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5 01:0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蜀相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蜀相教案

篇1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互为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2.掌握: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会利用数轴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解释相反数的几何意义,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对应、统一规律.

(四)美育渗透点

1.通过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知道任何一个数都有它的相反数,学生会进一步领略到数的完整美.

2.通过简化一个数的符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利用引导发现法,教师注意过渡导语的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学法: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练习反馈总结.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求已知数的相反数.

2.难点: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演示,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得出相反数的概念,教师出示投影,学生以多种形式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探索新知,导入新课

1.互为相反数的概念的引出

演示活动:要一个学生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

提出问题“如果向前为正,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各记作什么?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口答,即向前走5步记作+5;向后走5步记作-5步.

[板书]

+5,-5

师:这位同学两次行走的距离都是5步,但两次的方向相反,这就决定这两个数的符号不同,像这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板书]2.3相反数

【教法说明】由于有了正负数的学习,进行以上演示,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得出+5,-5两数,并能根据演示过程体会出这两个数的联系与区别,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获得了知识,认识了互为相反数.

师:画一数轴,在数轴上任意标出两点,使这两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练)

师:这样的两个数即互为相反数,你能试述具备什么特点的两数是互为相反数?(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

[板书]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其中一个叫另一个的相反数.

【教法说明】在演示活动后,已出现了+5,-5这两个数,教师及时阐明它们就是互为相反数的两数,这时不急于总结互为相反数的概念,而是又提供了一个学生体会概念的机—利用数轴任找一组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先观察在数轴上表示这两个数的点的位置关系,再观察两个数本身的特点.更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相反数的概念.

2.理解概念

(出示投影1)

判断:(1)-5是5的相反数()

(2)5是-5的相反数()

(3)与互为相反数()

(4)-5是相反数()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

【教法说明】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单纯地强调,根据学生判断的结果加深对相反数“互为”的理解,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0的相反数是0.

(出示投影2)

1.在前面画的数轴上任意标出4个数,并标出它们的相反数.

2.分别说出9,-7,0,-0.2的相反数.

3.指出-2.4,,-1.7,1各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4.的相反数是什么?

学生活动:1题同桌互相订正,2、3题抢答.

【教法说明】1题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相反数的概念,让学生深知:在数轴上,原点两旁,离开原点相等距离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2、3、4题是对相反数的概念的直接运用,由特殊的数到一般的字母,紧扣“只有符号不同的两数即互为相反数”这一概念,又得出一个非常代数性的结论“的相反数是.”

[板书]a的相反数是-a.

师:的相反数是,可表示任意数—正数、负数、0,求任意一个数的相反数就可以在这个数前加一个“-”号.

提出问题:若把分别换成+5,-7,0时,这些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

提出问题:前面加“-”号表示的相反数,-(+1.1)表示什么?-(-7)呢,-(-9.8)呢?它们的结果应是多少?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回答.

【教法说明】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化简符号是这节课的难点.这一环节,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提问:“既然的相反数是,那么+5,7,0的相反数怎样表示呢?”学生的思维由一般再引到特殊能答出-(+5),-(-7),-0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尝试得出结果,突破难点.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1.是______________的相反数,.

2.是_____________的相反数,.

3.是_____________的相反数,.

4.是_____________的相反数,.

学生活动:思考后口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在一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求这个数的相反数,如果在这些数前面加上“+”号呢?

[板书]

如:

学生回答: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仍表示这个数,“+”号可省略.并答出以上式子的结果.

【教法说明】根据以上题目学生对一数前面加“-”号表示这数的相反数和一数前面加“+”号表示这数本身都已非常熟悉,这时可根据做题情况要学生及时分析观察规律的存在,这样可以从学生思维的不同角度,指引学生解决问题,并同时也暗示学生在做题时不是单纯地演练,一定要注意规律的总结.

巩固练习:

1.例题2简化-(+3)-(-4)的符号.

2.简化下列各数的符号

3.自己编题

学生活动:1、2题抢答,3题分组训练.1、2题一定要让学生说明每个式子表示的含义,有助于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3题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三)归纳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相反数,归纳如下:

1.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2.表示求的__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空中内容由学生填出.

【教法说明】通过问题形式归纳出本节的重点.

(四)回顾反馈

1.-1.6是__________的相反数,

____________的相反数是0.3.

2.下列几对数中互为相反数的一对为().

A.和B.与C.与

3.5的相反数是________________;的相反数是___________;的相反数是________________.

4.若,则;若,则.

5.若是负数,则是___________数;若是负数,则是___________数.

学生活动:分组互相回答,互相讨论,3、4、5题每组出一个同学口答.

【教法说明】1,2题是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复习.3、4、5题是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是一个提高.

八、随堂练习

1.填表

原数

相反数

3

-7

倒数

-1

2.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数的相反数一定是负数

B.两个符号不同的数一定是相反数

C.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只有零

D.的相反数是-2

(2)下列各组九中,是互为相反数的组数有()

①和②-(-1)和+(-1)

③-(-2)和+(+2)④和

A.4组B.3组C.2组D.1组

(3)下列语句中叙述正确的是()

A.是正数

B.如果,那么

C.如果,那么

D.如果是负数,那么是正数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61页A组2、3.

(二)选做题:课本第62页B组1、2.

十、板书设计

2.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2.0的相反数是0

3.的相反数是.例,……

随堂练习答案

1.略2.CBD

作业答案

(一)必做题:

1.(1)1.6,0.2,(2),3

2.16,-20,50,8.07,

(二)选作题:

1.(1)6,(2)9

2.(1);(2).

篇2

[内容]

            一、教学目的

    体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写法并借鉴之。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生活的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愁。

            三、教学方法及设想

    以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练笔辅助教学效果的办法,利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具体的教学实施步骤

    (一)借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课堂教学。

    附:《乡愁》(台湾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边,母亲在那边。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现在啊,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边,大陆在那边。

    (二)板书课题,让学生速读“自读提示”及课文来总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以设疑的方式导入课堂学习与讨论。

    1.请学生根据“自读提示”提炼本文的主题,选材及写作特色。(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真挚、浓郁的思乡之情?

    3.找出抒发浮想联翩的思乡之情的段落,并体会哪些词语写出了这种强烈而真挚的情感?

    (1、2题可先提问学生,3题请全体同学齐读后再请个别学生分析词语的表现力。)

    参考答案

    1题可让学生自圆其说地解答。

    2题中引起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的事物有两个:

    住所左边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

    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

    3题的相应文字在204页末段,分析词语以学生的领会程度为准,教师适当地予以评价。

    4.作者的思乡之情包括了哪些内容?请针对感受较深的某方面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采用前后桌讨论的方式,教师巡视启发、点拨,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要点参考

    思乡之情包括了以下内容:

    ·小时候在“驼背”之船上的“水手”梦

    ·有关“驼背”的古老传说

    ·女人们对榕树之神的祈求及祖母的疼爱

    ·农人们酷热时在榕树下的纳阴乘凉

篇3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与应用.本章的重点是整式的乘除,作为整式除法内容中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同底数幂除法性质的延伸,又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与应用.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是本节的难点.在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计算过程中,既要对两个单项式的系数进行运算,又要对两个单项式中同字母进行指数运算,同时对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及其指数加以注意,这对于刚刚接触整式除法的初一学生来讲,难免会出现照看不全的情况,以至于出现计算错误或漏算等问题.

教法建议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的实质是把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转化为同底数幂除法运算,因此建议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对同底数幂除法运算进行复习巩固.

(2)要熟练地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必须掌握它的基本运算,幂的运算性质是整式乘除法的基础,只要抓住这关键的一步,才能准确地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

(3)符号仍是运算中的重要问题,用单项式以单项式时,要注意单项式的符号和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及其指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运用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总结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法则的应用,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法引导

尝试指导法、观察法、练习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根据乘、除的运算关系得出法则.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除法,请同学们回答如下问题,看哪位同学回答很快而且准确.

(l)叙述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

(2)计算:(1)(2)(3)(4)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m,n都是正整数,且m>n)

【教法说明】通过复习引起学生回忆,且巩固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同时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注意要指出零指数幂的意义.

2.指出问题,引出新知

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结果)

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去求一个单项式,使它与相乘,积为,这个过程能列出一个算式吗?

由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

师生活动:因为

所以(在上述板书过程中填上所缺的项)

由得到,系数4和3同底数幂、a及、分别是怎样计算的?(一个学生回答)那么由得到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结合引例,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否定、纠正,同时板书.

一般地,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如何运用呢?比如计算: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法则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乘、除法的运算关系,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教师给出,紧扣计算法则,在师生互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

3.尝试计算,熟悉法则

计算:(1)(2)

(3)(4)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尝试完成计算题,同桌互相帮助,然后与课本146页例题解答过程相对照,看自己的解答有无问题,若有问题进行改正.

【教法说明】教师结合的演算,使学生对法则的运用有了初步认识;例题由学生尝试完成,可以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法则、掌握法则、印象更为深刻;也让学生自己发现解题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4.强化学习,掌握法则

练习一

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指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1)(2)

(3)(4)

学生活动:学生细心观察思考后,分别找4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肯定、否定或纠正.

【教法说明】(1)、(2)、(3)小题中的错误,均是学生在计算时常出现的错误,通过这组题的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法则对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注意,从而培养学生解题细心的习惯;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计算

(1)(2)(3)

(4)(5)

学生活动:5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讲评.

【教法说明】此题目的是使学生熟练运用法则进行计算,要求写清计算步骤,讲评时重复法则,并纠正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教师提醒学生计算时要耐心细致.

练习三

计算:

(1)(2)(3)

(4)(5)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5名学生板演,然后学生自评.

【教法说明】通过练,学生对法则已基本能够熟练运用,对一些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得到了纠正.适时给出练习三,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学生自评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练习四

把图中左圈里的每一个代数式分别除以,然后把商式写在右图里.

学生活动:学生理解题意后,分别由3个学生说出答案,其他学生给予判断.

【教法说明】此题目的是使学生在进一步运用法则进行熟练计算的同时,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思想,但教师不必说明.

(二)小结

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归纳与总结,教师给予引导或补充.

【教法说明】课堂小结由学生来完成,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4

1.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2)用方程的思想认识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与通项公式结合知三求二;

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

3.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先用错位相减法推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而后运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并将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结合解决问题,还要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错位相减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其他数列求和问题中多有涉及,所以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要求,不单是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是分情况讨论的,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和两种情况.

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节为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另外应补充一节数列求和问题.

(2)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是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证明结论.

(3)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的其他方法可以给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编拟例题时要全面,不要忽略的情况.

(5)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涉及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但解指数方程难度大.

(6)补充可以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方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通过教学进一步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电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见教材第129页)提出问题:(幻灯片)

二、新课讲解:

记,式中有64项,后项与前项的比为公比2,当每一项都乘以2后,中间有62项是对应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

(板书)即,①

,②

②-①得即.

由此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其前项和,如何化简?

(板书)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

仿照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等式两边应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即

(板书)③两端同乘以,得

④,

③-④得⑤,(提问学生如何处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的取值)

当时,由③可得(不必导出④,但当时设想不到)

当时,由⑤得.

于是

反思推导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可以求形如的数列的和,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

(板书)例题:求和:.

设,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解:,

两端同乘以,得

两式相减得

于是.

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

公式其它应用问题注意对公比的分类讨论即可.

三、小结:

1.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应用;

篇5

教材分析:

“用两位数乘”的主要内容是:整十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三位数。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并且掌握了用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进行设计时,强调算法探究,重视对算理的剖析,使学生获得多种算法的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整十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且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计算。因此本课主要是对这些内容进行复习,让学生明白算理,形成知识网络,并巩固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

1、出示20、14、124

、25、38、300六个数字,请任选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乘法算式。

预设: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14×20=

38×14=

14×124=

38×20=

25×38=

38×124=

14×400=

14×25=

25×124=

……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2、观察三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并反馈。

3、出示课题:用两位数乘(复习)

二、知识梳理

(一)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1、第一组中任选一题,并说说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

预设1:推算

因为14×2=28,所以14×20=280。

预设2:竖式计算

1

4

×

2

2

8

2、14×400=可以怎么算呢?

学生反馈。

3、两位数乘一位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两位数乘整十数是我们这学期的知识,那么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知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连续性。

(二)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1、在第二组中任选一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预设:38×14=

方法1:38×14

=38×10+38×4

=380+152

=532

方法2:

3

8

×1

4

1

5

2

表示什么?

3

8

表示什么?

5

3

2

表示什么?

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问:箭头所指的数是怎么来的?

2、观察并比较两种算法,说说有什么关系。

3、小结:竖式计算是对横式计算的优化。

(三)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1、在第三组中任选一个算式。

预设:14×124=

方法1:14×124

=10×124+4×124

=1240+496

=1736

方法2:14×312=

1

2

4

×

1

4

4

9

6

1

2

4

1

7

3

6

2、小结: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是从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迁移过来的。

三、练习巩固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口答)

7

3

4

8

×2

9

×

9

9

6

5

7

……73×

3

6

7

2

……×

1

4

6

……73×

3

6

7

2

……×

2

1

1

7

……+

4

3

9

2

……+

2、下面各题错在哪里?请改正。

4

5

3

5

×1

1

×

4

4

5

1

4

4

5

9

3、用你喜欢的方法做

17×36

21×107

4、解决问题

泰日学校最近在开展读书节活动,活动之一是让小朋友写一句读书名言,学校总共有28个班级,平均每班有43人,请问学校可以收到多少句读书名言?

活动之二是每个班级可以向图书馆借23本书,三、四年级分别有6个班,请问三、四年级一共可以借多少本书?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拓展延伸

活动之三是每人看一本书,小强在看一本200页的书,每天看12页,17天能看完吗?

六、板书设计:

用两位数乘(复习)

推算

两位数与整十数相乘

迁移

竖式计算

横式计算

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适时板书

迁移

竖式计算

横式计算

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竖式计算

教案设计说明:

本课是对两位数乘法的复习,因此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形成知识网络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新课开始,我出示6个数,让学生任选两个数组成一个乘法算式,学生边反馈我边整理,形成三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发现这些都是两位数的乘法,从而引出课题。

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设计,先从两位数与整十数相乘开始,学生一般会得出两种计算方法:推算和竖式计算,在让学生介绍算法的过程中,发现这两个方法的算理是相通的,都是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与两位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1个0。这里我把14×400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的算式也放在两位数与整十数相乘这一组,因为学生同样可以运用推算和竖式计算来得出结果。

篇6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数学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内容见下面)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①

10,8,6,4,2,…;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

(n≥2)

对于数列③(n≥1)

(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n≥1)

推导出公式:(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板书设计

课题

一、定义

1.(n≥2)

篇7

关键词:现浇梁;模板支撑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

Abstrac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ast-in-place beam formwork support frame, the buckling calculation theory and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non-uniform cross-section load support layout principle, special bridge site conditions support layout methods and skills,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safety precautions.

Keywords: cast-in-place beam; template support frame;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cheme of special

中图分类号:TJ3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及地址水文条件

牡丹江特大桥2-5#墩,梁全长113.5m,计算跨度32+48+32m,中支点处截面最低点梁高3.404m,跨中2m及边跨9.75m直线段截面最低点梁高2.804m,梁底下缘安圆曲线变化。变支座中心至梁端0.75m,边跨支座横桥向中心距4.80m,中支座横桥向中心距4.10m。2#~5#墩为双线圆端型桥墩,墩身高度分别为11m、6m、10m和12m。地面覆盖20-50cm厚腐殖土,必须换填,下卧层地质构造为Q4al设计允许承载力σ0=250MPa中粗砂。

2、施工方案概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2009]87号文要求,针对现浇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架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本分项工程专项方案编制内容只包括扣腕式脚手架支柱设计。

原地面按原地形分段整平夯实,上面浇筑C20混凝土垫层,布置φ48扣腕式脚手架,上面布置150×150和100×100两层方木及20mm竹胶模板。如下图:

3、方案设计参数

1.钢材弹性模量E=2.1×105MPa;

2.Q235钢材抗压设计控制强度f=215Mpa;

3.钢筋混凝土重度rc=26KN/m3;

4.结构安全系数K=1.3;

5.分配梁允许挠度【ω】=L/400;

6.衡载系数1.2,活载系数1.4。

7.施工人员及机械活载约100KN。(参照施工组织取值)。

8.模板重量q=2.5KN/m2。竹胶模板、木框架,参考【JGJ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取值。

4、荷载计算、方案设计及内力检算

4.1中跨设计

1)计算断面

由于连续梁为不等跨变截面梁所以先设计中跨48m,中跨取4个断面进行荷载计算。

半Ⅷ-Ⅷ半Ⅸ-Ⅸ截面图(5.2m)平均面积12.46平方米

半Ⅸ-Ⅸ半Ⅹ-Ⅹ截面图 (34m)平均面积10.4平方米。

2)荷载计算

1、结构恒载

0-5.2m段

q1-1=12.46*26=324KN/m

IV-IVX-X断面(34m)

q1-2=10.4*26=271KN/m

2、模板及方木

模板重量q2=2.5B=30.5KN/m; 参考【JGJ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取值。

3、支架自重

支架重量q3=15%q1=49KN/m(暂按以往经验估算)

4、施工活载

q4=100/48=2.1KN/m

荷载组合

Q1-1=1.2*(q1-1+q2+q3)+1.4*q4=487KN/m;(混凝土横载的1.5倍)

Q1-2=1.2*(q1-2+q2+q3)+1.4*q4=424KN/m;

详见图2纵向荷载分布图

内力计算及结构设计

1、脚手架立柱布置设计

本方案选用φ48壁厚3.5mm的碗扣式脚手架, Ix=12.187cm4,A=4.893cm2,回转半径i=1.578cm。长细比λ=38,折减系数φ=0.906。

单根设计允许承载力[N]=φ.f.A=95.3KN。

由于0-5.2m段荷载大,所以以此段对脚手架横向分布进行设计、验算。根据图2得,纵向0-5.2m,根数为487/95.3×1.3(安全系数)=6.6根/m取9根,横向一排拟定9根,所以纵向步距设为0.9m。横向布置按照横断面等面积法分配最终横向分配,等分成8份,纵向取0.9m范围,受力详见图3。

由横向荷载分布图可知,单根立柱承载力为60.75KN,允许承载力[N]= 95.3KN,安全系数1.57满足要求。

2、一次分配梁设计

一次分配梁拟采用150×150东北落叶松方木,长3m/根。强度等级TC17、B组,E=10000MPa,Ix=Iy=4218.75cm4A=225cm2,顺纹抗拉ft=9.5 MPa,顺纹抗剪1.6MPa(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所以荷载如图。纵向布置8根方木。

抗弯检算:

σ=(MMaxy/2)/(I)=4 MPa,安全系数ft/σ=2.38>1.3满足要求。

抗剪检算:

如图3所示一次分配梁承受最大剪力为37.35KN,τ=37.35KN/(8×225cm2)=0.207MPa,安全系数7.7,满足要求。

为了提高安全系数,合理利用脚手架规格,使方木利用更合理,将脚手架横向分布调整,详见图4。

3、基础设计

如图3所示最大立柱荷载在腹板上单根立柱承载力最大,N=60.75KN。底托150×150矩形,压应力为σ=2.7MPa,原地面换填厚整平夯实换填厚度不小于50cm山皮土,做地基承载力实验,≥200KPa,满足要求后,再浇筑混凝土垫层。原地面地基允许承载力σ0=250MPa,混凝土扩散角按45度计算,换填土及下卧层压力扩散角按30度(《建筑地基设计规范》GB-5007-2011 5.2.7)计算。素混凝土重度取25KN/m3,回填土重度取18KN/m3。

混凝土强度检算:

σ=60.75KN/(150mm×150mm)=2.7MPa,安全系数K=20/2.7=7.4,满足要求。

换填层检算:

σ=(60.75KN+0.63×0.63×0.24×25KN)/(0.63×0.63)=159KPa,

安全系数K=1.26。因为脚手架立杆已经由8根加密至13根,所以实际安全系数要大,所以不在加强。

下卧层检算:

σ=(60.75KN+0.63×0.63×0.24×25KN +1.21×1.21×0.5×18KN)/(1.21×1.21)=52KPa,叠加力最大处叠加四倍,受力=208KPa。安全系数K=1.2。因为脚手架立杆已经由8根加密至13根,所以实际安全系数要大,所以不在加强。

4.2边跨设计

1、计算断面

由于连续梁为不等跨变截面梁所以先设计中跨48m,中跨取4个断面进行荷载计算。

半V-V半Ⅳ-Ⅳ截面图 (6.5m)平均面积9.81平方米

半Ⅳ-Ⅳ半Ⅸ-Ⅸ截面图(17m)平均面积10.4平方米

半Ⅸ-Ⅸ半Ⅷ-Ⅷ截面图 (4.9m)平均面积12.46平方米。

2、荷载计算

1、结构恒载

0-6.5m段

q1-1=9.81*26=255KN/m

6.5-23.5m段

q1-2=10.4*26=271KN/m

23.5-28.4m段

q1-3=12.46*26=324KN/m

2、模板及方木

模板重量q2=2.5B=30.5KN/m; 参考【JGJ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取值。

3、支架自重

支架重量q3=15%q1 (暂按以往经验估算)

4、施工活载

q4=100/32=3.1KN/m

荷载组合0-6.5m段。

Q1-1=1.2*(q1-1+q2+q3)+1.4*q4=393KN/m;

荷载组合6.5-23.5m段。

Q1-2=1.2*(q1-2+q2+q3)+1.4*q4=415KN/m;

荷载组合23.5-28.4m段。

Q1-3=1.2*(q1-3+q2+q3)+1.4*q4=407KN/m;

详见图2纵向荷载分布图

内力计算及结构设计

由上图可知,纵向最大线荷载为415KN/m小于跨中最大线荷载487KN/m,由于用方木150×150作为一次分配梁限制(采取钢材横梁成本加大太多),脚手架不能布置比跨中更稀少,所以边跨脚手架布置形式与跨中相同,不再验算。

5、施工工艺及方法

5.1施工顺序

连续梁三孔采用一次现浇成型。

5.2施工前准备及安装方法

5.2.1脚手架搭设前准备

(1) 脚手架搭设前工程技术负责人应按脚手架施工设计或专项方案的要求对搭设和使用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对进入现场的脚手架构配件,使用前应对其质量进行复检。

(3 )构配件应按品种、规格分类放置在堆料区内或码放在专用架上,清点好数量备用。脚手架堆放场地排水应畅通,不得有积水。

(4)脚手架搭设场地必须平整、坚实、排水措施得当。

(5 )脚手架地基基础必须按施工设计进行施工,按地基承载力要求进行验收。

(6 )脚手架基础经验收合格后,应按施工设计或专项方案的要求放线定位。

5.2.2 脚手架搭设

(1)底座和垫板应准确地放置在定位线上;垫板宜采用长度不少于2跨,厚度不小于50mm的木垫板或用150×150×3m的方木,底座的轴心线应与地面垂直。

(2) 脚手架搭设应按立杆、横杆、斜杆的顺序逐层搭设,每次上升高度不大于3m。纵向接头应错开,同一截面接头数不应该大于50%,底层水平框架的纵向直线度应≤L/200;横杆间水平度应≤L/400。

(3)脚手架的搭设应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撂底高度一般为6 m,搭设后必须经检查验收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4 )脚手架全高的垂直度应小于L/500;最大允许偏差应小于100mm。

(5)脚手架内外侧加挑梁时,挑梁范围内只允许承受人行荷载,严禁堆放物料。

5.2.3、作业层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必须满铺脚手板,外侧应设挡脚板及护身栏杆;

(2 )护身栏杆可用横杆在立杆的0.6m和1.2m的碗扣接头处搭设两道;

(3 )作业层下的水平安全网应按《安全技术规范》规定设置。

5.2.4 脚手架搭设到顶时,应组织技术、安全、施工人员对整个架体结构进行全面的检查和验收,及时解决存在的结构缺陷。

5.2.5 脚手架拆除

(1 )应全面检查脚手架的连接、支撑体系等是否符合构造要求,经按技术管理程序批准后方可实施拆除作业。

(2 )脚手架拆除前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应对在岗操作工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

(3 )脚手架拆除时必须划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派专人看管。

(4) 拆除前应清理脚手架上的器具及多余的材料和杂物。

(5 )拆除作业应从顶层开始,逐层向下进行,严禁上下层同时拆除。

(6 )拆除的构配件应成捆用起重设备吊运或人工传递到地面,严禁抛掷。

(7 )脚手架采取分段、分立面拆除时,必须事先确定分界处的技术处理方案。

(8 )拆除的构配件应分类堆放,以便于运输、维护和保管。

6、施工注意事项

6.1碗扣架用钢管规格为Φ48×3.5mm,钢管壁厚不得小于3.5 -0.025mm。立杆上的上碗扣应能上下串动和灵活转动,不得有卡滞现象;杆件最上端应有防止上碗扣脱落的措施。在碗扣节点上同时安装1—4个横杆,上碗扣均应能锁紧。立杆与立杆连接的连接孔处应能插入Φ12mm连接销。

6.2构配件外观质量要求:

①钢管应无裂纹、凹陷、锈蚀,不得采用接长钢管;

②铸造件表面应光整,不得有砂眼、缩孔、裂纹、浇冒口残余等缺陷,表面粘砂应清除干净。

③ 各焊缝应饱满,焊药清除干净,不得有未焊透、夹砂、咬肉、裂纹等缺陷;

篇8

第4课3.2单项式(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并应用合并同类项。

3、通过合并同类项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与分类归纳能力。

教学分析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难点:多字母同类项的判别与合并。

突破: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的两个特性,合并同类项,就是合并它们的系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下列单项式的系数

-4ab2,10x2,-2x,abc,-y3z,2r

2、什么叫多项式?什么叫多项式的项?

3、列代数式:每本练习本x元,王强买5本,张华买2本,两人一共花多少钱?王强比张华多花多少钱?

二、新授

1、引入

问:5x+2x=?5x-2x=?

5x看成是x的5倍,2x看成是x的2倍,所以和是x的7倍,也可逆向运用分配律:5x+2x=(5+2)x,后面的也是一样。

同样,根据分配律有,

-4ab2+3ab2=(-4+3)ab2

以上两项,所含有的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2、给出同类项的概念

多项式中所含有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例1(P153练习1)回答

找出多项式2x2-5x+x2+4x-3x2-2中的同类项。

有两个特征:(1)各项中所含有的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指数分别相同。(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顺序无关。)

3、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和根据。

(1)、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根据:分配律

例2(P153例2)

合并多项式4x2-8x+5-3x2+6x-2的同类项。

(结果为x2-2x+3,解见P153)

例3(P153例3)

合并多项式4a2+3b2+2ab-4a2-3b2的同类项。

析:4a2与-4a2这一对同类项的系数是互为相反数,合并后这两项就互相抵消,结果为0。

解:(见教材P154)

三、练习P153:3,4。

四、小结

要抓住同类项的特征,又要知道合并时只能合并系数。

五、作业

篇9

多媒体利用图片、文字、动画与声音于一体的技术抓住了高中学生的眼球,给他们展示了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强烈地刺激了他们的感官,赋予了他们源自知识的新颖感与惊奇感,同时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新颖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极具生命活力,促进学生融入进来,眼观,耳闻,口述,身临其境地体验异域文化。

案例一:当讲到Frightening Nature单元时,教师可以课前播放《唐山大地震》的视频做引入,将四十多年前的悲痛历史重现在学生眼前,导入问题:“What happened in Tangshan in 1978? 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it? ”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可以自由地搜索、组织及互动交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探索者,大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高中课堂的快节奏与高密度,可以学习更多的内容,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二、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瓶颈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也会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一方面,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授课,不能正_地认识到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本质属性其实与黑板、粉笔一样,都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将一单元中所有的知识点不经梳理就胡乱堆砌到PPT中,不精心梳理重点知识,学生找不到学习的重心,久而久之会对多媒体教学产生厌烦的情绪,觉得多媒体的引入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是不利的,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只是做到将Flas、PowerPoint和一些教学视频引入教学中,而不让学生张开嘴去说、去交流,可能会造成“邯郸学步”的反效果。

案例二:就英文歌The Day You Went Away来说,即使听很多遍,但是不自己亲自唱出来,就不可能知道发音是否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张口说,即使听过千百遍正宗地道的英语口语发音,也练不出自己的真本事,反而将自己以前积累的一点口语能力给荒废了,所以创造良好的语境让学生大胆地尝试也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工作者不可等闲视之。

三、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优化

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 转变思想,合理地选取教材,更好地驾驭多媒体技术,科学地、正确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英语知识的殿堂,并且将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相结合,对传统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推陈出新,防止出现“一边倒”的跛脚现象。 案例三: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的过程中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结构与方式,围绕高中英语介绍Canada的单元,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们自主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进行预习准备,课上以video的形式播放一小段源自Canada的经典电影或网络视频,也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特色的pictures来引入话题,并梳理好文章脉络,总结好重难点与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设置在PPT上,侧重人文知识氛围,课后可以布置合理的任务,像口头表述“If you are a travel guide in Canada,please introduce your country to your tourists. ”

总而言之,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新型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该合理地使用,这是英语教学走向轻松愉悦、灵活协调、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能够重视多媒体带来的有利因素,集中精力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科学正确地使用新工具,就一定可以给学生创造自由高效的课堂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做知识的拥有者,优化英语教学,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

参考文献:

篇10

外科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医学影像技术本科2016级

授课内容

骨折概论;上肢骨、关节损伤、手外伤及断肢

(指)再植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骨折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治疗原则熟悉骨折愈合过程和影响骨折愈合因素。掌握上肢骨、关节损伤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骨折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

骨折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自学内容

手外伤及断肢再植

使用教具

多媒体、解剖模型

相关学科知识

上肢及手的解剖相关知识

教学法

讲述法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介绍本次课程学习目标:

病例导入:患者男,34岁,自诉骑车摔伤右大腿约半小时-------配合x线片,引出骨折定义

第一节 骨折概述:

一、定义:(重点掌握)讲解定义,说明特点。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二、病因:配以图片说明1.直接爆力(举例:碾压、砍伤) 2.间接暴力、(举例:跌倒、骤然下跪)

3.积累性劳损(举例:远行军)4.病理性骨折(举例:骨肿瘤、骨髓炎)

三、骨折分类根据临床x线片介绍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分类。

四、骨折的移位。图片展示骨折的5种移位形式,分析移位的原因。

五、骨折的临床表现:提问学生

全身表现 局部表现,包括一般表现和特有体征。(结合图片和临床病例讲解,要求重点掌握)。

六、骨折并发症。(重点讲解骨筋膜室综合征并配以图片)

早期并发症。休克、脂肪栓塞、重要内脏器官损伤、重要周围组织损伤、骨筋膜室综合:提问长期卧床并发症

晚期并发症:坠积性肺炎、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缺血性骨坏死、缺血性肌挛缩、急性骨萎缩、关节的僵硬、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

七、骨折愈合 配以图片

1.骨折愈合过程:3阶段。①血肿炎症机化期②原始骨痂的形成期③骨板形成塑性期

2.临床愈合标准。5条。

3.影响愈合的因素。①全身因素②局部因素③治疗方法。

八、骨折的处理原则。1.现场急救:2.临床处理

九、骨折的治疗原则及复位标准

1.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2.骨折的复位标准1)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

十、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

2分钟

5分钟

3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