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8 10:5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摩擦力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摩擦力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方法2:从新奇实验引入,提高学生兴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请学生分析讨论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从而引出新课。

手提空瓶的实验: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由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要发生相对运动,指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发生,这种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方法1: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可判断即可。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可参考下面的讲解。

如图9-4-3中一汽车水平向右运动,在某段时间内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此时箱子相对与地面是向右运动的,但箱子与地面间无摩擦。箱子相对于车的运动,是以车为参照物,箱子相对于车向左运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阻碍箱子相对于车向左滑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的方向应为向右,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1)怎样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摩擦与我们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

【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

【备注】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0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各小组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课堂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①电影《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篇3

一、教材处理简单,应对的策略是对教材进行折断重组

【案例】《摩擦力的秘密》

首先揭示摩擦力和阻力的概念。

接着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

师:(演示木块在桌上运动)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减小木块的摩擦力?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师:现在交流一下我们的方法。

生:给木块装上轮子变成小车,就能减小摩擦力。

师:想法不错。还有别的方法吗?

没有学生举手发言。

师:既然想不出别的方法,我们就都来研究装轮子的方法。

减小木块摩擦力的方法很多,可学生为什么想不出更多的方法?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教材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教师也就没有引导学生研究。试问,学生不了解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又怎能想出更多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这就说明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内容,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过于简单,使得学生想不出更多的方法,他们也只能研究出一种方法。这虽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流畅性,表面看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学生对于摩擦力的理解不透彻,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探究能力没有得到更大的提升,简而言之,教学任务没有真正完成。

众所周知,科学课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体现的是“折断与重组”理念。具体做法是:在上述案例前添加一个环节,研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学生一旦知道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自然能够根据相关因素想出更多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科学探究的目标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二、弱化探究过程,应对的策略是提高探究过程的实效

【案例】《斜坡的启示》

研究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的影响。

师:同学们都认为斜面坡度大小不一样,拉力就不一样。你觉得斜面坡度大小和拉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坡度越大,拉力也会越大,坡度越小,拉力也会越小。

生:我觉得坡度越大,越省力。因为建造金字塔时,需要把石块运到很高的地方,建了一个很高的斜坡后,人们就能把石块运上去。

师:你知道得还真不少。到底哪一种假设正确呢?需要我们用实验验证一下,除了小车外,还需要哪些器材?

生:测力计、斜面、记录表。

引导学生制定、交流实验计划。

引导学生交流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师:现在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跟老师一起完成这个实验,下面的同学认真观察并记录数据。

上述案例从假设到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确定、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都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和交流,可以感觉到效果还不错。但在实验环节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应该是分组实验,却变成了师生合作的演示实验。如此处理,实验前的指导价值何在,岂不是纸上谈兵?案例中明显地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长此下去,学生的“想”与“做”如何统一?手脑如何并用?探究、创造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包办代替,既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又抑制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一种罪过。作为有良知的教师,我们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因此对于内容较多的课,我们可以分解为两课时甚至三课时,决不能通过“偷工减料”、牺牲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代价。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少玩些“花拳绣腿”,多把功夫花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

三、课堂应变不力,应对的策略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案例】《声音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师:在鼓面上放些大豆,敲击鼓面,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分小组实验、观察。

师:现在交流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哪个小组先来?

各小组依次交流实验现象。

这时,老师放在讲台上的手机振动起来,发出“嗡嗡”的声音。

学生窃窃私语起来,老师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老师沉默了几秒,维持好了课堂秩序,继续按教案预设的一个个环节走下去。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话题,预设的内容比较容易实现,生成的资源如何利用是值得思考的。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一敲鼓面,鼓面产生振动,大豆就会跳起来,鼓就响起来;鼓面停止振动,大豆就停止跳动,声音就没有了。学生刚刚对声音产生的原因有了一点科学的认识,这时,上课老师振动起来的手机,正好能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能让几名学生到讲台前观察一下,一定可以发现手机在振动。可遗憾的是,由于执教老师的课堂综合素质较差,即应变不力,导致了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的白白流失。其实,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突发事件(如手机振动),有的来自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有的来自学生的实验观察,有的来自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些教学资源需要教师智慧地发现,合理地利用。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用教案教”而不是“教教案”。我们教者的教案预设得再好,也不能穷尽课堂的千变万化。学生是有思维的,是课堂中动态的因素,我们的预设要根据当时的课堂情境,作出适当的调整,这种调整的过程就包含了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处理。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是消极的,不可取的。

篇4

关键词:自编讲义 高三复习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高考试题,物理部分只有12个题目,7个选择题,两个实验题和三个计算题。通常高三有近一年的总复习时间,其间学生将做三千多个习题甚至更多,备考工作不能说不充分但每年考出来的结果总是不令人满意,甚至感觉在做无用功。每年下来总感觉复习时间不够,复习进度赶不上,跟其他县市兄弟学校相比,复习的进度和成绩有比较大的差距。原因可能很多,生源质量和整个教育氛围存在差距,但复习备考的策略和课堂效率不高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所以必须改变复习策略,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以往复习进度往往被所订的复习资料所拖累,资料上的习题没讲完或没复习到位,心里总是不踏实。而且复习资料针对性不强,对我校现有学生的学习基础更是不符,学生和老师都辛苦,复习效果还是不好,真是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天高高三物理备课组决定尝试新的复习方式,即自编讲义,提高课堂复习针对性,及时反馈,以提高复习进度和效率。

讲义是为课堂复习所准备的一份资料,复习的最终结果是使学生在最后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那么我们的复习准备必须有针对性,按高考考试大纲和新课程的要求进行复习。联系实际,熟悉和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命题特点,以提高课堂复习针对性。研究近几年全国各个省份的物理试题,发现物理试题有几个主要共同特点:以考查高中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为主,同时兼顾非主干知识;强调考查能力;联系实际,通过具有现实意义的情景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特点,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备课组首先进行讨论和协商,统一复习进度,在复习新一章节之前,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易错点和难点,突出主干知识和易错点,分配给每一位任课教师一块内容,按教案形式编写一份讲义,要求精选3到4个例题,强调例题在训练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中的作用,同时编写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例题,以检验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定时拿出初稿,再交备课组审议,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修改和删减,定稿后油印成稿,供全体学生复习之用。这样做,利用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可以充分利用老教师的经验和学识,效果肯定比个人单干强。课后练习也具有针对性,可以及时反馈学生课堂掌握情况,而且作业量减少,对学生来讲就是一种减负,通过这种方式复习了一段时间,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这样一种复习方式且效果不错。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进行讲义编写的。

二、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讲义编写的实施策略

1、突出主干知识,处理好重难点与非重点内容的关系

在复习《力》这一章之前,考虑到本章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也是高考的热点。但复习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突出主干知识和学生难点和易出错点的在教学时间中所占的比重。从往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本章高考热点一是弹力、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定问题,二是共点力的合成问题,三是物体的平衡问题,正确的受力分析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弹力和摩擦力存在的条件,大小和方向的判定也是学生的难点和易错点,所以我们确定本章复习分为8课时。弹力和摩擦力的复习是我们重点复习的部分,时间也投入最多,各占2课时。其中弹力的第一课时为弹力存在的条件,方向的判定,绳子弹力和杆子弹力的区别。第二课时为弹簧弹力的大小求解,弹簧长度的确定,连接体问题的处理方法。摩擦力也为2课时,摩擦力存在的条件,即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在具体情境中的判定和计算,叠加体中摩擦力的判定与方法处理,图像问题和传送带中的摩擦力种类和方向的判定。物体的平衡和受力分析各一课时,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课时,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一课时。这样编写,通过典型例题训练和变式学习,并通过随堂的同步课后练习,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复习效率的提高。

2、利用讲义构建好知识体系,理顺学生复习思路

按认知心理学观点,学习过程是构建知识体系并不断同化的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构建知识体系是总复习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把书念薄”的必然途径。例如学生在复习电磁场的时候,很惧怕这块内容。一是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陌生,初中这块内容学的不多,第二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建立起这块内容的知识框架结构,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理顺复习思路,纲举目张。所以在开始复习《电场》之前,先编写一份复习讲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复习这部分内容,加强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便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复习讲义编制有时构建知识体系,也可以复习完某一章节后进行复结时采用。比如在复习完高一这一册书时,按受力特征和初始速度之间的关系,理顺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关系,圆周运动和平抛运动的区别,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与能量观点和动量观点解决问题优缺点,及在不同条件下那种方法更简便等进行方法总结梳理,以求在学法上有所提升。

篇5

1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础,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将直接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础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在教学观念上要有所改变,具体而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1新型的学生观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块时,要围绕学生构建,让学生学,让学生易学,让学生快乐地学;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情绪状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1.2正确的知识观

学生学会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在构建课堂模块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但是,在构建模块时不能因知识而知识,要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接受程度确立知识内容.从实践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时以确立两三个知识点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宜.因此,在具体设计教学时,要不拘泥于课文,不拘泥于章节,根据实际情况取舍.

1.3清晰的时间观

人脑的生理特点、情绪特点是构建课堂教学模块的科学基础.40或45分钟的时间段,人脑一般有两个情绪高峰段和一个情绪低谷段.在不同的情绪段落,应设置、完成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比如,在情绪低谷段可以让学生进行习题训练或实验操作,让学生的大脑、眼睛、嘴巴、手等都动起来,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提高学习效能.总之,在设计和实施课堂模块教学时,要隐含强烈的时效观念,讲究时间的合理切分,体现清晰的时间节点.

1.4明确的目标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是教学的指明灯.对于课堂中的任意一个模块,都应有适切的教学目标,且模块与模块的目标是相对独立的、清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要分模块设计,并在教案上清晰地反映出来,不能出现一个教学目标反映在两个甚至三个教学目标中.在不同的模块中,教学就是围绕相应的目标进行,并以实现目标为终点.

1.5严格的独立观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实践,教师都要有“独立”的观念,反映出清晰的知识模块界限,切忌将模块与模块之间含糊不清,当然物理知识间的联系也必须明确.特别是在实践之初,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强迫自己遵照执行,否则很容易就回到“老路”.

2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建议

2.1先情感渗透,后知识探究

新课程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笔者认为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必须以建立在学生稳定的、积极的学习情感之上才可能有效.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中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倡导以人为本,人人平等,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尤其是高中生,课业负担重,学习任务繁琐,更需要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学习,面临高考的学生,学习的心态比学习知识更加重要.那么,如何实现情感渗透呢?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实验的优势,将学生的想法、思维和观点变成切实可行的实验,让“思考”转化为实验的动力,诱导学生对“错误资源”的领悟,从中获得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学生没有考虑到实验过程中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使得实验数据不严密,不能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验证,从而使导致了错误生成的产生.

错误生成:我觉得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错误的,因为实验所得的数据不能验证机械能是守恒的.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观点采取直接否定的态度,很可能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相信自己的操作,不敢对权威进行质疑.教师可以从实验入手,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认真观察,诱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实验的局限性,从而积极对实验进行改进,尝试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消除摩擦力和减小空气阻力,在学生反复的实验中,实验数据越来越接近“机械能守恒定律”,越来越能感受到严密实验的重要性.实验使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在操作中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思维不断的上升,提升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建立端正、严谨的实验态度.

总之,生成即为合理,无关对错.自由、开放的课堂之中,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教师要保护这种生成,敏锐机智的对生成进行整合利用,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对物理知识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导,使学生在不断攀升中认识自我,找到错误生成的“症结”所在,从而不断纠正、修复自己的思维模式,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唯有这样,课堂上的“错误生成”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1)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学生而言,其大部分时间均在学校渡过,每天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朝夕相处,如果我们和学生关系融洽,民主和谐的关系容易让学生更亲近教师,学生的心理自由,所有的创建学生会从内心迸发出想学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强烈欲望.

(2)赏识学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更需要别人的赞美和欣赏,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不能放任他们不管,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和表扬他们,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给以他们学习上的指导,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老师的关爱和鼓励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动力,促使他们积极努力学习.

(3)学习材料处理上,适当的加入情感

从教材、课程内容来看,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教材很难引起学生强烈的行动感.因教材要求与学生的需求相差很大,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要使学生喜欢物理,老师自己首先要喜欢物理教材.学习物理知识首先要热爱物理,要有强烈的占有欲.物理课本原本是枯燥的,钻不进去当然感觉到乏味,更领会不到知识的逻辑及内在美.而韵味无穷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情感.其实不管教学手段有多么先进,但它是无法完全代替教师的,因为这些东西并不鲜活,缺乏情感.而教师却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情感启发诱导学生,培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学生予以热情关怀,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给学生施以人格感染,而这是教学机器无法办到的.

2.2以问题为支架,引领学生拾级而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那么,主导性作用如何有效发挥呢?笔者认为除了给学生的学习选择学习材料外,那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点拨和指引,其中设置问题支架就是最常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有如下几个教学功能.

(1)通过提出问题引入概念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基于此,教师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知识回顾的方法进一步引出新知识点,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举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达到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目的.通过集体讨论问题的方式,引出知识点内容,寻求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锻炼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2)通过探究问题建立概念

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断发现与提出新的问题,从而逐步建立问题意识.然而,对于部分物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问题引导,给予这部分学生相应的提示以发挥问题的过渡作用.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发现与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了解相关物理知识的概念.

(3)通过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与知识梳理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合理控制探究问题的时间,使学生逐渐形成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针对相关的实验原理进行讲解,对学生自主探究出的原理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物理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一的“摩擦力”教学的导入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摩擦力教学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导入环节的设置,教师可以随手拿起一支笔或是一本书(保持竖直状态),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何笔(书)没有从手中掉落?”让学生自己尝试,激发学生对“物品为何没有从手中掉落”问题的兴趣.这时学生不一定会联系到摩擦力,再进行情境的设置,提供一个玻璃瓶,让学生上来尝试,然后在玻璃瓶上涂上油,再试,这样还不用提问,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切入到摩擦力知识内容的学习,同时感受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有些同学生成新的疑问:手握住瓶子时,摩擦力和手握瓶子的力有什么关系?摩擦力与瓶子的重力有什么关系?这些恰是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3帮助学生建立并运用模型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在物理学的研究中,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情况,为能够表述普遍使用的基本规律,需要我们去抽象出一些概念,建立起一些基本的模型.因此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并非是对未知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建模,而仅仅是将已有的知识体系框架范围之内进行运用.当然建模能力是创造性的,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新授课的时候要着重让学生能够积极的进行思维.

(1)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纵观高中物理中能够做出的模型非常多,很多专家也对此进行过讨论,针对当前江苏高考的实际,我们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建立如下几个模型:球车模型、滑块模型、传送带模型、类单摆模型、追击模型、小船渡河、碰撞模型等等.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模型外,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拓展和分析,让学生树立模型的意识.

(2)加强模型的类比与推理

篇6

一、学生学习物理现状:

物理是一门科学性和知识性都很强的学科。且前后知识连贯性强,前后一旦脱节,就很难再听懂。这是一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学科。都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但是让学生对物理课感兴趣,套用一句歌词那就是“爱你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因为中考分数比起语数外少了许多,学生普遍不重视。不愿意学。上课没有积极性,心思不在课堂上。一部分学生甚至从来不听课。听的懂听不懂无所谓,课下从不问问题。作业抄袭现象严峻。

二、针对学生学习现状采取的相应对策:

第一、增强课堂趣味性,采用学生认识的事物设计教学情境。

例如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用力拍打桌子,体会手给桌子的力和桌子给手的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讲摩擦力概念时用手搓着桌子向前进,感受摩擦力。

第二、在授课时穿插物理学史,提高学生对物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把科学发现过程,科学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科学家的生平,做出的贡献,科学家之间的论战引入教学。

第三、联系现实科技的发展:

例如讲惯性时,为了提兴奋趣联系到乘车的注重事项以及生活学习工作。

第四、严格要求,加大检查力度。拿出上课时间检查上节课的知识点,课下检查本堂课的课堂笔记。作业及时批改,及时讲评。

第五、认真备课,研究考试,降低难度。

第六、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时刻关注学生听课状态。看有没有学生睡觉,有没有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有没有走神。适时提醒他们注意听课。

三、个人学习情况:

1、一般是提前几天开始备课,先查找资料构思进行教学设计,力求与原来授课模式不同。教案写好之后,多在头脑中过几遍。看看哪里需要修改。

2、上完一节课后就回顾一下自己的授课过程,学生听课时状态。学生在那个地方有迷惑。哪个教学环节设计不够好,课堂留下那些遗憾等。因为在上课之前你无论预备多么充分,在上课时总会发现新的想不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再给下一个班上课时,力求做得更好。给这个班上下一节课时,把学生把握不太好的地方再重点讲一遍,力求完美。

3、积极听课,听同组教师的课,借鉴同组教师授课方式,设计思想。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认真观摩优秀教师、老教师的公开课。学习他们调控课堂的能力,怎样进行师生互动,以及他们怎样设计教学思路。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力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为了保持做题能力不下降,坚持做复习试题和中考模仿试题。熟悉中考模式。

5、坚持把自己教学时的一些想法、看法如实记录下来。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 生活艺术 激发兴趣

物理学科是一门古老而有富有时代特色的自然学科,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物理教学中发现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生活身边的物理事例,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驱动力。那么,如何运用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尝试。

一、运用生活事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古语说得好:“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从生活当中获取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周围的世界,积极主动的探索生活中的未知领域,走出物理课堂贴近生活实际,并在课堂中多设置生活场景和问题,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对物理的学习都能始终保持新鲜感。例如,在讲到热胀冷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抛砖引玉的提出生活中的问题,问学生们你们平时爱吃茶叶蛋吗?你们平时剥茶叶蛋需要多长时间?怎样剥茶叶蛋才能最快?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在听过学生们的回答后,教师就可以引出今天要讲课的内容。大家都知道茶叶蛋趁热吃味道更加美味,但是如果从滚烫的锅中拿出茶叶蛋,如果急于吃蛋着急剥皮,大家知道一般蛋壳和鸡蛋肉会连在一起,容易一起剥下来,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生活中有一个经常用到的方法,就是把茶叶蛋放到水中凉一下,然后捞出来,再进行剥皮蛋壳就很容易的和蛋肉脱离。然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在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就可以进行热胀冷缩特性的讲解。除极特殊的物质外,一般的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通常来说,密度小的物质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热胀冷缩,伸缩的幅度也更大。茶叶蛋是由蛋壳和蛋清组成的,两者的热胀冷缩程度不相同。如果温度没有太大的变化,或者温度变化的比较缓慢,两者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一旦外界的温度相差过大,两者的伸缩幅度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当把鸡蛋从热水中捞出来放入冷水中,鸡蛋壳温度迅速降低立即开始收缩,鸡蛋清还保持原有的温度没有变化,一小部分蛋清就会挤压到蛋的空心处,然后蛋清接触到冷水逐渐收缩,造成蛋壳与蛋清的完美分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进行剥蛋了。通过这样的身边例子,学生很容易的掌握了热胀冷缩的原理。教师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促进学生课下的学习。

二、创设课堂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古语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进步求知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在物理教学当中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由此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主观学习物理的愿望。例如,在讲到摩擦力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演示,播放清洁工清洗高楼的录像,清洁工坐在木板上用一根绳子吊着,他正在清洗高楼的外墙,清洁工可以灵活地放松绳子往下移动。教师就可以问学生,清洁工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他是用自己的力气来拽住绳子的吗?有的同学就说不可能,他根本就不能有这么大的力气。通过学生们的观察和讨论,学生们知道清洁工肯定是有其他的绝招,这时候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师就可以讲解清洁工是用绳子的摩擦力才保证自己不往下滑,用摩擦力支撑住了身体。由此进入课堂的正题,教师可以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具体的生活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用身边的例子与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最原始的求知欲望,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当前,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身边的很多高新技术产业,如通信技术、高铁技术、航天技术等,都与物理这门学科息息相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信息总量不断的增加,教师只按照课本上的内容为学生讲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求。所以,教师要在日常学习课本和教案的同时,还要上互联网了解物理前沿的动态,把握物理课程的风向标,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上一堂生动有效的物理课。例如,教师在讲到磁力的时候,就可以介绍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告诉学生们我国已经研制的磁悬浮列车,它就是采用磁力相互作用的原理,不但具有速度快的特性,而且安全稳定性也能够得到保证。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把物理的原理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生活留心观察,能够感受到物理的强大魅力。

总之,运用身边的事例融入到物理的教学当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责任感,从物理的学习中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感觉,让他们对物理充满信心,为自己今后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美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知识窗, 2014,(18):54.

篇8

当前,一些物理教师在上课提问时有以下现象:什么都问,包括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或只提问优生,不提问学困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无阶梯;提问随意东拉西扯,不能灵活应变,拘泥于原有教案的设计,不善于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问追问下去……这些弊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我认为设计有效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提问要有目的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例如高中物理“自由落体”一课的教学中就设计了复习型提问、理解型提问等。

2.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启发性提问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句子分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回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作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回答“对”或“不对”。教师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让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过程。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呢?

2.1创设情景的提问。

教师提供材料,学生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这样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如在讲重力之前我引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现象的提问,迅速激起学生兴趣;在讲抛体运动时,向各个方向扔出一支粉笔观察它将做什么运动;在讲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赛车经过弯道时都会减速,如不减速就会出现侧滑,从而引发交通事故。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能根据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多种回答,尽管他们的回答不一定全面,但能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良好的情景。

2.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的提问。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例如“自由落体”一节的教学中,一开始我提问:“A、B两物体,A为重物体,B为轻物体,A、B两物体同时下落时,谁下落得快?”学生回答:“A物体重,所以下落得快。”我接着问:“若把它们捆在一起而形成C物体,则那一个物体下落得快?”大多数学生回答:C物体比A、B两物体都重,C物体比A、B两物体下落都快;也有极少数同学说:A物体下落快,B物体下落慢,将它们捆在一起时,A物体拉着B物体从而使B物体比原来下落快,而A物体因为B物体的作用会比原来慢,总体看来,A、B在一起时的下落速度比A单独落时要慢,而比B单独下落时要快。这样学生就有了两种观点,学生对“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产生了怀疑,激起了思维的积极性。

2.3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

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应用知识达到高效课堂。

3.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不能都用问答式进行,也不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重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前详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3.1抓住教学中的重点,提问不应随机性。

比如“楞次定律”的一课中,提问的重点始终应围绕“阻碍”设置问题。在提问分析实验现象时,教师应突出研究的对象是线圈(闭合电路),要抓住穿过线圈的磁场方向和磁通量的变化,分清“原磁场方向”,“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以及“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3.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疑,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比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我主要讲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学生对水平推桌子没推动的例子好像习惯了,引不起兴趣。因此,我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墙壁上的例子。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f=μN,N增大,所以f也增大。接着我再问:“增大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立即自知出错,而后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断。

3.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提问。

教师应以关键词和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电场强度的概念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E=F/Q便认为电场强度E与电场力F成正比与电荷量Q成反比。教师可以这样设问:电场中的某处电场强度E会随电荷受的电场力F和所带的电荷Q发生变化吗?教师也可以这样问:密度公式ρ=M/V中,ρ和M、V的关系应如何理解?这样可使学生通过类比,借助已有的知识理论去理解和记忆未知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4.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究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教师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置疑问也可以从大处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和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比如“内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问:“什么是内能?”随后教师可列举一系列的现象提出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5.提问要把握“度”

篇9

【摘 要】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扩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在新的形势下,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进行融合,对每一位老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教学,也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融合的利与弊。

关键词 教师教学;物理课程教学

笔者将着重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两个方面来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融合的优势:

一、在教师教学方面

1.能降低教师教学的难度,增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首先,网络资源的信息量大、更新的速度快,为教师提供了优秀的同步课件、教案、习题等资源,而且还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优秀的资源,作进一步的加工,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课件、教案、习题等,从而降低教学的难度,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演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利用图像、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规律,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没见过抽水机,教师在讲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虽然可以用实物进行演示,但是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原理;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动画来进行分析,通过动画可以让学生认识其中间过程,从而达到理解其原理的目的。

还有,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可以模拟一些现实课堂中难以完成的物理实验,弥补常规物理实验器材的不足,从而提高物理实验的效果。如:教师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很难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模拟实验来进行分析,通过展示模拟实验,让学生掌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2.有利于增加教师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很多时候也需要以学生的生活感受作为依托,但是不同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也不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较短的时间内提取出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较短的时间给学生展示出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广东的学生基本上没见过霜、雾凇和雪,而在“物态变化”一章的学习中又需要学生对它们有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来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展示出事先准备好的文字、视频等信息,避免课堂上大量的板书和板画,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精美的设计也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

3.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科发展形势、把握教学动态

教师可以在一些官方网站上查看有关物理学发展的动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形势,把握教学动态,这样教师可以做到紧跟形势,以便在学科教学时及时作出调整。

4.有利于教师间的交流、提高

网络的交互性给物理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把自己设计的优秀课件发到网上,供其他教师择优使用,或是进行优化组合。教师也可以利用软件记录、管理自己的教学日志,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还可以通过e-mail等形式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在学生学习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能力,并能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声形并茂的表达效果,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在上“压强”课时,我曾经用“中国达人秀”中“纸牌切黄瓜”的一段视频来引入。这个视频一放,学生都兴致勃勃的,全部提起精神来了。在讲解“减小压强的方法”时,我给出了一幅有很多轮子的大卡车的图,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这辆车需要这么多轮子,若是轮子比较少,会发生什么情况?”这里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信息技术能够为每位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学生可以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知识;也可以利用网络从各个资源库中查找、收集信息,然后利用数据处理 技术对物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学生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另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操作环境,学生可以尽情地体验实验过程。这些都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共同进步

在物理学习中,学生经常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某个物理量的大小与几个因素的关系。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会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完成其中一项因素的研究,然后运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每组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可以让没有动手研究的学生,从实验记录里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加深对该物理知识的理解。

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同伴开展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交流。学生还可以建立微博等个人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存在极大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在教师教学方面,课件制作耗时比较多;信息技术的使用可能会使很多教师产生依赖思想,减弱教师的创新意识等。在学生学习方面,课件信息量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材料比较追求视听效果,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虚拟实验替代实物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等。

篇10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目前的物理教学实际看,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偏重于认知维度的功能,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功能,使物理学科的学习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如果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情商教育,探索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必然能提高学生控制情绪、战胜挫折、与人相处的能力,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的体验向高层次的审美、创造体验发展,实现人的认知与情感二者的和谐统一,建立积极、健康的良好心理[2]。渗透就是要充分发掘物理学科中潜藏的丰富的情商教育素材,真正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本质和物理规律的辨证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进行正确分析,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应举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实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介绍不同的情况下,摩擦力既可以促使又可以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体现了哲学中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再如,分析外力由零逐渐增大时摩擦力的变化情况,由静摩擦力逐渐增大到变为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渗透哲学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规律,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中体会哲学,反过来又体会到哲学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3]。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学生学会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时,就能用辩证的方法去观察、理解、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并且经常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比如用辩证的观点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自我,对自己提出合理的要求与期望;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公正地看待他人,既能欣赏他人的长处,又能包容他人的短处,,实现自身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当遭遇人生挫折、困难的时候,能够辩证地对待,坚信任何挫折、困难都是暂时的,道路虽然坎坷,但前途总是光明的,只要乐观地应对困难,积极地想办法,最终必定会战胜它。

二、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物理学中蕴藏着大量美学思想,美学直接影响着物理学成果的内容与形式。物理学同其它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一样,也能唤起人的愉悦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启发人的思维,净化人的心灵。物理学中的美可以简单概括为简洁、对称、和谐统一的美。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创造美,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美的熏陶,唤起学生真、善、美的自然天性,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完美统一,从而造就良好的情商。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挖掘物理的美学素材,并通过美的课堂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物理学科的美学特征和美的意境,把艰苦的理论学习寓于美的享受之中。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和道德修养,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比如物理学中曾经困惑人类几千年的运动和力的关系都可以用“F=ma”表示,体现出简洁之美;机械振动与光振动的可比性,体现了物质世界的奇妙性;牛顿力学中的物质、能量和动量三大守恒定律,将地上、天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揭示出物质世界的和谐之美等;再如布鲁诺因宣传日心说而被教会烧死,伽利略为维护哥白尼学说被终生监禁,富兰克林为了探索雷电现象而甘冒生命危险,居里夫人为科学奋斗终生,以苦为乐等,这些物理学家在发现真理、宣传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懈追求、勇于探索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之美,也是情商教育的好素材。

三、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学习情感培养

学习情感是指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我期望、学习乐趣以及对教师的良好情感。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主动的发展。在教法上,要求教师在尊重物理学科科学性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语言、实验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物理情境,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消除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如在介绍金属传声的教学中,可以就近选取一段长而直的暖气管,让学生亲自实地做实验,使他们真正听到两次声音,从而感受物理理论的正确性和普遍性。针对学生的“前概念”性错误,可以设计一些逻辑矛盾,即用制造悖论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伯努利方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找两张纸条并相互靠近,然后猜测如果向两张纸条中间吹气,纸条将如何运动。(大部分学生回答:分开。)然后做实验,得出相反的结论——纸条紧紧贴在了一起。实践证明,这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经常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学生都可以参与的小实验,可使学生智力和情感进一步增强的共同活动,让他们最终体会到“学中乐,乐中学”的真切感受。

四、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物理学中的科学家都是外国人,从而产生自卑感。教师如果结合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物理研究的巨大成就,就会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讲授光学知识的过程中,介绍我国古代的小孔成像实验以及沈括著的《梦溪笔谈》中关于凹面镜成像原理的论述对现代光学的贡献。在讲授近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现代我国科学家在物理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如1964年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002年以来我国神州号系列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等。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历史上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对科学家的事迹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爱人类、爱祖国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如爱因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担心原子弹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后来他一直为世界和平而奔走,呼吁科学要用于和平用途。他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人类的真正价值,在于他是否能为别人着想。”[2]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全人类的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五、物理教学中渗透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社会技巧”,如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及解决冲突的能力等。心理学分析表明,成功的人除了努力勤奋干好本职工作外,还具有较高的人际情商,他们热衷于与外界沟通,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建立广泛的交际网。当遇到技术难题时,他们也不会独自苦干、蛮干,而是寻求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集思广益,从而事半功倍。这部分人信息资源多而快,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现代物理学的成就也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合作、交流、沟通等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比如神威与曙光超级计算机的研制、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成功、高速铁路和核电站工程的建设等都是集体智慧和团队协作的体现。在物理教学中,除了结合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这些素材以外,教师还可以开设第二课堂,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实验,如研制“水火箭”、“饮水鸟”、“太阳灶”等趣味小制作。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成立调查小组,开展诸如“电磁辐射的危害与预防”、“温室效应与低碳经济”等社会调查,撰写科学小论文等。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情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情商,对教学工作充满激情,不断提高课堂上驾驭语言的能力,做到语言简练、幽默,情绪饱满、有激情;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善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情商教育的素材,将情商教育的内容写进教案中。

总之,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良好情感品质和情感调控能力的高情商的综合素质人才。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情商教育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去研究情商教育的价值,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发掘教材中情商教育的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知识教育和情商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成智、唐烈琼、聂志成.心理与情商教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