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表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2:5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发表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怎样发表教育论文

篇1

在本次的国培教育中,高兴的看到我们的教育专家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建议,他告诫我们教师不要再写那些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理论的教学论文了,这些工作还是让我们的教育专家去作。他建议我们教师最好记叙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或困惑,自己遇到这个教育问题的情境;问题发生之后,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叙说的细节,也就是建议我们教师写教育叙事。教师做研究可以采用“叙述教育故事”的方式,甚至提出“教师做研究就是讲教育故事”。我们这里的不少教师很愿意接受这种研究策略,并感受到“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对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那么,教育叙事是否算教育论文呢?

我的解释是:叙述出来的教育故事显然不是教育论文,它是一种“教育记叙文”,我们称之为“教育叙事”。它为我们提供的是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教育素材,但又有谁能够说只有教育论文才算是教育成果而教育叙事就不是教育成果那?

就实际效果来看,教育叙事对教师本人确实是比较有效的研究方式。如果教师引经据典地写“教育论文”而对自己所发表的“教育论文”中的观念并不相信的话,这种“教育论文”不仅不能说比“教育叙事”更有理论水平,而且简直不能算是研究成果。相反,如果教师将自己遇到的教育事件叙述出来,这种叙述不仅可以启示他人,引起共鸣,而且可以在自我叙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回过头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叙述教育事件来改进、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这才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更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成果。

教师以多种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这本身就是一种种教研活动,这种研究方式称为“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叙事、管理叙事或德育叙事。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最日常的教育生活,所以,教师的教学叙事作为所有叙事研究的重点。 转贴于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为了让教师有话可说,学校可以配合“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或称之为“研讨课制度”)个人将自己的这节“公开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用钢笔录像”。由于“课堂教学实录”很难反映教师“反思”之后所引起的“教学改进”与“教学重建”,所以,我们教师可以“夹叙夹议”,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考虑。我们有教师将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称为“插入”或“涂抹”,即教师将自己对本节课的感想“插入”到课堂教学实录中,将自己对整个教育或相关教育理念的理解“涂抹”到相关的课堂教学实录中。之所以强调要配合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主要考虑到这两种制度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而且经过集体备课和公开课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讨论中所发现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教师将这个过程总结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个人叙事”。

篇2

陈勇老师出生于上个世纪的饥饿年代,成长于动乱的岁月,1982年二年制高中毕业,属于“早产婴儿”。在家干了二年木工活。1984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比武招亲”,17岁的他就嫁给了教育,实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教育梦。自知“先天不足”的他只好“不待扬鞭自奋蹄”,刻苦自修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课程。对语文,他情有独钟,人生风雨几十年,一直以书为伴。每当夜阑人静,他常独坐窗前,借着一盏孤灯,拜谒孔子、庄子、屈原、司马迁……;也曾迎着晨光,享受过唐诗宋词与《古文观止》;也曾潜心拜读过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于漪、李镇西等大师的论著,也曾在自己自费订阅的10多种教育杂志中广泛涉猎。这些阅读,丰富了他的人生,厚实了他的基础,启迪了他的智慧,使他不满足于现状,立志做一位语文教学的探索者。

参加教育教学工作30年来,陈勇老师先后在重庆市铜梁县大庙镇兴复小学、石院小学、大庙镇中、司马初中、四合初中、大庙中学任过教,小学包过班,教过初中语文、化学、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1990年开始专教初、高中语文,当过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27年。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陈勇老师一直坚持“以德为先,以理服人,用爱感人”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当主人翁的自豪观和责任观。如教的2008级18班,这个班级由于关系户多,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县外学生占60%,他创新了工作思路,大胆放权,通过民主选举班干部,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后又成立了以王恒力等5人组成的“督查组”,负责对班干部的考核、任免。师生共同制定了“人心齐、学习优、班风正、校有名”的目标。针对班上有拉小团伙和各自为政的现象,在班上开展了“讲团结、讲正气、讲大局”的“三讲”教育。通过这些措施,班上班风班纪发生了较大变化,学习成绩一直居平行班前列。在班级管理中,他更加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保护。如2005级班上女生肖珊由于生长在农村,长期自卑,加之父亲意外伤亡,更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他通过多次的交心谈心,平等对话,在心理老师和他的共同努力下,该同学终于走出了阴霾,顺利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学。育人中树立辩证的师生观,在班主任工作中,他力求做到“实话实说”,他给学生说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教学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力求让学生理解,老师也是一个平常的人,跟学生一样,也有缺点和错误,但老师一直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老师更应该学会宽容,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想想,去体验,重视和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学生才会和你真正交上朋友。正因为如此,调入铜中13年来,他带了2004级10班、2005级22班、2008级18班、2009级21班四届毕业班,每个班在高考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管是重点还是一般本科上线率都居同类班级前列。特别是2004级10班,该班是理科平行班,高考重点升学率达47.1%,远远高出同类其他班。2009级21班参加高考,升学率为100%,重点上线率为67.8%,本科上线率为95。4%。600分以上22人,受高分“二视一”保护的有3人。由于带班成绩显著,学校德育工作年会几乎每年都由他去做经验交流,所写的德育论文《浅谈对高三后期人性化管理》、《让班主任也拥有诗意的生活》分别发表在《重庆教育论丛》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杂志上,《浅谈对高三后期人性化管理》获《班主任》杂志社举办的全国《班主任》杯征文大赛三等奖,《让班主任也拥有诗意的生活》获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2007年全国中小学论文赛一等奖。《对高三毕业班级管理的几点探索》、《怎样做好新时期的班主任》、《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均获得重庆市德育论文大赛二等奖。他所带的2004级10班、2008级18班、2009级21班分获校先进班集体和县优秀班集体。

在30年的教学工作中,陈勇老师除了严格按照教学常规要求进行教学外,还一直用“兴趣为先,学以致用”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师生常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注重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失,深入到学生中去,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重视和家长称赞。如2004级所带理科平行班,高考平均分为104.51,上110分的有20人,最高分李珂 125分,及格率为97.1%。2008级9班张金莉以语文123分顺利考入清华大学艺术系。2009级所带班级高考语文平均分为109.13,及格率为100%。2012级1班语文二诊考试,张以126分获年级第一、六校第二。一班参加高考语文平均为106.6分,16班平行班为100.5分,圆满完成了学校下达的各项指标。

在搞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陈勇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课外兴趣的培养,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如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开展了“阅读经典”、“佳作欣赏”、“海阔天空”、“课文质疑”、“故事接龙”、“新闻联播”等栏目,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班上还办起了“雏鹰文学社”,成立了阅读、写作、书法、演讲、研究性学习等兴趣小组,学生多次在各种活动中获奖。如蒲小龄、李珂等分别在《语文报》、《学语文》上发表过文章。指导学生多次参加全国中语会会报《语文报》举办的“暑假读报知识竞赛”,指导学生分别参加了中国报刊协会、、全国中语会等6家单位举办的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作文大赛,其中刘涧瑶的《泪水》一文获重庆市唯一的全国特等奖,郭博、黄雁、高琅等20人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他本人5次获优秀指导奖。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教育工作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之路。”近年来,陈勇老师一边抓教学,一边积极的投身于教研教改的时代洪流中,反复阅读教育大家如叶圣陶、于漪、李镇西等的教育教学专著,也从自己自费订阅的10多种语文类报刊中汲取营养。这些阅读丰富了他的人生,厚实了他的基础,启迪了他的智慧,使他不满足于现状,立志做一位语文教学的探索者。于是,他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近年来先后参加了三个国家级课题研究。“优秀电影促进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实证研究”、“《刘雪庵音乐作品选》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这两个课题分别于2005年12月和2007年10月结题,其中“优秀电影促进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实证研究”获国家优秀子课题奖。《新课改下重点高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已于2013年12月结题,市级重点课题“区县市级重点中学争创示范高中,实现持续发展的研究”于2007年5月结题,市级课题“高中语文写作能力知识化研究”已于2011年12月结题。课题成果影像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论文《优秀电影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和实践》都获中央电教馆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论文《电影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获重庆市第四届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二等奖,研究报告《优秀电影促进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实证研究》获第五届优秀电教研究成果一等奖,《追求的脚步―铜梁中学示范高中建设与研究》获市教委研究成果一等奖,还有多项科研成果在县内得到推广。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陈勇老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之余,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教学反思述诸文字,近年来也小有收获:在《语文报》、《中国教育科学》、《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科学咨询》、《师资建设》、《电教世界》、《重庆教育论丛》等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10余篇,论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课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等12篇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论文《对高三毕业班管理的几点探索》等8篇获重庆市等级奖。参编课辅读物《高考个性作文》、《中学生报》、《凤山驼铃》等6种。

正因为教研教改成绩突出,陈勇老师2005年12月获第四届“语通杯”全国“教改新星”提名奖(重庆市高中组最高奖,全市仅2名),2007年12月获全国“教改新星”称号,201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13年被聘为西南大学兼职副教授,2014年被语文出版社聘为“全国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客座讲师。

篇3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

开题活动建议由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教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 2人)、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 

       开题地点:

       主持人:

   评议专家:

       参与人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 

(一) 王楼乡中心校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田启光主任宣读本课题立项通知书;

       (二) 课题主持人 进行开题报告的阐述 

       (三) 课题组成员张深锋代表发言

       (四) 梁园区教研室副主任张振军、梁园区王楼乡一中高级教师刘立建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评议发言

       (五) 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田启光主任对该课题提出建议要求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 5000 字以内,(可加页)。

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 万字。

同时,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群文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教学实践的出现正好适应了信息时展的要求,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阅读视角,改革了阅读教学的模式,并逐渐成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流。

教师对于群文阅读从接触到逐渐认可,再到不断探索追求进步,已经有很多老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农村中学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源于农村中学的一些局限性给阅读教学带来的难题,在农村中学开展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显得尤为急迫。

( ( 一) ) 阅读量严重不足 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 405 万字,但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以书本阅读为主,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农村学生家庭的现实情况差异大,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普遍较差,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较低,给学生补充的课外读物少,而且留守儿童比较多, 学生缺乏阅读的良好资源与环境。

(二)缺少指导,不知如何阅读 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孩子从小就很少有机会接触课外读物,更不用说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的亲子阅读或者阅读指导。在学校,教师授课时过分关注字词句的落实,以致完整的文本时常被切割被肢解,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和知识,也缺少持久的感悟,至于默读、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的训练更无从涉及。

(三) 缺少思考和运用

学生虽然课内习得了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但不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学生对于书本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但是仔细一追问就会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背记阶段,而对于文本的含义主题完全缺乏相应的了解,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没有实际性的帮助。

总之,针对农村中学的群文阅读教学,我们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探索,鉴于此,我们提出《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 1、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阅读思考力,积蓄语文素养。

2、以研究教学策略为契机,提升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师充分的职业发展。

3、建立符合农村学校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反复实践摸索,形成一个针对农村教学实际的,可操作性强、可评估、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让“群文阅读”作为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充分挖掘群文阅读的社会资源,协调构建以图书馆、新华书店、学校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群文阅读资源库,通过学校群文阅读的研究和推行,辐射带动以家庭为核心的群文阅读的社会效应,为农村学生群文阅读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撑。

通过课题研究,让“群文阅读”为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找到新的发力点,将课标精神践行到日常教学现场,为学生扩大阅读面、阅读量,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 读素养提供可行路径。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特色鲜明,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以“阅读”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与办学品质。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二)农村中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小,缺少阅读技巧和阅读指导,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

(三)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日本的“群书阅读”、港台的“多文本阅读“,他们都在群文阅读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目标都指向了语文课堂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台湾赵镜中教授曾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一种变化:“在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在群文阅读进入课堂阅读教学以前,国内也有专家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和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窦桂梅的“主题单元教学”;李怀源的“单元整组教学”等。

2012 年 11 月重庆大礼堂举行群文阅读研讨会——“语文课堂静悄悄的革命”,

        “群文阅读”首倡者王林及众多专家学者、包括代表性的一线教师蒋军晶等汇聚一堂,在我国大陆地区共同正式地树起了“群文阅读”的大旗。

大陆教育先进地区在实施群文阅读实验,“ 群文阅读 ” 已逐渐走进课堂,并总结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这些研究在群文阅读课的形成目标、达成途径、实施措施、教师指导、考查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还不够突出,而且针对农村中学实际情况开展的群文阅读研究相对较少。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 容 1 1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了解当下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概况,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校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改革的状况,找到群文阅读在教学层面的症结所在。

2 2 . 农村中学 群文阅读相关理论的建构 探讨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建构符合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的相关理论框架与体系。

(二) 重难点和创新点 :

重难点:研究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怎样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有效的将“群文阅读”运用到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上。

创新点:我们学校属于农村学校,而且距离城区较近,在夹缝中生存,学生流失严重,在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较低,阅读量较少,阅读面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能从农村学校和学生本身的这些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内容注重有效性;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将“群文阅读”引入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学到技能。

六、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我们本次课题的特点和研究的内容,我们主要采用:

1. 理论文献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筛选整理出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材料。

2. 问卷调查法 自编调查问卷,对农村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阅读力水平,通过结论分析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3 3 、 个案研究法 对比较典型个性化教学案例进行汇集、展示、分析、研究和概括,使零碎的资料信息变得系统、清晰以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4 4 、 行动研究法

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参研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从而找到优化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积累丰富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5 5 、 经验总结法 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6 6 、学习成果展示法。

将阶段性经验成果通过撰写论文、报告等形式展示出来,在批评指正中反复修正,加以改进。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一年,主要分为以下 4 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6 6 年4 4 月 — 2016 6 年6 6 月) 1、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填写课题申报书,进行课题申报;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研究队伍;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教师的分工。

第二阶段:

交流学习 阶段 (   1、设计问卷调查,整理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研究农村中学生阅读的现状; 2、在实际研究中,课题组不断修订研究方案,调整实际操作; 3、针对群文阅读教学实际,建构、完善阅读教学新模式,归纳运用教师教学策略; 4、加强课题组教师的学习。根据学校教科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并进行学习反思和困惑交流。

第三阶段:实践验证 阶段 1、根据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完善已探索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完善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

2、及时发掘、提炼包装研究成果,及时在学术报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课例等,召开研究成果研讨会,做好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

3、开展班级读书会。利用课内进行交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

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发展思维。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 阶段 ( ) 1、整理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编辑“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成果集;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论文与电子成果等 3、申请结题,完成结题工作 七、成员分析及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

  (二)课题组成员:王修涛 张深锋 石俊英 毕明远 1、 :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过区级论文《 浅谈如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感受美 》,并多次参加优质课活动,有市级优质课《老王》,区级优质课《咏雪》,区级群文阅读优质课《文字中的成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

负责课题决策,课题总设计、总调度,具体是确定研究方向,协调各研究个体,并进行课堂实践。

2、王修涛: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省级论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区级论文《精心点拨学生的思维途径》、《利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负责理论分析、督察指导,修改和审定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具体是查找、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方向的理论材料,督导各个时间段的研究,结合我组研究进展和实际操作,修改和审订理论内容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3、张深锋: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撰写区级论文《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新教学模式的探讨》,发表文章《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丰富的理论和教学经验。

通过研究的不断推进,时时修订研究成果,保存这一过程中的材料,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4、石俊英: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市级论文《浅谈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性》,区级论文《浅谈高校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实施措施》、

《创设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负责实施方案的设计与撰写,材料的归档整理,分析资料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5、毕明远: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参与区级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教育》,发表过区级论文《阅读回归本真-纯阅读教学》,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经验丰富,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

负责材料收集及归档整理,分析资料成果,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6、杨藏: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在虞城县优质课活动中获一等奖,多次参与虞城县的征文活动并获一等奖,善于组织材料,组织学生活动。

负责材料的归档整理,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等各项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优质的课例、教案,制作成光盘。

2、撰写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九、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语言艺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王瑞平.创新教育论[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叶建英.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1 [4]俞玉萍. 漫步大语文的教与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4 [5]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J]. 2013.06 [6]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7

课题负责人签名: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 字以内。

张振军主任、刘立建老师听取了课题主持人 老师所作的《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并了解了该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及准备工作,经认真评议,形成以下论证意见:

课题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立足学校实际,通过研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培养阅读能力,积蓄语文学养,具有实际意义。

课题的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立足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活动评价等途径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为学校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学队伍。

课题负责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科研素质,爱好学习,求知上进,为了本次课题,研究了多本教育理论书籍,多次向主管领导请教,并向其他群文阅读课题组学习,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完全有能力承担此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是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专业教师队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他们的专业论文多次获得省市主管部门的认可,多人多次参加过课题研究,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本次课题中,根据各自的专长和能力,分工明确具体,非常得当。

为了顺利开展本次课题,课题组进行了充分详尽的资料准备,阅读了大量书籍,鉴于学校实际情况,老师们在市区图书馆办理了多个借书证,不断充实理论素养,同时购买和查阅了多种网络资源,有相关著述、视频资料等,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总体呈现多样化,有优秀的课例、教案、论文、经验总结等,并注意成果的学术性、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具有推广意义,能为周边区域的群文阅读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次课题研究得到了中心校和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给予了课题研究人员充分的时间和资源,并号召其他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配合课题研究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保障。

专家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同意 老师主持的《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期开题。同时建议课题组:要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探讨;要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制定评价标准,避免单一化,力争高标准完成课题规划的研究任务。

评议专家组签名:张振军 刘立建 2016 年 10 月 10 日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立项申报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 字左右(可加页)。

(一) 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探讨。

在准备阶段和交流阶段,我们查阅了大量书籍文献资料,并在网略上搜集大量信息交流学习,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局限性,老师们的理论水平还是不够高,因此在评议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认真研读了部分理论书籍,并决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边进行课堂实践边进行理论提升,将二者结合,争取有更大更快进步。

(二) 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 由于老师地处两个校区,交流不便,在总结和信息交流方面不够及时,导致各项工作的分工不够明确,因此我们对钱在学校拉了网线,并建立了微信群和QQ 群,及时将大家的思想看法进行交流,明确了各项任务,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三)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制定评价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横向的,纵向的,宏观的,个性的,避免单一化。

课题负责人签名:

篇4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建议

学校教育中,教师素质,永远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师的科研能力既是一种实践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决定着一位教师是否能从事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开创性地高效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一、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科研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人才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地依靠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办学,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在合作过程中,学院只有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第一线技术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才具有发展前景。在合作过程中,既能锻炼教师队伍又能更新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也才要能成为传播知识和技术的场所,要成为技术创新的载体。

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在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中争得应有的份额,高职院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对提升学校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活动,既保证和促进了校企结合可持续性发展,也有利于学院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自身发展。可以想像没有科研活动,学校怎样才能有知名度,去那里找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职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共识,如何才能培养出技能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这种人才培养的教学该如何组织,课程体系如何建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已为大家所认识,但实践教学该如何有效组织,理论教学该如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衔接等,都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去实践、去研究。高职院校需要主动了解市场、适应市场,通过了解、调查、研究来获得大量社会信息,及时丰富高职教育的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科研

高职教育鲜明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首先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继承和传播知识的一面,又要有生产和创新知识能力的一面(双师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高职教师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面临本学科领域专业知识更新的不断挑战;二是新兴学科不断产生的挑战。教师必须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知识,参加科研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不断地跟踪学科发展,及时掌握最新发展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丰富讲课内容;可以使教师获得大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和国际社会各学科的发动态,更好地了解所教课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讲课密切联系实际。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也是高校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有生力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目前科研状况看,青年教师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青年教师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很少,担纲完成的科研课题更是寥寥无几,青年教师还未成为高校科研的主力军。原因有:

(一)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

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师资力量紧张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加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力,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任务。

(二)科研意识不强。很多青年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才写几篇文章,而没有树立科研型教师意识。

(三)研究方向,不明许多青年教师对申报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

三、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建议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

(一)个人自身层面: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一个人在大学所学知识往往在毕业后几年内便大部分过时。因此,青年教师走出校门之后,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教学工作,努力钻研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切实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尽快掌握国际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多方接触,加强沟通能力。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的科研氛围,学会用集体的智慧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青年教师,要防止闭门造车的倾向,,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教师缺乏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能深入领会教育的实质,就不能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就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有价值地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了。可见,当务之急是丰富和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以治用的观念。

(二)学校层面

在学校建设方针上,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全新观念;在学校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管理、教育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领导决策、管理、教育都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之上的良好效应。

1、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

我院以目标管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教育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压担子,下任务(如每个教师每年必须在省级刊物上两篇以上),定专题,使教师将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教育管理和成果,并将考评结果与体现个人价值的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通过合理考评达到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建立学校科研梯队的目标。

2、加强科研业务培训

青年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问题。为此,可聘请教育科研专家从选题、科研方案设计、实验以及教育反思、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等环节提供具体指导;根据一定的主题,组织教育科研讲座,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3、加大投入,建立教师科研基金

我院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出效益,建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

4、建立科研信息库

我院科研处及时在学院网站上公布本校的科研计划、科研课题,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教育科研部门、研究院所、企业的交流,广泛收集科研课题信息,建立科研课题信息库,为青年教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课题信息服务。

5、培养教研室科研团队

篇5

一、"问题"如何转化为"课题"?

校本教学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问题一旦被追踪和设计,问题就转化为课题。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也暗示了校本教学研究不是"随意性问题解决"。教师虽然在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解决问题",但如果教师只是以日常经验和惯用策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设计)之后采取"行动"并持续地"反思"其效果,那么,这种问题解决就算不上研究。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使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与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课题意识"区分开来。不过,这也不是说"问题意识"就不重要。在教学研究中,常见的障碍既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弱",也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强"。"课题意识太弱"的教师容易满足于以日常经验解决那些琐碎的日常问题,"自下而不上",不善于在解决日常的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捕捉一些关键的、值得设计、追究的"研究课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追究与设计,那些日常的教学问题虽然不断地被解决,教师却很难从整体上转换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此相反,"课题意识太强"的教师容易只热衷于"热点问题"、"宏大问题","自上而不下",对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满足于"大问题"、"大课题"的后果是忽视、轻视了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的真问题、真困惑。

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所研究的"课题"的产生过程是:教师在大量地、随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个值得"追究"和"设计"的"关键的问题"。教师一旦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想方设法"(设计)却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能转化为课题。

二、设计:选择何种"有效教学"的理念?

在确认了日常的教学"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个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澄清的是"设计"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设计"对于教师并不陌生,教师一直在与"设计"打交道,比如备课,写教案,等等。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即备课)所形成的方案即教师的"教案"。校本教学研究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样看时,校本教学研究的"设计"在很多时候与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者更强调对"问题"保持某种追踪(持续地关注)。

不过,"设计"与其说是个体化的"备课"、"写教案",毋宁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不是形式化的)"集体备课"和"说课"。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根据某种"有效的教学理?quot;(可称之为"有效教学")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与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备课)就成为一件事情而非两件事情。这正是"教学即研究"口号的本意。

就此而言,校本教学研究是以自己的方式强化了"教学设计"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备受关注的问题。遗憾的是,不少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的著述局限于"教学技术"、"教学流程"的解释,而对与之相关的"有效教学"的前提性理念却关注不够。

在校本教学研究中,"设计"固然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确定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流?quot;,它更强调某种"有效教学"理念的支持。教师选择何种"有效教学"的理念将决定教师选择何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比如教师如何理解"学习即主动建构"、"教育即生活"、"主动参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等教学理念,将决定该教师选择何种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当校本教学研究强调"有效教学"理念对于"设计"的重要性时,也许容易使人认为它也带有"理论阅读"、"自上而下"的性质。确实,校本教学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周围的同伴对话、与校外的"专家"对话,也需要必要的"理论阅读"(理论阅读是一种间接的对话)。真正的校本教学研究有时候并不容易简单地区分究竟?quot;自上而下的研究"还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毋宁说,它意在打通两种原本不该人为地分开、阻隔的研究道路。

三、行动:执行还是再创造?

"行动"是指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付诸实践。如果校本教学研究所"设计"的方案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的合作者的"听课"(即一般所谓的"集体听课",此时教师的"上课"被转化为"公开课"或称之为"研讨课")。

就教师的"上课"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事?quot;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

就"听课"的合作者(教师同伴或校外专家)而言,"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的方案被执行的真实过程,倾听和观察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校本教学研究与其它所有介入性研究一样,它不仅"设计"方案,而且力图引起"改变"。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蚁Mü?quot;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quot;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和"问题"在多大程度已经被解决或没有被解决。

四、反思: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

在整个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反思"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设计"之所以可能,"行动"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执行方案的过程,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也有人因此将设计的过程称为"行动前的反思",将行动的过程称为"行动中的反思",将"回头思考"的过程称为"行动后的反思"。

但"反思"一般指"回头思考",它指教师以及合作研究者在"行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的被解决,需要进一步清理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如此等等。

由于校本教学研究常常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这种反思也可以称之为"集体讨论",它与此前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相呼应。事实上,校本教学研究需要经常性地与中小学已经存在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等教学研究制度相结合。这样看时,校本教学研究与其说是对传统的教学研究方式的改变,不如说是对传统教学研究方式的一种落实和恢复。

合作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个体的自主独立的思考。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既需要教师同伴之间以及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quot;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发表"既包括在各种教育报刊杂志上"公开";也自然包括了教师同伴之间或教师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对话"。

教师的"发表"是重要的,所有的合作研究都以教师个人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为前提。如果教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的合作研究可能只是以少数"专家头脑"代替多数教师的思考,多数教师沦落为"沉没的大多数"。一旦合作研究发生"沉没的大多数现象",则容易导致问题虽然按照专家的设计方案获得解决,教师本人依然不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师不善于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除了可能因为"专家头脑"代替教师思考之外,更严重的困境常常在于"专家话语"代替了教师的"个人化语言"或"实践性语言",以致于教师在专家面前"失语"。一旦合作研究发生"教师失语现象",则容易导致虽然有为数不少的"教学论文"甚至"教学专著"等研究成果,教师本人却依然不知道如何"理解"自己的教学实践。

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意味着承认、允许、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个人化语言、实践性语言讲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教学故事,包括问题怎样提出来?问题出现之后如何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中又遇到了什么新的障碍,等等。

教师发表(包括"口述"或"描写")自己的教学故事不仅使合作中的交流成为可能,而且教师将由此而进入反思的状态。

发表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教师说或者写,就是反思。发表对合作者而言是共鸣与分享,合作者之间的共鸣与分享意味着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倾听与阅读。

某种教育故事既然能够引起共鸣与分享,说明这种教育故事已经蕴涵了某种教育理论。案例是理论的故乡。

五、教案的改造

在整个"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道路中,凸现出两条相互环绕的线索:一是教学设计;一是教学反思。

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就是形成"教案",但真正的教学设计往往从教学反思那里不断获得"问题"意识。而且,教学反思进入教学设计之后,它使问题不断地被追踪而转化为"课题"。可见,有效的"教案"不仅需要"教学设计",而且需要增强"教学反思"意识。简要的表达就是:教学设计 + 教学反思 = 教案。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起构成"教案"之后,或者说,"问题-设计-行动-反思……"进入"教案"之后,将引起"教案的改造"。

教案是否需要改造,或者说,"教案是否要来一次革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决定"教学即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

有教师提出,"我既不愿意写教育论文,也不愿意写教育故事,我唯一想做的是把教学做好。"有教师说,我只想做一个好老师,"让学生喜欢我这个教师;让学生喜欢我所教的学科;让学生回家后喜欢把学校里发生的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教师这样说时,既正当,也合理。

也许,"教学即研究"以及"教师成为研究者"等口号在教师那里应该做一些转换。既不必说教师要做研究,也不必说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唯一的使命,就是有效地教学。

难道教师不是一直在努力有效地教学吗?至少,难道教师不是一直很重视写"教案"吗?

问题只在于:如果说以往的教案容易局限于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的考虑而缺乏真正的"教学设计"意识,那么,改造之后的教案意味着超越某个知识点的设计而使所有的教案都因为追踪某个"课题"而成为彼此相互关联的系列教案。改造之后的教案本身已经成为研究的案例、成为待发表的作品。因为改造之后的教案本身已经蕴涵了某种理念的话。

篇6

关键词:会计学;涉农特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3-03

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审视会计教育改革30多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会计专业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批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实施与其他类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着力解决扩招后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会计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涉农特色”

多年来,我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研究实践上,体现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一套颇具“涉农特色”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具体来说,我校会计学专业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发展特色及时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村基层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农业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还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乡镇企业会计”、“畜牧业财务专题”、“农村社会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专题”共计6门涉农课程。二是在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国际会计人才需求旺盛,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国际会计”、“国际理财学”和“管理会计双语”等适应国际化要求的课程。三是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下,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了以“会计学原理实验”为基础、“财务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为核心、“理财方案设计”和“审计案例操作分析”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四个学年全覆盖,在实践教学中大量使用涉农企业案例。

二、教改和科学研究瞄准“涉农方向”

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其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长期以来,我校会计专业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公开发表教改论文23篇、科研论文200余篇,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课程项目设计等视角探讨了本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另外,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广泛调查,在剖析本专业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主要观点有:(1)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首先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农村经济的特点、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是利用“涉农企业家进课堂”授课方式,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再次是积极拓展涉农企业和农村实习基地,培养适应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2)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着重完善以涉农企业和农村其他经营主体为对象的会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加强会计创新性实验软硬件环境建设,通过模拟实验,有利于他们掌握会计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3)在案例教学上,从教师、学生和案例视角分析其原因后,提出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寻找涉农企业有针对性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会计教学案例素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4)在科学研究上,成果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论文瞄准“涉农方向”,紧紧围绕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和金融展开研究。

三、学术交流与业务培训拓宽“涉农视野”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只有通过有效的学术交流,才能使老师们更好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开阔思路,才能促成不同高校间老师们的相互协作、形成交叉综合,才能使老师们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通过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交流心得和体会,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发现专业建设的不足,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缺陷,从而推进本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学院和会计专业教研室非常重视教师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学院提供经费支持每位教师每年1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实践锻炼,教研室主任还可以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参加相应的教学改革会议。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彰显“涉农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定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上,要求学生对前人的知识进行接受、消化和储存。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会计专业学生所欠缺的。我校会计学专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依靠农学、园林园艺、茶学和生态学等“涉农学科”优势,构建出“科研课题+学科交叉+技能大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1)以科研课题为载体,通过与涉农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学院每年将教师新增的各类科研项目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涉农学科学生征集调查和科研小团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科研项目,然后,课题主持人组织学生科研小团队召开研究思路座谈会、布置研究任务和明确相关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二是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联合其他涉农学科学生积极申报学校和省里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以专业技能大赛为重点,通过与涉农专业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校会计专业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商学院先后主办了六届湖南农业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本专业学生与涉农专业学生共同组建了诸如“风格尔花卉有限公司”等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学院还积极承办了营销沙盘模拟大赛和鼓励学生参加“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总之,我校通过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技能大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

五、教材内容紧扣“涉农主题”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思想的提出,具有多年传统的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促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们去思索如下问题:(1)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会计学科知识的哪些内容?(2)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3)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素质?(4)教材应该怎样适应教学方式的变革?(5)教材怎样才能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较大的改革和创新空间?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们积极组织和参加研讨会,并一致认为:在教材建设中,要坚持培养适应涉农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目标,要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因此,我校十分重视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先后主编各类教材9部,其中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等。尤其是主编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模拟实验教程》和《审计学》等“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系列更是符合在新机制、新模式下探索和创新涉农行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打破传统理论体系,精选涉农企业案例,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解。

参考文献:

[1]杨亦民,胡晟姣,李桂兰.高等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3):116-118.

[2]杨亦民,屈静晓.关于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24.

[3]张春颖,冯建军.谈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4]章新蓉,顾飞.开放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12,(36).

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 改革 创新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习专业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适应江苏省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既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又能在本专业范围内承担科学技术任务的复合型人才,从实践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入手,全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仅以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为例进行全面总结。

一、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过去,高校各专业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较少,教学评价也主要是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较弱,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过去,实践教学以灌输为主,主要是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教师提前规定好实践课程的目的、内容、步骤,学生只需按部就班的完成规定动作,得出预期的结果,就能得到满意的分数。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创新性的愿望被日渐销蚀。

3.实践教学设备短缺

高校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无力添置、更新设备,有些设备由于年老失修只能成为摆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缺乏或不完善,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

1.开设开放式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技能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和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式的实验,其训练内容包含多个知识点或涉及多项技术。其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设计性实验结合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进行的一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训练。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进行独立思考,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提出理论依据,选择实验仪器,确立观察内容,设想实验结果,实现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要搞好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就必须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创造实验条件,给学生完成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在自己有余力的情况下,选有兴趣的方向向纵深发展。优化基础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结构。同时,配套多样化认真严肃的考核程序和实验室的开放的新型的运行模式,通过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此,我校在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通信系统原理、局域网工程、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通信、数据库系统、计算机图像处理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了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意义和检测目的, 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分小组集体研究、讨论,选出一个恰当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待老师评价其可行性后,由学生自行研究、设计制订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日程的安排、实验中选用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准备、源程序的编制、实验步骤地设计等,最终在实验课中按计划实施。从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都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自主空间,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局域网工程课程开设的设计、实现、维护和管理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实验,涉及安装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物理设备、配置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TCP/IP参数、配置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文件服务器和打印服务器、配置PC机和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连接到Internet等多个步骤。各个步骤相互依赖,学生在完成实验时必须认真仔细操作,其中某一步骤不正确,均可导致实验的失败。一旦实验失败,实验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并证实出错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又如,计算机通信课程,学生通过“高级TCP/IP 分析、数据报结构分析、病毒分析与防御”的系列实验后,将计算机通信技术理论运用于实践,掌握了基本的保障小型局域网信息安全的方法。

再如,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开设的医学图像处理实验、指纹识别技术试验、地理信息系统试验,让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图像的采集、变换、压缩、编码、传输、重现、编辑、共享等一系列实验内容,参与了从课题设计、方法选择、器材准备、原程序编制到具体操作、结果分析、方法评价的全过程,对计算机多媒体图像建立与评价有了全面、深刻地认识。

2.更新实验课程内容和开放实验室

多年来,根据教学计划和仪器设备的投入情况,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如通信系统原理、局域网工程、计算机通信课程新开设设计、实现、维护和管理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实验,通过安装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物理设备、配置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TCP/IP参数、配置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服务器、配置入侵检测设备等实践活动,使教学直观化,可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图像处理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开设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管理、指纹识别技术、图像处理、GIS、智能监控系统等新实验,首次将网络平台用于该类课程的实验。同时,实验室在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

3.重视实验总结,提高学习效果

过去学生做完实验,交了实验报告后这个实验就算结束了,很难再有接触的机会。为了使学生对所做的实验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进行了实验课的专题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如在实验课后安排一次实验专题讨论会,让同学回忆前几次实验内容,重温实验的原理、目的、意义,回顾操作程序;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应该怎样正确解决;实验结果如何,如何解释这些结果以及实验的影响因素,应怎样避免和克服等等。学生普遍反映实验收获大,加强了对实验环节的理解,巩固和进一步验证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了相互交流,互学互助,提高了学习效果。

4.强化毕业论文阶段的综合能力提高

毕业论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的最后一次模拟演练。强化毕业论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基于前面三个方面的实践改革,学生在完成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实习的同时,一方面及时跟踪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一方面与教师一起工作,学习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目前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增设了部分开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据统计在通信系统原理、局域网工程、计算机通信课程中占40%,在计算机图像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课程中占35%,在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课程中占30%。以改革创新求发展,实验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质量提高,得到学生和学校教学督导组的一致好评。

1.实践教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深化和拓宽

促进了实验技能的提高,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实习基地普遍反映学生上手快,能迅速进入角色,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有较大程度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前对课题进行文献检索,加强了学生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所需仪器和药品自己提交计划、领取,试剂自配,实验进度自己掌握,训练了学生统筹安排实验的能力,并学会如何简便快速、经济有效地完成实验。强化学生系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质,培养了学生的纵向、横向思维能力。

3.促进了学生创新于产业意识的加强

大学生的实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而积累的感性材料和实验数据,再经过仔细分析和思考,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近几年,在学生中各项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团队精神。2009年,在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大力扶持下,四位志趣相投的大学生创办“南京多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多火网络)”,现为从事南京网站建设,南京网站设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移动客户端开发的技术型公司。学院网站建设是他们接到的第一张订单,目前公司整体运营已经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第二届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天融信杯”网络安全技术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学生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少大学生通过创新实践教学的培养,公开发表了科研论文,显示了其科技创新的能力。

4.培养了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强化了学生的全局意识,通过实验,对团队协作精神有了新的认识,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更加注重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失败与挫折,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进取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5.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发挥了良好的补充作用

经过多年的培育,大学生校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逐步建立,实践的规模与影响逐渐扩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是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与装备优势,有效弥补学院在设备、技术与技术人才方面的不足,构筑大学生实践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2012年,为深化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作为江苏省首批20家软件服务外包试点高校之一,我校加紧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在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开展软件服务外包试点工作。我校软件服务外包试点的建立,将深化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也对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全面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高教司编.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徐颖强,祁随元.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9-72.

[3] 冯志刚,陈明明.“多学科交叉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3,(4):95-97.

[4] 赵炎.高校应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位置[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0(7):83

[5] 卢雅红,陈启元,汪明朴.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1994-2006http://

篇8

【论文摘 要】生成性教学关注教学中的生命存在, 关注教学目标的表现性、注重教学的过程性、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关注教学事件的偶发性、关注师生的互动性、体现艺术性与审美性。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要正确认识教学计划的功能、注意区分意义性生成与非意义性生成以及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转换和提高教师素质。

“动态生成”观是华师大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动态生成”观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以生命学说理论为基础,即认为学生是其生命活动的构成部分教学过程必须在动态中生成,必须焕发出师生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命主体的地位必须受到应有的尊重。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展现学生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在动态中发展。用“动态生成” 观指导数学教学,关键的问题是要“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并且要在营造优质“动态”上下工夫。“动态”不优化, 无论是新的教学状态;还是新知识、新智慧、新激情都无法“生成”。怎样促使教学“动态”的优化,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生成”本文拟着重讲一讲笔者在这方面的施教策略与体会。

一、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是学好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就一定要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活动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活动既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工作场,也是客体反作用于主体,培育主体精神和能力的营养基” 魏所康《主体教育论》。这就是说,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生成和发展。“以活动促发展”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确指出“发展和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授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所以,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指导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的程序, 做到概念、公式让学生抽象概括定律、法则让学生探索发现问题让学生提出并研究解决,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再创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展现过程,就是“ 动态生成” 的过程。它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命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与创新精神。例如“圆面积计算” 的教学, 主要过程是旧知铺垫。复习与新知有关的旧知识,以“学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创设情境。教师出示几种圆形实物,问学生“要制造这些东西,需要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怎样计算圆面积的问题探索研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到“ 圆面积不会求,可以用割补的办法把它转化为长方形进行计算”,并且尝试沿着圆的半径将其平均剪割成或块小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观察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发现剪割的份数越多,越近似于长方形,并且想象剪割的份数无限多,就“化曲为直”变成了长方形研究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半径及周长的对应关系,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实践应用。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练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题。反馈小结,主要是进行应用反馈和练习评估,并且通过反思,体会和领悟“转化”及“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三、让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学习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对于创新精神发展与生成的重要意义:主要是由下述三种因素决定的,组内与组际间的学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在这种学习关系中,学生可以自主地表达学习思想,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既有“心理安全”感;又有“心理自由”感,所以容易萌发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从各自的学习体验出发,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不完全相同的见解,这就必然要引起思维的撞击与联想,因而导致创新见解的产生。在学习讨论中,各种相关的见解摆出后,有利于优化组合,从而引出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因此,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交往中学习,是用“动态生成”观点指导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策略。

转贴于

四、让学生在矛盾中学习矛盾是事物的“生长因素”,斗争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由于学习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着曲折与矛盾,充满着差错与错误。正是这些学习上的差错与错误才推动着学习的发展。所以,对于这些学习上的差错与错误,教师一不要回避,二不要惊慌,三不要埋怨。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正视它,应用它“化错为例”,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即促进新质的“生成”。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问学生“一种商品在物价上涨时提高,后来物价下跌时又降价,现在的价钱与原来的价钱是否一样”,如果一个学生答错了,教师叫他坐下,另一个学生答对了,教师就简单地加以肯定。那就很不恰当,就是叶澜教授所批评的“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在做怪。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抓住契机,充分运用这一“生成因素”,请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通过讨论,从而明辨是非,提高认识,也可以给题目以具体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通过计算,明确原物价和涨后的物价不同标准量不同,所以价钱并不一样。结论是计算这类题目一定要找好标准量。这种提高就是“动态生成” 的结果。

五、让学生在元认知活动中学习

元认知就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个人对认知活动与结果的自我意识、自我精神、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并得到自我体验。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元认知活动过程。只有元认知活动才能保证认知活动的流畅性,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从而提高教学过程的生命活力和“动态生成”的效益与效果。为了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元认知活动,教师必须重视元认知重要意义的性质,启发学生自觉地发展元认知活动必须重视元认知的示范指导,使学生知道怎样进行元认知活动必须加强元认知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例如一位老师在教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出了一个题目让学生试解,学生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解法,这些解题思路是否科学合理,教师不作评价,而是引导学生反思、调节。

六、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是支持学生进行学习的意义建构的基础。在情境教学中,不能采取“拿来主义”,机械地按部就班地操作,而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创造探索的氛围,尽量展现数学问题的设计过程,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亚探究”过程,以此来体验数学探究方法,启迪学生的思路。例如,在情境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多问几个“问什么这样做?”“换一种方法可以吗?”“你认为应该怎么设计?”等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让他们逐渐领会数学思想的精髓。对于数学中的经典例题,也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去追溯数学家思考探究的源头。他们那精巧的设计,独到的方法以及深刻的分析,都是

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瑰宝。在创设的的情境过程中,要让学生看清每个步骤中出现的现象,并尽量做到“以疑激思”、“以疑诱思”,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通过不断地创设悬念以及学生综述现象、分析原因和得出结论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真正理解每一个步骤体现的教学思想,大大提高情境教学的质量。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精心预设的同时,要有动态的生成。通常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吃力,没有生气和活力,老师唱独角戏现象严重。这样,老师上课上的很吃力,学生学习学的很乏力!只有少数尖子生能跟上节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厌学情绪。所以在数学的课堂中,要活起来,要动态的生成,这样学生学就普遍感到学的轻松,学的充实,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中,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增长了社会见识。大多数学生都有发展,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从而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篇9

【关 键 词】教育科研;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31-04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和知识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简言之,就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以及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群众性的活动,其主体是广大的教师,而不仅仅是科研人员,只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改革、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研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

一、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科研的本质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观、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都在发生变化。在这种变革中,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衡量教师专业素养高低的,不只是教师的知识或方法,也包括教师对学生,对教育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智慧和批判反思能力,是教师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这些能力的前提与核心是教师应具备教育科研素养。这样,教师才能在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教学计划、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水平。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性质需要他成为一名研究者。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情境性很强的职业,它需要实践者自觉地将经验反思和理论探索在实践中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推动力来自教师的科研精神、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

基于科研定位教师的专业成长目标,是实现教师人生和职业价值的基本途径。首先,教育科研能够确立教师的主体价值。教师具有科研素养,就能成为教育实践的主人,把自己从经验、权威中解放出来,探索适应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主动参与和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中;这样,教师在体验教育探索、创新甘苦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来自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幸福和快乐,自然就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升华自己的主体人生。其次,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能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平。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科研素养,教师才能通过活动、探索、研究,创新、发展课程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水平;同时,只有具备教育科研素养的教师,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职业道德,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就能从整体上全方位地推动教师职业专业化,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当然,这里所讲的教育科研不是那种“四无”,即 “无精力”、“无理论”、“无方法”、“无实效”科研,而是实实在在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实效、真正有利于教师发展提高的科研。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重建研究观念,树立科学的研究态度,使自己的工作具有研究的性质,把教育、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将自发的科学研究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行为。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也就是说,教育科研要让教师在周而复始、单调枯燥的职业生活中找到工作的创意、生活的新意、事业的成功、职业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其次,需要明确的是,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不同于专家学者的科研,它更多的是研究自己的生活、认识自己的工作。教师研究的根本结果是了解自己,改变自己;了解学生,改变学生;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持续发展。因此,这种实践研究就要坚持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本体取向,以教师发展为目的,以研究实践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反思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式,真正体现教师的工作智慧。第三,在研究方式的选择上,也可以是多样化的,不一定要局限于做课题,还可以搞专题讲座,做学术报告,进行理论学习,开展教研活动,组织专题研讨,开办教育论坛,组织论文交流、评比,编辑文集、出版刊物等,关键在于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在学校中形成教师崇尚科研的氛围,因而科研与教研的结合应是教师研究的首当追求。第四,在研究方法的使用方面,教师的教育科研也与专门的科学研究不尽相同。教师的研究更适合采用情境主义研究,因为教育具有情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教育结论的应用要特别考虑教育情境的特殊性,研究结果不一定要追求绝对的精确,只要适用、有效,同样是可取的。当然,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还是必要和必需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习得研究方法,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第五,教师的科研成果在表达方式方面,也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除了运用学术论文的形式表达以外,还可以采用更自然、更朴素的表达方式,即针对具体教育场景中具体的学生情况、具体的内容、具体的教育思路及其他相关资源的综合运用,表达作为教师的“我”的所思所想、“我”的所作所为、“我”的调整变革……关键是要用书面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思想,并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解,从而个性化地表达自己。

二、教育科研型教师的专业成长特点

教育科研型教师能把教育实践作为观察与思考的对象,并且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然后提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概括,说明教育问题的本质,从而按照客观规律指导教育活动。

首先,教育科研型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形象要有新的认识和定位。

教育科研不仅有力和迅速地推进了教学的技术,而且使教师工作获得了生命力与威严,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性。教育科研是解放教师的武器,可以指导他们工作,可以使他们从无效的知识中解放出来。教育科研对教师而言,意味着确信自己有能力构建知识和改进他们的实践,采取研究的态度,能够从一个否认个人尊严和迷信外部权威的制度中把自己解放出来。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他们的职业形象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树立科研的意识与态度,积极参与到教育科学研究中来,才能成为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的学者型、科研型教师。

其次,教育科研型教师要有较强的内省和自律意识。

教育科研型教师具有积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向,能潜心捕捉和发现科研课题,有浓厚的科研兴趣和进行教育科研的强烈愿望,有对教育科研的成就需要,有发表科研成果的需求,有进行教育科研的动机和意向,能积极关注国内外教育动态。教师通过教育科研,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看到了自己同时代的差距,看到了自己与同行的差距,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必然会努力学习与思考,在知识积累、理论素养方面不断充实自己,在世界观、方法论方面力求完善,在实践中认真锻炼,逐步成长以至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内省和自律的过程,也就是反躬自问。而这种内省和自律意识的形成也是教师达到自觉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三,教育科研型教师要在专业成长方面实现自我的价值。

从事教育研究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有结果的一种活动。对一个教师来说,每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就是确立并实现一个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每进行一个课题研究,就是在不断地获取新的教育信息,掌握新的理论与方法,实现对教育实践认识的新飞跃。在不断的科研中,教师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知识的传声筒或教材的扬声器,而是把自己看成一个有理想、有见解、有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的人,把自己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认真思考自己在教育中的经验与教训,这是一种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的状态,他们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教师的创造思想就是在从事一个又一个的课题研究中得到充分发挥,一次又一次地开拓自身前进的道路,这样就能不断地“运用所有的才能、潜力、技能,努力发展潜能至极限”,从而不断出成绩、出成果、有成就,得到自身的发展和精神的满足。因此,从事教育科研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从自觉走向自为的标志。

三、通过教育科研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崇高的事业;教学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智能和智慧。而专业化发展又要求教师主动学习,与外界优质资源实现良性互动,开展合作研究、自我反思与独立研究。因此,通过教育科研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叙事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

教育叙事研究(narrative),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其实质即“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教师自己的教学生活,”让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研究、记录,写成叙事研究报告。它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对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涌现的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进行反思,并从中寻找新的理解和追求。通过教育叙事研究,不仅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适时的总结,同时还可以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经验,而且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且能够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解答面临的教育教学困惑,从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是将教育实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生命。它强调教师以自身的真实生活为基础,以教师行动的意义探索为目的,以教师自己的故事构建为手段,因而能够有效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并在相互交流中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的全面进步与全面提升。

因此,写教育叙事就要求有真实的内容、新颖的理念、精彩的情节、深刻的感悟、鲜明的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在平淡中发现问题、细化问题、追问问题;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和读懂学生学习生活中迸发的迷人火花与精彩细节,并勤于积累、及时捕捉下来,从理性角度进行分析、顿悟,从中体会、挖掘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善于共享,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所识、所感、所困和所悟都通过写教育故事表述出来,把对自我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评价公布出来,让教育同行、专家、学者去评说、讨论;善于思考和反思,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

(二)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

“课例”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课例研究”属于实践研究,它以具体的一节课为对象展开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议课的全过程。课例研究是真正属于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课题。

课例研究注意真实情景的再现, 有较强的针对性。 随着课堂片段出现的问题而转换研究中心,参与的主体是多元的。首先,教师要善于从课例中发现问题。自己的、同事的、书里的课例比比皆是,搜集起来很容易,关键是看我们能否从中发现问题。当教师发现课例中蕴含着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对其关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效果时,才踏上“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研究旅程。其次,教师要善于自我反思,尝试重新设计:在进行课例研究中,当教师发现某个教学问题值得追究、追踪时,就应该运用换位思考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如果是我上这节课,我会用什么方法设计?我的设计和他的设计各有什么优缺点?我怎样借鉴他的优点弥补我的不足?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吗?”“我以前是怎么做的?”“如何做才最符合新的理念?”久而久之,就会始终保持与最前沿、最深刻的教育思想接轨,就会在不断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第三,教师要善于与人合作,增强交流意识:针对某个课例,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同一问题,有时甚至持有完全相左的意见。这样的讨论,对问题看得更深,探索得更广,评析得更全面。这时,教师特别需要注意倾听、思考,从相互碰撞的思维中获得真知。对于自己的家常课,可以把教学设计说给同事听,倾听他们的看法,还可以找不同层次的学生,采访一下他们课后的感受和收获。结合不同的层面、不同群体的反馈意见,形成自己对课例的点评,这样会更客观、公正,也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第四,教师要敢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课例研究需要教师具有打破理论权威和经验权威的勇气,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体验、敢于说自己的一家之言。惟有这样,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扎根性理论,才会在专业发展的征程中有所作为。

(三)科研沙龙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

科研沙龙是教师在自愿组合基础上对某一个教育、教学共性问题进行自由研讨和漫谈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习理论、互相研讨、寻求共识、探索规律、共同提高。在科研沙龙中,教师的智慧与思想发生美丽的碰撞,实践与探索实现亲切的交融。因此,科研沙龙既是教师互相交流的平台,也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学术论坛,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和策略。

科研沙龙因其吸引力和开放性的特点,符合现代人强烈渴望自主、开放的心理特点,能深入教师的内心世界。因此,它深受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喜爱和欢迎。开展科研沙龙能有效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使教师在思想碰撞和交锋中得到专业提升。

开展科研沙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科研沙龙要坚持教师自主、自愿和自发的原则,这是科研沙龙的基本特征。二是每次沙龙要有1~2个中心主题,这些主题一定要从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土壤之中提炼出来,它既是教师所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也是教师体验过的问题。三是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围绕主题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摆出问题、总结过去、理清思路、形成体会、提出困惑、寻求对策。四是沙龙的主持人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把讨论和交流引向深入。沙龙开展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掌握研讨主题的有关材料,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寻找研讨主题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联系点和结合点;沙龙开展时,要注意引导和点拨,使沙龙始终围绕主题展开;沙龙结束前,要进行精辟的归纳和总结。五是在沙龙进行时,要认真做好记录,以便沙龙结束后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

(四)反思性教学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

反思性教学研究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凭借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价、研究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种活动或过程。这一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拥有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它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强调两个“学会”,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因而其本身具有创新性、情景性、过程性、评价性和反馈校正性等特征。反思性教学研究开拓了教师培养的新思路,开辟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它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学者型教师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反思性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反思总结法、对话反思法、录像反思法、行动研究法和档案袋法。反思总结法重在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对话反思法则主要通过与其他教师的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录像反思法是通过录像再现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过程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是针对教学实践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阅文献等多种手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档案袋法则侧重教师自我的积累以及对已有经验的回忆、整理和系统化。

总之,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每个教师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途径,都可以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陆爱桢.研究是一种责任——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进步与成长的案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7.

[2]尤俊英,于忠海.教师继续教育的突破口:提高教育科研素养[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3.

[3]孙向阳.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4]肖晓玛,肖贻晃.略论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特殊价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5.

[5]何兴明.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J].教育论坛,2009.6.

[6]边玉芳,钟惊雷.述说教师自己的故事——教育科研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17.

[7]耿帅.课例研究:备受教师关注的教育科研形式[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6.

篇10

关于通用《守望教育》读后感优秀范文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着,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关于通用《守望教育》读后感优秀范文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刘铁芳《守望教育》这本论著后,有几分的激动,因为自己的一些谜团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日渐明朗。读了这本论著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训练”还是“教育”。

  我对本书中关于“升学”的一元教育论述印象比较深刻。我曾经在高中教过两年的语文,高中就拼一点,学生的分数,学生的练习满天飞,初中也是这样,“升学”的一元教育价值取向往往会将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还好我们小学阶段没有把分数看得那么重,注重的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训练的成分还是比较多。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上面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质。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的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要把知识点的训练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

  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钥匙。

  本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说教远远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一个故事孩子听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们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并且听故事对孩子们好处多多。比如说我给孩子讲的一些故事,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好多孩子会一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这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学生形成“悦读”的习惯,真正会读书。

  《守望教育》第二辑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见证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样让“阅读”变成“悦读”,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悦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径,这里面有一套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四、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鸡毛毽子;一个瓦片,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就是我们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种杆秸多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快乐场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在阳光体育课上,如果我们能够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是更快乐。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要抱有这样一个胸怀,不是教好某些优秀的学生,教好一个班的学生,教好几届学生,而是从“人”这个概念出发,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具备顽强的生存能力,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开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

  关于通用《守望教育》读后感优秀范文

  通过刘铁芳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我知道他是一位真诚的学者。在两次学术年会上见过他,朴素中有一种睿智,谦和中有一种坚持。

  刘铁芳,生长在一个贫困的乡村,小学就读的学校是用泥土筑起来的,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这一简历中可以看出,他无疑是一个“爱学之人”。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并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凭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态。

  有人说,教育的复杂性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在这一点上,只有爱情和幸福之类的话题可以与之媲美。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巨系统,任何一个人都处在“无知”的境地,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性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

  我们的理性不是万能的,而世界也好,教育也好,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然而,现实中总有“教育真理的代言人”出现,甚至在教育领域之外的人,只要自己上过学,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对教育问题指手划脚。刘教授在书中指出了这种“理性的自负”的根源:“什么都说,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宣称能说清楚,把教育的世界变成一个毫无迷魅的世界,对于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这其中隐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技术主义”,就是要寻求“规律”,追求“模式”。当下,“按教育规律办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时髦”用语,总认为教育存在着一种能提示育人本质的确定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规律,按照规律的操作程序去执行,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名校办学模式和名师教案成为模仿和学习的重点,不少老师就此成了“熟练操作工”,执行着专家、大纲、教参、教科书、名师的旨意,而自我的思想却在教育世界中缺席。这就是“理性的自负”的代价。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