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9 02:5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皇帝的新装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1

一、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来自雪域高原,他们大多数对内地的老师抱有幻想和好奇心。如果刚开始认识的时候,你就能给他们留下良好的印象,那就太棒了。这样的话,他们会因为喜欢你,而慢慢地喜欢上这门功课,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久而久之,有的老师可能就会觉得和孩子处时间长了,心里会变得有所懈怠。或者说只是纯属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工作,这样孩子们也会变得“无视”你的存在,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孩子不喜欢你,请问他们怎么能喜欢你这门功课呢?所以,不论何时,老师都要心中有学生,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否则的话,学生没办法喜欢你这门功课。语文老师一般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质,想让学生喜欢你,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能做到。

二、让学生有话可说,从中体会到语文课的魅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班孩子由于要学几种语言,汉语言对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来说,还是相当难的。尤其是上课的时候,他们可能大部分都是被动接受。我们知道,要想让孩子学得更好,必须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否则,都是徒劳的。

比如说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办法:第一,我让孩子们在上课之前讨论,四人一小组讨论即将要上的新课,说说他们从中获取了哪些知识,有哪些不懂的、不理解的,把这些知识写在笔记本上。结果很多孩子动起来了,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愿意主动地去思索,去探究,他们会去思索哪些是自己会的,哪些自己不会?从而觉得自己是这堂课的主人了。第二,有些课文可以让他们参与其中,让他们表演。班的孩子基本上个个能歌善舞,所以他们很乐于参与进课堂中来。我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上《皇帝新装》的时候,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参与进来的结果就是,不需要老师说具体的过程,学生就能把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个故事情节迅速而又完整地表演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体会到课文中的语言很优美。比如说:“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句话语言虽然很朴实,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写出了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三、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能学有所成

班的孩子相对汉班的孩子来说,是很辛苦的。针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语文老师要多下一番功夫,努力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想想如何让孩子学得轻松。不然,孩子在学语文这门功课时候,苦不堪言,很难对语文产生兴趣的。如果语文老师能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掌握应掌握的知识,那岂不是更好。

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

篇2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一个挑战,是教学改革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多媒体;情境;资源;创新;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形式、全新的教学视角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青睐。新课程改革也指出要善于运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手段来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现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如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选择钢琴曲“星空”,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城市夜空灯火闪烁的图片和暗夜星空的情景。再自定义动画使诗句字幕式的出现。在一幅城市夜空与星空相互辉映的图片上,此时要求学生不用看书,只需注视画面倾听范读。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这种学习氛围是传统的讲和读所无法实现的。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备课资源,更新备课方式。

传统模式下,语文备课以本为本的情况极大地约束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备课活动,备课方式主要是写(把教案的有关内容写下来),课堂中教师主导(教师讲、教师写、教师提问解答)。多媒体环境下,语文备课资源拓展了,教师的选择面宽了,需要教师自行判别的多了,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了。备课方式固然离不了写,但有了新的手段:下载、复印、电子文本输入等。课堂上既可由教师主导,也可由媒体主导(多媒体能说、能播,声、光、色俱有,能部分代替教师的课堂劳动)。多媒体主导的加入,能调节师生双方的教与学的兴趣,优化了课堂结构。

三、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的特殊演示功能,创设富有变化的、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肥胖男子光着身子(只穿一条裤衩)在大街上的画面,问:他是什么人?有些同学就会回答:疯子,有些回答:乞丐,阅读过课文的同学就会回答:皇帝。接着,我又提出:请大家给他设计一件服装。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七嘴八舌的说出自己的设计。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西装皮革,让他变成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板;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运动服,因为他太胖了,需要锻炼来减肥;有的说他是皇帝,应给他一身龙袍。那么,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两个骗子是怎样给皇帝设计新装的呢?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而可以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小课本,大课堂”的目标。例如执教《向沙漠进军》一课之后,针对学生对土地沙化的现实忧虑,让学生围绕“防沙”、“治沙”的探究专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上网或从课外书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出活动后的感想、设想、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识,又增添了环保意识,还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用上语文。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都具有审美感受能力,但教师教读一首古词、新诗、元曲,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单凭文字是很难再现的,只有借助美术、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才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如教《沁园春·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词,用美术可以展示我国北方美丽而奇寒的雪域风光,诗中的实景和虚景、动景和和静景、远景和近景均能以流动的画片一一展现;用音乐还能表达两位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胸襟,同时诗中豪迈、惆怅的情调,也能以此一一抒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审美的享受。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电教媒体,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效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从而优化课堂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兴趣 教学

1 引言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往往是辛苦的,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2 做好初中语文兴趣教学的方法

2.1 提高自身的素养

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可能将这门课程学好,作为老师,从接手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你。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一手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适时的示范与展示,学生就会从心底里佩服你、效仿你,在效仿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同时老师也应该注重自身资源的沉淀,琴棋书画虽不用特别精通,但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你展示给学生的舞台越大,学生学习的空间也会更广。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

2.2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教学,用心帮助学生、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绝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歧视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后,老师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活问题等,指导他们总结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巨大的调节作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老师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老师,喜欢老师的课程,老师就得真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帮助、引导、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2.3 组织活动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竞赛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常用的形式有:

(1) 表演,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在课堂上让他们各小组分工改变课文内容,让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由学生来分角色表演,不仅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而且巩固了课文内容,加强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用角色演绎的文章体裁比较多,可以是戏剧,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如《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胡屠户两次给女婿贺喜的神态动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

(2) 辩论,学生之间互相辩论,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逻辑能力,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们在辩论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还可能让老师发现一些新的答案,新的理解。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可组织一场辩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辩论题如下: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 角色换位,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比如对于课文中生字的正音,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来完成。有些自读课也可以让学生试讲,不过应选择一些行文浅显,结构清晰的自读课文。试讲前,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学生也可以自己搜集,由试讲者自己备好课,写出详细的教案,老师再检查,指导修正不足之处,然后由学生进行讲课。讲完后,组织全班学生互动,从讲课内容和讲课技巧两方面进行做出评价。经过“备课―讲课―评议”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

2.4 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象、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制作展现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骗子的阴谋诡计,他们吹嘘自己所织出的衣料的“特性”,他们在织布机上的“空忙”情景,大臣、官员和皇帝察看织布情况时的心理动态,皇帝穿“新衣”上街游行和被老百姓识破的过程等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嘴脸形象地刻画出来,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3 结论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兴趣教学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就看我们如何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课题的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篇4

关键词: 农村初中 语文教学 问题 思考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

相比城市初中丰富的图书资源,农村的图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学生缺乏阅读意识,缺乏主动阅读的兴趣。然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初中是一个迫切需要丰富阅读量的阶段,阅读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良好素材,也能改变学生阅读理解得分低的现状。但是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及父母的不重视,导致学生的阅读量过小。例如:城市里有很多图书馆或者书店,学生可以直接在图书馆或者书店进行阅读,也可以购买之后在家阅读,然而农村很少有书店,即使有也大都是教材,想找到一些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书籍特别难。

(二)学生的主体性缺失,教育模式死板。

在农村依旧存在这样一种教育观念,那就是老师是用来教的,学生是用来学的,所以课堂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一直不停地讲课,学生在讲台下不停地记笔记,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然而学生还要通过课下复习才能对课堂知识有所理解。这种课堂的模式主要就是因为学生的主体性缺失,一些老师和学生的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教学氛围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例如:农村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就拿课文《桃花源记》来讲,农村学校现在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上课拿出教案就开始给学生翻译,先把课文串一遍,再把重点讲一下,这堂课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也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教学功利化,老师以成绩评价学生。

在农村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学生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差就是差学生,这种传统的以学习成绩评定学生的方法存在很大弊端,导致一部分所谓“差生”出现厌学情绪,老师过分追求教学成绩,不注重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能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差异进行不同方法的教学,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例如:老师拿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这个学生考了99分,那么这个学生就是好学生,那个学生考了79分,那么那个学生就是差学生,而没有注意到即使是考79的同学也有做得好的地方,没有对学生作出有效评价。

二、教师应该做的反思与改进

(一)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一些农村初级中学是没有图书馆的,那么老师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呢?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室的角落摆放一张桌子,成立一个简单的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书籍拿出来供大家阅读,那么这样无形中大家阅读的书就多了,而且不需要成本,对于初中生的阅读的培养和写作的素材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就像那句话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咱们交换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咱们交换,一人就拥有了两个思想。”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辅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上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想我要学什么,我想从这堂课上得到什么知识,这堂课我觉得重点应该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我学什么,老师要我记什么。老师要放弃部分,由学生决定讲什么,而不是看着教材决定讲什么。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老师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预习,讨论文章主旨,决定教学重点,然后在学生预习完之后,根据学生的疑惑再参考教材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比老师单纯依赖教材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方式要好很多。

(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客观评价。

我们常说再不好的事物也有好的一面,再美的珍珠也难免有瑕疵。老师不能单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客观综合地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例如:老师在讲解晏殊的《浣溪沙》时,有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老师在课堂上询问这句词的含义时,有的学生就可以准确地答出来,老师要进行表扬。有的学生答了但是没有答对,老师也要对其进行鼓励,而不是直接说不对。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不会被挫伤,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农村现有的体制下,初中语文教学确实存在很大局限性,语文老师和学生家长的一些传统观念没有转变过来,硬件设施没有跟上,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入手,去改进,去培训,利用现有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教学双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也是新型教学理念的生动展现。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并且取得了卓著的成绩。然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也还是很多难以克服的潜在困难,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更快地实现双赢目标、走出传统教学的桎梏呢?

一、教师精心预设 生发新型动态课堂

精心的课堂预设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当然也会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保证生成的合情、合理、有效,不至于形散神也散。可是再精心的预设也决定不了课堂的生成。课堂教学讲究预设,更讲究课堂的动态生成。我们对课堂教学案进行优化,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需求和动态课堂的生成过程,给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留有一定的空间,为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真正活化课堂留余地,同时也为学生灵活发挥留有空间。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重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这是一个辩证性的双重质疑,也我们对动态生成课堂最有效的基本定位,也是我们要达到的教学基本规划。预设既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它也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它是教师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之前的必修课。以往的教案、教学设计大都注重教学方法、方式,往往忽视对学习内容的再加工和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及学生学习情感的忽略。重教案而轻视我们的教学对象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教师一般只是依据教材呈现的次序和方式展开学习内容,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在少数,因此课堂也就缺失了应有的生命活力。 这也是我们生发新型动态课堂所面临的困境,任务艰巨,却也迫在眉睫。

新课标下的预设,这是教师生发新型动态课堂的第一步。新的课程,新的教学目标下的课堂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习主题”,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习策略,使效益与方法一致,从而有效地达成目标与掌握学习方法相一致。教师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臬的体验和情感。在预设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再转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心里背着新课标,手中还是那张旧船票。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第二步,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作为动态的课堂,还会出现一些我们很难估计到的情况,这就是生成性;很多时候,这些难以预料的生成性情况,会决定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在预设时要注意根据学情,即学生可能出现的课堂反应等实际情形,设计具有一定弹性的教案,来响应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如我们上《夜宿山寺》这一课,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教师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教师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的厉害的高楼。教师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不是“危险”而是“高”。 在课后我们可以反思: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再死抱“预设”,而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

第三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习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来自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教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为生成留空间的弹性化预设,要着眼教学的多个要素。例如设定教学目标要首先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克服“满堂问”追求空洞热闹的倾向。而且要兼顾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灵活确定其侧重点,设计教学实施过程,要注意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余下时间和空间,切不可教师一讲到底;练习作业的设计也应关注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有任务有收获,因此课堂预设要为学生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二 教师巧设情境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动态生成“孕育”了课堂崭新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设置,要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重难点的成功突破,提供了一种可能氛围。情境设置的巧妙,可以帮助学生更快进入文本,把握内容,理解主旨;更重要的是它能成为激发学生本能的学习热情和潜在的思维力量、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的重要手段[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互相沟通,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要敏锐捕捉富语文教学论文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及时予以调整,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飞扬起自主的语文教学论文个性。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而在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时候,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将一位学生的眼睛蒙住,让他在另一个学生的掺扶下越过障碍行走,再由现场同学采访他什么东西也看不见时的感受,并让全班学生闭上眼睛体验一下。接下来的阅读中,同学们会很入境,对光明和爱的渴望,就能感同深受。影子对盲孩子的帮助也很让同学们感动,当问及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从盲孩子和影子的遭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同学们就纷纷大胆而投入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给他人帮助就是帮助自己;有的说:虽然盲孩子的眼睛看不见,但眼前的世界并不只有黑暗;有的说:我们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爱心,去帮助他们;有的说:人不管遇到何种灾难,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恰当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有了兴趣,有了对知识的渴望,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潜在的思维力量,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巧妙设置情境,除了可以通过活动,还可以借助媒体、图片、音乐,甚至角色表演,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获得教学双赢的效果。

三、教师掌握互动 在动态沟通中对话

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动态关系,这种动态关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是一种“共享”式的对话过程。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课堂机智,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思维亮点,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以形成燎原的思维热潮。如前段时间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研讨课交流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爱?”

有学生回答说:“皇帝最可爱。”师问:“为什么皇帝最可爱呢?”生说:“我觉得他蠢得可爱。”这个时候,教师很机智的捕捉到学生的一个思维亮点,“哦,你认为他蠢得可爱,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皇帝还很感兴趣,那我们来个现场采访,哪位同学有勇气来扮演一下皇帝?”于是一场别开生面,贴近人物性格的采访开始了。教师趁热打铁,又让学生分别扮演了大臣还有记者,对人物性格特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析。

可见,如果能及时迅速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是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真正的思维主体的,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活起来。

四、教师启发点拨 引领课堂智慧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问题意识是让思维运转的不竭动力,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但目前还是有许多课堂用教师的问题代替学生问题,出现了“满堂问”这样的被动教学局面。尽管教师将一堂课设计得天衣无缝,讲起来滔滔不绝。但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殊不知,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有意义和价值。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

教学应该从情感体验开始。那么什么样的启发才能让教师应该创设好课堂的情境?是为了教学而创设情景呢,还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创设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用孩子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也就是教师是否有“童心”。只有有“童心”的教师,他们所创设的情境,才能让自己、让学生真正融“情”入“境”,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开放式课堂气氛,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教师要放弃课堂话语霸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表达,支持学生寻求答案。这或许是给了学生人生的一个支点。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师有灵心慧眼,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在于培养人文情怀,涵孕精神意蕴,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教师,也应该用诗意的课堂去点燃孩子的感情,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是生命体,教育就是要把个体精神同生命的发展主动权交给他们,为他们提供一方自主学习、挥洒个性的栖息地,搭建一个激发智慧、释放个性的舞台,让他们的鲜明个性、生命之光永远亮丽。因此,弘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应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富有个性地表述,创造性地想象,还学生个性的解放,展现学生生命的原生态。上述案例,由于教者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铺设了求异创新的土壤,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一个个独具智慧而又不失现代经济思维的想法“喷薄而出”。如果我们唯本是瞻,固守老一套的教法,一味地理性分析,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能被激发吗?学生能有如此独到而又精辟的个性化表述吗?

以上所述,是我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希望通过上述各种途径的努力,活化语文课堂,以化解语文教学的僵局,实现教学双赢。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倡导的是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全新展示,也是我们教育的改革双赢之道。

参考文献:

[1]《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篇6

一、转换教师角色,树立全新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与控制者,严格地控制着教学的进程,不允许学生出现与教师预定的教案相违背的行为,教师就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学生只要记好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观念势必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真正走进新课改,践行新课改,首先就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来指导教学实践,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

(一)由权威者转向组织者

要真正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学习位置上,由课堂教学的权威者转向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鼓励学生超越教材、突破常规,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由传道者转向研究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教学中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新的教育形势下赋予了教学更多新的内涵,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单纯的传道型教师,而是研究型教师。不是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型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依托教材,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将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贯彻落实,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大的语文教育观,强调学校与社区与生活的互助,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也就是生活即教育。只会传授教材上的知识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要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要加强与外界的沟通,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终身教育与社区生活的“一体化”。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实现教师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思考、自主学习、讨论与交流的机会,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一)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中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增强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当学生个体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合作的欲望,此时开展合作学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全面掌握,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合作学习在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下有效开展。当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要进行科学的小组分配。小组的分配可以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也可以采取就近原则,让同桌或前后桌展开合作学习。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动态中探索求知,用研究创新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以富有探索性与艺术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新知产生积极的心理期待与感情效应,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带着高涨的学习热情与振奋的内心状态参与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来,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构建活力课堂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社会,科技的影响日益突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味性,更高效。”

(一)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多媒体使得传统单调、枯燥的教学有了更多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更能够愉悦学生的眼睛与耳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进入语文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将课文制作成漫画,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并配以背景音乐,这样的展示极具趣味性,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予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更积极、更主动、更能动。

(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初中生以具体形象为主,正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形象直观的事物。文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在简短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而这些往往是语言所不能描绘的。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转化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进而领悟到文字的魅力。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将静止的文字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表现出来,这样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

(三)增强教学的密度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教师往往无法将更多的信息呈现于课堂。有了多媒体,这一问题迎刃而解。首先,多媒体有着巨大的网络平台,信息量巨大,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查找更多的教学信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其次,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展现的信息生动立体地再现于课堂。这扩大了知识容量,增强了教学的密度,对于学生视野的开拓、认知的丰富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7

关键词:语文 素养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初中语文是小学与高中相互衔接的阶段,特别是初中一年级更是从小学进行初中的最初时间,做好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就能让其在整个初中阶段有一个好开始。初中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个体差异等情况的实际出发,特别重视对他们进行语言素养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下面就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的一经验与大农交流。

1丰富课堂内容,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课堂充满趣味性,更要注重教学的质量,保证充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趣味学习的情况下学到足够的知识,只有充实的内容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课堂。比如,在讲“孟母三迁”、“乐羊子妻”、“管宁割席”等故事时,不仅让学生学习里面的知识,还要进行扩充,比如讲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涉及到历史问题,还可以讲一下故事发生的地方,涉及到地理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播放一些感兴趣的电影等,这些做法正好和时下提倡的“大语文”的教学要求。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传统的老教学只是教师对着课本与教案,再加一支粉笔一个黑板进行教学,这些方法让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被动的学,没有思维的创新,只是一味得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如果能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能改变现状,让学生有一种积极参与学习的欲望,效果自然会好。比如,在《春》一课的教学时,可以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比一比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再如在《皇帝的新装》教学时,则可以进行分角色表演故事,表演时可以不拘泥于故事的原话,学生们可以自己加上自己的语言合理发挥,让故事更有趣。

3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快乐

学习兴趣在某种程度上是成正比的,很多在语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是一直对语文没有兴趣,而是教师没有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持之以恒的保持学习兴趣,而是在学习时有次失,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痛苦,导致兴趣全无,从此对语文不再关心,不愿意听老师讲课,不想思维,不想语文书,对语文作业也不认真完成。学生的这种状况,是没有在语文学习得到快乐的原因所致,我们必须时时对他们进行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比如,对于不难回答的问题,要把这个机会送给这些学生,对这些学生多布置难度不大的测验,还可以发现他们的特长,对针对他的特长进行一次竞赛等等,这些,都可能把他们引入学习的兴趣上来,来增强他们语文学习的的信心。比如,在初一上学期时,有一位叫朱冲的同学在期中考试中成绩排名是16,这个成绩已经可以了,但是,对于自尊心强、追求完美的他来说还不满足,看几天来一直闷闷不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不那么高,我及时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找他谈习,让他重新树立信心,并经常关注他的语文学习,可以看得出,这些对他的关注是非常有效的,他重新树立起信心,接下来的语文学习非常顺利,并且在小测试中取得可喜的成绩,从此,他有了学习不应该的信心,语文成绩一直不错。

4多组织语文课外竞赛活动

处于平常姿态的学习不能对学生激起强烈的刺激,如果在语文学习中,经常组织一些语文课外竞赛,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让他们知道语文知识的的重要性。开展丰富的竞赛活动,不但强化他们的学习,而且能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语文竞赛活动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记忆力竞赛、诗词背诵比赛、散文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再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对知识记得多、记得准,再比如,现场口头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再比如,还可以进行粉笔字比赛、钢笔字比赛等,这些,都对语文学习有刺激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语文兴趣,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5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良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心理倾向,是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慢慢形成的。一旦学生的学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学生就会在语文学习不自觉得使用,并加以监控,并能保证智力活动的进行并受益终生。所以,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受到老师与家长的重视。也有研究显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绩的好坏与学习习的好坏成正比。比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即使老师没有布置预习的习惯,学生也会在前一天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这样,他就会在听课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思考,如果还没有得到解决,他就可以再次求助老师或者同伴。所以,要想有理解的语文学习效果,就要从习惯抓起。

6学会学习语文的技巧

语文学科有独特的学习技巧,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学会学习语文。比如,在教学环节上进行优化,明确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合理运用教学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的探究,比如模仿、比较、想象、归纳、总结等。老师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形成具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素养。

综上所述,我们语文教师紧跟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思想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学习主动性,形成良好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才会扎实,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贾新国. 语文生活教学之思考[J]. 网络财富. 2010(21) ,99

[2] 董安国. 新课标下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 魅力中国. 2010(02) ,102

篇8

【关键词】 语文 兴趣教学 意识

【作者单位】 湖北省红安县华家河镇赵河中学。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0-0041-02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和教师更注重的是分数,高分低能的现象尤为严重。许多学生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厌学、逃学的事情屡见不鲜。枯燥的语文课让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沉重的压力让学生抬不起头。针对这种现状,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提升教师的兴趣教学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一、兴趣教学的重要性

回顾历史,古往今来,许多成功人士往往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深入研究,才走向成功。哥白尼从小就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牛顿对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兴致勃勃;张衡从小在奶奶怀中数星星――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的道理,学生如果对知识感兴趣,愿意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兴趣将成为他良好的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二、兴趣教学的主要途径

1.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学生喜欢教师,才能喜欢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就不可能将这门课程学好,教师从接手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适时的示范与展示,学生就会从心底里佩服你、效仿你,在效仿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自身资源的沉淀,琴棋书画虽不用特别精通,但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你展示给学生的舞台越大,学生学习的空间也会更广,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

2.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缺乏情趣。笔者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查字典比赛、集体复述传说故事、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等课堂活动,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

3. 发掘学生的兴趣点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想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当前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笔者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电影片段,学生们亲眼目睹了列强的野兽行径,感受到了祖国的落后。在进行分组讨论时,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义愤填膺,有的惋惜不已。我在教学诗词《沁园春・雪》的时候,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在教学鲁迅的小说《故乡》时,带领学生爬上小山眺望自己家乡的变化。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4. 几种常用的兴趣教学方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竞赛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表演。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在课堂上让他们小组分工改编课文内容,让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由学生来分角色表演,不仅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而且巩固了课文内容,加强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用角色演绎的文章体裁比较多,可以是戏剧,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如《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胡屠户两次给女婿贺喜的神态动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

二是辩论。学生之间互相辩论,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逻辑能力,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辩论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还可能让老师发现一些新的答案、新的理解。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可组织一场辩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辩论题如下: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它因。你持何种观点?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语文阅读;网络教学

伴随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多媒体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也使得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求语文教师摆脱“口授+粉笔书写”的传统教学模式,还需要语文教师自觉利用其声、光、色等具体形式,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琐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过去延续千年的语文课程由单一读、写的“动口+动手”模式变成以读写为基础、运用各种视听手段深化教学内涵的“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原本单调、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形式、强化了教学效果,还在很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们有意地将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教学课程,取得了良好效果。下文笔者将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自身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现代教育技术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师生视野,激发师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它是学生、文章和老师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学生和文章之间的对话交流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积极的思维运转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有所思考、获得启迪,而老师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为其拨开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重重迷雾,引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老师的个人理解和阅历引导学生,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范围难免受到限制,要求学生多读多思考、熟读精思成为空话套话。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所谓的“熟读精思”成为现实,现代教育技术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阅读材料,为学生多读精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信息量呈现爆炸趋势,信息越来越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倘若依靠老师的个人阅历来丰富学生见识显然是行不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方面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种方式全方面、立体化为学生呈现各方面信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开拓了师生的视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以往的“死水”课堂变为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泉水”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能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通常是采用学生自主阅读做题和老师讲解的模式,这属于典型的被动式教育,学生阅读的重点是为了做题而老师讲解的重点也大多是做题方法,学生对文章中蕴含的道理以及文章的巧妙之处大多知之甚少,这属于典型的死水教学,整个教室安静得如同一汪死水,老师提问投石方能掀起点滴涟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多基于老师讲解的层面。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还使得辛苦备课的老师吃力不讨好,虽然口干舌燥、体力不支,教学效果仍然微乎其微。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再“沉默”,多媒体的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对阅读文章进行了解,这种绘声绘色的情境教学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效率提到显着提升。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小女孩的处境凄惨,我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以及视频资料、图片,使学生对其有了充分的认识,再来让学生相互交流,用具体的形式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诗词阅读以及文言文阅读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非常有效,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传统既枯燥难懂又乏味无趣的文言文和诗歌课堂也变得生活活泼起来。如在教授古诗《早发白帝城》时,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教授资料查询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询关于长江和白帝城的资料,通过观看网上的资料,学生对长江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白帝城所在位置有了大致了解,再回到课程本身,告诉学生课堂内容就是追随大诗人的脚步游览三峡风光,学生便兴奋不已,很多同学对课堂内容充满期待,由于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以往课堂的胆怯心理不复存在,整堂课的氛围非常活跃。

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教导我们:“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主动学习、想要学习的意识才是课堂教学最应重视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非常有限,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体,都是他们没有见过的,小学生对这些物体的客观认识不足导致课堂上他们对这些文章提不起兴趣,这时候,老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物体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让学生对这些物体有一个基本的视觉认识,再学习课文就会容易很多。

在小学语文阅读文章中,有很多文章都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虚拟的故事,这时候,要想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文章中的故事及人物,老师就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令他们身临其境。如《穷人》《凡卡》《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章,这些故事都有相应的视频资料,老师可以下载视频资料或者相关图片给学生观看,以视觉的直观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同时,由于这些文章的结局都具有不确定性,老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解和认识对文章中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编排,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这种没有固定模式和答案的教学演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在自我学习中更好的领悟文章的美妙之处。

遇到科技类的文章,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更显得重要了。科技类文章通常都行文严肃、古板,没有故事类文章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也不如风景类文章富有想象力,往往科技类文章是学生容易感到厌恶的文章类型,这类文章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难以教授的类型。如文章《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片典型的科学小品文。蝙蝠长什么样子,什么是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萦绕在学生心中,是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绊脚石,倘若这些疑难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生对其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习这篇文章想要训练的创新思维也就难以实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只能依靠老师的个人理解对学生进行讲解,然而,新时期,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这些问题不再艰巨,利用互联网进行查询,学生看过之后,开阔了视野也活跃了思维,

再去学习文章内容,便不再困难。

现代教育技术能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依靠公式也不能按照定理,一个简单的词语运用往往需要旁征博引、再三举例,因此,有人比喻说语文教师要给人一滴水,就必须有一桶水的装备和储量。同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需要再三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语文学习必须有广泛的学习面。传统的语文教学囿于书本,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广度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传统的教学资源壁垒得以打破,好的文章、优秀的教案以及文学作品、音视频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不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获得教学资源,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从数量上以及质量上得到明显提升。这也符合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对《观潮》的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虽然大体上了解了钱塘江大潮,但是大潮的气势却不是通过文字就能表现出来的,很多同学没有去过钱塘江,更没有观赏钱塘江大潮的经历,这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引入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以及新闻报道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学生看过之后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更深刻了,对文中的相关描述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认识,学完,《观潮》之后,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都表示想去亲眼看看。这种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加形象的感受到文章描写的壮观景象,是文字描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更多的创新之处和发展之处。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阅读课堂,对于拓宽师生视野,激发师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都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堃钰.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契机[J].教育科学科研.2013(01)

[2] 陈占军.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1(01)

[3] 牟月辉.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时机[J].新课程学习·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