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函范文

时间:2023-04-06 15:3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联系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联系函

篇1

编号:

工程名称

金地·保利·褐石公馆项目

日期

2019年10月11日

至: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抄送:武汉中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我公司(武汉德威暖通空调技术有限公司)于2019年8月23日中标金地保利褐石公馆采暖工程。该工程前期由湖北祥和暖通节能工程有限公司实施223户、

其中存在开槽不达标、压力不足、管路破损、高度不符合要求。部分户型未完工等情况。我公司多次要求湖北祥和暖通节能工程有限公司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但未得到回应。现我公司根据合同约定及甲方要求对存在问题的部位进行整改。我公司将对整改的工作量和图片等资料进行收集和统计。

附件:现场需要整改图片

武汉德威暖通空调技术有限公司

2019.10.11

监理单位意见:

签字:

日期:

建设单位意见: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土”,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

2、能看图用“玉米”说话,知道春天种玉米,秋天就能收玉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指名认读声t、d、m。单韵母u、I,整体认读音节yu。

2、用卡片认读汉字“一”“五”“木”“禾”,基本笔画一 丨 丿 乀,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汉语拼音·识字·听话说话12:“土”、“玉”、“米”》。

二、看图说话。

1、第一幅: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

春天,老猴子带着小猴子去种玉米。老猴子翻土,小猴子播种。他们干得多起劲啊!(“玉米”是什么?你知道吗?)

2、第二幅: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

秋天,地里的玉米成熟了。老猴子和小猴子在一起收玉米,他们心里真高兴!

三、拼拼读读。

指导学生自由拼拼音节认认字,看看图画想意思,再指名试读生字,并正音。

四、学习“土”,指导书写。

1、“土”,什么“土”?(土地、泥土、土堆、沙土、尘土……)

2、指导书写。

“土”:注意上面一横长,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五、 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 “玉”、“米”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

2、学会基本笔画“丶”(点),能说出名称,会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认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玉”、“米”。

1、拼读音节,正音。

2、字词教学。

玉:你知道还有什么“玉”?(白玉、宝玉、玉石……)

米:你知道还有哪些“米”?(大米、小米……)

三、书写指导。

玉:指导学生看课堂作业本上的笔顺,让学生边说笔画边书空。注意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别忘了一点。

米:看课堂作业本上的笔顺书空,注意下面的撇和捺要略长一些。

四、 复习巩固。

1、用卡片认读3个生字和5种笔画。

篇3

【关键词】角焊缝;焊脚尺寸;计算公式

0.引言

焊接在整个钢结构的制造和安装作业中的工作量占有很大的比重,对钢结构工程的建造工期和工程成本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在角焊缝连接设计计算中,并未如钢构件那样具有较全面和深入的分析研究,角焊缝设计与计算大都是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设计计算与实际状况难免出现较大偏差,这在钢结构连接设计中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1.角焊缝的焊脚尺寸选大还是选小

角焊缝的强度与其焊脚尺hf成正比,而熔敷金属量则是随焊缝截面的加大而以焊脚尺寸增大倍数的平方数增加。如焊脚尺寸为12mm的角焊缝,其强度是焊脚尺寸为6mm的2倍,但前者的熔敷金属量却是后者的4倍。通过对角焊缝的破坏强度的试验值可知,小焊脚尺寸角焊缝的破坏强度相对要大于大焊脚尺寸角焊缝,这是因为熔深参与受力的原因。对与须多层焊的大焊脚尺寸焊缝以第一层焊缝的影响最大,对小焊脚尺寸的焊缝其熔深与焊脚尺寸之比要大于大焊脚尺寸焊缝,故其破坏强度也相对较高。

一般情况下,焊脚尺寸在6mm~8mm以下时能一次焊成,超过时则需多层焊,故增加了焊接时间,也使焊接速度降低,成本增高。另一方面,焊缝施焊后冷却收缩引起的残余应力随焊缝增大而加大,故焊脚尺寸也不宜过大。

2.角焊缝连接设计计算公式选用的误区

角焊缝根据其受力方向的不同分为正面角焊缝(端缝)和侧面角焊缝(侧缝),正面角焊缝(垂直于外力作用方向)的破坏强度要比侧面角焊缝(平行与外力作用方向)的高35%~55%。在计算中采用强度增大系数来表示端缝的强度增大效应。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B50017-2003)7.1.3条规定:对承受静力荷载和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正面角焊缝的强度设计值增大系数为βf=1.22;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正面角焊缝的强度设计值增大系数为βf=1.0。如何考虑端缝的强度增大效应,应根据焊缝的受力情况和焊缝的组合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在设计中可能出现承载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下面用常见的一个角焊缝设计实例来进行说明。

图1所示为采用拼接板的角焊缝连接,主板截面为14mm×400mm,承受轴心拉力设计值N=920kN(静力荷载),钢材为Q235,采用E43系列型焊条,手工焊。试采用三面围焊形成设计角焊缝连接。

图1 双面盖板角焊缝连接示意

解:根据拼接板承载能力不低于主板承载能力的设计原则,且为便于侧缝施焊,取每块接板的横载面面积为8mm×360mm,按焊缝构造要求,取焊脚尺寸hf=6mm。

正面角焊缝承受的轴心力为:N3=0.7hf∑Lw3βfffw=590kN

侧面角焊缝承受余下轴心力所需的实际长度为:Lw1= Lw2=(N-N3)/(4×0.7hfffw)+6=129mm

现在采用实例所设计的角焊缝连接,反过来验算角焊缝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大多数人均认为在轴心力作用下,无论是正面角焊缝,还是侧面角焊缝,其有效载面上的应力是均匀分布的,则正面角焊缝和侧面角焊缝有效载面上的应力为:

σf=ζf=N/(0.7hf∑Lw)=180.1MPa (3)

将式(3)结果代入“规范”的正面角焊缝和侧面角焊缝的强度计算公式,分别有:

σf=180.1MPa<βfffw=1.22×160=195.2MPa 满足要求。

ζf=180.1MPa>ffw=160MPa 不满足要求。

现在问题明显凸现:通常按设计考虑,正面角焊缝的焊缝长度是确定的,先按其强度极限承受荷载,余下荷载再由两侧面角焊缝承受,进而计算出侧面角焊缝所需的长度,三条角焊缝当然满足承载能力的要求;而按验算分析,在轴心力作用下,三条角焊缝在有效载面上应力应该平均分布,将设计所考虑的正面角焊缝强度增大部分承受的荷载按三条角焊缝的效载面来平均承受,使得两条铡面角焊缝不满足承载能力的要求。问题出在哪里?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分析出在轴心力作用下,三条焊缝组成的焊缝群在有效载面上应力是如何分布的。

首先需说明一下,不能用材料屈服时应力重分布的概念来解释设计考虑是正确的,即在弹性阶段,三条角焊缝应力是平均分布的,当两条侧面角焊缝进入塑性屈服后所承荷载不能再增加,继续增加的荷载由下面角焊缝承受,直到该焊缝也达到弹性极限。原因有二:一是在钢结构连接设计中,只考虑钢材的弹性极限承载能力;二是焊缝材料构件母材的塑性差,焊缝是否有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来完成应力的生分布,本身就是问题。

3.三面围焊焊缝的应力分析

角焊缝的应力分布非常复杂,很难有解析解,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计算较为理想。用ANSYS程序对图1所示的三面围焊点进行了角焊缝的弹性应力分析。选择焊缝有效载面的形心连线作为代表路径,图2给出了该路径上平均应力的变化曲线。

图2 有效截面上应力沿焊缝形心路径的变化

从图2可知,焊缝应力分布是极不均匀的,正面角焊缝应力中间大,两端小;侧面角焊缝在距正面角焊缝远处应力大,而靠近处应力小,侧面角焊缝应力很不均匀。“规范”规定有效焊缝长度为实际焊缝长度减去起落弧的影响长度,这种处理方法很合理。

就缝长平均应力而言:σv端=174.43MPa,σv侧=176.89MPa

即侧面角焊缝的平均应力是端面角焊缝的1.014倍,说明在弹性阶段,角焊缝有效载面上的应力分布应是均匀的。

4.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实例所作的三面围焊角焊缝设计是与焊缝受力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在轴心力作用下,无论是正面角焊缝或是侧面角焊缝,其有效截面上的应力呈均匀分布,广而言之,不只是三面围焊连接,只要是由正面角焊缝和侧面角焊缝组成的焊缝群,应力在有效载面都是均匀的,在角焊缝设计中应给予重视。

正面角焊缝强度稍大于侧面角焊缝的强度,但并未达到1.22倍,根据实例对正面角焊缝在其真实破坏面上的应力分析,正面角焊缝强度为侧面角焊缝的1.132倍。按“规范”规定:在直接动力荷载的作用下,考虑到正面与侧面组合1.22的情况下,正面1.22的强度增大部分并不一定能得到发挥,为保证设计安全的设计简便,本人认为在角焊缝的设计计算中,无论是动荷载作用或是静荷作用,都不宜考虑正面角焊缝的强度增大效应,建议角焊缝强度按下式计算。

σf2+ζf2=(ffw)2

同时合理选用焊缝的焊脚尺寸,降低焊接材料的消耗和焊接速度、焊接残余应力。当焊件的焊接长度较富余,在满足最大焊缝长度的要求下,采用小而长的焊缝比采用大而短的焊缝要好。对构造角焊缝,更宜按构造要求规定的最小焊脚尺寸选用。

【参考文献】

篇4

1. 梯子跟地面的夹角为A,关于∠A的三角函数值与梯子的倾斜程度之间,叙述正确的是( )

A. sinA的值越小,梯子越陡

B. cosA的值越小,梯子越陡

C. tanA的值越小,梯子越陡

D. 陡缓程度与∠A的函数值无关

2. RtABC中,∠C=90°,a=2,cosB=■,则b的长为( )

A. ■ B. 2■ C. 4■ D. ■■

3. 在ABC中,∠C为直角,sinA=■,则tanB的值为( )

A. ■ B. ■ C. ■ D. ■

4. 小明想测量一棵树的高度,他发现树的影子恰好落在地面和一斜坡上,如图,此时测得地面上的影长为8 m,坡面上的影长为4 m.已知斜坡的坡角为30°,同一时刻,一根长为1 m、垂直于地面放置的标杆在地面上的影长为2 m,则树的高度为( )

A. (6+■) m B. 12 m

C. (4+2■) m D. 10 m

二、 填空题

5. 在ABC中,若∠A、∠B满足cosA-■+sinB-■2=0,则∠C= .

6. 观察下列等式:① sin30°=■,cos60°=■;② sin45°=■,cos45°=■;③ sin60°=■,cos30°=■,根据上述规律,计算sin2a+sin2(90°-a)= .

7. 如图,在高2 m,坡角为30°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地毯的长度至少需 m.(精确到0.1 m)

8. 如图,有一个直角梯形零件ABCD,AD∥BC,斜腰DC的长为10 cm,∠D=120°,则该零件另一腰AB的长是 cm.

9. 如图,在把易拉罐中水倒入一个圆水杯的过程中,若水杯中的水在点P与易拉罐刚好接触,则此时水杯中的水深为 cm.(用根式表示)

10. 如图,在边长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点A、B、C、D都在这些小正方形的顶点上,AB、CD相交于点P,则tan∠APD的值是 .

三、 解答题

11. 如图,在ABC中,∠C=90°,AC=5 cm,∠BAC的平分线交BC于D,AD=■ cm,求∠B,AB,BC.

篇5

【关键词】理解;表达;翻译;错误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述出来的语言活动。而翻译实践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就英译汉来说,包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汉语的表述两个方面。现不少中学生在英译汉的练习中既有对英语语言的错误理解,也有汉语表述不够确切的错误。例如:One must know oneself.误译为: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这句子虽然简单,但中学生在翻译时未把其蕴义表达出来。此句如改译成:人须有自知之明。使人一目了然,非常确切。又如:将The Evening took a poll of the man in the street.误译为:晚报对街上的人进行一次民意测试。这里,中学生不清楚the man in the street是一个短语,意思为“普通人”、“平民百姓”,因误解造成了误译。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中学生在英译汉练习中,一些常见错误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解上的偏差

理解不正确就谈不上确切地表达。造成误解的原因很多,常有以下几种:

(一)多义词的翻译

英语中一词多义的词比比皆是,有的词如只知其常用意义,而不知道其它词意,用常用意义来理解这个词就会引起误解,如:

Please give me a minute description of that matter.误译:请给我一分钟时间描述那件事。分析:minute作为名词,其常用意义作“一分钟”解释,但作为形容词却有“详细、细致”之意且读音不同。该句中应作形容词用。应译为:请给我详细讲讲那那件事。

She is a class basketball player.误译:他是一个班级的蓝球运动员。分析:句中class作为名词,除“班级”、“阶级” 等常用含义之外,还有“优秀”、“卓著”意思。应译为:他是一位优秀的蓝球运动员。

(二)望文生义,片面理解

英语中的词除了一词多义外,由于词的复合或词的上下文关系,词的意义变了,如不勤查词典的话,就会误解词意。如:

He is a very white man.误译:他是一个非常白的人。分析:句中a very white man是习语,是“非常可靠的人”的意思。应译为:他是一个非常忠实可靠的人。

Mary used the restroom four times this afternoon because she has the runs.误译:玛丽今下天午用了六次休息室,因为她连续在跑。分析:复合词restroom不是“休息室”而是“厕所”的委婉语,句中the runs是“腹泻” 而不是“跑步”。应译为:玛丽今天下午上了六次厕所,因为她拉肚子。类似似是而非的短语很多,如:a love child不是“可爱的孩子”,而是“私生子”;white head 是“宠儿”,而不是“白色的头”。

(三)语法知识欠缺,误解句子结构

有些理解错误的造成,不在于词汇,而在于对句子结构没有正确理解。例如:

It’s ten years since he worked here.误译:自他在这儿工作已10年了。分析:句中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谓语若是延续性动词或状态动词的肯定式时,其含义是“已经不”。上句应译为:他不在这儿工作已经10年了。

Words and feathers are tossed by the wind.误译:言语和羽毛,被风吹得到处飘。分析:该句中由and连接的两个并列成份,一个是被比喻的事物,即本体,另一个则是用以比喻的事物,即喻体,这时and应译为“跟”一样,“像”、“如同”、“就像…等,而绝不能译成汉语的并列连词“和”、“与”。应译为:言语如羽毛,风吹到处飘。

(四)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造成误解

在英译汉练习中因不熟悉英美国家的社会风俗、生活习惯或不了解文化、史地和专业等背景知识而产生误解、误译。如:

Beware of your heel of Achilles and try to overcome it.误译:注意阿基力斯的脚踵,并克服它。分析:Achilles’ heel阿基力斯的脚踵,取自希腊神话,有“致命的地方”、“唯一的弱点”之意。此句应译为:提防你那唯一的弱点并努力克服它。

A man without encumbrance is as carefree as a friend of Pan.误译:没有儿女牵挂的人是潘神自由。分析:a friend of Pan潘神的自由,取自希腊神话,意思是“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意思。此句应译为:没有儿女牵挂的人真是快乐似神仙。

二、表达上的偏差

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表达的正确。译文要充分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且达到与原文相似的语言功能,还要语言流畅、地道,并非易事。这就要求翻译者充分理解原文的信息,再把原文用另外一种语言生动、传神、地道地再现出来,从而使读者在读完译文后,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和体验。但现不少中学生在英译汉的翻译练习中,常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主观臆测,死扣词典释义,在翻译中望文生义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这种转换包括语义的传达和形象的转换,而不是词或词组的对应转换,如:

A student can’ t study too hard in his youth.原译:学生在年轻时不能太用功学习。分析:该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十分相似,但由于死扣词典释义,既不符合汉语行文习惯,又未传达原语的真实内容。应译为:学生年轻时愈用功学习愈好。

It is known that human beings are among the least specialized of all animals and can live almost anywhere.原译:众所周知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少专门化的。分析:specialize一词在英汉词典中释义为“专门化”,翻译时如采用此词意,使人不知所云。如再查一下其它英英词典,可发现该词在生物学中释义为:to differentiate an organism or one of its organs to adapt it to a special function or environment,而该本释义正好符合句内容。因此,上句应译为:众所周知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动物。

(二)没能注意单词含蓄引伸的词义

一个词、词组或句子,除了基本意义外,往往还含有上下文所给予的附带念义,即一定程度的含蓄意义。如:

He is a black sheep in the family.原译:他是家庭中的一只黑羊。分析:a lack sheep in the family是一个成语,应译为“败家子”并非“家庭中的一只黑羊”。应译为:他是一个败家子。

Her aunt always remembers her on her birthday.原译:她姑姑总是记得她的生日。分析:remember her on her birthday与remember her birthday不一样。另外在节日、生日等场合记得某人一定会“有所表示”,即送人礼物。应译为:她姑姑在她生日时总要送礼物给她。

(三)不善运用翻译技巧

译文要确切地表达原文内容,必须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进行必要的词性转换,增减词、调整语序,改变句子的结构等,否则译文难于理解。如:

He is anywhere to be found but in his office.原译:他除了在办公室里找不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分析:这译文不仅逻辑上欠妥,而且也显得罗嗦。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翻译时有时就有必要在词量上加以增减以确保译文的通达、流畅,使译文更明确。应译为:他总不在办公室里。

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his footsteps.原译:厚厚的地毯,使他的脚步发不出声音。分析:英语常采用非生物作主语,而汉语在表达习惯上多以人或生物作主语。因此译时要按汉语习惯对句子结构作一调整。应译为:他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四)没转换词语形象,读者对译文不知所云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译文读者和原语作者有着不同的认知环境。如果对原语中某些词语的形象不作技术处理,就无法传达原语作者意图,结果是读者对译文不知所云。如:

It is regrettable that our appeal remained a dead letter.原译:遗憾的是,我们当时的呼吁一直是一封无法投递的死信。分析:a dead letter是个比喻修辞格。为了符合汉语习惯,适应中国人对某些比喻形象的概念,我们就要变换原文的比喻形象。因此,应译为:遗憾的是,我们当时的呼吁石沉大海。

It is the very root of vexation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原译:跟上琼斯是产生烦恼的根源。分析:keep up with the Joneses意思是在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方面要跟上自己的朋友或邻居,在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出现词汇空缺,可根据原词语的深层意思译为“攀比”。应译为:攀比是产生烦恼的根源。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而提高译文质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在英译汉练习中一方面要不断扩大词汇量,勤查工具书,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尽量减少误解;另一方面要不断学结翻译理论,加强翻译实践练习,从误解、误译中受到启迪,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 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3] 余立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M].商务印书馆,1985.

[4] 林语堂.林语堂论翻译.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5] 刘云波.英谚中一种特殊句型的反译[J].中国翻译,1994 (1).

[6] 张煤.英谚中一种比喻的结构和译法[J].中国翻译,1994 (5).

[7] 钱歌川.翻译的技巧[M].台湾开明书店印行(内部交流刊物).

篇6

【摘要】 目的:研究墨旱莲水煎剂对不同药物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制作以环磷酰氨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和以氢化可的松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用不同浓度的墨旱莲水煎剂对其治疗,用电镜或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仪等检测胸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以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组小鼠和以氢化可的松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组小鼠,胸腺均出现典型细胞凋亡表现;用不同浓度的墨旱莲水煎剂对其治疗,均使细胞凋亡情况得到一定抑制,且有计量依赖性。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胸腺细胞凋亡率2.15%;环磷酰氨组胸腺细胞亡凋率30.25%;各治疗组(3~7组)依次分别是28.76%、26.14%、12.06%、3.24%、3.6%。氢化可的松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胸腺细胞凋亡率2.33%;氢化可的松组胸腺细胞亡凋率22.78%;墨旱莲各组(2~4组)依次分别是2.33%、2.31%、2.31%;治疗各组(6~8组)分别是16.52%、9.74%、4.26%。结论: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制作成功;氢化可的松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制作成功。墨旱莲水煎剂可以抑制以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也可以抑制氢化可的松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几乎没有影响。故墨旱莲水煎剂对小鼠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 墨旱莲; 环磷酰胺; 氢化可的松; 小鼠; 胸腺; 细胞凋亡

墨旱莲为菊科植物鳢肠的干燥地上部分。墨旱莲很早就应用于临床,有扶正固本、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的功效[1],主要用于出血性疾病、牙齿松动、须发早白、阴虚血热、肝肾亏损等。本研究探讨墨旱莲对以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和以氢化可的松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免疫调节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3~4周龄,体重18~22g,雌雄各半,150只,由辽宁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药品和试剂

墨旱莲干燥全草,购自锦州市成大方圆药店,制成浓度为1g/ml的水煎剂。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PBS)的配制:Nacl 4g、Kcl 0.1g、KH2PO4 0.1g、Na2HPO3,12H2O 1.442g三蒸水定容至500ml,4℃保存。吖啶橙染色液的配制:吖啶橙10mg溶于10mlPBS中(PBS的pH

1.3 主要仪器

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JEM1200EX型);超薄切片机;(日本LKB5型);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FACScan Cell Quest分析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TGLL18G型)等。

1.4 动物模型的制作

1.4.1 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的制作:将70只小鼠隋机分成7组,正常对照组、环磷酰胺组、5个墨旱莲治疗组(简称治疗组),每日每公斤体重分别给墨旱莲2g、4g、8g、16g、25g,连续6d以墨旱莲水煎剂灌胃;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环磷酰胺组和各治疗组第4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0mg/Kg体重。

胸腺细胞悬液的制备:末次给药24h后,颈椎脱位法处死小鼠,取胸腺 于平皿内用PBS清洗干净,用眼科剪剪碎,过200目筛网制成细胞悬液,置离心管中,800~1000r/min离心10min。用0.01mol/L的PBS重悬细胞,即为胸腺细胞悬液。

胸腺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将胸腺细胞悬液吸入有琼脂空槽的离心管中,2000r/min离心15~20min,使细胞成团;小心吸去上清加入2.5%戊二醛固定液固定细胞团。取出琼脂,切下含有细胞团的琼脂块。将含有细胞团的琼脂块投入装有戊二醛固定液的小瓶中,4℃保存。用0.1mol/L的PBS洗1次,1%锇酸后固定30~60min。用超薄切片机切片,加醋酸铀染色30min,用透射电镜观察、拍照。

凋亡细胞的检测:依上法制备胸腺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数为1×107/ml;用3mlPBS洗1次,1000r/min离心10min,去PBS;加入预冷的70%乙醇固定,4℃放置24h;1000r/min离心10min,去固定液;3mlPBS重悬5min,1000r/min离心10min,去PBS;加入1ml碘化丙啶染色液,4℃避光放置30min;流式细胞仪检测。

1.4.2 氢化可的松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的制作:将80只小鼠随机分成8组:1组为正常对照组;2~4组为墨旱莲组,每日每公斤体重分别给墨旱莲5g(低剂量组)、10g(中剂量组)、15g(高剂量组);5组为氢化可的松组;6组为氢化可的松墨旱莲低剂量组,简称治疗1组;7组是氢化可的松墨旱莲中剂量组,简称治疗2组;8组是氢化可的松墨旱莲高剂量组,简称治疗3组。2~4组、6~8组连续6d以墨旱莲水煎剂灌胃;1组和5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5~8组在第1、3、5天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30mg/kg体重,1~4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胸腺细胞悬液的制备:末次给药24h后,依上法处死小鼠,制作胸腺细胞悬液。

胸腺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调整细胞数为1×107/ml;取95ul细胞悬液,加入5ul吖啶橙染色液,混匀;吸取混合液滴在载波片上,加盖盖玻片;荧光显微镜400倍镜下观察并拍照。

凋亡细胞的检测:依上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转贴于   2 结果

2.1 两种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制作成功

2.1.1 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制作成功

在电镜下观察正常对照组小鼠胸腺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大,异染色质丰富。环磷酰胺组胸腺细胞体积缩小,细胞膜完整,胞浆浓缩,细胞电子密度增加,染色质凝集,在核膜周边形成新月形或花瓣状团块,核膜光滑完整[2]。

2.1.2 氢化可的松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制作成功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胸腺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呈均匀的绿色荧光,细胞核较大,呈均匀的黄绿色荧光(图1)。5组即氢化可的松组小鼠胸腺细胞可见大量的凋亡细胞。典型的凋亡细胞呈不规则形核固缩,染色质向核膜靠拢呈新月状或花瓣状,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可见致密浓染的黄绿色荧光区,说明氢化可的松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制作成功(图2)。

2.2 墨旱莲水煎剂对两种小鼠 胸腺细胞凋亡模型均有治疗作用

2.2.1 墨旱莲水煎剂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在电镜下观察到各治疗组与环磷酰胺组比较,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且随着墨旱莲水煎剂用量的增加凋亡细胞减少的越多,其中以6组(16g/Kg)最好,细胞与正常对照组几乎没有区别。而7组(25g/Kg)较6组细胞凋亡数有所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胸腺细胞凋亡率2.15%;环磷酰胺组胸腺细胞亡凋率30.25﹪;各治疗组(3~7组)依次分别是28.76%、26.14%、12.06%、3.24%、3.6%。

2.2.2 墨旱莲水煎剂对氢化可的松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墨旱莲各组(2~4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情况无有区别。治疗各组(6~8组)与氢化可的松组比较,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且随着墨旱莲水煎剂用量的增加凋亡细胞减少的越多,其中以8组(15g/Kg)最好,与正常对照组几乎没有区别(图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胸腺细胞凋亡率2.33%;氢化可的松组胸腺细胞亡凋率22.78%;墨旱莲各组(2~4组)依次分别是2.33%、2.31%、2.31%;治疗各组(6~8组)分别是16.52%、9.74%、4.26%。

3 讨论

细胞凋亡又叫程序性死亡,是细胞通过基因调控,遵循自身规律,程序性的结束生命,是一种与坏死截然不同的死亡方式。如成熟的淋巴细胞和其他成熟的白细胞寿命只有1天,死一批再生一批相互交替,非常严格有序。若细胞凋亡发生障碍,只生不死,就会出现白细胞堆积,发生白血病。细胞凋亡是保证多细胞生物个体正常发育成熟和维持正常生理过程所必须的。细胞凋亡过程失调不仅可使生物个体失去机体的稳定性,还是许多人类严重疾病的根源[3]。环磷酰胺是临床常用的氮芥类免疫抑制剂,具有细胞毒性,可以引起细胞凋亡[4]。故利用环磷酰胺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制作细胞凋亡模型。从电镜观察结果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胸腺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大,异染色质丰富。环磷酰胺组胸腺细胞体积缩小,细胞膜完整,胞浆浓缩,细胞电子密度增加,染色质凝集,在核膜周边形成新月形或花瓣状团块,核膜光滑完整,具有凋亡细胞的特征。流式细胞仪是定性、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的重要指标,从检测结果可见,正常对照组胸腺细胞凋亡率2.15%;环磷酰胺组胸腺细胞凋亡率高达30.25%。因此,无论从形态学观察结果还是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都说明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制作成功。氢化可的松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作用。本研究利用它的免疫抑制作用,制作细胞凋亡模型。因为氢化可的松进入胸腺细胞后,可以激活胞浆受体,变构后进入细胞核,与DNA反应元件结合,引起基因转录的抑制或诱导,从而使细胞凋亡,故用氢化可的松作为诱导剂制作胸腺细胞凋亡模型[5]。从图1可见正常胸腺细胞呈圆形,胞核较大,呈均匀的黄绿色荧光,胞浆稀少,呈均匀的绿色荧光。从图2可见,5组即氢化可的松组小鼠胸腺细胞可见大量的凋亡细胞。典型的凋亡细胞呈不规则形核固缩,染色质向核膜靠拢呈新月状或花瓣状,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可见致密浓染的黄绿色荧光区。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可知,正常对照组胸腺细胞凋亡率2.33%;氢化可的松组胸腺细胞亡凋率22.78%。所以从形态学观察结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均说明氢化可松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制作成功。

墨旱莲水煎剂对氢化可的松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有调节作用。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墨旱莲各组(2~4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情况几乎没有区别。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胸腺细胞凋亡率2.33%,墨旱莲各组(2~4组)依次分别是2.33%、2.31%、2.31%;说明墨旱莲对正常胸腺细胞几乎没有影响。由图3可见治疗组(8组)凋亡细胞数量与氢化可的松组(2组)比较已明显减少,细胞形态已基本恢复正常胸腺细胞的形态(图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治疗组(6~8组)胸腺细胞凋亡率依次是16.52%、9.74%、4.26%,说明墨旱莲水煎剂对氢化可的松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并且有计量依赖性。

从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情况可见,随着墨旱莲水煎剂用量的增加胸腺细胞凋亡的数量减少,且细胞形态越接近正常对照组,说明墨旱莲水煎剂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并且有计量依赖性。其中以6组(16g/Kg)最好。7组(25g/Kg)墨旱莲水煎剂用量虽然增加,但抑制作用并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说明墨旱莲水煎剂只有在低浓度时有计量依赖性,其抑制作用有一个最佳浓度,超过这个浓度,抑制作用反而减弱。

综上所述,环磷酰胺和氢化可的松均可以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墨旱莲水煎剂对上述两种模型的胸腺细胞凋亡均有抑制作用;在浓度较低时,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也增加,具有计量依赖性;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可以达到最大抑制;此后再增加浓度,其抑制作用不仅不会增加,反而还会下降。说明墨旱莲其药物作用的发挥有最佳浓度值。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医学界,细胞凋亡都是疾病研究的热点。因为细胞凋亡涉及生命活动中的众多领域及机体许多病理生理过程,如胚胎发育、造血、免疫、肿瘤、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等。临床上大剂量的激素应用可诱导病理性免疫细胞凋亡,导致免疫损伤。细胞凋亡的失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机体衰老等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故胸腺细胞凋亡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免疫活性细胞发育、免疫耐受形成机制等免疫学问题的认识,而且随着细胞凋亡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通过干预胸腺细胞凋亡,保护胸腺细胞及提高免疫功能,为临床上的免疫缺陷、重症感染等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墨旱莲是传统的中草药,在临床作为止血药等已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制作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模型,了解到墨旱莲对胸腺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这无疑扩大了墨旱莲在临床的应用。但墨旱莲的哪些成分在起作用,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453.

2 景辉,白秀珍,杨学东,等.墨旱莲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18(4):318~320.

3 刘雪英,赵越平.墨旱莲乙酸乙酯总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中药材,2000,23(7):754.

篇7

练习是语言技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的编写模式、题量与题型和课型的目的密切相关。不同语言、相同技能的语言教学具有相似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因此,不同语种教材的编写理念及方法可以互相学习、借鉴。

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汉韩二语写作研究数量明显不足(刘弘、凌雯怡,2012),汉韩二语写作教材练习的研究更为薄弱。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练会的(杨惠元,1997),汉韩二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关键也在于练习。对写作教材练习的考察,有助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对中级汉韩二语写作教材练习编写模式、题量、题型进行考察,同时对教材使用者进行调查,获得教材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中级汉语写作教材练习的编写提出建议。

本文考察的两套写作教材分别是:

(一)《发展汉语中级写作》(I、II)(蔡永强编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以下简称《汉语写作》,是中国汉语二语写作较为广泛使用的中级教材。

(二)《???????????(中级韩语写作)》(I、II)(韩国延世大学韩语学堂编,韩国延世大学出版部,2008年),以下简称《韩语写作》,是韩国二语写作方面经常使用的中级教材。

二、两套教材练习编写模式的考察

(一)《汉语写作》(I、II)练习编写模式

从形式上看,《汉语写作》(I、II)练习按照三大模块编写:范文分析、写作实践、课后作文。

范文分析部分主要包括范文内容解读与范文写作思路的整理与归纳,以I册第1课练习为例:

1.解读范文《我的朋友――李明》

(1)李明是从哪儿来的?

2.分析范文《我的朋友――李明》的写作思路。

在《我的朋友――李明》中,“我”是这样介绍李明的:新朋友李明的基本情况“我”周末常和李明住一起。

写作实践部分由三个小组活动构成,“活动I”一般包含5-7个词语替换、改写/仿写句子、改写/仿写语段等的练习,“活动II”通常是口头语段练习,“活动III”则是语段写作练习。下面以I册第2课练习为例:

小组活动I:

1.试试看,用“原来……,所以……”改写下面的语段。

我和她说了半天,她好像什么都没听懂。她不懂英语,我就把汉字写在纸上和她交谈,这时我好像感觉不到自己是外国人了。

小组活动II:两人一组,说说你从“飞机降落”到“坐上出租车或机场大巴”的过程。(可以尝试使用范文《来到中国》中的重点词语或结构)

小组活动III:互相说一说你刚来中国时遇到的困难,并写一写。(可以尝试使用范文《来到中国》中的重点词语或结构)

课后作文部分主要包括课后写作,以及上次作文的修改抄写。

《汉语写作》从范文解读,到熟悉范文重点词语与结构的句子/语段的改写、仿写,再到语篇的创作,体现了练习安排的层次性,反映了“过程训练”的写作教学理念。

(二)《韩语写作》练习编写模式

《韩语写作》I、II的练习编写模块不太一致。

《韩语写作》(I)练习按照四大模块编写[1]:导入、准备、写作、整理。

导入部分是写前热身活动,主要引起学生对写作的注意和联想,以I册第1课练习为例:

1.导入:

你们有博客或个人网页吗?

你们在博客或个人网页上留过评论吗?

准备部分是与写作相关的词汇与语法练习。下面以I册第2课练习为例:

①想一想如果写下决心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词。

②用所给的格式完成句子[2]。

写作部分包括“思路仿写”和“语篇仿写”。“思路仿写”即写作过程中的步骤模仿;“语篇仿写”即对照范文进行作文仿写。

整理部分是对前边仿写作文内容的拓展,以I册第4课练习为例:

③看看朋友写的广告,你想买什么东西?

④你想卖什么东西?请把你想卖的东西贴在广告栏里。

《韩语写作》(II)练习按照三大模块编写:范文解读、句法练习、语段语篇写作。以II册第1课练习为例:

范文解读:

2.根据范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收信人 寄信人 希望

1) 祝你成为一名好大学生

2)郑老师

句法练习:

①用“托您的福”句式改写句子[3]

语段语篇练习:

②根据提示完成生日卡的写作。

(三)两套写作教材练习编写模式比较

比较两套写作教材的编写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写作教学理念基本相同――重视“过程训练”的写作教学理念。《汉语写作》I、II与《韩语写作》II的编写模式基本相同。《韩语写作》I关注应用文的书面表达,试图将语言运用、语篇形式、表达功能结合起来,依然关注写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训练。

三、两套教材练习题量的考察

(一)《汉语写作》(I、II)练习题量

练习题量以可以单独抽出作为练习题进行统计。如“课后作文”虽然包含“参考题目”、“口头作文”、“作文要求”三个大题,但是每题不能单独抽出,属于课后作文的一部分,算作一题。如果一个练习题包含两个练习项目,如“下面的语段中,‘当然’的前面省略了哪些内容?试试看,用‘对……来说’改写下面划线部分的句子。”我们将看作两个两习题。据此,《汉语写作》I、II各15课,题量统计如表3-1:

表3-1《汉语写作》(I、II)练习题量统计

课堂练习题量 课后练习题量 总题量 总平均题量

第I册 263 30 293 19.53

第II册 279 30 309 20.6

合计 542 60 602 20.07

由表3-1可见,《汉语写作》I、II总练习题量为602题,平均每课20.07题。第I与第II册练习题量相差不大,第II册总题量比第I册多16题;第1册每课平均题量为19.53题,第II册每课平均题量为20.6,稍高于第I册。

写作练习通常分为堂上练习与课后练习,课堂充足的练习是顺利完成课后练习的保证。从表3-1可以知道,课堂练习题量占总题量的90.03%,说明该教材非常重视课堂练习。

我们为了直观地了解《汉语写作》(I、II)练习量每课变化情况,根据统计结果制作了图3-1。

图3-1《汉语写作》I、II每课题量分布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写作》I、II折线波动基本一致。每册除第8课(写作复习课,主要是语段、语篇的写作)题量较少以外,其余每课题量比较相似。第I册20-21题,第II册比第I册稍多,在21-24题左右,显示该套教材练习量有规律可循,有利于学生学习。

(二)《韩语写作》练习题量

练习题量统计方式与《汉语写作》一样。《韩语写作》I、II各20课,题量统计如表3-2:

表3-2《韩语写作》(I、II)练习题量统计

课堂练习题量 课后练习题量 总题量 总平均题量

第I册 256 83 339 16.95

第II册 358 65 423 21.15

合计 605 148 762 19.05

由表3-2可见,《韩语写作》I、II总练习题量为762题,平均每课19.05题。第II册总题量比第I册多84题;第1册每课平均题量为16.95题,第II册每课平均题量为21.15,高于第I册。课堂练习题量占总题量的79.4%。

图3-2直观地展示了《韩语写作》(I、II)练习量每课变化情况:

图3-2《韩语写作》I、II每课题量分布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韩语写作》I、II折线波动差异较大。第1册练习题量分布较为平均;第II册练习题量则分布不均,变化较大,练习少的一课仅9题,练习多的一课达到34题。

(三)两套写作教材练习题量比较

比较两套写作教材的练习题量,我们可以发现在练习题总量方面,《韩语写作》题量较大,比《汉语写作》多150题。在课堂练习题量方面,《汉语写作》课堂练习题量占总题量的90.03%,《韩语写作》则是79.4%,说明《汉语写作》更重视课堂写作练习。在每课练习量方面,《汉语写作》两册练习题量分布均匀,《韩语写作》则分布不均。

四、两套教材练习题型的考察

(一)《汉语写作》(I、II)练习题型

题型是指为了考察某一内容的理解情况,或为了训练某一语言项目而采取的具体练习形式。我们对《汉语写作》(I、II)练习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考察,归纳出14种题型,见表4-1。

表4-1《汉语写作》(I、II)题型表

序号 题型 具体例子

1 解读范文 找出描写张雨外貌的语句。

2 分析范文写作思路 分析范文《我的“三分钟热度”朋友》的写作思路。

3 句子分析 下面句子中,哪个词语的后面可以加上“着”?

4 语段分析 下面的语段中,什么地方可以加上“虽然”?什么地方可以加上“但是”?

5 改写句子 试试看,用“虽然……,但……”改写下面的句子。

6 改写语段 试试看,用“……。其实……”改写下面的语段。

7 仿写句子 试试看,模仿下面的句子,介绍一个地方的气候。

8 仿写语段 请模仿下面的语段,写一段话。

9 语段写作 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个性,并写一写。

10 口头语段表达 两人一组,说一说你对青岛的了解。

11 补写语段 试试看,把“于是”后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2 词语填空或替换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下面的语段中,哪一个词语可以换成“这时”?

13 语篇写作 课后作文

14 抄写作文 我的作品(即抄写修改好的上次课的作文)

各种题型的题量分布如表4-2:

表4-2《汉语写作》(I、II)各种题型题量分布

题型 解读范文 分析范文写作思路 句子分析 语段分析 改写句子 改写语段 仿写句子 仿写语段 语段写作 口头语段表达 补写语段 词语填空

或替换 语篇写作 抄写作文

第I册 137 14 10 5 19 17 2 13 15 14 13 4 15 15

第II册 140 14 2 13 22 14 2 13 17 14 28 0 15 15

合计 277 28 12 18 41 31 4 26 32 28 41 4 30 30

使用

频率 9.23 0.93 0.4 0.6 1.37 1.03 0.13 0.87 1.07 0.93 1.37 0.13 1

1

从表4-2可以发现:

1.从题型上看,第I册与第II册相比,“词语填空或替换”为第I册独有题型。第I册与第II册题型基本一致。

2.从题型的题量上看,范文分析的题量最大,“解读范文”和“分析范文写作思路”共计305题,占总题量的50.66%,显示出编者对范文示范作用的重视。

与词语相关的练习――“词语填空或替换”共计4题,占总题量的0.52%;与语句相关的练习――“句子分析”、“改写句子”、“仿写句子”等题量共计57题,占总题量的9.47%;与语段相关的练习――“语段分析”、“语段句子”、“仿写语段”、“语段写作”、“口头语段表达”、“补写语段”等题量共计176题,占总题量的29.24%;与语篇相关的练习――“语篇填空”、“语篇写作”、“抄写作文”等题量共计61题,占总题量的10.13%。可见,词语练习的比重非常小。语句、语段、篇章题型占总题量的比例分别是9.47%、29.24%、10.13%,说明编者注意句子、语段、篇章之间的组合关系,重点练习语段的表达。

《汉语写作》与《韩语写作》教材的练习模式各有特色,汉韩学习者对各自教材练习模式的认可度也有差别,具体调查结果见图5-1及5-2:

图5-1《汉语写作》I、II练习编写模式对写作的帮助

由图5-1可知,《汉语写作》I册练习编写模式对使用者写作帮助少的比率占4%,帮助一般占25%,帮助比较大占33%,帮助大占38%,帮助比较大或大共占71%;《汉语写作》II册练习编写模式对使用者写作帮助一般占4%,帮助比较大占56%,帮助大占40%,后二者相加共占96%。

可以看出,使用者对《汉语写作》练习编写模式总体比较认可,认为帮助比较大或大均超过71%,对《汉语写作》II册的认可度更高,高达96%。

图5-2《韩语写作》I、II练习编写模式对写作的帮助

由图5-2可知,《韩语写作》I册练习编写模式对使用者写作帮助一般占38%,帮助比较大的占50%,帮助大占12%,后二者相加共占63%;《韩语写作》II册练习编写模式对使用者写作帮助一般占30%,帮助比较大的占60%,帮助大占10%,后二者相加共占70%。

可以看出,使用者对《韩语写作》练习编写模式比较认可,认为对写作帮助较大或大均在63%以上,对《韩语写作》II册的认可度比第I册稍高。

比较图5-1、5-2可以发现,使用者对《汉语写作》练习编写模式的认可度总体高于《韩语写作》。

2.关于每课课堂练习题量[4]

写作属于语言的输出,对语言运用的要求最高,是语言难度最大的一项技能。在有限的课堂时段,过多的写作操练会让学习者不堪重负,练习过少又无法检验学习者是否真正习得,因此,适量的写作操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以教材小题为计算单位,调查2个课时的适宜练习量,调查结果见图5-3、5-4:

图5-3《汉语写作》I、II适宜的课堂练习量

由图5-3可知,《汉语写作》I册的使用者有6%的人认为适宜的课堂练习量为1-2题,43%的人认为3-4题适宜,38%的人则认为5-6题适宜,13%的人认7题以上适宜。可见,认为3-6题题量适宜的人数最多,占81%。

《汉语写作》II册的使用者有20%的人认为适宜的课堂练习量为1-2题,

48%的人认为3-4题适宜,28%的人则认为5-6题适宜,4%的人认为7题以上适宜。可见,认为3-6题题量适宜的人数超过一半,占76%。

由上可知,《汉语写作》I、II册的使用者大多认为适宜的课堂练习量为3-6

题。

图5-4《韩语写作》I、II适宜的课堂练习量

由图5-4可知,《韩语写作》I册的使用者有24%的人认为适宜的课堂

练习量为1-2题,25%的人认为3-4题适宜,38%的人则认为5-6题适宜,13%的人认为7题以上适宜。可见,认为3-6题题量适宜的人数最多,占63%。

《韩语写作》II册的使用者有20%的人认为适宜的课堂练习量为1-2题,

60%的人认为3-4题适宜,各有10%的人认为5-6题或7题以上比较适宜。可见,超过半数的人认为3-4题题量适宜。

由此可见,使用者认为《韩语写作》II册的练习量应该比I册相应减少,

如果I册适宜的课堂练习量是3-6题,那么II册则是3-4题。

3.关于题型实用性

不同的练习针对不同的语言技能,实用的练习才能有效促学。《汉语写作》的常设题型实用性调查结果如表5-1、5-2:

表5-1《汉语写作》I常设题型实用性统计

我们将表5-1中各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百分比相加,得出各种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语篇写作(60%)――分析范文写作思路(57.5%)――语段写作(仿写/改写/补写)(52.55)――口头语段表达(45%)――改写句子(40%)――解读范文(25%)。

表5-2《汉语写作》II常设题型实用性统计

我们将表5-2中各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百分比相加,得出各种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分析范文写作思路(60%)、语段写作(仿写/改写/补写)(60%)――语篇写作(56%)、口头语段表达(56%)――解读范文(52%)、改写句子(52%)。

我们将《汉语写作》I、II册6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数据分别合并,取平均值,得到表5-3:

表5-3《汉语写作》I、II册6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数据合并表

从表5-3可以看出各种常设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分析范文写作思路――语篇写作――语段写作(仿写/改写/补写)――口头语段表达――改写句子――解读范文。比较而言,改写句子、解读范文两种题型的较高实用性未达到50%,是实用性偏低的题型。

《韩语写作》的常设题型共有6种,第I册仅使用了“完成句子、回答问题、仿写语篇”3种题型。我们分别对使用者对题型的实用性进行调查,结果如表5-4、5-5:

表5-4《韩语写作》I常设题型实用性统计

我们将表5-4中各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百分比相加,得出各种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仿写语篇(62%)、完成句子(23%)-回答问题(6%)。三种题型比较,“回答问题”属于实用性较低的题型。

表5-5《韩语写作》II常设题型实用性统计

我们将表5-5中各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百分比相加,得出各种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仿写语篇(58%)、句子(完成/改写)(50%)――解读范文(29%)――词语搭配或选择(21%)――回答问题(17%)。比较6种题型,后3种实用性偏低。

六、结语

通过对两套汉韩中级写作教材练习的考察,以及使用者的反馈调查,我们发现:

(一)两套教材的编写模式基本相同,反映出相同的教学理念,都重视过程写作的训练,这种编写模式得到学习者的认可。

(二)在练习题量方面,《韩语写作》总题量比《汉语写作》大;《汉语写作》课堂练习题量的比重高于《韩语写作》;《汉语写作》每课练习题量分布均匀,《韩语写作》分布不均。学习者认为的适宜练习量均比现有教材练习题量少。

(三)在练习题型方面,两套教材共有6种共选题型,《汉语写作》的常设题型比《韩语写作》丰富。从学习者反馈看,分析范文写作思路、语篇写作(仿写)、语段写作(仿写/改写/补写)、口头语段表达、句子(完成/改写)等题型实用性较高,而解读范文、词语搭配或选择、回答问题等题型实用性偏低。

注释:

[1]蔡永强.发展汉语中级写作(I、II)[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2]韩国延.世大学韩语学堂[M]???????????(中级韩语写作)(I、II).韩国延世大学出版部,2008年。

[3]李绍林.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刘弘,凌雯怡.国内外而与写作研究现状与特点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3).

[5]杨惠元.论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的练习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篇8

练太极拳时哪个部位出汗了,出透汗了,就说明哪个部位的气血通畅了,汗毛孔打开了,邪气放跑了,毒素(体内堆积的乳酸、尿素、氨等)排除了。练习太极拳虽出汗但不喘,表示你的运动量达到了,处于有氧状态。随着练拳的进步,周身动作越来越协调,汗液也由黏变稀、由咸变淡,这是提高体内血液循环和排毒质量的过程。

不论养生还是技击,练习太极拳都要出汗,这是正常的。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出汗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起初学练的两三年,因本身拙力较多,周身动作的协调不好,所以出汗多点。以后越练越进步,周身动作越来越协调,排出的汗就会减少。一般来说,练太极拳是否出汗和练习时的运动量有关,比如与练拳时间的长短、练习时架子的高低、练习过程中的节奏安排等都有关系。练太极拳不提倡大量出汗,如果要领正确,练完后应该是身体微微发热,有通透的感觉。如果练拳多年以后仍是大汗淋漓,出汗量一点不减当初,就有可能是身体有了毛病或者练拳不得方法、不得要领。随着练拳层次的不同,出汗的效果不一样,出汗的部位、多少、味道都不一样。网络笔名为“赵堡太极觉迟公”的作者对此有以下描述:

第一层次:锻炼气力的阶段,汗出在身体的大部,主要是颈部、胸部、胳膊、腿,还有一些病灶部位,比如说颈椎不适则颈部汗多,手腕不适则手腕汗多。这~阶段主要是犟劲、断劲、蹩劲。如果有心脑血管疾病,则汗液有骚臭味道甚至有火药的味道;如果肾脏不好,则汗液发黏;如果有痰饮等实证,则汗液黏滞。体虚则练完之后大汗不止,要持续出汗半小时以上;肾虚则腿上汗黏滞,抬不动步。身体不健康的人是无法跨越这一阶段的,即使是太极高手,如果身体不适,该出的汗还是要出。

第二层次:胸、背汗多,其他部位汗水渐少。这一层次往往筋骨已经拉开,初具柔韧性,开始有轻灵之劲力,身体已经比较健康。此时养生效果极好,手脚移动则气血充盈,手心、脚心发涨,手心发热。在这一阶段的练习者如果有明师指点,则可以向技击方向发展。

第三层次:背部汗多,其他部位汗水渐少。此层次为养生的高级阶段,身体轻盈,精力充沛,睡眠深沉而少,容易入睡,没有失眠现象,在技击上则向着轻灵如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层次:手脚汗多,其他部位无汗。此为最高境界,非十万遍以上套路锤炼之功不可达到。此境界不用交手,只看汗水即可知道其人水平。太极真传,几百年间得此境界者不过百入。

前辈们说:“热成功,凉招病。”练拳之后全身出汗,身体自然发热,此为正常必然的现象。练完之后,一小时内不宜用凉水、摸凉物(手掌不可碰冷水、石头、铁管等一切凉物),如果热身突然受凉则易患疾病。练功之人应忌凉、知保暖。

篇9

【关键词】 滋脾敛肝法; 盗汗; 脾; 肝疾病/诊断; 儿科病症; 中医/教育; 儿童

小儿盗汗辨证,以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或脾胃积热为多,在临床上通常用益气养阴、清热化湿之法治疗可获效。笔者临证遇一案例,盗汗近1年,曾用养阴清热之法无效,亦见有人报道过相似病例用滋脾敛肝法进行治疗收效,故也采用标本兼治滋脾敛肝法收到良效。对整个治疗过程很有感触,现报道如下。

1 病例分析

患儿刘某,男,4岁,200710下旬初诊。家长代述患儿盗汗近1年。曾到某医院诊治,排除结核病,接受“补钙”治疗,无效。来诊述患儿夜间低热,入睡后则全身汗出,醒后汗止。时轻时重,重时睡衣睡裤可浸湿,汗冷而黏。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神倦乏力,懒言性怪,口干喜饮,纳差腹胀,大便干燥,舌淡红,苔薄白欠润,脉弦缓。辅助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胸片:双肺正常。血微量元素检查提示:血锌低于正常。西医初步诊断:营养不良,锌元素缺乏症。中医诊断:汗证(气阴两亏,阴虚而内热)。初诊辨证分析:由于阴虚内热,热逼津液外出,故盗汗,热不清,则汗不止。故以知柏地黄汤加减合潜阳镇摄之品佐健脾药物治疗,连服十余剂后(一般1剂药服2 d),收效微。后对患儿的病史、症状、舌脉再进行分析,发现忽略了患儿还有明显的脾阴亏损及肝旺表现。脾阴亏损之象:便秘,消瘦,腹胀,口渴。辨证为脾阴亏损,肝旺阳浮。遂调整治疗方法,治以滋脾敛肝,潜摄浮阳。选用张锡纯的资生汤加味:生山药30 g,玄参12 g,土炒白术10 g,鸡内金6 g,炒牛蒡子8 g,白芍10 g,生龙骨、牡蛎各15 g,郁金、地骨皮、丹皮、浮小麦各10 g,小枣6 g。6剂。二诊(20071205)述:服药3剂后夜热盗汗明显减轻,服完6剂后,纳转佳,口不干,大便通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再处方:生山药末800 g,生鸡内金末20 g,嘱每日晨取30 g煮粥,调入适量冰糖,连服1.5个月。半年后随访,夜热盗汗一直未复发,面色转红润。

转贴于 2 心得体会

体会《丹溪心法》对盗汗的定义:“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不睡则不能汗出。方其熟睡也,凑凑然出焉,觉则止而不复出,非若自汗而自出也”。《证治准绳》分析了盗汗的病因病机:“伤损阴血,衰惫形气。阴气既虚,不能配阳,于是阳气内蒸,外为盗汗”。寐则属阴,阴虚则阳旺,盗汗多属于阴虚内热,阳失潜藏。而本例用滋阴降火、潜阳镇摄之法治疗而疗效却不佳,应考虑小儿体质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易脾弱肝旺。本患儿已有脾阴不足、肝旺之象,而用知柏地黄汤为主方,其寒凉降火有余,而滋脾敛肝不足,仅少佐健脾而力不足,续用数剂,难免会碍脾胃功能,故效微。

“脾弱肝旺”虽不是盗汗的直接病理,但服用滋脾敛肝、潜摄浮阳的资生汤加味后效佳。分析本例患儿伴有神倦乏力,形瘦,面色少华,黑睛带绿,口干喜饮,纳差性怪,大便干等症状即所谓“脾弱肝旺”。此“脾弱”应指脾阴不足;脾阴不足,滋生阴津功能减弱,故形瘦神倦乏力,脾阴虚的病机本质是气阴两虚[1];“肝旺”是指肝阴不足,肝中所藏的相火因之偏旺,肝旺乘脾,进一步消耗阴津。所以患儿夜热盗汗与形瘦、神倦乏力、纳差性怪。夜热盗汗愈甚再伤阴而生内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治病求本,本例选用的是资生汤为主方以滋脾敛肝标本兼治,故显效。滋脾阴敛肝法治疗盗汗古而有之,如清·林佩琴治疗盗汗用“益阴汤”,即在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的基础,加麦冬、莲米滋补脾阴;白芍、五味子敛肝;地骨皮退虚热;灯蕊引热下行。

资生汤,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2]中治疗阴虚劳热的第一方,本方主要功效是滋补脾阴。方中重用生山药大滋脾阴[2],辅以土炒白术健运脾气;佐以生鸡内金,不但取其消食腐积,更取其以脾胃补养脾胃;又用玄参退虚热,牛蒡子润肺滑肠通便。加白芍敛肝,丹皮、地骨皮助玄参退虚热,郁金疏肝清热,龙骨、牡蛎潜摄浮阳。浮小麦、小枣柔肝敛汗。标本同治,故收良效。

盗汗虽初愈,但患儿脾阴不足仍然存在,须继续健脾养阴,而生山药其味甘归脾,能健脾滋脾阴,其色白入肺,液浓入肾,又能润肺滋肾;生鸡内金消导助脾胃之运化,以便长期服用而不碍脾胃。

本病例被笔者引入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在临床中要学会抓主证,求病因,有是证,用是方。但必须时刻树立整体观念,须求其病因而辨证施治,此才是中医之精。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英汉翻译文化差异形成原因关联

1.前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承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翻译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或交际活动,即communication,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是一个涉及信源、信宿、信号、信道、噪音等要素,以及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其原则是在过程中保持信息的内容和功能不变。美国一名著名翻译理论家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译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及政策法规,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很难找到准确对等的词汇、源语文化内涵的缺失或译文含义完全背道而驰的冲突等不完全对等的现象。这就需要翻译者博采众多翻译原则之长,阅读多国文化、生活、风俗及法规的不同之处,科学、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翻译出更多符合译文读者国家社会习惯的作品。

2.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英汉这两种文化各具特色,是大相径庭的两种语言,其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着一定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而汉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因此英语中的习语常常涉及水和船,而汉语习语却离不开土。如形容花钱大手大脚,英语表达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水),汉语则为“挥金如土”。在方面也有差异,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国人信仰菩萨、“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因此中国人说“菩萨保佑”、“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西方人则说Go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因生存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如在汉语中的“开门见山”和英语中的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写),all at sea(不知所措),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

3.文化差异的表现与英汉互译

由于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因此语言的使用须遵循文化规则。原文的形象意义在译入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的或者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如politician(“政客”,贬义)和statesman(“政治家”,褒义),但其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存在较大差异,这时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

3.1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因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历史典故,以及带有很深文化底蕴的文化信息,译者翻译时必须深刻了解这些典故及文化信息,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的真正含义。以下是几个汉译英的例子:

(1)Among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

A: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B:盲人国中,独眼为王。

译文A是典型的意译,地道的汉语表达读起来通俗易懂,甚至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在读翻译作品。但译文B同样可以顺畅地传达这层意思,同时由于它属于一种较为新鲜的表达方式,因此读者会在耳目一新的同时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在惊鸿一瞥中领略到异域文化的某些风格特色。

3.2心理思维文化差异与翻译

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万年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必然深刻地影响与思维方式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中西方所倡导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汉英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而且影响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从而影响英汉翻译实践活动。

由于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注重抽象思维,这使得在英语当中抽象表达法的使用相当普遍。而汉民族缺乏英语抽象表达的手段,词语也没有形态变化,这样就使得英语中的大量抽象名词找不到对应的汉语来翻译。相反,汉语中许多表示具体的词也难以在英文中得以体现。如果生拉硬套地翻译,将抽象概念直译出来,译文效果将会不尽人意。下面的句子:

For example,great efforts are made by the American tobacco industry to sell cigarette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where U.S.tobacco export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7 percent in 1974.

在该句中,最难处理的词汇之一就是effort一词,若把great efforts直译为“巨大的努力”,那么译文应为“例如,美国烟草工业为在中东和北非推销香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样处理虽然也行得通,但给人冗长累赘之感,如果把“great efforts”转译为动词“力图”,译文就通顺多了。因此,比较理想的译文应为:“例如,美国烟草工业就力图在中东和北非推销香烟,在这些地区,美国烟草的出口量在1974年增加了27%以上。”

英汉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还导致了英汉语言习语表达上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而语言当中的习语又常常跟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所处的地域和固有的生活习俗联系在一起。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上相距遥远,人们的生活经历、物质环境及社会渊源相差甚远,这就必然导致国家间或民族间的个性差异。因此,这种个性差异使得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更具有丰富、浓厚的民族特色。比如,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中,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者轻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而在中国,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现人们的生活中的,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但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正是由于这种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汉英习语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才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翻译过程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思维方式的转换过程。

3.3文化差异与词汇意义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成分,是语言系统赖于存在的支柱。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

汉语中的表亲关系径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别甚严,既要道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cousin一词笼而统之。同样,英语中的uncle和aunt在汉语中亦无外延相同的对应词。此外,汉语中有人称代词“你”的尊称形式“您”,而英语中却无“你”的尊称形式。这些谦词是汉民族“满招损、谦受益”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词汇上的反映。

文化差异造成的这种词汇空缺现象十分普遍。但是,词汇空缺只是文化的一滴水,更能反映文化差异的是不胜枚举的词汇意义。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对应关系,双语词典的编辑和跨文化交流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条件之上。但是,对应并非就是“对等”。即使概念意义或认识意义相同,但由于文化不同,包括生活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其包含的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和联想意义也会有极大差异。

首先,英语中有些词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对应词则无该种意义。例如,propaganda常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宣传”则无此意义;英语中的gay一词的本意为“cheerful,merry,happy”,但在今天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gay会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而汉语的“开心、快乐”就不会使人产生这种联想。

其次,有时汉语词汇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英语的对应词则没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如“松”在汉文化中象征“长寿”、“骨气”、“气节”,而英语pine则不带这种含义,它只表示一种树木而已。

另外,有时英汉对应词各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如英语中的dragon的文化意义为“怪物、魔鬼、凶残”等,它是一种令人憎恶的怪兽,是恶魔的象征、邪恶的代表。《圣经》中撒旦就被称为dragon。在西方国家中,凶暴的女人被称为dragon,而汉语的“龙”字的隐含意义则恰恰相反,“龙”在汉民族文化中历来都是“神圣、高贵、珍异、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我国古代,“龙”是传说中的“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自喻为龙。可见,英汉民族对于同一事物“龙”所赋予的感彩截然相反。因此,“望子成龙”就须译成hope that hi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如果忽视英语文化差异,机械地将其译成hope that his son will beome a dragon,那就变得不可思议了。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带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也是截然不同的。

4.结语

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系统,而且需要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的渊源与发展,最大程度地了解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使得“完全对等的等值翻译”不可能完全实现。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译入语和源语最大限度的等值,不仅能忠实地表达原文语言层面的含义,而且能够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疏通交际渠道,增进文化交流与沟通,了解中西方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把握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针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译文读者的理解水平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避免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缺失,力求实现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邓炎昌等.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杨磊.论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9.

[5]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