上哪些资源遭到了破坏?
(总结: 水、能源、树、白色污染)
师生一起总结:所以我们平时生活中要节约水、节约能源、节约树木、不要使用太多的塑料制品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这些资源遭到破坏,引导学生思考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怎样做,从而导出本课的小标题。)
2.介绍水、能源、树木的用途
四人组组内探讨它们的用途。
课堂总结:
水—— 人的生命离不开水,我们喝水,用水洗东西。
能源——大部分能源来源于煤和石油。我们开车,冬天暖气取暖等都要用到能源。
树木——木材来自树木。我们用木材做桌子、椅子和许多其它东西。
塑料——我们用来做塑料瓶和塑料袋。
(设计意图:使孩子们明白这些资源的产源及它们的用处,为下面保护措施做铺垫。)
3.了解目前地球上这些资源的现状
ppt展示一组这些资源的现状的图片。
学生了解: 世界上,许多地方没有太多的水。
地球上没有很多煤炭和石油。
我们不能砍伐树木,会造成生态失衡。
使用过多的塑料,它们不会溶解,造成土地污染。
(设计意图:了解资源的现状,使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懂得珍惜、保护这些资源。)
4.提问:为保护地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小组谈论,全班汇报。
师生一起总结
(1)我们不应该浪费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再利用和节约用水。
(2)我们不应该经常开车因为汽车使用许多能源。而应步行、自行车、乘公交、地铁,这样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空气污染,经济又环保。
(3)我们不应该砍伐太多的树因为它们使空气新鲜。我们应该每年要植树,这样地球就不会荒漠化。
(4)我们不应该使用太多的塑料制品,而应公用纸袋和玻璃制品代替它。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生活实际使学生懂得一些节约这些能源的方法,从而为保护地球尽自己一份力量。)
三.拓展
根据刚才所学,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制作“保护地球从我做起”的宣传海报。
(设计意图:根据前面学的知识,制作宣传海报在学校宣传栏张贴,号召其他班级学生一起行动。)
四.作业
篇6
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猛增,日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3%,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居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随着近年高校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如侵犯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学生因车祸致伤致死、因恋爱交友等原因自杀、他杀等非正常的死亡,使得校园安全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据统计,2001年全国58所高校共发生刑事、治安案件11725起,平均每校202起,发案率占管辖人数的3.45%‰。2008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共发生63起安全事故,34人死亡;据《2009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显示,2009年上海高校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2起,造成24名大学生死亡;全国其他各省、市高校安全事故发生率也是不少。综合起来,具体表现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求职安全、突发疾病等方面。这种现状引起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无论对于学生家庭还是学校都是一个悲剧,也因此引发了许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纠纷,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似乎也成为了制约高校对内对外发展的一个瓶颈。也因此,不少高校考虑到自身的长足发展,加强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与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是其中一项举措,安全协议书的内容表现为不同学校各异。
二、安全协议书签定反映的潜在问题
(一)重管理,轻教育
随着社会的步和发展,“以人为本,重视生命,重视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政府部门实行问责制,安全问题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这是尊重生命的体现。但是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却只限于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而不是教育、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如何处理事故,表面上对安全管理工作相当重视;其实是消极防范,以免出现事故承担责任。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只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不违法、不出事就是安全的保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校方在面对事故发生时采取的处理方式,往往只从学校不需要承担任何事故责任的角度出发,包括让学生签定安全协议书,而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却产生不利的影响。
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虽好,但是却将重心偏向管理制度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影响了安全教育的质量。另外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如何,安全教育的质量好坏,在安全事故中的求生技能和能力如何等方面,学校却不太关注,这明显是“舍本逐末、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二)学校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让学生签定安全协议书这一措施,粗看是严格管理的一种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自我管理的一种体现,仔细分析,这里面不免也有自我保护之嫌,甚至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它将责任交到学生手上,将学生推向社会,这势必会让学生对学校的安全管理产生排斥心理,将会让学生对学校缺乏信任,使得学生和学校的关系由受教育者、被管理者与施教者、管理者的关系逐渐蜕变成为一种具有“契约关系”的教育合同关系。这是与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相背离的。学校都开始保护自己了,那又将由谁来保护我们的学生呢?
三、有关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开展安全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安全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真正合格、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较高的科学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素养。因此,高校不应也不能忽视安全教育。
一是树立安全意识。在新生入学之初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行安全教育,使其入学后就初步确立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关于“预防为主、教育先行”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安全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行为管理上,要从充实内容、教育方式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丰富大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对于大学生防范各种危险来说,充分掌握各种危险情形下的防范技能,是他们抵御各种危险的强劲保障。2009年蒋娜红通过开展学生对现存的安全教育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30.47%选择一般,有33.33%认为不大满意。大部分同学觉得现存安全教育观念及模式落后,安全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作为施教者,宜采取可行性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在不同的危机情形下,如何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行正确操作,如何学会在第一时间内组织自救或他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应加强实体训练,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暴力危险。
(二)开展生命教育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都有安全的需要。他所指的安全的需要是指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表现之一为人都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预测和熟悉的环境中。因此,对于校内发生的安全事故,对学生采取严格隐瞒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更不利于安全防范意识的建立与加强,反而会增加学生的主观猜测与推断;另外,现在的大学生掌握信息的手段之多、速度之快,想要对学生完全屏蔽这些信息是不可能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就地取材,及时抓住最新情况,利用学生身边的案例,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恰当地让学生了解发生的事故及其原因,以及事故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对生命已经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以便学生吸取教训,从而起到预防和警示的作用,也使得教育的内容富有时代性。
(三)制定系统、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真正履行高校“教书育人”之职责
不少高校的管理、后勤服务制度明显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为预防和杜绝宿舍火灾事故的发生,禁止学生在宿舍使用热得快、电磁炉等电器,可每天学校食堂中午12点半、傍晚6点以后就没有饭菜供应了;大部分没有装热水器的老宿舍供应热水困难,除了冬天夏天不供应热水,即使冬天供应时间也太短。而一般情况下高校一间宿舍人数为6~8人,配备一个卫生间,部分为两个,人数较多,有些同学还没来得及洗澡就没有热水了,这种情况下明显增加了学生使用电器的隐患,导致管理制度与学生的需要脱节。另外,学校的一些管理方法不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特点;一些管理者本身的行为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因此得不到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支持。
一项管理制度要真正产生实效,是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制定出来就行了,同时需要学生的认同与积极配合。而要得到学生内心真正认同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大学生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从满足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系统、合理和真正适合学生需要的安全管理制度,使得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更加富有科学性和人性化,而不是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在实施中真正得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对待重大事故不隐瞒,尊重客观事实
篇7
一、我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建立在清算基础而非持续经营基础之上。长期以来,对偿债能力的分析是建立在对企业现有资产进行清盘变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认为企业的债务应该由企业的资产作保障。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都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来计算的。这种分析基础看起来似乎十分有道理,但是并不符合企业将来的实际运行状况。企业要生存下去就不可能将所有流动资产变现来偿还流动负债,也不可能将所有资产变现来偿还企业所有债务。因此只能以持续经营为基础而非清算基础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否则评价的结论只能是企业的清算偿债能力。而正常持续经营的企业偿还债务要依赖企业稳定的现金流入,所以如果不包括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偿债能力的分析就有失偏颇。
2、偿还债务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化。偿还负债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可以资产变现,可以是经营中产生的现金,还可以是新的短期融资资金。而后两种偿还渠道往往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常常采用的。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大多是以资产变现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渠道,显然不能正确衡量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
3、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呈静态性,而非动态性。只重视了一种静态效果,而没有充分重视在企业生产经营运转过程中的偿债能力;只重视了某一时点上的偿债能力,而不重视达到这一时点之前积累的过程。
4、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没有将利息的支付与本金的偿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长期性的债务,本金数额巨大,到期一次还本,必须有一个利润或现金流入积累的过程,否则企业必然会感到巨大的财务压力。这样一个积累过程没有在财务分析中充分反映,必然导致企业产生错误的想法。
二、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1、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这方面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分析企业现金流量表,观察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首先要分析基本的经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如果一个企业一段时期从客户处收到的现金大于它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的支出,那么,这个现金流量水平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正数。这个数字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保证,长期出现负值是十分不正常的,经营活动将难以维持。
(2)通过分析企业的现金周转期限来判断现金周转的速度。现金的周转天数实际上等于存货周转天数加应收涨款周转天数减应付贴款占用天数。企业实际现金周转速度取决于这三个阶段占用现金时间的长短。一般来说,现金周转天数越少,其周转速度就越快,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就越强,偿债能力就越强。
2、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借新债还旧债是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一种还债技巧,所以短期债务偿还能力还包括这方面的能力。但企业短期融资能力往往不能直接从财务报表的项目上看出来,需要对财务报表附注予以分析。
(1)企业是否存在大量未使用的银行贷款额度。这种信贷额度的存在往往是企业保持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动态平衡能力的重要体现。
(2)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长期融资环境,如是否具有配股资格、是否发行过长期债券且信誉良好等。良好的长期融资能力往往是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的重要保证。
(3) 企业的长期资产是不是有一部分可以立即变现。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是营运中的资产,短期内难以变现。但若企业有大量的已上市债券和股票,均可以缓解短期流动性问题。
(4)企业若有负债或为他人提供信用担保,均会增加企业的短期支付要求,且为进一步融资设置了障碍。
3、流动资产的质量。流动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短期资源准备,绝大多数流动资产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应转化为现金投入下一轮周转,所以,流动资产的质量也影响今后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质量主要反映为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比是否存在高估的问题。高质量的流动资产应能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而迅速变现。流动资产的质量判别应通过分析每项具体的流动资产项目来得出综合结论。
三、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长期负债是指期限超过一年的债务,长期负债的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保证长期负债得以偿还的基本前提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不至于破产清算。所以,短期偿债能力是长期偿债能力的基础;长期负债因为数额较大,其本金的偿还必须有一种积累的过程。从长期来看,所有真实的报告收益应最终反映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所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与企业的获利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企业的长期负债数额大小关系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对长期债务不仅要从偿债的角度考虑,还要从保持资本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来考虑。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又能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1、“已获利息倍数”指标的改进。“已获利息倍数”指标是根据损益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使用的指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指标反映的是从所借债务中获得的收益为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多少倍。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外借债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经营资本,企业举债经营的原则是对债务所付出的利息必须小于使用这笔钱所能赚得的利润,否则对外借债就会得不偿失,因此该指标至少要大于1。但该指标也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是对企业来说举债经营可能产生风险。这个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期支付利息。如果每期的息税前利润小于所需支付的利息,企业就有可能发生亏损;二是必须到期偿还本金。衡量企业偿债能力时,既要衡量企业偿付利息的能力,更要衡量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只衡量其中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而“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只能体现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二是 企业本金和利息不是从利润本身支付,而是用现金支付。故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还不能了解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偿付本金利息费用。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进一步计算以下两个指标以全面衡量债务偿还情况。
(1)债务本金偿付比率。债务本金偿付比率=年税后利润/(∑债务本金/债务年限),该指标必须大于1,其越高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就一个企业某一时期的债务本金偿付比率看,难以说明这个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往往需要连续计算五个会计年度的债务本金偿还比率,才能确定其偿债能力的稳定性。从稳健的角度来估计这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状况时,又通常是选择最低指标的年度。
(2)现金流量偿付比率。现金流量偿付比率=(期初现金余额+本年度付息与纳税前现金净收入)/[利息支付额+本年到期债务/(1-所得税率)]。该指标用来评价企业是否在其经营活动中产生了足以还债的现金流量。该指标大于1,说明企业有足够现金支付利息与偿还本金。
篇8
【案例一】
参加了扬州市百堂优质课赛课活动,听仪征真州小学许芳老师执教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在这节课上许多细节方面的处理让我领略到了许老师扎实的教材处理能力,丰富的课堂机智,更让我领略到了许老师心中有生,心中有爱。
许老师上课一开始,便帮助学生整理学具,指导学生摆放课本,这一无声的细节,彰显出了她深入骨髓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是呀,我们常将以生为本挂在嘴上,总以为将课堂上得精彩,课堂上悬念叠出,顿悟频生,这就是以生为本。其实课堂的精彩缘于师者心中有生,心中有爱,缘于课堂于细节处关注学生成长,这才是以生为本。课堂上帮助学生整理教具,指导学生摆放课本,这不是许老师的精心设计,这是许老师不经意的一个举动,虽无声,却充满智慧,流露出许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意,使学生倍生亲切感。
许老师在碰到一生将9+46说成了45时,她停了下来,面带笑容的问了一句,你能将自己的算法告诉大家吗?这里的处理许老师花了两分钟左右的时间,我真是佩服许老师那种任何时候都不失真爱的做法,根据我的判断,课堂教学进行到这一阶段,一般学生是不会再犯这种错了,那么这位学生一定是该班的后进生,在全市的赛课上许老师给这一位学生留了两分钟的时间,我想许老师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在这行为的背后如果没有对学生深深的爱,没有对教育意义的深刻理解,我想她是做不到这点的。后进生在公开课上常常是被遗忘的角落,而在本次赛课上许老师和蔼的表情,亲切的询问,对一直处在被遗落的角落的后进生无疑是一次自尊被激发、自信被唤起、自爱被肯定的过程。
许老师的一节课真是让人受益匪浅,让我们懂得了“细节无痕,教育有情”这句话的含义,使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教育!走进孩子心灵的不一定是教师精心的设计,却往往是你的不经意蕴含爱的一个举动,一个笑容,一个眼神,虽无声,却充满智慧。
我们追求民主、和谐的课堂,追求学生在课堂上心灵、思维放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许老师这节课关心学生习惯培养,善待学生错误,细节无声,无痕,无语,教育却有慧,有情,更有爱。教师唯有具备一颗爱心,拥有一片真情,付出满腔的真爱才能发现一个个细节蕴含的教育真谛。“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老师们,我们从事的是阳光底下最辉煌的职业,我们应该用爱的言行书写人生,应该用博爱诠释教育。用爱融化学生心底的坚冰,用慈爱滋润每棵稚嫩的心田。爱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动,只有你付出了、奉献了,学生就会真实的感受到,哪怕一句温暖的话语,简单的问候,或一次心灵的交流,学生都会铭记在心,倍受感动,影响学生一生。
教育需要爱,有爱的教育,才能留下更美好的回忆!
【案例二】
听了全国知名特级教师黄爱华教学“倒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倒数和求倒数的方法后,对“1的倒数”和“0没有倒数”这两个知识让学生悟出。黄老师先在黑板上自然写下“1 、27、1、0、 ”五个数,问学生:“你们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对这个问题学生兴趣盎然。一个说“因为1×1=1,1的倒数是1。”另一个说:“我喜欢求1的倒数,因为1= ,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还是 ,1的倒数是1。”黄老师给予肯定后板书:“1的倒数是1”。接着黄老师又问:“求哪个数的倒数你们最不喜欢?”有的同学说:“我最不喜欢求0的倒数。因为0= ,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变成 ,0不能做分母,0好像不该有倒数。”有的同学说:“我也不喜欢求0的倒数。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不等于1,0肯定没有倒数。”黄老师肯定后,并板书:“0没有倒数。”
黄老师的课,巧妙设计两个问题:①你们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②求哪个数的倒数你们最不喜欢?两个开放性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两个新颖又有深度的提问,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余地,学生主动地获取了新知识。这样,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不再是填鸭式教给学生知识点: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求倒数的方法。教师不再控制学生的学,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学习能力诸多方面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黄老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两个问题,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享受数学思维成功的乐趣。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兵乓球”式满堂问,教师极力控制课堂,控制学生的学,教师以教为中心,忽略学生个性、自主,提问更多的是关注怎么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走。黄爱华老师的问题设计弹性空间很大,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宽松氛围,有心理表达的充分自由,而教师则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下去,实施生成教学。
篇9
关键词:安乐死;尊严;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186-02
一、安匪赖母拍
“安乐死”这个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词euthanasia,这个词的意思是“在愉快中死亡”,这个词主要是对医疗水平不能救治而又忍受剧烈痛苦的病人按照其意愿,由病人自己提出要求或经过其亲属的强烈要求,经过医院的许可并经过司法部门审批由医生实施,让饱受病痛的病人无痛苦、体面地结束生命,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结束生命的方式。通过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安乐死的合理性。但同时也鉴于我国当前的民众意愿、教育的发展、人们的接受程度等各种请款,考虑安乐死的合理性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二、尊重生命原则概述
尊重生命原则指尊重患者生存的权利,尊重患者的生命权。对一些无法医治的病患实行安乐死,既可以让患者免除痛苦,又可以保留其尊严,这正反映了尊重生命原则的深刻含义。因此,从尊重生命原则角度,实行安乐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传统的善始善终、寿终正寝伦理观念仍为人们颂扬。宣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观念,要求医生尽力维护患者的生命。同时,中国传统的思想认为,人的身体、头发以及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没有征询父母的同意,自己不能随便放弃,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孝的行为。这种观念认为个体的生命权属于自己的父母,个体对自己的生命权无权处置,否则就会有悖于伦理纲常,被认为是不孝。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开明。生命权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传统生命权关注生命的长度,其目的在于强调生命的延续以及防止他人随意剥夺他人生存的权利,但这种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被注入了更多的内容,其意义也相应得以延展而主要强调的生命质量和价值。安乐死强调的不是对临终病人的治疗性,它也不以延长临终病人生命长度为目的,而强调对临终病人的姑息性并以缓解临终病人的身心痛苦,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和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三、从尊重生命原则看待安乐死的合理性
生命安全维护权、生命利益支配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生命权的三个主要内容。生命安全维护权即维护生命的正常延续,是指人的生命不受他人的非法剥夺和侵害。生命利益支配权,即处分自己的生命,尽管传统的生命权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但安乐死问题和先生问题对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见义勇为以挽救他人生命以及参加赛车、滑雪等危险竞技项目的行为均被视为对生命权的合法放弃,我国立法对见义勇为和参加危险竞技项目的认可,折射出我国对生命利益支配权的默许。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徐景和认为,《宪法》关于公民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规定既包括公民个人有权选择生存的方式,也包括在特定条件下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安乐死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及他人利益的平衡,是在完全尊重患者意见的前提下,由本人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一种方式。德国等西方国家把安乐死合法化是伦理道德和法律博弈的结果。因此,那些认为安乐死违法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我国的1982年宪法也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肯定了国家有维护公民生命的职责,但这也不排斥公民有选择生或死的权利。从道德层面看,公民在遭受剧烈的身心痛苦、饱受病痛折磨时,公民在不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有权自主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生命权的社会意义主要指人们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人的生命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结合,生物性主要强调生命的周期性及生命的长短,社会性主要指人生存的社会价值,强调人生命的品质及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因此,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的价值主要指他的社会价值。安乐死不是生命的幻灭,而是生命发展历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生命的必然归宿。衡量生命的价值不是时间,而是生命的质量,人的生命是有质量的。人的生命由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部分构成,人的生命的价值也被分为两部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生命的社会价值是指人通过自己的贡献对社会和他人的所负的责任及做出的贡献,生命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活动肯定。
人们捍卫生命权的目的不是一味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让患者在痛苦中去,而是让患者快乐地、有尊严地面对死亡。实施安乐死能够缩短病患忍受痛苦的时间,让患者能够更加科学地面对死亡。安乐死的主要原则是强调对生命价值理论,把死亡看作生命发展的必经过程,服务的目的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而不在于延长患者的生命。并且安乐死还将身心健康统一起来,把减轻病患身体病痛、心理压力、精神痛苦与生命的正常延续结合在一起,将死亡视为自然的过程,以便让患者以舒适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因此,实行安乐死并不是轻视生命,反而是强调生命品质与尊重生命的表现。
四、结语
在中国对安乐死虽然没有法律方面明确规定,但安乐死一直被人们热议,反对者安乐死的大都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主张“生命至上”的观念,因此他们实施安乐死是残忍的、违背道义、没有人性的行为。但对遭受极大痛苦勉强维持生存的人来说,快捷无痛地结束终将逝去的生命,不仅可以免受死亡前的痛苦挣扎,还可以减轻了亲属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安乐死并不是轻视生命,只是强调对死亡的看法,面对死亡我们不一定就是恐惧、害怕躲避,还可以用一种安然的态度对待。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患者的抉择,这既是对死亡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敬重,从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角度可以看到安乐死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2] Bartlett.The Common Base of Social Work Practice.Washington,D.C.;N.A.S.W.
[3] 拉夫・多戈夫,弗兰克・M.洛温伯格,唐纳・哈林顿.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
[4] 冯建妹.现代医学与法律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
[5] 吴言.一些国家关于安乐死的争论与实践[J].国外法制信息,1998,(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7]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1.
[8] 徐震,李明政.社会工作思想与伦理[M].台北:台北松慧文化有限公司,2004:62.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0] 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M].王映桥,栗爱平,译.陈维刚,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38.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pect for life to explore the rationality of euthanasia
WU L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law,Guang Zhou 510006,China)
篇10
极端事件折射社会焦虑
2010年3月23日早上8点,福建小山城南平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案件:一位辞职的社区医生郑民生在南平实验小学校门口手持利刃55秒内刺向13名小学生,造成8名小学生死亡,5名重伤。
人们在愤怒、惊诧之余不由地想到:郑民生是个精神病患者吗?答案很快得到了否定,在面对审讯时,郑民生明确交代作案动机是针对两个人:一个是他认为排挤他、给他设置升职障碍、想逼走他的单位老领导;一个是最终抛弃他的第二任女友。
罪大恶极的犯罪嫌疑人郑民生,固然难逃法律的严惩,但是其从一个平凡的人,一个还算称职的医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演变成一个残忍的、的杀人狂的人生轨迹,或许更需要人们警醒。
可以说,“失败”是郑民生的人生标签:蜗居、恋爱受挫、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失落……当然,大多数人遭遇这类事情也不会犯罪,是郑民生在压力和窘迫之下自己出了问题,他将个人生活的失败归咎于社会,在满怀对社会怨恨情绪的驱动下,最终完全变态。
透过郑民生案,笔者想到了现在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社会焦虑。
社会非理性冲动潜伏危机
当前,为数不少的城市市民似乎或多或少地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中。“社会焦虑”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困扰着人们,城市空气中弥漫着烦躁、压抑、紧张、非理性冲动等气氛。
一些中低收入者在为眼前的生计、为以后的出路焦虑:较高的生活费用如何解决?就业或再就业问题何时解决?家庭成员的医疗费问题如何解决?住房问题怎么解决?就是一些算不上是弱势群体的城市市民也往往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足,而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不利处境心怀忧虑。
社会焦虑出现的背后就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和冲突。在城市中许多社会成员经济位置在较短的时间内会出现一种此起彼伏、沉浮不定的状况,这使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前景往往具有一种不确定的感觉。
社会焦虑潜伏着社会危机。现在常见的现象是在同一城市、同一社区,彼此缺乏信任,人们老死不相往来,更谈不上合作和关爱;城市市民普遍缺乏一种应对社会的从容心态,缺乏从长计议的理性安排,人们会轻视一个社会所应当具有的规则意识和规则体系,进而在行为取向方面更容易选择成本小、见效快的短期行为;处在焦虑中的人,当焦虑增强到一定程度时,一旦遇到对自己不利的问题,容易把不满堆积,放大困难和挫折感,并迁怒于身边的事物。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没有人会把船只失事时一群无组织、惊恐奔跑的人叫做一个‘社会’。那儿尽管有一群人,但并不存在社会。”事实上,社会恐慌的直接原因便在于社会的崩溃。
换句话说,城市社会市民群体性焦虑到了一个临界点,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整个社会的崩溃。
转型阵痛下社会矛盾的纠结心理
市民群体焦虑心态是我国社会转型中的阵痛,也是社会转型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期,社会矛盾多发的高风险时代。社会的急剧变动,意味着人们原来所熟悉的社会环境大规模、急速地变动。在这个变动时期,城市必定会出现大量的新事物、新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和新的规则。人们对于这些事物的认同与适应需要经过一个时期。
因此,在这个特定时期,城市市民对于新的社会环境往往存在着一种抗拒或认可、认同的复杂心理状态。不少人对于社会的未来前景一时不会有十分的把握,也就难免出现一种比较焦虑的心理状态。
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既充满了诱惑,也充满了风险,而且相对于过去而言,集体意志削弱,个人意识膨胀,人们变得越来越独立和自我,同时也变得更加脆弱和自私。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现在也并不成熟,很多必要的规范制度以及必不可少的社会安全网尚未建立起来。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人们难免出现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从而加重了社会焦虑。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的发展和信仰的缺失也造成了城市市民群体生存焦虑。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文化状况是乌托邦政治逐渐熄灭和商品大潮中功利主义、甚至市侩主义的崛起;知识精英主义的文化理想已经破碎,传统红色政治的信念逐渐空壳化,这就造成了信仰缺失,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尤其到了今天,社会资源的格局开始处于定型期,各种既得利益群体已经基本分化完成,大型资本的社会控制基本趋于固定。
于是,在现代的中国城市出现了畸形的一幕:一方面,城市市民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空壳化,人们失去了有着强大意志力的社会信念基础;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和分配的不公所造成的国强民弱的状况,又使人们普遍认为自己成为被剥夺的一“族”,有着强烈的失落感。该有的信念没有了,该得到权利的没有得到,未来的前景也不太清楚,群体性的焦虑也就不可避免了。城市市民的焦虑,深深来源于社会转型后的中国社会整个矛盾和纠结的心理。
政府构筑消除隐患安全机制
在个体充满焦虑和人生缺乏热情的状态之下,政府不能成为旁观者,而应主动消解公众的社会焦虑。
事实上,社会问题的发生并不是由个人或少数人引起的,也不是由少数人负责的,它造成的后果是社会性的,涉及到整个社会生活。对社会问题只有通过社会力量的交汇合作才能改善和解决,因此,政府必须主动解决这种社会焦虑,而不能被动地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