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9 09:2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醉翁亭记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篇2
做初中教师得具备初中教师资格证,教初中语文须具备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凭,这是当前教师招聘的必备条件。然而,有了初中教师资格证,仅能证明你可以做初中教师,但并不意味着你就能会教书;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凭,仅能证明你可以做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了,但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教好语文。《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古训也早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了。假如一味严守古训,只是照本宣科,机械教学,就必然遭到唾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虽然不能苛求具有书法家和演讲家的水准,但板书精美、书写漂亮、普通话流利这些最起码的功夫还是要具备的;虽然不能苛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文理贯通,但基本上也要能做到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知识渊博;虽然不能苛求掌握所有的教学技巧,但基本上也要做到十八般武艺精通一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就来自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只有不断地捕捉时代前沿的新鲜信息,才能在教学中不被时代的浪潮吞噬。“打铁先得自身硬”,所以,教师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积累、积累、再积累,要在学习和积累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只有通晓了渊博的知识,练就了过人的技能,才能在课堂这个舞台上,以表演家的挥洒自如,演绎出一幕幕充满灵气和活性的课堂经典之作。果真如此,语文课堂之教学效率还何愁不高?
二、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做好课前的反思
课前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以后,必须对自己的课堂预设进行反复的思考,具体来说,包括两点:其一,对自己上课中即将使用的教案进行反思,思考一下吸取了以往同类教案中的哪些经验与教训,弥补了以往同类教案中的哪些缺陷与不足。其二,对自己上课中即将面对的教学对象进行反思,思考一下学生对本节课堂的教学内容,对优的学生、良的学生、差的学生如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通常情况下,每次反思都能得到新的收获与新的发现。当前,我们有好多年轻的语文教师,在课前对教案也进行了较为精心的设计,但是,一经拿到课堂进行“实战”时,常常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课前预设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因素考虑得不够周全。所以,我们在课前反思时,除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外,更多地要考虑学生的因素:①学生与课本有无相关联的知识储备;②本课所采用的教学流程学生是否曾经尝试过;③哪些学生可以在生与生、生与师的教学互动中积极参与;④哪些学生需要积极的帮助和鼓励;⑤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⑥如果发生了这些情况后我们如何处理;⑦教师上节课布置的预习情况完成得怎么样等等。如若我们在课前把这些全面地反思一遍,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策略调整,就能打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三、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加快课堂的节奏
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它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不要做那些无谓的劳动,能用一节课讲完的,坚决不用两节课,能用两节课讲完的就不用三节或更多的时间,当堂的教学任务必须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巩固、完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讲授”“训练”“巩固”“提高”“扩展”有机地统一并各有侧重,要敢于向自己挑战,敢于否定一个旧我,塑造一个新我。真正地做到最大限度地向四十五分钟要速度、要效益。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确保知识含量多、教学密度大,做到既要丰富,又要多层,还要有效。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该精讲的,话语上决不多说一句,该精练的时间上决不多超一分。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加快教学节奏,严格时间观念,努力使语文教学课堂形成严谨、有效、高效的氛围,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时刻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
四、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创设教学的
教学具有情感性、凝聚力和愉悦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就有了意境,有了激情,有了力度,有了波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着意创设各种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在恰当的时机,不断涌起学习的,使学生感到学习津津有味,能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己的认知。这样,使他们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善学”,努力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比如,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分别绘出“春”“夏”“秋”“冬”“朝”“暮”六幅图画,并且配上自己写的优美的文字解说。这样,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投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之中,经过集体的构思,发挥各自特长,有人绘声绘色地说,有人聚精会神地画,有人神采飞扬地写,整个课堂无不浸入艺术的创作之中。为后面即将涌现的――作品的展示、作品的欣赏、画面的解说蓄势。这样当教学到来时,学生大多仿佛栖身于大自然的诗意中,浸润在一派花香鸟语中。徜徉在艺术的旅行中……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刘和刚的《父亲》,歌声中那饱含浓浓的父子之情的句句字字,叩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弦,撩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绪,此时此刻,再顺势将学生的情绪诱入新课中,“父亲胖胖的身躯,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越铁道买橘子……”这特写镜头,这款款的深情,无一不重重地撞击着学生的心扉。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将这些镜头再现,就定能涌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篇3
与沟通相关、相近的词有交往、互动、交流等,我们经常提到的教学交往、师生互动、同学交流等,这也是我们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与“交往”相比,“沟通”是具体的行为;与“互动”相比“沟通”更强调结果,有时也更多地关注启动“沟通”一方的行为、方式、策略、能力等;与“交流”相比,“沟通”不仅是信息的流动,更强调对信息实质的理解,以及通过沟通过程所形成的更多方面的变化。本文所提到的“沟通”是有着特别含义的。课堂上的沟通,则强调通过师生双方的努力达到相互间的理解,它特别强调某种预期结果的达成,包括对某件事或某种观念的共同认识,强调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及观念的认同。因此教师要深入探究课堂沟通策略,通过教学沟通、“对话”沟通和“角色换位”来实现课堂的创新。
一、 教学沟通
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性因素。学生学习了那么多知识,为什么很快就被遗忘?日本的佐藤学教授将借助“课堂”习得的教科书知识用柏拉图描绘的“洞窟的神话”作比喻。他认为:“正像洞窟的囚犯把洞窟壁上的影像误认为客体那样,习得教科书和黑板上映出的知识的儿童,并不是学到了现实世界的知识,不过是把教科书和黑板上映出的知识之影作为信息习得罢了”。
在人本主义者看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他(她)意识不到的自我,面对自我的认识过程是实现学习的基本表现形式。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把这个内在的又难于捉摸的自我引示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不能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其学习心理就会减弱。其中,导致学生学习心理活动减弱的原因有:教学内容较难、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媒体单调、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而放弃等因素。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课堂行为的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如《花未眠》一课讲述了作者在凌晨四点偶然发现花未眠这样奇特的美,从而联想到任何一种真正的美都是需要认真观察自然,用心体会自然而得到的。并且指出当今的小说家大多不怎么认真地观察自然。课堂上,同学们经过讨论认识到了自然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由于是自读课,课文只安排了一个课时,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们都知道有好些花是在夜间开放的,像是昙花。作者为什么会因为发现海棠花没有睡觉而大吃一惊呢?”
“对啊,我们都不理解。”其他学生也发出了同样的疑问。
“不会是日本只有海棠花不睡觉吧!”大家哄堂大笑起来。
我不禁一愣,备课时,我也不理解这个问题,在请教了指导老师后还是有些模糊。开始我以为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就想偷个懒跳过它,没想到还是有学生提出来了。可是后来当我发现,如果学生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就能更清楚地理解“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这个主旨。
于是,我慢慢分析:“海棠花并不只是只有日本才有,可是大家注意到了吗?作者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醒来,突然发现海棠花未眠。虽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的。正当人们早早入睡时,这在夜里绽放的未眠之花就显得格外的美,这种美是被人忽视的、孤独的、静静的美。所以,作者才会由此引发更多的感悟,感叹‘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
我们发现,总是会有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而新鲜的,他们只会凭自己的经验去思考,这就很容易与教材的相对固定思维产生冲突。如果教师坚持按照自己教案的设想来进行课堂教学,一定会被学生突来的问题打断思路,甚至否定学生的问题,引起双方的不满。如果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恰当地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还了解到课文主旨的内涵。课堂上,学生思维、教材思维和教师思维三者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包容的,当三者融为一体时,课堂沟通的中心磁场最强烈,教学思维活动和水平就达到了最高境界。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调整教学进程,变换教学方法,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沟通学生、教材、教师三者思维,让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
二、 “对话”沟通
巴西教育学者保罗•弗莱德(P•Freire)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自由的实践”。他猛烈抨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倡导“对话式教学。他说,“对话是人与人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这种对话不能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不应当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而应当是一种创造。”
对话理论引入课堂语言教学,体现着“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教师的角色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这种角色转变直接地反映在教师课堂语言的变化上。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启发诱导至关重要,所以,更应注重由灌输式言语向启发式言语转变的艺术。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会把教案当成教学活动的保证书,只要遵循这一轨迹讲课,就不会出什么差错。如果教师将教学的每一步都事先设计好了,那么上课无非是把这种程序演绎了一遍,缺乏灵活性,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视为一张白纸,一种容器,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学生原本拥有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被消磨殆尽。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越是年级低的学生,发言回答的积极性就越高。而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初二以后,举手的人渐渐少了,到了初三几乎就没人举手了。即使回答,也没有初一那种神采飞扬的自信与坚定。所以老师们常常感叹初一的学生课堂热闹活跃,初三的学生却气氛沉闷,缺少激情。难道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年龄增长和知识增多成反比例?其实不然,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学生年龄心理差异的一种表现。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差异,只是形式主义地要求学生当堂发言,非但得不到相应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也不能算得上真正的对话。因此教师的启发诱导就必须考虑学生变化着的心理要求,研究并掌握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难易适度并能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积极创设对话情境。
三、 “角色换位”
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自身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它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学生变化的心理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角色换位”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教法,这种教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换位置、变更角色,双方都站在另一角度来思考问题,它改变了学生的常规学习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紧张而又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中学生处在从少年向青年的转变时期,生理心理上由不成熟逐渐趋向成熟,独立意识增强,有相当的自我表现欲,时时流露出“成年人”的神态,渴望在某些正式场合有一席之地。“角色换位”教学艺术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尝试的机会。
《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的教学中,文章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时间对小屋进行渲染勾画。课堂上,我请同学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进而把握文章的情和志。这时,大家显得特别感兴趣,开始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生1:“我觉得他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把农田生活描写这么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的恬适之情。”
生2:“我觉得他是当代的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生3:“我觉得他是当代的刘禹锡,同样在为自己的小屋写《陋室铭》。”
生4:“我觉得他像是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洁脱俗的情怀。”
我对大家说:“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都体现了作者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有的是老师以前没想过的,你们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希望大家今后都能将活跃思维发散到各个地方,努力开创自己心中的小屋。”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客体两方面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中的科学与民主才得以具体实施,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素质的培养才能得以真正的落实。学生站到教师的位置上考虑如何“吃透”课本内容,怎样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亲自设计教学中的环节,登台上课、评课,他们就有明确的思维目标和具体的学习方向,明辨教与学中的是非得失,获取的知识及能力的锻炼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教法,从而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向传递为多向交流。而教师也必须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思维及活动情况,及时地辨析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加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