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7 15:1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导学案;项目教学
0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新的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方式,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个性又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随着“面向就业”或“以就业为导向”等教育理念的普及,教材与教学的模式较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做中学”、“做中教”的观念深入人心。笔者在长期一线教学过程中,历经了这一改变,在感受其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弊端和问题。类似工作手册的教材让学生仅仅能按部就班,完成操作流程,而未能理解其内涵,缺乏理论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将来如何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呢?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尽快通过探索,建立起一种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适合中职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自学能力,使中职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的新型教学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笔者一直在国家级重点职高任教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近几年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线教学工作。该课程是职高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中职学生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地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前本校采用的教材是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7第2版),本教材采用项目化教学,注重操作流程,步骤详细清楚,一般在现行教材指引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大都能完成项目任务,但同时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碰到其他问题,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单纯的流程式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对今后其个人发展,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还存在差距。
1.2 研究意义
通过基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笔者发现这种模式利于培养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中职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为中职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培养中职学校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中职“导学案”教学模式将教师的简单传授、学生模仿操作过程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师生之间变成了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而在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中,优生带差生,又优化了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关系。最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研究该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提供关于在中职学校实施专业操作课基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客观资料。促进中职学生将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主动学习的需要,产生学习内驱力,从而达到主动参与、主动内化的状态。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在实际教学中,侧重于软件环境的教学,项目案例设置完全围绕软件本身展开,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专业实践和专业能力形成的结合。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虽然也要通过对素材的采集、编辑及处理来完成任务与项目,但是软件仅仅是工具,对于如何发挥该软件的优势,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进行有效应用,应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也必须对学生所学专业中的人才需求有相当的认知。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容易被简单认为就是几个应用软件的学习,重命令而轻理论,知识体系割裂。对于软件的学习,不仅应完成对素材的导入、处理、计算、编辑等技术学习,也应该为学生今后面对不断发展的行业现状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从基础到提升,从易到难,理论知识不可或缺。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该作为一种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3)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案例已经陈旧,原始素材缺乏时代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教材设计的素材虽有通用性,但缺乏专业针对性,使得学生上课时都将案例当笑话看,难以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与成就感。
1.4 解决策略及依据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中,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实用为主,突出操作性、应用性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要以适应职业岗位为目标,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实际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鼓励个性自由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它强调学生实际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职业教育把学习者视为容器,按群体安排学习进度,侧重于学科目标,导致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原动力,使课程失去了吸引力。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导向,根据学校学情,甚至班级学情,个人情况安排学习进度,按模块设置教学任务,注重项目作业的连贯化,一体化,提升学生实际就业能力。
在任务的设计中,要考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避免片断化,注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综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和创造。目前在中职教学中,重实践而轻理论,但并不是在教学中完全无视理论知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岗位的再深造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知识梳理这一过程似乎是被忽视了。
基于“导学案”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发现式”教学理论,为中职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一个主动发现学习的浓厚氛围。该教学模式主张让中职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变原来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为现在的“学生赶着老师走”,让中职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梳理知识,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职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在不断地实践、归纳、整理、交流、合作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掌握了方法,激发了思维。
2 《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导学案”设计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偏重技能学习的同时,割裂了理论与技能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这一要求非常适合我们这一课程的学生培养目标,软件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要求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一劳永逸,离开学校老师的帮助,他们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应该且必须成为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一种能力。理论知识的匮乏,文化基础知识的薄弱不应该成为中职学生轻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借口,这对学生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导学案的形式,不仅整理实践操作步骤与要点,也规范学生理论学习的习惯。
《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导学案”教学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该教学模式不仅重视教师组织、诱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注重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2)中职教学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实施对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学案与教案相结合,中职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交桥”,让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梳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流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引导他们怎样学习应用软件、怎样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职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中职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1 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原则
2.1.1 导学案编写要有具体要求
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5)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基于“导学案”的课程编写一般按项目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学生适应软件未来的发展变化。
2.1.2 确立“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1)对学生的要求
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
课堂上按照教材流程操作,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梳理;
每个项目结束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期末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
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测批阅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以电子稿的形式随作业素材下发,内容不易多,点睛即可,整体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导学案”为理论知识归纳服务,项目教学教材为实践操作指引。
2.2 “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2.1 避免导学案的设计习题化倾向,不能发挥“导学”的作用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教材的辅助,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媒介,其设计原则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不能把教材抛到一边,喧宾夺主。
2.2.2 学习小组的组建不规范,以至于导学案作用发挥不充分
学习小组建设是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互助合作是学习小组的主要功能。计算机基础课为机房内展开,教师一人之力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学习小组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要安排得当,监管到位。
2.2.3 课上即时点评
即时点评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指导并提高学生的展示水平。点评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做。
3 基于“导学案”的教学实践研究案例
本校高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每个项目(或任务)都有详细的操作步骤与方法流程并配有图解,但却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拿到项目(或任务),就按照描述的步骤和截图一步步的操作,缺少了自主分析和思考的过程。所以,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学案”为基础,使学生不仅掌握操作过程,也借“导学案”前期思考、中期整理、后期反思,使学生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完成项目(或任务)操作的流程和方法。通过对实际的项目案例进行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可以应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市场变化。
3.1 案例分析
选取幼教专业学生,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第七章多媒体软件应用“任务7.2加工处理图形图像”为例设计并实施“导学案”教学实践。
幼教专业学生毕业后将面对幼儿教学方面的工作,所以她们对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学习与应用较其他专业更为重要;学会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软件,对其今后自身发展更有意义。
该任务适于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直接在机房完成本项目的学习。本任务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图形图像处理基础,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分析能力、策划能力、学习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种类较多,软件的更新速度较快,即使同一款软件其版本也较多,但是各种软件之间还是有许多共通的知识的。本教材采用的是Photoshop CS3软件来完成任务的。
基于“导学案”的项目实践,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观察了解原图与合成图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如图片的叠放次序、图片的组成部分等;在任务实施中,完成项目,归纳梳理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如选取图像的方法、图层模式的更改方法、蒙版的使用等;课后归纳,反思,提升,创作出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3.2 导学案样例
(略)
4 结论
面向就业的项目教学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在重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重视专业相关知识,理论知识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必备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法;开放式;互动式
作者简介:鲁红英(1974-),女,重庆人,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肖思和(1970-),男,四川射洪人,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四川 成都 61005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94-02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全校性本专科生的通识课程,又是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的精神,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更加突出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技术,这些基础性的内容相对稳定,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上机实践,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课程的内容要及时反映计算机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成果。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普及,学生之间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教学实效性不强,出现了部分学生学了等于没学的情况,极大地增加了大学计算机教师授课的难度;学生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讲课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少,课程内容繁、多、杂。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灵活掌握最基础、最先进、最有用的内容,以便将来进一步拓展学习,作为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本文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着手,认真分析课程的特点和克服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开放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法和教学实际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下面从案例教学法的内涵、特点以及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过程给以详细阐述。
一、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而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是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教学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说明,而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
2.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主体,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2)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它通过对一系列具体案例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情境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性有效地结合。它既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又体现教师指导作用。
(4)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又注重独立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结合,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念。
3.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从感性到理性,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案例入手,然后再上升到理论。在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学生做好知识准备、心理和情感准备。让学生了解案例方法,阅读案例,并思考案例阅读提示问题,克服自卑,大胆预测问题,积极发言,积极评价和批判。
(2)教师课前应精心设计案例。首先,案例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展开,恰当地融入各章节的知识点,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其次,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应分层次设计案例,案例的设计应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基础好的学生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学到更多知识。
(3)教师应不断更新案例。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不断更新,案例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法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七大模块体系: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多媒体技术和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其中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和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四大模块是实践性很强的章节,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这些章节的教学中,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优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设计一般包括五大部分:案例情景设计、任务实现、相关知识、知识拓展和思考练习。下面以Windows操作系统中“管理我的资源”教学案例设计为例,给出具体的案例设计过程。“管理我的资源”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一般用于管理计算机资源,通过“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完成。
1.案例情景设计
小张为某公司会计部的职员,她之前在D盘根目录下创建了“软件序列号.txt”、“2012年终工作汇报.doc”和“2013年单位财务预算.xls”等三个文件。后来,为了管理方便,拟对文件进行分类存放。于是她在D盘的根目录下建立了“办公”和“下载”两个文件夹,在“办公”文件夹中建立分别保存Excel和Word文件的“Excel表格”和“Word文档”文件夹。在“下载”文件夹中建立了“Flash小游戏”、“软件”、“图片”和“音乐”文件夹。接着她将文件“2012年终工作汇报.doc”复制到“Word文档”文件夹中;将文件“2013年单位财务预算.xls”的文件属性修改为“只读”后,移动到“Excel表格”文件夹中;将文件“软件序列号.txt”移动到“软件”文件夹,并将其文件名修改为“软件sn号”。
2.任务实现
(1)利用“我的电脑”新建文件,模拟已存在的文件。
1)双击桌面上“我的电脑”图标,打开“我的电脑”窗口。双击“D:”盘符,打开D盘窗口。
2)选择“文件”“新建”“文本文档”菜单命令,在窗口内出现一个新的文本文件图标,并且图标下方有一个包含文件名的文本框,默认名称为“新建文本文档”。
3)切换到合适的中文输入法,在文本框中输入“软件序列号”,按〈Enter〉键确定。
4)单击窗口空白处,然后选择“文件”“新建”“Microsoft Word 文档”菜单命令,窗口内出现一个新的Word文档图标,并且在此图标下方出现一个文本框,默认的文件名称为“新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
5)在文本框中输入文件名“2012年终工作汇报”,按〈Enter〉键确定。
6)右击窗口空白处,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命令,窗口内出现一个新的Excel工作表图标,并且在此图标下方出现一个文本框,默认的文件名称为“新建 Microsoft Excel工作表”。
7)在文本框中输入文件名“2013年财务预算”,按〈Enter〉键确定。至此,任务准备工作结束。
(2)利用资源管理器建立路径结构。
1)将鼠标指针移动到“开始”按钮上,单击鼠标右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资源管理器”命令,打开“资源管理器”窗口。
2)建立路径结构。
①在资源管理器的“文件夹”列表中,单击选中“D:”选项,此时D盘图标变成高亮显示,然后选择“文件”“新建”“新建文件夹”菜单命令,在资源管理器的右窗口内出现一个新的文件夹图标,并且在此文件夹图标下方出现一个文本框,默认的文件夹名称为“新建文件夹”。
②在文本框中输入文件夹名称“办公”,按〈Enter〉键确定。
③重复上述步骤,在D盘根目录下建立“下载”文件夹。
④在“办公”文件夹图标上双击,打开该文件夹,并在其中建立“Excel表格”和“Word文档”文件夹。
⑤在“文件夹”列表中选中“下载”选项,打开该文件夹,并在其中建立“Flash小游戏”、“软件”、“图片”和“音乐”文件夹。
3)复制与移动文件。
①在资源管理器的“文件夹”列表中,单击选中“D:”选项,并在其右窗口内单击文件“2012年年终工作汇报.doc”,然后在窗口菜单栏中选择“编辑”“复制”菜单命令。
②在“文件夹”列表中单击“办公”文件夹前的“+”图标,并单击选中“Word文档”文件夹,然后在窗口菜单栏中,选择“编辑”“粘贴”菜单命令,完成对文件“2012年年终工作汇报.doc”的复制操作。
③在资源管理器的右窗口内单击文件“2013年财务预算.xls”,然后在窗口菜单栏中,选择“文件”“属性”菜单命令,打开“文件属性”对话框。在对话框的“属性”栏中选择“只读”复选框,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对文件“2013年财务预算.xls”的属性设置。
④再次选中文件“2013年财务预算.xls”,按〈Ctrl+X〉组合键。然后,在“文件夹”列表中单击“办公”文件夹前的“+”图标,并单击选中“Excel表格”文件夹。接着按〈Ctrl+V〉组合键,系统弹出打开“确认文件移动”对话框,单击“是”按钮,完成移动操作。
⑤用鼠标右击文件“软件序列号.txt”,弹出快捷菜单,选择其中的“剪切”命令,在“下载”文件夹上双击,打开该文件夹,在“软件”文件夹上右击,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粘贴”命令。
⑥在资源管理器的右窗口内右击文件“软件序列号.txt”,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重命名”命令,使文件的名称处于选中状态。
⑦在“软件”二字后单击,将“序列号”三个字删除,切换到英文输入法,然后输入“sn”,并按〈Enter〉键确定。
3.相关知识
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包括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的特征,操作系统的分类,文件的概念,Windows操作系统的概述及发展过程,文件的命名,文件的类型,文件命名时要遵守的规则,驱动器的概念,驱动器的分类,文件夹的含义,特殊文件夹的种类,当前文件夹的概念,路径概念,文件名中通配符的使用,文件属性的种类,连续或不连续文件(文件夹)的选择方法,文件(文件夹)的复制、删除、移动和更名,快捷键的使用。
4.知识拓展
将案例中创建的文件夹“办公”、“下载”复制到桌面,接着进行如下操作:将文件夹“办公”的名字改为“Office文档”;将文件夹“Word文档”复制到文件夹“下载”中;将文件夹“Office文档”中的文件夹“Excel表格”移动到文件夹“下载”中;删除文件夹“Office文档”;恢复删除的文件夹“Office文档”。
5.思考与练习
在C盘中查找一星期内保存过的、内容中含有“工程进度汇报”文字、文档大小在1MB以内的Word文档;在C盘中查找以字母a开头,文件名由四个字符组成的位图文件;计算机管理资源的途径有哪些,它们分别管理计算机资源的优缺点;快捷键和快捷菜单的区别,对象快捷菜单和快捷方式的联系。
三、结论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种改进,教学过程充分展现开放式、启发式、互动性的特点,案例情景涉及课程体系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地拓展,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实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月琴,孙冰.案例教学法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63-64.
[2]王慧玲,张岩.谈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2):95-97.
[3]刘霖,王东光,邓见光,等.计算机基础课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研究[J].电子世界,2012,(10):173-174.
[4]付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6):109-110.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驱动;实践
信息社会工作方式的变迁,使得计算机已成为日常业务工作的基础条件,各企业要求员工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工作的能力。为使中职学生达到企业用人要求,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必须要切实提高计算机基础的应用水平,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尝试淡化计算机理论知识,突出“实用”的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解决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的基础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等特征,具有运用“案例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和条件。
一、教学案例的设计
从理论出发,精选案例。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被学生熟悉并对学生有用的案例,能揭示所学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兴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其熟练掌握每个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将所教理论融入案例之中。
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制作出各类精美的电子表格,还可以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组织、计算和分类,并且方便地制作出复杂的图表和财务统计表。以学生熟悉的成绩表作案例,通过对成绩表案例的展开来掌握公式、函数、排序、筛选等重要知识点。并且将Excel表格功能与Word字处理软件的表格功能进行对比,对知识进行有效关联,并让学生对已学过知识进行回顾。以分析学生成绩作为这些知识点讲解的典型案例,学生都容易理解接受。
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激发其学习欲望,案例设计必须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样是公式、函数、排序、筛选等知识点,设计某单位的工资表,其内容包括有:基本工资、奖金、岗位工资、行政工资、驻外补贴等数据,其中需要通过函数和公式按一定比率计算应发工资、扣款具体项及实发工资。这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应用,有一定的信息统计意识。在完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如按不同部门进行分类,统计各部门收入情况等。通过这个案例,不仅将所学的公式、函数、排序、筛选等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综合,还将提高内容中引入分类汇总的内容,为后面学习分类汇总埋下伏笔。在工资表案例中,也让学生接触一些实际工作任务中计算机的应用。
二、教学组织实施
1.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课堂教学主要以分析案例、精讲理论和少量讨论的形式开展。案例是中心,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引导者。教师结合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一步步地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以Excel数据分析内容为例,根据学生成绩管理的要求,引导学生分析成绩管理中包含求学生的总分、平均分以及排序等实际需要,并将公式、函数、排序等知识点穿插在案例中讲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工资表中数据计算统计,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公式、函数、排序等知识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会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应用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列举更多的应用实例,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
2.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分为基本实训和实践拓展两部分内容。学生基本实训时间要充足,上机前将学生合理的分组,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合理安排的实训案例,保证上机实验有效完成,学生上机时教师要随时给予指导。最后,教师与学生对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归纳实训案例中所运用的知识点。完成基本实训内容以后,适当开展实践拓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收集游戏软件的应用数据分析,计算机使用领域的分析,甚至某一款新上市手机使用情况的分析等,让学生调查情况、制作表格、分析数据以及得出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等等,较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不相同,可以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加强了人际交流。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驱动”进行教学,以典型案例为引导材料讲解本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学生通过案例掌握了各知识点的应用。在实践环节设计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案例,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形象、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加强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成长提高,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Keywords case teaching; college computer basic; experimental teaching
0 引言
案例教?W是一种卓越的教学方法,被认为是顺应当代教育改革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本文将案例教学引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并对教学效果与经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手法,不仅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乐学、爱学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教学效果与质量也卓然可观。
1 案例教学的概念及优势
1.1 案例教学的概念
案例教学起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的,在经历多次实施后最后获得了成功,在教学中成功的将西方的先进教学理念进行了汇聚。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引入了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的案例,和传统教学相比,使课堂更加活跃,教师也通过这种教学更新了教育的理念,实现了“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质的转变,对于现实教学更具实践价值。案例教学最早在法学行业和医学行业开始使用,一直到1970年开始,这种教学方法才开始在教育行业被推广使用。案例教学法要求相关任课老师以特定学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作为核心,将一个案例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带领学生们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思考方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具有灵活的特点,老师要以这个特点为基础对教学开展准备工作,应该着重选择合适的案例并将其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主要要做的是认真阅读材料,分析案例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从中吸取真正有用的东西,深刻理解知识精髓并能学以致用。案例教学具有直观性、全面性、深入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非常契合大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特点,对提升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效果与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价值。
1.2 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在开展时,一般是老师对某个教学情景进行具体性的描述,然后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情景开展讨论,整个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进行案例讨论和问题解决的一个过程。相比传统教学,这种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并且在知识更具综合性,学生也可以通过实践和有效的启发,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
首先,因为案例教学的直观性比较强,对于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通过案例来化解疑问是案例教学法最主要的优点,通过这些实例,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讨论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或多个问题情境的呈现,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与吸引力,使其能主动参与到与教师设计的情境互动中,从而不知不觉地就很容易地理解和记住所学的内容。
其次,案例教学是通过“导入案例―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案例评价―课后延伸”,来步步深入的。教师在浅显、有趣地导入案例之后,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联系实际生活,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通过学生身边常见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融入至学习环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一个精彩案例,然后在此基础上创建起案例情境,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整个的过程会使学生在自己亲身体验基础上获取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选取的案例,可以是涵盖多个方面的综合性案例,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创建起生动形象的思维模式,还向学生提出了信息收集以及提出问题的要求,学生据此就可以拟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问题。这不但对学生是一个综合知识巩固的过程,还是一个全面的教学培养方式。
第三,案例教学关键性的优势在于其具备的实践性特点。从本质上分析,案例教学属于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在知识和经验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累积,但由于理解欠缺很多时候不可能会在遇见问题时就将所学知识和累积经验应用其中,并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融汇到问题解决中来,从而将其已有知识经验再提升一个层次,使他们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2 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 精心设计案例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同时,案例选择还应兼顾典型示范、现实新颖,案例的筛选要体现特色。通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案例的选择既要典型,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学生们感兴趣的。案例的选择要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及思考力,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在课前将精心设计好的案例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案例内容,并要求学生下课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自己先模仿案例,自主探究完成案例,让学生们进行较充分的课前准备。例如,在讲解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时,有的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有的学生在中学没学过,那么如何让学过的学生既复习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又在原有基础知识上有新的突破呢?笔者精心设计了学生成绩单案例,案例要求学生:(1)建立“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将“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中的A1到H1区间的单元格整合为一个单元格,并将字符设置在居中位置;然后对每个学生进行总分的计算;将各科的最高分和最低分进行标注;在总分计算后,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名次的排列;三科成绩总分在270分以上的学生,备注栏中要做出“优秀”字样的标注;统计各科成绩大于等于90分的人数,将工作表命名为“期末考试成绩表”。(2)选取“姓名”和“总分”两列(不含“最高分”和“最低分”行)数据建立“簇状条形图”,图标题为“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清除图列,将图表插入到表的l1:L19单元格中区域内,保存该文件。该案例学生们非常感兴趣,是与学生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通过该案例让学生们掌握以下主要知识点:EXCEL工作簿的建立、基本函数(SUM(),MAX( ),MIN( ),RANK( ),I F( ),COUNTI F( ))等的使用、条件格式及图表的建立等。
2.2 讲解案例
案例讲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给与学生指导和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引起重视,并给与正确的指导、点拨和调控,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在此抒发自己的见解,并通过有效的讨论,开拓自己思路,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就可以利用表格设计填充、图表以及数据分析等形式实现边讲边练的互动式教学,使学生不仅对以前的知识有所巩固,还给学生机会进行讲解,给没学过的学生又上了新课,学生间的提问和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讲解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评价、建议以及鼓励性话语等,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对于知识丰富并有韧性、喜欢钻研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正确性引导和讲解,点评其中的难点以及重点,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也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激励了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前和课后的时间,由教师或者和水平高的学生来进行辅导,帮助他们他们提高学习的水平。
2.3 引深拓宽案例
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时,要注重思维情境的创设,选择案例要具有完善性和代表性,不断的对案例做出更新,并引导?W生形成自主发现、分析及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的对学生做出引导,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将图2中学号的第二位的0替换成1?”在此时,就可以提示学生利用REPLACE函数来进行完成,在案例拓展应用中,不但使学生知识得到了巩固,还扩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4 学生反馈及改进
教师要精心策划,选择合适的创造性大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训练和拓展。创造性大作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性思维再现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更具灵活性和流畅性,并且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大意义。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6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渐深入到人们的各个领域,包括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计算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对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熟练的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能培养更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既能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也能熟练的掌握办公软件的操作。如何才能让中职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的的一个难点。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我校是一所地处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学校,学生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由来自本城市的学生,也有来自周边农村的学生。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拥有计算机,或是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计算机,以至于有些学生在上中职之前就对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技能方面掌握的相当的好。但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系统的教育,对计算机操作方面就有所欠缺。
2.教学内容上。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都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测试内容,以至于计算机专业与非专业都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没有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素质相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标不明确。
针对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锻炼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信息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突出这门课的实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真实的案例,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对案例的一步步分析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对难易知识点的掌握。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解,让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寻求实现解决该案例的方法,在有针对性的学习情况下,学生更易吸收与消化新知识,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实践性比较强,是教师精心设计与策划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案例包含了课堂上所要学习的所有新内容或是以前所学习过的内容。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与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2)通过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课本原有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恰当而丰富的来自人们生活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4)通过案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还要经过缜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系统、Of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计算机网络等内容。由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1.word案例:制作个人求职信。个人求职信是每个学生在毕业后求职所必须要制作的,它可以让面试者一见便能对你有个初步的了解。本案例所要涉及的知识点为:设置字体和字号、艺术字的制作、插入文本框和图片、设置段落格式、表格的使用。通过本案例的制作,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制作个求职信的基本知识和方面,训练或培养学生运用WORD完成字体排版,艺术字制作,文本框和图片设置及表格应用的技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与应用奠定基础。
2.word案例:宣传小报的艺术排版。在学习生活中,学校里要举行什么课外活动,可以通过WORD制作宣传小报加以张贴,从而来宣传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同学来参加。本案例所要涉及的知识点为:艺术字的制作、图片及艺术字的组合、图文混排、文本框的插入、页面边框的设置。通过本案例的制作,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制作宣传小报的基本知识和方面,训练或培养学生运用WORD完成文本框、艺术字、图文混排等的综合应用的技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与应用奠定基础。
3.Excel案例:制作个人财务收支情况统计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利用Excel来制作个人每个月财务收支情况统计表,这样可以统计每个月自己的收支情况,以便更好地支配自己的收入与消费。本案例所要涉及的知识点为:Excel的基本操作、Excel表格的格式化、Excel常用公式的运用、Excel图表的制作。通过本案例的制作,使学生了解制作个人财务收支情况统计表的基本知识,训练或培养学生运用Excel完成文字格式化、公式运用、图表制作等综合应用的技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与应用奠定基础。
4.Excel案例:商品销售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在公司或是销售店里,人们经常会利用Excel来统计与分析商品销售数据,从中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利润最大化。本案例所要涉及的知识点为:Excel的基本操作、Excel表格的格式化、Excel公式、函数(SUM、VLOOKUP)的运用、Excel排序与分类汇总、Excel透视表。通过本案例的制作,使学生了解制作商品销售数据统计表,并对表进行统计、分析,训练或培养学生运用Excel完成文字格式化,公式运用,排序、分类汇总等的综合应用的技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与应用奠定基础。
5.PowerPoint案例:公司会议PPT的制作。在公司中,上到企业高管,下到公司员工,都喜欢用PPT来制作会议讲稿,因为PPT在很多时候能做出动画效果,加上一些音质效果,让人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公司的一些文化等。本案例所要涉及的知识点为:母版的设计、文本占位符的格式化操作、背景图片的使用。通过本案例的制作,使学生了解制作PPT演示文稿的方法,并完成个人求职简历的演示,培养学生运用PPT演示文稿模块母版设计、文本占位符的格式化操作、背景图片的使用技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与应用奠定基础。
经过一年的教学验证,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同时也能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技巧,甚至对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一些高级操作都理解得很透彻,在期末测验中,学生的理论与上机考试成绩都比较理想。
四、总结
教育的任务不是将信息强制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新知识、新内容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与激情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把课堂知识学习好的情况下,善于总结,勇于创新。利用案例化教学法教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利用案例化教学法的手段,对教师的要求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4-148.
[2]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94-407.
[3]马乐.计算机文化基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学习兴趣;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20-01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校,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运用计算机则尤其有必要。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相关软件的使用,而且为以后更好地专业学习,职场工作,提供了帮助。教师如何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中职校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融理论、操作技能于一体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常用软件的使用,这门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用的计算机常用软件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同时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与计算机相关联的其它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掌握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后,为以后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体现专业培养目标
1、教材建设与选择:我校依据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我校结合每个专业的特点,立足基础,采用了不同的教材。有的专业使用省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的计算机教材,有的则使用本校教师所编的校本教材,比如学校的幼儿师范专业,考虑到学生就业方向,需要自己独立制作教具和电子教案,所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幼儿师范专业相结合,把EXCEL的大部分内容,作了简化,而幼教工作中所设及的电子教案部分,则通过强化PowerPoint内容的学习和应用,让学生进入职场后,可以独立制作电子教案。还有文秘专业,教学中则加大了输入法训练,以及Word内容的强化学习。为学生的职场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分层教学:在当今的中职校,由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城市学生,初中就学过计算机课程,对计算机基本操作了解较多,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而大多数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当地教育条件等原因,接触计算机只限于玩玩游戏,练练指法、输入法等简单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偏重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中,包含基本知识训练和强化技能训练两部分,尽量使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和提高。
3、强化上机操作实践: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尤其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建设,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上机训练时间。并与相关企业联合,探究学生提高训练的相关软件,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有的企业在我校开设五笔输入法比赛,从中挑选合适的企业工人,因此,强化训练让中职校的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好、更快地融会贯通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基本素质。
三、教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1、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兴趣
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方法。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实践性。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事先设计好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有代表作用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给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Word的图文混排教学,让学生学完基础操作后,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有一定深度的广告案例,让学生选择最愿意完成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与教师一起完成案例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不断地从教学案例中感知、提取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项目教学法,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项目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零散的知识与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运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学完一项较完整的章节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与该部分知识有关的学习任务,通过完成该任务,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学完Excel的排序和筛选后,可以让学生完成班级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统计和排名等工作,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可以加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还有在Word的图文混排内容学完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节”主题的电子报刊、学校的校刊自我设计、环保主题的电子报刊等任务,每一小组任命一个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事务。从网上信息收集、制定计划、选择图文混排的方案、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从而使学生向准职业人迈进了一大步。
篇7
一、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材,完善教学体系
目前市面上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教材种类繁多,但其在编撰时未对学生的层次加以区分,大多只面向同一层面的学生,其教材的内容设置以及教学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且高职院校多数采用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形式,授课过程中使用统一的大纲、教学方法,控制统一的教学进度。这使得基础不好的学生学习起来尤非常吃力,而基础良好的学生无法得到发展。若不加以改革,将使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兴趣逐步减弱,不利于开展教学。因此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进行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首先,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术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学校应对不同专业所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加以区分,制定适合该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明确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学会的知识、技能,做到专业不同,计算机基础的操作应用不同,讲授时的侧重点不同。同时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中心,采用问题解决、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方式优化教材,再辅之与课程相关的电子教案、教学网站和多媒体教学包,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实用有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二、进行课程内容调整,突出重点,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章节多、涉及范围广、信息更新频繁、侧重点广泛、学时少等。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时应更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应尽量传授与时俱进的新知识、新软件和新技术,并不断调整,确保教学的实用性与可应用性。要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设计教学内容,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把所学知识带入到实践操作中去。
三、注重调查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与推进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边示范边操作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个实际任务中,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思考、分析,边分析边试着解决问题。这样真实逼真的教学模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注重实际操作的同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先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上教师可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结合理论与实际,将教学分为不同的模块,在不同模块之间通过小项目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不同的小项目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用所掌握的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如在Word图文混排、Excel数据处理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典型案例或瑕疵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应用情境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和技巧。
四、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观能动性,高职院校可以运用资源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上传与课程有关的教学材料、视频等,学生通过平台进行浏览学习。通过平台提供多种让教师与学生沟通联系的渠道,如提供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方便师生、生生之间沟通交流。
五、采用科学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58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背景
高职学院的计算机教育,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倍受各方面的关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目前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应该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在不同的专业中无论是讲授的内容,还是要完成的任务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实际,因此,专业应用化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现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所高职院校进行此项课改,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及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将不再凭一张文凭,而要看他(她)是否具有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成为一种现代化的应用工具,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衡量高职毕业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职业化转型研究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作为教学重点,突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教学项目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教学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化能力。这是课题组研究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笔者相信,课题组研究的以任务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会对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项目化教学起到引领和典范的作用。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内容
①高职院校学生、教师进行走访、调研,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订研究方案;②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课程标准;③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体设计;④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典型单元设计;⑤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技术路线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技术路线
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特色
4.1 课题研究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目标明确
4.1.1 针对就业需求,适应职业岗位
课题研究要把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办公自动化操作员级和高级操作员技能鉴定内容纳入到正常的教学中,课程结束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可以做到双证融通。
4.1.2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不是“零起点”,高职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课题组成员研究根据学生特点,研究因材施教,把技能鉴定也分为中级和高级两个层次,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4.2 课题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4.2.1 项目驱动法,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做”融为一体
课题组研究在课堂之中引入完成的真实项目任务,用实际项目驱动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是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知识点与技能的讲解演练。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2 多媒体讲练结合法
课题组研究将传统的一对一师徒传授法变为现代媒体演示的电子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要求。利用多媒体演示结合相关真实影片播放,反复进行观摩练习,充分发挥视觉教材的优势,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减少教师工作量,加快课程的进度。
4.2.3 以测促学法
课题组研究每周安排一次测验,这样更能促进教师及时进行知识总结,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反馈。此外,还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及时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2.4 作品考核法
课题组研究采用形成性的考核方法。在作品中考察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另外,课题组要求结课作品必须是学生的原创,鼓励学生创作不同风格,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鼓励学生多动脑,肯动手,对于好的学生作品,在全院的学生作品展上播放,可以激发学生创意,能够收到良好成效。
4.2.5 对比法
课题组通过在学生之间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将课程改革前与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形成反差,让学生和教师体会到教学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和良好效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热情,可以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典范作用。
5 课题研究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在课堂上安排人手一机,通过极域电子教室、软智、大屏幕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学生与教师机同步,实现即听即所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主开发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平台,为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空中课堂。
6 课题研究构建网络平台
课题组建立算机应用基础网上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考核方案、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同时提供讨论和网上答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可随时轻松访问该教学平台,下载学习资源,在线观看课件并可进行网上交流和答疑。
7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课题结论
课题组通过深度调查、研究,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新的课程标准,设计了课程整体框架、课程典型单元、课程考核方案。
学生通过新的项目化课程学习,能够在掌握必要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与提高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此外,还并且能够通过项目化教学,完成不同的项目任务,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大家团队合作能力。课程结束,通过国家技能鉴定考试来进行考核,不但提升了课程考核的公平性,又可以让学生同学们在毕业时获得国家技能鉴定证书,可以说学生通过对对本门课程可能的学习起到‘双赢’的作用,既提高了自身学生本身的操作能力,又能在毕业时得到技能证书。
主要参考文献
[1]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7).
[2]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2013(4).
[3]王鸿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4]金莹,陶烨.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关系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4(21).
[5]卢湘鸿.浅析大学计算机面向应用的分类教学与计算思维培养[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6).
[6]于平.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21).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32-02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计算机作为现代工具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计算机应用的实践性很强,为此,在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在高职院校,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而不是以获取知识或面向研究为主。也就是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个必须掌握的重要的现代工具,在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乃至在工作岗位上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在组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二、教学方法与方式的改革
1.改进教学方法。计算机作为一种操作工具,要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大量的上机实践,为此,利用现有的硬件条件,在课时分配上最大限度地增加上机实习比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操作+应用”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WORD2003制作表格时,首先教会学生有关表格制作过程中的基本操作,学生通过练习,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操作后,教师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表格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同风格的表格形式,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如“课程表”、“成绩单”等,这些表格都是学生平时要用到的,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作这些表格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因兴趣所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制作出的表格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操作+应用”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效果明显。
2.改进教学方式。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方式改革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选用合适的教材。选择适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在选用教材时选择由高职院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4.突出实用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机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5.精心组织教学。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6.培养自学能力。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7.实施因材施教。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当充分运用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实验案例等教学资源于教学中,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适合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特点还表现在:首先是便于个性化教育,实现因材施教。由于生源基础不同,加上教学时数的限制,从而给基于群体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利用网络课件,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式学习,从而解决因学生个体差异造成教学效果不均衡的问题。第二是方便学生自学和复习。例如,学生课下通过浏览电子教案,可以进一步理解课程的核心、重点和难点;再如通过使用自测系统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测试,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程度和状况。
三、考试机制改革
为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不断探索和完善考试机制,把考核的重心放在学生综合能力上,建立健全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具有科学性。鉴于实际应用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可以全部实行机考,这样既可以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上各种水平考试的接轨,促使学生提高持证率,又可以更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了,课程及格率自然也提高了。考核方法可以实行开放式的无纸化考试。“开放”是指考试的时间,也就是只要学生要求考试,在教师的安排下随时可以进行;“无纸考试”即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算机上的试题。这种考核方法的优点在于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方法和考试机制的改革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建设。根据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应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编写和开发各门课程的教材、讲义、电子教案、实验案例及试题库、网络课件等。为配合网上教学,还需要开发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利用网络实现教学的全过程。为配合计算机考试,需要开发基于 Web 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线考试系统。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包。
五、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碰撞,又有新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磨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探索,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林国.计算机操作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金耘.CAI课件设计中的一些原则[J].科技创新,2005,(4).
[3]秦昌平.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30-01
1 选好主要的教学教材及配套的教学辅导教材
一方面,现在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的作者很多,出版社也不尽相同,甚至现在有相当部分的学校编写校内使用的校本教材,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体相同,但是讲的方法却并一定相同,同样一个关于Internet的问题,有些书把互联网比作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但是新近出版的一些教材,适应于时代的变化,在讲Internet这个问题的时候把Internet与“地球村”联系在一起,甚至不用前两种讲授的方法,可以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很显然的,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但是在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来讲,学生对理解Internet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
另外一方面,还要根据学习对象,即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来选择教材,同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有的作者编著的书比较通俗易懂,有的则相对抽象。
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说,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教材本身的可读性,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到学习对象,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实际有选择性地来选择教材包括配套的教学辅导教材,其实,这也是教学资源的优化,教材也是教学资源,所谓“合适你的,就是最好的。”,在这里就是由教材选择问题而来的教学资源优化。
2 充分运用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
职业学校一线的计算机教师,掌握有大量的日常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就以本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说,各计算机教师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当多,比如:电子版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学生作业或作品、教学实例、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论文等等,数量是非常多的,比如,就我们学校来说,每一年购买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的模拟考试软件,这些模拟考试题库的题目比较多,而且有些是可以导出来的,导出来后,不再受限于软件加密的限制,把这些模拟题集中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题库,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有选择地穿插这些题库中的题,给学生上机训练使用,这样,当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以后,只要稍加针对性的训练几周,学生便能比较轻松地考取全国的计算机证书,这样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不单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资源,上述提到的教学资源,只要能加以整理、进一步的改进、优化,以教学资源库的形式来保存、共享、运用这些资源,日积月累下来,教学资源库就会变得相当的充实。
上述讲的是如何使教学资源库充实,在教学资源充实后,下一步必须得考虑教学资源库的功能。教学资源库可以以校园网应用的形式来展开,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以自己的账号进去资源库平台里面,上传、下载里面的教学资源,平台还可以开发加进论坛的功能,让教师们能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可用性、实用性等等进行讨论,在讨论后可以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扩展加进学生进入讨论的这样一个功能,让学生也参与到其中,让教学的对象也参与到其中,可以更进一步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在教学资源库真正意义上地建立起来以后,既可以实现相互交流学习、互通有无,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还可以实现这一课程进度的统一,便于教学计划的实施,共同进步,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3 多与其它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吸长补短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多与其它学校进行沟通交流,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这既有利于发现自己的短处也有利于认识自己的长处。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其实也是非常激烈的,同时也有合作的一面。作为职业学校,只要细心地去观察,便能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技能竞赛每一年都会展开,但是每一年的优胜者可能都是同一间或同一批学校,也有可能是每一年的优胜者都是新的一间或一批学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虽然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是总有一个相同的原因,那就是很多学校发现了自己的短处,也发现了自己的长处,进行了吸长补短,但是要想发现自己的短处和长处,其实也是不容易的,必须得进行比较,要进行直接有效的比较,多与其它学校进行沟通交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沟通交流中,会有细心的对比。
以上是本人对教学资源优化中,职业学校如何更好地运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一点看法,教学资源优化是教学质量得以继续提升的关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优化更合理、更有效,有赖于广大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教师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