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30 21:3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比例的意义
审核人:
审核日期:
授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P40页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不断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自主学习掌握比
例各部分名称。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学习本科知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国旗图片和学生课前量出不同大小国旗的长与宽
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
案
导
案
群备修改
二次修改
课前三分钟
自
学
指
导
1、学生独立完成。[来源:Zxxk.Com]
2、学生举例子,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如何求比值
启
智
探
究
1.(1)这几幅图中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不同之处是这几面国旗的长、宽各不相等。
(2)这三幅图中国旗长
和宽的比都是3∶2。国旗不是想做多大就做多大。
(3)学生写出长和宽的比,发现比都是3∶2。
2.师生共同研讨,发现其中的规律。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3.学生认真听教师谈话,进入新课学习。
(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学生在纸上试写。
(3)学生写出其他的比例。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4)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这两个比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它们比值相等。
1.出示教材第40页的三幅国旗图片。
(1)提出问题:这几幅国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这三幅国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
(3)提出探究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数据,写一写,算一算,看看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
2.组织研讨: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4∶1.6=
60∶40=
5∶=
师:这些比中任意两个比,我们都可以用等号连接。(课件展示:“2.4∶1.6”和“60∶40”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后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你知道像这样的式子叫什么吗?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例。
(1)师: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2.4∶1.6=60∶40
(2)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那么,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例?
教师指名板演。
(3)结合黑板上的比,你还能说出其他的比例吗?
汇报交流学生所写的比例。
(4))探究比和比例的区别。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教师小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来源:学|科|网Z|X|X|K]
反馈矫正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互相检查,集体订正。
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3页第1题。
拓展运用
学生认真审题后做题,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比例的两个外项是6和0.3,两个内项是1.2和1.5,组成的比例是(
):(
)=(
):(
)
[来源:学科网]
作业布置
教材第43页1、2、3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2.4:1.6=3:2
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
篇2
练习课
复习内容:教材练习十一相关题目。
复习目标:通过复习,让学生对100以内的数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能够灵活运用数的组成解决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能够灵活运用数的组成解决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数的组成解决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系统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也可以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针对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以竞赛的形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已有了一定的掌握,可以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提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8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数的组成,比如“25是由2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6个十和几个一组成62”等,启发学生思考,再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小熊哥哥摘了多少根玉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你再摘8根就和我一样多了”是什么意思,再独立解答。
四、拓展延伸
小美和班里的每个小朋友都拍了双人照,一共拍了20张,班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20+1=21(个)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一第6、7题。
学生梳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复习整理的过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进行知识梳理时,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进行计算训练时,对计算有时间要求和正确率要求,明确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才有更好地提升。
篇3
1 细心做好课前准备
在课堂中为什么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主要原因是现实中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自己的观点设计的,甚至说是为自己设计的,或者说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盲目设计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来把握教学目标,那就需要我们细心做好课前准备。
1.1 了解学情。
能否实现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备好了自己的学生。也只有备好了自己的学生,才能实现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学情分析:比如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知学习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点拨和引导?……
1.2 理解教材。
新教材具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建立探索式的学习方式等优点。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新教材内涵,利用新课程的优势,用好、用活教材。上课前对教材分析时应考虑的因素有: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是否紧密结合?需要补充什么或是删减哪些内容?需要调整或是融合哪些内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如何渗透?教学如何导入又如何结尾……
1.3 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之前教师应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手段和方法等,预设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案。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
2 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有的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往往会将数学课上成口语交际课,失去了数学课的“味道”。这种现象若任其自然发展,不仅影响数学教学质量,还会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那么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又该怎样去创设呢?
2.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
2.2 创设动画情境,激活思维。
在课堂中有时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而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动画片是小学生的最爱,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影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
2.3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敢于提问。这些问题往往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挑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数数和数的组成”练习中有一幅“百球图”小天使“聪聪”问“怎样数比较快呢?”我问:“同学们,你们愿意挑战自己吗?”一年级的孩子是禁不住这样鼓动的,顿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征服欲望。“愿意!”孩子们大声回应着。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内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想出了可以按颜色数、可以一横排一横排10个10个的数、可以5个5个的数、还可以20、20的数……等等好多数的方法,随后,同学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判断、选择出自己认为数得比较快的好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我无一不看出孩子们的智慧在闪光。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们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3 改进教法、注重生成
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为什么不知所学?教师应如何注重学生的生成?
3.1 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其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2 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 上一篇: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 下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