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5 17:2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桂林山水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入手”学课文。
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理清思路,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接着分述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总结总体感受。
三.熟读课文
1.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学生自由谈上节课的收获
二.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1.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文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水“甲天下”。
(2)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运用多种方式,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
思考: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习重点句,领会意思和作用。
1.生读第四节找出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篇2
关键词:探索实践;互联网+小学教育;新模式
2016年3月18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教育方面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教育信息化写入中央全会决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本文结合“互联网+小学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在实际教学当中,采用信息化教学工作的信息处理和参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实践“互联网+小学教育”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互联网+小学教育”的先进性
现阶段,通过网络、电视的信息,很多老师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互联网+”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小学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的年龄跨度一般在6到13岁之间,对新教育模式适应性比较强,小学阶段,老师采用“互联网+小学教育”的模式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从小学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老师提前制作和备案完成链接式PPT课件,图文并茂,将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课文字词采用网络地址链接,在课文讲解中,运用网络链接,让学生能够形象真实地看到桂林山水的影视化内容,多样化、情景化地表现桂林山水,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的认知度和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联网+小学教育”的应用
“互联网+小学教育”在运用过程中,不能只是把简单的课程录像搬到互联网上让学生学习,也不是利用互联网打破地域和空间限制,把实体教室变成虚拟教室,而应该是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从纸质载体到网络电子载体的变化,“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方式教育都应该以课本内容为主,“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老师需要课程制作,教学内容、学习情境以及讲课成果鉴定等程序化实施,将教学模式试图“产品化”,从“外观”到“内在质量”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将优质的教学内容实现系统化、动态化。培养学生以课本内容为主进行个性化学习,老师进行动态化、差异化教学。
比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和《自然之道》两篇课文时,老师均可以按照“自然启示”为主线,使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搜索进行整合,在编写教案前,先阅读互联网上有关《自然之道》的优秀课件,理解不同版本的设计,进行自我重组,设置教案背景,百度地址链接《自然之道》课文中有关海龟和蝙蝠的文章,利用互联网微信群提前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结合课本进行预习。老师按照一定格式程序完成课件后,在课文教学时,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索,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课文,在网络上完成了解海龟和蝙蝠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点,老师应充分实施网络情景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课文介绍的内容,明白自然启示,与学生同步互动,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
课后学生和老师对教学课文的成果进行网络评价,持续改进。学生通过老师的互联网+模式教学逐渐改变传统的受教育思维模式,适应新变革下的“互联网+小学教育”全新模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互联网+小学教育”的探索和启发
在“互网+小学教育”的概念模式探索和实践中,全新的模式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素养,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小学教育”模式也开始逐渐从PC向移动终端平移,小学诸多教育APP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关注和学习,应用起来更加灵活。结合智能移动终端,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将原本枯燥的学习变成一种兴趣体验,通过微信、QQ等APP互联网平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教师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快捷地给予学生指导,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良师益友。
“互联网+小学教育”的新模式目前还受一定条件的限制,还不是很成熟,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互联网+小学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时代教育的先进性,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和新模式的探索运用,“互联网+小学教育”新模式将成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舍恩伯格.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篇3
一、引导学生观察要“细”
文章来源于生活,平常注意观察生活,为作文积累素材。作文指导不要局限于教室指导,要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可抓住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特征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如写“校园春色”,可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花坛边,学生边观察,教师边指导,学生兴趣浓厚,必然作文兴致高,想象力也更丰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先指导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然后让学生细致观察。可先总述“校园春色真美”,然后从不同方位、不同顺序,具体观察花坛里的迎春花、一半红、海棠花、向日葵等多种花的形态和颜色,闻它的气味,摸它的叶和花。把观察到的情况和感受具体描述出来。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有血有肉,情景交融。
二、指导学生读书要“精”
清代著名学者袁牧在总结自己年轻时的读书教训时提出:“泛观而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就是说,广泛游览而没有精选,莫过失在于:虽然读书量大,却很少掌握要领。投入多而产出小,这不是典型的无效劳动吗?读书,精选很重要,读书之根本就是要知其理、明其意。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精读文章的名词佳句,欣赏其写作手法。如学习《林海》一课,要学生弄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之意;学了《桂林山水》,要精读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句:“桂林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仿佛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让人读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从中学到运用比喻句,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多看有关的课外书,从中吸取营养。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定会有提高。
三、诱导学生想象要“深”
小学生作文,大部分是写自己亲身经历过或看过、听过的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具体就行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增长,在记叙的过程中还可诱导学生加上一些议论和想象。这样写出的文章更深刻感人。
有个教师布置学生写日记,学生说无什么事可写。他随机伸出一只手说:“就写我的手。”并诱导学生从他的手上展开想象。于是有的写:“老师的手是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有的说:“一双枯瘦的手,一双有力的手”等等;“从老师的手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非常勤劳”;“老师非常清贫,非常节约,把一心扑在工作上,关心爱护学生”,……
篇4
一、德育为导,榜样育“苗”
在班主任工作中,乐老师注重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她以《小学生行为规范》为指南,坚持开展“三爱、三讲、三争”的活动,她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别开生面的班队会,用“礼仪教育、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事例,以榜样的教育渗透学生们的心,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在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环境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丽事业,学雷锋就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榜样的引导下,班级形成“人人争做小雷锋”“接着雷锋日记写下去”的风气,每个学生有个小日记本,把经常做的好事、随感,随笔写下来,因此班级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乐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用“爱心”“孝心”回报社会。在庆“三、八”献给母亲的爱等活动中,全班90%以上的独生子女会做饭、洗碗、坚持铺床、打扫卫生、洗自己的衣鞋等家务、自理能力得到提高,爱劳动的习惯逐步形成。同学们还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把零花钱2角、5角……存入“小银行”,一学期结束有的存了好几十元,用来买学习用品、缴新学期学费,还有的用来献爱心、关心病号,为家长节约了开支,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受到家长的好评。
二、认真教学,精心培“苗”
乐老师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对学生循循善诱,严中有爱。她能遵循教学规律,深钻教材,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她把愉快教学引进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她在教《桂林山水》《长城》等课文时,用重难点的突破、句子的引导,使学生置身于“桂林、长城”的大好河山之中,激发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热情。在阅读教学中,乐老师注重了渗透写作知识的指导,使学生学了写景文章后,也会抒情写作了。
乐老师在备课中能做到备学生,备重难点,因此备课教案获得区优秀教案二等奖。她还积极投入到语文教学改革中,在校曾多次承担师范课的教学,和青年教师、语文组的同志们积极探讨语文教改模式,不断求新求实。她曾成功送走了九届毕业生,重点入学率较高。她教的学生曾有20多人次获得区级楚才作文1、2、3等奖。有1名学生获得市级楚才作文二等奖,1名学生获得区语基竞赛一等奖,与此同时乐老师本人也获得全国教师范文比赛三等奖,受到师生和家长的赞扬。
三、转变差生,“爱心”扶“苗”
乐老师爱着她的每一个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是优生,还是暂时落后生,每个学生都能从她的“”中感受到“老师那么关心我,我不会让老师失望”的进取意识。
同学是一个聪明,但无人管教的孩子(父母离异),他有不做作业,进游戏机室的习惯。乐老师接受了这个学生后,主动和他谈心,以鼓励的方法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多次与离异的父母亲联系,在学习上一步一步扶持,上课开拓他的思维能力,使他乐于上课积极发言,作业也认真做了,作文、日记有了很大进步,再也没进游戏机室了,而且乐于踢球、看书的课外兴趣活动了。
同学曾在新村是一个辍学生(父母离异),跟着无职业的父亲,饥一餐、饱一顿的生活。四年级转入乐老师班上时学习成绩极差,而且品行也不良(父亲不管),对于这样一个学生,乐老师首先以母亲的爱给孩子治疗心灵“伤口”,从食宿、寒冷、学习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和辅导。头发长了督促其理发,没洗澡换衣,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病了亲自到家问候、关心。还经常与远在北京的陈军的妈妈取得联系,关注他的进步和成长。在乐老师的精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关怀下,陈军进步了,再也没有旷课的现象,而且作业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还能做到拾金不昧,受到同学们的称赞。
年月日是13岁生日,当天乐老师下班后带着陈军到“肯德基”给他过了一个愉快的生日,还照了一张照片给他妈妈寄去。陈军逢人就说:“我从来没这样愉快地过生日,父母亲虽然没关心我,我有老师的关心,我太幸福了!”
篇5
观点之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方面的所得所思,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显性备课只是隐性备课的外在形式而已。因此,我们备课的时候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隐性备课上,如果过于追求显性备课的形式而忽视隐性备课的重要性,那就是不分主次了。这个观点对于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案是自己教学用的,所以,在写教案的时候应该考虑怎样使教案更好地为我所用,而不是考虑怎样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于永正先生认为,隐性备课最显内功,内功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成文字。内功好的人,文化修养高,悟性好,教学经验丰富,备课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也会高。针对这一点,先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人感觉条理明晰,句句都有鞭辟入里之感。
1.隐形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
老师们一定会说,哪个老师备课不钻研教材呢?说得有理,但我认为能够做到像于永正先生那样的教师应该是不多的。先生在备课之时,案头总是摆着各种工具书,打开课文后,先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做上记号。更让人惊叹的是先生备课的精细程度,现举一例。在《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有一词“翻山越岭”,如果是我备课,这个词语的意思我已成竹在胸,根本不会产生再去钻研它的念头,但先生却偏要查一查“越”字在这个词语里是什么意思。“越”字是本课的一个生字,一查词典,结果有七种义项,在这里作“跨”讲。先生认为,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意会还要言出。仅此足见先生备课突出了一个“实”字。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从中汲取母语的琼浆玉液,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去品味,去感悟,让学生咀嚼领会。但如果教师没有含英咀华的过程,又何以引领学生去品读体会呢?或许文中相当一部分的精华如过眼烟云,随着时间的流逝就烟消云散了。但是,某些品出味来的字、词、句定会让学生永记心间,甚至深入骨髓,无论时间怎样无情划过,也会如一缕茶香总在学生心间袅袅依依。
2.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
备课时,先生力求把课文读“活”。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学生听了手舞足蹈;朗读《桂林山水》,学生如身临其境……先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而且是出声朗读,直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为止。先生认为,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师生朗读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在我们平常的备课过程中,似乎没有做到这一步,当然,我们肯定在钻研教材的时候也用心读过课文,但没有做到有滋有味地读,出声地读更是鲜见。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或许只知道该用怎样的情感去朗读,而在实际操作起来时又不知所云。所以,我们也应该向先生那样力求把课文读“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低沉处还它个低沉。文章各处情感的支配了然于胸了,还怕指导不好学生的朗读吗?
3.钻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
教材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生动精准,作者在写作之时对于文字的推敲、锤炼,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去揣摩、体会。
于先生在许多课上都有精彩之处呈现出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淮北之行。记得那次于先生上的是《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先生独具慧眼,从诸多的文字中提炼出了一个“让”字,用这个“让”字总领全文,使学生们深切地体会到“让”是一种美德,“让”是一种胸怀,“让”是一种境界。作为80万禁军教头的林冲真的是一个英雄,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人品高尚。这个传神的“让”字,就是先生反复推敲作者布局谋篇意图后的结果。还有在《燕子》一课中,“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只是简单的一个字,有多少意趣在其中啊!如果不去用心地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意趣,怎能发现这些语言文字的意味呢?
所以,教师只有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才能自如地引领学生去感悟。教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熟悉于先生的人都知道,当你打开先生的教科书时,字里行间都写着字,先生把此举称之为“备课于书”。有许多教案他都是写在书本上的。那么,先生在他的教案之上都写了些什么呢?他认为,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理解与体会要记,教师讲的重要的话要记,重要的参考资料要记。
对于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段、造的句子,先生总要自己先写一写、练一练。在每次写作指导之前,先生必定是要写下水文的。
另外,在钻研教材的时候,先生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论常常使他豁然开朗,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别人一句话就点破了。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也应该常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摊开来与同事一起讨论,每周的集体备课应该是交流的最好时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里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15分钟”的有效备课,是这位教师教学智慧的彰显。
细细思量,“每堂课都准备了一辈子”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用一辈子来备每一堂课,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业务修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全身心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不断学习、实践,不断反思、总结,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学习的教学方法,下功夫备好每一节课,下功夫深刻反思教学行为和过程。只有这样在隐性备课上下足功夫,才会在显性教学上体现出超乎寻常的功力。
篇6
关键词:微格教学;小学生;语文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81-02
微格教学是发源于美国等国家的一种教学技能训练方式,现已逐步引入国内。微格教学的优势在于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教学技能。一方面,微格教学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微格教学强化从各教学环节入手,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使目标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学习规模小,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一般来说,在微格教学条件下,会采取分组的方式,小组人数相对较少,这种方式不仅使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及相关知识的运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老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指导与评价,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上片面追求应试考试。近年来,随着新课程体系的逐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已经确立了明确的改革方向,小学语文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得以推广。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知识积累和考试成绩,而不重能力训练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造成小学语文教学片面追求应试化的观念根深蒂固。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这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潜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2.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仍然是教师单纯教授知识,而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这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对学生的学习缺少针对性指导,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3.教学手段运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也在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但是,教学创新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实际上,虽然小学语文教学开始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但是往往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没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所以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微格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微格教学法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当把微格教学模式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以实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1.积极参与观摩示范。在开始微格教学之前,应当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了解微格教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使用方法等。同时,为了增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组织相关教师观摩优秀微格教学录像或名家教学的示范录像,甚至可以请相关教师进行现场示范。在观摩示范录像以及讲课示范之后,组织教师开展课堂讨论,分析教学录像或者示范教学中教学技能的优点及其不足。通过交流与沟通,确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微格教学的合理方案。
2.结合教学内容编写教案。在确定讲授内容之后,要认真做好教案的编写工作。微格教案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心理状况和学习基础等情况。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新鲜事物,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等符合他们生理与心理特点,可以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然而,这些文字非常优美,却无法使小学生真切感受对祖国的热爱。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就要注重发挥微格教学的优势,通过多媒体影像的演示,不仅让学生领略桂林山水、杭州西湖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要让他们切实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点燃他们的满腔爱国之情,激发他们的报国之志。
3.合理确定扮演角色。微格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形式丰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具体课堂内容,合理安排学生扮演角色,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描述安塞腰鼓表演前后场景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安排一位学生演唱陕北民歌《东方红》,从这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入手,激起学生对陕北以及陕北人生活的热情。通过角色扮演以及讨论,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使课堂气氛更加积极活跃,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
4.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在开展微格教学过程中,通过录像的方式对学生课堂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有助于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全面的反馈。如在《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中,美国总统林肯面对议员的嘲讽与指责,以自己的智慧与宽容,赢得了人们的赞美与信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不同身份进行表演,分析林肯以及参议员语言中的深刻含义,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体验和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塑造健康人格。最后由教师结合教学录像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这一过程也有助于教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微格教学模式的引入,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进行微格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肯定和评价。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探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冯海英.微格教学在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8).
篇7
关键词:生成性;核心素养;质疑;意外生成;个性阅读;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283-02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捕捉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各种信息,然后进行判断、甄别、整合,顺学而导,顺学施教,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破预设的目标、计划的限制,因势诱导,真正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目标。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抓住“意外的通道”,捕捉“美丽的风景”,运用教学睿智,采取科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课堂充满活力。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在质疑中生“景”
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质疑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一般说来,可分为:表层质疑、深层次质疑和联想质疑。
表层质疑,较为肤浅,简单,最能激发整体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我根据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个课题会提出哪些疑问呢?”学生稍加思索,纷纷发表自己的疑问:有的说,鱼钩为什么闪着“金色”?有的说,文章不会是写鱼钩而是写人物吧?有的说,鱼钩上一定有感人的故事吧?……我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对学生说:“你们一定最想知道的是鱼钩上感人的故事!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课题开始设疑,让学生有了悬念,再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的“生成”就有了目标。
深层质疑,它与读者的能力和感悟程度有关。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在学生深刻感悟课文第2、3自然段“总―分”特点后,学生质疑:为什么标题叫《桂林山水》应该是先写山后写水,而在课文中则先写水?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次游览如果乘车去首先看到的是什么?乘船呢?最后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来观赏时作者是坐船来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所以先写水,后写山。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深层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核心素养的提高。
联想质疑是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从而产生的质疑,它凭借文本又高于文本。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者在学生读完全文后质疑:假如小女孩生活在我们中间会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踊跃回答,通过这样的质疑让学生感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贵有疑”,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疑、爱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教师,标新立异,独劈蹊径,反常规地质疑,要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善于把握学生的提问,在学生的质疑中捕捉到课堂生成点。
二、在意外中生“景”
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甚至一个意外,一个恶作剧……都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关注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教学《掌声》一课时,学了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部分内容后,一名学生阴阳怪气地说:“英子好没礼貌哟,连声‘谢谢’都不说,就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同学们听了先是一愣,然后就像炸开了锅。见此情景,我一点儿也没有责备他,稍加思索,趁热打铁抓住这一意外的生成点,让学生拓展想象:假如你是英子,会说些什么?教室里马上举起了许多小手,有的说:“英子会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的掌声拯救了我,让我重树了理想’。”有的说:“英子会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的掌声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有的说:“英子会说,‘感谢同学们,是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成功和快乐’!”……个个发言都有礼,接着我又说:“假如你是英子班上的同学,会对她说些什么呢?”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我会对英子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的说:“我会送给她一副对联:‘信心、决心、恒心,心想事成;朝气、勇气、灵气,气贯长虹’!”有的说:“我会对英子说,‘遇上困难,决不屈服’!”……学生们的想象如此丰富,还恰当地运用了对联、名言,感悟多么深!
这些通过积极的师生、生生互动,在合作探究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表现出的“节外生枝”,教师是随时可遇的,如果能准确、及时、合理地利用这些生成资源,课堂就会出现亮丽的风景。
三、在个性朗读中生“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历久弥新,个性化朗读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重视个性化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促进主体发挥,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90%以上的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感知―理解―共鸣―内化”,体现教师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关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个性化朗读占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再见了,亲人》,我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如果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大嫂冒着危险去挖野菜,是因为志愿军长期吃不上蔬菜。……最后同学们很有感慨地说:“志愿军叔叔为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大娘、大嫂、小金花为志愿军付出了那么多,是志愿军叔叔的亲人!”最后,我让学生带着亲人离别时的那种感情读文,很多同学流出了眼泪。一节课下来,学生沉浸在感人的意境中,意犹未已。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望。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读细读,读出个性化,读出“语文味”,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在阅读体验中生“景”
所谓“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整个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都要积极参与提问、调查、实验、质疑、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和构建意义等各个环节。科学家研究表明:当我们用眼睛看,我们只能记忆10%;当我们用耳朵听,我们只能记忆30%;当我们身体经历,我们就能记忆80%。可见,体验比看、听效果更好。《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体验中对文章所述内容等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提升。体验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读写训练教学时运用甚广。教学《秋天》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秋天的魅力,首先把孩子们带领到秋天的原野上游玩、欣赏。回到教室后,教师让他们谈出各自的体会,这时,学生的话匣子便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看到了涨红了脸的高粱,笑弯了腰的稻子;有的说,看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还有的说,闻到了香气宜人的桂花味;有的说,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抢着说自己的感受,课堂声情并茂,十分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是动态的,具有生成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准确、及时把握住这些生成资源,利用好这些生成资源,灵活驾驭课堂,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实现课程目标,使课堂呈现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张静.小学语文阅读“一主两翼”教学模式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D].延边大学,2014-04-20.
[2]邹木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痼疾种种――以海南省海口市部分小学调查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0-11-25.
[3]谢玉梅.基于素质教育背景探究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2013-10-21.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引起心理反应的过程。它是教师主动设计的,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浓厚的师生感情的过程。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多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课文的情节,情境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不同的课型可采用不同的情境,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如教《风》一课,一开始上课,教师就出示谜语“云儿见他让路,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同学们兴致极高,都猜出谜底是“风”,教师就进一步设下悬念:风有时为我们人类做了许多好事,有时也干了坏事,到底做了哪些事呢?老师话还没有说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了。又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在轻柔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柔和的月光,清幽的景色,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霎时间洒遍了银光,优美的音乐与赏心悦目,富有情感的课文情境同时作用与学生的各种感官,深深地摄住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地激发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此时,教师把握时机,顺势而导,即能引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热情,将课堂活跃起来,学生有兴趣学。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语言实践的能力。
二、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我在教四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班骆吉祥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四、 深挖教材,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文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不少课文情节曲折动人,事物活灵活现,如果很好的利用这一点,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会更浓:如《琥珀》一文中,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展示一个画景:一是炎热的太阳光照得老松树渗出了厚厚的松脂;二是一只悠然自得的苍蝇正在毫无戒备地掸着他的绿翅膀,拂拭它的圆脑袋;三是一只虎视眈眈的蜘蛛,正在小心翼翼地划动着长腿,神不知鬼不觉地向苍蝇步步逼近。多么紧张的场面啊!随着那渗出的松脂越来越多,蜘蛛和苍蝇的距离越来越近,小读者都会为之捏一把汗,猛地,蜘蛛扑过去了,一大滴松脂也刚好在此时滴落下来了,把两只小虫一块粘住了。于是“苍蝇不在掸它的绿翅膀了,蜘蛛也不想什么美餐了,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一番,终于不能再动弹了。”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到此告一段落,便读者的兴趣却愈加高涨:后来它们怎么样了?人们又是怎么了解到这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呢?随着疑问的逐个出现,小读者会更加专心,急切地读下去。
篇9
一、充分认识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重要意义
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校于XX年年7月就向学生宣传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重要意义,我校有1134人,搞好“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不但直接的节约环保效益巨大,而且帮助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积极开展节能活动
暑假之前,我校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设计一份“我为节能能源献一策”的方案,并在家中进行节能,空调调到26度,水循环使用,请家长对孩子节约能源的行为进行评价。开学后,我们将学生设计的方案收回来,进行评比。开展“节能小标兵”和“节能标兵班”的评比,每周对各班用电用水和分类垃圾情况进行评比。
我校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学校,开始了垃圾分类活动。我们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5月初进行垃圾分类有关知识的宣传,各班自备回收垃圾的纸箱,进行垃圾分类,学校定期进行垃圾回收。6月份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召开垃圾分类班会,出垃圾分类板报。7月份进行垃圾分类征文和绘画的比赛。11月份参加“减少垃圾,从我做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征文比赛,有1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5人获得三等奖,20人获得优秀奖。摄影比赛有:有1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5人获得三等奖,20人获得优秀奖。
2.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
为积极响应、配合、支持和参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学校以“创模”为主线开展了各种绿色环境教育,以创模宣传板报、创模知识讲座等形式大力营造“创模”氛围。
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了“我为创建环保模范城献策”征文比赛,“我的美丽校园”明星片创作设计比赛和环保局举办的环保小作品制作大赛;参观“创建环保模范城”的展览,让学生写观后感,为“创建环保模范城”献一策;我校还积极参加首个“无胶袋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环保中心的‘节能减排明星”活动,带学生到纺织实业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访问,听公司领导介绍公司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撰写“节能减排明星”的新闻报道稿等。
这些活动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校内,走出校门,积极开展和参与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大力支持和宣传了我市创模活动。
四、以新课改为契机,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成效显著
我校把环境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做文章,把开展绿色学校工作融入教学。
我校强调教授基础型课程的教师在各学科中均应注意渗透环境教育,有渗透环境教育的计划、教案及有关资料的积累;教授探究型课程的教师要开设有关保护环境的主题研究项目,组织一定规模的环境类兴趣小组;教授拓展型课程的教师要承担有关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社会环境考察等实践活动。各类课程的教师定期开展有关环境教育的教研活动。
1.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环境教育,形成学校环境教育的特色
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课题组,组长由教科研处主任担任,副组长由科学老师和语文老师担任,其他担任综合实践课的老师也参加课题活动。我校定期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上研究课,学生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收获体会。课题组根据学校是 “国家绿色学校”这一特色开发系列环境教育专题,设立探究性学习、专题性学习,学校各年级每学期都有一个研究专题。
本学年,三年级开展“保护地球”、“我认识的花草树木”主题研究,四年级开展“肉菜市场”主题研究,五年级开展“关注汾江河”、“校园用水调查”主题研究,六年级开展“保护环境,爱我校园”主题研究。
综合实践课题组开发了“绿色消费从我做起”的校本课程,各年级分别开设了专项研究。三年级研究“植物与消费”、“动物与消费”,四年级研究“水与用水”、“消费中的白色污染”,五年级研究“垃圾与消费”、“一次性筷子与森林保护”,六年级研究“生活中的污染”、“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等专题。
上学期我们开展了“绿色消费从我做起”系列活动,三、四年级开展保护动植物的活动,五、六年级开展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活动,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找资料,制作手抄报,制作课件,写建议书,写作文等加深对保护环境意义的认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XX学年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老师围绕“环境教育”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各年级都选择了环保主题开展活动。有的开展“校园绿化设计”;有的开展“校园里的浪费现象”调查;有的开展“白色污染”调查。老师们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调查、访问,围绕“校园绿化设计”这一实践活动,我们对有草木和没草木的地方做了对比实验,发现有草木的地方温度至少比没有草木的地方温度低4—5度,有草木的地方,灰尘很快就被草木吸收,从而认识绿化的意义。学生们根据观察积极地提出建议,写出调查报告,制作手抄报,向学校提出加强环境管理的建议。围绕“校园里的浪费现象”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对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发现学校的浪费现象,结果发现校园里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有的同学一回学校就将课室的灯打开;有的学生洗饭盒将水龙头开得很大,不停地让水冲洗饭盒;倒剩饭菜,有的学生看到不喜欢的饭菜,马上就倒了或吃了一点就倒了。于是,实践课题组的同学写出倡议书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能源的倡议,还制作了手抄报,撰写了调查报告。综合实践课上老师们还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查阅了大量资料,下载有关资料;与学生一道制作以环保为主题的电脑小报,课件,撰写了调查报告。六(1)班和六(5)班撰写的“校园绿化设计”和五(1)班撰写“校园里的浪费现象”的调查报告参加区首届科技大赛,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通过环境专题的研究,同学们懂得水资源、森林资源、大气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使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而且还将给人类造成一系列的灾难。白色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给人们带来许多的疾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了解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垃圾分类的意义,水资源的珍贵,只要人们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许多污染是可以避免的。通过专题学习、调查研究,学生们耳闻目睹了生活中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2.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
科学老师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从植物到动物、从水质到空气污染、从日月星辰到气候变化、从节水节电到资源分布……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如《材料的再利用》《选择健康食品》《健康需要新鲜空气》《利用太阳能》《动物和植物》《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气温的变化》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来体验环保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将有关教学内容与环保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鸟的天堂》《桂林山水》《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老人和海鸥》这些课文,教师都能将环保教育,节能减排教育渗入其中,学习课文后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建议书、广告词,谈谈读文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保护环境,怎样节能减排。教师们在教学中经常将教学内容与有关环保知识、节能减排知识有机整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意识,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保护环境。在指导学生写《校园一角》这类作文时,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绿化带,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丽离不开这些红花绿草,更离不开同学们对绿色的呵护,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计算机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有关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的资料,与学生一起制作以环保和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电脑小报,充分发挥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学科特色。
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都能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教育资源,发挥我校体艺教育特色,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力求恰到好处地渗透环境和节能减排教育。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制作环保和垃圾分类的手抄报,将环境教育和节能减排教育渗透到剪纸艺术中。
五、创设环境教育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绿色环保活动
1.开展文明校风建设活动,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的渗入学生心中
(1)开展各项评比活动,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我校开展文明班、文明办公室、五星学生、卫生红旗班、节能标兵班等评比活动,在评比条件中体现节能减排、环境教育的要求,使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我校注重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绿化、美化校园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细微事做起,使学生养成爱护绿化,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捡起地面的纸片,摘下花木的枯枝、黄叶,不践踏草坪,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人离关灯的习惯等。
我校各班坚持的“每天两小扫,每周大扫除”环境卫生制度,使学生养成了爱卫生、讲卫生、保持卫生、珍惜环境的良好卫生习惯;我校定期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弯腰行动”等,使师生们养成了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较高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文明班级、文明标兵班和节能小标兵、节能标兵班的评比,激发了学生自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净化了学生美好心灵。热爱绿色、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篇10
一、语言要精心设计
很多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课前十分重视,往往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的资料,精心思考后确定教案,然后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希望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却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未能好好考虑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的安排。他们经常在一个教学环节完成后,发现无法很好地导人到下一个教学内容,于是只能用很朴素的语言来展开,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语文教育的对话理论认为:“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反映了一个教师教学思维的深刻程度,一个教师只有具备深刻的教学思维和精湛的语言表达艺术,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升华。
在教授《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时,教师和学生讨论黄山上诸多的怪石及其得名的原因后,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几张黄山上其他怪石的图片,让学生为它们命名。教师同时采用如下的教学语言:“黄山上的怪石如此奇幻,它们的名字是如此令人神往,那么黄山上还有几块没有名字的奇石,请同学们为它们拟几个精彩的名字,倘若有一天黄山管理委员会真的用上了你取的名字,黄山会因你的智慧而加深美的内涵,即使没能用上,黄山在你心目中也会变得更加美丽。”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的热情立刻被鼓动起来,他们会迅速运转大脑,积极思考,各种有创意的名字也会层出不穷。
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能够充分考虑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激励性和启发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高尚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板书要引人入胜
心理学证明:在学生课堂上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相同的时间内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量是听觉的1.66倍;一份材料,只凭听觉三天后能记住15%,只凭视觉能记住40%,而视听结合能记住75%,同时,教师板书的过程正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内化的心理过程,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过程。
一堂课上的板书凝聚了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审美情趣和综合教学能力。引人入胜的板书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提纲挈领,突出重难点,有效配合文本,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是亮点突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欣赏之中掌握当堂所学知识。设计这样的板书,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板书的书写要规范,不写错别字、繁体字等,笔画顺序应准确;要有条理,使学生根据板书掌握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新知同化到已有知识体系中;有针对性,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板书,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掌握教学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注意板书的概括性和启发性。
在具体设计板书时,教师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别具匠心地设计相应的板书。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的板书可以采用表格形式,做到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比其他形式的板书更利于学生参与,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发挥创造性,从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采用提纲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能紧扣原文,突出教学重点,直观地呈现文章的内容体系,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分析概括能力。而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加以提炼时,可以采用图像式板书,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印象。此外,板书的设计还可以采用问题式、对比式和流程式等。
三、演示要富有情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演示技巧比较单一,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和写来被动接受新知,这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教师和学生均为此所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借助良好的演示技巧,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生动形象、直观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情感、启发想象、启迪思维,追求教学的最大功效。那么,可以采用哪些演示技巧来辅助教学呢?
1.多媒体演示。教学多媒体演示是指利用展台或白板投影、视频、录音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尽快进入情境,理解文本,受到感染。如在《画山绣水》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段关于桂林山水的视频导人正文,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必然被激发,而视频中的一些景象也会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投影无疑是作文讲评课的最佳演示工具,教师可以在上作文课之前将优作、问题作文和待升格作文一一理出,通过展台让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到全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去感受、思考这些作文的成败得失,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有所提升。
2.事物演示。事物演示是指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来创设直观教学,把学习课文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丰富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从而自觉地进入艺术形象所再现的场景之中。在教授《活版》或《核舟记》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将铅字或微雕等事物拿到课堂上,可以一边讲解课文内容,一边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铅字或核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思路会紧跟着教师来接受新知。又如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美术功底好的学生将课文中“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这些语句在黑板上“翻译”成图画。这种图文互补可以启发学生的艺术联想,丰富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实验演示。实验演示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将文中涉及的科学公理、规律等借助一些器物加以演示,这样可以深入浅出地揭示较为抽象的科学现象,展示事物的复杂过程,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在教授《斜塔上的实验》一文吋,学生可能因为思维定势而无法想象两个质量不同的球从同一高度坠下却同时着地。此时,教师可以做模仿秀,让学生重温当年伽利略挑战世俗演示这一实验时的情景,再次感受伽利略的勇气和魄力。
四、状态要饱满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