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0 23:2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数乘法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数乘法教案

篇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案

【设计理念】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上已习得的知识、经验对本节课知识的构建非常有必要 ,因此我们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沟通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教材以三峡工程——三峡发电了为素材引入课题,以“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着力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算理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小数乘法到整数乘法的转化过程中逐步达成“理解小数乘整数”算理这一目标,最终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说出算理,明白计算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能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3.在对算理的学习交流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规范数学表达。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音乐、自制答题板。

【教学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等数学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判断、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课例前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8×10= 25.6÷100= 0.37×100=

37.5÷100= 59.7÷1000= 0.37×1000=

缩小它的 ( )

2.按要求填一填。

0.568 扩大到它的10倍是( ),0.568缩小到它的100倍是( )

56.48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 56.48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是 ( )。

430.6扩大它的1000倍是( ) ,430.6缩小到它的一千分之一是 ( ).

3.列竖式计算

25×7= 48×16 =

一、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上什么课?数学课。数学离不开算数这一关,快想想到现在你都学过哪些计算技能?口算是一种吧,……横式]竖式、简算。

让我们做个课前小热身,快速抢答得数!

21×9=

210×9=

2100×9=

我们之所以答得这么快,是因为这几道题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

再仔细观察这组题目及得数,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增加0,也就是把原数扩大到它的10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师: 21×9= 2100×9= 那这两道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生:也就是说:从上往下观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师:说的很好,咱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从下往上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师: 对,小小计算也存有大智慧!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齐读一下:

【设计意图:导入复习部分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思维方式和知识上的铺垫。】学生探索一下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对后面的学习探索留下一点经验储备。

二、提出问题

师:智慧能够创造奇迹。2009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它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效益等诸多方面都闻名于世界。想不想亲自目睹下他的风采?(想)请看! [放录像]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乘法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想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意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可以吗?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58.6×6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用以前的方法先来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58.6≈60,60×6=360,58.6×6≈360(万千瓦时)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计算教学中,从而为后面学生计算精确值提供依据。)

2.精确计算

师:那么58.6×6?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想一想,能不能利用学过的各种计算知识,来算出58.6×6的准确结果呢?(给点思考时间)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生:(读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评析:形象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同时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生1:58.6×6

三、 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2: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师:对!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可今天遇到了小数乘法。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6?

(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师: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注意: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第二,小组长记录下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第三,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开始活动!

【评析:当学生发现了对“小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并且这些新知识的“根”就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片“沃土”上。】

3、交流方法:

师:哪位同学向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

第一种:连加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58.6+58.6+58.6+58.6+58.6+58.6= 351.6 我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2:我觉得有些麻烦,如果乘300多,你是不是就把300多个58.6相加啊?

师:确实太麻烦了。你不但理解了他们的方法,而且还有了更深入的分析。不过,这个小组小数乘法不会做,就想到用小数加法来解决,也动脑思考了!

【评析:“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的算法中做出分析和判断,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真正的沟通,我们还听到教师的评价不但对生2的质疑予以了肯定,同时也表扬了生1开动脑筋努力探索的解题方法。】

第二种:先×10,后÷10

师:还有哪个组想交流?(指生交流)咱们注意听,有疑问就问!

生1:×10就是把58.6变成586,按照586×6算出结果,还要再把得数÷10,这就能得到58.6×6的积。

师:对于这种方法,你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2:你们为什么要先×10,最后又÷10?

师: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用心思考了。

生1:(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象我们小组加减分一样,早晨加了一分,可又被一位同学扣掉一分,互相抵消了,既没加也没减。

师:多形象的比喻!这样解释明白吗?还有问题吗?

生3:为什么要把58.6×10变成586?

生1:58.6×6不会做,变成586×6,这是整数乘法,我们熟悉、好算!

生3:噢!明白了!

师:真是个好主意!这个方法很巧妙。你们组不但会思考,而且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学贵生疑”。“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还有问题吗?”——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为实现生生互动创造基础。同时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

第三种:58×6+06. ×6

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好方法?

生1:我们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和6相乘:58×6=348 0.6×6=3.6 3.6+348=351.6

师:大家明白了他们的方法吗?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生2把这种方法又介绍了一遍)

师:你知道为什么0.6×6得3.6,他们怎么算的?

生2:6×6=36,0.6×6=3.6。

师:哦!也是把0.6看成整数来计算!

【评析:学生的交流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从同学身上学到的许多东西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

第四种:竖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来看看你们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列了一个竖式。遮住小数点,不看。直接算586×6=3516,最后把小数点加上去。

师:注意到没有,他刚才做了一个很形象的动作是什么?

生2:遮住小数点!

师:哎!把小数点遮住,他们先算什么?

生3:586×6

师:这个小组也是先把小数变成整数来做的。

【评析:“遮住”虽然学生的语言是稚嫩的,但不难发现,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法更接近了转化的思想。教师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随时注意学生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适时点拨,点燃学生想说、想表现的欲望。】

师: (把第二种方法和最后一种方法同时展示,进行对比分析。)哎?那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小组的解体思路就是不谋而合的?

生:(恍然大悟)都是变成整数来计算的。

师:(指一生)来!咱俩一起合作!把你们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

他们都是,先把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成为586。

再用586和6相乘得到3516,3516是谁的得数?

怎样才能得到原来58.6×6的积呢?

生:把3516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这句话很重要我把它记下来。

小数点点在哪?

生:点在6的前面。

师:这个小数点可不是随便点上去的。是把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就得到了351.6

(指生完整的介绍一遍竖式方法的思路。)

【评析:在这里,你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

4、总结思想

师:多清晰的思路!同学们,你知道吗?刚才咱们在这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把不熟悉的小数乘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或者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

【评析: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如果没有思想的引领,方法也只能是一种笨拙的工具。在此,学生在经历了一个数学家发现的过程后,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实际计算时不用写出来。只需像这样列竖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师:我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会算吗? 13.2×4

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名同学讲讲计算过程!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不对!

师:再看这个问题,“2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列出算式!观察这个算式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我们做的是小数乘一位整数,这是小数乘两位整数。

师:试试看!写在题板上。如果有问题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出示错题)刚才,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你对他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看法?

生:因为这次是乘两位整数,其实这都是计算过程,都要按照整数乘法计算,不用点小数点。到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其实呀!我们还要好好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还有错的也不要着急。就像这样,先仔细找找原因,再改过来!

【评析: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是难点,学生出错很正常。老师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错误原因,再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计算一位小数乘整数时,先把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得1/10,就得到最后的得数。

五、实际应用:

师: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最 后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一起来看!

(故事内容:老爷爷在卖苹果,1.5元一斤。小姑娘过来讲价:“太贵了,5元钱3斤卖不卖?”,老爷爷说:“不卖!不卖!”)

师:看到有的同学笑了,能不能说说你笑什么?

生1:3斤只有4.5元。如果卖5元钱3斤能多赚5角,老爷爷居然还不卖!

生2:小姑娘不会讲价,5元钱3斤,越讲越高!哪有这样讲价的?

师: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刚才大家都认为老爷爷傻,其实呀,换一个角度想,老爷爷可能并不傻,他不贪图眼前的小利,讲究的是诚信经营。

【评析:摆脱了唯知识的教学,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小故事在本节课里起到了联系实际,重视应用的作用。最后那句平时无华的话,拥有着一种大教学的观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铺垫着点滴基础。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辩证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同时,认识世界、评价他人时不会那么狭隘。】

师:这节课,还有几个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以后继续研究。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案的人还看:

1.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建议

2.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4.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2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时重点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要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计算中同样适用;二是要学会思考在小数乘法中怎样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在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适不适用之前,让学生先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巧妙地揭示新的研究内容,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师生互动,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行中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地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里来。在探讨怎样运用运算定律时,因为运送的是两种货物,收取运费时可以两种货物分别算,再加个总账;也可由货物的总吨数直接算运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前一种算式用乘法分配率就可将其转化为后一种计算起来很简便的算式。这样安排一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二来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思考、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这一过程,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以及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在巩固运用知识时,我设计了两类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类推到小数乘法的这一过程,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熟练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2.能选择简便的、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为学习好本节课的内容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应该填>、<还是=?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生齐说:等号!

师:这么肯定吗?我们一起来验证,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然后说出验证结果。教师填上“=”,请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第一组算式是用了乘法交换率。

生2:我发现了第二组算式是用了乘法结合率。

生3:我发现第三组算式用了乘法分配率。

师:谁能把他们的话概括一下?

生4:在小数乘法中,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

师:这个发现到底对不对,我们不能就这样草率地下结论,得需要经过大量的验证才行。我们再来举出一些这样的乘法算式例子,来验证我们的发现到底对不对。

在小组里举例验证,再在班内交流,让学生说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引导学生猜测— 发现 —验证,这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学习某部分知识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习探索的方法。

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弄清的第一个问题,究竟怎样用,才能使计算简便呢?我们来讨论下面的题目。

(二)应用

1.电脑出示一张运货单。

你能提出什么关于运费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1)将63吨大豆从重庆运到涪陵,需要运费多少元?

(2)将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需要运费多少元?

(3)将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需要运费多少元?

学生经过思考会发现:前两题很简单,以前会做了。请学生简单说一下算式,然后转入对第三个问题的分析。

2.问题:将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需要运费多少元?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比赛谁找的方法多。

学生有购物付费的生活经验,及整数乘法分配率的知识经验,上课时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很快找到了两种解题思路。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通过互学互帮,主要让学习略显吃力的、只找到一种解法的学生理解另一种解法的含义,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3)学生代表汇报各自列的算式,及这样列式的理由。

生1:我先分别算大豆和玉米的运费,再把它们加起来,我是这样计算的:

4.2×63+4.2×137=264.6+575.4=840(元)

生2:要求供需运费多少元,首先要知道货物的总吨数和每吨的运费。我是这样计算的:

4.2×(63+137)=4.2×200=840(元)

(4)请学生评论:针对刚才这道题,那种解法更简便,为什么?如果我是按方法1的思路列的比较复杂的算式,那该怎样简算呢?

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方法2,因为先算63+137会出现整百数,很好算。如果按方法1的思路列的比较复杂的算式,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它变成像方法2那样的式子,就好算了。

3.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试着做一下。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

0.25×6.38×4

提醒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找准特点,做到每一步要有理论依据。

学生独立试算后展示计算方法,并叙述理由。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3页:

(1)第7题,这是一道应用乘法运算律填空的练习题。练习时,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说明填空依据,加深对乘法运算律的认识。

(2)第8题中的两个小题,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做,集体交流。订正时,说明每道题中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交流学习所得,对于掌握本部分知识有一定帮助作用。

五、作业

教材第14页第8题的剩余题目。

课下作业对于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所学有一定帮助作用。

课后反思:

这堂课,同学们都投身于自己探求知识的活动之中,他们认真观察,积极动脑,互相探讨,终于发现并领悟了新知识,学生学的轻松,满足了他们成功的欲望。

篇3

所有成功都离不开汗水,离不开勤奋。无论是否拥有天赋,勤奋永远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我们扬起生活的风帆,用勤奋去攀登智慧的巅峰,用知识这金钥匙去打开成功的大门吧!

1、口算。

多看多学,才会进步。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要求: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2 7 2 .0 4

× 0.3 2 × 1.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2

9 1 5 2 4.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

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六: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5 8 6 .2 5 2 .0 4

× 4.2 × 0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7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l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3 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5 元 1 0 5角

例2

0.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篇4

【关键词】 数学课堂;促进生成;有效利用

一、目前教学的现状描述

现象一:机械复制

教学中教师把教案当做亦步亦趋的向导,教师完全是教材、教案和教参的复制者.

现象二:缺乏机智

教师虽有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意识,但缺乏有效调控的智慧. 动态资源的生成策略.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课前精心设计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 只有充分地预设,教师才能灵活应对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

1. 考虑学习起点——学会“预设”

【案例】 1:在教授“认识小数”一课时,我先引领学生明白了1角可以用0.1元这样的小数来表示,接着出示1分,问:“你还能用这样的形式来写吗?”学生便这样写:00.1元. 面对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我追问:“他写对了吗?小数点有什么用?”生:“小数点能告诉我们个位在哪里. ”师(指着00.1的小数点):“小数点在这里,个位在哪里?”生:“在小数点前面第二位. ”师:“刚才0.1的个位在小数点前面第一位,现在又说在小数点前面第二位了,这样行吗?”生:“不行. ”师:“那怎么办呢?”这时我及时找准学生真正学习的起点,(生成性资源0.1和00.1),把这些资源纳入教学预设之中,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1分应该表示为0.01元.

2. 利用知识生成——学会“评价”

教师切记不要将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当成“异端歪说”,要耐心地倾听,并适时地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和引领. 提升学生的感悟,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

【案例】 2:在求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的时候.

生(突然站起来):(30,45) = 30 ÷ 2 = 15. 师(吃惊):你是怎样想的?生(自豪地):45 × 2 = 90,是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30 ÷ 2 = 15就是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

面对奇怪的解法我没有立即肯定或否定,而是把它作为“生长性”资源. 在学生们或肯定、或否定、或迟疑中拉开了研究的序幕. 经过验证和推广,这种解法是正确的. 大家都向这名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这无形中既保护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3. 把握生成契机——学会“引领”

教师要善于机智地捕捉课堂教学生成和变化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并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引领下擦出思维火花生成新的亮点.

【案例】 3: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长颈鹿和小鸟”时,(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看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 生:“42 ÷ 6 = 7(间)”. 师:“如果飞来了48只小鸟,长颈鹿叔叔又该为小鸟们准备几间房间呢?”生:“48 ÷ 6 = 8(间). ”师:“如果现在飞来还是48只小鸟不变,每间房间多住2只小鸟,长颈鹿叔叔又要为小鸟准备几间房间呢?”生:“48 ÷ 8 = 6(间).”师:“上面的三个算式,第一个数表示什么?第二、第三个数呢?”这样在学生理解包含除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升,抽象出数学模型:总只数 ÷ 每间只数 = 间数,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总数变了,每份数变了,但求间数的方法没有变. 同时我有意把第四幅图的算式排在第一个,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有什么发现,对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提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大了,商反而变小了的规律.

二、动态资源的利用策略

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更显生机.

1. 错误的动态资源——借题发挥、大放异彩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错误. 教师有效地挖掘利用好错误动态资源,可以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激发学生探究的心里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

【案例】 4:在教授“梯形面积计算”时,有一道题:梯形的上底是1.4米,下底是3.5米,高是2米. 求它的面积. 一名学生这样回答:1.4 + 3.5 = 4.9(平方米). 这种解法引发了学生的阵阵笑声. 此时我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让这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思路独特而奇妙:梯形的高是2米,求面积时要除以2,乘2与除以2抵消了,实际上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 此时让学生讨论 ,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的是上底加下底和,不符合题意,正确地列式是(1.4 + 3.5) × 2 ÷ 2;但计算时可以采用这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 这样由错误生成、讨论并恰当评价,不仅改正了题中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长了智慧,学会了学习方法.

2. 差异的动态资源——因势利导、共同提高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当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一个学科的教育目标。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给小学生全新的数学学习体验,也能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讲究循序渐进,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把握好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数学学习能力,实施针对性强的数学教育,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作用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循序渐进,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与数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在学生年龄增长与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稳步提高。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学生的思维能力快速发展,思维逻辑也发生较大变化。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三年级起点,在三年级前潜移默化,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低年级时,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比较能力,结合数学教育内容让学生对比长短、大小、多少等概念,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前期的潜能开发实践十分重要,学生只有打好数学学习基础,才能逐渐形成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推理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等,才能在之后的学习中理解相对复杂的数学知识。

在一、二年级,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会以“谁的得分高”的形式接触加与减知识,通过“买文具、买衣服、小小商店”等主题去了解加与减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低年级,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小学生发现课本中的数字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在高年级学习中将加与减视为抽象的计算方式,学习好小数加减法等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讲究循序渐进,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讲究思维启发,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思维能力,重在启发。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中,灌输是最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启发成为创新的教学理念,也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启发的教学方式代替灌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突显,更能给小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新知识的讲授、旧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每一个课堂问题的提出,其最终目的都不仅仅是让学生计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当然,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也不能只要求学生改正答案,而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产生错误的原因,以一个错误避免一类错误,建立类推与对比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解《小数乘法》时,有的小学生在计算小数后,总是把小数点点在倒数第一个数字之前,就像“1.5×2.5=37.5”。面对这样的错误,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典型错误,引导全班同学生分析,以此来明晰小数乘法计算中小数点的正确位置确定方式,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学会正确思考。在分析错误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表达个人看法的机会,而不是将正确的小数点位置确定方式直接告诉学生。针对“1.5×2.5=37.5”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这个计算题有哪里不对吗?

生:小数点位置不对。

师:我们怎么安排小数点呢?

生:看乘数的小数点后有几位。

师:有一位啊。

生:是两个乘数小数点后一共有几位。

教师要充当一个明白却又不明白小数乘法原理的人,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出正确的数学原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用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思路,能够让数学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促进学生逻辑形式不断更新。

三、讲究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W资源,是教学活动得以组织与实施的重要载体。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一线教师要努力拓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要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突破课本的教学内容局限,整合现代化教育资源。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用具以及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中死板与枯燥的数学知识。教师要积极更新个人教案,精新设计每一个环节,让课堂结构得以优化,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发展。

比如在讲解《圆柱的表面积》时,如果教师直接为小学生讲解圆柱表面积计算方式,虽然小学生能够记住公式,但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无法长期、准确地记忆。此时,尊重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动画,让小学生通过观看动画了解一张纸变成一个圆柱的过程, 让学生年观察圆柱的展开图或者分解图。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圆柱,使学生能够从形象的事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学知识,促进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小学生赢在起点上,有助于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轻松化。在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数学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对数学教育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马立涛.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2)

篇6

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工作计划(一)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我班共有36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刚分到这个班级,对于这些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时、分、秒的教学活动,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工作计划(二)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减负”精神为宗旨。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进度(略)

教学工作计划(三)对于步入二年级的同学,他们经过一年基本适应了小学的生活,这个时候对知识的学习提到一个日程上来,结合实际,制定本学期计划如下:

一、班级分析

本学期我执教二年级﹙x﹚、﹙x﹚班的数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长度单位,表内乘法(二), 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学生必须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需要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最好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工作计划(四)本学期,我决心通过不断地加强学习与实践,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为我校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下是我的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31人,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约占3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100%,优生率81%。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四、教学要求: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学会运用所学单位测量生活的物体,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4.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1、有余数的除法

2、认识一千以内的数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3、用数学解决问题。

六、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七、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

培优主要体现在: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八、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九、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厘米、分米、米

2—3有余数的除法

4认识1000以内的数

5千克和克

6--7四边形的认识

8--9期中复习

10--1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11—13时、分、秒

14探索乐园

15—18复习

教学工作计划(五)新学期伊始,为了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也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工作任务,确保同学的成果进一步提高,特制定此学科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难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计划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指导。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7、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

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访问学生家庭或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使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时,要适时适当地向部分学生家长讲明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学生。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4课时

第二单元

口算除法 3课时

笔算除法 9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第三单元

简单的数据分析 3课时

平均数 2课时

第四单元

年、月、日的认识 2课时

24时计时法 2课时

制作年历 1课时

第五单元

口算乘法 3课时

笔算乘法 4课时

整理与复习 1课时

第六单元

面积和面积单位 2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3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课时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3课时

小数的简单计算 3课时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4课时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2课时

第十单元

篇7

一、 预设教学过程,期待动态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教师才能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进而在动态生成中高屋建翎,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才能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产生可遇而不可求,教师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守株待兔,而应该以期待性的运作,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教师只有全方位地进行预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二、 捕捉有益信息,促进动态生成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要努力达到的境界。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充满活力。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生命”就会不断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使课堂充满活力。

1. 捕捉“亮点”,闪耀智慧光芒

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在幼儿园时已经初步接触了钟表,有了时间的概念,没等老师教就自己说开了,教师捕捉到了这一细节,放开让学生说,于是带来了一系列精彩。学生甲说:“先看时针,时针走过7就是7时,分针指着6就是30分,所以钟面上的时间是7时30分。”学生乙说:“时针在数字7和8之间是7时多,分针指着6表示一半就是30分,所以钟面上的时间是7时30分。

”学生丙说:“我还有更简单的办法,我能背乘法口诀认时间。时针走过7,还不到8,那就是7时多,分针指着数字6,就背‘五六三十’的口诀,这样不是更快……” 孩子们的思维层次在不断得到提升,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师的分析与讲解。

2. 捕捉“异点”,迸发创新火花

课堂上的意外,可以说是瞬息万变,它往往会给我们带来遗憾、惊喜或者启示,就看你如何把握。把握得当,“意外”也会成为课堂里的一道彩虹。

一次听了“小数乘法”的课,在交流58.6×6的计算过程中有一个小细节,令人印象深刻。老师问:“这位同学刚才做了一个很形象的动作,谁看到了?”一位学生回答:“他先捂住了一个小数点。”老师又问:“你知道这一捂算的是什么?这个算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大声说:“586×6,变成了整数乘法算式。”老师接着说:“58.6到586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58.6×6的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正是因为教师抓住了学生这个“捂”的细节,才有了上面真诚的课堂交流。

3. 捕捉“误点”,拓展生成空间

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看似错误、片面的观点,往往具有潜在的价值,若能巧加点化,差错就会演变为一次新的学习。

要做到有效捕捉细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每一颗别样的思维;要用诚挚的热情、深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用高尚的人格、伟大的品性去拥抱每一颗独特的生命。做到时时刻刻珍视每一颗童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会使我们的教学更精彩。

三、 利用课堂意外,创造精彩生成

篇8

面对学生的“众多声音”,教师既要听出“杂音”,分辨出对与错;也要能够听出课堂“奇音”,觉察出儿童见解的独特与新颖。不难想象,这样的课堂对于教师的介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建议。

一、在儿童“个性化理解”处介入

笔者以为,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不注意倾听儿童的回答,压根就是“假倾听”。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逐字逐句地记教案,虽说有一定的优势,但也不排除它的弊端,因为教师往往会去想下一句教案是什么,而无法专注倾听学生的发言!

不妨先看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认识小数”教学片段。

师:这个分数是几分之一?(生议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不是二分之一?

生:因为它里面还藏着3个三角形。

师(没有搭理)另外喊人回答,终于听到“因为没有平均分成2份”的预设答案……

笔者以为,教师只顾着想听到预设的答案,而不注意倾听学生发言!其实,“藏”字,便是“奇音”,亦是儿童个性化的理解。这个字,无疑是学生对本题的深入理解,显然,这个学生已经意识到,下面的这个梯形里,还“藏”着3个三角形。如果教师能意识到这点,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咦,孩子们,刚才他说里面还藏着3个三角形,你们明白他的意思吗?”“真好,你能画出藏着的3个三角形吗?就请你上来画”……

主张生本教育的郭思乐教授曾经说:“孩子的天性是活泼的、创造的,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当课堂上学生呈现个性化的理解时,如果我们不及时地调整教学行为,而是“变了脸色”,硬是把学生拉往自己预设的方向,于是,课堂上便看不到“人”,只看到“走教案”;看不到过程,只看到结论。

具有儿童印记的、个性化的理解,教师一定要倾听与关注。有些时候,教师很难听懂学生的话语,因为成人与儿童之间,由于年龄经历上的差异,彼此的认识差异,总免不了一条鸿沟横亘其中。

陈鹤琴老先生说:“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理解的更为深刻。”教师听不懂的,不妨先让听懂的儿童去解释,教师再顺势引导进行辩论,学生就容易启动思维,即兴表述。

二、在“核心问题”处介入

教师备课离不开研读教参,笔者以为,每节课一定会有“核心问题”,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以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便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动态生成中的相关资源,围绕“核心问题”,适时调控,展开教学。

不妨看笔者执教的“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片段:

生1:我来画个图(如下图)。0.6根据小数性质,就是0.60,也就是,所以我涂了60份。0.48就是,所以我涂了48份。

生2:我还有一种方法。0.6元就是6角,0.48元就是4角8分,当然是6角大。也就是0.6>0.48。

生3:0.6就是0.60,60比48大(孩子读成了六十比四十),所以0.60比0.48大。

此处,笔者刚想“否定”学生的想法,但是转眼想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其实质就是比较两个数里包含了多少个相同的计数单位”。结合这点,笔者忽然发现,学生口中的“六十”,不就是“六十个0.01嘛”,如此,教学还可以更进一步:

师:大家觉得对吗?你知道他说的60是什么意思吗?48是什么意思?(生没反应,沉默)

师:请看生1的图(如上图),看着图你知道60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60个小方块。

师:那也就是60个?

生:百分之一。

师:那48呢?

生:48个百分之一。

师:明白你们的想法了。你有60个这样的单位,而这里只有48个这样的单位,所以0.6>0.48……

核心知识是每个教学单元中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理解、探明的主要知识技能,是一个学期教学、一个单元教学、一节课教学的主体内容与知识主干,是整个教学活动链条中的关键链环,是联系全部教学活动的主心骨,是教学活动之魂的栖息地。当学生沉默时,教师及时结合核心问题介入,“请看生1的图(如上图),看着图你知道60表示什么意思吗”,如此,学生的目光又重新聚焦到数学本质上了。

课堂中,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动态生成,而这已不是在备课中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牢牢把握“核心问题”,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动态生成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

三、在“数学知识网”处介入

数学课堂不是一个一个的“孤岛”,而是前后紧密衔接的系统。我们都知道:一节节的课是前后呼应的整体,每一节课之间都应该是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如果只是将眼光局限于某一节课的知识点,学生获得的,无疑就是一个个孤立的片段,而难以形成普遍联系的知识网络。这种被遗弃的“网络”,在如今的课堂中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教师应该在“数学知识网”处进行介入,适时调控,逐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连续的环节,延续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在对知识内在联系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串联,形成系统的知识网,达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的。

不妨看笔者执教的“整百数乘一位数”教学片段:

2×3= 6×8= 4×7= 5×9=

200×3= 6×800= 400×7= 500×9=

5×900=

师:做这2道题(方框内)时,你们都是怎么想的?(生答略)

师:在400×7的上面还有一道题,我忘记给大家看了,猜猜看可能是怎样的算式呢?为什么?

师:5×9 =( ),你们想在下面会是怎样的乘法算式呢?(生答略)

师:这么说来,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时,我们一般都是怎样算的呢?可以举例说明。(生答略)

师: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一组题,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生1:第一横排都是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位数乘一位数。(受到生1的启发,举手的人一下子多了)

生2:第二排都是今天学习的整百数乘一位数。

师:说得好!孩子们,我们今天学的知识难吗? 回顾过去,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和今天所学的内容有联系或相类似?

生3:整十数乘一位数。

师:放眼未来,猜一猜我们还会学习什么样子的口算?

生4:整千数乘一位数。

生5:整万数乘一位数。

师:如果是遇到整千数乘一位数,这样的内容我们还需要再从头开始学吗?

笔者把本课教学的知识(整百数乘一位数)置于整体知识(乘法)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回顾过去”“放眼未来”的两次介入,笔者觉得必须得有。唯有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打通“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等知识的联系。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是否也该多一些这样的纳入与发展的介入呢?

教师的介入策略,唯有靠经验不断积累,同时需要教师且行且思且改进。但对于教师的介入,有一点必须要考虑,就是教师在上课时要面向全班同学,而不是一个同学,简言之,你的引导、调控,应该要适合全班同学。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说,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片段: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在学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后要学的内容,但是有个学生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他是这样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

“老师,三角形的面积=底乘高除以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两倍,所以也就是底乘高除以2再乘2,所以也就是底乘高。大家同意吗?”(其他学生大部分没反应)

虽然内容不适合展开讲,但是他的发言也有闪光的地方。

师:三角形的面积我们后面会学,不过,他的发言告诉大家,看图(教师顺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生答略)

师:如果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那三角形面积是多少?

学生看着图,很容易发现两者的2倍数量关系。

师:看来,还真有联系!三角形的面积还没有学,这两者的联系,咱们就研究到这里。好吗?

笔者在执教过程中,面对学生的超前知识并没有完全拒绝,而是摘取其大家都能听懂的部分“2倍”的关系,与全班分享,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对于这部分有超前知识的学生也是一种尊重,一种鼓励。

篇9

关键词: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 符号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人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根据数学理论与内容采取的一定的途径、程序、手段。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教授一种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素质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数学思想主要有符号思想、转化思想、分类思想、建模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等等。下面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小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在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渗透符化思想。我在教学乘法结合律时这样设计:出示(3×5)×4=60和3×(5×4)=60。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回答都是3,5,4三个数相乘,结果都等于60,所以(3×5)×4=3×(5×4)。

师:等号左、右两边的三个数相乘时,顺序一样吗?

生:很容易看出左边是先把3和5相乘,积再与4相乘,而右边是先把5和4相乘,积再与3相乘,但不论如何,结果都等于60,即相等。接着,师提出质疑;师问:是否任意三个数相乘都有这样的规律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两组数让学生验证,通过计算验证,学生发现:老师的质疑有道理的,也是正确的。即:三个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来表示任意三个数,你能写出刚才发现的规律吗?学生根据刚才的规律,结合同桌讨论、交流,很容易形成共识,最后师板书:(a×b)×c=a×(b×c)。

用符号化的语言来描述数学规律,这就是符号思想。在数学中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来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来表达大量的信息。用字母表示数是符号思想的其中一种形式,它可以很清晰地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书写简单、方便。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是教学中第一次尝试,为今后教学乘法分配律奠定了基础。

第二,在小结和习题计算中常用到转化思想。在同分母加减法的练习中常遇到这样的题目: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生答: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师:这是一个整数1减去一个分数,怎么办?生:不说话。师:如果能把1转化成一个分数就行了。生:说是。师:我把1转化为一个什么分数呢?请同学们的分母是几?生答:是8。生说:老师我知道了,把1化成,原题就化成了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通过这样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转化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可以解决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策略,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而且经常在练习中使用这种方法,久而久之,这种方法就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无意识的思想,他们就不自觉地就使用他们来计算,提高了解题能力。

第三,在知识的拓展延伸中妙用数形结合思想。例如,我在教学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这样设计:出示:计算。师:你会计算吗?通分感觉很麻烦,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策略来化繁为简呢?师: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强调单位“1”相同。)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是指数量关系,“形”是指空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数与形常常结合在一起,内容上相互联系,方法上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上面这个题目的计算是借助正方形面积图,使比较复杂的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用面积图的方式直观来分析,使问题简单明了。

古往今来,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具有选择性,即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差异在不同年级渗透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我们广大小数学教师要做教学有心人,有意渗透,有意点拨,让学生通过现实活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会用数学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数学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等待;点拨;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50-03

在数学课堂上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案中设计的任务,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急着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甚至在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经过耐心等待,就干脆自己把标准答案和盘托出。这种现象一方面影响了学习结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与消化,所获知识是一知半解的;另一方面严重忽略了过程性目标,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以生为本”的精神相违背。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采取了数学课堂上的等待与点拨教学策略。所谓等待,是指根据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恰当的地方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活动时空,耐心地等待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点拨,是指在“等待”时为了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富有成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的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点拨使学生既能自主完成任务,又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因为课堂40分钟毕竟有限。教师的点拨既可以在等待之前,也可以在等待之中或之后,视具体情况而定。该教学策略的最大特点是既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两者实现辩证平衡。

下面从几个切入点谈谈数学课堂上的等待时机与相应的点拨策略。

一、在“了解起点”时等待——先听后教,先试后导

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数学教师在课前或上课伊始,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做一了解,弄清学生对所学新知知道的程度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只有弄清了学生头脑中的“原始资源”,才能找到新知教学的生长点。现代教学论提出了“找准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的理念。为了找到学生真实的起点,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对要学习的“课题”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或者让学生对例题试着做一做,教师则耐心地等待,在学生充分暴露头脑中的“原始资源”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措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拉开新知教学的帷幕。

例如,教学“分数乘分数”一课,教师开门见山地出示例题:一台碾米机每小时能碾米吨,小时能碾米多少吨?让学生先在本子上尝试列式计算,教师则巡视全班了解情况。经过一阵耐心地等待,教师发现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列出×或×的式子,而且多数学生已经得出“吨”的答案。教师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再次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大多数学生已能说出“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算法,但对“为什么要这样算”多数学生说不出来。教师的耐心等待,了解到了学生学习该块知识的真实起点:由于前面刚学习了“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学生已经能够自己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并拓展到“分数乘分数”中来,即算法对学生来说已经基本上会了,如果教学中还在算法上花大力气,学生既不感兴趣又浪费时间。于是教师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将重心放在算理的点拨上,让学生去深究为什么×=。

二、在“自主探究”时等待——提纲引路,放得真心

数学课改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其中自主探究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其实学生天生就有探索的欲望,只不过被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给抹杀了。在数学学习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学生探究,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发现式来学习。但那些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探究任务,获得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双丰收。探究性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耐心地等待学生的“观察——归纳”、“操作——感悟”、“猜想——验证”、“试验——发现”等活动的完成。为了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启发作用,此时的点拨任务除了探究时的巡视指导外,还体现在学生探究之前,精心设计“探究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导下,在有限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探索性学习的任务。

例如,如学习“小数的性质”一课,教师让学生先猜想:怎样在一个小数上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生1说: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生2说:只有在一个小数的最后面(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面对学生的猜想,教师没有马上给出判断,而是提供材料和提纲,让学生自己展开验证性探究活动。探究材料:下列哪些小数和0.5相等?(0.50、0.05、0. 500、0.050、0.005)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探究提纲:①尝试给这些小数加上单位,先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再化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去比较大小;②试一试用折纸的方法表示出这些小数,再通过重叠去比较它们的大小。经过教师的耐心等待和巡视指导,学生终于发现了这些小数都在小数点后面添了0,但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最后面)添上0时,小数的大小才不变,从而自己发现了小数性质的本质特征,了原先不正确的猜想。

三、在“合作交流”时等待——畅所欲言,相机引领

合作交流也是数学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合作交流,一方面集思广益,通过相互启发使学习成果多样化;另一方面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弥补全班交流时只有少数人发言的不足,使每个人的数学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因此,教师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每节课选择1~2个有讨论价值的素材,让学生展开四人小组或同桌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要耐心等待,不能为了摆形式,学生还未充分说开就匆忙地收场进入下一个环节,而应让学生畅所欲言,给他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机会和时间,而教师可以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小组讨论并相机点拨。

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教师选择了一道有讨论价值的题目,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长方体,有几种摆法,哪一种表面积最小?让学生先独立地用学具、画图、计算等方法探索,然后展开四人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教师参与了小组的讨论。其中有一组,生1说:我摆出4种不同的长方体,如果再摆只是方向不同,实际上是同样的长方体;生2说: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最多也只能画出4种不同的长方体;生3说:我是用计算的方法的,我想无论怎样摆体积都是相等的,因此只要把12写成3个整数相乘就可以了,12=2×6×1,12=2×3×2,12=3×4×1,12=1×12×1,也是4种。此时教师点拨道:怎样写算式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生4说:按长宽高从小到大排,12=1×1×12,12=1×2×6,12=1×3×4,12=2×2×3。教师又追问:从4种摆法的表面积大小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计算和讨论,发现长宽高越接近时,表面积越小。教师的耐心等待和及时引领,等来了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多元成果。

四、在“出现错误”时等待——延迟评价,因势利导

在数学课上,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不少教师总是很快地将他的回答打断,做出对错评价,并叫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给予及时的纠正。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为了减少错误痕迹在学生头脑中停留的时间。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没有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很可能产生误解,使学生以后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暴露思维过程,不利于弄清出错的原因,使纠正错误浮于表面,教训不够深刻。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等一等,延迟评价,耐心地等待学生讲讲他的想法,等待学生把思考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以获得新的认识。同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深刻地反思错误。

例如,学习“百分数问题”时,有一道题:王师傅生产一批零件,抽取50个进行检验,合格率为47%,照这样情况,如果抽取100个,合格率可能是( )。A.94%;B.47%。不少学生选择了A,老师没有马上纠正,而是耐心地让学生说说想法,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抽取的总数翻了两倍,合格率当然也跟着扩大了两倍。”教师还是没有立即给出评价,而是出了一道学生身边的题目:“淘气做了50道题目,正确率为50%,照这样算,如果他做100道题,你认为正确率可能是多少?如果做150道呢?”学生经过反思,发现自己错误得如此可笑。教师耐心地等待,弄清了学生的真实想法,而将错就错的因势点拨,使学生对错误有了深刻地反省。

五、在“质疑问难”时等待——暴露思维,适时点拨

数学新课改非常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认为质疑问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为疑问是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有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大胆质疑。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表达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教师要耐心地等待,一旦学生有问题提出了,则要仔细地倾听,如果发现该问题有展开的价值,要将该问题作为后续教学的内容,运用追问等手段,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并进行适时点拨,将他们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例如,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时,有一道题目:3.6÷0.4+6.4÷0.4,大部分学生用常规的方法做出了答案,其中有少部分学生用“(3.6+6.4)÷0.4”来计算,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除法里有没有分配律?教师觉得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化认识除法运算的好素材,于是放慢教学节奏,腾出时间让学生专门去探讨这个问题。先出示“4.8÷0.6+4.8÷0.4”让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计算,学生很快发现了“4.8÷(0.6+0.4)”的做法是错误的,教师继续追问:在除法里,只有什么条件下才可以进行“分配”?学生又展开了讨论,通过正反辨析,深刻地认识了除法计算中的规律。教师的等待,使学生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

六、在“反思总结”时等待——回顾梳理,提炼升华

当一节新知学习任务将要结束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展开总结与反思。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只有学会反思,学生才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自觉管理、调控自己的学习,不断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对所学新知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在每节课、每段知识学习结束前,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反思总结时间,耐心地等待他们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提炼概括、反思升华,进而完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