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1 11:1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变色龙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变色龙教案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对于初中语文课来说,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在当前语文课改中,阅读教学改革力度最大,然而,就目前来说,语文阅读教学并未因其重要地位而得到相应的关注,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程式化的教学步骤

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带领学生欣赏语言,领会情感,不是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进行遣词造句,怎样布局谋篇,而是把完整的情节肢解成好多部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所谓的零碎的知识点,把原本完整的情节变成了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这样的程式化教学阻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严重抑制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形式化的教学手段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现在很多地方都把多媒体教学当作一个标准,甚至是在教学观摩中也把是否运用多媒体教学当作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因而丰富多彩、标新立异的课件就成了教师们争相追求的结果,这必然会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舍本逐末。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体现在几幅好看的画面上。教师应该做的是启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而过多的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得教学变成了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艺术化的阅读教案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太迷信于教学设计和规范的教案撰写,在教案上可以说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甚至连学生的想法都一一设计好,可惜这都是异想天开。这样的课堂,就像是教案的复印机,忽视了真实课堂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如此,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参与文章的阅读,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优化阅读教学:

1.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进入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果能够运用好多媒体进行情境再现,就能够很好地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缺点。例如在《变色龙》这一课中,如果学生不了解变色龙这种动物,不知道它并不是自由地改变颜色,而是出于本能,被动地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就不会真的理解奥丘梅洛夫的可怜和悲哀,对人物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可笑”上,如果能够放上一段变色龙的视频,就可以很快让学生理解奥丘梅洛夫被称为变色龙的原因。这样的导入形象、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进行阅读学习。

2.自主阅读,注重自由想象

自主阅读就是让学生做到能读、会读,做到自由阅读,同时还要给学生留出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教师不做各种要求和目标,让学生沉浸在读书中浑然不觉,心灵得到舒展,精神得到升华。比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阅读的美好气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十分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感受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好画面,并记录自己对文本的见解,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得到锻炼,并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山河的美好。

其次,创设平台,让学生互动交流,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尊重学生的表现欲,还要在交流中倾听,通过精细辨别,真诚而热情地参与。《小石潭记》第二段和第四段的描写让人记忆非常深刻。学生对于作者的“乐”与“忧”做到了基本理解,但是作者在整篇文章中的情感是“乐”还是“忧”呢?学生就拿捏不准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3.读、思、论、写相结合

读,就是大量阅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感情和对文章的体验。思,就是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学会质疑,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养成爱提问、会提问的习惯。论,就是讨论、交流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辨析、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写,就是多加锻炼,语文强调的就是实践,必须要让学生尽量多加练习。在课堂上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练习让学生多写,多加练习。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不应该有急功近利的想法,而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以新课标来指导阅读教学,要真正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守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同学们,你们知道笑笑城萧乐小学里的秦剧元和刘凤仙吗?你说啥,不知道?!只要这两个调皮蛋一在,随时都会发生令人头痛的事。这不,好戏又开始了!

超级博士是秦剧元的爷爷,从来不让秦剧元乱用他的发明。刘凤仙是秦剧元在学校的死对头,常常令秦剧元心里感到很不舒服。而他们的班主任遥遥老师却总是偏向好学生刘凤仙。于是,秦剧元就想偷偷捉弄一下刘凤仙和遥遥老师,为自己出口气。他趁超级博士喝醉的时候偷偷地拿走了密室的钥匙,利用复制机复制了超级博士新发明的隐形衣,把它塞进了书包。

第二天上午,秦剧元早早地来到了学校,模仿秦永乐(秦剧元的爸爸)先生的笔迹写了一张假请假条,放在班主任遥遥老师的桌子上,自己披上隐形衣,开始了“反恐行动”。披上了隐形衣的秦剧元在厕所的镜子前左看右看,觉得实在是看不出原形后才放心大胆地在校园里闲逛。突然,他想起了什么,跑回遥遥老师的办公室,趴在门缝边,看见遥遥老师正在看那张请假条,嘴里嘟哝着:“唉!秦剧元怎么这么不当心,天气这么凉,都闹出病来了!算了,等他回来了再给他补补课吧!”秦剧元听了这句话,心中的一块石头顿时落了地,继续在校园里逛着。

上课了!不知不觉,秦剧元已经在校园里逛了20多分钟了。“刘凤仙是好学生,也是遥遥老师的宝贝,应该到达教室了吧?”这么想着,他又回到了教室,大步走到刘凤仙身旁,不停地做鬼脸——反正没人能看见他。他又在班上跑来跑去,一会儿拉拉李娅的长辫子,一会儿动动金聪乐的铅笔盒,还写了张字条贴在遥遥老师背后,使同学们哄堂大笑:金聪乐笑得直拍桌子,班长蔡翔笑疼了肚子。秦剧元更是疯狂,笑得在地上直打滚儿。遥遥老师转过身来,严肃地看着同学们,冷冷地喝道:“不许笑!有什么好笑的?莫名其妙!”蔡翔好不容易忍住笑,捂着肚子说:“不是的……老师!您……的背后……哈哈!有一张……纸条,上面还写了字……唔……哈哈!呵……”遥遥老师一听,慌了,让同学帮忙撕下来。遥遥老师看了那张纸条后,脸立刻像变色龙似的由黄变紫;由紫变白;由白变红——她生气了,气得火冒三丈,鼻孔里喷着粗气。猜猜纸条上写着什么?上面画着一个女老师的头像,写着“我是坏老师” !遥遥老师大吼:“谁贴的?!谁写的?!虽说这像秦剧元写的字吧,但他没来上学,不可能是他!”同学们个个摇头否认,遥遥老师斩钉截铁地说:“哼,等我查出来后,有你们好看!”说完夹起教案夹,带着那张纸条“噔噔”地走回了办公室,连课也不下。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连刘凤仙也偷偷溜进了厕所。秦剧元大摇大摆地跟在刘凤仙身后,准备拧开水平盖,想往刘凤仙身上泼水。哪知一不流神,隐形衣长长的摆边被刘凤仙踩到了,隐形衣顿时,像水一样从秦剧元的衣服上滑了下来。刘凤仙和秦剧元都愣住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秦剧元刚想逃跑,但刘凤仙眼疾手快,揪住了秦剧元的衣服:“想逃跑?没那么容易!”然后把他拉到遥遥老师那儿,逼他把今天所有的事全讲出来。秦剧元一看瞒不住了,只好老实交代。不用我解释,秦剧元这家伙又得关禁闭了。

明白了吧,同学们?千万不要像秦剧元一样知错不改,否则可是要挨罚的哟!

篇3

关键词:生成性有效教学;初中语文;策略

一、生成性有效教学实施目的

1.突出能力的训练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教学才是最根本的目标,教会学生使用汉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教学根本。语言学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解和应用。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理解汉语言文化,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应用语言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口语表述,一个是书面表述。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着手于这些能力的培训上,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综合应用水平,才能使得学生获益最大化。比如:“口语交际”中关于文明得体交流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通过一组训练题引出说话得体的重要性,以及做到说话得体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寻找平时的相似场景,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说话得体。比如设计一道训练题目为:①当遇到同学突然生病住院,应该如何联系学生的父母,说明情况。②学校任命你作为小记者去邀请某报社的编辑给同学们做一次讲座,你应该如何进行表达。③有的同学情绪低落,你需要怎样去劝说他等。对于类似这样课堂教学设计,需要从细节着手,精心准备,筛选合适的教学材料,并进行留白设计、活动设计,应用教学多媒体工具等让课堂的气氛更加生动、活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吸取知识。

2.注重课堂素质教育

目前来说,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课堂教学,因此生成性教学法需要从课堂教学开始,融入素质教育的实质,从学生出发,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内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设计师生互动活动,在营造的互动环境中,教师应注重德育,深挖教材中涉及的人文素材、历史背景,结合课文的内容展开德育和素质教育,而不是单纯的背诵、朗读、解题教育。语文课本上的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学气息,我们需要多元化、多角度地去理解和挖掘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教育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和教案时所涉及的问题环节一定要有价值性,有启发性,有广度,有深度,有意义,能够引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化思考,而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提问。比如在教学鲁迅小说《故乡》一文时,在设计教学话题时,不光是“闰土”这一主要角色的话题,还可以设计“杨二嫂”的话题,由学生自主探讨,设计类似这样的开放性话题讨论会,不仅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主观能动性等优秀品质,也可以使得课堂生活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生成性有效教学策略

1.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传统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被认知为机械式且具有重复性的线性教学过程,按照先前备好的课程方案,按部就班,而实际上,在信息知识高速膨胀的今天,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也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开展,建立起具有生机的课堂生态体系。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在预设教学时留有足够的空白教学,形成弹性教学模式。如讲授《智取生辰纲》时,可以设计类似这样的题目:分析杨志的性格特征。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候就可以将这个问题化解出一些小问题出来,杨志接受重任时,在杨志押解途中等不同的场景中,根据杨志的展现形式,然后综合概括杨志具备什么性格特点。如此学生就能很快地切入其中,思维也随之活跃,从而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2.有效提问,引导生成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学案;自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长久以来语文的课堂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讲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提倡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结合,强调教与学的沟通。导学案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增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机会,改变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导学案教学的特点

导学案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是由教师编写的学习方案,但是不同于教案和学生的预习方案,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利用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学习目标、学习难点、学习重点、课程预习、合作学习、教师讲解、课后练习和学习评价等部分。导学案教学以学案为基础,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依据,具体的学习形式是小组合作或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辅助的作用。导学案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具有导读、导做和导思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导学案的设计突出了问题的导读及课后的练习,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课程内容,进行了语文教学的实践。导学案教学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语文的人文性。

二、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

导学案中设计大量的问题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励学生探索知识,但是如果问题的设计不合理,就会极大地降低教学效果。比如在《故乡》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杨二嫂的转变的?对于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发散性和多元化,如果设计过于简单的问题,“作者是怎样对杨二嫂展开肖像描写的?”这种问题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不需要经过思考,在课本上翻翻书就能很容易找到,丧失了导学案扩展学生思维空间的作用,浪费了宝贵的课上时间,也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教学效果,流于形式,过于表面,与导学案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问题的设计要能在学生解答之后,又有所思,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导学案是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思路和纲领,学生在按照导学案的路线学生、探索过程中,能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自己又有新的思考,新的疑问,产生质疑并自觉地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才是导学案教学所达到的理想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才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三、加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形式可以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表演和辩论会等比较灵活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大胆地说、尽情地表演、热烈地讨论。初中生正值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年龄,心理和性格都是比较积极的,教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以展现自我、自由发挥、积极思考的机会,比如学习《变色龙》时,可以组织学生把课本内容编成剧本,在课下熟读剧本,分配角色,在课上表演出来,以新鲜的活动吸引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表情、心理、性格,不仅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都不相同,所以教师应该做好指导工作,不能让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独挑大梁,水平稍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沉默孤立,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安排,做好均衡的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有所收获,学到知识。

四、教师要做好讲解和点评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偏差,教师要针对出现比较集中和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在精练的讲解后,要重视课后的练习,将掌握薄弱的环节,反复多次练习,有目的地安排当堂训练,将知识巩固起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由于导学案教学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应重视过程评价和积极的鼓励。

五、结语

导学案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朱永超. 争奇斗艳唱山歌——浅谈语文导学案教学中的“展示”[J]. 新课程学习(上), 2011(01)

篇5

一、追求个性化的教材处理

对教材的处理应该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这个“异”就是教师个性的体现。那种将教参的提示、名师的教案简单地演变成自己的教案的做法并无个性而言。对教材的处理,我们应在遵循课堂教学总原则的前提下,对教材作带有教师本人鲜明个性色彩的自我体验与变角解读,并苦苦寻觅“教”与“学”的恰当“联络点”,同时应在灵活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从而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备课不是“复制”和“粘贴”,而是应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的创造能力,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去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例如,我在设计《紫藤萝瀑布》教案时,试从迅速接近教学目标出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教材处理成“中间人手,突破首尾”的两段式。具体操作为:先引领学生集中研读2-7自然段,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7段的最后一句“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加以理解和领悟。在理解和领悟这句话的基础上,我又设置了如下的问题:课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的通过该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领悟作者在写景时流露出的对“生的喜悦”的追求。通过这样的教材处理,师生的感情融为一体,真正感悟到作者当时的感情:生命的永恒,在人生的征途上应不断进取。实践证明,这种迅速接近教学目标的教材处理,收到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一堂课结束。关于紫藤萝十年间的巨大变化给予作者深刻的人生启示,学生了然于胸。

教材处理的个性化还应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在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时,我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使学生能从课文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而且也会使学生很容易学会迁移。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建立在老师对教材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个性化探索热情而把握个性化作品内容及感悟的阅读过程。因此,我们应时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要敢于否定、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提出来自己对教材处理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要新颖,富有个性,就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只能根据所教的课文,所面对学生来安排。对几“环节”几“步骤”等条条框框,如不假思索地“拿来”,那必然会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套住了学生的手脚。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抒真实的情,让语文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不少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能首先读出阅读教材的个性,进而根据教材个性,并结合学生个性,个性化地设计教学思路。如在教学《背影》时,有的老师采用“内容呈现(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设置问题情境(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问题)——交流对话(师生、生师、生生围绕话题进行讨论)——链接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请学生谈阅读体验”;有的老师则采用赏析的方法,引领学生体会出质朴的文字中所包含的深深的人情美;有的老师则从引领学生学习本文“平中见奇”的定作手法设计教学思路;也有的老师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如何更好的和父母进行沟通方面来进行设计教学思路。而我在设计《背影》时,能根据《背影》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距离,要让现在的学生理解封建时代成年男子深厚的爱子之情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现状,从标题“背影”人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刻画描摹,再通过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理解和领悟“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的爱的体恤,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特别是在教学中,我留下了空白,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这是一个多么____的“背影”,不信你看: 转贴于

当听到学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背影”“这是一个多么至真至至诚的背影等时及引用的课文有关的语句时,我感到学生正沿着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在自由驰骋,他们有了自己心中的“背影”,他们对广西的理解已经变得深刻、丰富而立体起来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就是学的法子。”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必拘泥于“情境创设”“整体感知”“自主探究”“拓展延伸”这四部曲,而应该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上做文章,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底线——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思维)、想(想象和联想)能力,立足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熏陶,思路应是千姿百态的,有创造性的。同时,我们还应找准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个教学思路的“突破口”。

三、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总是喜欢听有个性的语文教师的课。因为善于诵读的,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引领学生走进课文;善于表述的,那生动、精彩的描绘,将学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我们应学会运用生动的形象的个性化语言来打动学生,在教学中,我能注意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与作者的情感想沟通,随时让学生进入教学的意境中去。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情感,进行个性化解读课文。

要做到能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我们应牢记于漪老师的话:“教学语言要做到生动形象,除了知识修养、语言技巧外同学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总之,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将教学的情 四、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

个性化的语文教师成功之路,在于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取决于语文教师鲜明的个性和教材不同的特点。个性从不相同,因而课堂教学氛围的个性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应力求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竞争、创新的课堂氛围。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首先有的是民主、平等、合作的讨论:例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两个人都不生,加起来却是整个世界’。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童年时代的乐趣是什么;在教学《海燕》时,我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要求学生能读出海燕在暴风雨中的自信与勇敢,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组能达到要求;在教学《变色龙》时,我组织学生辩论奥楚蔑洛夫个性特征到底是“变”还是“不变”,在其中,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自由,即使学生的见解过于偏激甚至近乎荒谬,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感悟。

其次,有的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表现力,营造了强烈的个性化的教学氛围,交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再次,有的是将“活动”引进课堂,如采用“茶馆”“书场”式等教学方式,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互动,让语文课堂教学氛围鲜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个性、张扬个性,发展创新能力。

篇6

教学中,教师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呢?

一、对文本要有怀疑精神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怀疑是一种文化态度,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品质。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求知精神。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不进行知识殖民,他不把自己的思想或观点强加给人,而是鼓励学生找到“疑点”,鼓励学生对文本大胆怀疑,即使怀疑有误,那历险的过程也会充满乐趣和意义。

《曹刿论战》的课前导读有一句话:“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役。”这个论断是不够妥当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次误导。它是一种人为设定的学习“限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潜在价值进行多向挖掘。语文教学必须让文本重新回到它的自然属性上来,以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意义。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质疑,“如果把这篇文章确定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役,你对文章的写法,材料的安排等有没有疑问?”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文本,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课文为什么以“曹刿论战”为题?对话时,为什么把曹刿放在主要地位,而把鲁庄公放在次要地位?结尾让曹刿总结战争又是何意?怀疑提出,探讨求证,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左丘明不仅是记述这一次战争,在感情上更倾向于曹刿,他尊重并赞赏曹刿的自信爱国及智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突出曹刿这一形象,通过这些手法来表达他内心的价值认识。

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文学作品,它是在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虚构――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认为虚构不是作者有意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而是作者有意让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某些“非真实的真实”产生疑问,从而在释疑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达到与自己心灵沟通、情感共鸣。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瞄准这些虚构来设置有序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培养创新意识。

二、比较出优劣

比较是确定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异同或优劣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

课堂中,很多时候,教师试图促使学生扩大思维、多角度提问思考,提出新的见解认识。实际操作中,学生却一筹莫展,觉得老虎吃天难下口,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也常常落空。例如学习《社戏》一文时,我让学生对“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品味。一开始学生都不知所措,这一句太平常了,该怎样品味?看着学生茫然的样子,我马上意识到,此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法,即提供一个参照物,与所要研究的对象建立一种比较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运动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指向。于是我改问:如果将这一句换一下位置,变成“料想便是渔火,但或者也许是戏台”,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这一下学生的思维有了方向,在比较中品味自然得出:原句先写戏台后写渔火,可能作者想表现急于见到戏台,急于看到戏的迫切心情。又如在教《纸船》一诗时,将“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中的“流”换成“漂”字,让同学比较品味。一番思索后,有了精彩的发言:“流”字好,有明确的方向,“漂”是漂泊不定,没有明确方向的。文中作者的思念有着明确方向,是母亲身边,而且“流”的速度比“漂”要快,更能体现作者思念母亲之切,希望纸船能快些到达母亲身边。

学生经过比较品析,拓展了思维,领悟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因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空白填补,想象无限

文学作品中作者经常留有空白。“空白”艺术的巨大魅力在于给读者以无限开阔的联想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寄寓其妙无穷的情趣。教者施教时,如能恰当运用,可调动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思维。

如教学《风筝》时,文中“我”将弟弟的风筝踏扁后,“后来他怎么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这里作者对小兄弟的心理感受略而不写。其实这就是一个值得挖掘的言语空白点,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对此填补,说说小兄弟当时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这个风筝是弟弟在小屋里偷偷做成的,却被“我”毁坏了,弟弟肯定恨死“我”了,但因“我”是大哥,家庭的教育让他敢怒不敢言。也有的说:小弟弟知道错了。他是偷偷地制作风筝的,他潜意识里也认为应该去读书而不应该玩这些,所以他后来再没做过。更有同学说,小弟弟应该一直怀恨在心的,多年之后,我请他原谅,他却说忘了,其实他是从心底里不肯原谅“我”,让“我”一直内疚。

教读时,教师恰当运用“空白”,不仅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充实,更可调动学的思维,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于美妙的文学殿堂。有更新颖的理解与感受。

四、转换视角

要让学生有创新思维,教师要先有创新思想;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要有更活跃的思维。如果教学中,教师死抱教参不放,死守定论不松,死框固有的教学方法思路不动,“岁岁年年花相似”,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都是一个教案,学生哪来的创新思维?其实,学生的基础不是零,不能把他们的学习能力估计过低。许多课文,学生已初步掌握情节,教师就不能按图索骥,应敏锐及时地调换角度,让学生的思考步上新的台阶。

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引导学生从“狗眼”看人角度出发解读人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这样理解:哎呀,我的鼻子好痛呀!那个醉汉竟然用香烟头戳我的鼻子。幸亏我反应得快,我也咬了他一口。那群人追上来了!他们把我围在中间,这下我可完了。这时只见一个身穿新大衣的警官走了过来,我初来此地,况且我又是正当防卫,但愿他能秉公执法。从狗的角度看世界,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不仅仅是认识了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更让学生体验了转变视角这一全新的思维方式。文学作品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很多,如张晓枫的《行道树》《爸爸的花儿落了》,泰戈尔的《金色花》等,都给人新颖的视觉与全新的感受。教学中,就可以借鉴这些好的角度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篇7

1.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开课时。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而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导语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课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题一笔带过。没想到在课文最后两段读完后,教室里出现一片叹息声。生1小声地嘀咕“划不来”“不值得”。此时教师:“同学们都觉得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们互动讨论得出:A斗争,拿起法律武器跟母亲、兄长斗争;B私奔,逃离家长专制的魔爪;C顺从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过。

2.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开始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内容。又如:学生们读了《皇帝的新装》后,在嘲笑皇帝的愚蠢的同时,关注一个焦点问题: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为什么能畅行无阻,直至最后被一个小孩戳穿?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点评:在实际教学时,可以这一问题为探究话题,寻找动态生成点。

3.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寻找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在做弹性预设时,应从文本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搭设舞台,畅谈对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①从文本的比较中延伸拓展。如: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让学生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爱国诗篇,在比较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②从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如: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可以这样提问并让学生讨论:在现实中是否还存在着奥楚蔑罗夫这样的人?怎样做才能减少以致消除这些人?这样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而深刻。

4.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动态生成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受教学经验、教学情境、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的智力差异等因素影响,教学过程总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在自然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即时的表情、言行变化,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达到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本课的某些词、句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5.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重新生成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 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是她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6.语文课堂教学要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7.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注意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