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10 02:1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篇1

1.经历从性质公理推出性质2的过程;掌握平行线性质,并能用它们作简单的逻辑推理;

2.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

【对话设计】

〖探索1〗反过来也成立吗

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是对的.反过来,如果两个角相等,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对吗?

再看下面的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

〖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

〖探索2〗

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它还是对的吗?完成P21的探究,写出你的猜想.

〖推理举例〗

如果把平行线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看作是基本事实(公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公理证明平行线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图,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a∥b,

求证:∠1=∠2.

证明:a∥b,

∠1=∠3(__________________).

∠3=∠2(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探索3〗下面我们来证明平行线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请模仿范例写出证明.

如图,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a∥b,

求证:∠1+∠2=180?.

证明:

〖探索4〗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1)若a∥b,可以得到∠1=∠2.根据什么?

(2)若∠1=∠2,可以得到a∥b.根据什么?根据和(1)一样吗?

〖练习1〗如图,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在括号内为下面各小题的推理填上适当的根据:

(1)a∥b,∠1=∠3(___________________);

(2)∠1=∠3,a∥b(_________________).

(3)a∥b,∠1=∠2(__________________);

(4)a∥b,∠1+∠4=18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2,a∥b(___________________);

(6)∠1+∠4=180?,a∥b(_______________).

〖练习2〗

画两条平行线,说出你画图的根据;再任意画一条直线和这两条平行线都相交,写出所生成的角当中的一对内错角,并说明这一对角一定相等的理由.

篇2

关键词:互通立交 变速车道长度 VISSIM 安全评价

1 概述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互通式立交也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空间多层结构形态和立体交通转向功能的专用设施。全国各级公路尤其是交叉口的交通事故异常严重。我国已经开始对道路交通安全评价进行系统研究,对某些道路交叉口也实施了初步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

2 建立线形设计指标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结构具体分为:主要线形设计指标A:主线纵曲线A1、匝道平曲线A2、匝道纵坡度A3、变速车道长A4。

2.2 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以往对于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总结模型中各因素对运行速度影响的重要性为:主线纵坡度A1

表2.1 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判断矩阵

2.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排序计算为:

①分别计算该矩阵(见表2.1)各行元素乘积的四次根:

根据公式:=n(i=1,…,n)

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其相对重要性权重为:

w1=0.0550 w2=0.5638 w3=0.1178 w4=0.2634

②对其一致性检验:

AW=λmaxW=λmax0.05500.56380.11780.2634解得λmax=4.1363

CI===0.0454

CR===0.0504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见表2.2:

表2.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

因此,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判断矩阵中的元素取值符合要求。故得到互通立交中主要线形设计指标的权重。

3 运用vissim软件进行交通仿真实验

首先是苜蓿叶型互通立交的设计图为基础,建立在Vissim4.2当中的互通立交规划路网图[1]。

互通式立交变速车道是主线车道和匝道之间段的附加车道,它是互通式立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变速车道是整个互通立交系统中最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方[2]。其具体表现如:分流端的减速车道长度不够,汽车来不及减速而撞护栏;分流端减速车道设置不明显,汽车驶过而错过转弯;合流端设置不合理,车辆提前进入主线发生交通事故等。可见,变速车道设置的合理与否,对于提高行车的安全舒适性,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交通流的畅通意义重大。

由于我国现行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在变速车道相关条款中主要是参考国外的一些数据,而在实际设计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下面就变速车道的长度在设计中的这些不足问题进行探讨。

3.1 变速车道长度的仿真实验 本次模型中主要研究的是平行式变速车道的长度,进行仿真实验并比较分析通行能力随车道长度变化规律,综合安全评价各种因素,最终提出在各种设计速度下,相应变速车道长度的推荐值。

下面以设计速度100km/h和设置150米的减速车道为例,设置结果统计的时间间隔600s和总仿真时间3600s,点击仿真键,待仿真过程结束后,查看评价结果文件,并整理相关数据。然后用以上同样的方法,在设计速度为100km/h,减速车道长度分别为180m、200m、220m时,做出不同变速车道的特征数据采集点的评价结果表。

3.2 仿真结果分析与研究 汇总上述数据,得出在主线设计速度为100km/h、匝道设定速度为70km/h且减速车道为单车道的情况下,不同长度的变速车道上平均运行速度和可通过交通量[3]。如下表所示:

表3.1 同长度的减速车道评价结果对比表

结合以上数据和图表的分析,可得出:在设计速度为100km/h,减速车道为单车道的情况下,减速车道长度的推荐值为180m。若超过180m,会造成占地面积增大和工程费用增加[4]。汇总本次研究结果,并与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的相关值进行比较:

表3.2 研究推荐值与规范表的比较

4 结论与展望

本次研究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所要研究的四项线形设计指标的各自权重。然后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建立苜蓿叶型互通立交的模型,研究不同线形指标下立交的通行能力,同时也应考虑到其他环境影响因素,结合分析环境影响因素,最终得出满足综合安全评价的线形设计指标。主要结论如下所示:①在所研究的互通立交的四个线形设计指标中,各自所占的权重为:匝道平曲线为0.5638,变速车道长为0.2634,匝道纵坡度为0.1178,主线纵坡度0.0556。②在主线设计速度为100km/h,匝道设计速度为40km/h的情况下,综合行车安全、对环境的影响、工程费用及施工量等各方面因素,通过比较平均运行速度和单位时间内可通过交通量,提出了以下推荐值:变速车道长见表3.3所示。由于互通立体交叉口运行规律的随机性与复杂性,加之交通调查过程当中所选择交叉口数量较少并且不全具有普遍性,故在论文当中难免存在缺陷与不足:①由于受能力和时间的限制,本次论文中只研究了互通立交的变速车道长度这一主要线形设计指标,对于也会影响到互通立交安全评价的线形设计指标,并没有做详细的研究与分析。②本次论文只是在计算机仿真的环境中,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得出线形设计指标的推荐值。并未以现有工程为依托,进行实际立交的安全性评价。

参考文献:

[1]VISSIM软件教程.辟途威交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中文版权).2006(11).

[2]许金良.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和连接部CAD设计方法[科技论文].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4).63-65.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知识数学概念数学过程发展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命题的探究、解题思维的展现、知识结构的优化等过程,都属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然而,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的再现主要在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本文就此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概念发生过程的教学

数学概念有的直接从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而来的,有的在抽象的数学理论基础上经过多级抽象才产生发展得来的,但不管数学概念如何抽象,都有它的具体内容,概念教学中,要揭示概念的提出、抽象和形成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体验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并努力用精确、简炼的语言充分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紧扣概念中关键的字词,以及注意概念间的联系、比较与概念的应用。例如:在介绍不等式的解与解的集合的概念时,可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研究。

①X取数值0.8,1,2,3.5,5时,哪些能使3x<9成立?哪些不能成立?从而学生可归纳出在一个不等式中,若用一个数值代替未知数X,能使不等式成立的叫不等式的一个解,如X=0.8,1,2。

②不等式3x<9有多少个解?怎样表示?交给学生讨论,自然得出能使上述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有无数多个,进而指出是一切小于3的数,即3x<3。在这个基础上给出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再结合数轴表示出来。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并结合图形讨论得出的概念,就易于理解容易掌握。

又如: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相似形的概念、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等概念,可用直观模型的演示得到,从而降低理解难度,负数概念由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引入,方程的概念由求解应用题的实例引入,这样也自然得体,易于接受。总之,在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表达等能力,从而有利于揭示概念的过程,把握概念的实质。

二、法则、公式、公理形成过程的教学

数学中法则、公式、公理的提出,是通过归纳得出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学习过程与发现过程同步,给学生适当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力求从已学知识出发,利用实验、运算、画图等方法,让学生去体验发现的喜悦,去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否则,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只机械地记公式、法则、公理,不能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例如:乘法公式若只要求学生记住,会做一些模仿性的练习,而忽视对它的由来、规律的讲授,要不多久,公式就易遗忘。教学中应以具体的数例,让学生寻求规律,从而得出公式。同时还可利用直观图形,导出公式,如a2-b2=(a+b))(a-b))可结合图形导出(图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可看成大正方形面积(a2)减小正方形面积(b2),也可看成宽为(a-b),长为(a+b)的长方形面积,所以平方差公式成立。

三、定理探究过程的教学

教科书上往往看不到定理的形成、探究的思维过程,至于证明方法是如何构想的,学生无法得知。这就有待于教师启发引导,展示分析、思维过程。如果照搬课本内容,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满足于定理的证明,学生就只能“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也就谈不上提髙学生的能力了。教师不仅要讲“如何做”,更应该讲“为什么这么做”。应把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去思索、去评价,从中得到启发,提髙能力。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先分析如何证两线段相等?再思考两腰要分别放入哪两个三角形中?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添加辅助线的合理性、必然性。这样分析既强化了两线段相等的证明方法,巩固了三角形全等判定和性质的知识,又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学生可逐步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思维得到了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学问题求解过程的教学

问题求解过程的教学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的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订过程,通过数学问题求解,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广开思路,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提炼概括,通过提炼概括过程的参与,使这些方法和规律成为迅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例:如图2,在ABC中,已知D为AC上一点,E为CB延长线上的一点,且BE=AD,ED和AB相交于F。求证:EF︰FD=AC︰BC。

这是一个证明比例式的习题,通常学生会想到找平行线,但题中没有,必另寻新路,要作辅助线,利用平行线转移比例的方法,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按一定顺序去尝试。EF︰FD中E、F、D在同一直线上,分别过点E、F、D作平行线AC(或BC的平行线,学生会发现过这三点分别作平行线,并非均能证,有些学生会思维受阻,经过多次尝试才能成功,使学生认识思路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应仔细分析,不断寻找最佳解题途径。通过对上例的探索,学生发现过其他点作平行线也能得证,从中体会到平行线转移线段比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使之成为学生迅速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初中阶段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阶段,加强数学过程的教学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为此,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坚持注意揭示数学过程的教学,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学校班班通教学应用典型案例[OL].互联网-百度文库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八年级数学教案[OL].互联网

篇4

案例1:走好“用眼看、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四步。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等腰梯形,它有哪些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

生1:两腰相等。

生2: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3:底角相等。

(对于生2,教师拿出等腰梯形的纸片进行演示,让他说明对称轴的位置;对于生3,纠正应该是同一底边的两个底角相等。)

师:如何验证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底角相等呢?

生4:在将等腰梯形对折时,发现了两个底角是相等的。

生5:通过测量可以得到。

师:你们都说得非常好,测量或操作是我们发现一些命题常用的方法,但并不能作为证明命题成立的方法。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如何证明出这个结论呢?

(一段时间后,学生举手回答。)

生6:过上底的两个顶点分别作下底的高,然后通过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

生7:过上底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来证明。

师:刚才两个同学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你能根据他们的叙述,完整地将证明过程写下来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些证明方法都有什么共同点?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写下你们的证明过程。

(学生书写证明过程,教师巡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展示了“直觉发现、推理证明”的过程。直觉发现是培养学生发现命题的重要方式,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口述证明的过程,还让学生动笔写下证明过程,这样做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梳理思路、准确表达,突破几何证明在书写上的难点。

案例2:避免“零起点”教学,高效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

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

问题1:怎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问题3: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几种判定方法?

生:口答(略)

师:李芳同学用“①边、直角;②直角、边;③边、直角;④直角、边”这样四步画出了一个四边形,她说这个四边形是矩形,对吗?李芳同学画得四边形不是矩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好,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引出课题――“矩形的判定”。)

师:矩形的边相对于平行四边形有特殊性质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从角的角度来探究“最少有几个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板演,画出反例图形,然后教师点评。)

师:我们猜想,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出示命题: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师:如何证明一个文字命题呢?

教师叙述几何证明的一般过程: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3.写出证明过程(有时需要写证明依据);4.归纳结论。

学生说出已知和求证,并尝试证明。

师:通过证明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李芳的画法也是正确的,所以我们把“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作为矩形的判定定理1。

本案例是“矩形的判定”的第一课时。在前期,学生已经具有了平行四边形的研究经验,但本案例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这些经验,让学生对矩形判定的学习回到“零起点”。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课前提问可以改为“问题一: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是什么?问题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有什么关系?问题三:我们如何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问题四:矩形有哪些性质?”这些问题可以对学生学习矩形判定的逻辑结构起到指导性作用。

篇5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教学 衔接 研究

一、探究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背景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上有很强的延续性,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高中数学是建立在初中数学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方法上,均密切相关。没有初中数学扎实的基础,学生将无法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因此,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初中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是初中数学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主要从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中考数学的导向性作用,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试图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键点,从而为初中数学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对初中数学教学为适应学生高中数学学习进行有效地定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键点,从而为初中数学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对初中数学教学为适应学生高中数学学习进行有效地定位。

(二)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初中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三)为学生有效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科课程目标的全面、深刻地理解;

(四)为初中数学教学设置一个知识上限,研究对象为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能有效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

三、研究内容

(一)初、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衔接内容的教学要求:

与以前知识、高中教师原有认知相比认为存在但初中已删除需衔接的内容

1.常用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方法: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两数和立方公式、两数差立方公式、三个数的和的平方公式,推导及应用(正用和逆用),熟练掌握十字相乘法、简单的分组分解法,高次多项式分解(竖式除法)

2.分类讨论:含字母的绝对值,分段解题与参数讨论,含字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3.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同类根式的概念与运用,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4.代数式运算与变形:分子(母)有理化,多项式的除法(竖式除法),分式拆分,分式乘方

5.方程与方程组:简单的无理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含绝对值的方程,含有字母的方程,双二次方程,多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韦达定理,巩固换元法

6.一次分式函数:在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如:平移和中心对称)来定性作图研究分式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巩固和深化数形结合能力

7.三个“二次”:熟练掌握配方法,掌握图象顶点和对称轴公式的记忆和推导,熟练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用根的判别式研究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利用数形结合解决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8.平行与相似:介绍平行的传递性,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梯形中位线,合比定理,等比定理,介绍预备定理的概念,有关简单的相似命题的证明,截三角形两边或延长线的直线平行于第三边的判定定理

9.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和证明:补充射影的概念和射影定理,巩固用特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比来计算三角函数值,识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补充简单的三角恒等式证明,三角函数中的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0.图形:补充三角形面积公式(两边夹角、三边)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正多边形中有关边长、边心距等计算公式,简单的等积变换,三角形四心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中点公式,内角平分线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和边长间的关系

11.圆:圆的有关定理:垂经定理及逆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弦定理,两圆连心线性质定理,两圆公切线性质定理;相切作图,简单的有关圆命题证明,介绍四点共圆的概念及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巩固圆的性质,介绍圆切角、圆内角、圆外角的概念,等分圆周,三角形的内切圆,轨迹定义

12.其它:介绍锥度、斜角的概念,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数学思想方法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运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划分与讨论,这些思想方法在高中教学中充分反映出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以适应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内容容量大,从概念的发生发展、理解、灵活运用及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理解和举一反三、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要求。

四、实施初高中教学衔接具体做法

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方法宜采取初、高中一线教师合作研究方式,对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考试导向作全面的比较分析,提出对初中数学适应性学习教学的要求,为初中数学教学指定出适应高中教学的具体目标,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脱节的问题。

(一)实验法:“分组合作教学”,提炼出初中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时机、内容、有效性合作。

初中参加实验班级每周授课时间设置为5+2模式,即5节课为正常完成教学任务时间,2节课为根据教学进度找到高初中知识衔接点进行实时渗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课本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深化理解。

(二)总结法:参与实验教师做教案设计,活动记实,具体教学衔接内容的研究,教学反思等。

篇6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知识建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或称导学方案。

“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体,是将上课意图、学法指导、重点考点、达标训练、测试内容等在课前发给学生进行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教学文本。导学案的核心主旨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导学案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般会有预习环节、探索新知环节及巩固拓展环节,下面针对这三个环节结合等边三角形一课的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预习环节

预习环节是传统教学中所没有的环节,是导学案实践中的一个新生环节,是学生在老师的预习引导下开始自学、接着自测并小结的环节。传统的教学更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配合着的学,而导学案中预习环节的设置则是充分相信孩子,放飞他们的思维,以他们自学的状况尤其是自学小结来决定教师后续教什么,如何教,真正做到教师的教配合学生的学。

我所执教的“14.7等边三角形”是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是这样来设计预习环节的,分成三部分:第一预习引导,第二预习自测,第三预习小结,这三部分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预习引导:预习引导犹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要为学生开展自学指明方向。在本课中我设计的预习引导是三个问题:(1)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这些性质等边三角形是否具备?除了这些性质外,等边三角形还有哪些性质?(3)等边三角形有哪些判定?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一个新图形往往分成三步:定义、性质和判定,而这三步既是对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回顾,又是后继学习四边形的一个模式,也是这节课的一个流程,同时也渗透类比思想。预习引导中的问题设置引领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凸显这节课的重点要点。

预习自测:预习自测题的设计旨在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根据学生自测的情况定夺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以学定教的原则。我觉得预习自测题的设置要注意两点:(1)涵盖面广,如,我设计的预习自测中既涵盖了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也涵盖了它的多个判定。(2)以浅显为主,因为自测题毕竟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鼓励学生,增强其学习信心和能力,而不是要给学生当头一棒,所以自测题的设计教师一定要把握住难度,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学的轻松感与愉悦感。

预习小结:预习小结的设计旨在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让学生做到学有所思。预习小结中可以突出一些关键字让学生填空,如,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有(1)___(2)___(3)___我在预习小结中还大胆设计了问题4:“通过预习,我还有如下问题:___”。正如预期的一样,学生果然有填到“等边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类似?”“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还有哪些?”“等腰三角形有三线合一,等边三角形具备吗?”“等边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就是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为我上课怎样导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帮助。还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等边三角形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用几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见,这孩子的思维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对拼图很感兴趣,预示了这孩子学习的潜力。

通过预习环节,我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还有待教师的梳理、点拨,这样以学生自学的状况来决定教师的教才更有针对性,才更有意义,体现了导学案的核心主旨――先学后教。

二、探索新知环节

区别于传统教学,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新知”在预习这一环节已经知晓或部分知晓,所以,教师要利用先学的成果,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和学生一起梳理新知,面面俱到不是美,“充分准备,有限呈现”才是真。

1.对于有些知识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如,“等边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为什么都相等,又为什么都等于60°呢?”这个问题用到了等边对等角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所以有必要追根究底一番。

2.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与及时

优化。

补充:如,教材上只提到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且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只有一条。从预习小结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性质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吗?”问题由学生抛出,学生回答。其实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因此等边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三线合一性质等边三角形是否也适用?类似的问题学生就都能轻松作答,并能对预习小结中不够完善的地方作及时补充。

优化1:教材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而今后学生用得更多的是符号表达,所以,学生能否把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是这堂课必须考量的一个知识点。“如何用符号来表达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作出的提问。尤其对于“有一个内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一概念我在黑板上认真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

优化2:学生接受一些零星的知识并不难,难在如何把已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体系。作为教师的我们,通常可以利用图表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记忆并运用。下图清晰地显示出有三种方法说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记住这张图也就记住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判定。

三、巩固拓展环节

相同的教案甚至是同一道题目,有的教师似乎分析得很透彻,但学生仍不知所云,有的教师言语不多,在关键处点拨一二,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定教”更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教师的点拨、引导要恰到好处。点拨过多,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限制,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点拨过少,学生的难点没法突破,会打击学习的自信心。要设计恰当的问题系列就需要教师对学生非常了解,学生对于这类题可能会在哪里卡住,是因为什么原因卡住,需要如何点拨,这一障碍就能逾越过去,这需要教师一定的经验积累,同时教师也要从学生的学习活动(如,预习、探索新知等部分)中发现学生认知上的缺陷并加以引导。这也是体现导学案的核心主旨――“以学定教”的原则。

几何图形题是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只要注重平时的日常教学中经验的积累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困难终将被克服。如,“等边三角形”一课有这样的题目:

已知ABC中,AB=AC,D是CB延长线上一点,∠ADB=60°,E是AD上一点,且有DE=DB,问:AE、BE、BC有什么数量关系?

首先,培养学生“读条件,想结论”这点很重要,一些简单的题目读完条件,想想结论,题目的解决方案已经出现了。此题中,由条件马上得到DBE是等边三角形,从而有三边相等,三内角为60°,不管这些结论对此题有无帮助,这些结论都应该被很快联想到。

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严格论证。

问1:AE、BE、BC长度看似有什么数量关系?预设AE=BE+BC。

问2:观察BE+BC可能与哪条线段相等?预设BE+BC=DC。

问3:如何证明AE和DC这两条线段相等呢?预设学生短时间思考。

问4: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有哪些?预设等量代换、等角对等边、三角形全等等。

当前两种可能性被否定时,三角形全等似乎是唯一的救命稻草,然而这根救命稻草当学生去伸手抓时,却还差了一小段距离,怎么办?

问5:能否通过添辅助线来构造什么图形?预设全等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问6:如何在图中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呢?

问题6才是这个题目的难点,我引导学生从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去尝试,延长DC到F,使CF=BD,连结AF,这样就构造了一个ACF与ABD全等,从而进一步得到ADF为等边三角形,这样,这个题目也就迎刃而解。

回顾此题的分析过程,问题串的有序提出,其实质是分析法的应用,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问题4的提出作用也不小,适时帮助学生归纳一些解题中的常用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碰到类似问题时能有一个切入口,能做到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互相讨论、师生互动的状态下完成此题。由于在找等边三角形时还可以延长EB到P使BP=BC,连接AP、CP,构造等边三角形PBC,再利用三角形全等和平行线性质和判定推出本题结论;另外,本题还可通过过A点作AM∥BC交BE延长线于M点、连接DM等,所以,这个题不止有一种构造图形的方法,我在课堂上只讲解了一种,另几种留给学生课后继续思考,一题多解。一道好的题就是这样,耐人回味,具有挑战性,使学生思维的提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因此,教师的选题很重要,教师的问题设计更是一门艺术。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观念、角色的转变是导学案成功实施的基础。教育就是一种有教师参与帮助的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器官的延伸力量。教师进入教育过程的身份注定了教师不能作为教育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状况安排自己的工作,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暴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成长的舞台。教师应由传统的灌输者演变为适时的点拨者、引导者。要充分了解学生,预设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和障碍,想好解决方案,并配备习题加以巩固提升。

篇7

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2019高三学期数学教师教学的工作计划文本。

2019高三学期数学教师教学的工作计划文本1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三理科82班和88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2019年学生能充分迎接高考且能考出好成绩,我制定了高三数学复习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研究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倡导理性思维,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教学设想

㈠总的原则

1、认真研读数学考试大纲及全国卷考试说明的说明,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注意高考热点,特别注意高考的信息。

根据样卷把握第一、二轮复习的整体难度。

2、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要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路。

3、立足基础,不做数学考试大纲以外的东西。

精心选做基础训练题目,做到不偏、不漏、不怪,即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大纲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做那些有孤僻怪诞特点、内容和思路的题目。利用历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作为复习资源,要按照新教材以及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严格控制选题和做题难度,做到不凭个人喜好选题,不脱离学生学习状况选题,不超越教学基本内容选题,不大量选做难度较大的题目。

㈡体现数学学科特点,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提升综合解题能力

1、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在解题探究中提高能力。

2、注重联系实际,要从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脱离基础知识来讲学生的能力,基础扎实的学生不一定能力强。教学中,不断地将基础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多从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角度,选择典型的数学联系生活、生产、环境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训练,多给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之目的。

㈢合理安排复习中讲、练、评、辅的时间

1、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

2、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追求数学复习的最佳效果

3、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㈣改变传统复习模式,体现小组交流合作

1、淡化各自为战,加强备课小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

2、坚持学生主题,教师主导。

3、注重学法指导及心理辅导

(1)及时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及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并弥补学生的不足。

(2)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安排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成功情感体验,促进其提高。

(3)加强边缘生的个别辅导。A类边缘生采用各个击破,B类边缘生抓基础,促能力,A类边缘生注意个别指导;B类边缘生手把手的教,主要课堂重点关注,课后重点辅导。

三、教学重点

1、数学思想方法

2、教材的重点、高考的热点

3、依据新大纲、夯实基础,突出内容,课程内容中的向量、概率以及概率与统计、导数等的教学。

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数列仍是重点。

4、注意以单元块的纵向复习为主到综合性横向发展为主。

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事物,提出有数学特点的问题,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综合。

注意知识的交叉点和结合点。

四、教学措施

1、以能力为中心,以基础为依托,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讲多练,一般地,每一节课让学生练习20分钟左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坚持先备课后上课,加强学习,多听课,探索第一轮复习的教学模式。

3、脚踏实地抓落实

(1)当日内容,当日消化,加强每天必要的练习检查督促。

(2)坚持每周一次小题训练,每周一次综合训练。

(3)周练与综合训练,切实把握试题的选取,切实把握高考的脉搏,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能力的考查,注意思维的层次性(即解法的多样性),适时推出一些新题,加强应用题考察的力度。对每一次考试试题研究,努力提高考试的效率。

① 注意研究高考考试说明,近三年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卷的高考试题。

②在综合练习中,不缩小考试难度,既注意重点知识的考查,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

③在综合练习中注意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够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说明.

④在综合练习中注意创新意识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⑤在综合练习中注意个性品质要求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4、加强应试心理的指导

为学生减压,开启他们心灵之窗,使他们保持最佳状态。

5、高考数学试卷上的题与我们平日练习的题目不一样,怎么办?复习时应注意什么?

(1)力求作到三个避免

避免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 避免呆板的试题;避免繁琐的计算。

(2)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没有见过的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内容、思想方法和基本能力,自己去研究试题所提供的新素材,分析试题所创设的新情况,找出已知和未知间的联系,重新组织若干已有的规则,形成新的高级规则,尝试解决试题所确立的新问题。

6、对重点知识与重点方法要真正理解,并且理解准、透.如概念复习要作到:灵活用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细微差别,提防误用或错用;

全面准确把握好所用概念的前提条件;熟练掌握表示有关概念的字符、记号。

7、加强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

第一轮复习,通常称为方法篇。在这一阶段,老师将以方法、技巧为主线,主要研究数学思想方法。老师的复习,不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而是以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方法解决一类问题、一系列问题。同学们应做到:

①主动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找出某个知识点会在一系列题目中出现,某种方法可以解决一类问题。

②分析题目时,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点,渐渐地向探寻解题的思路、方法转变。

③从现在开始,解题一定要非常规范,俗语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大家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④适当选做各地模拟试卷和以往高考题,逐渐弄清高考考查的范围和重点。

第二轮复习,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老师主要讲述选择题的解发、填空题的解法、应用题的解法、探究性命题的解法、综合题的解法、创新性题的解法,教给同学们一些解题的特殊方法,特殊技巧,以提高同学们的解题速度和应对策略为目的。同学们应做到:

①解题时,会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省时、最省事的方法,力求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逐渐适应高考对减缩思维的要求。

②注意自己的解题速度,审题要慢,思维要全,下笔要准,答题要快。

③养成在解题过程中分析命题者的意图的习惯,思考命题者是怎样将考查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有那些思想方法被复合在其中,对命题者想要考我什么,我应该会什么,做到心知肚明。

最后,就是冲刺阶段,也称为备考篇。将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前,学习的重点、难点、方法、思路都是以老师的意志为主线,但是,这阶段要求学生直接、主动的研读《考高三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研究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倡导理性思维,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①检索自己的知识系统,紧抓薄弱点,并针对性地做专门的训练和突击措施(可请老师专门为你拎一拎);锁定重中之重,掌握最重要的知识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②抓思维易错点,注重典型题型。

③浏览自己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回忆自己学习相关知识的历程,做好再工作。

④不做难题、偏题、怪题,保持情绪稳定,充满信心。

2019高三学期数学教师教学的工作计划文本2一、指导思想:

在新的一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三、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圆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方程、认识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

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

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等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五、学习方式:

1、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2、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019高三学期数学教师教学的工作计划文本3新学期的工作已经开始了,展望本学期,为了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拟定如下计划:

一、学生学情分析:

一学期下来,两班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交流的习惯。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形状图;

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

5、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认识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经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措施。

1、本学期,我将继续认真担负本职工作,备好每一节课并针对班级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工作。

对学生的评价力求讲究策略,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2、认真对待本学期自己所选单元的教材解读工作,备好单元中的每一节课,再积极与同组老师交流,并进行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本学期继续进行学校《走进生本,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课题研究,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上注意学生课堂习惯的培养,包括坐姿、写字姿势和学具摆放。

4、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6、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用“放大镜”全面细致观察,如果发现其闪光点,就因势利导,当众表扬,充分发挥其能力,使他感到集体的温暖,激发他们的兴趣,鼓舞他们的士气。

另外除了对后进生进行一般的课外指导外,还需为他们组建“结对子”小组,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自信心,逐渐养成自己爱学习的好习惯。

7、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四、业务学习

作为年轻教师,我要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利用业余时间,每天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在读书中成长,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工作的经验撰写经验性文章,借此使自己不断成长。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踏踏实实工作,向同组老师学习,积累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2019高三学期数学教师教学的工作计划文本4一、学情分析

五(1)班共有学生54人,五(2)班共有学生52人,参加考试五(1)54人,五(2)班52人,五(1)男生31人,女生23人,五(2)班男生28人,女生24人,五(1)班的总分2916分,五(2)班的总分3480分,五(1)班平均分54分,五(2)班的平均分65.66分,及格率五(1)班43.4%,五(2)班75.5%,30分以下五(1)班6人,五(2)班0人,后进率五(1)班11.3%,五(2)班0%,80分以上五(1)班6人,五(2)班12人。

二、成绩得失分析

1、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2、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3、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

4、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5、本学期重点抓好后20%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三、教学目的

1、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4)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统计等内容里适当地让学生作一些初步的社会调查汇报 展示实践结果。

(5)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防止死记硬背, 尽量使学生自己探索、领悟得出规律,然后进行强化规律。

(6)变式题的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 加强变式题的练习,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2019高三学期数学教师教学的工作计划文本5在春节结束之际,新的学期也已经来临,在新的学期里,作为七年级数学教师的我对下学期的工作进行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将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初步提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特别是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7章:三角形;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教学进度)

第一周 5.1相交线;

第二周 5.2平行线;

第三周 5.3平行线性质 5.4平移;

第四周数学活动,小结与单元检测活动;

第五周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第六周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

第七周 7.4镶嵌 活动小结 期中考试;

第八周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消元五;

第九周 8.3再探实际问题和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一周 9.1不等式 9.2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十二周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9.4课题学习;

第十三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四周 10.1统计调查;

第十五周 10.2直方图 10.3课题学习;

篇8

【关键词】山区学校;初中数学;质效

我校是一所偏远山区学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差,小学毕业时成绩稍好的部分学生,家长都把他们送到县城的重点学校或条件好的学校去了,剩下的学生中成绩普遍较差,另外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子女更为特殊,再加上山区农村家长对子女的学习重视不够,父母对学生的监督和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从而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都比较差。放学后,这部分学生就处于游离状态,无人监督他们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即使有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监督也无济于事。学生厌学、辍学、逃学的现象较为严重;还有一些学生是逼于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上学,于是就采取上课睡觉,混日子以消磨时间。由于学源较差,学生又不想学,教师也就无心思教。一些教师也纷纷找关系调离学校,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高。近几年来学校新教学楼修好后,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学校整体教学现状仍未有多大的变化。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效呢?经过这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1 教师方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在数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对于教师而言,使用新教材不是一个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把书本与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生活和需要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结合越来,灵活机动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品德修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就教材讲教材,而要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激“活”,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1.1 钻研教材。 数学教材(课本)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并按照数学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严密性、实用性、教育性以及教学法的要求,为在校学生编写的学习数学的专门用书。它把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用准确生动的文字加以系统地阐述,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教材一般包括目录、正文、习题、注释、插图、阅读材料等部分。其中正文是教材的主要的和最基本的部分。

(1)浏览(全套教材):了解教材一共有几册,几章,分布在那些年级学习。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关系,从而从整体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概貌,把握整体结构体系。这样就可以增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序性和整体意识,备课与上课就能瞻前顾后,不至于重复讲解,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全套教材目录 七年级(上):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第三章 字母表示数;第四章 平面图形及其位置;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第六章 生活中的数据;第七章 可能性。

七年级(下):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第三章 生活中的数据;第四章 概率;第五章 三角形;第六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七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八年级(上):第一章 勾股定理;第二章 实数;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第四章 四边形的性质;第五章 位置的确定;第六章 一次函数;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八章 数据的代表。

八年级(下):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二章 分解因式;第三章 分式;第四章 相似图形;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六章 证明(……)。

九年级(上):第一章 证明(二);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 证明(三);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

九年级(下):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二章 二次函数;第三章 圆;第四章 统计与概率。

(2)通读某一册教材:通过通读全册教材,全面了解全册教材有哪些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掌握那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各个章节、各个单元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是什么?从而正确把握教材的深广度,领会编排的意图或修改的意图。这样就可以为制定学期计划和钻研某一单元的教材、某一章节的教材做好准备。

(3)细读某一单元教材:一个单元的教材是相对独立的一块知识,教师在单元备课时,不仅要对本单元教材认真读懂,清除障碍,而且要分析其内部结构,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个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以及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就可以在教学时不仅要求明确,重点突出,而且可以前后联系,上下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

(4)精读即将实施的教材和教师用书:对即将施教的教材内容要认真阅读,深钻细研,逐字逐句推敲,做到字字落实,句句到位。这样对教材才能理解深刻,把握准确,在精读时要手脑并用。同时要认真阅读教师用书,以帮助理解教材内容。

1.2 认真备课。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DJP教学模式进行备课。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提高备课质量,是上好课的前提。

(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包括各次考试的题目,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要尽量通读学生已经学过的教材。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详讲、略讲、精讲、学生自己讲,都要交替灵活应用。设计数学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DJP教学案例:(学案)

§2.2 结识抛物线

一、学习目标: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x2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二次函数性质的经验,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出y=x2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认识和理解二次函数y=x2的性质,能够作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并比较它与y=x2图象的异同,初步建立二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

二、学习重点:

利用描点法作出y=x2的图象过程中,理解掌握二次函数y=x2的性质,这是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基础,是二次函数图象、表达式及性质认识应用的开始,只有很好的掌握,才会把二次函数学好,只要注意图象的特点,掌握本质,就可以学好本节。

三、学习难点:

函数图象的画法,及由图象概括出二次函数y=x2性质,它难在由图象概括性质,结合图象记忆性质。

四、学习方法:

探索——总结——运用法。

五、学习过程:

(一)作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二)议一议:

1.你能描述图象的形状吗?与同伴交流。

2.图象与x轴有交点吗?如果有,交点的坐标是什么?

3.当x0时呢?

4.当x取什么值时,y的值最小?

5.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请你找出几对对称点,并与同伴交流。

(三)y=ax2(a≠0)的图象的性质:

(四)例题:

【例1】求出函数y=x+2与函数y=x2的图象的交点坐标。

【例2】己知a

A.y1 C.y3 (五)课堂练习:

1.函数y=x2的顶点坐标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点(a,4)在其图象上,则a的值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点A(3,m)是抛物线y=-x2上一点,则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函数y=x2与y=-x2的图象关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称,也可以认为y=-x2,是函数y=x2的图象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旋转得到。

(六)课掌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练习:

1.若二次函数y=ax2(a≠O),图象过点P(2,-8),则函数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函数y=x2的图象的对称轴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对称轴的交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函数的顶点。

3.点A(12,b)是抛物线y=x2上的一点,则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B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在函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

;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C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在函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

4.求直线y=x与抛物线y=x2的交点坐标。

5.若a>1,点(-a-1,y1)、(a,y2)、(a+1,y3)都在函数y=x2的图象上,判断y1、y2、y3的大小关系?

6.如图,A、B分别为y=x2上两点,且线段ABy轴,若AB=6,则直线AB的表达式为()

A. y=3B. y=6C. y=9D. y=36

上课前将备好的学案印发给学生,先预习课本知识,再自学完成。

(三)上课

1.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

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要珍惜时间,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不说废话、空话、假话,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

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有其他成人听课,要很自然的与之沟通,目中有人。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 “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3.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

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要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才是“启发式”。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学生的问题之后,能让学生“眼睛一亮”,心领神会。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在肯定或否定时,最好私下进行。语音、语调、手势要亲切、真诚、自然,这些,常常比语言信息本身还更重要。

4.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一互动”。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一节课内,5分钟左右要换一个“节目”。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快速理解的能力。

5.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随时听取学生对于教学的意见,及时改进。

二、学生方面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质效呢?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三)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争辩,有利于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最容易产生独特的观点和方法,最容易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出的不耐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力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表扬和鼓励。鼓励、赞许、肯定在激发学生灵感,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东西,鼓励讲别人没有讲过的东西。错误和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是学生学习的自然过程。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有伟大的发现。

其次,要教给学生数学发现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数学规律的发现既要靠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也要靠逻辑思维。数学推理既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也有演绎推理。一般由合情推理去猜想,靠逻辑推理来证明。所以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问题。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教学过中,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在要领数学中,教师要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推导、证明、求解、思路方法怒怎样想到的,并把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这样,学生在这些经历中会逐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发现。

最后,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是学习活动最坚实的后盾,我们要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确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学习毕竟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分外香”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求知的迫切欲望,才会去刻苦,才会感到“苦”中有“乐”。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