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3 09:1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年级数学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事物有规律的排列,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循环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例1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地板图的画,电脑课件,白纸、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小东家做客,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快点出发吧?
(1)引入
大家看,一路上春光明媚,蓝蓝的天上漂着朵朵白云,地上绿草青青多美呀!连路旁的电线杆的颜色也是这么的漂亮,你们发现这些电线杆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汇报规律。
(3)教师小结: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是我们一年级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好吧!让我们继续走吧!
二、探究新知
(一)门的规律
1、引入
师:好了,小东家到了。
师:他家的门可是最新科技的产品--密码门。只要输入正确的密码,门就会自动打开。
2、出示密码门。
(1)导入
师:小东已经输入了三排密码,最后一排他想留下来考考我们。这排密码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比一比哪组最快找到密码。
3、学生汇报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规律)
(1)竖着看--每排都有哪4个图形,缺少哪个图形就填哪个图形。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
(2)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所以根据斜行来填。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
(3)横着看--根据学生说的演示课。
师:从第一排到第二排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第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排的最后一个,其余三个图形都按原来顺序往左移动一格。
师:第二排到第三排有什么变化?
第三排到第四排会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第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排的最后一个,其余三个图形都按原来顺序往左移动一格。第二排到第三排,第三排到第四排......
像这样的排列规律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循环规律。
4、开门进入
大家找的密码正确吗?我们来试一试。老师输入秘密后同学们一起喊“芝麻开门”,好吗?
(二)地板的规律
师:密码正确!二(4)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我们进去吧,小东家可真漂亮,他家地板砖颜色更美呢!大家想看吗?可是老师还不想让大家看到,我先拿了一部分地板砖的图样,我们一起来研究地板砖颜色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课件演示地板砖的图样,学生独立思考。
(2)汇报规律。
(3)展示铺满地板砖的房间:小东家的地板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4)小结:哦!难怪小东家的地板砖颜色这么漂亮,原来它们的排列是有学问的,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
(三)水果的规律
1、教师导入
小东的妈妈热情好客,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好吃的水果,但在吃水果之前小东想考考大家,设了两道闯关题,大家有信心吗?
(A)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来是一组图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前三组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摆的?然后想一想第四组该怎么摆呢?同学们拿出学具小组合作摆一摆,比一比哪组同学最快。最快的一组可获得一朵合作之花,展示练习。(板书:例1图)
(B)请小组代表说想法,说得真好!把掌声送给这个小组的同学。
(C)下面进入第二关:做一做,请组长拿出练习2小组讨论完成。
(E)请小组代表说想法,说得太棒了!把笑声送给这个小组同学,送合作花(板书做一做)。(对比两种规律)找两个同学展示。
祝贺小朋友们顺利通过闯关题,小东的妈妈正在厨房准备水果呢!让我们一起去厨房看看吧!这水果的排列也藏着秘密呢?你们仔细观察,看谁先发现。
2、学生思考,讨论,找出规律。
(1)学生思考
(2)汇报规律
师:对比第一盘和第二盘有什么变化?
第二盘和第三盘比较有什么变化?
从这三盘水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第四盘该怎样摆?
(3)我们请电脑博士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想法对不对。再来看水果练习第二题,小明说二(4)班的小朋友们太棒了。
(四)排队的规律
1、师:我们在小东家一边吃水果,一边玩个游戏吧?
请四个小朋友上台扮演四个小动物--虎、兔、猫、熊。
大家看一看现在哪个小动物排在第一?谁排在第二?谁排在第三呢?谁排在最后?按照刚才发现的规律要让小兔排在第一,该怎样办呢?请一个同学来当指挥官,指挥它们调换位置?
如果让小猫排第一呢?......
2、师:谁会根据刚才所学的规律,说说下面他们该怎样变化?
请一个同学来当指挥官,指挥他们调换位置。
学生指挥换位置,教师板书
师:他们这个指挥官当的真好,大家都想当指挥官吗?那我们一起来指挥他们吧!它的排列规律是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下面谁来说说生活中那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找的可真多,老师也找了一些,一起来欣赏吧!
(五)争当小设计师
(1)这些图案太美了,大家能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规律,来设计一幅美丽的花边或图案吗?下面各小组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有规律,最有创意。老师发给每小组一张白纸,你们可以在上面画图案或用你们收集到的材料来设计
(2)作品展示: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经历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过程,积累发现、猜想、验证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及探究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师: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
生: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小棒、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看到大屏幕,你们能从这些物品中找到我们认识的老朋友吗?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长方形、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出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商定探究内容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充分让孩子发表意见。
师:大家想知道的真多呀!今天我们探究它们的特征,看看它们的边和角的特点好吗?
2、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大胆猜想。
师:孩子们,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摸一摸它的边和角。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通过你的观察,大胆的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呢?
猜想一:我猜它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
猜想二:我猜它相对两条边相等、4个角相等。
......
师:这么多猜想!但是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啊!
(2)
启发思考
师: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想一想能验证吗?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
生:用“比一比”“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来验证。
(3)
验证猜想。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
小组汇报
认识边的特征。
学情预设1:用“量一量”的方法,用直尺量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
学情预设2:用“折一折”的方法。
教师讲授:我们把相对比较长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比较短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宽”。
认识角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认识了长方形的边,那角呢?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用“比一比”的方法,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它的角,发现了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
3、探索正方形的特征
(1)
操作活动。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找到了长方形的特点,那么正方形的特点又会是什么呢?同桌猜一猜,说一说。然后再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视指导。
(2)
汇报结果
4、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看一看,画一画,读一读。)
5、变魔术: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6、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和不同点?
抽生回答,ppt展示。
三、应用知识、拓展深化(冲关我最棒)
第1关、
在(
)内填适当的数。
第2关、拼图游戏。
第3关、拓展应用。
四、总结回顾,体验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
五、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应用。
(图片欣赏)
附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长方形
正方形
边:
对边相等
4条边都相等
角: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3页
教学目标:1.信息收集
2.图式
3.教学建模:加与减
【教学重点】
能使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数据,看懂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小猫捞鱼图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收集)
你想解决些什么问题呢?
二、信息的处理
建立加或减的数学模式
1.鱼缸里原来有几条鱼?
建立图式:
捞出(
)条
鱼缸里还有(
)条
鱼缸里原来有几条?
建模:捞出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鱼缸里原有的条数
算式:
答:
2.现在,桶里的鱼多还是鱼缸里的鱼多?多多少?
建立图式:桶里有(
)条
鱼缸里比桶里多多少条?
鱼缸里有(
)条
3.你有更好的方法吗?(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列举另外几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另一幅小鸟图
说说图意,列式解答。
2.看图式解答:
⑴红花有38朵
黄花有?朵
一共有60朵
⑵小丁养了24只白鸽
小巧比小丁多养9只
小巧一共养了?只白鸽
3.讲故事,提问题并列式解答
二⑴班种16盆花
二⑵班种24盆花
4.自编题自解答
小结
第二课时
巧算
教学内容:课本P4-5页
教学目标:1.能力培养:反向变化、同向变化
2.巧算
3.培养学生灵活分解和运用计算规则来解题的能力,也就是计
算策略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出示3组加法口算题,比一比哪组算得快,你有什么好办法?
小结规律:一个加数增加一,一个加数减少一,和不变。
2、出示3组减法口算题。(方法同上)
小结规律: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一,差不变。
一、创设情景
昨天我们只游玩了一座美丽的海岛,你们想不想继续游玩下去吗?
小巧和小亚开着游艇已经来到了另一座海岛旁,可是他们必须解答出下列一组题,才能登上岸。
26+18=
25+19=
24+20=
这三题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69+16=(70)+(
)=
29+33=
45+48=(
)+50=
54+28=
38+17=(
)+(
)=
47+16=
小结: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小巧和小亚顺利地过了关,上了岸。我们再来看一看,小胖和小丁丁碰到了什么问题?原来他们要完成这样一组题目:
82-67=
83-68=
84-69=
85-70=
小朋友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练一练:61-23=(
)
60-22
59-21
58-20=(
)
小结: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三、游戏练习(快乐3级跳)
73-19=(74)-(20)=
73-19=(
)-(
)=
73-19=(
)-(
)=
73-19=(
)-(
)=
73-19=(
)-(
)=
85-47=
71-34=
76-49=
52-23=
67-28=
83-65=
四、总结
做加法时,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做减法时,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第三课时
方框里填几
教学内容:课本P6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利用图式与加减之间的逆运算来解方程。
2.培养学生多元思维、一题多解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逆运算来解方程(不出现“方程”的名词)
教学准备:小圆片、课件(小青虫吃树叶,树叶上有算式)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填一填
直接出示34、22.56三个数字在左边,右边是空格填空,鼓励学生用图式来解。
34
22
56
34、22.56、
+=
+=
-=
-=
二、小青虫吃树叶
用课件引入:出示一张树叶,上面有完整的算式,一条小青虫爬过来吃掉了算式中的一个数,要求小朋友把它补上去。请线段图帮忙:
44
62
44+=62
缺数分三种情况:⑴缺一个加数
⑵缺减数
⑶缺被减数
一次引入一种情况,分别从每一种情况中导出一个图式,将带的等式解出。
学生也可以直接由加减之间的关系求出里的数字。-b=c,=b+c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地在没有辅助工具的帮助下完成。
+11=34
53-=27
-42=16
19+=46
88-=53
-29=43
四、总结
求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仔细观察,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认识整时,掌握判断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合作中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3、情感目标: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整时。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知
1、猜谜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一起来猜一猜:
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准时叫我起和睡,是我生活好帮手!
猜对了,它就是天天生活在我们身边,帮助我们,关心我们的朋友,它的名字叫钟表。钟表的用处可大了,会提醒小朋友什么时候该起床了,什么时候该上学了,什么时候该吃饭了,什么时候该睡觉了。
2.同学们,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下面我们来一睹为快吧。
(课件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的钟表:石英钟、闹钟、手表、电子表)
3.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今天,我们就通过看钟表来认识时间,从认识整时开始。(板书课题)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钟面
仔细观察钟面,你能说出钟面上有什么吗?把你发现的告诉你的同桌。(课件出示放大了的钟面。)
(1)(两根针)比比看,长短一样么?(长长的细细的叫分针,短短的粗粗的叫时针)。(板书:分针
时针)
(2)(有12个数)学生同时拿出自己的学具钟面,一起数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2、认识整时
(1)课件出示:清晨,玲玲正在酣睡中,妈妈走过来亲切地说:“玲玲该起床了,现在已经……”同学们你知道玲玲几时起床?学生回答。你们真了不起已经认识时间了,说一说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玲玲是早上7时起床的,刚才我们是通过看这个钟面知道的(课件出示钟面),其实玲玲床前的小闹表也显示玲玲是7时起床的。(课件出示电子表)电子表是怎样用数字显示时间的?学生回答、了解整时的数字表示方法。
(2)出示8时的钟面:你知道这个钟面表示的是几时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明确: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
讲解8时的数字表示方法:先写8,再写“:”,最后写2个0。让学生照样子写一写,掌握整时的数字表示方法。
(3)课件分别出示三个钟面,你知道这些钟面表示的是几时?仔细观察这三个钟面,看一看,整时时分针、时针分别指向什么?
(4)将三个钟面在一起出示,小组讨论、交流认识整时的方法。
教师小结:(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知道一天有24时
课件出示两幅画面,(一幅是上午10时的画面,一幅是晚上10时的画面)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怎么样?请大家看这张图,你能马上写出钟表显示的是几时吗?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动脑筋:为什么都是10时,同一个小朋友做的事情却不一样?
师小结:一天的时间时针要在钟面上走两圈,所以一天有24小时,要准确表达时间,还得会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词语。
4、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既要珍惜时间,又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我们怎样合理安排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呢?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小明的一天是怎样快乐度过。(课件播放)
小明在几时干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小明的一天安排得真合理,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安排好每一天的学习。(出示老师寄语。)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8页“试一试”。
交流、订正。
2、学生动手在自己设计的钟面上摆出11时,说说分针、时针分别指向几?
3、说说下面钟面上各是几时?再过1小时又是几时?
4、说说下面表上显示的是几时?
四、课堂总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老师把我们学的知识编成了一首儿歌,跟着说一遍,好吗?
小闹钟,真可爱!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电子表,真机灵!圆点后面2个0,前面是几就几时。
板书设计:
认识整时
分针
又细又长
时针
又短又粗
8时
写作
8:00
篇5
教学内容:沪教版
二年级第二学期
P53
三角形与四边形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和辨别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2.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积累对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的经验,在动态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索活动中,初步感知图形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使学生理解和辨别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大屏幕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软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生活中的五幅图片,并抽象出长方形、三角形及四边形等图形。
2、引入:带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二人一组说说认识的图形名称。
学生介绍自己认识的图形
3.介绍小胖、小巧认识哪些图形。
4.在图形王国这个大家族里,你若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小胖、小亚、小巧和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这几个平面图形,今天来认识几个新朋友。
【设计意图,以图形王国作为学习活动的线索,赋予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产生,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动手分类
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二人一组把这些图形根据边的情况来分一分。
2.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第一种情况:
三角形一类;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一类;五边形一类。
第二种情况:
三角形一类;长方形一类;正方形一类;四边形一类;五边形一类。
3.在两种分法中,大家都同意把4号、8号、11号、12号图形放在一起,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有三个角,三条线段。]
板书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4.第一种分法,是把第二种分法中的第2,第3和第4个集合圈中的图形合并成一类,可以吗?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你能给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取个名字吗?【四边形】
板书
四边形: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5.
由三角形、四边形的概念推导出五边形的概念,7号图形叫什么?
再推导出六边形、八边形和几边形的概念。
板书:三角形与四边形。(出示课题)
三.运用发展,巩固新知
1.
三组辨析题:
(1)小丁丁说:这是一个三角形。
(2)小熊猫说:这是一个四边形。
(3)小亚说:这二个图形都是四边形。
学生进行辨析
并由(1)加深“围成”这个概念。(3)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
2.巩固练习: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
3.
图中有四种蔬菜,种在不同形状的菜地上,你能把它画出来吗?看一看菜地的形状是什么图形。
【完成书本P55练习】
4.
黑板上出示七巧板:
提问:(1)七巧板中有哪些图形?
(2)三角形有几个?四边形有几个?
(3)用其中二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活动操作:每个同学手上都有二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四边形,请大家来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辨析、说名称、画图形等练习加深对三角形、四边形的认识,并通过用搭一搭这个环节,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等图形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四.总结
今天有哪些收获?
板书
篇6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的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学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掌握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学生在平面图上对这四个方向的认识是比较牢固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出示学校图片,这是哪儿?
教师:“在我们小学周围有一些地方,我们一起去看看,你去过吗?知道的可以说出来,好不好?”(学生跃跃欲试高兴地说:好!)
(课件显示:在小学的北面、南面、西面和东面分别出现的地方)
教师:“请你介绍一下这几个地方分别在我们小学的什么方向?”
教师:“你怎么能说得又对又快的?”
(学生:“我记得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南
教师:“在我们小学周围还有些地方,要用我们以前学习的方向知识是不够的,今天我们要继续认识几个新的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共同探索,研究新知。
1.认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
教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我们小学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你们去过吗?一会请你们介绍介绍。”
(课件出示:在刘湾小学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分别出示图片)
教师:“你知道3路终点站在我们小学的什么方向吗?不知道的可以猜猜看。”(学生回答:3路终点站在我们学校的东北面。)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继续提问:“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边板书边说:“我们把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叫做东北方向,把东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叫做东南方向,西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叫做什么方向?(学生答:西北面)那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叫做什么方向?”(学生答:西南方向)
西北
板书:
东
西南
教师:“你们看看,哪个地方在我们学校的西南面?哪个地方在我们学校的西北面呢?(学生回答)为什么呢?
教师:“刚才我们是说这些地方在我们小学的什么方向,现在你能说说小学分别在这些地方的什么方向吗?
(学生自己试试,在小组说说,最后在全班说。)
2.通过指南针填写方向。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方向认的很好,如果你在茫茫大海上找不到方向,茂密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只要有了一个什么工具,它一定能给你指引出正确的方向?”(学生答:指南针)
出示指南针,教师向学生介绍:“这叫指南针,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名之一。地球有南北两极,指南针也有南北两极,他们相互吸引,指针的一头始终指着南面,另一头始终指着北面,所以指南针也叫做指北针。”
出示书上43页试一试指南针图,看题你能填出指南针周围的八个发向吗?(学生填写。)教师请学生板演,并说说怎样填的。(让学生说,教师也注意引导:先填北、南、西、东这四个方向,再填写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看看学生的反馈情况。
3.游戏。
教师用指南针找出教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做做小指挥,老师说方向,你们来当小指挥,指指教室的方向,看谁指得又对又快。”
三、练习巩固
1.书上想想做做第一题。
教师:“同学们对这几个方向掌握的很好?现在有4个小动物想考考大家,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学生在书上做,再请学生板演。请学生说说小兔子的家为什么是在这里。)
2.书上想想做做第二题。
教师:“同学们刚才帮小动物们都找到了各自家,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青山乡的果园参观参观吧。”(出示果园图,学生填写书上的问题。)
教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也可以直接说出答案。”(学生相互说说,再在班上说。)
3.教师:“今天喜洋洋她们也来了,你们想看看他们吗?出示一幅九个小动物的图。教师:“这是谁啊?(喜羊羊)在她的周围有许多她的好朋友,你想知道他们在哪吗?那可要用我们学的知识把他们找出来啊!”
在课件上出示
教师:剩下的是美羊羊和红太狼,美羊羊在喜羊羊的西北面,红太狼在喜羊羊的南面,你能找出他们分别在什么位置吗?)
4.拼图游戏:出示一幅图包括9个动物,学生记住方位,再拼图。
5.动物园游览图:请学生说一说到某个地方怎么走?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几个新的方向,先确定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再确定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比较方便。(学生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该肯定。)
篇7
教学目标:1.使学生充分经历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加强对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整理能力,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正确解决含有加、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初步感知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
3.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能理清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并加以整理,从而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掌握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车上原来有34人,到站后有15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有18人上车,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先自己读题,说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想想可以怎样列式,然后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检查交流:先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然后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说明思路,揭示课题
点评:小朋友们真厉害,知道可以利用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再根据算出的结果和另一个条件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过渡: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实际问题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比一比那些小朋友最爱动脑筋,最有办法,获得的星最多。
【探究新知】
活动二:呈现问题,探索解决
1.出示例题3:
同学们期盼很久的春游活动来了!瞧,这些同学们准备乘车出发啦!5路车开过来了,请仔细观察图片。
要求:请小朋友先自己读题,然后思考,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质疑: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5路车刚刚到站,车上有34人,为什么还问车上有多少人呢?到站后,乘客有上有下,离开这个站时,车上的人数和原来一样吗?追问:那这里的离站时指的是?(上下车以后的人数)
2.独立思考,交流思路
猜一猜:先离站时车站的人数比原来车上的人数多了还是少了?
想一想:根据条件,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准备怎样算?
集体交流:谁来分享你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理解交流的思路,学生说教师边板书
先加后减:原有34人+上车的15人-下车的18人=离站时车上有37人
先减后加:原有34人—下车的15人+上车的18人=离站时车上有37人
先减后加:原有34人+上车比下车多的3人=离站时车上有37人
活动三:讨论检验的方法
3.提出检验
点评:小朋友们想到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请小朋友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办法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质疑:答案我们是算出来,那怎样知道我们算的对不对?
追问:你打算怎样检验?
可以用算出的离站时的人数减去上车的人数,再加下车的人数,看是不是等于原来车上的人数。
活动四:总结解题一般步骤
4.回顾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引导: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经历了那些过程?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1)读题,弄清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式解答。
(4)检验并写出答句。
【练习】巩固深化
活动五: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小朋友们真厉害!
5路汽车顺利到达目的地,小伙伴们先玩个游戏稍作放松。游戏中也有我们今天学习的问题呢!一起看看吧!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质疑:题目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点评:这也表示了事情的发生顺序。
指出:像这样用箭头连接已知条件和问题,看起来比较清楚明白。
要求:那这个问题你会解决了吗?自己动手试试。
提示:做好的小朋友要进行检查。
组织交流:
追问:这题我们做完了吗?对了,要检验。
提问: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小结:刚刚我们列了两道算式,用两步计算的加减法解决了生活中的下车、玩画片的实际问题。从中发现,我们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比一比谁应用的最灵活。
2.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2题。
稍作休息后,小朋友开始了他们的体验。看白板。
体验项目之一:游泳。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可以求出怎样的问题?
你会解答吗?自己完成。
交流。
3.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3题。
同学们真棒,已经能很快地用两步计算解决增加和减少的问题。
下一个体验项目:感受工人师傅的辛苦。
工人师傅也有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解决呢!你能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吗?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追问:用去88袋,是指图上的那一部分?谁上来指一指,那剩下的部分呢?就是我们要求的还剩多少袋?
要求:那这个问题你会解决了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提问: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
4.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
春游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下一个体验项目:摘西瓜。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会列式解答吗?
口头交流。
【总结】全课小结
活动六:全课小结
1.
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乘车、玩画片、游泳等问题,我们在解答时要注意些什么?
(1)读题,弄清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式解答。
(4)检验并写出答句。
2.作业布置。
课本第64页
第5题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已知条件:车上原来有34人
到站后有15人下车
又有18人上车
问题: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
方法一:34+18=52人
方法二:34-15=19人
方法三:18-15=3人
52-15=37人
19+18=37人
34+3=37人
或
综合算式:
34+18-15=37人
34-15+18=37人
18-15+34=37人
答:离站时车上有37人
教学反思: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例3教学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要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列式计算检验结果给出答案”的过程组织教学。
① 理解题意包括读题、说题,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等活动。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你从图画里看到些什么?题目要
求的问题是什么?先让他们自己思考同桌两人相互说说,然后在班内交流。 在学生寻找条件和问题,原来有34人,下车15人,上车18人,现在有多少人?这些信息是分析数量关系、探索问题解法的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② 分析数量关系时学生熟悉的事情能唤醒他们相关的直接经验,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从已知数量以及未知数量的关系上展开讨论,从而感悟解题思路。学生联系平时乘车的经历,会想到“减下车的人数”“加上车的人数”,甚至会列出34-15+18等算式。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利用板书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原来34人,减下车15人,得到剩下的人数;再加上车18人,就是开车时的人数。或者,原来34人,加上车18人,得到上车以后的人数;再减下车15人,就是现在的人数。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信他们有经验可以利用。学生中出现不同的思考,正是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经验的表现。我还要求学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是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思路。
列式计算是具体实施解题步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应该分两步解答,要写出每一步的算式、得数以及单位名称。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算的是什么,体会第二步是如何利用第一步计算得数的。
当然,遗憾的地方也不少,老师的讲解和点拨、扶助略显多了一些,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还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如果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能大胆地放手,效果会更好。
学习卡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1、白菜馅的有36个,韭菜馅的有24个。吃了18个,还剩多少个?
(1)整理条件和问题:
(2)
列式解答:
(3)
检验:
2、上午摘了120个,卖出60个,下午又摘了80个,现在有西瓜多少个?
(1)整理条件和问题:
(2)
列式解答:
(3)
检验:
3、小英看一本72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26页,第二天看了28页,再看多少页才能看完?
(1)整理条件和问题:
(2)
列式解答:
篇8
一、看图列算式。
(每题5分,共10分)
1.
=
(
)
2.
=
(
)
二、解决问题。
(第1、2、3题每题10分,其余每题12分,共90分)
1.一本书已经看了38页,剩下的比已经看的多4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
(
)
2.篮球比皮球贵多少钱?
=
(
)
3.老师发给同学们30本语文本和同样多的数学本,还剩下37本。老师一共有多少本练习本?
=
(
)
4.二(1)班有学生35人,二(2)班有男生19人、女生18人,二(3)班比二(2)班多4人。
(1)二(1)班比二(2)班少多少人?
=
(
)
(2)二(3)班有多少人?
=
(
)
5.
明明带了80元,这三样物品各买一件,够吗?
6.二年级一班有男生18人,女生19人。芳芳记录了这个班报名参加运动会的人数,结果如下。有多少人没有报名参加?
报名的
正正正正正 一
(
)人
=
(
)
7.学校买来两包笔记本,一包58本,一包37本。买来的笔记本中硬面抄有45本,其余的都是软面抄;买来的笔记本中有15本的价格超过10元,其余的都不超过10元。
(1)软面抄有多少本?
=
(
)
(2)不超过10元的笔记本有多少本?
=
(
)
8.
(1)小亮再买多少本故事书就和小勇的同样多?
=
(
)
(2)小亮和小勇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
=
(
)
答案
一、1.38+25=63(棵)
2.46+25+19=90(元)
二、1.38+4+38=80(页)
2.55-40=15(元)
3.30+30+37=97(本)
4.(1)19+18-35=2(人)
(2)19+18+4=41(人)
5.19+36+27=82(元)
82>80 不够
6.26 18+19-26=11(人)
7.(1)58+37-45=50(本)
(2)58+37-15=80(本)
8.(1)46-28=18(本)
(2)46+28=74(本)
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一、填空。
(每空1分,共32分)
1.将口诀补充完整。
四(
)二十四
七(
)五十六
三(
)二十一
六(
)五十四
2.5个8比4个8多(
),比6个8少(
)。
3.3×5读作(
),其中乘数是(
)和(
),积是(
),计算时运用口诀(
)。
4.除数是7,被除数是63,商是(
),用的口诀是(
)。
5.一个乘数是7,另一个乘数是6,积是(
)。
6.在里填上“>”“<”或“=”。
6×54×5
2×7-33×2+4
36÷6÷61×9÷9
2×93×6
54÷6×87×4+9
2×2×53×2×7
7.(
)里最大能填几?
5×(
)<36
8×(
)<39
9×(
)<60
(
)×9<68
(
)×7<55
(
)×5<46
8.找规律填数。
(1)2,4,6,(
),(
)
(2)4,8,12,(
),(
)
(3)36,(
),54,(
),72
二、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8分)
1.求几个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
)
2.5×2+2可以看作5×3。
(
)
3.4×2读作4乘2。
(
)
4.4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正方形,10根小棒可以摆成6个这样的正方形。
(
)
三、直接写出得数。
(每题1分,共12分)
3×6=
6×6=
5×6=
5×4=
5×5=
3×1=
4×4=
12÷3=
3×2×9=
64÷8÷2=
9×5-30=
5×2+2=
四、看图列算式。
(每题5分,共15分)
1.
=
2.
=
3.
=
五、小鸟回家。
(16分)
六、解决问题。
(17分)
厨师共做了多少个包子?
答案
一、1.六 八 七 九
2.8 8
3.3乘5 3 5 15 三五十五
4.9 七九六十三
5.42
6.> > = = > <
7.7 4 6 7 7 9
8.(1)8 10 (2)16 20
(3)45 63
二、1.× 2.× 3.√ 4.×
三、18 36 30 20 25 3 16 4 54
4 15 12
四、1.2×6=12
2.4×3+3=15
3.5×9=45
五、六、7×5=35(个)
简单的乘除法的实际应用
1.同学们浇树,每人浇4棵,3人一共浇多少棵?(8分)
=
(
)
2.小明做口算题,每行有5道,做了2行,一共做了多少道?(8分)
=
(
)
3.二年级春游时准备用8艘船游玩,平均每艘船坐9名同学,二年级共有多少名同学?(8分)
=
(
)
4.校园里有3行柿子树,每行6棵,一共有多少棵柿子树?又种了8棵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果树?(10分)
=
(
)
=
(
)
5.小猴家有猴爸爸和猴妈妈三只猴子,有一天猴妈妈买了18个桃子回家,要怎样分才能使它们的桃子一样多?(8分)
6.课间活动。(15分)
(1)有6组同学在跳绳,每组同学的人数相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
(
)
(2)有28名同学要打乒乓球,可以分成几组?
=
(
)
(3)18名同学平均分成2队捉迷藏,每队有多少名
同学?
=
(
)
7.
带了20元,买同样的一种玩具,钱正好花完,他买的可能是哪种玩具?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下面画“”。(8分)
5元
6元
8.森林餐厅。(8分)
9.一件衣服要钉4粒纽扣。(15分)
(1)32粒纽扣可以钉几件这样的衣服?
=
(
)
(2)钉7件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粒纽扣?
=
(
)
(3)20粒纽扣够钉6件这样的衣服吗?
10.暑假里,小华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故事书。小华每天看9页,8天一共看了多少页?还剩下26页没有看,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12分)
答案
1.3×4=12(棵)
2.5×2=10(道)
3.8×9=72(名)
4.3×6=18(棵) 18+8=26(棵)
5.18÷3=6(个) 每只猴子分6个
6.(1)3×6=18(名) (2)28÷4=7(组)
(3)18÷2=9(名)
7.
5元
6元
8.4×8=32(人) 32<35 不能。
9.(1)32÷4=8(件)
(2)4×7=28(粒)
(3)6×4=24(粒) 24>20 不够。
10.9×8=72(页) 72+26=98(页)
观察与测量能力
一、填空。
(每空2分,共50分)
1.量一支铅笔的长度一般用(
)作单位。测量一座教学楼的高度一般用(
)作单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李明身高1(
)30(
)。
(2)一支钢笔长15(
)。
(3)文具盒长20(
)。
(4)一张床长2(
)。
(5)一座小桥长约15(
)。
(6)数学书长约26(
)。
(7)足球场长90(
),宽45(
)。
(8)手机屏幕宽约8(
)
3.
4.下面的图分别是从哪一面看到的?填在(
)里。
5.在里填上“>”“<”或“=”。
9米9厘米
20厘米2厘米
400厘米4米
2米99厘米
70厘米80厘米
55厘米5米
二、选择。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3分,共15分)
1.下面物体的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是(
)。
①文具盒
②电视机
③数学书
2.下面(
)是平行四边形。
3.下面的测量正确的是(
)。
4.的身高是(
)。
①
90厘米
②
9米
③
2米
5.用3根、4根或5根木条钉成下面的形状,能拉成平行四边形的是(
)。
①
三角形
②
长方形
③
五边形
三、右面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24分)
四、操作题。
(共11分)
1.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4分)
2.用尺子量一量。(7分)
答案
一、1.厘米 米
2.(1)米 厘米 (2)厘米
(3)厘米 (4)米
(5)米
(6)厘米
(7)米 米 (8)厘米
3.7 2 5
4.前面 右面 左面 后面
5.> > = > < <
二、1.③ 2.① 3.③ 4.① 5.②
三、四、1.
2.4 2 4 2 3 4 5
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一、填空。
(每空2分,共26分)
1.三个加数分别是45、26、21,它们的和是(
);76与15的和比24大(
)。
2.明明三天看完一本88页的书,第一天看了38页,第二天看了31页,第三天看了(
)页。
3.在里填上“>”“<”或“=”。
35+860-7
54+3044+51
91-1185-7
60-30-642
9+56-3934
55+20+681
4.找规律填数。
(1)12,30,48,(
),(
)。
(2)90,78,66,(
),(
)。
二、口算。
(每题2分,共24分)
56-23=
3×2=
13-6=
5×1+8=
41-8=
19+9=
91-2=
61+9-35=
6×5=
38+6=
25+4=
38-4+55=
三、用竖式计算。
(每题4分,共36分)
74-8-38=
63-38+24=
25+36+19=
37+47-28=
82-49-31=
15+41+29=
25+19-16=
45+20+27=
81-24-49=
四、填表。
(3分)
小明
小华
小红
原有
70元
39元
86元
买书用去
15元
10元
22元
买衣服用去
30元
(
)元
34元
还剩
(
)元
15元
(
)元
五、连一连。
(4分)
六、小小送信员。
(7分)
答案
一、1.92 67 2.19
3.< < > < < =
4.(1)66 84 (2)54 42
二、33 6 7 13 33 28 89 35 30 44 29 89
三、74-8-38=28
63-38+24=49
25+36+19=80
37+47-28=56
82-49-31=2
15+41+29=85
25+19-16=28
45+20+27=92
81-24-49=8
篇9
学校:古田中学七年级数学备课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会通过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实际问题,理解题意,准确找出问题中数量间的关系,从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方案优化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方案优化的问题
教学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方案优化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回顾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几个?
3、下列二元一次方程有几个解?
(1)2x+3y=12
(2)2x+3y=12
(x,y均为正整数)
(3)2x+3y=12
(x,y均为自然数)
4、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二、课题引入
教材P90
拓广探索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把一根长7米的钢管截成2米长和1米长两种规格的钢管,怎样截不造成浪费?你有几种不同的截法?
思考:如何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二元一次方程方案设计
例1.为传承中华文化,学习六艺技能,某中学组织初二年级学生到孔学堂研学旅行.已知大型客车每辆能坐60人,中型客车每辆能坐45人,现该校有初二年级学生375人.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1)这次研学旅行需要大、中型客车各几辆才能使每个学生上车都有座位,且每辆车正好坐满?
(2)若大型客车租金为1500元/辆,中型客车租金为1200元/辆,请帮该校设计一种最划算的租车方案.
变式练习:1.随着奥运会成功召开,福娃系列商品也随之热销.一天小林在商场看到一件奥运吉祥物的纪念品,标价为每件33元,他的身边只带有2元和5元两种面值的人民币各若干张,他买了一件这种商品.
若无需找零钱,则小林付款方式有哪几种(指付出2元和5元钱的张数)?哪种付款方式付出的张数最少?
2.晴晴在某商店购买商品若干次(每次、两种商品都购买),其中第一、二两次购买时,均按标价购买;第三次购买时,商品、同时打折,三次购买商品、的数量和费用如表所示:
购买商品的数量/个
购买商品的数量/个
购买总费用/元
第一次购物
6
5
980
第二次购物
3
7
940
第三次购物
9
8
912
(1)求商品、的标价;
(2)若商品、的折扣相同,问商店是打几折出售这两种商品的?
(3)在(2)的条件下,若晴晴第四次购物共花去了480元,则晴晴有哪几种购买方案?
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案优化
例2.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某市政府筹集了抗旱必需物资120吨打算运往灾区,现有甲、乙、丙三种车型供选择,每辆车的运载能力和运费如下表所示:(假设每辆车均满载)
车型
甲
乙
丙
汽车运载量(吨/辆)
汽车运费(元/辆)
(1)若全部物资都用甲、乙两种车型来运送,需运费元,问分别需甲、乙两种车型各几辆?
(2)为了节约运费,该市政府可以调用甲、乙、丙三种车型参与运送,已知他们的总辆数为辆,你能通过列方程组的方法分别求出几种车型的辆数吗?
(3)求出哪种方案的运费最省?最省是多少元?
变式练习:为了丰富同学们的知识,拓展阅读视野,学习图书馆购买了一些科技、文学、历史等书籍,进行组合搭配成、、三种套型书籍,发放给各班级的图书角供同学们阅读,已知各套型的规格与价格如下表:
套型
套型
套型
规格(本/套)
12
9
7
价格(元/套)
200
150
120
(1)已知搭配、两种套型书籍共15套,需购买书籍的花费是2120元,问、两种套型各多少套?
(2)若图书馆用来搭配的书籍共有2100本,现将其搭配成、两种套型书籍,这两种套型的总价为30750元,求搭配后剩余多少本书?
(3)若图书馆用来搭配的书籍共有122本,现将其搭配成、、三种套型书籍共13套,且没有剩余,请求出所有搭配的方案.
四、课堂小结:
1、如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个0”,会计算10以内数与10的乘法。
2.能利用10的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会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知道“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探索、实践“10的乘法”的形成过程,理解10
的
乘法含义,培养他们的探究和推算能力。
2.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10的乘法的意义,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会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知道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
题目/板书
一、情境引入
T:小兔参加跳远比赛。
1.
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小兔一次能跳几格?(10格)
我们就说小兔跳了1个10,
1个10就是几的几倍?
2.
小兔跳两次跳到了几,几个10,是几的几倍?小兔跳3次呢?
3.
接下去小兔该跳到哪儿了?你能自己来填一填吗?把书翻到第16页,填一填第1题的数射线。(请小朋友按照“小兔跳几次跳到了几,是几个10,也是几的几倍”的句式来回答)(核对完答案把书放好)
T:小兔10格一跳,每跳一次1个10,跳了几次就是几个10,也是10的几倍,那小兔还没有跳的时候,它在数射线的哪个位置?(0)
0表示几个10?小兔跳了0次,就是0个10。
二、探究新知
T:谁会用乘法算式来表达小兔每次跳的情况?
(0个10,0×10=0,交换题10×0=0)
(开火车,一个小朋友说乘法算式,同桌说交换题)
T:老师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22个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因数都有10)
对,我们发现这些算式其中都至少有一个因数是1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本领——“10的乘法“(出示课题)
T:小朋友刚刚已经发现了这些乘法算式的共同点,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谁能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T:对,我们发现,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一个0。(这句话请小朋友重复)0×10和10×0,和10相乘的数已经是0了,我们写积的时候还要不要再0的末尾添一个0?0×10表示0个10(就是没有10),而10×0表示10个0,结果是不是还是0?那如果是4×0,0×5,请小朋友猜测一下,积是几?这就是乘法的另一个秘密: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
三、阶段练习
T:乘法的新秘密小朋友学会了吗?老师有几道题目,请小朋友练一练(1.同桌开小火车抢答)
(2.手势回答)
四、整合应用
T:小朋友学会了计算的工具之后,老师要请你们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我们看这题。请小朋友先把题目读一下。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每份数和份数)要求什么?(总数)这道题就是要我们算几个几?(10个10)所以我们的乘法算式是10×10=100(支)做应用题不能忘记?(单位名称和答句)请打开书,P17,请小朋友把这道题的算式和答句写在书上。
T:第(1)题做完的小朋友,轻声读一下第(2)题的题目,想一想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做一做。(请小朋友说一说题意并核对答案)
五、拓展提高
T:熊猫买了新铅笔后忍不住拆开,分了一点给小兔,这幅图里就是熊猫剩下的铅笔,你能帮熊猫算一算,它一共有几支铅笔?同桌讨论算式怎么列?(讲对的小朋友请他说说怎么想的?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T:这里4捆铅笔,每捆是一样多的,但是另外有一堆是不一样多的,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乘法。
T:我们可以这样算,先算4捆铅笔一共有多少支,这里每一份是?(一样多的)所以可以用乘法。算好4捆铅笔的数量后我们再把零散的铅笔支数加上去。哪个小朋友能试着列一下算式?(可能小朋友会列4×10=40,40+7=47)小朋友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在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把它称之为乘加。
T:我们也可以用零散的7支,再加上4捆,算式就可以写成7+4×10
T:像4×10+7和7+4×10这样,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我们称之为乘加,乘加要先做?(乘法)这样的规则叫“先乘后加”
T:我们还可以这样想,把零散的铅笔凑个整。熊猫先向小兔借了3支铅笔,和他原来的7支凑成了10支,和另外4捆每捆的数量一样了吗?(一样了)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来计算了,但是,有3支铅笔不是熊猫的,所以,我们要减去3。
算式是?这个算式叫乘减,计算时它也是先算?(乘法)
T:熊猫还剩下47支铅笔,它又给了小丁丁两捆铅笔,它还剩几支铅笔?这个算式应该怎么列?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谁能来总结一下它的规律?
总结:当一个递等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时候我们先算?(乘法)
打开书P17/4,练一练。(核对第2、3列答案时要求先说8×10=80,再说80+7=87)
判断
六、巩固新知
T: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给对方出题,要求涉及到10的乘法,可以是简单的一步计算,也可以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
(播放课件)
(在数射线上标注)
(列出算式和交换题)
0个10
0×10=0
10×0=0
1个10
1×10=10
10×1=10
2个10
2×10=20
10×2=20
3个10
3×10=30
10×3=30
4个10
4×10=40
10×4=40
5个10
5×10=50
10×5=50
6个10
6×10=60
10×6=60
7个10
7×10=70
10×7=70
8个10
8×10=80
10×8=80
9个10
9×10=90
10×9=90
10个10
10×10=100
课题:10的乘法
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一个0。
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
4×10=
0×10=
10×6=
10×3=
2×10=
10+5=
7×10=
10×10=
10×9
=
0+10=
10×(
)=80
(
)×10=50
60=(
)×10
70=10×(
)
90=(
)×(
)
100=(
)
×(
)
(P17/2/(1)出示课件)
(P17/2/(2)出示课件)
(P17/3图)
4×10+7
7+4×10
先乘后加
5×10-3
47-2×10
先乘后减
在有乘法、加法或乘法、减法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10×8-3=77
3+5×10=80
10×4+5=90
7+1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