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30 09:4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篇1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个案研究

随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均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建设,以积极应对现代信息化浪潮。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多采用信息技术课程来予以落实,而信息技术教师又十分重要。因此,对其工作现状进行个案研究十分必要。

1、研究设计及过程

(1)研究对象:选取广州市某小学极具代表性的3名信息技术教师,3名教师均具备成熟的教学经验;

(2)研究工具:从3名研究对象的个人介绍、工作环境与内容三方面来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分析框架的构建;

(3)资料收集:通过纸、笔、照相机、录音笔、录像机及电脑等对3位教师的日常工作(时间、地点、互动对象、工作感受、工作困难及解决方法)进行观察、访谈、分析及整理,并收集学校各类日常通知、文件、教师撰写的文档及教案等;

(4)资料分析:对每次访谈、观察及实物进行分析。

2、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任务较繁多

主要体现在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去信息技术教学之外,还需完成学校电教工作、管理机房、宣传工作等[1]。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为:①大部分学校将信息技术课作为副课,导致校领导误以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少;②信息技术教师其信息技术能力优于其他教师,完成上述工作更加容易;③部分学校教师编制较少,师资相对缺乏,因而信息技术教书所需完成工作便更多。

2.2、小学信息教师当前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要求不相符合

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使得信息技术教学不被重视,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①该课程教学硬件欠缺,尚无适用教材,国家尚未对课程标准进行统一规定;②极易被其他主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借课”,导致该课程课时减少。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为: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环境要求较高;②信息技术由于更新较快,因而不易形成稳定的教材与课程标准;③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尚未纳入升学考试中,使得教师重视不足。

2.3、该课程教师地位不高,职称评定难度较大

出现该现象主要原因为:①信息技术尚未纳入小学升学考试,校长、教师及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均相对缺乏;②小学教师职称名额相对较少,而信息技术教书地位相对不高,因而为自身利益争取的机会就更少。

2.4、该课程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职业认同感较为缺乏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当前高等院校尚无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因而相应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较为缺乏;②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多选自其他学科教师,具有专业科班背景的信息技术教师则相对较少。

3、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高工作绩效相关建议

3.1、制定相关规章来对教师工作量加以考核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是信息技术教师所重视的问题,该课程很多教师均反映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很多学校尚未将教师所完成的其他工作纳入其工作量中。主要是由于很多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面缺乏相关计算标准[2]。当前,个别地区已提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如深圳罗湖区教研中心便于2004年出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计算参考意见(征求意见稿)》;和龙江牡丹江市提出,因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环境多为电子辐射环境,故教育部门与学校应予以适当补助、奖励。

3.2、教学应有据可依

较之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定位、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方面尚不明确。原因之一便是国家已出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应标准则仍未出台。若中小学信息技术出台有相关课程标准,则各地可根据本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体情况来进行适用于本地的信息技术教学教材的开发,进而有效结束当前全国各地信息技术教材的混乱现象。而且,一旦课程标准出台,该课程教师便可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有据可依。

3.3、教师应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①加强对教师进行职前培养的力度,师范院校应不断提升相关专业教育质量。这就要求学校应根据一线教师能力素质需求对所开设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尤其应注重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实践,教育见习,加大教育实习比例,使师范生能够及早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解,并及早进行相应能力的储备;

②完善教师职后培训,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及学校应为新入职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与学习机会,对信息技术教师实施定期培训,促进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根据教师不同情况实施针对性培训,可通过面对面培训、网上培训等方式进行培训,从而帮助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更新专业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4、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某小学3位极具代表性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个案研究,对当前国内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现状有所了解,但本研究所得出结果主要基于文中的3个案例,并不具备普适性,但具有一定代表性。

参考文献

篇2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同的教学环创设恰到好处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从“学会”转化为“会学”,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实践这一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把握教学环节之外,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定的数学情境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体现了它独特的优势。在六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来实现。

案例一:

首先,教师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后,教师给出六种图形的形状,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回答这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学生在答对后,师进行链接操作,学生每答一个图形,师配合学生给出这种图形面积计算推导的过程,形象而生动。

这个教学所用的课件是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2003环境编辑的,也就是被广大教师深深喜爱并最常使用ppt,相对与microsoft powerpoint2000而言,2003版本在动画演示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增加了很多对象进出场、运动的效果,特别是增加了沿指定路径运动的功能,使动画设计和实现的技术要求大大降低,充分照顾了在动画效果上有一定要求但一直苦于操作技术的老师们的要求。但是,microsoft powerpoint2003所能实现的动画效果毕竟还是比较简单、定式的,如果想要展示复杂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如翻折,就还需要借助flash的力量。

案例二:

在《翻折与轴对称》一课中,为了具体的展示将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翻折的动态过程,我在制作过程中选用了大量的翻折运动的实例,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得到结论,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更利于学生对该节课知识的吸收、内化和整合。

在《翻折与轴对称》一课中,所有的翻折效果都是在flash环境下编译的,但是整个课件却是在microsoft powerpoint2003环境下完成的,这不但降低了课件制作对教师技术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将flash和ppt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使整个课件制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尤其要着重考虑要重视探究过程。而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可以很好的将多解多变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这充分辅助了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促进积极思维。例如:

案例三:

在中心对称演示的动画中,我们可以拖动图中任何一点来进行变换,可以改变对称中心的位置,可以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可以移动整个图形的位置,令人赞叹的是,不管我们作出怎样的变化,图中的中心对称关系的演示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我们在变化的过程中,涵盖了基本图形的所有关于中心对称的情况,这是其他任何软件在编制和展示的过程中不可比拟的,也是几何画板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二、信息技术促进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1.在尝试中进行的自主探究模式:

案例四:

这是一节数学拓展型课题研究(六年级教材下册),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某通信公司推出新的资费套餐业务

月租通话资费

30元0.30元/分

无0.6元/分

如何选择资费套餐才更划算呢?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应用excel软件根据方案列表计算比较,通过小组内部总结出计算方案,并得出结论,与全体同学交流,并寻求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在结论的基础上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在这样的设计中,教师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自己,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学生们首先尝试一些特殊值的计算结果,然后开始利用excel进行数据枚举、简单计算和横向比较,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教师再通过适时的点拨,数学模型就从生活问题中一点点的提炼出来,进而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函数思想也有一定的渗透。

2.在做中学的操作教学模式

在小学教学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对此我们可以利用microsoftword或excel中的图表功能,来进行初步统计教学。例如在六年级中我们就可以开始渗透怎样去看懂一张统计图表,而在高年级段就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上机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如柱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统计有更加直观、深刻和深层次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多元集成化趋势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 安排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校开设信息技术适应了城市信息社会的基础教育的要求,其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如何设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我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的班级有教材,有的班级却没有教材。如何为没有教材的班级自编好或设计好教材,使相邻班级的教学知识能够衔接起来,极为关键。下面我就谈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及教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

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在信息时代人人必会的工具性学科。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仍有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课时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组教师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使一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协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大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年的锻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显著提高,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形势下,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也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们都很注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努力为学生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网络,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查询、信息处理、信息识别、信息存储与传递等等。现在已经有部分学生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利用网络传递信息。

教学课程方面主要如下安排实行:

一、二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认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熟练鼠标、键盘操作。一年级掌握键盘输入的技巧,并掌握一定的中文输入方法。二年级掌握用计算机绘画的基本方法,能使用计算机进行绘画,并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绘画的技巧,为日后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年级:以学习Word2000为主,学会一般的文字排版技术,能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排版,提高中文输入的能力和继续学习windows的操作。

四年级:学习Word2000和Windows的画图工具,进行较高的图文编排。

五年级:以学习使用论坛为主,学习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型学习,能进行利用网络交流问题,与别人进行交流。掌握利用网络解决课外知识的问题,扩展自身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学会在一些著名的网站上学习,如:中国教学资源网(http://省略/)、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省略/)、新世纪课程网(http://省略/)。

六年级、初一、初二:继续使用论坛,并且学习多种网络交流工具,加强使用网络的能力,增强信息技术的修养,体会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技巧和乐趣(QQ、E-mail、Google等工具)。学会在一些著名的网站上学习,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省略/)、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省略/)、新世纪课程网(http://省略/)。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法

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由于现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模块次序来组织和编排内容,不利于学科教学整合的开展,所以我在上课时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将网络教学与多媒体演示文稿知识模块这些应用性较强、且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安排在教材的第一章、第二章中,而将那些比较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穿插于其中。调整过的教材表现出以下优点:1.有利于与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及早掌握网络技术与制作演示文稿技术,能更好地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2.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师生可以用网络来交流信息,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空间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

2.即学即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

即学即用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种工具,学习计算机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了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就可以用计算机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习微机原理,更无须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例如,我在上“画图”时,让学生将他们用计算机画的第一幅作品做成Windows桌面的墙纸。几次课后,又让学生在画图中制作自己的名片,并为他们印制出来。当学生拿到自己的作品时,心中自然是兴奋不已,一定会将作品珍藏。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尤其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为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的能力有很大差异。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我们既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尤其要因材施教。

3.以用促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4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管理重视程度的意识较薄弱

在高校中往往将教学和科研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标准,那教学、科研管理自然就成为了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高校在这种主流管理意识的引导下,对教学的理解仅限于“教”与“学”,关注的对象也往往落在教师和学生身上,片面的认为档案管理像其它高校行政工作一样并非如教学、科研显得那么重要。

教学档案的管理,较其它的管理工作的确具有一定的单调性,但对管理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使其档案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高校中很多管理人员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对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偏低,以至于在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会直接受到影响。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时效性对高校的二级学院档案管理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的时代,假如高校教学文件或学生档案不能及时做到归类,未归档文件久而久之的积压便会不知去向,对档案保存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造成一定的损失,为教学辅助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的渗透,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档案管理工作是否能取得成效,依然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对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信息化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缺乏

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要求同样适用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技术建设的不健全直接影响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目前大多数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整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于是无法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正是由于教学档案管理没有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不管是在信息资源建设,应用软件开发,还是在标准规范的建设方面,没有建立统一的目录档案系统,导致每个教学环节的归纳都是各行其是,这样一来的管理层次无法提升。高校中二级学院对教学档案的保管,只能是停留在相对滞后的管理方法上,管理在规范性、服务性以及资源共享性方面距离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仅如此,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缺乏在高校的教学档案信息化应用中,存在众多的安全隐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信息化技术管理安全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注重网络黑客或网络病毒的防护,将会给教学档案管理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教学档案管理中一定要进行网络安全部署,防止一切不利因素给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干扰。

(三)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在高校对教师及管理人员学历、能力素养需求较其它行业整体水平偏高的影响下,现在高校中负责教学档案的管理人员在综合素质、工作水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要保证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具备相应技术管理专业的知识。但从大多数高校实际情况来看,缺乏真正掌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人员,因为这对档案管理的人员信息化技术的要求相对专业,不仅要熟练掌握档案管理工作流程,还要能够根据各自二级学院实际情况合理配备和运用教学资源。这样一来,要求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注重信息化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并对教学档案管理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估。

二、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高校的教学档案信息包括教师课堂教学教案、教学日历,以及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成果。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辅助高校实现教学改革过程,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随着教辅工作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程度的提高,使其变得更为系统化、合理化。伴随教辅工作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来,保证各种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学术会议的顺利召开。数字化技术的在教学档案中的不断更新、应用,使信息化可以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教”与“学”的服务,使高校的教学档案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不仅满足了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需要,也是高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程序精简化的表现形式

教学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对档案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由于数字化的信息存储更加方便快捷,有效节省了教学档案信息存储的空间和时间,使存储信息更加的全面和完整。电子信息化的存储方式真正保证了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准确率,并且在保存过程中不会像纸质档案材料那样易损,是教学档案质量提高的一个重大突破。

信息化技术使教学档案管理的内容更为精简,工作程序更为便利,大大缩短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保证了教学档案存储信息的时效性,有利提高管理的工作水平和效率。

(二)实现校务管理工作公正化、清晰化的有效途径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规范化建设,目前体现在校务管理平台尤其是公告栏,例如高校办学、教师的聘任、招生及毕业生就业和出国留学的条件都会通过校级网络平台信息公告栏里进行通知,以便全校师生对信息的全面接收。作为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管理,需要将其有效的信息作为电子档案文件分类存储,有效的扩大了校级网络平台的功能,是提高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真正实现高校的校务管理公正化、清晰化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的客观需要

信息化的技术在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引入,使教学资源配置得到充分优化,减少档案管理工作所用的时间,并且节省高校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学院师生提供全面信息资源,降低档案信息查找的难度,使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更为规范,并且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水平和管理者服务的能力。加强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使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教学档案的利用率的提高意味着档案管理工作对教学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所以,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也是发展高校教学工作的客观需要。

(四)促进高校教辅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使社会和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在这种形势下,高等学校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在社会结构的转型期间,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产业化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让教辅工作更科学化的发展,从而对促进教学工作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对教辅工作现代化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这是高校教辅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决定高校全面推行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客观需要。

三、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一)构建数字化信息的档案系统

档案管理数字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宽带数据的通信传输技术,使教学档案的资源和信息实现数字化。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作为先进的管理体系,其系统众多,例如,多媒体网络技术,TCP/IP等技术,还有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300GB的PH光盘库,以及各种各样的扫描仪器,利用软件的开发工具),将高校教学档案建立成一个目录库,以及电子化的信息系统。甚至部分教学档案,即便非档案资料管理的人员,同样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管理号码,直接上网浏览,这样一来,方便了查阅的教师,丰富了档案管理的手段,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使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便捷。

(二)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体现

首先,通过网络平台及管理软件的使用,部分教学、科研信息更为公开,使教学人员与教辅人员之间的沟通变得高效。直接影响就是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其查阅更加方便、快捷且准确,降低在管理中由于人为因素而所引发的档案存储失误,使高校档案管理的工作更加的规范化、高效化、精准化。其次,通过信息技术的培训,能够使相关人员掌握最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综合管理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建立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社会网络化的应用发展给教学档案管理带来高效的同时,也增加了档案信息的不安全因素,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保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在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中,对信息造成安全威胁的网络黑客以及网络病毒等要有充分的防范意识。因此,必须相应具备完整的安全防范系统,将重要的电子档案信息做好备份,在安全性的基础上确保教学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四、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档案信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档案信息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虽然教学档案资料,各虽然各种电子的文本、网络、还及音像资料已成为教学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二级学院所要整理的学生档案和试卷档案的保存形式是纸质为主的。虽然电子化管理模式已经渗透于档案信息的管理过程,但不同的教学档案信息,对存放的空间、存储的时间都有着更为细化的要求。针对这种资料种类多元化的趋势,要对档案的存储结构进行信息合理配置。将电子资源作为档案管理主要手段,做好专业性的电子档案信息存储,将已扩大的教学档案的接收内容进行及时的归类、调整,使教学档案信息管理实现真正的多元化发展。

(二)档案资料种类的多样化趋势

随着档案信息的多元化发展,在曾经的纸质、电子及影像等教学档案资料种类的基础上,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以符号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料,包括各类信息符号构成的文本,在学校高效能的管理体制下,简单的纸质信息载体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档案管理的需求。尤其在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的今天,档案信息的载体越来越多,于是档案资料的种类便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在教学档案管理过程中,通过扩大教学资料信息的采集的范围、缩短信息录入及输出的时间,强化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使档案管理能够更适合教学工作的需求,为其它教辅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只有加快科学的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手段,将多样化的现代档案资料的应用于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技术管理。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课程整合;教学案例

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选修 7 Unit 5《Travelling abroad》〉

(一)、教材分析(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出国学习或旅游”,课文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部分主要是围绕这一中心话题进行设计的。

“热身”(Warming Up)部分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有关出国的信息包,使之对正文有初步的感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读前”(Pre―reading)部分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个问题是开放性的,讨论出国学习的优点和缺点。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阐述自己的观点,为正文的阅读作知识上和心理上的铺垫;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预测阅读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英国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英国学校学习与中国学校学习的不同。

“阅读”(Reading)部分介绍了主人公谢蕾第一次去国外求学进预科班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房东和导师对她的帮助,使她大胆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最终树立了信心。“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的前两题是针对课文内容而设计的理解题目,后两题是对课文的升华与延伸,问题环环紧扣,耐人寻味。特别是第四题小组讨论部分针对“读前”的What do you think she might find difficult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设计,而且采用了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的“任务型”活动,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进一步地掌握阅读技巧(scanning和skimming)。同时通过本节课帮助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定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决心;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突破本课重点、难点的关键是:

1、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寻找关于旅游的背景资料,创造性地利用学生的热情和广泛的途径让学生学会寻找和搜集资讯并更好地融人课文内容中;2、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设计符合课文需要并使学生喜爱的阅读任务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二)学习者分析

在高中阶段,虽然阅读教学一直受教师的重视,但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高二的学生阅读速度较慢,且正确率也较低;有75%以上的学生其阅读速度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部分学生能在无意识状态下运用阅读策略,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策略。能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的学生其成绩显然高于其他学生。英语阅读策略是指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的操作过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和采用的各种措施,它既包括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又包括其具体行为。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基础上,高二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理解字面意义、具备识别技能;让学生提高文化意识,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语篇结构知识,训练抓住文章主题和要旨的技能;培养逻辑推理、评价和判断等技能,提高识别词语、理解文章和评价作品的能力;训练快速阅读技能,增加获取信息的量,扩大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与综合语言技能的培养:

1、语言技能:①阅读技能:根据篇章特点选择所训练的阅读技能的种类。②听说技能: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有关话题的讨论。③引导学生发现阅读材料中可用于写作的素材。

2、语言知识:在语境中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

3、文化意识 挖掘文化内容,进行跨文化比较。其中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三个方面。

4、情感态度 培养学习兴趣,理解语言隐含的情感,提高人文修养。

5、学习策略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测大意。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以下方面:

Ⅰ、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本课教学多次开展活动课堂,重点在于强调学生参与、实践和探究。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Ⅱ、致力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所带来乐趣。

Ⅲ、重点突出任务型教学。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具体目标的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应是互动型的、合作型的。具有真实性、挑战性的任务和活动,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与互动交流,可以引起学生者兴趣,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五) 评价

本节课很成功,有效地完成了预设目标。课上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从大意到细节以及文中结构,学生都深入理解。最突出的亮点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激活了自己的思维得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阅读技巧与阅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说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利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具,声像并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开展活动课,教师在学生自由对话前,给予学习和练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与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中,模仿英语,运用英语,体验英语。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 漆权《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教师培训教材》

篇6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完善策略

一、信息化时代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在信息化背景下做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也试图通过不断地完善相关的教学方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对新课改的学习和遵循力度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与预期的效果依旧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备课不够充分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但是现阶段,在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笼统;教学内容重技能传授,轻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选择媒体内容比较单一;教在信息技术课程备课中缺乏情境创设等问题。

例如,从某一个教师关于“插入自选图形”的教案中就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教案内容如下所示:

新授:插入自选图形

师:在PowerPoint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自选图形,比如心形、笑脸、箭头、标注等等,我们可以插入到幻灯片中。

演示操作:

(1)插入一图片一自选图形

(2)……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纵观许多计算机教师的教案,不难发现,很多小学计算机教师在传授此方面的知识时,都是以这种形式来完成教学的,而这种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无疑是只重视技术的教授,在其他层面没有任何培养。可以说是课前准备不充分的表现,诸如这样的问题在教师的教案中还可以发现很多。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管理力度不够强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不够强也是现阶段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管理力度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极端的方面,即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做法都不管不顾,教师只管自己课堂知识的传授,不管学生在没在听;另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纪律的管理,形成一种紧张的氛围,造成学生表面认真听讲,实际却走神的现象。

3.不注重课后评价

课后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但是现阶段一些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往往没有认真地批改,教师并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效果,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做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策略

上述问题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完善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

为了确保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足够充分和高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即一是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的价值和功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是创设与学生关系紧密的教学情境,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三是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提高教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工作的完善和优化需要教师以“以生为本”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学生的引导工作,多鼓励学生,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感受到人文精神,以为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学评价策略

课程评级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教师明确评价主体;其次,需要教师明确评价的目的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此外,评价方法要不断地更新、完善,以不断地提高其实用性,现阶段教师常用的课程评价方法往往有小组讨论法、观察法、自我评价法以及网络评价法,而在评价方法选择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评价方法来完成课程评价工作。

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新课改不断深入和完善的今天,如何切实做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所以,广大的小学信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在落实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中以新课程标准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教学现状,发现教学问题,并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所掌握的知识不断地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自身更快更好地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现更好的发展,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33.6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25-02

20世纪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一书给人类的生存与思考打上了新的时代烙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带来教育的革命。在中小学教学科目中,在信息技术与这些科目的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课起着重要的基础和示范作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对其他科目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几年的探讨,结合本人开发的《信息技术课堂助手》系统为例,谈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数字化”。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从2002年起,全国中小学均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网络微机室。经过多年磨练,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部分教师已经成长为学者型或专家型教师。各种教学资料、教学软件、管理方法、教学理念丰富多彩,可以说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生机勃勃。可是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用考试和测试软件能方便地检测学生成绩,但是不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不能检测“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生能否自主学习”。也有些教师提出不用考试而用“电脑制作”,用“学生电脑作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信息素养,我认为这种方法虽然比考试的方法有了进步,但仍然有缺陷,也就是说教师评价的也只是最后的结果,看不出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出现的挫折、解决的方法、创新思维的获取等,所以说这种评价方法也不全面。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的软硬件配置的可行性:现在所有中小学微机室软硬件配置均已达标,并且已实现联网功能也就是说每个微机室都是一个局域网,在硬件上已具备了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可能。微机室操作系统都采用WINDOWSXP以上版本并且配备了常用应用软件。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基础软件环境也是可能的。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开发的可行性:首先,现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数据库软件日趋成熟,教育软件的开发一日千里,所以从技术上实现是可能的;其次,经过多年进修学习,现已涌现出很多专家学者型信息课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高超的软件开发技术,相信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可以成为合格的开发成员或顾问人员;第三,开发出成熟的、功能强大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并可以延伸至信息技术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有着乐观的商业前景。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全国有着数量巨大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数字化”系统有着广泛的用户群。广大学校领导渴望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改革成果;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渴望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渴望降低劳动强度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广大学生渴望客观的评价体系,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可以向其他各学科推广,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主要功能。

1.计算机管理教学功能。这里所说的概念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管理教学,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信息教师的负担。主要功能包括:(1)动态提醒服务,即提醒教师教学进度、学生考勤、该对哪些同学课堂提问(最初使用时使用随机点名提问,或让积极举手的同学回答),还包括日常管理如闹钟功能、动态提供当前日期、时间、上课的班级、节次、课代表任务、本日微机室课表等等提醒。(2)提供考试成绩管理、课件管理、教案编辑管理、课堂练习管理、教学后记管理其他教学资源管理等功能。教案和课件应按课时编号。(3)提供学生签到功能,计算机随机点名提问功能,计算机根据课堂提问次数及回答问题情况智能点名功能。(4)提供教师查询功能,能查询教学进度、特殊情况、班级情况以及每个同学的日常表现记录。(5)提供机器使用情况、维修情况记录及其他功能。

2.详细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记录每节课,每个学生的各种表现。包括考勤记录,操作练习情况记录,教师课堂提问及回答情况记录,课堂学生示范情况记录,小组讨论情况记录,电脑作品创意情况记录,电脑制作进度及问题记录,学生提问问题记录,学生纪律情况记录,自定义项目记录等等。记录的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电脑自动记录为主,以教师和学生输入为辅。

3.学期末评估功能。对各种记录都要量化,量化方法可采用10分制或100分制。根据全部同学记录日志,在学期末不但对每个同学评估量化而且对每个班级量化,也对整个年级量化。在对单个学生量化时包括量化得分,还要有按课时绘制的成长曲线。得分情况不必公布,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评估,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法。

4.系统的开放功能。例如可以对记录的项目管理的项目自定义,既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只使用部分功能,也可以添加新功能。

5.其他人性化设计的功能。如根据当前日期时间,按照课程表自动调用上课班级、学生名单;系统可后台工作(放于系统托盘),不影响屏幕;系统设置简单(只设置时间表、课程表、班级和学生名单等)。

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的实现。

系统要求有明确的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进度表;微机室要有固定的课程表、上课时间表;学生在微机室内有固定的机器号;学生名单应包括班长、课代表及各小组组长;教师教案、课件、练习和考试内容或其他资料有相应的课时编号。

硬件平台:多媒体网络微机室

篇8

【关键词】微格教学 信息技术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01-02

一、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模式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爱伦(Dwight W. Allen)博士在1963的提出,目前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推广。爱伦(Dwight W. Allen)博士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教师或已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北京教育学院微格教学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理论、视听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1]。微格教学已被证明是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方式,它依据斯金纳程序教学中的“小步子”原则和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思想,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可以单项把握的技能训练点,让学生揣摩、尝试,并借助现代化的声像视听媒体,通过摄录、回放、自评、互评、纠正、重试等步骤,使受训者的教学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微格教学具有如下特征:范围小、规模小;有操作、有记录;可重复、可调整;有反馈、有循环;可控制、可模仿;可适用于一般情境。[1]

二、对信息技术微格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选修课开设以来,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起步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三个阶段的发展[2],由最初的工具课程发展成为文化课程,并由选修课发展成为必修课。200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充分反映了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目前,我国已在全国大部分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已成当前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与其它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还处在探索过程中。信息技术微格教学作为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手段,在许多师范院校也已经开展。笔者根据近年来从事信息技术微格教学指导工作所取得的经验,从信息技术课程特征入手,结合信息技术新课标的精神,依据建构主义思想,提出对信息技术微格教学的几点看法。

1.加强微格教学理论学习

目前,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模式虽已在各高师院校广泛开展,但微格教学指导教师却还非常缺乏。所以,经常会由其它课程教师临时指导。这些教师往往没有经过微格教学的专门培训,缺乏微格教学理论知识,不知道微格教学流程和训练方法。导致微格教学训练变成了传统试讲的摄录版本,违背了微格教学的初衷。所以,对于进行微格教学指导的老师,应事先进行微格教学培训,让指导教师弄清微格教学理论思想、实施方案、教学模式及评价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另外,为了减少反复对不同微格教学指导教师的培训,并提高微格教学培训效果,可将微格指导教师固定下来,形成团队,让他们有时间进行微格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之前,也应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微格教学理论学习,让学生领会微格教学思想,从而自觉按微格教学规范进行训练。

2.深入研究信息技术新课标

信息技术微格训练是为了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国在2000年和2003年分别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作为不久后将走上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岗位的学生,应当对这两个文件进行深入研究,领会两个文件的精神,明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微格教学训练过程中,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3.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

微格教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按不同的教学技能进行分类,每一次训练只集中训练一种技能,只讲一项教学内容[3]。这种方法可使学生的训练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利于学生把握单项技能要领。由于各国的教育教学思想价值观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国的教学技能模式分类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我国,普遍采用北京教育学院微格教学课题组的分类方法,将微格教学技能分为十项,分别是: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授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和课堂组织技能[3]。然而,真正的课堂往往不只涉及一种教学技能,而是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技能。例如,几乎每堂课都会涉及导入、教学语言、提问、讲授、板书、课堂组织等技能;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还经常涉及到演示技能、变化技能。因此,微格教学训练不能只满足于对单项技能的训练,而应在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足够的综合技能训练,通过综合技能训练,让学生练习和掌握单项技能之间衔接与转换的方法和技巧。

4.重视备课环节,个别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规范教案格式

一堂课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古语说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教学也一样,没有充分的准备工作,就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微格训练之前,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备课。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利用备课这一环节,钻研教材,拓展专业知识,确立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原则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个别备课往往会受到个人知识经验与思维方式的限制,因此,除了个别备课以外,还应进行集体备课,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微格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4],而集体备课恰好为学生提供了协作和交流的机会。集体备课,有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学生对微格教学思想和手段的进一步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协作与交流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微格教学的兴趣和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向往。集体备课应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主要讨论“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当然,集体备课少不了微格教学指导教师的参与,微格指导教师要真正做到“指导”,要善于发现学生教学设计中的闪光点,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对于违背教学原则的做法要予以指出,但不能固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很多软件操作性质的内容,而软件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总是滞后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应注重思想而不是方法,应强调文化而不是工具。

备课的结果要以教案的形式呈现,作为微格教学的教案,要符合微格教案要求,特别地要注明本次微格教学所训练的教学技能,让学生不仅要注重本次微格教学的教学内容,更要注重本次微格教学所训练的教学技能本身。

5.进行角色扮演,营造真实课堂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创设情境有利于学习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引出整体性的任务。微格教学最初就是由“角色扮演”发展而来的,其目的就是试图模拟一个小化的真实教学环境,以帮助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因此,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同一小组的非试讲学生要积极地扮演学生角色,帮助试讲者进行训练。这就要求微格教学指导教师要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使得微格训练课堂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非试讲学生乐意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试讲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才华。

6.及时回放评价与反馈,采用差异化教学

微格教学中引入了摄录设备对试讲学生的试讲过程进行录制,以备回放,通过回放,学生可以以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利改进。试讲结束,指导教师、同学和学生自己应立即对试讲过程进行评价,对于有争论的问题,可以用慢放、暂停和重放的方法,追根究底,不留疑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教学时数有限,学生人数较多,为了节约时间,指导教师往往只是泛泛地对试讲情况进行评价,而没有回放录像进行问题定位,造成学生也只是泛泛地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却不明白该从哪里进行改进。因此评价不能止于形式,要落到实处,不能单纯追求试讲学生的人数,要注重试讲的效果。对于试讲学生明显存在的问题,可以立即进行重讲,以促进学生及时改进。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在进行微格教学安排时,小组人数不能太多,学时不能太少。笔者认为,每小组人数不应当超过10人,每个学生平均学时数应不少于4学时。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的确,在学生以往的生活和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些有关教学的知识经验,并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质,在微格教学所要求训练的教学技能中,有些同学已较好地具有某些技能。比如,有的同学很善于导入,有的同学板书技能掌握很好。因此,微格教学也应采用差异化教学,不同的学生要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重点训练不同的技能,这就需要指导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必要时,由指导教师指定试讲内容,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技能。

三、结语

微格教学是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离不开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但要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还必须结合教学理论、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孟宪凯.微格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相东.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N].中国教育报,2001(8).

[3] 陈传锋.微格教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4] 吴渝.微格教学实训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 教育技术;网络培训;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053-02

引言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引入,更使我国的教育发生了巨大变革,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应运而生。一方

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部分。

一、 中小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内容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师[2004]9号)(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我国颁布的有关教师的第一个能力标准。根据《标准》中对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要求,非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意识培训内容

中小学教师除应具有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所学教育技术知识的意识外,还应具有将有效信息整合到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意识。教师应认识到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和反思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 知识技能培训内容

教师应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对信息的检索、加工、利用和评价,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中小学教师应能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在教学中,营造新型学习环境;能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能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 道德素养培训内容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甄别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资源;能尊重知识,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坚守网络道德。

培训的具体课程主要有:教育技术学,学习理论,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internet的使用,文字处理,教学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基础,网络道德修养等。

三、 传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式与不足

传统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式主要是脱产式的集体培训,将所有参训教师集中起来,采用面授的方式开展培训。往往是由各地区的师范院校组织,各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培训。传统的培训方式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

传统教育技术培训的培训内容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往往是受训教师在培训中获取的知识,无法在返校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 培训目标不明确

在《标准》出台之前,由于国家缺乏具体的培训指导文件,各学校往往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发展需求制定培训目标,而这样制定目标的方法极不规范。更有的学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借用其他学校的培训目标。

(三) 评价方法不科学

传统教育技术培训对学员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考试。在培训结束后,所有受训学员参加统一考试,培训组织机构仅仅根据学员的考试成绩对其进行评价,无法对教师在实践技能和思想意识上的转变进行评价。

四、 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

(一) 相关概念

1、校本培训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元,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有效性、经常性、灵活性和经济性。

2、 网络培训

网络培训就是所谓的E-training,指主要通过因特网进行的某种技能或内容的学习和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全新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

3、 校本网络培训

校本网络培训方式,是指教师每周抽出一定时间,使用自己或学校的电脑,登陆学校组织建设的培训网站,在帮促者的指导下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学习与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身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最终将它们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它以培训网站为平台,依靠学校自身资源,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将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学校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在校本网络培训中不存在培训教师一称,取而代之的是培训帮促者和管理者,他们是学校内部那些参加过国家级或省级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和计算机技术人员。这些教师在学校邀请的专家指导下,负责培训的设计、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培训的具体实施。帮促者是帮助学员完成培训的人,管理者则是培训管理人员与网站维护人员。校本网络培训的受训学员为学校的学科教师,培训性质是全员培训。对受训学员的评价采取动态电子档案评价,由帮促者和管理者共同完成。

(二) 校本网络培训实施流程

笔者以教育技术培训核心内容之一,教学系统设计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详细介绍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流程。这一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为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网络探究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案例的学习。学习目标为:了解信息化教学的概念;了解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至少能熟练地将六种教学模式中的一种用于实际教学。学习时间为四周,学习最终任务是任选其中一种教学模式,制作一堂信息化教学课的教案并进行实际教学。

图1为培训流程图,下面就帮促者、管理人员和学员在这一培训过程中各自的任务进行分析。

1、 帮促者

帮促者在整个培训中最根本的作用是帮助学员顺利完成培训。学习开始前一周,在教学公告中公告,通知学员做好下一阶段的学习准备,然后进入虚拟教室和资源库上传相关学习资源。本阶段培训开始的前两周,学员属于自主学习期间,帮促者的任务是回复学员的电子邮件或类似的交互信息,解答学员在提问系统中提出的问题。如遇到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可以组织所有学员到讨论区进行专题讨论,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加入讨论行列。第三周,开始对学员提交的信息化教学教案进行初步修改,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学员,并组织学员在专题讨论区中进行讨论,鼓励学员互相修改教案,以帮助学员完善教案。第四周,在学员完善教案后,选择部分较为优秀的教案放入学员成果展示,并对学员即将开始的实际教学提供参考意见。在学员实施教学时,有条件的帮促者可以到堂听课,甚至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像,作为学习资源供其他学员学习。教学结束后,根据随堂听课的体会和学员的反思日志对学员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建议,并协助管理人员完成对学员该阶段的学习评价。最后,帮促者要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小结,准备下一阶段的培训工作。

2、 学员

学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便是交互,与学习内容交互,与帮促者交互,与其他学员交互,与自己交互,与自己的学生交互,他们就是在不断地交互中小学习、提高。学员登陆网站看到教学公告后,开始关注相关信息。前两周,浏览培训网站中的单元学习信息,下载相关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与帮促者或其他学员进行交互,可以使用电子邮件或其他工具进行单独的交互,也可以在提问系统中提出问题,与所有人进行交互。第三周,选择感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参考资源库中提供的相关案例和自己搜寻到的案例,制作一堂信息化教学课的教案并提交。收到帮促者的修改意见后,与帮促者和其他学员讨论,互相帮忙修改,并与自己的学生交互,最终完善教案。第四周,在实施教学前再次与帮促者和其他学员进行交互,听取他们的参考意见,然后实施教学。教学结束后,与自己的学生、帮促者及其他学员进行交互,进行自我反思、自评和互评。最后,完成学习日志,准备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3、 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担负着对整个网站的维护与管理以及对学员的评价工作。管理人员在帮促者的协作下,依据学员提交的教案、实际教学情况、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情况以及学员的反思日志,对学员该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并将评定意见填入学员档案袋中,留待以后在培训最终评价中使用。

结语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国家的一项重点工程,要使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上一个新台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本文所提出的校本网络培训方式仅仅只是一种构想,并未具体实施,希望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有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G].2004.

[2]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玉斌.校本培训:教师培训新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4]黄淑珍.基于web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2,(11).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乐学氛围;素养提升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运用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信息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标志,成为新世纪的人才培养的标志。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阅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利用信息教育技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切记正确应用信息技术,防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整合。

1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 再加上农村孩子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教好几个学科,工作量大,备课手写麻烦,于是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应付检查,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教案。网上的备课各种各样,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比如:我在备北师大版第二册语文《车的世界》这课时,就参考利用网上的好几种教学设计,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导入用图片,学文用投影,朗读用录音。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让学生体会大城市中马路上的热闹繁华,并且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车辆以及它们的用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一直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有效利用信息教育技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银河吗?银河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银河就像一条大河,有的说银河像黄河……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播放课文录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银河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2 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生动形象

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时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好看的视频,想不想看?请你仔细去看,边看边听,然后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景象?

学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看的认真,听的仔细。那么你们知道燕子妈妈是怎样教他的孩子认真观察的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燕子妈妈笑了》。这节课同学们如果能认真学习,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快来瞧大屏幕,这是课文中藏着的15个调皮的生字娃娃,请大家拿出笔,对照大屏幕,在课文中圈出他们,然后再拼一拼,多读几遍。看谁圈得快,记得多。

生圈字读字]

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二册语文《车的世界》这课时,识字教学片段中[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很认真,那么,你有信心把本课的生字学会吗?(课件:带图生字词)看,这么多的小汽车向我们开来了,先借助图片自己读一读,再和同桌读一读。

师:谁愿意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指名认读。

师:现在,小汽车把生字词丢下跑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指名认读词语、生字,并把好的识字方法告诉大家。

师:认识了本课的生字,相信大家一定会把课文读的更好。]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低年级儿童的各种感官,很好的解决了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这一重点,完成了识字教学任务,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的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 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题,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现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2.4 利用计算机动画的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课文,我们既可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动画再现课文当时的情景。

2.5 发挥计算机储存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多媒体教室网络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网络的互动性使语文学习更为快捷、方便。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了学生的“视域”。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原来划一被动的“不得不学习”变为了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及“发现学习”。它将改变学生的交流方式,使他们从封闭的师生小圈子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我们把校园网作为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资源、教学的环境,把握好网络学习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就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优化。

3 正确应用信息技术,防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运用系统方法,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整体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整合。确实,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农村师生自身信息素养的因素,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不必要的问题和现象。

3.1 内容选择不当,造成课堂华而不实

我们曾经听过不少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把课堂装点得似乎美不胜收。感官效果是不错,但却感觉课堂花里胡哨,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时还会导致课堂失控。这种“花瓶”现象,主要就是没有过好与课程整合的“选择”关。面对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资料,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来加以选择,这样才能消除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花瓶”影响。

3.2 利用时机不适,有扼情感的培养与发展

适时性原则是指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多媒体要在最合适的时候进入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火候,”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别误以为多使用媒体课件,对学生的情感推进会有促进作用,却不料学生在没有深刻理解文章意韵的情况下,对媒体课件的调节作用非但不适应,还有些迷惘或出现滥竽充数的局面.到了最后,课堂气氛和他们的思想情感都处于低落状态,这时使得教师进退两难,很难去控制课堂局面。

3.3 缺乏应用技能,导致课堂模式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