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6 18:5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边城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边城教案

篇1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

第二课时分析二三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篇2

一、钻研大纲和教材

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备课时对教材的钻研要按照“通读一重读一细读”的原则,把握住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和可接受性。系统性是与前后章节有关系的教材的来龙去脉。科学性是指教材对数学语句、数学概念和定理等的科学叙述、论证等。思想性主要体现在数学内容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大量概念都有现实的模型,是从现实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查阅资料和吸取教学经验认真查阅资料作为自己教学上的参考,备课就可以事半功倍。此外参与观摩教学与示范教学,认真做好教学后记,有助于吸收经验教训。

二、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和要求应考虑到下列几个方面:教材的思想性体现在哪一方面,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应达到何种程度,提出何种水平的要求,如何为今后学习有关知识作准备,如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想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确定重点、难点和关键。教材的重点是指在整个教材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内容,重点的确定也应“由大到小、由粗到细”。难点主要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关键是指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三、备好习题

习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若没有必要的恰当的练习,学生不可能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更不用说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练习,还能够及时发现和弥补教和学中的遗漏或不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习题要按照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难度要适中,题量要适度。在备课时,教师必须课前熟悉所教章节习题的解法,了解每个题目的作用、难易程度、重要程度,然后对学生可能犯的错误做出估计。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四、确定课型和教学方法

任何一堂课都不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制订恰当教法。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时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发展能力。准备模型与教具。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要按照教学的需要和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课前应准备充足、合理的模型与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特别在几何教学中,模型与教具的作用非常突出。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和度量关系,光凭在黑板上画图和文字表述,对初学的人来说比较难以想象、不易弄清,通过模型与教具的演示,有利于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还应适当采取一些投影、录像以及计算机和辅助教学等教学手段。

篇3

本节课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出版的《信息技术》中的拓展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第一课。本节课的内容是介绍模块的基本操作、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是后续课程循环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本节课笔者将慕课引入信息技术课堂,通过邀请学生参与“编程一小时”的活动慕课,完成Flappy Bird游戏的制作,并借助自建的“创作分享平台”让学生进行分享与评价。

学习对象分析

笔者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上课的学生是常德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他们信息技术素养较好,并对电子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在游戏开发和编程方面几乎没什么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积木块、触发器等模块的功能;掌握模块的组合使用方法;了解程序设计中顺序结构、分支结构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托慕课网站以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设计游戏规则制作游戏,体验程序设计和游戏开发的过程。学习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程序设计乐趣,激发探索精神,拓宽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模块化的思维方式和模块之间的组合方法。

难点:分支结构的理解。

设计思路

游戏贯穿整节课,以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将关注点从玩游戏转移到制作游戏,学习制作游戏的过程是在类似玩游戏的关卡模式下完成的。依托幕课网站进行游戏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轻松愉快的程序设计的探索和实践,体验程序思想及慕课的开放、共享精神。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打开浏览器,学生发现了首页中的游戏。教师给1分钟时间让学生玩Flappy Bird游戏。

师:大家喜欢玩游戏吗?是否梦想过自己设计游戏?

学生体验游戏,回答提问。

师:马云说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节课我们不仅要玩游戏,还要一边玩一边制作一款属于自己的游戏,实现我们制作游戏的梦想。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并将兴趣从玩游戏转移到制作游戏。

2.初识慕课

师:不会编程,如何制作游戏?过去这也许真的不可能,但现在我们有了互联网,有了慕课,你会发现我们的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教师展示PPT,并介绍“编程一小时”活动)“编程一小时”(The Hour of Code)是由发起的一项全球性活动,它希望地球上每个人都能够接受计算机教育。此项活动得到了奥巴马、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等人士的鼎力支持,从2013年至今,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数以千万计的学习者参加了此项活动。学习这门课程无需编程经验,它不会让你面对枯燥的代码,相反它所提供的都是好玩的游戏,通过游戏来学习编程(如图1)。

教师通过视频演示编程一小时慕课网站登录过程(如下页图2):

①打开浏览器,点击活动小组空间。②选取自己的姓名和对应的密码图片。③点击登录。④切换语言。

学生找到与自己姓名对应的密码图片,登录慕课网站。

设计意图:用姓名和密码图片区分学习者,便于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

3.引导探究

教师介绍制作游戏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概念。

①积木块。积木块能够独立完成一项基本的功能,如拍翅膀、播放拍翅膀的声音等。积木块上还有接口可以将多个块连接在一起完成更复杂的功能。

②触发器。工作区是摆放积木块的舞台,工作区中还有一些绿色的积木块,它们是触发器,当触发器的条件满足时会执行触发器下面的积木块。

师:像下面这样,当我们单击鼠标时小鸟就会拍翅膀了。好了,在左侧的游戏区试试吧,我们的目标是让小鸟飞到靶心(如图3)。

教师演示前三关的过关过程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余关卡的玩法。

学生了解积木块、工作区、触发器等专有名词的含义,明确游戏的过关规则,跟随通关提示独立完成游戏关卡1~8。

设计意图:将程序设计中的专业术语以积木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化难为易,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不仅玩了游戏、学习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4.解析提升

借助慕课工具展示学生完成进度(如图4左),教师发现问题:有些学生在第八关和第九关遇到了困难。教师通过解析两位学生的程序设计,找到编程中存在的问题。

师:程序运行有两种结构,一种是按照次序先后运行的,称之为顺序结构;另一种是满足条件时运行的,称之为分支结构(如图4右)。

请同学们检查,看看模块是否摆放在了合适的触发器下,模块的上下顺序是否正确。

学生体验总结,查找问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编程体验的基础上,建构程序思维。

5.创作分享

教师通过慕课工具展示学生完成进度。

师:第十关没有固定的通关要求,可以设计游戏规则,创建属于自己的游戏。你可以将这个链接复制粘贴到老师自制的“创作分享平台”上,邀请其他同学一起来玩你制作的游戏,并且还可以相互点赞(如上页图5)。

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游戏,尝试玩别人制作的游戏。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激励创作。体验获得学习成就与分享的快乐。

6.展示评价

教师在创作分享平台上,按照点赞数量的排名展示学生制作的游戏,并给予评价。

教师展示通过所有关卡后,获得的学习证书。教师展示或打印这些证书(如图6)。

学生对获赞最多的游戏进行评价,查看自己获得的证书。

设计意图:运用证书激励后续学习,运用评价促进多元发展。

7.总结拓展

师:电子游戏和编程看似复杂,但只要我们懂得分析,找到其基本规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模块化,就可以各个击破,最终完成复杂的程序设计。你只需要记住活动小组的URL,就可以在课下继续学习慕课网站中的其他课程。

设计意图:总结提升,突出慕课思想,鼓励继续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色是引入慕课“编程一小时”活动,以玩游戏的形式来学习程序设计,最终达到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让毫无编程经验的学生独立设计游戏规则,制作出自己的Flappy Bird游戏。非常感谢常德市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们,他们都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笔者在回到辽宁后惊喜地发现,还有学生在课后继续在慕课网站上学习其他的课程。

篇4

关键词:项目案例 数控编程 应用

数控编程与操作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仿真操作来巩固编程知识,提高数控操作技能。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是要有典型的项目案例,本文以“阶梯轴的编程与加工”为例,浅谈如何运用项目教学案例。

一、项目任务展示与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任务是按照零件图样要求加工出零件(零件图样略)。其实施过程如下。

1.阅读零件图,明确项目任务

学生分组讨论零件图,并分析出图样加工的技术要求。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出项目任务:根据图样所示技术要求,制定零件加工工艺,编写出零件加工程序,并在仿真软件上进行虚拟操作加工,最后在数控车床上进行实际操作加工,并对加工后的零件进行检测、评价。

2.编制加工工艺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教师归纳出最佳加工工艺方案。

3.编写程序和模拟仿真

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程序编写(见表1),并在电脑上输入程序、装夹工件、安装刀具和对刀,然后进行零件仿真加工。如发现程序在执行中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学生模拟仿真加工出零件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对加工的工件进行检测和误差分析。

表1 加工程序表

程序段号 程序内容 程序段号 程序内容

N10 G54G97G98G40 N120 G00X42.0Z2.0

N20 M03S400 N130 X20.0

N30 T0101 N140 G01Z-15.0F100

N40 G00X42.0Z2.0 N150 X30.0

N50 G90X35.0Z-35.0F180 N160 Z-35.0

N60 X31.0 N170 X42.0

N70 X26.0Z-15.0 N180 G00X100.0Z100.0

N80 X21.0 N190 M30

N90 G00X100.0Z100.0

N100 T0202

N110 M03S900

4.数控机床实际操作加工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操作:安装毛坯和刀具,做好工量具准备;在数控车床上输入、编辑程序和检验程序;加工出工件。

5.质量检查及评分

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对加工出的工件按照要求进行测量、评分。

二、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项目教学的重要内容,通常采用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方式(见表2)。

表2 项目教学评价表

项目

内容 占分比重 自

评 小组

评分 教师

评分 总

阅读零件图 10分

制定工艺方案 10分

程序编写 20分

模拟仿真 20分

实操加工 20分

合作交流 10分

安全操作 10分

总之,对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运用要进行研究,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设计开发出一套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数控编程项目教学案例,并以此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枫,肖卫宁.数控车削编程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孙伟伟.数控车工实习与考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翟瑞波.数控加工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 变压吸附 提氢 脱硫 脱氧

1 工程简介

山西某氮肥厂原装置利用焦炉煤气年产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由于该厂所在煤化园区内焦炉煤气富裕,为利用该部分多余焦炉煤气,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决定对原1830装置实施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挖潜改造项目。采用变压吸附提氢、富甲烷气补入现有转化系统的工艺技术,新建一套焦炉煤气变压吸附制氢装置和合成氨系统,新增焦炉煤气脱硫塔、压缩机、脱萘塔、吸附塔、合成塔、合成废锅等主要设备38台(套),形成年新增合成氨4.8万吨、尿素8.58万吨的生产能力。变压吸附(PSA)技术是近3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气体分离与净化技术。进入70年代后,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轻工及环保等领域。该厂采用预处理+变压吸附+纯化工艺为核心的变压吸附提氢装置生产纯度99.999%的氢气供合成氨用氢。该装置于2012年7月投料生产,装置运行至今,运行效果良好。

2 工艺原理

2.1 变温吸附脱萘原理

对萘的净化处理,充分利用萘及其聚合物本身具有的升华和挥发的特性,采用复合吸附床层的一层装填有聚合功能的小颗粒中孔径专用吸附剂,萘及不饱和烃能在吸附剂内外表面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分子量大的聚合物而被从焦炉气中分离吸附下来,此聚合物在升温时,又分解并直接升华再生出来。变温吸附是采用提高床层温度来实现再生的循环工艺,装置中活性炭与焦炭吸附一定时间后,由于煤焦油和萘吸附在焦炭和活性炭外表面与空隙内而使吸附剂失去吸附能力,从而达到饱和,失去脱萘能力,此时需要进行活性炭和焦炭的再生,除去其表面与空隙内吸附的萘、苯、焦油及少量单质硫,恢复其吸附及脱萘能力。

2.2 PSA制氢原理

吸附剂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的压力下对不同的气体组分的吸附容量不同,且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具有随气体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随气体压力的降低而减小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在较高压力下吸附剂床层对气体混合物进行吸附,容易吸附的组分被吸附剂吸附,不易吸附的组分从床层的另一端流出,当吸附达到一定程度时,降低吸附剂床层的压力,使被吸附的组分脱附出来,从床层的另一端排出,从而实现了气体的分离与净化,同时也使吸附剂得到了再生。

3 设计参数

3.1 设计规模

3.2 原料气条件

3.4 装置界区(如图1)

4 工艺简介

根据焦炉煤气的组成、产品氢气的质量指标的要求和对解析气指标要求,本装置工艺流程由预处理工序、(压缩工序)除油工序、变压吸附工序、氢气纯化工序(精脱硫+脱氧)组成。分别简述其流程如下:

4.1 预处理工序

4.1.1 粗脱

粗脱单元是由三台粗脱塔组成,可以二台运行,一台备用;也可以一台运行,二台备用;必要时可以三台粗脱塔同时运行。其工艺过程如下:

来自界外的压力约为20KPa的焦炉煤气自塔底进入粗脱塔,其中2台处于吸附脱萘、脱苯、脱焦油等杂质状态、一台处于再生状态。三台粗脱塔交替工作实现焦炉煤气的初步净化。

粗脱塔的工作过程包括:吸附过程、加热脱附杂质、冷吹降温

4.1.2 精脱

来自粗脱的焦炉煤气进入压缩机一段入口经压缩机压缩至~0.105Mpa.G由一级出口进入除油塔经除掉夹带的微量油后进入精脱单元。焦炉煤气由精脱塔的下部进入,依次通过萘、苯、氨、硫化氢的专用吸附剂床层,萘、苯、氨、硫化氢等有害组分被各专用吸附剂的发达孔系所吸附,从而使焦炉煤气得以精制净化,净化后的焦炉煤气从精脱塔的顶部出来直接去压缩机二级入口。

精脱工段由三台精脱塔组成。 其中,3台精脱塔有2台处于吸附状态、1台处于再生状态。当处于吸附状态的吸附塔吸附饱和后即转入PSA富产解吸气对其加热再生的过程。过程包括吸附、逆放回收、升温再生、冷吹降温、终升5个过程,这5个过程在程序控制下自动切换。可根据实际调试确定程序自动切换周期。

4.2 除油工序

本工序主要由2台除油塔组成,2台除油塔并联操作,交替轮换使用,一台投运时,另一台更换吸附剂备用。

来自压缩工序压力为2.0MPa(G)、温度35℃的焦炉煤气进入除油工序后,自塔底进入除油塔,脱除焦炉煤气中的油和焦油等杂质。

4.3 变压吸附工序

来自除油工序压力为2.0MPa(G)、温度35℃的焦炉煤气,进入PSA提氢工序。本工序由8个吸附塔、2个顺放罐、1个氢气缓冲罐、1个解吸气缓冲罐和1个解吸气混合罐组成,其中两个吸附塔始终处于同时进料吸附的状态,其工艺过程由吸附、三次均压降压、顺放、逆放、冲洗、三次均压升压和产品最终升压等步骤组成。

8个吸附塔交替进行以上的吸附、再生操作(始终有2个吸附塔处于吸附状态)即可实现气体的连续分离与提纯。

4.4 氢气纯化工序

4.4.1 脱硫工序

目的:经过变压吸附后焦炉煤气中硫已完全脱除干净,但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后续合成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在变压吸附工序后设置脱硫工序。

本工序主要由2台精脱硫塔和手动阀门组成,2台脱硫塔并联操作,交替轮换使用,一台投运时,另一台更换脱硫剂备用。

本工序的精脱硫剂是活性炭类复合脱硫剂。能够有效地脱除氢气中微量的有机硫和无机硫。

4.4.2 脱氧工序

目的:本工序的目的就是将从PSA工序或脱硫工序来的氢气中的氧脱除小于1PPM以下。

来自脱硫工序的温度约为35℃,压力约为1.9MPa(G)的氢气进入常温脱氧塔,在其中装填的新型常温Ba催化剂的催化下,氧和氢反应生成水,然后经冷却器冷却至常温经气液分离器分离后去高压机入口。

5 运行情况

5.1 运行数据

原料气流量:25000Nm3/h。原料气成分见表1。

产品氢气流量,目前装置产氢瞬时流量平均在12800Nm3/h,装置氢气回收率约为87%,高于设计要求的86%。

产品氢气纯度,产品氢气纯度为99.999%。其中氢气中的CO平均为1.26ppmm,CO2平均为2.03ppm,O2含量平均为0.7ppm,低于O2+CO+CO2≤10ppm的技术要求。具体成分见表2:

5.2 运行中问题

运行初期,由于精脱硫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碱洗工艺,导致吸附剂微孔吸附了空气中的酸性气体CO2,当变压吸附出来的合格氢气通过该吸附剂时,残留的CO2混入氢气中,从而导致最终产品氢气CO2超标。在连续置换两天后,吸附剂微孔中的CO2被解吸出,产品氢气CO2含量合格。

5.3 该工艺具有以下优点

工艺流程简单、原料适应性强;操作弹性大,可以在30~110%的弹性范围内稳定生产;自动化程度高,PSA单元全部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完全无需人工操作和干预;开停车时间短,通常开车2小时就可以得到合格产品气;操作成本低,由于PSA单元无溶剂等辅助材料消耗,且电耗很低;无三废排放,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因此环境效益明显;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低。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案 探索

教学案,无论对于哪一门学科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学案也变得备受关注。老师能够给同学们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就是要对这节课做出充分的准备,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制好教学案。教学案的编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做一份适合学生的书面计划。接下来,我们将会介绍到几种与高中历史相关的教学案编制的探索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编制教学案的基础。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可以按照这个目标进行授课,有目的性的完成教学任务。在编写的时候,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编写之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在了解学生这个方面,可以主要分为三部分,一要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程度的历史基础,二要了解学生对于历史常识所知道的多少,三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习惯等。在这三个部分里,第一个,也就是了解学生历史基础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学生的历史基础如果比较整齐,都在同一个水平上,那么开展起教学来,也会变得方便很多,若不在一个水平上就要因人施教了。教学案的编写非常注重“预设”,所谓“预设”就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高中生的历史基础外,还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不能只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习。要明白,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使同学们拥有正确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学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观念。总而言之,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老师更加方便的教学案的编制。

在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教学案的编制时,可以设立这样的教学目标,弄清楚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明白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等等。

二、教学过程的改革

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发挥完全。教学过程的改革,可以从很多个方面着手。可以给同学们安排课前的任务,查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史料来进行预习和奠定基础。例如学到宋辽、宋金、宋夏、宋元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让同学们读一读《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等金庸小说,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提高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同学们爱上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讲课方法,吸引同学们的兴趣,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欲望,逐步改变同学们对历史的偏见,让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爱上历史,领悟历史。

除了在课前做准备之外,教学过程中的改革还包括课上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上面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因此需要做出改革。在教学案的编制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同学们心生疑问,激发其求知欲。创设历史情境,利用一些辅助的道具等,可以使同学们如临其境,更直观的感受历史。讲故事、播放视频、音乐、PPT展示等都是非常实用的方式。例如在学习唐朝文化的时候,给同学们诵读李白的诗,渲染气氛,让同学们感受唐朝文化的渊博。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历史和现实相结合。

三、作业试题的设计

传统的作业,内容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范围,与生活关联不大,一般以写和背居多。这样的作业往往起不到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质量的作用。因此,在编制教学案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课后作业的设计。尽量在设计作业时贴近生活,消除传统作业的弊端,打破传统作业的模式,构建出一种新的作业模式。在这个新的作业模式中,要注意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设计作业不是为了让学生完任务,而是让同学们在课下继续学习,巩固课上的知识,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可以着重考虑这些方面: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开放性。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例如在学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可以布置一个观看视频的作业,让同学们查找相关视频,认真观赏,在下一节课上给同学们讲述,锻炼学生的口才,巩固学到的知识。学到中国近现代的生活时,让同学们记录自己家里和爷爷奶奶家里的电器、家具的变迁等等。

以上三点就是我对高中历史教学案编制所提出的建议,学习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希望可以帮助到教师和同学们。

【参考文献】

[1] 李伟、杨世国、郭世平、王家正、朱广化.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师要作一些质的研究[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PPPP-CC[基金项目]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研教改基金资助项目“结合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点探索‘自然辩证法概论’案例教学法”。

[作者简介]吴晓云(1974―),女,江西鄱阳人,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西方哲学,西方理论。

“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工程硕士需要学习的一门政治公共基础课,主要讲授自然界及科技、工程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自然辩证法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科学技术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等新兴学科的不断借鉴和吸收,自然辩证法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有了巨大突破,日渐发展为一门“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科学技术(工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具有交叉、综合性质的学科”[1]。与其他政治公共课相比,“自然辩证法”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理论修养的基本任务,而且承担着培养他们哲学素质和科学思维,切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等重要职责。为了更好地实现“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地探索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通常由教师事先选择一些科学、技术、工程发展史中具有典型性案例,让学生自行组织研讨,使他们通过主动查阅教材和教参,拓宽理论视野,实现对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并应用所学的新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答案例问题。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传统教学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证明某个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的正确性,教师也会采取列举事例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该原理的理解;但是这种举例子的方式仍旧是以教师为主的观点论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材的知识和教师的讲授,缺乏独立思考过程和综合判断能力的运用。案例教学则不同,它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让学生自主分析、论证和表达,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的最大优点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由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所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素质培养的教学目的。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本质要求。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介绍科学技术工程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阐明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有利于研究生们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活学活用基本立场、观点和辩证法。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是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与一般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相比,他们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特长,而且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实践工作经验。如果针对工程硕士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室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结合工程硕士生的专业特点,多讨论科学技术工程的具体案例,使他们在实际案例中自觉授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技观、工程观和方法论。这既符合国家对于硕士生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一般要求,又与工程硕士生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相一致。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理论指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积极思考的成果进一步引发了教师新的理论思考,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实施案例教学应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一)教师精选案例

这是有效实现案例教学活动的首要前提。对于教学案例的选择,教师首先要在熟悉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在科技工程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物或事件作为案例。其次是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背景,“在讨论一般科学技术问题基础上,突出关于工程问题的讨论”[2]。最后,选择的案例专业性不能太强,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普及性和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的普及性。譬如,针对“辩证的自然观”这一教学主题,可以选择三峡工程作为案例,讨论人对自然的超越性和依赖性,同时讨论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二)学生自主讨论

学生自主讨论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引导同学们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通过自己动手查阅教材、教参及其他相关资料,找出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案例、得出结论。譬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就某一主题案例分组讨论。在组内讨论充分、基本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由各组成员自行推选代表发言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并积极应答其他各组同学的提问和不同意见,最后由教师作总结点评。教师还可以提供建设性思路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讨论。

(三)学生撰写分析报告

撰写报告对案例教学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案例分析报告是学生案例分析过程的书面呈现,它以文字的形式说明和再现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论文写作的基本哲学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案例分析报告写作的指导,鼓励学生采用规范的格式、创新的思维完整地书写案例分析的目的、相关知识点、案例简介、分析论证各大要点及最后的结论。为了有效提高学生案例分析报告撰写的质量,教师还应当依据学生撰文水平的不同分等级打分,分数以一定比例计入学生的课程总成绩。

三、案例教学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案例教学已经在“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中得到较多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这一教学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校方对案例教学方法的探索缺乏重视。尽管案例教学已经被论证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学实践中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部分原因在于学校对这一教学方法的认识不足、支持不够。一些学校认为,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设置上,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模式不符合常规的教学秩序,有违一般的教学考核制度。因此,他们并不十分支持这一教学方法的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然辩证法教师对案例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应用。

其次,任课教师对案例教学的不适应。第一,案例教学的课堂要求教师的角色变主讲为听者,这极大地挑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权威,尤其是对于那些资深的老教师来说,课堂主讲角色的让渡是难以接受的。第二,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的实际问题的敏感性,这一点也让部分教师难以适从。第三,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课前精选案例、课中组织和管理学生讨论、课后批改案例分析报告,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也让他们很难适应。

最后,教学条件对案例教学的客观限制。我国高校在“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课堂上,“师生比例悬殊,教师少、学生多,合班上课居多”[3]。一般一个教学班有120人左右,这给案例讨论带来很大困难。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对案例的见解,而课下与教师交流学习体会的渠道又十分有限。因此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可能导致有些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面和所掌握的理论深度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一些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不太配合,这极大地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实现了的突破和创新,但是这一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寻找对策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明国.从“科学技术哲学”到“科学技术学”――实现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第二次调整[J].技术与辩证法,2003(1):11.

[2]徐治立.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新思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107.

篇8

【关键词】水产动物疾病课程 案例教学法 编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02-02

案例教学法已在许多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中职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疾病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其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把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点,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关键是编写案例,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法无从谈起。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法,笔者对案例的编写进行了探讨。

一、生产实例与教学案例的区别

在文献和生产中,有许多水产动物疾病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描述事件的过程,应用于教学作为教学案例有一定距离,需要从教学的角度进行整理和编写,也就是说生产实例和教学案例有较大的区别。

生产实例是编写教学应用案例的基础,是生产实践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的记述,强调对事件进行一种全方位的、有条理的叙述,其目的是通过对发生的生产事件进行叙述,为其他生产者提供实践经验和学习的模板。侧重于生产过程和研究探索过程的记述。

教学的案例适用于教学,来源于生产案例,但又有别于生产案例,是为了教学目的,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编写的,内容简洁,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容易引起讨论,通过讨论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具有如下特点:

1.真实性。教学案例反映的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和真实的数据,是事件的真实再现,而不是编撰出来的,是生产实例的反映,可以从文献资料中收集,也可以来源于教师生产实践。如某养殖场发生的鱼病案例,或者学校实训基地正在发生的鱼病,学生可以亲眼所见到的案例,效果更好。

2.典型性。案例应当具有相对完整的地点、情节,反映出某一类水产动物疾病的基本共性,有较强的研讨价值,以有助于学生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到相关知识。因此,作为案例的事件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能够在对这一事件的分析、解决中能说明、诠释类似事件,给学生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3.情境性。教学案例应当有一个特定的情境,需要交代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人物和特定的细节等。这些对情境的描述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是学生理解案例的重要条件。

4.启发性。教学案例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学习知识和技能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和讨论,掌握知识和技能。如鱼类小瓜虫防治的案例,就能通过实际小瓜虫防治过程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地通过查找资料,现场观察和操作,掌握小瓜虫的形态特征、疾病流行特点和防治方法,以及用药安全等知识和技能。

5.答案的多元性。水产动物疾病课程的教学案例答案应该是多元的,才能激励学生寻求答案,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发生在笔者所在学校实训基地的泥鳅锚头蚤病,治疗方法是多样的,可用阿维菌素、高锰酸钾、敌百虫、苦楝树叶等进行防治,这个案例吸引学生开展各种用药试验,对该病例防治进行探索,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达到了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

1.包含一个核心难题。教学案例应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择一个核心难题,使讨论围绕其进行。

2.说明一个教学内容和理论。教学案例要明确教学的目的,能通过案例,使学生能掌握一个教学内容或理论。

3.有足够的信息。应该有足够深入分析的信息,便于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罗非鱼氨中毒案例,除了提供病鱼症状的信息外,还应该有水质检测的信息。

4.有结论。某种水产动物疾病教学案例学生从参与者的角度通过实验探索、分析和思考后,应该可以总结出诊断的方法和防治的有效措施。

三、教学案例的主要内容

水产动物疾病的教学案例一般包括如下主要部分。

1.案例的题目:充分显示教学案例反映的主要病种。

2.案例的引言:介绍疾病案例所处的环境或发生疾病的原因,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3.案例的正文:疾病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疾病症状和病情发展过程,以及防治措施及效果。

4.讨论的问题:提出供学生讨论的问题。

案例一:罗非鱼氨氮中毒的案例

引言:鱼类氨氮中毒是由于水质恶化引起的疾病,水中残饵和淤泥过多,氨氮含量过高,引起鱼类大量死亡。

正文:广西南宁市一鱼养殖鱼塘,面积约40亩,水深平均2.7m,放养7万尾罗非鱼,没有水源,养殖用水靠雨水。2009年8月10日以来几天,该塘口的罗非鱼出现食欲不振、游动无力并伴有零星死亡现象,但体表并没有明显症状,到8月16日鱼病情加重,死亡量增加,全塘几乎不摄食。池塘水发黑,有臭味,pH8.5,氨氮严重超标。检查病鱼,体表发白,且有较多出血小点,鳃丝发红、充血,尾鳍等发红,体表粘液较多,肠壁充血,肠道内无食物,有黄色粘液,其余组织基本正常。显微镜检查鳃丝、鳍和肠道粘液,均没发现寄生虫。诊断:水质恶化,氨氮超标,氨氮中毒。

养殖户采取的治疗措施有:(1)停止投喂;(2)降低水体pH;(3)泼洒增氧剂;(4)泼洒底质改良剂。

问题:(1)为什么诊断为氨氮中毒?(2)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氨氮中毒?(3)养殖户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为什么?除此以外还有什么防治预防氨氮中毒的措施?

案例二:泥鳅锚头胁〉姆乐

引言:锚头惺怯憷喑<的寄生虫,寄生于鱼类的体表,吸收鱼类的营养,容易引起继发性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

正文:本校实训基地2号塘面积1.5亩,水深1米,主养泥鳅,放养了10万尾泥鳅苗。2016年6月3日发现感染了锚头校大多数鱼类体表寄生锚头校鱼体消瘦,不摄食。

问题:(1)锚头械男翁如何?病鱼有何症状?(2)应该用哪些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如何进行药敏试验?(3)锚头胁∮泻瘟餍刑氐悖浚4)如何防治锚头胁。

四、编写教学案例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熟悉案例材料。教师对案例越熟悉,对案例的理论背景及材料分析得越透彻,越能够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因此,教师将案例交给学生之前,必须事先将案例精髓吃透,剖析深刻,把握案例的关键。

2.案例难度要适中。教师要预料学生对案例做出的反应,要考虑学生是否能从案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能否形成讨论。因此,选择的案例难度要适当,案例太简单,答案简单明了,难以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太难,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技能水平,就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无从思考分析,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失去学习兴趣。

篇9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潜力和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逐步得到深化。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在促进人们认知和思维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按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认知参与程度从低到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划分为:(1)当信息技术作为提供资源环境的工具时,它能够发挥信息搜索、课程信息展示和课程信息扩展的功能。其中,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提供信息搜索功能;Word、PPT、FrontPage等表征工具提供课程信息展示功能;学习支持平台、学科群网站和光盘资源提供课程信息扩展功能。(2)当信息技术作为创设情境的工具时,它能够发挥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和保持注意的功能。可以利用Flash、几何画板、专题网站、PPT、视音频、投影仪等实现。(3)当信息技术作为交互工具时,它又分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人机交互三种。其中,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会议、BBS、CHAT和QQ等实现师生、生生交互;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人机交互。(4)当信息技术作为绩效评价工具时,它能够发挥促进反思、促进知识结构重组和发展批判思维的功能。可以通过电子档案袋系统、电子问卷调查系统、Blog、BBS等来实现。(5)当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时,它能够发挥问题和任务表征、知识生成和建构的功能。其中,可以由Word、PPT、FrontPage等提供问题和任务表征的功能;知识生成和建构的功能除了包括上述的表征工具,还包括具有计算和数据处理功能的工具,如Excel等。(6)当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时,它能够发挥自主探究、知识建构、绩效支持和激发创新思维的功能。其中,研究性支持平台、学科群网站和专题网站等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Excel、数据库、VB、Flash、几何画板和Z+Z平台等可以提供知识建模功能;激发创新思维的功能除了由Flash、数据库、Excel、学科网站等信息工具提供,更需重视的是使用的时间和与之搭配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

要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和方式,则要先明确其内涵――“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据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以下特点。

1.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变革

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在教育信息化这个大背景下,针对知识淘汰迅速的现实提出的,被烙上了鲜活的时代气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就是其一。它倡导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不仅是知识呈现和创设情境的工具,更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中,学生具有更大的自和自由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是,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强,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因此,学生的自主又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的自主。

2.整合的出发点是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出发点是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的改变。这种教学变革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加加减减的变革,而是在主导――主体的思想下进行教学方式的彻底变革。因此,整合关注的并非是是否使用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而是使用的信息技术能否为教学所用,能否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促使教学方式的有效变革。整合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不是重在开发先进的课件、使用先进的设备,而是要研究各种信息技术的优缺点,明确在不同教学内容中应该使用的技术,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3.信息技术作为手段介入到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而是要让技术用得其所,真正发挥大投入高产出的效益,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信息技术可以作为知识呈现工具、情境创设工具、自主探究工具、小组协作工具、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知识加工工具、研发工具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聚集效应,最终促进教学的变革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教学结构的转变

由上面三个特点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转变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结构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构成。信息技术的介入导致了教学媒体的改变,根据系统论的原理,教学这个有机整体也势必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教学结构的转变也将导致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转变,从而导致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组合、重构和融合。

教学四要素根据相互强弱不同的作用关系,可以形成“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媒体为中心”、“主导――主体”等不同类型的教学结构。而当前争议较大的主要集中在“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和“主导――主体”这三种结构上。

由图1可以看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其核心是教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绝对控制者,处于一个权威者的地位。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收者,在受到教师强有力的作用下,反作用于教师的力量却非常微弱,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性。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主要是用来承载教材的工具,这两个要素都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影响。教师设计的教学注重在系统知识的传播,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书本的迷信。这个时期,教学媒体的运用主要用于演示教学内容,相应的计算机教学叫做CAI。

篇10

关键词:分项工程;专项方案;编制;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质[2009]87号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以来,本市在建工程涉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内容,时有遇到需要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笔者对专项方案的编制提出自己的见解,供方案编制人员、审查人员及建筑业同仁共同探讨。

一、专项方案内容不全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了专项方案编制应当包括的内容有:工程概况、编制依据、施工计划、施工工艺技术、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劳动力计划、计算书及相关图纸等七项内容,每一项内容均有明确的要点。方案编制时,只要按照七项内容及要点展开,并编排目录,应该能够保证方案内容的齐全。但时常发生编制依据、劳动力计划、计算书及相关图纸等项内容遗漏,或者某项内容的要点遗漏,如工程概况中的施工平面布置和技术保证条件;编制依据中的图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安全保证措施中的应急预案、监测监控等。

二、工程概况说明不清或重点不明

《办法》)第七条第(一)项,对工程概况的要点,明确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概况、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很明显,这里的工程概况主要是针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内容,这一部分内容一般需要通过图纸,才能作出详细说明。如土方的开挖,需要说明周边环境情况,相邻建筑及地下管线的位置、间距,机械、设备的布置等;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的部位;脚手架布置的位置等;均需要结合图纸才能加以说明。而方案中往往只有工程主体的概况说明,即便有了施工平面布置图,往往也没有针对性的文字说明。

此外,工程概况还要求说明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这里的施工要求一般是依据设计要求提出的,也可以是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环境、工程特点等特殊因素所提出的。技术保证条件是针对施工要求应当满足的技术保证措施,如管理制度、管理人员配置、机械设备及材料供应条件、施工技术条件等情况,要简要说明。

三、编制依据不完整或针对性不强

《办法》第七条第(二)项,编制依据的内容明确为,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方案编制中出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名称及编号不具体,或名称及编号有误,或引用的规范、标准已废止,或图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遗漏等情况,构成编制依据不完整。另一种情况是与本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有关的规范、标准引用不全,无关的规范、标准加以引用,这就出现了编制依据针对性不强问题。

四、施工计划、施工工艺技术针对性不强

施工计划、施工工艺技术的内容编制,往往与一般施工方案基本类同,重点不突出,没有很好地根据专项内容的特点,提出关键性的材料与设备、技术参数、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有些甚至出现关键的材料与设备无计划,无关的材料与设备且安排其中;一些技术参数的应用直接引用规范的原文,没有明确的数值,如剪刀撑设置的间距、夹角、位置等规范给出的是一个区间值,专项方案应当给予具体明确,否则方案的可操作性难以保证,即各方在检查或验收时没有了统一具体的标准尺度,从而导致施工工艺技术针对性不强。

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不完整

本项内容是专项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组织保障、技术措施、应急预案、监测监控等要点。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技术措施不明确、不具体,如漏电保护器选用时动作时间值引用规范给出的区间值,没有具体的明确值;应急预案不针对专项内容或危险源未说明,方案往往将一般的人身伤害事故处理、自然灾害作为应急预案,没有正确的分析危险源,如土方开挖时可能出现的坍塌、基坑变形、机械故障、桩基损害等潜在的危险源没有分析到,也就失去了应急预案的针对性;监测监控无目标或无内容,如脚手架工程普遍认为无监测监控内容,事实上脚手架扣件的扭矩需要进行监测,模板的挠度也需要检测,而这些内容往往被遗漏。

六、劳动力计划重点不明

《办法》第七条第(六)项,劳动力计划主要针对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方案中往往只有简单的作业人员多少,没有具体的安排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因此劳动力计划的重点显得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