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12 10:4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溶液、溶液、溶液、溶液、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氢气+氧气水
氢气+氧化铜铜+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略)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B.32gC.22gD.12g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gg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1)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与评价。
篇2
质量守恒定律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对比,能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能表示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能表示出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2、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3、通过阅读教材、示范、讨论,知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读法,能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难点: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计算。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采用“提出问题—探究方法—得出结论—解释和应用“的方式学习。
【知识准备】
知识回顾(阅读教材P94、P95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内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无数实验证明,
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
没有改变,原子的
没有增减,原子的
也没有改变。
【自主学习】
探究点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思考:化学方程式和文字表达式相比,不仅能
,而且还能直观反映
。
【总结】这种用
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探究点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材辅读(阅读教材P96内容,完成以下内容。)
点燃
【思考】:
化学方程式C+O2==CO2能提供哪些信息?你是从哪几方面考虑的?
1、表示:该反应中反应物是
,生成物是
,反应条件是
。
2、表示:该反应中碳原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个数比为
。
3、表示:该反应中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
,即
。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宏观意义
。
(2)微观意义
。
(3)质量意义
。
【练一练】你能计算出各物质的质量比吗?
点燃
4P
+
5
O2
====
2P2O5
【注意】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比时,应将
。
点燃
【巩固练习】说出化学方程式4P
+
5
O2
====
2P2O5的意义?
(1)表示
。
(2)表示
。
(3)表示
。
探究点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点燃
【思考】:化学方程式C+O2==CO2如何读?你应从哪几方面读?
【注意】“+”读“
”;“=”读“
”;化学式读成物质的
,
也要读出。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读物质:
和
在
条件下反应生成
。
(2)读微粒:每
和
反应生成
。
(3)读质量:每
份质量的
和
份质量的
完全反应生成
份质量的
。
点燃
【巩固练习】化学方程式4P
+
5
O2
====
2P2O5的读法?
(1)
。
(2)
。
(3)
。
【我的收获】(交流、展示及归纳)
【针对训练】
讨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如何读?
点燃
1、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S+O2===SO2
篇3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教学目标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定向的活动,教学目标引导和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例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是: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能正确书写简单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上述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内容之后预期的学习结果水平。其中目标1、2属于“知识与技能”的领域而目标3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域。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于确定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分析属于哪一种知识类型,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还是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师应统览全章内容,划分单元之后,再回到每节课的内容上,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分析方法,才能做到每节课相互串联,在教法及知识结构上不脱节。在挖掘教材优点的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翻阅资料,从中寻找最新的有关背景资料,选择较好的表述方式,好的典型例题,好的演示方法及适宜的辅助练习等,以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我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得知“海啸”和“飓风”等的形成也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有关,因此,在上课引言时,我采用?幻灯把“海啸”和“飓风”引起的灾难性的场景呈现在同学面前,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找出引起的原因,从而激发同学的求知的众望,再根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知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相结合,打破书中原有的格局,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该堂课的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在优化教学内容时,应本着主次详略得当,精讲多练的原则,分表哪些内容教师讲,哪些内容学生讲,哪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或讨论,哪些由师生共同解决等。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使各个教学环节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合理安排,让教师和学生各处其位,协调一致,配合有序,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三、教学结构的优化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教与学的各种因素,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等,设计好符合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教案。
一节化学课一般包含有新课引入、讲授新课、课堂例题、巩固训练和课堂小结等几个部份。各个环节必须在时间分配上合理安排,在内容上精心设计,才能形成有层次的科学和谐的结构。如新课引入的方法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它是每堂课的“开场白”,运用得当,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可为新课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主要可通过提问讨论法、习题解答法、实验法、猜想法、类比法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其中,提问讨论法在基本概念及基本方法的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习题解答法多用于学生已获得了较多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而新课将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实验法主要用于边讲边实验的授课类型中,可由教师演示或由学生分组去做。除此还有很多的引入方法,在设计上应力求简单明快,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如在讲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时,可让学生回顾初二物理中所学的“分子、原子”的知识,从而在化学教学中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深层意义。
四、教学手段的优化
众多的教学手段中,教学语言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必须十分重视教学语言的训练和运用,口头语言应规范、生动,板书语言应工整美观,体态语言应大方得体。除此之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除较为传统的光学投影仪之外,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上,可通过微机揉合图、文、声、像为一体,对各种教学信息进行加工,以交互式为手段,为学生创造逼真的情境。例如:在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利用录像观察用“干冰”升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盛有多个燃着的阶梯蜡烛的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具体、生动,印象深刻,效果明显。
五、教学方法的优化
篇4
一、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做一种预定方案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指定轨道,而学生被动的在轨道中运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即使课前做了再细致的教学计划,也不可能将课堂上所有发生的事情全都列举出来,因而,教学过程应该是弹性的,具有可变性、可调控性。
案例:《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片段)
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谁能帮助老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化学反应?你能写出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化学反应有定性的印象,为过渡到定量做准备。)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并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那么,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出现了两种情况:
情况一:有的同学会猜想有“变大”“变小”“不变”三种情况。
情况二:也有同学会说“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面对第一种情况,我们可以:
师:提供四套实验方案(实验一: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实验二:氢氧化钠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实验三: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实验四:锌与稀硫酸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组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证实是哪一种情况。
面对第二种情况,我们可以:
师:实验演示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前后总质量的测定。
(结果当然是变小,制造矛盾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营造出讨论的情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从某种程度上也有些质疑教材的结论。有演示实验作为实验事实,有一些学生会有“变小”的倾向,这时老师建议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四套实验方案,选择其一进行探究。然后填写反应的现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引导学生从敞口的实验装置来分析实验结果,解决认识矛盾。)
……
若教学设计时只预设了第一种情况,当学生回答“不变”后,老师再来引导学生探究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似乎太牵强了。这样预设弹性的教学过程,既满足了学生需求,也不至于给课堂带来尴尬的局面。
二、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
学源于问,问题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小组合作以后产生的问题,往往更具深刻性和创新性。此时,学生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产生,认识在深化,体验在加深,思维在发展。这是学生的知识与情感共生的结果,是弥足珍贵的课堂生成性资源。
案例:《物质的变化》(教学片断)
学生讨论:食盐溶解在水中,在加热蒸发又得到食盐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生A:没有新物质生成。
生B:食盐溶解在水中,只是食盐和水混合,它们本质都没有改变;蒸发盐水只是将食盐和水又分开。
师:回答的非常好,分析的很透彻。
(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生C:盐水加热蒸发,怎么知道得到的还是食盐呢?
(这个问题让老师很吃惊,这涉及到物质检验的问题,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你是一个爱动脑的学生,很会提问题,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很有深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得运用物质检验方面的知识,这将是我们以后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我相信大家肯定能学得很好。
(为解决学生现有的疑问,教师追问)
师:海水晒盐的过程大家知道吗?
生:知道,就是将海水在阳光下晒,水分蒸发了就得到了食盐.
师:好,回答的很好,我们所食用的食盐就是通过海水晒盐的方法制得的,海水晒盐的过程实质就是盐水蒸发的过程.同学们认为盐水蒸发得到的是否还是食盐?
(学生表示同意)
……
案例中,学生的问题是以后学习中将会涉及的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而且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和教材,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许多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对待所有有价值的生成,不一定都要当场应对。学生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是更深层次的内容,以学生现有的经验无法解决;有时由于时间有限,无法将问题解决清楚、透彻;有时教师对这个知识不清楚等等,不妨延后处理,这并不是回避,而是寻找更为恰当的解决办法,预约更精彩的生成。
案例:《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片断)
创设情境:同学们,你观察过你母亲戴的首饰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生:大多都是金,银、还有白金。
师:有用铁做的吗?
生A:没有。
生B:也有,我曾在小摊买过。
师:那你们戴过这些首饰吗?发现用铁做的这些首饰有什么不好吗?
生C:戴一段时间就不亮了,有些发暗。
生D:我的耳钉还生锈了。
师:那么,金的首饰会生锈吗?
生:不会。
师:这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金、银、白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它才会总光彩夺目。
(这个小意外,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金、铁等化学性质的差别。)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金属的化学反应?
生E:镁和氧气、铁和氧气。
生F:还有铜和氧气。
师:大家分别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反应现象?
生G: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
生H: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生E:(突然问)老师,镁、铁同样都是金属,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现象不同?
(面对学生的问题,我在脑子里不停地搜索答案。说实话,我真不太清楚,只知道好像是与铁中含有少量的碳有关,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道理。)
师:你问的这个问题太好了,你很聪明,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咱们本节课还不能给出合理的答案,作为课后咱们“化学兴趣小组”来共同研讨的问题吧。
大家有没有信心解决它?
篇5
关键词:教材;不畅;教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65-02
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教材 是课程领导、学科专家、教学名师组成的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而成。教材力求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从学生的发展需要构建化学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教材是供一线教师教学参考,学生学习的范本。正确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笔者在使用“教材”时或者观摩其他教师课堂时都发现了教师、学生使用“教材”时存在中不畅现象,导致的结果是很多教师在新授课时不愿学生预习,很多教师在展示课上从头至尾没有让学生打开教材。
一、教材使用“不畅“现象枚举
教材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教师预设教学流程:
学生实验:食盐、蔗糖等溶于水。得出“物质的溶解”的初步概念。教师演示:食盐、蔗糖同时加入一定量水中溶解。学生修正:一种或几种物质均匀扩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教师:从微观视角来认识物质的溶解过程。学生修正:物质以分子、离子形式均匀扩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而实际施教过程却是这样:
学生实验:食盐、蔗糖溶于水。
教师:你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物质的溶解”的概念吗?
学生回答: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离子形式均匀扩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教师:为什么物质溶解时以分子、离子形式扩散?
学生:我看书上的。
教师:额……该同学能课前认真预习,大家要向他学习。
相信教师在课堂上都经历过如此“尴尬”,教师精心设计的流程往往被学生通过预习教材上现成的结论给破坏。预习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如果学生不动脑,照本宣科课本上有现成的结论的话,本质上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过主角从教师换成文本而已。
二、教材使用“不畅”背后原因分析
1、“方法提示”,让学生探究时思维含金量降低
教材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笔者设计教学流程时,采用“设计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发现实验异常修正实验装置,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实验:石灰石与稀盐酸敞口容器中实验,通过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守恒。
学生发现:由于二氧化碳从锥形瓶中逸出导致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减轻。
改进实验:用橡皮塞塞紧锥形瓶。
实验:如果石灰石和稀盐酸用量过大,产生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导致橡皮塞可能被冲出。
学生改进:用气球将锥形瓶口密闭,气球起缓冲作用。
实验:精度高的天平称量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由于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产生浮力,导致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减轻。
学生改进:用带注射器的橡皮塞密封(注射器起缓冲作用且产生浮力课忽略)或密闭锥形瓶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避免瓶内压强过大而使橡皮塞冲出。
由于学生预先学习了教材上提供的详实的实验装置,导致学生能一下提供较为科学的实验装置,让自己丧失了一次极佳的思维螺旋式上升的培养过程。
2、“结论外显”,让学生的发现过程变得虚无
教材第五章第二节《金属的冶炼与利用》是初中教材首次系统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知识。在前几章学习中,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及表示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安排本章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化学用语来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学习方法,扩大化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奇特现象: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反应现象书写用一氧化碳冶炼氧化铁方程式。
学生:迅速完成。
教师:若老师用磁铁矿主要成分四氧化三铁和一氧化碳来实验室模拟冶炼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又如何书写呢?
学生:茫然。
教师:只要模仿一氧化碳冶炼氧化铁方程式通过类比方法就可以完成。
学生:我的方程式是看书上的。
由于教材给定了外显的结论,使学生通过所谓的“预习”顺利完成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根据反应现象通过合理推断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无法提高对化学方程式的运用能力。
3、“规定动作”,让教师不敢创新
教材上列举了许多“规定动作”,教师担心对学生中考不利,创新时缩手缩脚,有所顾虑。
第五章第二节“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实验室模拟炼铁,教材规定“玻璃管内物质冷却后,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教材如此规定是防止灼热的铁粉重新被进入的空气中氧气氧化,或者防止由于停止加热玻璃管中压强减小而产生石灰水倒吸现象,但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只要用止水夹夹住玻璃管两端橡皮管,然后让玻璃管冷却,完全可以避免以上两种实验异常的发生,而且可以做到停止通入一氧化碳和停止加热同步,减少一氧化碳的用量,更能体现“环保”、“低碳”的理念。但由于担心中考对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实验操作顺序的考核而缩手缩脚,不敢放手。
在教学中教师发挥了智慧,挖掘了基于教材基础之上的很多创新之处,但由于没受“官方”认可,导致教学中还不敢完全放开,最多在教材提供的思路方法上补充拓展学生的思路。
三、利用教学案,实现从“教材”到“学材”的华丽转身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应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而我校目前使用教学案是将教师课前设计的、有利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学案”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案”合二为一的教学案例,它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评价练习为一体,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注重评价内容的优化与备选。利用教学案,可以实现从“教材”到“学材”的华丽转身。
1、利用教学案,可以克服使用教材“不顺”现象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案编写质量,我校通过集体讨论研究,最终形成了编写教学案的基本流程――“三六三”模式,即:明确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把握六个环节(预习要求、教学过程、实例分析、课堂训练、课后练习、教学小结)、心怀三条线索(明线:预习交流合作思考练习作业感受,暗线:导入创设情景点拨评价检测反馈改进;底线: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确定课堂主导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提纲确定教学流程确定检测习题确定作业设计板书教学辅助手段。
经过“三六三”编写模式形成的教学案可以克服教材使用“不顺”的现象。
2、利用教学案,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综合性能力。 而精心编制教学案自学版块自学提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案例:常见的酸和碱--探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异同(预习作业)
(1)常见的碱有 (俗名 )、 (俗名 )、 。
(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 ,这是碱溶液有许多共同性质的原因。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色。
3、类比二氧化碳与氧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尝试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提示: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没变,钙+2,钠+1)
教学案把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进行了优化组合,使学生的预习成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利用教学案,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产生分化
随着学习材料难度的加深,学习态度的差异等逐渐产生了学习的分化,而教学案则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实时调节,编制教学案时实行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选取难度不同的习题分别分成ABC等级,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学困生”学习,可以有效解决“吃不饱”、“吃不了”等问题,满足不同学业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发展。以“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为例:学情了解性作业。某些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会发生变化。把氯化钠、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
指导理解性作业。小佳同学学习了“物质的溶解”后对溶液的一些认识,判断这些认识是否正确。若有偏差请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混合物一定都是溶液。自然界中的海水、河水、湖水、井水、生活中用的自来水和喝的纯净水其实都是溶液,溶液都是由物质溶于水制得的。
引导建构性作业。建构溶液的知识的概念图。举例说明生命现象与溶液有密切的关系。
篇6
关键词:说课;教材处理;教学流程;重点难点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3-02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12
在今年的8月中旬,我市举行了晋升副高职称教师的说课面试活动,共有60多位老师参加,其中参与《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第一课时)》专题说课的有18位教师,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教师能按说课的几个环节展开,但许多老师在说课的时间安排、环节处理、说课技巧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部分老师把说课当成了上微型课。现结合该课题的说课并根据现场记录、教师上交的说课稿和笔者对说课的理解谈谈怎样才能说好化学课,供同行们参考。
一、说课概述
说课是教师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说课者以口头讲述的方式向同行或考评人员系统地阐述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教学程序的设计及与之相关的理论依据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为15-20分钟)讲清“教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之类的教学问题,从而展现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程度,驾驭教材和课堂的水平,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说课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等过程。
说教材主要应说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该教学内容在教材、单元乃至整个学习阶段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以及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2)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学习目标要做到正确、具体、全面、可测量;(3)要合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并能说明其确定依据。
说教法学法:为了上好这节课,你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你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为什么要采用这样教学手段?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你准备指导学生学会和掌握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教法和学法是指本节课确实要用到的主要教法或学法,一般两到三种为限,不要蜻蜓点水,不是多多益善,如一位老师在本节课列举了四种教法:归纳法、分析法、演示实验法和提问法,学法达六种之多:类比归纳法、实验观察法、问题思考法、科学探究法、模型建构法和练习法,这显然过多了。
说教学流程:包括课堂环节的具体安排,如何导课(重在收心和激趣),如何讲授新课(尤其讲清楚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化学教学最好要有实验操作或活动的安排,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之目的),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练习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等。这部分是说课的重点,既要有具体步骤的安排,又要有针对性的理论阐述,要达到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在教学流程中要做到“结合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衡量教材是否用活了,唯一的标准即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变教材是“活用”,利用教材也是“活用”,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组与改变是否是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说好化学课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 时间要分配有度
说课课题一般是在1小时前告知说课者的,也就是说允许应试者进行说课准备的时间是1小时。从老师们上交的说课稿看,大多数老师写了满满的3-4页(A4稿纸)说课稿,最多的一位写了6页,试想这位教师那还有时间思考教材的处理呢?可见说课准备阶段的各部分时间分配安排要合理有度,切不可备到那里算那里,应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分配。
说课者应把主要时间用于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流程的设计上。一般要花4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教材的处理和流程安排上,在阅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好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确定导课的角度方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以及板书的设计等。这个阶段不要拘泥于细节的描述,更不要把时间放在教师怎样问、学生怎样回答上,而应采用画流程图的形式将自己的导课思路、怎样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实验或活动的安排以及板书的设计简明地加以呈现。然后用20来分钟时间,在流程图旁边注明采取该实施该策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理由,并对流程图加以修正和完善。
2. 目标要定位有当
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上的目标要求。具体到课堂教学中的一节课,首先应明确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这节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然后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化学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考虑目标的具体、全面和可测量性,学习目标中的用词要与课程标准中提供的目标动词相一致。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内容安排在空气、氧气的性质后,其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利用分解反应制氧气,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以及化学方程式与计算的学习应安排在第1课时之后。下面是一位教师制定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能辨别具体的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三个特点,会写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会组装固体加热法制取氧气的实验室装置并能说出制取氧气的七个主要步骤,学习用两种方法收集氧气;(2)过程与方法:学会组装固体加热法制取氧气的实验室装置并知道制取氧气的七个主要步骤等技能;(3)通过制取氧气过程的学习,养成认真严谨操作的习惯和态度。上述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和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并且这些学习目标在课后容易测量。
3. 导课要新颖有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导课新颖别致,就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课堂学习角色,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这次面试者的引课大多采用复习旧知的方式来展开导课,虽然也能引导学生进入化学反应的世界,但由于缺少新颖、独特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例,使得说课变得沉闷和单调。其中有一位老师的引课是采用让学生猜谜语的方式:“看不见摸不着,人人活命离不了,每时每刻需要它,请你猜猜我是谁?”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紧接着老师马上抛出“氧气又是怎么获得的呢?”,瞬间就让学生进入到制取氧气的奇妙境界。这种引课方式源于对八年级学生敏于思考、喜欢挑战以及乐于探究的学情把握,源于老师善于利用新奇的信息来唤醒学生相关记忆痕迹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更源于教师日常的教学积累。
4. 重点要突出有效
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学科思想或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如果某知识点是某单元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础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也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一位教师在《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第一课时)》中将重点定位于区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步骤和化学原理,这样的教学重点显得偏多,多重点等于没重点。而另一位老师把氧气制备的装置和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其依据是固体加热法制取气体是中学化学三大经典装置之一,今天是首次学习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且对后续化学制取气体的学习能起到开创性的作用,所以将其确定为重点,这种方法定位准确、依据充分,值得充分肯定。
5. 难点要突破有据
教学难点,一般指对于大多数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的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要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教学环境和学生,教师在讲授同一节课的内容时,教案中设置的教学难点也会有所不同。
有一位教师在《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第一课时)》中将难点定为催化剂的概念,其依据该概念抽象,催化剂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无法进行对比实验,化学性质与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也无法在课堂上加以验证,而由课本直接给出。而另一位教师也是将催化剂的概念定位本节课的难点,但他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依据就写得过于笼统,缺乏说服力。
6. 板书要精致实用
板书能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设计巧妙的板书,往往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钻研的结果,这种严肃认真的钻研态度,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记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也便于学生记录和课后复习,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说课教师上交的板书大多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罗列,未能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来加以串联,让学生感受到的是知识的简单叠加,缺少的是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的板书就是一例,这对学生的学习帮助不大。
一、氧气的制法
KMnO4K2MnO4+MnO2+O2
KClO3KCl+O2 H2O2H2O+O2
二、过氧化氢制氧气
1. 气密性 2. 收集方法
三、催化剂
四、化合反应
五、分解反应
六、比较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异同
篇7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教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上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我觉得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喷水成图”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从而兴趣嫣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二)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
(四)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化学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用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如粉笔炸弹、制作叶脉书签、会长毛的鸭子、配制去污剂、汽水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篇8
我们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设计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过程这两个环节,而处理作业这一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对此,我们进行了探讨。
一、作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功能
我个人认为完成作业是一个学生所学知识的最好的信息反馈。化学作业既是学生巩固知识、查漏补缺、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更是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本人认为,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对作业的处理要求应该是:突出重难点,作业的量适中、无重复性、有一定的梯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生作业的现状
目前,学生的作业存在几种弊端。第一,学生的作业量较大,重复性题目多,即搞题海战术,其后果是学生负担加重,经常熬夜,而且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放弃对该学科的学习。第二,作业多是书面解答习题,并且局限于课本或者教辅资料,学生的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第三,很少有几个学生去订正错题,不能真正起到反馈和查漏补缺的作用。第四,这样的作业批阅量大,教师很难及时认真批改,一一讲评答疑,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工作量的超负荷,使教师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师生都是事倍功半。所以,如何解决好、处理好作业,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三、对处理好化学作业的探讨
1. 化学作业的精选
现在市面上的教辅资料内容大同小异。为保证作业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要严把资料关,要以课本为基础,挑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学生学习内容联系紧密的资料重新组合,将其一部分基础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课堂练习,另一部分作为课后作业。完成作业的时间不宜过长。
精选作业时,可以把题目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基础题用于授课后给学生训练,以达到让全体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效果。提高题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后,对重难点知识加以巩固并提高,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练习。学生通过课后基础题的计算,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拓展题主要对少数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的。在这三种类型的作业里面,应以基础题和提高题为主,占总题量的90%以上。题目的精选既达到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技能、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又减轻了学生负担。
2. 作业的多样化
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化学作业。如可以充分利用化学课本中的家庭小实验:由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来让学生理解净水的过程;根据检验碳酸根离子原理,用食醋检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等,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可以布置社会调查:测定一段时间内雨水的pH值,做pH值-时间图,来确定是否为酸雨并调查酸雨的形成原因;回收居民的废旧电池等。也可以开展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一些课外的化学探究实验。
3. 作业的批阅
批阅作业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情况,它是由学生传递给教师的一项信息反馈活动。
(1)及时批改。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任何一次练习都要注意及时纠正。如化学式的书写是初学化学学生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对化学式的掌握都有困难,因而可采取分散难点的方法:每天只记忆5种物质的化学式,教师指导练习并帮助学生订正和记忆,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清楚自己存在哪些缺陷,第二天再加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恰当评语。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业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对了几道题,做错了几道题,老师的评语是什么。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先在学生出错的地方划上标记,再根据实际情况,写出适当的评语。必要时利用评语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3)做好记录。记录下某一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如易写错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将典型错误记录在教案上;也可记录有新意的解题方法;还要记录做得较好、较差的学生名单。这样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讲评,指导改错,并对学生做出准确的表扬或者评价以及有针对性地和学生进行交流。
(4)个别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某个学生在某段时间内出现的情况,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与其交流。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就更具体、更全面,对他们的指导和调控就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交谈时,教师要真诚、有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4. 作业的讲评
作业的讲评决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对答案、订正错误,而是根据作业批改获得的信息指导学生完善、改进学习而采取的补充措施,以使作业更好地发挥其助学作用。
作业讲评前要精心选择内容,找准学生在知识和思维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的问题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难问题,立足基础,围绕重点进行讲评,使讲评有针对性和高效率。
讲评时要有层次性。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内容都能顺利掌握,但有少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可以不把基础题作为重点讲评内容。对于那些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的、容易做错、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的题目,讲评时,可以采取整体探讨的方法,集体纠错,重点解惑,使大家都找到感觉,引起注意;另外,比较难的题目,可以在课堂上集体探讨,尽可能地发挥每个人的智慧,讨论出最佳的理解方式,最佳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的知识建构更加完善。
讲评作业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可以适时地总结规律和形成方法。如金属与酸的反应,判断所需金属的量或产生氢气的量时,师生就可以总结如下规律:“活泼金属与过量的酸反应制取等质量的氢气时,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跟其化合价比值越大,消耗的金属就越多;等质量的金属和过量的酸反应时,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跟其化合价比值越大,产生的氢气的量越少。”
此外,讲评作业时还要注意使学生形成方法,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先从题目中找出纯净物的质量,若题目中未给出纯净物的质量,则考虑气体或沉淀的质量等于“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剩余物质的总质量”,即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这样,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解题方法更加灵活化。
讲评作业时,教师要注意拓宽学生思路和眼界,以求举一反三。为此,有时可以适当变动习题的条件和要求,达到既可巩固又能提高的双重目的。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他的身上也有闪光点,作为教师一定要发现这些闪光点,抓住这些“点”,采用激励的方法,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使其逐步提高科学素养。
篇9
问:您当初为何选择当飞行员?
王亚平(以下简称王):纯属巧合。我们高考那年正好赶上我国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而且那时候招收名额很少。因为感觉希望不大,我本来没想去的,不过当时我们理科班有二十多个女同学,我是唯一一个不带眼镜的,所以同学们就极力鼓励我去试一试。我在她们的“怂恿”下就去了。后来,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竟然选上了。其实那时候我自己有一个大学梦,梦想着自己能当医生或律师,以后可以救死扶伤或者伸张正义。
问: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作为一名真正的飞行员飞上蓝天时的感觉吗?
王:记得我第一次单飞时,起飞的时候扭头看到后面的教员不在,心里特别高兴,我就在座舱里大喊了一声。
问:是因为终于可以自己一个人飞了吗?
王:对,是啊,终于可以自己飞了!
问:您喜欢挑战么?
王:喜欢,我觉得人生本来就是在不停的挑战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
问:能给我们举个是您感觉您可能做不到,但是你去挑战成功了的例子吗?
王:上军校跳伞的时候,我们当时要跳两次。第一跳的时候,大家都很好奇,也感觉很新鲜,所以一个一个毫不犹豫地就都跳下去了。我是第4个跳下去的,跳的过程中没什么感觉,稀里糊涂就下去了。跳完第一次紧接着就上飞机跳第二次。这次上飞机后所有人都不说话了,座舱里鸦雀无声,因为有了第一次体验后大家觉得有点害怕了。一直到准备要跳的时候,都没有一个人说话,但最后自己还是挑战成功了。
问:跳完伞的那天晚上后悔过当飞行员吗?
王:没有。我记得那天跳完后,在回去的车上所有的人一起唱了一首歌——《真心英雄》,因为所有人觉得那对自己是一个挑战。在那9年驾驶运输机驰骋蓝天的过程中,我也是不断接受挑战,所以才能完成奥运会开幕式消云减雨、汶川抗震救灾、山东抗旱等任务,才能安全飞行1600小时。
十年一轮回的飞天梦
问:从事航天员职业与您的兴趣和梦想有关吗?
王:2003年杨利伟首飞的时候,我23岁,也就是10年前,还记得发射当天,我们很多同学一起在电视机前看。发射那一刻,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是十分激动的。当时,我内心瞬间有个想法——我们国家有了自己的男飞行员和女飞行员,现在又有了自己的男航天员,那什么时候会有自己的女航天员呢?所以说,真的没想到10年后的今天,我自己能飞上太空!
问:当航天员的生活跟您之前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吗?
王:完全不一样。我认为当航天员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不仅要学习海量的知识,还要进行一些极具挑战性的环境适应性训练,而且还要接受几乎苛刻的零失误、零差错的考核。
问:您刚才用了“苛刻”这个词,怎么样才能做到零差错?
王: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能出现任何的走神、分神。而且我觉得要保证零失误、零差错,乘组成员之间的配合和协同也是极其重要的。
问:上次看到刘洋飞上去,有什么样的感觉?
王:去年在他们发射当天,大队长就临时让我们给他们每个人说一句祝福的话。我是最后一个说的。我说,首先我想跟乘组的三个人说一句话,希望你们能平安回来。然后我想跟刘洋单独说一句,你是我们女同志的骄傲,我希望你能带着我们俩的梦想一起去飞,我会在地面永远支持你。
问:能说说你们团队是怎样的氛围吗?
王:聂师兄(聂海胜)在我眼里是一个成熟稳重、非常值得信任的老大哥。如果有他在的话,不管有什么事情,我都觉得很安心。我经常把他比作我们乘组里的“定海神针”。张师兄(张晓光)是一个很热情、很开朗的人,也是我们团队里的开心果,每次只要有他在的时候,大家都很愉快。
精心备战太空授课
问:太空授课是亮点。您一下子从航天员转变为老师,听说此前试讲您讲得很好,这么快成功转变角色有什么窍门?
王:没什么窍门。我一点当老师的基础都没有。其实,刚接到这个任务时,也有点压力,怕自己进入不了角色,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不能让同学们接受。但自己还是坚持慢慢练,有时候还把练完了的录像再拿过来反复看。可能自己讲时很难发现问题,不过看自己讲课的录像时就能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这个语调太平淡了,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者这个地方的动作不太合适,应该换成什么动作等等。基本上都是自己这么看、这么研究的,慢慢地就好一些了。而且,那时还请了北京101中学和人大附中的老师专门来给我们讲课,他们都是很有经验的老师,我会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讲的,然后吸取他们的长处,不断地练习。所以说,没什么窍门,就是一遍一遍地讲,一遍一遍地研究,然后就发现一次比一次好一些。
问:太空授课的内容您都背下来了?
王:一些原则性的东西要背,其它口语化的东西不要背,不然四十分钟不停地唠叨,那上课内容根本就说不下来。课堂还是比较自然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每次试讲内容都不太一样,但原则性的东西基本上都不会变。上面的要求特别严格,对教案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比如,是漂浮在这里,还是悬在这里,还是浮在这里等,这些类似的问题都要仔细推敲。怕讲得不准确,观众容易产生歧义,在网络上就会滋生各种想法,很容易把问题放大,导致不好的后果。
问:这次飞天对您来说,现在能预想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包括身体上或心理上的。
王:我觉得最大的就是对于授课内容这方面的天地差异。因为在地面模拟得再真、再好,在失重环境下可能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所以很有可能一些实验做不了。所以我们上去后就要提前训练、试验,如果这个实验做不了,就要启用备份项目;或者该实验当中的某个现象显现不出来,我们就要调整教本,看怎么讲更好。毕竟是第一次,到底怎样大家都不知道,所以挑战性还是很大的。
问:您的任务除了太空授课,还有什么?
王:我的任务挺多的。第一,飞行器状态的监视;第二,进行一些在轨的试验和空间实验;第三,锻炼手控交会对接的能力;第四,负责乘组的生活照料。
习惯了,就好
问:大家对航天员的衣食住行都比较关心,听说这次专门针对每位航天员不同的口味准备了食品,您是山东的,有没有准备煎饼、大葱等方面的个性化食品?
王:没有大葱。不过这次对食品改进确实很大,之前我们试吃了好几次,个人针对性较明显了。他们专门给我们列了个表,喜欢的就勾出来,不喜欢的就不给你带。很多都是即食食品、小吃,比如巧克力、七子饼干等。需要加热的食品也少了,比以前更方便,饿了就能吃,更人性化一些。而且,这次有较新鲜的罐装苹果、菠萝等水果,挺好吃的,以前都是没有水分的冻干水果。
问:在这次飞行任务中有没有带一些化妆品之类的上去?
王:还真有,这次任务我觉得考虑得很周全。专门为我们女性准备了一个包,名字叫“女性专用卫生品包”,有很多女性专用的物品,包括化妆品。只是考虑到失重环境,我们女同志平时用的爽肤水就不能带,它是液体,带上去用的时候会飘出来。
问:听说你们带的小镜子都是铁片的,照起来有些模糊吧?
王:是的,而且是我们三人共用一个镜子。之所以不用玻璃的,是怕发射的时候把它震碎了,铁片的虽照不清楚也能将就着用。
问:在太空中,业余时间怎么利用?
王:这还真没多想,现在就想着怎样能完成好任务。不过也准备了一些业余娱乐项目。跟以前的差不多,比如带了一些歌,一些视频,还带了一些小手工作品。
问:太空摄影在航天员领域是比较流行的,在太空摄影有什么难度?能否说一说这在地面上怎么训练的?
王:我觉得太空摄影的难度应该是太空失重不好固定相机。我们在地面对摄影确实经过专门的训练。前几天,专业摄影师还专门带着我们三人出去拍了下外景,就是对着一朵小花,三个人分别对着拍一下,看谁拍得好。然后,摄影师会告诉我们怎样拍人,怎样拍物,讲了很多专业的摄影知识,比如构图的原理等,还学习了自动模式的拍摄原理。我们对于舱内物品拍摄,还有舱外移动物品拍摄等等都进行了训练,像费俊龙大队长在“神六”任务时拍摄的撒哈拉沙漠就拍得很好。现在“天宫”有两个相机,一个专业相机,还有一个普通相机,拍摄效果都不错。而且这次好像还会带一个镜头上去。其实,太空摄影挺重要的,因为很多东西你看到,但可能描述不出来,只有拍下来了才是一个永久的纪念和永久的再现,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
问:上一次逛街是什么时候?
王:不太记得了,应该是好几年前,去年一年至少一次都没有。我们加入这个队伍后3年的时间也就出去过两三次。
问:这会让你觉得缺什么吗?
王:不缺。任何时候都是一种习惯!
问:这么忙,都顾不上家,您爱人没意见吗?
王:没有。他是无私地支持、全力地支持。所以任务结束后,希望能陪他吃顿饭、逛逛街、看一场电影。
问:作为我国第二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您认为您这次的突破会在哪儿?
王:我觉得“神九”任务完成得非常完美,如何能在“神九”任务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为后续的任务打下更好的基础,这点可能是比较有挑战性的。
问:任务完成回来,您想吃点啥?
王:估计到时候啥都好吃。之前领导问我们着陆后想吃什么,我说方便面。其实,什么都行!
当6000多万学生将目光投向太空,聆听她为他们演示和解惑太空神奇现象时,航天员王亚平俨然已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老师;当地面上此起彼伏的掌声在为她精彩的讲课喝彩时,“王老师”的完美形象已定格在每一个渴望知识,热爱科学的学生心中。在“神十”任务圆满完成之际,我们再次走近王亚平——这位中国首个太空老师,分享她此次太空之旅的诸多收获。
“王老师”,我听着高兴
问:太空授课前,你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王:我觉得太空授课之前,大家情绪都挺稳定的。前期准备时间花了很多,一切准备好了就没事了。我们就说打一套太极拳吧,我感觉那时候打太极拳意义真的不一样,并不是为了稳定,而是反映我们当时的状态很好。于是就在当天课前,我们3人一起打了一套太极拳。
问:打太极客观上也能调节状态,打完后对太空课堂的发挥是否有帮助?
王:对,那时大家挺平和的,没觉得紧张,但那时候打拳跟平时打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太空授课完了后,我们三个就不自觉地把手放在一起,相当于庆祝一下了。这么多工作人员、参与人员半年多的辛苦,还有我们自己这么久的辛苦,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挺激动的。我看见他们俩眼里面也都含着眼泪。我想很多人都很激动、很高兴,我们三个可能感受最深。
问:天地互动时,学生们也特别积极。
王:我听着孩子们的声音太可爱了,有的就是那种特别稚嫩的声音,“王老师”,我听着挺高兴的。因为我以前也没有真正地给学生试讲过,所以当时听到同学们的掌声,情绪一下子就比较高昂,而且感觉他们问的问题都非常好,很有代表性。
问:您现在是最牛的老师了,一下给6000多万人上课,算上我们这些其他受众,至少有上亿人。
王:这也是因为给了我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没有这个平台是不行的,而且能为孩子们做点事,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问:在太空还能做其它方面的物理实验吗?还有哪些备份实验?
王:可以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我们有一个备份实验也是验证液体表面张力的,是拉液桥,这个好演示,虽然不能拉得很长,但演示的话肯定能成功。还有一个备份实验是小球碰撞,但这个效果不是特别好,因为那个轴上有两个铁环,铁环在一起时摩擦力特别大,转一会儿就不转了,而正常的话会一直不停地转。所以我们与地面相关负责人一起综合讨论后就定下课堂上演示的那五个实验。其实就那五个也挺好的!
问:收到美国太空教师芭芭拉 · 摩根的信件时,您是否感到意外?
王:确实挺意外的,我没想到咱们这个太空授课能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甚至包括国外的朋友,更没想到她能来信。太空授课完后,我也立即给她回信了,对她的贡献和对我们活动的关注表示感谢。
问:这次太空授课真的很成功!
王:“王老师,我看你们睡觉的时候特别像一根大烤肠”,孩子们的有些话特别有意思,还有一个说,“王老师,看你们在天上像小鱼儿一样,像小鸟一样飞来飞去的,还有感觉像袋鼠一样跳来跳去的”等等。有好多学生就说,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像您一样,当航天员到太空去。听到这样的话,我真的挺高兴,至少感觉这堂课能激励他们,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然后努力去学习,意义很大。
进入天宫像回到家
问:您发射之前说,上去一定要探寻美景,能否描述下您刚进入太空、进入“天宫”时的感受?
王:刚进入太空真的很兴奋,有一种终于实现梦想的感觉。不过进入“天宫”的时候,我第一感觉挺现实的,我当时就想——这个“天宫”可是真的,可不是模拟器。但是进入“天宫”后,我感觉特别亲切,一点陌生的感觉都没有,甚至有一种像回到家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在模拟器历练了很久吧。而且,在“天宫”里住了12天,我对它特别有感情。撤离“天宫”的时候,我是第一个从“天宫”里出来的,张师兄(张晓光)是第二个,聂师兄(聂海胜)还在“天宫”里面操作一些指令,我跟张师兄在轨道舱里都流泪了。
问:挺留恋不舍的吧?
王;对,我们自己当时都没想到对这个“天宫”竟然有这么浓厚的感情!
问:在太空忙吗?
王:太忙了,尤其是在太空授课之前我们连相机都没有拿出来,太空授课是第九天,此前一张照片都没照。进入“天宫”第一天换地板,从第二天就开始进行太空授课演练,还要做其它不能耽误的实验。有时演练太空授课耽误了时间,就用晚上补做实验,还有很多临时加的实验要做,所以基本没多少空余时间。
问:在太空业余时间会做些什么?
王:没事的时候就会欣赏太空风景,而且天宫上有一本相册,里面有我们航天员大队好多人的照片,有时会边看相册边听音乐,感觉挺好的。而且,我们3人还有一些自娱自乐的活动,总之业余时间也挺充实,挺开心的。
问:太空风景如何?美吗?
王:嗯,很美很美,而且那种美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你在地面想象得再好,或者别人给你描绘得再好,都不如你自己上去亲眼看看,那种美的感受只能身临其境才能体会,是描绘不出来的。我们拍摄了很多照片,但照片和亲眼所见也是不一样的。
问:女同志比较心细,您在生活照料这方面应该做得更多吧?
王:对,我会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给他们做做饭,加热一下东西等等。
问:太空吃得怎么样?
王:吃得挺好的,他们说我能吃能睡的,我每天睡得最多了,每天至少能睡八个小时。记得上去第一天我睡了11个小时,那时飞船还没与“天宫”对接,都是单独运行阶段,我们是分段休息的,加起来我差不多被安排了11个小时左右的休息时间,只多不少,呵呵。
问:有这种失重的刺激,你是否做了有关飞行的梦?
王:与在地面一样也会做梦,不过做的什么梦都忘了,反正经常做梦,但是睡得还挺好的。一领导还开玩笑说,“我觉得你比较适合在太空”,我说,那我也得回来啊,不能不回来。
问:值班的人的睡袋是在地板上吗?
王:对,地板上也有一个,第一天张师兄值班,他的睡袋就飘起来了,然后聂师兄给他照下来了,他自己倒在里面睡得呼呼的,全然不知袋子都已经飘起来了。
问:“神九”乘组之前给你们留了礼物,是你们自己后来在“天宫”发现的吗?
王:嗯,他们没什么暗示,是我有一天突然发现的。那天,我发现在“天宫”仪表板下方的左边有个兜,很好奇,然后我拉开一看,发现了好几张卡片,有3张后面写了字,他们每人给我们写了一句话,那卡片上还带有“福”字,看上面写的日期就是“神九”乘组离开“天宫”的前一天。当时我们感觉很惊喜,特别开心,也很温馨!
相互照顾,让任务更完美
问:返回的时候适应吗?
王:其实,我感觉回来的整个过程还挺惊心动魄的,一直承受着,包括进入大气层。压力载荷一直都有,而且很长时间都感觉外面在烧,开伞时的载荷幅度也很大。不过,我精神状态倒是挺适应的,只是身体不太适应,刚着陆时大家都有点晕,我四肢都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坐在返回舱准备出来时,脚落地不动没事,一动脑袋就有点晕。后来我问医生,医生说前庭功能已经适应了天上失重的环境,现在回到有重力的环境,它也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问:刚进太空时也要注意吗,也不能头动,一动就晕?
王:我好像没事,好多人进入太空因为倒飞产生错觉,不敢乱动,一动就晕,我没有,可能是做好了心理准备吧。刚开始我也不敢使劲动,脖子要像落枕一样动,不过后来感觉没事。
问:返回时,进入黑障区,是否感到恐惧?
王:因为当时身体有些反应,心理自然也会受影响,但对各方面还是充满信心,包括技术,主要是归心似箭。
问:想家人了?
王:呵呵,都想,包括战友,其实从着陆开始我就挺激动的,只是一直忍着,越看到熟悉的人就越忍不住,一直到这儿,看到大队的人。虽然隔得远,看不清谁是谁,但知道是他们,远远的一排军装,看到他们,再看到亲人,一下就忍不住了,就激动得流泪了。
问:降落过程切降落伞的操作是用操作棒吗?
王:不是,是用手,在右手附近有一个手控脱主伞的按钮,要用手按上它。而且有两道双保险,一个预备键和一个执行键,如果正常的话,预备键按下了以后,按执行键它才管用。
问:当时,我们在屏幕上看伞拖着飞船走了一段才断开?
王:聂师兄穿着航天服,在那个位置不太好够着按钮,着陆中一冲击,正好把他压到下面,他的头就朝下了,本来穿那个衣服就不好行动,一冲击他的位置又变了,就更够不着那个按钮了,好不容易才够着把切了伞。不过,我感觉我们乘组真的挺好,我们三人包括相容性,在天上的互相鼓励和互相支持,都特别好。还有,发射和返回时,聂师兄因为有飞行经验,他会一直跟我们说,“马上二级关机啦”、“现在油机还开着”,着陆时的各种现象他说都是正常的,没事。因为我们是第一次,他跟我们说这些是为了稳定我们的心理状态。而且,在太空十几天,两位师兄都非常照顾我,大家相互照顾的意识很强,经常会觉察出另外一个人情绪是否好不好,若不好,其他两个人就会很照顾他的情绪。
问:这个团队非常好啊!
王:对,这个团队很重要,因为在天上真正相处的就我们三个人,地面支持是另一回事,所以我们互相照顾的意识和觉察力是很重要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质量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