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31 20:0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圆的认识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生:汽车
火车
飞机
轮船
自行车。
师:出示信息窗,这些交通工具都有轮子,这些轮子有什么特点?
生:轮子都是圆的。
师:看到这个,你有什么问题?
生: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呢?
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画一个圆研究一下。
二、探索尝试,交流研究。
师:借助你身边的工具,自己来创造一个圆,把它画下来。
生画圆。
师:你手中的圆是怎么画出来的?
学生交流展示。
师:同学们真有创造力,能用身边的工具创造出这么多圆,真厉害!但是,有的同学画的图出现了一点小问题——不圆,怎样才能画一个规范的圆呢?我看到有的同学画的圆很规范,看一下他们是怎么画的。
生:用圆规。
师:真棒,已经会用我们这节课要讲到的方法了,介绍一下怎么画。
师:下面老师来介绍一种规范画圆的工具——圆规。你会用圆规画圆吗?试一下,注意别让圆规的针扎到。
师:大家都画出一个圆了吧?跟你的同位说一下,你是怎么样画的。
学生交流。交流结束。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是怎么画圆的。
学生展示。
生:用圆规画圆时,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之间的距离,再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把有铅笔的一脚转一圈。
师:非常好,下面看大屏幕,看看老师是怎么画圆的。
师:画圆,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之间的距离,再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纸上,把有铅笔的一脚转一圈。大家根据这个步骤再来画一个漂亮的圆。
学生画圆,老师巡视指正。
师: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圆规画圆的方法,真厉害!再找个同学来说一下,规范的画圆的步骤。
生:描述步骤。
师:对,画圆就要规范,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圆,有针尖固定的这一点,是圆的中心,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看老师的圆心在这儿,圆就在这儿,如果圆心画在那,圆就在那边,也就是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
师: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大家拿出自己画的圆,在上面画一条半径并标示出来。想想看你能画出多少条半径?
生:无数条。
师:那这些半径长度有什么特点?量量看。
生:相等。
师:很好,我们可以知道在圆里,有无数条相等的半径。在画图的时候可以发现,圆规两条腿间的距离就是半径,两腿间的距离越大,画的圆越大,两腿间的距离越小,画的圆越小,也就是说,圆规两腿间的距离决定了圆的大小,也就是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
生:半径。
师:对,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相等的半径。刚才我们了解了圆的半径的特点,下面我们来根据半径的长度来画一个规范的圆,已知半径为2厘米,看老师是怎么画这个圆的。
老师画圆:先画一条2厘米的线段,有针尖的圆规脚放到线段的一个端点,有铅笔的这只脚放到线段的另一个端点上,旋转一圈,注意圆规的两脚不要随便动,这样就画好了一个用半径来画的圆。
师:看到老师怎么画圆了吧?自己在2号本上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
生画圆。
师:画完了的同学,给你的同位看一下,互相说一下用半径画圆的步骤。
生:讨论。
师:现在把圆规收起来放在桌子右上角。下面我们来看这个圆。圆心为0,半径为r。现在拿出学具盒里的圆,对折几次,你发现折痕有什么特点?
生:相交于一点。
师:这个点是什么?
生:圆心。
师:那这几条线段两端有什么特点?
生:都在圆上。
师:这些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教师边讲边板书。)下面拿出你刚才画的圆,在上面画出圆的直径,并表示出来。
生:画图
师:同位互相看一下画对了没有。
师:我们学习圆的半径的时候,知道了圆有无数条相等的半径,那圆的直径呢?有多少条?相等不相等?
师:真厉害!我们知道了一个圆中有无数条相等的半径,也有无数条相等的直径。那直径和半径是圆中的不同线段,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同位合作研究试一下,可以折一折,也可以量一量,看看大家都有什么发现。
生:交流。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是怎么研究的,有什么发现。
生:都通过圆心。师:正确的讲是他们都与圆心有关,直径经过圆心,半径以圆心为一个端点。
生:通过对折或测量发现这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大家太厉害了,看大屏幕,通过对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演示,我们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我们怎么样列算式表示?
生:d=2r。
师: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这么表示?
生:。
师:下面我出题目,大家口算。
半径2厘米,直径是多少?
生:4厘米。
师:直径6厘米,半径是多少?
生:3厘米。
师:半径4厘米,直径是多少?
生:8厘米。
师:刚才我们画了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如果我给你一条直径,要求你画出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你会画吗?尝试一下。
生练习。
师:有的同学画的很好,下面来看一下老师怎么画的。先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根据我们推导出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们能知道半径是多少?那我们就取线段的一半为半径2厘米,线段的中点是圆心,画一个圆。注意,我们学到的直径的特点是:直径的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如果你画的圆,直径的两个端点没有都在圆上,那这个圆就画的不规范。不是你的圆规的两条腿的距离动了,就是找圆心的时候,没有将线段平均分。所以大家在画的时候,要检查直径的两个端点是不是都在圆上。下面大家根据老师刚才的方法,在2号本上再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
生练习。
师:认识了圆的直径和半径。下面我们来练习一下,找出下面圆中,哪条是圆的半径,哪条是圆的直径,为什么。(出示练习题。)
师:同学们掌握的真快!下面回想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对称图形,圆是不是对称图形?
生:圆是对称图形。
师:圆的对称轴在哪里?
生:直径。
师:我明白你们的意思,但是这样的表述是不正确的,应该说是圆的对称轴是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它有多少这样的对称轴?
生:有无数条。
师:对称轴怎么表示?用点——画——线。看黑板,就这样表示。出示幻灯片。一定要超出图形。
师:会画圆的对称轴了,我们就来小试牛刀。课本自主练习第六题,画一下这些图形的对称轴,记得用点画线。
三、练习。
师:大家真棒!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这么多特征,能不能解决一开始我们提的问题:为什么轮子要设计成圆形的呢?下面我们来看黑板,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样的的轮子跑起来不颠簸?
生:圆形的。
师:为什么这样呢?我们单独拿出正方形和圆形的轮子看一下。(出示幻灯片,圆形滚动,正方形滚动。)
师:看图,正方形的轮子滚动起来,看不同的位置,正方形的中心到底端的距离一样不一样?
师:滚动的时候正方形的中心就没有在一条水平线上。这样的轮子会不会颠簸?我们再看一下圆,圆心到底端的距离是什么?
生:半径。
师:半径有什么特点?
生:无数且相等。
师:圆形的轮子因为有无数条相等的半径,滚动起来是不是更加平稳,就不颠簸了?如果三角形的行不行?想想是不是只有圆形的轮子,跑起来才不会那么颠簸?
师:就是因为圆形的轮子不会上下颠簸,所有轮子才设计成圆形的,这是因为圆有——
生:无数相等的半径。
师: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齐心合力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非常棒!谁来说一下,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施
下文主要讲述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概念、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实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是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理论性、应用性很强的管理教学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主要是针对人力资源的工作分析、规划、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招聘与应聘、薪酬福利待遇的管理和监督、劳动关系、员工的绩效考核等做教学的课程,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课程的关键教学,也是人力资源掌握的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正是由于这些主要的内容决定了它的教学的主次和性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主要是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对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要求很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课程一般注重教学课程内容的真实再现和亲身体验,课程的设置当然是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的模式上也树立了课程内容为学生实践服务的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对学生将来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经验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一)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来说针对性很强、重视自由开放、重视实践、增进师生间互动的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比较重视民主和人权主义,对学生的自由发挥和潜力的开发起很重要的作用。
(二)案例教学法不是一种固定内容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活学活用,灵活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重点是实践对学术的研讨,即课堂中学生积极针对课题进行研究讨论;其次是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了解对案例进行研究讨论并且记录研究的结论报告,在课堂上对结论报告进行讨论和总结。
(三)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新的是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和消极的学习情绪,学生课堂学习的气氛环境不好,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高,教师在课堂中多是采用以教为主的授课模式给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起了约束,而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思想上加进了许多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中强调学生与老师思想和学术的互动,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转为主动学习课程,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亲身体验学习知识带来的乐趣。
三、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实施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并且设计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实施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老师针对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课程的进度实地的选择研究案例,合适的研究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现中最关键的环节,我们一般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某个企业来讲人事方面的管理,教师应该在课程开始前就针对不同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广泛的收集人力资源管理的资料,并且制定出一个反映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综合性很强的案例,案例的深度不能超过学生的接受范围,内容也是人力资源教学课程的范围之内,这样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人力资源教学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分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达成一致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劣势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案例,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施是否能够成功,学生的分组讨论也很关键,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这个环节里面,学生自身的素质和知识水平、对小组的贡献是首要,教师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讨论组,每个小组的规模要根据案例分析的内容来决定,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在案例分析的不同内容中占主体地位,针对案例分析内容的主要和次要、学生的专长选择小组的组长,组长整合小组各个成员的观点,并且由组中语言组织性最好的学生做好案例分析的内容、步骤、进度的记录,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应该积极的为案例分析献计献策,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要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推敲采纳,从而丰富自己,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及时的完善。
(三)在课堂上回报案例结论,全班进行研讨
小组案例分析的结果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公开汇报、交流是案例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部分,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课堂发言人,对组内的案例分析的结果进行汇报,掌握好发言的时间和内容,全班进行研讨,教师要保持好课堂良好的讨论气氛,对学生观点中的片面要适时的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结论进行统一、总结,互相促进学习
最后教师对各组的发言进行评析、总结,综合学生的所有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阐明案例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课堂的重点,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学习。
结束语: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在做事情时的灵活应变力,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施,是为了提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做铺垫。
参考文献:
[1]黄仲龙:管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02
[2]陈黎琴 赵恒海: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及其实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0.12
[3]戴良铁: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09.04
篇3
一、档案双元价值观的提出、价值实现与椭圆现象
1、档案双元价值观的提出
“档案双元价值观”是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覃兆刿教授于2003年出版的《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档案始终可以作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它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人类的初衷在于借助它的结构形式所赋予的功能,称为“工具价值”;一是作为记录或者文献归属的实体(或结构对象实体),其内容负载的价值,称之为“信息价值”。前者是一普遍意义的价值,后者是一种个性价值;前者由档案的自然属性赋予,后者由档案的社会属性赋予。在我看来一切对档案价值的分析都可以包括其中。
人事档案具有档案的一般属性,具有双重属性,是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的统一体。人事档案的工具价值首先体现为一种控制方式和维护手段,是对人事信息的合目的保存,是对档案信息凭证性的赋予和维系;信息价值则是在人事档案的工具价值得以确认的同时产生的。
2、档案双元价值实现与“椭圆现象”
(1)档案价值实现
“档案价值实现是档案潜在价值(本体意义)向现实价值的转换”(1)。也就是说,档案价值实现是档案价值的外化或外在表现,是通过利用行为所达成的对档案价值本身的反映。
(2)个别利用行为的“椭圆现象”
“椭圆现象”是以“双元价值”视角解析档案价值本体与档案价值实现之间关系的模型。“椭圆现象”是基于个别利用行为所反映的档案价值本体与档案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这是“椭圆现象”的微观基础。
在具体的利用环境中,“双元价值”集合的呈现量是不同的,其呈现的规律符合“椭圆现象”。在图1中,TV表示档案工具价值取向的反映量大小,IV表示档案信息价值取向的反映量大小,档案价值量等于TV与IV之总和。如图2,在该次档案利用时,其工具价值的实现大于信息价值的实现(TV>IV),就档案价值的本次利用总体实现程度来看,并没有达到最大(其所在“点”高度未及短轴端点)。很显然,当TV=IV时(见图2),档案在某次利用时价值实现程度达到最大化。这表明本次档案利用是同时注重了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的实现。
二、档案双元价值实现与“椭圆现象”结合案例分析
档案双元价值实现与“椭圆现象”从字面上理解有些抽象和费解,但若与具体案例结合会发现其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应用上的实操性。
案例一:弃档族
2002年,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数据表明,其所的5万余档案就有1.5万份被遗弃。根据记者对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以及四川、贵州等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仅成都市人才中心代管的档案中,就有五分之一的档案成为没人要的“死档”,存放时间最长的已达15年,四川省有关部门估计,全省的人才“死档”已超过20万份。(2)来自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政策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有66%和68%的被访者认为档案在他们求职及职业发展中不重要或作用不大,而且越是年轻人和非党员,越是不重视档案。(3)
尽管上述数据是多年前的,统计方式也有待考证,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事档案越来越不受重视的事实。具体到图1椭圆理论中,O点到纵轴的距离过短,小于人们的期望,人事档案价值没能实现,“弃档族”队伍越来越庞大。
案例二:汤国基案件
汤国基,知名青年作家,在海内外发表作品三百多万字,1983年毕业于湖南益阳师范专科学校。在那个急需人才的年代,汤国基并没有顺利地找到工作,而是多次被拒绝。20多年来,汤国基一直以自由撰稿为生,没有正式的工作单位。直到两年多前确认人事档案里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等评语后,汤国基才最终明白自己20年来找不到工作,谈不到对象,处处碰壁的原因。最终他一纸诉状将母校益阳师专和原工作单位宁乡县教育局告上了法庭。
这个案件中,体现了典型的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的特点“组织上垄断,个人利用隔绝”。具体到图1椭圆理论中,OM过于偏向F1区,过分强调工具价值,忽视信息价值,使人事档案价值实现不完全。
案例三:无锡市开放人事档案
《无锡市档案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3年6月15日起施行,其中提到公民对本人人事档案有知情权、对归档内容有补充权,目的就是增强管理人事档案的部门的责任意识、完善管理制度,主动做好档案管理。知情权、参与权的含义是公民在需要时,可向有关档案机构了解其个人范围内的档案构成情况,自己在工作学习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应当归档的材料,可向档案机构提供补充。(4)经过近两个月的开发、测试、完善,全新的无锡市人事档案综合管理分析决策系统已正式上线投入使用,市民在无锡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上进行档案查询时,不仅可以查询到档案是否在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档案库保管,还可以查询档案于何时由何地转入以及档案于何时转出到何地。新系统的另一个亮点是二维码档案标签系统。今后,每份人才服务中心库存档案均有相对应的二维码档案标签,内含个人的八项基本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信息、毕业学校、学历、专业、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户口情况等)。新的档案标签系统的使用将进一步方便档案管理部门对于档案信息的查询更新,提高工作效率。(5)
这个案例是我国人事档案开放利用的实质性尝试,也是人事档案突破传统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具体到图1椭圆理论中,就是OM逐步向F2区靠近,更加注重档案信息价值的发挥,更加注重档案利用手段的革新。
案例四:美国人事档案利用
在美国,所有任职或离职的雇员都可以在正常工作日,出于合理的要求,申请查阅本人的人事档案(鉴定、考核、录用等材料除外)。如果档案保管部门拒绝雇员查阅档案的合理要求,雇员可以向法庭或者有关部门申请法律援助。如果雇员对人事档案的部分内容产生质疑,可以向主管部门提出,如判定确实有错误,可将其剔除或由本人提交一份澄清事实的备忘录,放入人事档案中。所有的人事档案只对本人或他授权的人开放,不向公众提供利用。在美国的某些州,让未经人事档案主体授权的人看他的档案是违法的,对执法部门也不例外。如果联邦调查局或当地警察想要查看某人的档案,他们必须向法庭提出申请,得到搜查证后才可查阅。如果人事档案的主体已经死亡,在查阅他的档案前需提交他的死亡证明。
篇4
一、基层院应设立独立的案件管理办公室
基层院应独立或在上级院的支持下向辖区编委争取科级编制,成立独立的案件管理办公室。理由如下:一是由基层院在检察事业中的基础地位决定的。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共有基层检察院3205个,基层检察人员176600余人,分别占总数的88%和74%,基层院承担着全国70%以上的检察业务工作,是案件管理工作机制改革的基石,不能忽视;二是由上下级领导关系所决定的。地级以上检察机关对基层院是一种业务领导关系,在案件管理上也应贯彻领导原则,实现上下对口,统一领导;三是解决基层院干警职级职务待遇现实考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基层院领导职数少,干警职级低。成立案件管理办公室后可以为基层院争取相应的科级职级职数,能有效激发干警工作积极性。目前,大多数基层院的案件管理办公室都没有经过地方编委的审批,都属于非编制的内设机构,有的还下设在控申部门或由法律政策研究室来负责这项工作,受理工作部分由控申部门负责。这样的做法都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案件管理,无法做到纵向的整体监督。笔者认为,案件管理部门作为案件质量的监督机构,应当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基层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应该是独立机构,与其他科室地位平行或略高高于业务科室,受检察长领导并对其负责。在人员上应保证7-8人的编制,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同时将各业务科室内勤收编转岗为专职案管员。在内设机构上参照上级院规格设立副科(股)编制的流程管理、质量管理、综合机构和统计分析(将案件部门从办公室转移到案件管理办公室)四大机构。其他制度设计包括要与法警大队联系专职法警负责送达工作。适用全国统一的案件管理系统软件,在一楼设立独立的办事大厅等。
二、实现案件集中管理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2003年-2011年,高检院陆续在全国53个基层院开展了规范化管理机制试点工作,该机制是检察机关围绕检察工作主题和总体要求,按照《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指导性标准》,以规范化建设为目标,以质量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过程控制为主要方法,以预防和持续改进为管理宗旨,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四个基本管理环节,进一步减少传统行政化管理中的人为因素,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业务、队伍、事务和检务保障进行标准化管理的科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建立了规范化管理体系,培训了一批检察管理专家,积累了检察业务和队伍规范化建设的新经验。案件管理办公室成立后,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面临着如何与案件管理机制改革衔接的问题:规范化建设涉及检察业务、队伍、保障等各个方面的管理,而高检院案件管理办公室主要是对案件进行集中管理,其外延小于高检院政治部基层建设处的规范化管理办公室,不可能全面接收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在此情况下,花费大量资源和精力并已见到初步成果的规范化试点工作应由何部门来管,是否继续下去,这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笔者建议,高检院案件管理办公室可以将规范化试点工作中的执法规范化部分全部接收下来,毕竟执法规范化建设是高检院始终强调的重点工作,而且规范化建设在此方面积累了不少成熟的经验。建议高检院案件管理办公室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基础,结合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主持修改《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标准》,借鉴规范化试点工作的内审、外审和管理评审等管理技术,通过设置业务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和操作标准,为案件集中管理提供统一的平台,定期组织全国执法规范化体系文件的审核工作来实现对流程的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
三、实现案件管理办公室对业务工作的综合考评
传统的检察机关绩效考评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控制,容易在实践中基层院为实现争先进位的功利目的而进行数字造假的乱象,难以实现考评促进业务工作持续改进的目的。而且多是由上级院各业务处室对下级院对口部门进行条线考评,存在部门利益冲淡全局主题,指标之间互不协调,数出多门,缺乏《案件管理系统》统计数据的科学证据支持等突出问题。在案件管理办公室成立后,建议由上级院案件管理办公室对下级院业务部门进行综合考评。案件管理办公室可以改变条线考核的分散模式,实现对执法办案绩效的的统一考核。建议省、市两级院各业务部门不再单独对下级院对口业务部门制定各自的检察绩效考评指标,不再组织对口的案件评查,将职责归位于单纯的业务指导,而转由省、市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办公室制定统一规范的检察绩效考评评价体系,把办理案件的数量与质量标准明确化,便于量化评定,同时通过《案件管理系统》中汇集的检察业务统计数据开展统计核查和监督,有针对性地统一对下级院执法办案工作组织开展案件评查。基层院案件管理办公室负责对本院业务人员进行执法办案绩效考评,将考评数据交由本院政治部,为业务人员评先晋级提供数据证据。
四、案件管理办公室应重视执法业绩档案工作
执法业绩档案是政法机关对所属执法干警的执法数量、质量和效率等业绩的真实记载,是执法干警从事执法活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情况的客观纪实,基本特点是一人一档,一案一录,全程记录,实时跟踪。基层院执法业绩档案工作要在建、管、用上下功夫。建议执法业绩档案工作由政治部转由案件管理办公室负责,以实现对执法规范化的实时监控。建议在省级检察机关进一步深化试点工作,特别要统一建档标准:1、应统一建立电子执法业绩档案软件标准。建立集立案、办案、审批、查询、监督于一体的执法业绩管理监督系统,实现执法管理监督的全程化、精细化、实时化、公开化,使检察人员的执法办案活动从最初环节起就进入信息化管理,促进执法工作与队伍管理的有机融合;2、建立执法档案建档程序的统一标准。从建档须知、档案目录、收集资料等基本工作入手,统一建立干警执法档案的基本标准、原则、方法和要求,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促使档案逐步转向规范化、有序化的轨道;3、充实档案填录内容。特别要及时记录干警的执法情况、执法岗位变动情况以及执法变动中出现的问题等,真实反映干警的执法、学习、培训等各方面情况。案件管理办公室也可以考虑将执法业绩档案软件内容充实到改版的《案件管理系统》集成管理系统中来,但执法业绩档案的程序数据和过程控制等管理特色应予以充分保留,并对执法办案结果数据形成有效的补充。
五、基层院可以积极探索办案组织形式的改革
篇5
六
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题
圆锥的认识
课型
学+展
学习
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
2、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学习
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学习过程
笔记
【知识链接】
1、圆柱各的部分名称及特征是什么?
2、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自主学习】
1、圆锥的认识
(1)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圆锥有几个曲面,几个顶点和几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__________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__。(温馨提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交流展示】
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
)。
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1)先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发现转动出来的是(
),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质疑探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你认识圆锥了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达标检测(必做、选做)
1、找一找,哪些图形是圆锥体?
2、完成课本32页“做一做”,用铅笔在图上画出。
3、判断
(1)圆锥有无数条高(
)
(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椭圆(
)
(3)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
4、将一个直角三角形以8厘米的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一个(
),这个图形的高是(
)cm,底面直径是(
)cm.
篇6
【关键词】公安院校;成人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与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而言,警察队伍的公安高等教育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却很迅猛,它经历了几十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专业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民警察。目前,公安高等教育涵盖了专科生、本科生、第二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教育体系,而公安部颁发的一系列条令和公安实践发展的不断进步,公安院校的成人教育也逐步成为公安教育的重中之重,成为了从根本上提升人民警察的办案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公安队伍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1 公安院校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以目前的现状来讲,虽然成人函授教育和警察培训教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以培训效果和培训应用于实践的可操作性来讲,我们的成人教育还显稚嫩,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公安一线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学员是全国各地在职的公安干警,他们很多人出自侦查工作第一线,是刑警、法医、公安技术人才等,他们承担着最重要、最核心的公安工作,他们的技术水平高低和综合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到案件的侦破、执法力量的发挥和我们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声望。当前,犯案人员的反侦查意识也越来越强,案件越来越趋向于高水平、高科技,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警民矛盾也日趋严重,人民警察在老百姓中的口碑也略显尴尬。那么公安院校必须思考目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因素,对在职警察的教育模式进行革新,以适应未来公安工作的发展步伐,这是目前公安成人教育最紧迫的使命。
2 公安院校成人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公安院校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缺乏成人特色和针对性。目前,公安院校对于在职警察培训的课程设置与普通高等教育差别不大,仍旧采用专业基础课、基础法律法规课为主要课程,实践课、实验课等课时量比重小。在我们对于成教学员培训后的质量测评结果中显示,绝大多数的成教学员对于理论性过强的基础课程兴趣不大,但对于能够联系公安实践和能够实际动手操作的课程却非常渴望。
2.2 教育课程内容陈旧
公安院校成人教育课程内容缺乏新技术和新观念,缺乏前沿性和前瞻性。成教学员来培训的目的非常明确,想要学习和掌握什么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明确,他们更加愿意学习与他们未来工作相关并且能很好地应用于公安实践的课程。他们希望通过培训学习,了解当前最新的犯案手法和犯案心理,掌握最新的办案技术和方法,领会最新的办案理念和精神。然而,我们的培训内容理论性太强,很大程度地脱离了实际,不能很好地满足最新的公安实践需求。例如,授课教材仍然是多年前的本科生教材,授课的课件也没有与时俱进,讲授的案例甚至有很多是十几年前的案例,早已过时,对于当前的公安实践早已没有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无法传递公安工作最新的情况和经验。
2.3 师资力量不相适应
公安院校成人教育的教师并没有针对性,即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没有太大的差别,并没有独立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并且,我们相当多的教师从未参加过公安实践工作,对公安机关的实际办案模式、方法、流程并不了解。有些教师虽然也去一线的公安机关挂职锻炼过,但经验不足,实践联系理论知识并不充分,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然是照本宣科,导致成教学员无法很好地掌握具有实战价值的知识。
2.4 考核体系不健全
目前,公安院校成人教育没有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系统有效的考核体系,甚至有很多院校对于警察培训没有采取考试,同时也没有将培考核的结果与未来干警选拔任用有机地结合。考试制度不仅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更加适用于竞争激烈的成人教育。考核体系不健全,使学员不能够有压力、动力和紧迫感,所学知识也都是全靠“自觉”。这样,一个培训班学员的学习效果会出现两极分化,严重违背了我们培养在职公安干警的初衷,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3 公安院校成人教育模式存在的改革
3.1 优化教育课程设置
首先,必须明确培训目的,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课程设置。经过我们近年来对成教学员培训课程结束后的质量测评结果统计来看,学员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非常明确地了解到他们迫切想要掌握的知识内容。院校相关负责人应组织教师讨论研究,并及时调整授课课程和内容重难点,以便学员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掌握到最扎实、最实用的知识和技术,从而提高培训效率,满足培训和学员的需求。
其次,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和实战教学,强化专业化授课。警察培训的精髓在于理论与实战的相结合,通过模拟实战,模拟实验来强化理论知识点的吸收和应用,强化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分析能力。例如,侦查类培训班应加强现场勘查、预审等课程的实战操作,刑技类培训班应加强现场分析、摄影和实验分析等课程的实战操作,法医类培训班应加强DNA分析、毒理分析、外伤检验分析、尸体解剖分析等课程的实战操作。
3.2 教学内容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并与时俱进
成教学员都来自全国各地公安机关,他们有些是新警,有些是领导干部,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就要与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在省份的实际政策相结合。例如,教学内容结合办案思路大讨论,学员可以汲取各省市不同的办案的优点,拓展眼界,也了解了不同层级的干警的办案思路。活跃气氛和调动学员即积极性的同时也开拓了他们的办案视野,这是学员和教师、学员和学员之间相互学习的好机会。同时,成教的授课内容应以案例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员,而不是一味地啃书本。
3.3 组建专门的师资
组织学院的教师成立警察培训的专项教师队伍,组建一支既能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又能结合公安实践的变化和新进展来授课的师资力量。同时,学院对这些教师进行更加系统和专业的培训,例如,要求这些教师至少每3年必须到公安机关深入学习和培训,掌握当今公安机关的办案程序、手法和经验,拓展他们的专业知识,使其有能力挖掘最前沿的技术和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理论知识,形成一套适用于成教学员的新的授课内容和模式,从根本上强化了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4 不断完善考核体系
公安院校成人教育作为一项实战性较强的培训,在考核体系中,不应只是书面上的考核,还应该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践考核。由于培训班的设置一般由学院上课和回到本公安机关实践等两个部分组成,那么考核也应由这两个部分组成,即学员期末的书面考核和学员回到本单位的实践考核。学院应积极与培训对象单位沟通,将实际办案、办案程序、办案技术和方法等内容列入实践考核的范畴,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干警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员积极性,还能增强学员之间的竞争意识,从而从学员自身的努力程度上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震.对新时期公安院校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沈阳干部学刊,2013.6(15).
篇7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粤法民字〔1989〕138号“关于监护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请示报告收悉。
关于梁剑文等4未成年人盗窃财物被劳动教养,受害人翁舞慧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法院能否作为民事赔偿案件受理的问题,经研究认为,鉴于此案情况比较复杂,现行法律对此类问题又无明确规定,如何适用法律,需要在审判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研究。因此,此案不宜采用提起民事诉讼的办法解决。
篇8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
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是教师对自己身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所具有的意义的整体看法,包括自我形象、专业准备、工作动机、教学实践、未来展望等方面。从教师成长的历程来看,教师专业认同是多元的、复杂的、动态发展的。从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到成为一名新手教师,到成为积累一些教学经验、掌握一定教学技巧的合格教师,再到成为一位擅长教学的优秀教师,这是教师专业品质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认同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教师专业认同的不断变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的方式回归教育时空中各种具体的人物、机构及事件,揭示各种教育存在方式或行为关系以及当事人在此行为关系中的处境和感受。[1]保尔和古德逊(Ball & Goodson,1985)认为,应用叙事法研究教师具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教师对教学的看法以及看待教学的方式受到其先前的经历与生活经验的影响;二是教师的校外生活与潜在的认同与文化对教师的工作有重要的影响;三是从教师的叙述中可以了解教师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专业认同的研究涵盖的是一个人的信念和承诺,一个人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想要做一个怎样的教师才能建立有意义的人生,这些很难用量化的研究工具来搜集资料。
我们选取了甲幼儿园的沈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甲幼儿园是重庆市一级一类幼儿园、重庆市示范幼儿园。沈老师是甲幼儿园的一名女教师,今年30岁,已婚。她已有十年教龄,具有小教一级教师职称,专业教育背景是幼儿师范学校中专毕业、渝州教育学院大专毕业、西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为尊重参与者的隐私,所有相关人名、园名均采用化名,甲幼儿园园长改姓称陈园长。
个案选定后,我们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观察、实物收集等方法来收集有关沈老师的专业认同和专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在资料的分析与呈现中,注重解释效度。为了达成解释效度,文中引用的访谈记录直接采用个案使用的语言。
从求学幼儿师范学校到成为一名新手教师,再到成长为幼儿园骨干教师,沈老师走过了十个春秋。沈老师的叙说反映出她对自己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看法,包括幼儿园教师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她的工作动机,她对自己工作的打算以及她对教学、幼儿、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沈老师叙说的故事中,有关专业认同的语言举例如下:
幼儿园教师很温柔,带着小朋友们一块玩,是娃娃头儿,能歌善舞。
做一名幼儿园教师也有很大的学问在里面的。
对孩子一会儿都不能疏忽。
越来越觉得教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自己的知识和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是育人的。
要让每个孩子都快快乐乐地成长。
视野一定要广。
我会去爱每一个孩子。
我是小朋友们的大朋友。
幼儿园教师还是个外交家。
我们的工作挺累的。
从沈老师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自我形象: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幼儿园教师
自我形象与自我认同有关,自我认同涉及个人的自我形象和公共形象。自我形象即“我”这样看自己,是个人的内在认同。公共形象即“他们”这样看“我”或“我”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人的外在认同。[2]教师的工作是高度自我涉入的,教师心目中的自我形象是构成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因素,对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和专业精神的提升有重要影响。
沈老师的教师专业认同是多元的、变化的、发展的。在沈老师没想要当幼儿园教师的时候,她认为幼儿园教师“很温柔,带着小朋友们一块玩,是娃娃头儿,能歌善舞”。进入幼儿师范学校前她的想法是“就是带孩子的老师嘛”,但是后来她发现“做一名幼儿园教师也有很大的学问在里面的”。在实习阶段,沈老师体会到了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对孩子一会儿都不能疏忽”。在踏上工作岗位以后,她“越来越觉得教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自己的知识和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她认识到“教师是育人的”,“自己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和研究者”,她要求自己“视野一定要广”。
2.专业准备:我是如何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
专业准备是指以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为目的的职前专业学习和职后专业继续教育。专业准备有利于完善和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豪特雷诺德斯(Holt―ReYnold3,1991)发现,教师入职前的经历是形成教师自我的主要因素,其间遇到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会主导教师自我的形成。[3]沈老师在幼儿师范学校求学时幸遇良师,“刚去时不太适应,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但我的班主任很公平,没有因为我是农村来的而嫌弃我,经常鼓励我,让我信心百倍,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沈老师的班主任在遇到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时,能够理解并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差异,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这种公平对待的经历深深影响了沈老师对待幼儿的态度。“直到现在我都觉得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一种幸运,现在我对孩子都是平等对待的,我要让孩子感觉到遇到我是他们的幸运。”
参加工作后,沈老师没有停止继续学习,她接着上了大专班和本科班,在此期间还参加了一系列的再培训。经过这些年不断学习和培训,沈老师已经具备了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3.工作动机:我为什么要做一名幼儿园教师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4]教师,尤其是初任教师的工作动机很容易受到其实际的专业活动自主程度、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支持和帮助、与学校领导或同事的教育观念的兼容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某些因素的作用可能最终会导致教师离开工作岗位。[5]教师的职业理想、专业态度、职业满意度等是影响教师去留,保证教师产生积极专业行为的因素,这些因素都通过专业动机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沈老师毕业后在甲幼儿园工作至今。刚做教师时,沈老师遭受了挫折和打击,她有了改行的打算,但热心的同事、体贴的母亲、可爱的孩子温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了她的心,沈老师“发现自己还是喜欢这个工作的,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从内心来讲是舍不得这个工作的”,最后她还是留了下来,开始专注于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幼儿对沈老师天真的关心让她感动,已经升入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对沈老师的念念不忘让她感到自豪,家长的赞赏和支持让她对自己更有信心,领导的表扬和器重让她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我觉得幼儿园是培养我的沃土,是展示我能力的舞台,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想过换工作,现在有什么好的工作让我去做我都不会去了。”可见,沈老师的工作动机从外部看是来自幼儿、家长和领导的评价,从内部看是来自自我实现的需要。
4.教学实践:在教学与行政改革的压力下,我是谁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寻找作为教师的意义,通过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信息来评定自己的专业价值。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
由觉得幼儿园教师这个工作好玩,到体会到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到工作时产生自豪感,到越来越觉得教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十年来,沈老师的内心感受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沈老师一再强调“我会去爱每一个孩子”,而且深深地感受到“幼儿园教师很重要,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我要用我的语言,用我的全部,尽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影响到最好的状态,我要让每一个孩子愉快和谐地发展”。家长的态度和意见反馈对教师工作有很大影响,沈老师初任教师时“有点害怕家长”,但后来她认为“只要你对孩子认真负责了,只要你付出了,家长还是能够感受到的,最终还是能够理解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还让沈老师感受到,“幼儿园教师还是个外交家”,做家长工作“需要运用一些策略,动动脑子才行”。对于同事和领导,沈老师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处理关系”,只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根本不敢接公开活动”,“一听说要检查就紧张得不得了”。到后来,沈老师“能正确对待大家的意见和批评”,“可以和领导协商一些做法”,通过教研组的集体攻关,她更感到“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很重要”。
卡那雷和科兰迪尼(ConneUy&Clandinin,1999)指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因为自己的想法和实际运作的规范不一致而产生挫折感,当教师心中所想的和必须做的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将质疑自己的专业认同。[6]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在反思个人的专业认同,也在反思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改革,并从中找到动态平衡的空间,让教学实践得以继续。在幼儿园的制度和改革的压力下,沈老师寻求外在的要求和自我认同之间的平衡点,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面对幼儿园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沈老师既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全盘抗拒,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她逐渐能“正确对待各种公开活动,有时还主动地承担一些观摩活动”。对于园里的科研活动,沈老师“刚开始是跟着别人做,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在我是有选择地搞科研,我想要做就做对幼儿发展有意义的科研,不喜欢去搞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她认为教改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她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刻苦钻研,实现了又一次的自我更新,使自己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5.未来展望:我要怎样寻找意义,活出自己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关的活动和任务的计划或预期性安排。教师的未来展望是指教师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沈老师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是这样规划的:“我的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适当表现自己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和幼儿园同事之间的交往还不是太主动。这两年主要是家里孩子太小,我还想继续学英语、电脑,在这方面太欠缺了,这也是职称考试所必需的。还有心理学也想学,可以把有关知识用于教学实践,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自己的视野还应该开阔些。我就是想这样继续发展下去,不学习就要落后”。她想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实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开阔视野。
如何让幼儿园教师在二三十年漫长的教师职业生涯中找到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美国课程专家艾斯纳(Eisner,1998)指出,有必要重新定义教师的专业工作内涵,扩展教师的责任。营造新的幼儿园文化,增加教师工作的激励因素,让每位幼儿园教师都能经常更新自己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意义,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从沈老师的案例中还可以发现,教师专业认同会受到生命发展阶段的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正如泰纳特和保葛逊(Tennant& Pogson,1995)指出的那样,个人生命周期和个人年龄都会造成认同的改变。但是,生命发展并不必然限制教师的自我发展,我们不能把女教师结婚生子的生命发展视为其专业发展的阻碍,而应该看成是其继续建构发展自我的另一个出发点。沈老师也认为,“不过我觉得我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正好可以和我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在她身上我也学到了一些东西”。伟大母爱的体验让沈老师在平凡的工作中奉献着无私的师爱。我国的幼儿园教师大部分为女性,结婚生子是大部分幼儿园教师生命发展的重要经历。在此阶段,幼儿园管理者应该给予人性化的关怀,让幼儿园教师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美丽,进而促进其专业认同和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2003,2
[2]何汇江.城市贫困人口的认同研究――对北京市丰台区城市贫困人门的调查,见: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3
[3]Holt-Keneynold,D.(1991).ThedialoguesOfteachereducation:Entering and influencing pre-sel'vlce teachers’intemal conversauon,NY:Teacher coege press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9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例2、例3和例4及练习八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进行正确的换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紧密联系性。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棱长1
dm的正方体、棱长1
cm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今天我们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出示课件例2)
想一想,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可以看作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棱长10
cm)
(2)棱长是10
cm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10×10×10=1000(cm3)
(3)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
dm3,与棱长是10
cm的正方体体积有什么关系?体积相等,即1
dm3=1000
cm3。
(4)你能推导出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吗?
①小组合作,仿照上面的方法进行推导,教师巡视检查并适时进行指导。
②指名汇报:1
m3=1000
dm3。
小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5)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
①长度单位:m、dm、cm,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②面积单位:m2、dm2、cm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③体积单位:m3、dm3、cm3,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出示例3,提问:(1)如何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乘单位之间的进率。例如,3.8
m3是多少立方分米?高级单位名数换算低级单位名数,乘1000。3.8
m3=3800
dm3
(2)如何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除以单位之间的进率。例如,2400
cm3是多少立方分米?低级单位名数换算高级单位名数,除以1000。2400
cm3=2.4
dm3
3.实际应用。
出示例4,提问:包装箱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出它的体积?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五、拓展提升
1.一个棱长6
dm的正方体容器,装满了水。现将正方体容器里的水倒入一个长3
m、宽3
m、高1.5
m的长方体水槽中,现在长方体水槽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米?
6×6×6=216(dm3)
216
dm3=0.216
m3
0.216÷(3×3)=0.024(m)
2.一个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并且都等于长的一半(如图)。将这个长方体平均切成12个小长方体,这些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2400
dm2。这个大长方体的体积是(
2
)m3。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八第1~3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再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理解先求什么,并注意单位,再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例2
1
dm3=1000
cm3
例3
3.8
m3=3800
dm3
例4
V=abh
1
m3=1000
dm3
2400
cm3=2.4
dm3
=50×30×40
=60000(cm3)
60000
cm3=60
dm3=0.06
m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再用棱长为1
dm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说出它的体积,根据棱长1
dm与1
cm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1
dm3=1000
cm3,并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推导出1
m3=1000
dm3,然后总结出: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最后,教师还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篇10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常委会在2012年开展食品安全“一法两规”执法检查、2013年开展跟踪检查的基础上,今年10月再次在全省范围开展了食品安全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
本次检查由省人大常委会姒健敏副主任担任检查组组长,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实施,采取抽查与自查相结合,重点围绕去年跟踪检查后提出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监管机制建设、技术支撑和能力建设、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处置等四个方面内容,跟踪检查各级政府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审议意见的情况。检查组邀请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分2组赴杭州、衢州、舟山、丽水等四个市进行实地抽查,同时布置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自查。检查组分别听取了省食安办、食药局、公安厅等11个部门、4个设区市及所属4个县(市、区)政府的情况汇报,与有关方面代表进行了座谈,采取明查暗访、现场抽检等方式,实地查看检验检测机构、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及餐厨废弃物处理各环节近30家单位。11月初召开全省人大教科文卫工作专题会议,专门听取各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还利用浙江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广泛征求了意见。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食品安全工作主要成效
从检查情况看,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精神和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稳步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基层监管网络;根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的监管责任;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方式,通过教育引导、规范整治、严打惩处,促进全省食品安全形势继续稳定向好,落实食品安全审议意见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是推进机构改革。去年11月1日起,新组建的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始正式履行各项新职能。省政府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市县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意见》,要求各地整合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工商部门组建市场监管局。舟山市作为群岛新区创新模式,率先探索市、县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三合一”,并于去年底全部到位。目前,除台州市以外10个设区市、82个县(市、区)都出台了“三定”方案。同时,各地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能也由商务部门划转农业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形成了两段监管为主的模式。二是明确监管责任。强化食品安全“政府负总责”,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抓好食品安全的责任落实,并出台了《浙江省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三是健全基层网络。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的意见》,目前,全省1347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已全部成立食安委及其办公室,配备专兼职干部,构建覆盖行政村(社区)的协管员、信息员队伍。绍兴市等地还明确了对协管员、信息员的补贴标准,以更好地稳定队伍。
(二)创新工作载体,监管能力不断加强。一是在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至今年9月,全省90个县(市、区)已全面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并免费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并创新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满意度测评方案,杭州、衢州、丽水市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工程。二是在生产加工环节监管方面,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等级评价与分类机制。制订实施《浙江省食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自查报告规定》,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并规定了企业自查、监管部门抽查等具体要求。三是在流通环节监管方面,推动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户电子监管。开展农贸市场自制食品“清源”专项行动,研究制定市场禁入和退市监管机制,淘汰一批“低、小、散”的食品作坊,倒逼食品行业转型升级。四是在餐饮服务监管方面,深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321示范工程”创建活动,推进特大型、大型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阳光厨房”建设,制定评定标准和考评办法。出台《浙江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指导意见》,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指导。舟山市作出了餐饮单位禁止向外地游客提供生食海产品的规定,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
(三)关注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成效明显。一是加大打击力度。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围绕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薄弱领域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多次专项行动和整治。从今年3月1日至6月10日,在全省集中开展食品安全百日严打行动,对危害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形成严打高压态势。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建设,出台《关于建立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协作机制意见》、《浙江省食品危害认定操作规程(暂行)》,温州、湖州、嘉兴等地公安部门成立了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支队,加大食品违法案件打击力度。二是健全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全省中小学校大宗食品统一配送(定点采购)率达83.9%,A、B等级学校食堂比例达61.5%,品牌超市进校园比例达57.8%。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引导实施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强化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管控,在124家单位建立农产品准出管理制度,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奠定了基础。四是加强小餐饮监管。宁波开展“关注身边的小餐饮食品安全”行动,温州市区小餐饮持证率由53.5%提升到96.5%,湖州市试点开展小餐饮整治提升工程,嘉兴市对无证餐饮店进行分类管理和处置。五是认真查处杭州“广琪”生产销售过期食品案件,开展食用明胶专项监督抽检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四)开展宣教活动,法制氛围日趋浓厚。对照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要求,省有关部门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科普活动,加强与媒体沟通,积极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引导公众安全消费,加强行业自律。温州市组建“食品安全监督团”,不定期进行明查暗访。目前全省已经广泛开展“我执法,你参与”、“我宣传,你传递”、“你点题,我检测”、“你举报,我查处”活动,深化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建设,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监管部门开展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时采取的措施是有力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成效明显。近年来,我省没有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但是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食品安全状况与人民群众期待仍有不少差距。从检查情况看,有些方面仍然没有得到较好整改,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整合效应尚未充分发挥,监管领域还存在空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后,市、县食品生产、流通、餐饮三个环节的监管职能划归市场监管局,监管职能趋于集中,监管盲点逐步消除,但职能整合、业务融合还没有完全到位,执法“死角”和监管“空隙”依然存在。一是有的部门职能虽然移交而人员和技术力量并未移交,导致相关领域的监管处于空白。杭州市西湖区反映监管职能调整后,农业部门新增加了农产品储运、生猪定点屠宰和私屠滥宰查处等监管职能,但监管和保障力量并未及时到位。二是基层执法队伍的专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各地工商部门的基层队伍虽然健全,但与从事食品安全的专业要求相去甚远,承担监管新任务的专业化水平不够。绍兴市反映专业人员占比下降,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食品药品相关专业的人员只占23.3%。台州全市食品安全专职监管人员不到300人,监管对象却有4.6万余家。三是有的地方存在村级协管员、信息员报酬过低、队伍不稳定、年龄偏大难以掌握新技术等情况,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二)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健全,质量安全还存在隐患。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监管机制尚未很好建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许可,轻监管;重专项整治,轻源头治理;被动应对多,主动监管少的问题。一是食品安全的市场准入机制、全程追溯体系尚未建立。如食用农产品品种多,农业生产“规模小、分布散、水平低”,在准入机制与追溯体系建设方面进展不快,准入的条件、要求、标准仍不够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旧存在。二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尚待加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技术管理机构不健全,企业标准备案任务繁重,相关人财物等保障机制尚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标准制定进度以及企业标准备案质量。三是风险监测抽检率偏低,基层风险监测能力薄弱。各设区市风险监测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样本量偏少,2014年我省争取平均风险监测样本量仅为1件/千人口,与“十二五”规划中2件/千人口的目标量差距较大。风险评估、交流及预警机制尚不健全。四是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事先防范与发现手段。全省许多地方反映熟食制品的原材料虽有监管但点多量大,难以监管到位,用病死动物加工的行为难以防范;对添加剂的生产与使用的监管目前仅止于台账层面,非法使用添加剂和滥用添加剂监管难度较大。另外,对主动查处的案件宣传也不够,致使群众容易误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媒体记者、内部从业人员举报发现的。
(三)基层技术支撑力量薄弱,检验检测能力还有待提升。各监管部门尤其是基层单位普遍存在经费落实不到位、检验检测设备不足等问题,监管资源有限性和监管对象广泛性的矛盾较为突出。一是检验检测经费不足。随着食品安全专项治理、示范创建和宣传力度加大,投诉举报数量和处理难度攀升,检验检测经费缺口不断扩大。按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一个品种检测有近300个参数,而我省一般在市级层面检测58个参数,最低费用需1000元,这在县、乡及农贸市场就无法开展。二是检验检测能力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存在着“检不了、检不准、检不全”现象。部分地区因为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检验制度和专业人才,检测设备闲置,连基本的工作需要都满足不了。在水产品检测方面,作为渔业大省,我省水产品安全检测机构只有部级一家、省级3家、市级3家,县级一家也没有。三是检验检测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全省市级层面检测资源整合配置基本完成,县区级仅有29个完成或正在组建综合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基层市场监管所及乡镇农产品监管机构快检能力十分欠缺。许多农产品需要委托送检,周期在15至20天,而蔬菜、沼虾等农产品收获期短,批次多,常会出现检测报告出具时,不合格批次农产品已经销售完毕的现象。
(四)重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监管方式还有待改进。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大环境下,食品生产经营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相关部门适应市场变化意识不强、手段不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置措施有待增加。一是省级层面尚未出台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虽然部分市县已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但餐厨废弃物“统一收集,集中定点处置”的原则仍难以落实,尤其是许多乡村“农家乐”的餐厨废弃物处理缺乏监管,大量的废弃物没有及时回收处理,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难保不流向餐桌。二是无证生产经营问题解决难度大。我省外来人口多,城乡二元化结构,无证流动摊贩、无证小餐饮数量巨大,社会反映强烈,有关部门虽然多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但效果仍不明显。江山市反映有小作坊200余家,但符合生产经营发证标准的只有1家。三是进口食品市场监管亟待加强。近年来,假冒进口食品、走私食品等问题逐步凸显,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由于管理手段单一、管理链短、区域性强,检测能力弱,对于违法进入国内市场的进口食品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监管部门难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中央强调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抓食品安全工作。为了更好地督促和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严格的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全面负起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责,不留“死角、盲区”。一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省食安委的组织架构及工作机制,并充分发挥其领导、统筹、协调的作用。二要建立健全横向、纵向联动监管机制,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能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清单,加强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完善市场监管部门与农业、卫生计生、质监等部门协作机制,对于职责交叉、职能不清的领域,要建立落实重点问题交办制度,切实做到全链式监管和无缝衔接。三要加强培训指导,完善乡镇(街道)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夯实农村、城乡结合部的基层监管基础,切实发挥农村和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作用,提升基层责任网络监管质量。四要创新监管方式,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从源头上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二)严格市场准入,切实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在食品标准制订、科学的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和实施安全可靠的生产加工技术上要加大监测力量,提升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力。一要建立严谨的标准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倒逼机制来进一步促进监管工作。二要加大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在加快县级检验检测机构“硬整合”的同时,要夯实基层,提升软实力,培养充实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完善分层分类分级检验检测计划和技术手段,增强综合监测能力,要通过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第三方参与食品安全检测的范围,着力增加检测种类、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批次和频率,为市场准入提供技术保障。三要督促、指导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加强自身检验检测制度和条件建设,切实把好源头安全关。四要充分发挥监测平台预警作用,充分运用风险监测成果,实现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贮存流通、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全覆盖,实现由事后查处向事前消除隐患转变,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三)加大惩处力度,采取最严厉的处罚措施。要继续保持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压态势,坚持历年来专项整治行动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深挖行业共性问题。一是建立风险隐患清单,开展重点环节整治和整治督办,坚决清理一批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二是规范和加强食品安全举报投诉处理,畅通投诉渠道,确保及时受理、及时处置、及时反馈。三是省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修改的启动准备工作,在监管执法中正确应用法律,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四是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建立完善案件移送、事先介入、信息互通等制度,不断提高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合力和威慑力,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四)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推进社会共治格局。各级政府要多途径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食品安全工作强大的合力。一要开展食品安全标识认证宣传和科普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安全标识的普及,支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规范舆论报道,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二要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加大举报奖励力度,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三要推进企业道德诚信体系建设,定期向社会企业信用情况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黑名单,坚决曝光危害群众食品安全的典型事件。四要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安全生产、诚信经营。五要发挥消费者协会、各类民间组织及志愿者队伍作用,帮助消费者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