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17:1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美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美教育论文

篇1

1.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让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去创造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好的事物只有被发现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后天的审美教育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而养成的良好习惯。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美术课堂去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2.审美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分辨好坏、黑白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接受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坚决摒弃丑恶的事物,宣扬美好的事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对事物的分辨能力。

二、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1.引导学生发现美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山具有自然之美,楼阁具有建筑之美,鸟儿具有动态之美,园林具有造型之美。审美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一副古画描绘了高山流水的自然景观,画中远处的大雁使的画更加生动具有灵性美;校园里的教学楼与湖边的凉亭可以形成鲜明对比,教学楼的色调较为单一严肃而凉亭则比较鲜艳,他们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融合之美;翡翠拥有质感之美;雕塑拥有形体之美……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通过认真地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能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能仅通过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实践教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专题图片或影视作品,让学生进行鉴赏讨论,发表自己感悟到的美;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展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体验自然界中美好,进行户外写生等活动。与此同时,音乐、舞蹈、科技、文学等自身都具有美,只要学生认真去感受,都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带来的乐趣。

2.培养学生的美感

中职学生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对于一些著名的美术作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让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不只是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和年代,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看到作品时的第一感受,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感受作者创作的意境,扩展学生的思维。美术作品的鉴赏是没有统一答案的,不同的人对作品的感受有所不同。因此,美术教师在学生进行作品鉴赏时仅仅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能过度的向学生灌输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意见,而是应该让学生独自欣赏,尝试对作品做出评价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会独立思考,这是对学生美感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全的审美心理。实践表明,让学生学会独自进行作品鉴赏并给出自己的观点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让学生养成敏锐的审美直觉,而且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美术作品体现了我们的生活之美,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些美术作品描绘了我们真实生活中的美,还有些美术作品体现了作者精神世界中的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美,一些脱离生活、扭曲生活的作品并不具有美。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就是观赏者对审美作品在鉴赏中所产生的兴趣和感情,而审美能力是对作品中包含的美的鉴赏态度。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太多不健康的东西,它们逐渐进入校园侵蚀学生,毒害学生的心理,使得学生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发生扭曲。因此,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让学生感受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追求健康、向上、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心灵之美,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思想。

4.让学生感悟创造美

创造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来源,是人类智慧和思维的体现。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创造的开拓者。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思想、有文化、能创新的全能型人才,传统的理论式授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责任不是如何教,而是让学生如何学。美术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去积极的分析、主动的发现、激发审美意识、深入挖掘自身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学会融入自己的想法,努力的去创造表达美。例如,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赏析西方艺术家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让学生首先对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故事和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了解,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生活的观察进行自主创作,当然表达的方式不仅限于绘画,还可以通过诗歌、音乐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拓展了他们的创作思维,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三、结语

篇2

审美教育本质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只有在声乐演绎中,调动出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力,去领悟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景和意境,才能真正的感悟音乐。老师在进行声乐作品教学时,先为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简短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对作品的背景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不断的聆听和回想,感知音乐作品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将作品中展现的美感进行不断的深化和理解。每一个声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形象,所演绎的情境也各有不同,有抒发离愁之感的忧伤,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不同情境的声乐作品带给听众的感受不同,当真正融入这个情境里,身临其境的体会音乐带给人的忧伤之美,喜悦之美。例如:歌曲《送别》,旋律响起,就带给听众忧伤、离愁的伤感之情,脑中浮现的画面也是夕阳西下,长亭古道送别友人的情景。歌曲《欢乐颂》则是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只要心中充满热情,就能消除一切分歧,大家都能团结成兄弟,真心诚意的相亲相爱。不同的音乐情境,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培养学生多听,多了解更多的声乐作品,更深切的融入音乐的情境里,亲身体验音乐的情感与美感。

二、结合词意,感受声乐的文学美与音乐美

声乐是以语言的表达的音乐形式,声乐可以通过歌词直观的表达出音乐所要体现的情境。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学,词意的理解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由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所组成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声乐教学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但歌词能让这些形象具有画面性,给人如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通过歌词的描述,眼前就能展现出炊烟袅袅,小河流淌,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丰收富饶的画面。激起学生对丰收在望的田野,充满无比喜悦的心情,用生动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想要为之而歌唱的欲望。歌词的语言所构成的文学性形象,不仅蕴含了文学性也具有音乐性。也就是说,文学与音乐,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审美通感,而且在互相转换过程中,还不断丰富甚至创造着美,所以,在声乐艺术中,词是歌曲的核心也是歌曲的灵魂,好的歌词能与音乐水融,起到乐心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教声音,同时还要教学生们把握好声乐作品的文学美与音乐美的完美统一。使学生在演唱中更好的将二者结合起来并表现出来。

三、注重“声”“情”并茂,展现审美教育的本质力量

声乐属于听觉艺术,审美过程的完成,是从听觉开始,只有演唱者美妙的歌声满足了听总的审美需求,才能是他们对歌声进行联想,想象,从而达到情感审美体验。情感审美是种人心理的反映,声音的美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轻视情感的审美。情感的表达需要力求真实,演唱者要具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演唱者的真情实感是演唱情感审美的重要特征。声音是声乐教学的基础,情是声乐美感的核心,只有当“声”与“情”有机融合,达到声情并茂,学生才能从声乐教学中学会本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对声乐美学的审美鉴赏能力,体现出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力量。在声乐教学中,不单是使学生的语言清晰、学好呼吸、共鸣达到音质优美,更多的是使学生演唱具有风格鲜明、情感丰富的表达。当然声音是表现具体作品直接媒介,也就意味着不能忽视或排斥声音的作用。相反,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能够使歌唱者把声音处理的更好,而歌唱者的水平也会更完美一些。声音中囊括着感情,感情则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光有“声”的演唱,音乐作品是没有灵魂死物,只有二者相互依托,以“声”表“情”、富“情”于“声”,所演唱出的音乐作品才会生动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影响。在声乐专业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要体现审美教育,不只是指导学生演唱技巧的运用,而是从感知、想象、情感等方面告诉学生如何应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去认识歌唱、参与歌唱、融入歌唱。因此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歌唱观念从单纯的声音思维中解脱出来,才能把情感投入到声音中。“信,辞欲巧”,这对歌唱来说,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唱歌既要唱声,更要唱情,歌声动听,感情真挚,声情并茂,才能唱的感人,扣人心弦。真正传达到传情达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累积声乐鉴赏能力,体会不同风格的声乐美

声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单单只来源于声乐作品的聆听和演唱,生活阅历的体验,也能提高自身对音乐的领悟。一些歌曲能在一瞬间触动人心,不单单是音乐本身的魅力,自身的类似体验更会加速对歌曲的感触,让人为之动容。声乐艺术的审美是一种心理过程及情感表达,是人们通过日积月累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结果。所以声乐审美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感受身边的人和事,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仔细观察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里的情景变化,毕竟艺术源于生活,从最根本的地方感受生活艺术的美感,在通过声乐艺术,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表达给听众。要提高声乐鉴赏的审美能力,仅仅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日常生活的日积月累,将声乐作品融入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力和联想力,切身的感受到声乐作品所传递出的情感。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通过对声乐作品的鉴赏的累积,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不同类型声乐作品所表达的精神和情感。例如:《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等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声乐作品,抒发了抗战时期的革命豪情和爱国精神。《茉莉花》、《信天游》、《阿里上的姑娘》等语言淳朴,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声乐作品。声乐作品风格多种多样,有慷慨激昂能激发斗志的,有热情奔放渲染喜悦心情的,也有婉转生动抒意的……理解不同风格的歌曲,不仅能提升自身对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更能为自身的演唱注入情感,给以听众心灵的触动。大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的累积,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也能通过音乐艺术,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情感,并从这些情感中感悟音乐,感悟人生。

五、把握审美教育方式,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

篇3

关键词:舞蹈;审美教育;艺术;兴趣

闻一多曾说过:舞是生命情趣最直接、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舞蹈是一种流动的艺术,舞蹈的美蕴藏在人的身体的运动之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与强大的感染力。在高中对学生进行舞蹈美感教育或者是美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锻炼与塑造学生坚强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1舞蹈与舞蹈审美教育

舞蹈是直接作用于人自身生命质量的艺术,是通过人的形体运动来实现的艺术行为,“舞蹈是艺术通过人体优美的动作和造型、节奏和情节,对人们一个时代生活中美的理想和愿望、感情和幻想的反映和体现。”舞蹈内在本质是抒情性,借助人的肢体语言来阐释美的意蕴与境界、通过节奏的跳动与韵律的和谐,在流动的时间与空间中,引发人们产生联想与美感,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舞蹈是以舞蹈动作为艺术手段,表现的是语言文字等难以表达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以及人内心深处细腻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舞蹈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自我内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审美者可以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寄予舞蹈者的情感,表达与传达出舞蹈者的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特点。舞蹈作为艺术与文化形态,反映了历史、地域、民族文化,并形成美的认识。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与目标的教育,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音乐伴奏,特定的服装,有效的道具,贴合舞蹈的布景,特效灯光等元素展现特殊的文化内涵,舞蹈者通过生动的表演、具体的形象、融合各种文化内涵与元素,激发观众的情感产生心灵与情感的共鸣,进而在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和提升舞蹈观赏者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建立学生的舞蹈审美体系,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与审美的鉴赏者,必须开展舞蹈美育教育,通过舞蹈寄寓的文化观念、人生哲理、道德责任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2开展舞蹈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美育,以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美学观念、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健康。舞蹈是一定社会内容感性形象的体现,人们通过舞蹈的美展现出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思想、情感、理想与愿望的肯定。因此开展舞蹈教育有助于学生感受到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发扬这种情感。舞蹈不仅仅是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形态,蕴含丰富的历史与民族文化,而且我国有着悠久的舞蹈传统,开展舞蹈美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化与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同的舞蹈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感、进取精神,在舞蹈中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染与冲击,陶冶性情,培养优美的情操,使学生真正成为舞蹈的爱好者与鉴赏者。舞蹈者表现出来的舞蹈所具有的舞蹈美直接作用于观赏者感官,引起的一种愉快、舒畅,乃至于振奋与激越的主观感受与心理反应。舞蹈艺术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表现的主体是人,舞蹈是人的艺术。劳动、爱情、战争等舞蹈题材,表现出人具有的情感、理想与愿望,彰显出人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不竭的生命力,舞蹈艺术展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舞蹈化,使舞蹈具有强大的审美感知与感召力。古有“舞以达欢”、“舞以宣情”,舞蹈内在本质属性就是抒情性,舞蹈是不仅是人的艺术与文化,更是表情艺术,是最直接表现人的情感的艺术。舞蹈作为人体动作艺术从自发到自觉,是客观外界事物引起的人的喜怒哀乐等主观世界的心理反应。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有相同的道德标准,怀揣共同的理想。舞蹈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表现的是生活中的诗意和思想感情的美好与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舞蹈作品给予人们在精神上的需要与渴求,在生理上达到快慰,在心理上升华为审美享受。进行舞蹈美育,建立学生的审美鉴赏体系有利于感染学生的思想品质,陶冶学生的人格与情操。舞蹈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理融于情,对学生的人格产生直接的塑造作用。舞蹈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主动地、充分地把握其感性和理性、情感与理智,其人格便因此而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如余秋雨所说,艺术修养是一种在审美范畴内感悟生命的能力。艺术修养是个体性的更是社会性的人格修养与素质。古人讲“气韵”,在舞蹈中“气”可谓是运动的人体,而“韵”则是节律。在舞蹈美育的过程中以审美体验为主线,展开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以舞蹈鉴赏为媒介,融合历史、文学、哲学、音乐、美术、服装、化妆、运动等元素,与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相结合,焕发学生的美感体验。舞蹈的动静与悲喜在音乐节奏的跳跃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舞台画面的构图与色彩,是以美术的线条和色彩为基础进行渲染和营造,等等。都体现出舞蹈审美鉴赏的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沟通、渗透与综合,扩大学生的舞蹈美育范围,建立学生深厚的审美底蕴,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开展舞蹈美育建立学生的审美体系

3.1激发学生热情与兴趣

舞蹈美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舞蹈作品是学生获得最直接、最直观、最有触动力的方式。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循序渐进地启迪和诱导学生,在舞蹈作品中感知美、鉴赏美、表达美,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克服审美恐惧心理。舞蹈作品的鉴赏不是孤立的,应将其放在历史与文化背景中,综合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灯光等各种元素,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活他们头脑中丰富的想象,从“具象”的舞蹈动作中跳脱,把握舞蹈真正的“内核”与情感生命力,激发学生喜爱、鉴赏、表现和创造美的激情与兴趣。

3.2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展现舞蹈的美

舞蹈鉴赏作为审美活动,只了解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是不够的,主客体即舞蹈作品与学生之间还需要审美中介———教师的存在。在实际的审美过程中学生是有意或无意地观察与模仿教师的示范,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受到老师的启发作用对舞蹈鉴赏与审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的美感是舞蹈者心理现象与综合文化素养在他们身体动作上的集体体现,在舞蹈美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够对舞蹈教材有充分的理解与表现,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能够感染学生,那么审美过程中的审美中介就有可能失去效用,削弱甚至是阻碍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教师必须以饱满的激情与精神,借助标准、优美的肢体语言进行动作示范,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操,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悟与理解,使学生从审美的体验者与鉴赏者,上升为审美活动的表现者与创造者。

3.3联系生活实际,丰富舞蹈美育教学内容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舞蹈是人体的艺术,它最终还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可以这样说,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舞蹈美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增强自身的知识底蕴,更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题材的舞蹈,树立对自然、社会与生活的审美意识。美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处处都在。教师在挖掘自然社会与生活中的美的题材,始终是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丰富课堂教学,使舞蹈作品既贴合学生的实际诉求,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舞蹈美育的过程中提升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审美意识。

3.4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舞蹈美感体验

在舞蹈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传承传统教育方式的优势基础之上,灵活而合理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美育变得直观形象,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根据教学要求灵活调节舞蹈画面,力争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难以理解的动作或者是场景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或者是播放相关影片的手段,展现与此相关的场景与音乐,激起学生审美兴趣,将学生抽象的认识变得直观具体而生动,获得审美感性认识。教师通过展现具有舞蹈美的动作示范,启发学生想象,在现代多媒体营造的审美氛围中,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舞蹈是人体艺术,舞蹈美是人的主观审美感受,是人内心情感的寄托。开展舞蹈审美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格与气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舞蹈审美教育实际上是通过舞蹈反映社会生活,通过舞蹈寄寓道德感、文化观接受某种教育,加强学生舞蹈审美教育,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各方面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成长为一个舞蹈的鉴赏者,建立自己的舞蹈审美体系。

作者:吴迪锋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李惠利中学

参考文献

[1]董业平.如何在舞蹈形体课中培养学生的形体美意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l):114-115.

篇4

音乐的审美从本质上来理解,便是对于一个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进行感悟、理解与评价的一种艺术表现能力,这是在现今高校中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高校当中的音乐教育教学开展不仅仅需要在形式上与听觉上满足学生们对于审美的期望与要求,并且还需要在更深层次上,满足学生们的思维价值以及审美思想。如同黑格尔曾经说过的那样:“音乐是世界上作为富有情感的艺术。”所以,音乐教育教学作为其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在对于培养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理念以及促进高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等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审美教育非常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心理

音乐审美教育是可以积极有利地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的,音乐审美教学活动不单单能够锻炼出学生们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还能够让学生们在那些优美的音乐作品当中感知到现实社会之外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他们会在其中欣赏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发现更多以前不曾发现的细节。不单单如此,音乐的审美教育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之美的同时不间断地激发其自身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以此便可以促进他们提高自身对审美的直观感悟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

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过:“音乐是可以在心灵道德建设方面产生某种奇特的作用的,因此,音乐是可以成为培养社会中优秀男女青年公民的一项基本手段。”高校当中实施开展音乐审美教育课程有很多目的性,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作用便是对高校学生们的身心进行净化与熏陶,这可以促使大学生们形成非常高尚的道德情操。音乐审美教育课程还可以使高校的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丰富自身的艺术情感,从而获得高雅的审美享受,并且学会自主追寻美好的事物,如此,他们的心灵便会在这种美的陶冶之下得到升华,在接受高校中的音乐审美教育时,获得高尚情操的培养。

(三)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开展还能够促进高校中师资

队伍力量的提升在高校当中实施开展音乐审美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为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一次全新的体验式教育,对于其授课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许多的高校教师因为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授课的过程中只专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这对学生们来说,是很容易促使他们产生厌恶抵触的心理情绪的。教师应该注重现代化教育要求的新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以学生创新性思维为核心的新式教学理念,并多增设一些师生互动交流的环节,音乐审美教育课程的开展是可以让这些高校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得到改变和完善的。

二、目前高校中音乐审美教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的广泛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其中与传统文化教育毫不相关的音乐教育课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仅可以确保其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向更为良好正确的方向发展,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于是音乐审美教育受到了许多高校的重视。可是,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实际教学开展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阻碍它上升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高校中音乐审美的教学内容过于片面

按理说,音乐艺术教育走入高校的课堂本是应该将其自身全部的艺术美感都展现给学生们,但在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不一样的乐种是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审美感受的,如果想要让高校学生们真正感受到音乐艺术的核心美感就应该让学生们更多的接触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可是当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之中,其传授的课堂内容大部分是西方音乐内容的讲解,而对于我国的古典音乐或者本民族的传统音乐都没有太多的讲解。当然,西方音乐一直作为音乐艺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也拥有着许多难以匹敌的独特魅力,但毕竟它依然是单一的,片面化的,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大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认识产生误区,他们的审美视角也会变得极为狭隘,甚至还可能在思想上产生崇洋的趋势,这于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教学内容的片面性还会表现在具体音乐作品的讲解上,有一些高校的音乐教师只会带领学生们去欣赏单纯的音乐作品,而从来不去为学生介绍讲解音乐家在创作其作品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这种片面的教学方式是会让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感受其音乐背后的真正的美,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错误的。

(二)高校中的音乐审美教学方法还存在着诸多弊端

音乐课是一门非常具有艺术性的课程,它并不是非常形象化的内容,与传统的文化理论课拥有着显著的差别,它需要的绝不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是应该从艺术性的角度来传授音乐。可是显而易见的是,很多高校音乐教师都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潜移默化的沿用着过去的文化理论语言进行教学,这便使音乐审美课程的开展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这样做,不单单违背了音乐审美的核心价值趋向,甚至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观,这是非常不利于他们音乐修养的提高以及音乐审美水平的提升的。

三、针对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内容的现状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

(一)高校领导理应注重起音乐审美教学的培养

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将自身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提高,从根本上注重起这项教育教学内容。并且,高校的领导们应该在合理可实施的范围之内,适当的增加音乐审美的教学课程,音乐审美绝对不单单是一个审美能力的培训机制,它是能够让学生从欣赏音乐到认知音乐再到学会审美及评价的一个系统过程。只有拥有了充足的课程时间,才能够保证音乐审美教学课程的有效实施开展,才能够确保其教学内容的充足丰富,这样也更利于学生们对于音乐之美的领悟及掌握。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给予财政方面的适当支持及在制度上给予一定的保障。

(二)高校的师资队伍也应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审美素养,方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高校的音乐教师肩上承担着一份不小的责任,那就是向大学生们传授其音乐审美教育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以及最终确立都起到了非常重要关键的作用。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们一定要努力将自身的音乐修养提升,还要从音乐艺术为基准的角度上去传授音乐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够引导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树立起良好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从而促进他们对于音乐审美思维提升,让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走上更高的台阶。

四、结语

篇5

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就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体现,而审美教育的实施当然离不开美术教育课程的发展,在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审美个性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个性对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审美个性的不同,才能创造出丰富且别具特色的审美对象来。同时在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审美个性的发展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的喜好、能力、素养各有差异,而审美个性肯定也会不尽相同。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其中个性的发展较为关键,这一点已被人们所认同。审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在美术教育中无疑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众所周知,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专业的艺术家,美术教育的目的既是开发思维、提高能力、开阔视野。但最重要的是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净化心灵。另一方面,美术教育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美术知识,通过不断的感受、体验、鉴赏、品评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和了解已有的艺术手法、形式、风格的基础上,并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这些技法和技巧,并对现有的风格特征与个性特色根据自己的所学去进行综合的评判,不断对自己的审美标加以反思,提高艺术观察力与敏感程度。审美教育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培养是美术教育中的重点;离开了美术教育来谈审美个性,就如同人离开了空气,审美个性也将变得毫无意义。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鉴赏与品评优秀的作品及对作品的感悟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具体是通过客观形式的比较及对作品韵律与节奏的把握及美的规律的领悟和研究,从而把握形式美,培养和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富有想象能力及自由发挥的创造性等。然而美术教育正是能把具体的蕴藏着情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供其欣赏品味和领悟,从而收获不同的情感体验与境界的享受。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造出来的美术作品,都能体现所在社会时代的历史背景,包含着对人类真善美的不同追求;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历史文化背景加以了解也可感受作者蕴含在作品中丰富的情感,领悟其中意境,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高审美趣味,陶冶审美情操。美术教育不较之于其他学科来说,他更为灵活性,没有绝对标准,也不会存在绝对的对错,自由认识上的差异与审美上的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自由,也不会感觉到压力,心情会比较的放松和愉悦。所以美术教育符合形象性,自由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点,是审美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二、美术教育中发展学生审美个性的途径

(一)尊重学生审美个性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画画的材料也丰富多彩,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各种需求,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更加方便了美术教育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去影响或者干涉学生的审美喜好,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审美喜好,应该多选择一些风格迥异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选择性的学习。在讲解或分析作品时,切忌绝对化,鼓励学生在画画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要有创新精神。大胆的去尝试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清楚看出学生所要表达的情感,顺着学生的逻辑思维,找出学生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优点;学生的画,往往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们要指出一些手法上的不足,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并客观评价自己的作品。

(二)重视师生关系的培养

美术课现在之所以备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美术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体会和美的享受。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是同教师一起来欣赏美和创造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一件属于师生共享的艺术品,双方不是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是相互影响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第一种模式,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只是一个演讲的角色,是课堂上的主体也是主导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听讲,强制的接受教师所讲内容,听从老师的安排,赞同老师的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想法,更加谈不上一点点的反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教,学生单方面的听,师生关系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任何的交集,更加不可逾越。现在美术课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相互影响的;教师往往与学生一起来欣赏美和探讨美,从而创造美。教师在授课时,要多多考虑怎样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避免那些不良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一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思考的方向也不同,所画出来的画也各具特色。要知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艺术,探索艺术,创造艺术的能力并有自己独立的审美观。

(三)编定适应学生审美个性发展的教材

美术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而教学的依据是教材。传统的美术教材主要偏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要学会一种甚至多种技法,是很困难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与接受;而美术教材知识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更加增大了学习的难度与高度,渐渐致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了兴趣。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在编制教材时要遵循一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要灵活,能让学生有选择的可能;二是教材的内容要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样有利于个性的展现及审美情感的流露。使学生确立自我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与自我表达的自信。

(四)寻找适合学生审美个性发展的方法

随着科教改革,美术的新教材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发展和情感的交流。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寻,人们依照美的规律,创造了这个世界,同时也依照这个规律来发展自己,在评价学生审美个性时,要考虑到学生多个方面,体现其主体性,从而突出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多种功能,要意识到美术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审美教育深入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中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感受美并创造美,最后去实现美术的审美价值。

三、结语

篇6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

音乐欣赏并不是说单单听懂音乐的旋律与歌词的大意就可以了,而是应当对音乐背后蕴藏的深层含义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向学生传达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一定的联想与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层次上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挖掘,而后体验音乐带来的真正美感。所以大学生在一系列的音乐欣赏活动中,能够得到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想要理解音乐带来的真正美感,就必须要能够听懂音乐,而高校音乐欣赏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听懂音乐,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感受音乐的能力。在一些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得到音乐感受能力的提升。所以说,在大学阶段开展音乐欣赏课,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进而感受到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感。

(三)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可以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正是如此,音乐审美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只有将一些相关的音乐信息在脑海中储存起来,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将自身捕捉音乐艺术的能力提升,同时使自身审美的体验得以增强。

(四)提升学生在音乐鉴赏上的能力

不管是何种审美活动将,都要求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对音乐进行审美时亦是如此。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获取到很多同音乐相关的知识,将自己对音乐的认识程度提升,在不断积累这些知识的同时,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亦能随之得到相应的提升。所以,高校音乐欣赏课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其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

二、提升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育时,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音乐作品内容以及类型的多样化,不仅要有民族音乐作品,还要有古典音乐作品,同时也不能少了流行音乐作品。只有将学生在音乐欣赏课涉及的范围进行扩大,才能使学生不被音乐欣赏的教材局限住,进而在音乐欣赏过程对情感进行不断地积累,逐渐将自身音乐审美的能力与素养提升。

(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主体对美的一个总体看法就是审美观。处于不同文化、时代以及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都会表现得各不相同。从大学生的角度思考,将真、善以及纯朴视为美就是正确的审美观。所以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正确的审美观传达给学生,进而使心灵、生活与社会都能够得到美化。尤其是针对不同音乐作品的不同音乐艺术水平,教师更应当对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加强引导,避免学生错误的追随一些价值庸俗的“音乐作品”。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音乐主体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记忆能力,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教育时,应当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培训。可以将着手点放在一些结构简单的、内容短小的作品上,逐渐的由小变大、由简入难,使学生反复聆听一些音乐作品,在此循环往复的实践活动中,令学生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以及和声等进行了解与熟悉,进而培养学生将音乐的表达形式同音乐的主题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对音乐作品产生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对审美体验进行不断获取。

(四)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人们在对某些事物或者是活动进行认识时表现出的倾向性意识就是兴趣。学生只有拥有了欣赏音乐的兴趣,才能自发地参与到音乐审美的活动中,进而形成一种音乐审美情趣。教师不仅在要音乐欣赏中为学生构建出一个良好的音乐气氛,还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语言来体现自己对音乐审美的不断追求,影响并加强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不由自主的欣赏音乐,将欣赏音乐的兴趣提升,最终使自身在音乐方面获得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结语

篇7

①远足工作的系统构建首先是选择恰当的主题和任务,因为主题不同幼儿活动的兴趣和内在动机不同,那么幼儿在远足活动中的心理反映就不同。主题是一个活动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性质,通过任务引导幼儿参与进来,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定向,心理进行激发,才能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对远足活动内容、形式、方案设计的策划,舒适安全第一,人性化教学第二,因材施教第三。通过精心的设施、材料准备,适当的感官刺激,知识点的准确穿插,以求最终达到教学与环境相结合,活动与生活相结合,时间与环节相结合的目标。最后,远足活动是教育的持续,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吸引儿童参加活动还不足以保证教育的效果,只有从旁边获得评价有益的结果才能带来满足今后并诱发今后的行动。因此,教师应该在远足活动结束后对幼儿进行记忆强化,在活动以后的教学中时时帮助幼儿回忆,最终提升幼儿的经验认识。

②街头艺术激发审美情趣的必要性研究幼儿在幼儿园的审美情趣主要来源于传统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培养,所接触的大多是画纸画布上的艺术作品,种类大多为油画、国画、水彩画等,作画的材料多为各类颜料、水彩笔和油画棒。容易让幼儿在脑中形成固定思维,认为美术就是这个样子。而街头艺术打破了这种思维定性,无论是在创作地点、创作材料还是表现形式上都给幼儿带来全新的感受,不仅极大丰富了幼儿对艺术形式的感知,更大大拓展了幼儿的艺术想象空间。只有打破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单一性,激发审美情趣的多元话,才能使幼儿在艺术创造力上天马行空。

③街头艺术激发审美情趣的可行性研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激发审美情趣的主要手段。在街头艺术的活动中,幼儿因为自身的兴趣始然,同时又在观察、触摸和联想中获得了自我享受。街头一件件表现方式各异的艺术品,老师的循循善诱,幼儿的全身心投入,激发了幼儿在审美中的喜悦感、自由感、质疑感、惊异感等,调动了审美潜力,产生了审美激情。

于是,街头艺术在激发审美情趣的可行性上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提供的审美素材丰富而且角度各不相同,好比同样是雕塑,其作者的创作构思和表现手法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其实也是有各自喜好的,他们总会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艺术作品,主动地激发自己的审美要求。二是街头艺术的审美中出现的闪光点多。美是通过媒介展示出来的,而这些媒介往往具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局限性,在户外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直观媒介更多一些。因此,在远足活动中,当幼儿更贴近自然,更贴近生活,那么审美过程中的闪光点也会更多。

二、具体研究过程通过对本园幼儿三个月一系列远足活动的总结,课题组准备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细化总结,主要从审美价值的不同角度,幼儿在不同街头艺术中的不同表现在以及审美情趣培养中的细节把握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审美价值

1、“街头艺术”和幼儿的成长相结合

(1)静态“街头艺术”的欣赏教育如:雕塑、涂鸦墙、广告牌、橱窗艺术等等都属于静态的“街头艺术”。欣赏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从自然环境中发掘美好事物,了解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是欣赏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丰富了他们的美感经验,才能提升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元素、不同心情去“读”懂美术作品中的美感和内涵是欣赏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幼儿的感官主要来自于色彩、线条和形状,而意境则需要老师去启发,如从马风驰电掣的奔跑图画解读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从欧陆风情建筑群解读外国的文化;从斑点狗群去解读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等。

(2)涂鸦审美教育涂鸦墙在南汇惠南镇的街头时常可见,而幼儿正是一个喜欢涂鸦的最广泛的群体。4岁左右的孩子在涂鸦的时候往往没有顾虑,创造性很强,我们把这一时期寓为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们喜欢随心所欲地去画,不愿意接受技法的限制,没有比例空间的概念,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随意夸张某一部分。涂鸦是一种原始表达愿望的潜意识体现,在涂鸦中帮助孩子们保持主观的意志和夸张的手法,并借助外景色启发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最终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孩子间互相交流彼此对涂鸦墙上面图形的各自看法,主动参与实际的涂鸦绘画中,对审美教育效果来说会更好。

(3)动态“街头艺术”的人生观启发街头献艺、街头表演、行为艺术等等都属于动态的街头艺术。远足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贴近生活,而贴近生活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幼儿大多都是好动的,而让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表演中去,不但增强了幼儿的体力和脑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老师适当的表扬,让孩子们在街头表演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对于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非常有帮助的。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美好,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心,不正是审美情趣的最高要求吗?通过街头献艺的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的汗水创造了社会效益,老师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奉献的意义,乐于帮助他人是种美德等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2、街头审美的人文价值很多的雕塑、建筑、图画都是以文化为载体,浓缩人类文明,包含丰富的礼仪形式。它们所体现的对春天的期盼,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天伦之乐的享受,对先烈的缅怀,对亲情的寄托,对友情的珍视,对情绪的宣泄,对人性的回归,对和谐的追求,它们所具有的伦理道德、文化审美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具有潜在的人文生命力。远足的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街头审美则是自然与社会、人与伦理秩序相得益彰,艺术与道德的合理结合。这正体现文化即人化,意味着自然的人化,人自身的人化。通过街头艺术实现人文氛围的浸染,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传播,促进幼儿良好人格、气质、修养等稳定内在品格的形成。

(二)幼儿在街头艺术活动中的表现

1、群体表现(分为:高、较高、一般、不高)

街头艺术类型兴趣集中度注意力集中度活泼指数相互交流程度

雕塑较高较高高高

店面招牌一般一般不高较高

涂鸦墙高较高较高较高

各式建筑一般不高一般较高

橱窗艺术较高一般较高较高

根据上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街头艺术的活动中,不同种类的街头艺术其优势具有很大差异。综合来看,雕塑和涂鸦墙最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究其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幼儿的爱模仿,二是幼儿的表现欲。雕塑的生动形态往往能让幼儿在模仿中增强物质的形体认识,同时幼儿的涂鸦欲望仍然很强,如果在街头艺术中将幼儿引入实际的涂鸦活动中,可以更加广泛和迅速的调动起幼儿审美情趣。同时,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哪种街头艺术,幼儿之间的互相交流都明显要比在幼儿园多一些。这就说明,幼儿在街头艺术活动中产生了沟通欲望,而这一时期正是幼儿语言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街头艺术锻炼了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语言的能力,也对艺术性语言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一定程度也促进幼儿审美能力提高。

2、个体内在精神表现和意志品质表现(积极的方面)

内在精神表现:①愉快②热情③求知④个性⑤专注⑥自由⑦放松

意志品质表现:①热爱生活②互助③理解④独立⑤坚定

【静态街头艺术】内在精神表现意志品质表现

雕塑①③⑤⑥⑦①④

店面招牌①③⑥⑦①

涂鸦墙①④⑤⑥⑦①②③

各式建筑①③⑥⑦①

橱窗艺术①⑤⑥⑦①

【动态街头艺术】

街头献艺②④⑤①②③⑤

街头表演②⑤①②③⑤

行为艺术④⑤①④⑤

根据上图来分析,内在精神方面,静态街头艺术活动中,幼儿们内心相对放松,并且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兴趣盎然,普遍感到愉快;而动态街头艺术中,幼儿相对感觉到拘谨,由于过于专注或者紧张,并未表现出太多的愉悦感,但是他们却在意志品质上获得了提高,因为通过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幼儿学会了相互理解,并慢慢懂得坚强和独立。我们也欣喜的发现,无论是静态街头艺术还是动态街头艺术,幼儿都会更加热爱生活,理解生活。

(三)审美情趣培养中的细节把握

1、动作和语言上的把握街头艺术的形体模仿是促进情趣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把“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形式引入到去街头艺术的审美中来。如观看海螺雕塑的时候,老师此时就拿个道具放在背上,然后弯着背模仿海螺的缓慢移动,然后询问孩子们:海螺是怎么走路的呀?孩子们争相模仿的时候,就再进一步提问:海螺为什么要背这样一个重重的东西呢?让孩子自己讨论,最后再揭示答案:海螺是为了要保护自己。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形体把孩子们仿佛带进了海洋世界,让孩子们不但增长了知识,也形成了更加形象主观的思维习惯。

2、艺术上的“突然进入”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在课堂上如此,在户外更是如此了。老师应该周密的作好前期安排,就如同话剧表演的舞台布置一样,给孩子设置引人入胜的“艺术跳入”环节,通过对孩子的感官产生刺激,迅速吸引他们的眼球和耳朵。例如在瓦罐喷泉的艺术审美上可以实现让喷泉的管理单位将水关闭,让孩子们在喷泉旁边观看的时候突然让喷泉展现出来。用一种“突然进入”的视觉或听觉美感去提升孩子们的审美情趣,老师这个时候只需要当好一般导游的角色就行了,让孩子们自己多看、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艺术的真谛。

3、消除影响老师要十分注意审美对象的两面性,一方面审美对象可能促进审美情趣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老师要权衡利弊。因为孩子知识经验有限,辨别是非能力差,而又喜欢模仿。孩子欣赏艺术作品时,尽量避免提及那些消极元素。幼儿的自制力普遍较差,还不完全具备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懂得对幼儿的习惯培养,景区内出现的例如乱扔东西、践踏草坪、折花攀枝等行为,要及时作为反面教材对幼儿进行教育,消除外来影响。

三、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1、创设环境引导感受

通过一系列活动,我们已经对主题策划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发现在街头艺术活动中创设环境元素能引发幼儿更加直观地对美产生一种认识和反映,包括场地选择和划分,优美作品的选择,整个氛围的营造,主要是环境中的背景和音乐。

2、和谐交流激发爱

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关系时能产生的一种愉快心理体验,交流的和谐感对人的心理情绪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除了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外,在街头艺术活动中,一旦发现幼儿之间相互友好、帮助的行为时,老师应及时地让幼儿知道,这种表扬可以激发幼儿彼此间的互相理解,为审美情趣的健康形成奠定群体基础。

3、从评价美到表现美

审美情趣的真正提高,不应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应该让幼儿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评价美是幼儿与幼儿间,幼儿与老师间的互动,而表现美是幼儿和自己,幼儿和这个客观世界的互动,幼儿要健康成长就必须战胜自己,融入世界。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幼儿评价美的基础,积极为他们创造表现美的平台,例如举办服装表演、涂鸦大赛等等,激发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原始动力。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篇8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课件下载┆教学论文┆实用文档┆个人简历┆论文中心┆演讲稿┆考试相关┆党团社会┆职场技巧┆作文园地┆法律文书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书->语文论文->教学内容退出登录用户管理

赞助商

栏目导航

·语文论文·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政治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历史论文·地理论文

·生物论文·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体育论文

·信息论文·德育论文

·教育法规·课程改革

·家长频道·教育管理

·教程指导·班主任论文

·教育综合

最新推荐

·用反证法解遗传题的几点

·愉快教学法初探_生物论文

·注重初中生物教学,提高

·转基因动物制造的药品被

·转基因羊的诞生_生物论文

·关于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

·关于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吗?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课件制作技巧略谈_生物论

·CAI课件的编制原则_生物

·“根的形态”一节中多媒

热门文章

·大气温室效应和全球

·保护生物多样性_生物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

·浅谈纳米技术_物理论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动植物基因工程介绍

·数学家名中英文对照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

·[图文]小学音乐课改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

相关文章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发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

·中小学创新教育及其

·发挥地理优势渗透美

·通过中学化学教学渗

·[图文]中学物理教育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美

·中学外语课堂教学中

·数学新教材中美育因

·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

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_语文论文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6-12-1222:46:28人:yujklj68kfg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作者]李丽

[内容]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却是许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轻视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认为无须美育而人自能审美,或认为审美无关宏旨,因而美育无甚意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讨论。

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客观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是,人们并非天然地就能进行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客观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审美的客观条件和素质基础,主体不具备审美意识,审美仍无法进行。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产物。由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培育形成“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观美才能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主客体之间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概而言之: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要具备审美意识,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3)]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美育之重要,还在于它对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着促进作用。在这里,只侧重谈谈它对德育、智育的促进。

美育的内容是培养审美意识(美的观念),德育的内容是培养道德意识(善的观念),智育的内容是培育科学意识(真的观念),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育能够对德育、智育产生促进作用。

审美意识中渗透着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审美意识是求美: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美的属性。二者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求美的审美意识必然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础的。从最一般的如形色声动静等观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认识、把握,离开这种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对于主体根本无美可言。我们对高山、大海的审美反映,就绝不只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对“真”的认识的性质的。特别是对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反映,更有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因素,如对,对《红楼梦》的审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对特定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了解,如果对此无科学的认识、把握,断不能对它们的重大审美意义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和深刻的审美理解。

审美意识中积淀着道德意识。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了道德意识(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实践活动是否合乎主观目的、需要的反映、认识,是一种社会功利观念),其后,才从中孕育出审美意识。因而,审美意识在产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识的,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审美意识一旦产生,就开始逐渐从道德意识中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发展,以自己独特的似乎无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观实践,可以“不顾任何实用的考虑而喜爱美的东西”。[(5)]然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与之根本无关甚或相反的东西,不可能被感受为美;所以,分化独立出来以后的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尽管可以不与个人当前的实用功利发生直接的联系,在根底里却仍然包含着社会功的利性质,潜隐着比个人直接功利目的远为深广的社会功利目的、需要。总之,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虽不等于道德意识,却必然包含着道德意识,只不过它有道德意识的内容和效能,是体现、实现于比较曲折间接的形式里而已。

审美意识中含有科学认识因素和伦理功能性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同时,当然就能间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可见美育确实是不可缺少不容轻视的一种教育。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问题的讨论便推进到: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美育?总的说来,美育应该且可以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从而得到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就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应包括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认识仅止于此,无以理解它为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对此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必须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教学实施、贯穿、强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讨。

1.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意识是存在的产物。没有审美对象的存在,绝无审美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6)]“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7)]培养审美意识的美育之实施、实现必须以审美对象为先决条件。而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显示了实施美育的优越条件,为美育提供着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性既是语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语文教育的巨大优势。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作佳作。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现。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语言上有着美的品质,不失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结晶,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既然语文教材以美为其本质属性之一,因而语文教学就必须贯穿着美育。必须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作出审美感知,进而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析,否则,学生一开始就会被阻隔于艺术形象之外,进入不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当然也就不能体察作品意蕴和艺术特点,即使是进行主题分析归纳也很难,因为作品的主题是潜藏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之中的。不作审美启发引导,只作理论性分析,只能是对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粗暴,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识性教学任务,其主题归纳、形象分析、特色指点等都必是隔靴搔痒、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东西,无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质的统一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乃是势之必然。

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塑造美的心灵,都是美育的途径。但是,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谈到社会生活美和文学艺术美时曾指出:“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8)]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美入手去进行美育就能实施更高层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学美育中,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径。其中,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自然地应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3.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中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中学不宜开设专门的美学理论课(即使是大学,也都是在较高年级才开设美学课程),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便只能交给艺术类学科去完成。音乐与美术当然是美育的基础课,且相当专业化,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实在太少(大多数高中取消了这两门课程),实难起到完成中学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而语文是学生的主课,是学生接触量最多的学科(其学时占中学全部学科总数的30%),且其内容又集中了深广的美。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而又有效地实施美育。

凡此种种,已足以证明: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语文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美育。

篇9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

音乐审美教育教师通过音乐给人的审美体验,培养人的音乐技能,最终实现人的综合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音乐审美教育结合力感性体验和理性指导两个部分,在具体教育中,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为重点。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健全;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二是全面贯彻审美形态教育。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对不同作品形态的音乐的认知能力,传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理论,锻炼学生的音乐技能。三是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辅以其他教育。通过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穿插其他教育,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音乐审美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一些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偏离,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许多学校往往把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作为音乐教育的重点,不注重音乐的审美功能的发挥。二是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学没有体现出审美教育的优势,没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因素。三是教学理念没有得到贯彻,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体现,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理念,依然只是注重音乐理论教育与音乐常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会降低,对音乐教学十分不利。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和音乐体验,注重音乐带给学生的愉悦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在实际教学中,要实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转变音乐教育的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育的中心,对教学工作起着指导和统帅之作用。教学理念是学校、教师等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和培养人才的方向,这种教育理念会通过教学实践作用在学生之中。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突出音乐教育的非功利性,从音乐本身的角度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改变学生在音乐方面存在的偏差。审美教育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作用于学生内心的音乐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改善音乐教学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良好的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较好的教学、学习效果。在音乐教学之中,环境则更为重要,鉴于音乐这门学科的特点,它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还要有一个良好的视听氛围。因此,在音乐教学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干扰的因素,同时还要创造一个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氛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课堂上的音乐出现过大或是过小的状况,避免音质过于刺耳,在做音乐示范时,一定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避免在示范过程中出错。

(三)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读吟诵;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学审美教育是以塑造全面发展、健全个性为最终指向的情感教育,它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内在潜能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曾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人物”―体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美育,因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关德育和智育手段”。

一、研读

研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自阅读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要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要求学生直接阅读原文,不使用参考资料。在有了初步的感受后,再结合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启发思考。阅读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比如诗歌教学中的阅读一般要以诵读的方式进行,诗歌的抒情性和独特的节奏韵律决定了诗歌的咏歌特征。诵读可以营造气氛,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气势、韵味、风格以及情感表达,更好地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小说的阅读方式可以选择默读,这样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考,更好地理解文章。默读时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思考问题,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戏剧的阅读原则上可以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角色的分配由学生在课前自己选择、自由结组。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保证课上朗读的效果。散文的阅读要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古典散文的阅读可以像诗歌一样诵读,现代散文则要根据文体风格加以区别对待,抒情性的散文也可以以朗诵的方式进行。像一些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具有平和恬淡风格的言志散文则必须注重静默品读。当然课堂阅读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刺激易产生疲劳,如果对于同一种文体采取同一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根据教学方法设计多样性的原则,即使是同一种文体,也要变换阅读的方式。比如同是话剧,古典戏曲就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现代话剧就可以先播放相关的录像片段,吸引学生通读原文。而小说的阅读,则可以根据选文的实际情况提示学生将精读、略读有机结合,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整体感知选文的主旨。

二、讨论

因为学生的气质、个性、经历、美学兴趣等方面因素的不同,故他们在审美接受中的领悟效果也因人而异难求统一。学生这种带有较多主观成分的审美见解,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正如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他们需要把自己对美的理解通过讨论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开展讨论交流时,教师应就讨论内容首先给学生适当作一些补充介绍,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有助于讨论的进行。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选好专题,启发学生用审美的视角,在同一审美范围内展开讨论,相互切磋。文学审美教育除了品词析句式的重点赏析外,还应以文学的形象性为出发点,重视联想对比,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的内容与形式,感悟美的本质与价值。审美教育离不开形象性、感染性,而文学作品的特征正是形象性和感染性。审美感知仅有零碎的片断是很不够的,还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使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得到深层理解。联想对比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想象方式,有利于学生从整体去感知美的形象,领略美的意蕴。当学生对作品中的美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将零碎、片断的审美直觉通过联想对比连缀成完整的艺术形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适时点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美、表现美。

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筛选,选择那些关乎课文主旨的,对学生学习知识有较大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将思考的过程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讨论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接受异己的声音,比较鉴别,修正完善自己的见解。讨论,不仅是思维的训练,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索,而且通过讨论,相互借鉴、互相接受,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发展个性的目标。热烈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各种观点在碰撞中也时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当然,这一活动要在教师的启发、带动下才能有序进行。

三、展示

审美教育中的接触美、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都是审美接受的中间环节、途径和方法,它们的最终导向是审美创造和审美表现。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中,不能忘记联系现实生活,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启迪智慧,挖掘潜力,让学生把在审美教育中获取的知识与技巧运用到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去,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自由作文,展示才艺,鼓励学生在开放的状态下创造美、表现美。

写作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情感、思想等各方面积累,发挥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表现欲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自由地、充分地去创造美、表现美。既可以通过自由创作进行审美创造,也可以通过扩写、缩写、改写等方式尽情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创新需要一定的自由开放环境,教师对学生应多鼓励多肯定,而不要人为限定学生的思维和创作。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不足之处又给予必要的指导,以达到在写作中创造美、表现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