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2 09:5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愚公移山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愚公移山教案

篇1

主要工作及成绩:

1、a+c群预防流脑接种。十一月份镇卫生防疫站对我校学生进行预防流脑接种,接种率达到98%以上(初期名同学因身体原因不能接种,都接种来)。在这次接种中表现最优秀的班主任有方义柏、刘厚勇、李安学、万文平、贺明俊,他们认真组织,认真宣传,班上接种率达到百分之百。

2、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法纪安全教育。我们以“期中总结暨家长会”为契机,邀请法制副校长贾警官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法制安全教育课。全身通过经讲座,受到了腿伸的教育。同学们边听边记笔记,决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这些知识运用好,遵纪守法、时时刻刻讲安全,注意安全。

3、开展了一次安全员手超过比赛活动。同学们根据平时所学是我知道的安全知识,以及身边的典型事例,为首要:素材,办起了一份高质量的手常昊,政教处评出了刘明辉等20名一等奖,舒畅等五名二等奖,多亏等10名三等奖。然后政教处用展板形式展出来取代,此次活动开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意识。

4、举行了一次“安全班会”优质课以赛,九个班主任全部参加联赛,看谁的安全班会课上得好、自己设计一个安全主题。前项亲自组织安全处、教处同志参加青冯克,李安学老师讲的《安全从我做起》一课,被评为一等奖,贺明俊鱼、万文平、刘厚勇被评为二等奖,其余一个班主任为三等奖。此次活动开展进一步落实了安全农作,也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存在着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1、师生的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2、安全教育的需要安全社会的配合(如交通安全等等)

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主体意识 素质教育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不言而喻。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诸方面素质的教育,它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今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落实。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是配合教师展示教案,而更多的学生则称为“观众”,教师让学生能照搬教案的设想做出回答,确保能小心翼翼地牵着学生沿着教师的“教路”走。教师最担心地是完不成自己精心设计的“密不透风”的教案,力避学生的“节外生枝”,故而教师“珍惜”课堂上的一分一秒,大讲特讲“自我陶醉”,而学生疲于奔命、昏昏欲睡。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如何得到发挥呢?因此语文教学呼唤主体意识,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的兴趣、知识和能力得以尽情展示。

一、把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

目标明确了,学生才有了学习的方向,内容才会学的主动。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更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还要领会其思想内涵且受到启迪,其次目标要恰当,应分层次;后进生完成最基本的教学要求,中等生完成发展目标即理解知识有一定的深度,运用技能比较熟练,优等生则要完成上限目标即知识理解深刻,既能运用熟练,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学习散文《春》一课,后进生的目标是识记文中的生字词,背诵描写春花、春风的两段及末尾三段,明白春是美丽的;中等生要欣赏写景角度、方法;优等生的目标是学习写景技巧,能形象描写你心中的春天。

二、把时间交给学生

自主活动时间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由课堂教学的主角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真正树立起“为学而教”“为育人而教”的教学思想,心中装着全体学生,使爱的阳光照射到每个学生的心头,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尽可能多的学习活动。最近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故乡》,听课老师反映,这节课上的活动使人耳目一新,学生也认为自己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我也深深体会到只有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才会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去年秋末新的教学形式吸引了我,令我蠢蠢欲动;今年春杜郎口之行令我茅塞顿开。我毅然决然投入到教改洪流中,首先将任教的班级变换了座位,并分成六个学习小组,还给他们划分了“势力”范围,学生们又很自豪地写上自己的“豪言壮语”。我提前两天给孩子们设置了预习问题,让他们合作思考,查阅资料,拓宽思维,作出解答。课上分给各组展示,之后各组间相互补充,接着我对学生尚未全面和恰当地给予补充与修订强调,好!同学们欢呼雀跃,争着为大家展示自己的风采了,或娓娓道来;或天马行空;或旁征博引;或激扬文字。讲解的自我陶醉,听讲的啧啧赞美,识记牢固了,理解深刻了,知识丰富了,技能提高了。语文重在朗读,这时朗读比赛在默契中开始了,那字正腔圆阴阳顿挫的声音,回荡在教师内外。你们会了么?我要看同学们的收获,不行,张三要提问二组,李二要检查四组……整个教室都被同学们饱满的热情充斥着,下课了,同学们还沉浸在那欢乐的求知中。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朗读分析讨论研究,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质疑,积极讨论,大胆想象。如学完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后,开展了以“感受春天、享受幸福”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把全班分成六组,各组派五个代表分别完成“古诗词默写(关于春)、作诗、作画、作文、范文朗读”等任务,然后抽调有语文美术特长的学生组成评委予以评比,百分之七的同学都参与其中,结果古诗词囊括历朝历代,诗作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绘画栩栩如生,作文想象大胆,寓情于景。可见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学们都学到了很多知识,个性张扬了,性情陶冶了,能力提高了,知识丰富了。学生们说“我的课堂我主宰”,长期被老师“霸占”的课堂终于回到了我们手中。

又如,教学《愚公移山》一课,在疏通文义、体会内容后,安排了辩论的学习方式,设计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愚公很愚”和“愚公不愚”,让持不同意见的两方学生进行辩论,一方学生认为,虽然山高大、人员少、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但愚公胸怀远大理想,知难而进,不退缩、不屈服,不畏冷嘲热讽,很坚定、很执着;移山何时能成功姑且不论,我们欣赏的是他的勇气,敬佩的是他的精神。

另一方学生认为,明知山那么高大,移山困难重重,把家搬走比较容易,却执迷不悟,他太不聪明了,智叟的话不是很明白吗?此时教师引导:试想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不同,条件差我们就甘心吗?倘若学习上遇到了难题,我们就逃避吗?不能,我们更应该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辩论学生们明白了本文的主旨,是说明人力可以战胜自然,学习的是那种坚定不移、不畏艰难的决心与意志。虽然教师的活动很少,但学生都参与了,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篇3

关键词:语文;引用;教学

“智者当借力而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现代语文教学改革告诉我们,只凭一本教材和一本参考书已经愈来愈难把语文教好。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精当的引用资料会为之添光增彩,为理解课文推波助澜。可是如果引用不当,学生可能一时快活,结果却弄巧成拙。本文就笔者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妙引开头,未成曲调先有情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清代李渔曾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写文章是如此,语文课的导入亦应如此。好的导入会像磁石一样紧紧抓住学生,达到“立片言以居要”的境地。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新课的导入,从圣人孔子的“开讲”到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和夸美纽斯的“起始课”概莫能外。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济南的冬天》一文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再如教《愚公移山》时,可先播放《愚公移山》这首歌,学生们马上会沉浸在音乐的气氛中。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可先出示对联:“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或故事,或歌曲,或对联,或诗词,可激情,可渲染,可悲壮,可柔婉,简短精致,入情入境,效果斐然。

二、妙引穿插,一枝一叶总关情

请看一个教学片断:对同学们的畅所欲言,我大加赞扬,并参加他们的行列,谈一段亲身经历。那是在“七七”后,家乡危在旦夕。一天下午,音乐老师教我们唱《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尽管曲调温柔敦厚,节拍缓慢,但老师却教得那么激动,我们心中第一次闯进了“祖国”“气节”“亡国奴”这些大字眼,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现在想来,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老师用“心”在歌唱,唤起我们幼小心灵的觉醒。就像小弗朗士一样,这一课,我永远忘不了。

这是于漪老师在教学《最后一课》中的一段“穿插”。老师的深情讲述,将历史、现实与小说教学联系在一起,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不但确切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强化了教学效果。

可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恐怕没有教师不使用引用穿插的。在课程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的教改环境下,引用穿插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更是司空见惯。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香菱学诗》这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放映影视作品《红楼梦》第48回,让学生进行比较赏析。当放映影视时,笔者看到了久违的对知识的渴求的眼神,那是心灵深处的呼唤,更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叛逆。那种被压抑、被束缚的思想情感在评论时爆发出来。大家争先恐后,各抒己见。

在品读课文的同时,思接千载,神游八荒,可读,可观,可唱,可跳,徜徉于文学的殿堂之中,漫步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文艺百花园,情致盎然,此乐何极!

三、妙引结尾,余音绕梁久未绝

笔者一直认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不只是一堂课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收尾作为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加以延伸和扩展。

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后,笔者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MTV,伴随着歌词:“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心里一直都懂你……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在音乐与画面中,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收获与感想,让学生把自己的爱融化在这优美的音乐中……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条溪流,一条能有泉水不断补充进来的、活水不断的溪流。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应广泛涉猎,勤于积累,善于采集;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巧引妙用,谱写出语文教学的华彩篇章。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于漪.镌刻.语文学习,1990(6).

篇4

当然,我们首先应该承认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了许多里程碑意义的好课例。在我有限的积累中,我以为钱梦龙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串讲”文言文的极品;张必锟执教的《五柳先生传》是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经典;黄岳洲设计的《岳阳楼记》教案是深挖古文知识的代表;张孝纯设计的《乌有先生历险记》是文言词汇训练设计的绝唱;沈蘅仲执教的《六国论》是扩大文言文文化内涵和教学视野的典范--先辈们把文言文教得古香古色又生动活泼,都是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弥足珍贵的资料。

那么,后来者的脚步迈向何方了呢?宁冠群的《〈鸿门宴〉单元教学探新与思考》(《语文学习》2002.1.),以“重点评价鉴赏历史人物与人格特点”为“目标定位”;邬建芳的《经典文章的现代解读――我是这样上《〈石钟山记〉》(见《语文学习》2003.1)设计研究性学习,认为“苏轼教子的方式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特质,《石钟山记》本身可以作为一份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马万茹的《〈三峡〉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8-9)提出“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张国生的《〈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3.8)再一次让人领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下文言文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彩;余映潮关于《狼》的八种教案设计(《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2004.1-2.)集文言诵读训练、词汇训练、说话训练、听读训练、读写结合训练之大成。――新秀们把文言文上得高屋建瓴、现代感十足,是新课改在文言文教学中的生动写照。

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似乎被忽略了:文言文首先是语文课程下的文言文,不是大学语课堂上的文言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些基本原则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这方面的课程内容少而又少,这方面的教学尝试也少而又少。我曾经很惊喜地看到了韩军执教《与朱思元书》的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6)和李卫东执教《陋室铭》的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3),它们不再仅满足于字面的意义,也不留恋古文博大厚重的积淀,而是着力于对语言本身的推敲、品味和实践应用,我看到了希望。不过,像容老师用力如此集中地昭示古汉语语言特点与现代汉语言特点的课例还不多见。

所以该课例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说新时期文言文教学应该完成一种新的超越和突破,那么这种努力似乎应该致力于寻找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文言文语言教学”:认真思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的文言语言究竟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有什么价值,进而寻找出切实的汉语言特点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抓手”,设计出更灵活有效的语言教学实例来。

河南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473000

石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最近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理解和体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近年来许多人也在倡导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并且还有人把教师的分析作为“整体感知”的对立面加以批判。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究竟要不要教师的分析?“整体感知”具有怎样的特点?应该如何实施?

篇5

关键词:品德课;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教师树立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那么,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我认为: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你讲我听”、“你写我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积极主动性,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创新,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切实放弃传统的“独舞”式灌输,独霸式控制,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形成一个互相讨论、探究的环境和氛围。要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子,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和活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舞台。

二、精心设计教案

思想品德课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科。其本身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备课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围绕这条线索,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情境,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补充新血液。对重点问题要展开讨论。让学生互相讨论探究中提高自己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

课本里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必需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博大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

1、构建和谐课堂,搭设自主探究学习平台。在新形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个师生平等共同探讨问题的环境。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争取人人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现代化的战争不能靠小米加步枪,现代化的教学也不能仅依赖黑板和粉笔。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精心设计、恰当运用多媒体软件,做到声画同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3、善待异议,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想法。教师不能扼杀与自己思路不一致,与教材不吻合的奇思异想;要鼓励学生大胆寻根问底,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教师或教材的观点,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在学“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这课,教学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探究时就有学生提出异议:在新时代赋予“艰苦创业”内涵里,也要讲究质量和效率,而“愚公”不搬家、不绕道、却带全家世世代代去搬山,这算明智吗?遇到这种情况,要鼓励学生展开深入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4、关注社会生活, 拓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教师不要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上,有些内容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特别是对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使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又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社会焦点,了解社会,亲身感受时代的脉搏,探索人生真谛,学生在自主探究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注重引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探新,勇拓新境能力。有的老师经常埋怨自主探究课无意义,纯粹给学生玩闹,这和我们长期“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落后教育观念及教师组织探究方法有关。不可否认,探究课有许多学生是用来吹牛,探讨时无的放矢的等现象的确存在。因此很多老师不愿意采用探究课,认为自主探究课只是形式,是作秀。我认为探究的成败关键在于老师的调控能力。我曾做过对比,有的内容用探究式和灌输式的效果明显不同。如《党的基本路线》这课,我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民族文化素质等发生的变化在B班引讨学生探究,过了两个月后学生记忆还是很深刻,而用讲解法在A班同样时间学生记忆已很模糊。所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加深他们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四、多开展实践活动

人的学习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思想品德课更不能局限于课堂,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如让学生针对他们生活的环境现状作调查,采访,调研等。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多种答案,在实践中体会到比老师说教更深刻的道理,这样更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及其永不枯竭的动力,在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创新。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鼓励者、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为造就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着力点

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理念的系统工程。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组织以学科基础知识为载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初中语文设计中,如何通过一个“着力点”呈现知识,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基本设计技能与设计方法,如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流程的控制等。

一、设计明确教学目标,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通常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我们只考虑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而忽视了其他两个目标。这样,我们对教学目标就定位为学生学什么,如何获得知识与解题技能,忽视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单一的教学目标的实施,直接导致语文教学应试现象依旧严重的弊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初中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错位。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实施,必须摒弃应试教育模式,让语文教育焕发应有的生机。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我们在肯定传统理念思维,肯定愚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同时,也要从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愚公的做法是否与时俱进。这样,我们就会重新审视这篇寓言故事,觉得传统的教学目标有大而空的嫌疑。有资料显示,华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35份教师的教案做过教学目标统计:其中5份无教学目标的陈述,30份对教学目标阐述的词语都是要求学生“掌握、了解、能力、培养、理解”这样的要求性词语,没有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

二、设计个性化内容,进行课文个性化理解

阅读文本时因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一样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个性阅读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最新理念。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与文本对话,注重理解文本内涵。教师的引导面面俱到,却忽视了让学生心灵与文本对话。这样,学生没有自己的心得与感受。学生面对至理至善的文章,没有自己的个性理解与心得,这样只能是俗读、浅读,甚至是误读代替理解,这样的解读可能会让精彩的文章变得庸俗。因此,我们应该设计个性化的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性化的理解,在对文本提炼、加工、组合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有个性化理解,就设计个性化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作者的善良。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愿望,他们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变得越来越好。因此,教师要通过“善”与“愧”方面引导学生。学生就会对文本有整体的思考,若没有以这样的教学角度切入,就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三、着力优化问题设计,注重适时适度合理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问题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纽带。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引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可以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成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教学设计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是每个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随口发问,结果很多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道课堂上学习要点,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度肯定不会高。因此,我们在备课环节就应注重问题的设计,并把握好问题的适时、适度与科学合理这个原则。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效度明显提升。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范进中举前后不同人的态度的变化是怎样的?为什么作者详细叙述这些人对范进的态度?作者是怎样勾勒这些人前后的表现的?用什么样的词语概括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通过这样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与文本进行了深刻的对话,从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四、设计有效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语文的学习就是对语言的咀嚼与品味,语文教学设计中离不开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当看到文本中写得好的句子与段落时,我们总会驻足,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这些语言。但是,我们通常还是比较模糊地对语言、语段进行分析。在品味语言这一环节,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实践证明,品读语言还必须在“情”的带动下认真地品,让学生感受作者语言中的表情达意,从而体会其丰富的表现力。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就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小山的动词,并把用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作者北方语言的特色,从深情的视频范读中感觉有了儿化音的韵味,从而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从这样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品味语言教学设计促使学生认真品味文本的语言,进而让学生在品味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综合上述,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认真研究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动态、课堂评价等多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巧燕.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设计[J].新作文(教学研究),2013(10).

篇7

说实话,我并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厉害,也不过是教育战线上普普通通的一员,但上课充满激情充满欢笑确是事实。当然,这种笑不是那种讲几句俏皮话博来的低级趣味的玩笑,而是一种和谐、温馨的具有一定智慧的欢快,一种解题成功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愉悦,一种发自肺腑的乐趣。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必须要热爱教育,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打心底里爱这个职业,以至于为了写好一个教案,凌晨4点多钟就伏案疾书了;甚至于常常上课写粉笔右手小指指甲被黑板磨掉出血了,自己竟没有一点感觉。因为爱,才执着投入,充满激情;因为爱,才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因为爱,才不觉得疲惫,倒是一种乐趣;其次,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因为是朋友,才可以促膝交谈,大胆提问;因为是知己,才可以达成那种和谐互动的默契。那种整天阴着面孔、不言笱笑、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老师,在心灵上已经把学生拒于千里之外,是不可能让课堂充满欢笑的。有了前面所说的两点,最关键还是要在教学上多下工夫。下面具体谈谈我是怎么做的。

上课前,认真备课极为重要。首先要吃透教材,包括吃透后面的练习和习题,全面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个体差异,还得浏览一些经典资料,才能使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出趣味来;其次,要钻研新课标和教参,挖出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在新课导入阶段,是一个关键。因为上课开始后的十分钟,学生们个个是认真的,而且也好奇,你引导得当、及时,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那就赢得了主动权,一堂课就成功了一半。高明的做法是能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悬念或饶有趣味的情景,很快抓住学生的心。这种创设,最好从课堂现场、学生周围喜闻乐见的人和事出发。例如,我在讲“坡度”这个概念时,我说:“大家爬过陡山吗?学生们立即来了神:“爬过!”“那你们能从语文的角度说出形容山陡的一些词语吗?”“陡峭”,“悬崖峭壁”,“笔直”“高耸”“耸立”……全班一下子活跃起来。接下来,我告诉大家:“你们说的这些词语,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形象描述;今天我们要学习数学上的一个词语,是精确描述山坡陡峭程度的,叫什么呢?叫‘坡度’”。学生就带着“坡度”这个概念究竟是怎么定义的悬念,翻书自学起来;又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一节时,我说:“同学们,我的名字叫‘昌义’,你们觉得这两个字形状有什么特点吗?”学生们一下子欢笑起来,兴致勃勃地进入了状态,有的同学说,“义”中那一点不对称,有的马上说,我们可以变体,将那一点改写成一小竖或写成实心小圆点,不就得了?经过探讨,最后理解了概念,还纷纷从自己姓名中找出像“王”“吕”“品”“鑫”等很多的“轴对称图形”,甚至还编出了“昌义森林山中串出X只喜羊羊”等句子,真令人快乐无比!当然,新课的愉快导入要紧跟你的教学内容,顺着你的教学思路来设计,否则走向歧途。例如,我听过一节课,也是讲“轴对称图形”的,一位肥胖的老师一开场就问学生“我像什么?”他的本意是通过人体体形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引出课题,没想到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你好肥壮!”弄得哄堂大笑,结果适得其反。其实,现在的新课标教材,几乎每一节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引用、拓展和联想,成为我们的“开场白”。遗憾的是,我们不少老师往往不太重视这些,为教数学而教数学,学生们还没有进入状态,上课已进行了一半,学生如坠入云里雾里,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重点还是在新课讲授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不过是引导者,初中学生的耐力也就是那么大,你切不能“一言堂”,更不能“拖堂”,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做到时讲时新,尽量让学生个个扮演角色,不能让别的事物夺走他们的注意力。例如,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推行小组探究演算比赛,最快的组,叫做“学习中的战斗机组”,做题最快的学生是“学习中的战斗机”;相对应,学生们管最慢的组戏说为“拖拉机组”,课堂气氛活跃,趣味盎然,学生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个个想当“战斗机”,不当“拖拉机”,因而,“战斗机”的光荣称号像“流动红旗”一样,在各组之间、学生之间激烈而快乐地争夺,时刻在变化,他们的注意力被牢牢牵住。在做题时,不讲方法,不讲技巧,盲目演算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愚公移山法”,学生印象深刻。例如,多项式化简求值时,总有一些学生不化简,直接代入计算,冗长繁杂,事倍功半,还往往出错。有了教训,谁愿意当“愚公”?“战斗机”练习一做完,我立即检查,对了,我立即说:“做得快!”,学生们马上异口同声:“对得快!”这是师生配合默契的潜台词,给了“战斗机”们极大的鼓励,也给了“拖拉机”们无形的鞭策,整个课堂充满了刺激和快乐!

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充满欢笑,叙故事、讲典故,是我教学设计中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一直保留下来的吸引学生的传统法宝。听故事讲故事本是青少年的天性,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穿插数学故事和典故,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开阔眼界,更能理解所学的新知,何乐而不为?人类科技文明历经数千年,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故事素材,是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当娓娓动听的故事道来时,学生们个个乐开了花,我自己也年轻了30 岁!

篇8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多媒体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使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简单、直接、刺激。教师要积极探讨多媒体的可行性,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从而恰如其分地应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运用;误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说,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对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得到大量的运用,课堂教学也得到了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教学时尚。但是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也不例外,同样有着一些误区,制约其教学的发展。结合近几年来我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也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1.误区一:课件频繁使用,不重质量

现在的各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等等活动,都要求授课老师要使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要能很好的驾驭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促使教师采用新型教学手段教学,便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提高课堂质量。于是绝大多数老师都大量地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来体现自己课堂教学的现代意识。特别是美术鉴赏课,图片信息量大。这样,课堂教学就呈现出五花八门,一片繁荣的景象。表面看课堂活跃了,有各种丰富图片,有背景音乐,有视频插播。老师和学生都忙得团团转,该用板书的内容却直接在课件中展示出来,应该让学生朗读的鉴赏段落却以视频插播的形式来完成。整堂课下来,电脑多媒体马不停蹄地工作,没有休息的机会。教学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面对公开课的“热闹”场面,我常常会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可想而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甚微,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大家知道,制作多媒体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一堂40分钟的课,要花上几个小时来完成课件制作。每一课都花费如此之多的时间去准备,这是不可取的。从网上直接下载的课件,也需要花时间调整修改,时间花得多,其教学效果却没有更好。因此,并非所以课都适合和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也要恰如其分地使用,避免频繁使用,不重质量,过犹而不及。

2.误区二:课件制作的风格与教学内容不统一

在制作课件前,我们需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掌握好各课的内容,根据课堂实际来把握教学内容和风格,这在美术课上尤为重要。课件制作的风格与教学内容是否统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位美术老师在上湘教版高一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八课《不同的歌声》一课时,一开始就通过播放伏尔加船夫曲,展示在骄阳似火的伏尔加河畔,11位纤夫们在一片金黄色的沙滩上一步步行进的场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情境中,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和纤夫的,从而很好引入课题,课堂气氛一下就调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接着,这位老师请学生们阅读教材中关于伏尔加纤夫的介绍。通过图片展示讲解红衣少年与其他不同身份的纤夫的区别和联系,引出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点明“名族文化”与“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时出现两幅作品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林风眠的笛,让学生完成表格。这时的背景音乐还是外国的,课件的背景也是西方美术风格,显然,这与这两幅作品是不相符的,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误区三:以课件替代教案,全程使用多媒体,缺少互动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有些老师会认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就等于备好了一堂课,整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即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此时的教师就像放映员,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完成了一堂课,整堂课缺少板书,缺少互动,也就无法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曾经听了一位美术教师讲授湘教版高一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时遇到类似的情况,这位老师运用了丰富生动的课件视频让学生了解了许多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一节课下来,让学生完成活动建议,学生答不上来,因为教师只是一味地播放课件,没有做好互动引导,最为重点的知识缺少对比分析,学生没有学到什么。由于教师把课件放在主要位置,一味地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师生互动,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甚微。因此我们在课件的运用上要有的放失,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9

关键词:教育名家;语文教学;语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9-0044-04

语境指言语交际环境,即与具体的言语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言语交际过程相始终的、对言语交际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1],包括上下文、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虚拟语境以及认知语境等。语境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语境因素来引导教师教与学生学,以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形态。语境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在特定的课堂语境中开展的言语交际活动,必须借助和利用相关语境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顺应教学语境的变化,遵循语境教学原则,根据语境教学特点和语境教学途径,运用语境备课法、语境教学法和语境评价法,教给学生语境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语境学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

语境教学研究是汉语母语教育研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语文教育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探索和研究教育名家的理论和实践,有助于发现蕴涵其中的语境教学思想和做法,为解决语境教学难题创造条件,为确立和实践语境教学理论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范例。

一、教育名家的语境教学探索

20世纪以来,诸多教育名家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广泛探索,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语境教学精神,蕴涵了丰富的语境教学思想。

(一)理论研究者的探索

1949年以前,叶圣陶、夏丏尊等人积极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一些看法体现了语境教学精神。

叶老主张创设“境遇”。他指出,语文教学“需为学童设置一种境遇,引起他们的需求”[3]。他认为学生“既处于特定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教师于这个当儿,从旁导引,或竟授与。这个在儿童何等地满足、安慰,当然倾心领受,愿意学习”[4]。从中可见利用和创设语境的教学价值。

夏丏尊认为教育语境非常重要,要运用语境因素为教学服务。他说:“没有背景的教育不能叫作教育。”[5]他认为教育“应当以境遇和时代为背景”[6],教学内容应与时代要求以及特定的情境语境相一致,“时代和境遇所要求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7]培养阅读鉴赏能力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8],采用设身处地法,“把‘我’放入所鉴赏的对象中去,两相比较”[9];学生写作要考虑读者的性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以及作文的动机。习作时,学生须探求六个问题:为什么要作这文?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谁在作这文?在什么地方作这文?在什么时候作这文?怎样作这文?[10]

1949年到1978年,由于意识形态的强势介入,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政治性,语境教学理论探索进展不大。不过,吉光片羽仍时有所见。如1959年,叶老以《语文教学二十韵》总结其思想,鲜明地体现出语境教学精神。如“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11],表明作家写作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读者读懂作品,就要走进与文本相一致的语境。因此,执教者应结合特定的语境因素,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语境。

以后,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改革风起云涌。语境教学探索开始受到重视。一些研究者开始提倡语境教学。顾黄初认为语文教学“要贴近语文生活”,指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生理机制、操作方法、实践频率;思想、知识、智力;目的、对象、场合。[12]这表明语文教学也应考虑到这些语境因素的影响。1993年,李海林明确提到“语境教学”[13],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语境教学,语境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同年,王建华提出语境策略,认为语文教学要运用语境策略[14]。1995年,张庆提出拼音教材要将情境图和语境歌相结合[15],后又提出词串识字[16]。1996年,倪文锦提出要在语境中考查学生语文能力[17]。2000年,王尚文提出“境感”[18]问题,认为境感是语感类型之一。2003年,郑国民提出语文教材发展走向之一就是语文学习主题或情境设计倾向[19],后又将此进一步完善为“主题—情境”语文教材编排方式[20]。2004年,张孔义提出语境感悟法,探索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操作程序[21]。至此,全面探索语境教学理论开始走上前台。

(二)教育实践者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语文教师们进行了广泛探索。一些教师开展教学实验,尽管这些实验和探索并不以“语境教学实验”命名,但其精神实质充分体现了语境教学精神;一些教师总结成功经验,提到语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

1.小学语文教师的探索

1958年,为改革学制,斯霞承担了相关实验任务,进行“随课文分散识字”实验。该实验“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22],主张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体现了语境教学精神。

20世纪70年代末,李吉林开展情境教学实验。她运用中国古代文论相关理论,将多种艺术手段引入语文教学,为语文学习“创设典型场景”[23],为创设虚拟语境提供经验。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于永正开展“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重视在说、写训练中为儿童提供与特定情景要求相一致的表达任务和读者(听者)对象。此后,他又总结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思想,体现了汉语言文化语境因素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他广泛运用情景语境、虚拟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教学法。

2004年以来,王崧舟倡导诗意语文,重视感悟的“语境性”[24]特点,提出联系语境、比较品评、激活想像、迁移运用、转换语境、移情体验等做法,体现了语境教学的精神。

2.中学语文教师的探索

于漪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文化背景,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25]。“胸中有书”要求教师依托课文,根据课文的上下文开展教学,避免游离文本;“目中有人”要求教师关注具体情景语境中的交际对象——学生的需求和现有水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经典课例如《晋祠》。

钱梦龙倡导“语文导读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26],认为教师要“因势利导”,根据课堂语境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教师的交际对象——学生的思维走势和具体的认知背景,灵活推进教学进程,彰显了语境教学精神。代表课例如《一件小事》《愚公移山》等。

洪宗礼倡导“双引法”,主张“相机诱导”[27],运用设境法,引导学生会读、会写,体现了他的语境意识。代表课例如《你看他(她)像谁》《模拟法庭辩论》。

李镇西强调民主教育,主张语文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坚持现场捕捉教学内容,体现了情景语境教学精神。

余映潮提倡板块式教学,强调“诗意朗读”,认为“要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时空”[28],运用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读等方法,进行朗读训练。代表课例有《散步》《假如生活欺骗你》等。他还倡导“多向假设”,运用虚拟语境教学法设计训练题,设计教案,如《端午的鸭蛋》。

严华银倡导语文本位,认为“必须把握语境这个背景”[29],从提高教学效率的高度认识背景材料的取舍与运用的效果。代表课例有《黄鹂》《荷花淀》。

其他如程红兵的《项链》、黄厚江的《阿房宫赋》、马骉的《河豚子》等,都是典型的体现语境教学精神的课例。

二、对语境教学发展的影响

诸多名家的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现了语境教学精神,为建设符合汉语规律的语境教学理论创造了条件,为普通教师运用语境教学理论提供了适宜的“脚手架”。

(一)促进本土理论发展

语文教育最富民族特色。语文教育创新需要在现有的本土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传统理论和实践加以提炼、完善和整合。

二十世纪以来的诸多教育名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经验,创造出颇富民族特色的语文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但也不可否认,他们的语境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大都存在着零散性、偶发性等特点,不系统、不全面。因此,有必要将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放在一起研究,从语境学的角度整合他们的共同点和互补点,寻找他们研究的盲点。如随课文分散识字实验反映了斯霞老师在识字教学领域的贡献,反映了上下文教学法适用于识字教学领域,但该法是否适用于其他语文教学领域,斯霞老师语焉不详。不过,结合其他教师的实践,我们会发现上下文教学法还可以运用于拼音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而且,于永正等人还运用了情景语境教学、虚拟语境教学等方法。由此,我们通过完善、补充、提炼、统整和概括,可以提出语境教学法。再结合其他名家的论述和实践,可以发现语境教学还存在于教材编制、教学内容确定、语文备课、学法指导以及学业评价中。这样,将这些研究和实践成果整合到一起,可以提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理论——语境教学理论,创造性地整合出语境教学原理,系统地探索出语境教学法、语境学习法、语境评价法、语境备课法以及语文教材语境编制法等基本做法。而这一理论来源于我国本土实践,符合汉语“意合性”特征,体现了汉语规律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代表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能够促进语文课堂交往,改进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更具民族性、科学性和现代性。

(二)填补研究空白

首先是史的研究空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转轨,西方母语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由静态的语言学习走向动态的语用学习,由抽象的语文知识学习走向与具体的特定语境相适应的语文程序性知识学习,走向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境教学理论发展迅猛而成熟。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语境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似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存在,颇令一些人感到自卑和失望。事实上,当我们研究语文教学发展史,就会发现我们不仅存在语境教学研究和实践,而且还成绩斐然。我们不必谈民国时期的相关实践和研究,单就后,50年代的斯霞老师就进行了随课文分散识字实验、70年代末李吉林进行了情境教学实验、80年代中期于永正进行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写作实验。而在90年代,理论探索开始起步,21世纪以来,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推进语境教学理论的发展,并且出现了系统的、综合性的研究势头。考察名家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我们的研究并不比西方迟,取得的成就也不比西方小。这样,研究和挖掘教育名家的语境教学思想和实践,就不仅可以填补我国语境教学发展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可以避免倾向,增强汉语母语教育研究的民族自信心。

其次是开拓语境教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正如上文所述,尽管我国语境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起步较早,但存在着零散、随机、不系统等问题,离系统的全面运用尚有一段距离。但筚路蓝缕,其开启山林之功不可抹杀。教育名家的理论和实践可进一步推动语境教学研究。一方面,推动语境教学理论系统化研究,强化语境教学原理研究,深化语境教学类型、语境教学法、语境学习法、语境评价法、语境备课法以及语境教材编制法研究;另一方面,也将开启语境课程理论研究和建设,为语文教育理论发展提供一块新的研究领域。

(三)提供操作范例

语文课程实施需要运用语境教学理论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这在两个方面向语文教育研究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是要经过深入研究提供语境教学理论,二是要为语文教师提供操作范例。面对语境教学理论,一些教师感到无从下手。他们对语境教学理论正确与否,深感困惑;对语境教学如何操作,也感到棘手。

通过对名家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研究,可以发现,名家成功的教学实践离不开语境教学,高超的教学艺术隐含着他们对语境教学规律自觉或不自觉的尊重,对语境因素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利用。这既可以为普通教师树立成功典范,让他们认识到语境教学理论的正确性,明白教育名家课堂教学成功的语境教学因素;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具体可感的语境教学实践课例,为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低效问题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2]孔凡成.语境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119.

[3][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15.

[5][6][7][8][9][10]夏丏尊.夏丏尊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9.10.7.38.38.100—102.

[1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30.

[12]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

[13]李海林.语境学与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学习,1993(11).

[14]王建华.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260.

[15]张庆.省编小语第一册汉语拼音教学谈[J].江苏教育,1995(Z1).

[16]张庆.更新理念——教材建设的重中之重[J].小学青年教师,2001(11).

[17]倪文锦.语文考试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8.

[18]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10.

[19]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0.

[20]郑国民,陈晓波.“主题—情境”单元中知识呈现方式[J].小学语文教学,2007(1).

[21]张孔义,等.新课程中学语文实用教学85法[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55-62.

[22]斯霞.我的教学生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41.

[23]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

[24]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3.

[25]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1.

[26]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1.

[27]洪宗礼.洪宗礼文集(卷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