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23:2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

篇1

1.1建立专业的调研机构和组织

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产物,这个也是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国家的教育部分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围绕这个新的课题进行全面专业的调查研究,这样需要专业的人士对教学的内容、过程、目标和模式如何与信息技术进行更好的结合,对于结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且对方案进行多种验证。及时的发现信息技术和小学教学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出合情合理的方针策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专业的调研结果也可以为政府部分做出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可以更好的引导教育行业的发展,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连续性。

1.2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接触信息和接受知识的范围。信息技术也走进了课题,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和传统模式有着很大的变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计算机教学方法为主,突出信息技术教育在实际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当成新的教学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态度,自觉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有选择地接触新事物,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1.3重视信息技术中所用到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和管理

信息技术进入学校,不仅是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的改变,学校提供给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使用资源也要有所变化,专业的网络资源和办公用品是学校应该给教师配备的基本教学用品,网络化办公可以帮助教师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把一些有经验教师的讲课方法和讲课过程直接呈现在教师的面前,这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学习先进的讲课经验和讲课方法,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让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使用比重的加大,国家应该研究制定适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政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推广,不管技术支持方面,还是软件建设方面,都需要各级政府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促进和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良性发展。

2加强政府行为,切实处理好几个关键的问题

2.1领导的重视与认识问题

新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中能否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领导者的重视以及正确的决策可以使得政府做出一系列的有效行为。由于领导的认识、设备配置的经费以及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中小学的实际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十分有限的。政府应该采用适合当前状况的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为中小学教育提供服务。

2.2经费投入的问题

学校进行有序的信息技术教学,稳定的经济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重视这个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资金的持续稳定。对此,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资金项目,专款专用,进行信息技术建设,可以采用奖金或者校园建设等多种方式发放到各个小学。同时,政府也可以鼓励中小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建设中,社会企业在学校或者教育专管部分在采购信息技术设备时应给予低价或者折扣,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信息技术设备建设和规划时,要做好全面的考虑,在硬件个软件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分配中要有机结合,使得资金和人力能发挥最好的整体效果。教育主管部分再进行经济投入和整体规划的时候,也要尽量照顾到经济条件比较差和基础设施不好的中小学,尽量地缩小教育上的地区差异。

2.3硬件问题

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状况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着这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所以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需要的基础教育设备,这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更好地解决问题,也使得新的建设和原有的教学设备更好地融合。除此之外,还要对硬件维修和维护工作上做出有效合理的安排,以便保证硬件设施的正常运转,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2.4软件问题

篇2

1.中小学学校校方不够重视。

中小学学校校方对信息技术教育不够重视,主要是因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体系。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参考纲要仍是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在这一纲要中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及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具体的方针政策在校方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弹性很大,其中也没有规定统一的考核标准。《纲要》中规定:“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要达到70-140个课时”。但是校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七成以上的高中仅高一开课,每周一节,除去节假日、寒暑假,勉强能达到35个课时。

2.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匮乏。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不足,远不能满足授课的需要。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来说,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师资问题往往也就成为学校最为薄弱的环节,好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非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而是由于所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学校只能抽调其他学科的老师来填补空缺,而抽调过来的老师没有专业知识,他们要先自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然后再教学生。

3.授课内容重复。

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有些内容,小学开始学,初中重复学,高中继续重复学习。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学生时间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暴露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设计上的不科学性。为此,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情况,逐渐增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比较差的学校,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教育。

二、改进对策

1.明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的地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所以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知识必将成为高考中的重要内容。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需求,循序渐进,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逐渐改进学习内容。

2.加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各个中小学抽调具有相关基础的教师进入一些相关的高校进行培训;其次,作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应把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当作自己的职责。为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变得十分重要。

3.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机制。

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机制,首先要把信息技术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当中,不能忽视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将其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最终应该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其次,为监督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情况,应该将信息技术教育列入选修课考试的科目,并计入毕业总分;最后,应该将学生的成绩作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能否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4.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实践与能力培养法。

篇3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并使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但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运用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生动活泼的课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特意为三年级设计的《美丽的大自然》一课,是小学生学习和研究科学启蒙的第一课,也可以说是小学阶段全部科学课的绪论课。它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大自然,涵盖了科学课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同时,它还要唤起学生对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的关注,使他们产生学习和研究的欲望,进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得感性认识,体验成功的快乐,营造愉快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笔者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一看二做”的教学过程。一看就是观看有关大自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认识大自然的一些物体和现象。二做就是做实验,笔者先演示了两个有趣的小实验——“小喷泉”和“水往高处走”,再让学生动手做。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在动手做实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此时,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笔者再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科学这门课,科学课很有趣,它就是专门研究大自然的。

2.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书本中有的课文内容很抽象,仅凭教师的讲述,学生即使当时学了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并没真正理解、掌握,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而运用信息技术,却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例如,笔者在教授《探索宇宙》一课时,发现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宇宙中的许多现象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后又将实验和投影结合,让学生看到“银河系”的状态。笔者在圆形透明的水槽中装了一些水,在水中撒上泡沫代表银河系的星系,把它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学生从水槽的侧面看水面是平的,屏幕上的正投影也没有形成旋涡。当笔者用玻璃棒绕中心快速搅动水槽中的水时,水中的泡沫一起绕中心快速旋转起来,从水槽侧面看到水面中间向下凹形成锅底状,屏幕上的投影也形成了旋涡状。这样的观察是比较真实有效的,使学生有机会看到了平常难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丰富了课堂教学。

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暗箱”问题

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知识属于“暗箱”课,如《人的消化系统》《人的血液循环》《植物怎样“喝水”》等。这些课文要求学生了解人体的生理知识,知道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理解植物体内的变化等,要达到这些要求空洞的讲解往往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很好地解决“暗箱”课的问题。例如,《人的血液循环》一课,是典型的“暗箱”课,学生从外部无法观察到人的血液循环。于是,笔者就借助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了人的血液循环,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再讲解,学生便能轻松掌握相关知识,解决了“暗箱”中的难题。又如,在《植物怎样“喝水”》一课中,水分代谢是植物内部的运动变化,既看不到也摸不着,要学生掌握水分代谢的全过程,仅靠做三个实验是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的,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发展想象的空间框架,把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三方面的知识统一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去掌握。为了解决这个“暗箱”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动画,让学生在动画演示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的完整过程,把部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完整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溶解》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做实验,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经过思维加工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先让学生做“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的实验,让学生感知、认识并理解溶解现象。然后,笔者把这个实验利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放入水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变小,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水槽中的水却慢慢变红了。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做了这个实验,再用投影形式强化认知,大家都能说出什么叫溶解。把一个实验具体到细节的放大,容易使描述更清晰,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找准结合点

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是有效利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课堂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一个具体事例,甚至可以是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得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2.体现主体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常常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和一些趣味练习及智力游戏等。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两个朋友在玩乒乓球,不慎将乒乓球掉入了一个很深的洞中。随后,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充分讨论,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势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促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适时、适度

篇4

[关键词]诚信教育加强学风促进建设

一、学风与诚信的辨证关系

2500多年以前,子贡曾拿如何治理政事问自己的老师孔子。孔子回答:“备足粮食,充实军备,老百姓对政府就信任了。”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之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之中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没有粮食不过是饿死罢了,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这也是我们俗话所说的“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的来由。孔子从大处着眼谈信(诚信)与民立、国强的辨证关系,从小处着手,信(诚信)与学风二者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简单地讲,学生诚信度大,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效果显著,学风优良;反之,学生诚信度小,学习目的混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果差,学风败坏。

二、诚信教育对于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

1.外在规范作用。各学校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为了维持学生正常的学习,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并不是规章制度就一定能够规范每个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即便规章制度约束住了学生的外在行为,学生上课心猿意马、心思在书本之外,制度也失去了其目的。而诚信教育,是用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来制约学生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诚信教育,形成学生诚实守信思想,使其自觉、自愿地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并且高效率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规章制度与诚信教育应该相互作用,使学生“内修诚信、外修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促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

2.内在导向作用。诚信教育把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引导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层面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诚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形式,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他们将会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具体的奋斗目标。

3.群体凝聚作用。古人曾云:“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显然,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诚信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促进学风建设亦有着不可忽视的群体凝聚作用。学生个体对于诚信的认同,有利于把每一个个体都团结在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中,从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一个群体中形成“团结一致互助共进”的积极学习氛围。

4.周边辐射作用。诚信教育必然有利于学校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而一个有着良好的公共形象的学校必然会对社会公众、学校所在地区以及更大范围的周边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周边区域乃至整个社会诚信度的建构。反之,周边区域性或者整体性诚信制度的建立必然会为校园的诚信教育的实施起到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学风建设。

三、加强诚信教育以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措施

1.明确诚信教育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强化对学生的诚信学风教育。通过组织诚信座谈会,开展诚信征文比赛等活动,对其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引导,使信用道德成为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以此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各个不同时期,培养其良好的诚信行为。

2.以个别学生为切入点,创新诚信学风教育

加强诚信教育,促进学风建设手段:(1)发挥诚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使诚信成为“己任”,而非“趋利避害”的手段;(2)以那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不够刻苦、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缺乏顽强坚韧的钻研精神的学生为切入点,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重视学生“人性”层次的诚信品质的培养,使诚信成为学生的内在品质;(3)尊重诚信教育对象的心理规律,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对于一些诚信缺失的同学,通过定期的谈话,督促学生养成诚信学风。

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诚信学习示范性作用,积极建设全班、全学校诚信学风

(1)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使他们自觉成为学生与老师之间诚信学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在诚信学风教育中起模范带头作用;(2)针对各班实际情况使班级成员有组织地结成学习对子,让诚信学风融入道德规范,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四、从教育环境、制度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积极营造诚信大氛围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整合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被更多的教师接受并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应用信息技术以后,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得以全面优化,为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逐渐进入课堂,成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对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以及学生在接受知识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加以体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首先从教学规律方面来看,它可以将教学信息以多样化和立体化的形成呈现出来,集感知、理解、巩固、深化为一体。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从教学规模方面来看,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构建跨时空的交流平台,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再次,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样化知识呈现形式,具有丰富的知识来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最后,从教学手段方面来看,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书本、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模式,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功能器官,高度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时展的必然需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要在具体教学中适当应用信息技术,以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策略

2.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形象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较弱,尤其对于一些抽象性语言,更是无所适从,理解起来更加困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媒介,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瓶颈,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例如,古诗文教学中,由于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遥远,再加上古诗文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其中蕴含的意境寓意深远,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刻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美妙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组诗情画意的教学课件,并配以古典优美的背景音乐,将诗文并茂的电子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无需教师费心解说,就可以创设贴近文章的背景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有效理解词义和句子

理解词义和句义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也是丰富学生词汇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教学《翠鸟》时,其中对于翠鸟外形的描述有“小巧玲珑”这个词,通过查阅字典可以知道,这个词是“形体小而精巧”的意思,那么本文在此应用这个词语的用意是什么呢?于是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先呈现宽阔的水面和茂密的芦苇,然后从远处飞来一只翠鸟,最后落在芦苇上。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芦苇上的翠鸟,然后用鼠标点击水面,此时水中出现一条游来游去的小鱼,突然芦苇上的翠鸟,展开翅膀,双脚蹬开苇杆,闪电一般冲向水面,从水中叼起小鱼,飞向空中。通过这一段视频课件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深刻明白“小巧玲珑”在文中的含义,明白了翠鸟的机动和灵活。同时,教师可以将“贴着、疾飞”等词语放在句子中,并投影出“翠鸟贴着水面飞”和“翠鸟贴着水面疾飞”这两句话,让学生比较阅读,充分感受后者的直观性与形象性,提高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明白“疾”字,能够充分体现出翠鸟的高超本领,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与体验。

2.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作文教学的优化

作文是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主要是形象思维,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理解起来也容易,对那些抽象的事物就会不知所措。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写作灵感,增强学生理解与记忆,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同时,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记忆以及应用,让学生在充分熟悉材料的基础上乐于表达,敢于动笔,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喜欢上作文。

总之,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科学的大桥,促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得到优化,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重要功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灵活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制作精良课件的水平,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之间搭建有效平台,为促使学生发展与进步做出相应的贡献。

(淄博广电希望学校,山东 淄博 255200)

参考文献:

[1]常丽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4).

[2]胡曼君.浅谈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J].民营科技,2011(10).

[3]曹建伟.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2).

篇6

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运用现代性的技术手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使学生对篮球动作的概念以及篮球相关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进行体育教学,多媒体的形式极为丰富,包括影像、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能够直接的体现篮球运动的特点,反映篮球动作的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产生视觉以及听觉的刺激,引导学生积极的拓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教师在讲解以及进行示范时,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就可以不断的丰富教学的手段,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较为清楚.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的心境较为愉悦,能够迅速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提升学生的素质.

2网络信息技术有助于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能够产生强大的前进动力.在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画面生动,图像鲜明,动画丰富,音乐动听,学生能够迅速的进入学习的情境,体会到篮球的魅力.多媒体本身的功能就具有趣味性,基于此,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优势超过了普通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静态的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加入,变得具有动感,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对体育内容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进行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NBA篮球赛,向学生展示进球和比赛的过程.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并辅助语言指导,学生对篮球的认识更加深刻.

2.2形成学生的运动技能

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关于篮球运动的技能,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学生要想形成动作,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讲解示范,学生不断的进行练习,才可以感知到篮球技术的动作过程,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以及动作的示范是学生学习动作的主要来源,根据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视听表象,促进学生形成运动技能.视听媒体能够提供多种信息,对时空的变化进行调节,反映事物的现象,体现事物的运动特征,相对于纯粹的视觉以及听觉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体现出多方面的优点.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相关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视觉以及听觉功能,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形成学生的运动技能方面效果较为显著.

2.3对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纠正

学生在平常练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为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进行示范时,需要指出错误的动作,并分析学生错误动作形成的原因.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动画以及电影播放的慢动作、重新播放等手段,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仔细观看,并和学生共同分析,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后,教师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形象.此外,教师可以将成功的影像资料进行剪切,进行辅助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头脑中会形成关于动作的观念,并产生付出实际行动的欲望.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只要进行补充性的讲解或者是示范,就会产生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

要想让学生真正的懂得篮球比赛,学生需要掌握篮球比赛的术语,学习篮球比赛的技术,并懂得篮球比赛的规则,学习的难度较大.对于大学生,学习的任务比较重,能够抽出时间欣赏篮球比赛的机会较少.要想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观看比赛,认真的进行学习,知晓篮球运动的知识.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给学生多放映篮球比赛,教师在旁边进行引导解释,学生能够提高篮球比赛的欣赏能力.当学生的欣赏水平得到提高后,学生就会下意识的模仿,学习相关的技术动作,并进行战术组合,同学之间通过演练,指出彼此的缺点,相互的学习,提高篮球运动的技能,提升篮球的运动水平,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

2.5传播篮球知识

在通常的情况下,教师受到专业内容的约束,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会选择自己较为擅长的内容,讲解较为精炼,当讲述的内容超过自己擅长的范围时,讲解就会比较生硬,动作的示范缺乏准确性,严重的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当教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时,篮球理论的讲解可以借助下载等方式搜集详细的资料.然后,借助技术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在上课的时候,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学生在课堂上看到优美的动作时,学习的热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明显的得到强化.此外,多媒体游戏软件也可以发挥辅教学的作用,此种手段基于竞赛的规则,可以对比赛的环境进行随意的设置,能够表现出篮球战术的配合.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篮球相关的知识,自觉的探究篮球的技术以及战术,学会欣赏高水准的篮球比赛,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网络平台,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主的下载课件或者是观看篮球视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语

篇7

激发学生对学科教学内容的兴趣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样的兴趣激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即应着手进行。一般情况下,我会结合教学内容与学情,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展开教学。

(一)以问题导入课程的教学。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会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例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时,因多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计算机有所接触与认识,但并未有系统认识,因而我提问“你们认识计算机吗”,在学生做肯定回答后,我即追问一系列专业问题。学生不能够做出准确与科学的回答,很自然会进入课程的学习。

(二)通过演示导入新课程教学。

学生对教师的演示与“炫耀”产生兴趣,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进入课程学习。例如,在教学“用图片素材制作贺卡”时,我向学生展示了我制作的贺卡,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贺卡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自然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三)以对比凸显新知识的优点,引发学生兴趣。

例如,教学“用EXCEL建立统计图表”时,为突出新授内容的优势,我先将文字、表格和图表所表示的同一信息放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感觉,图表形式的信息表示更加形象、清晰,从而激发学生对该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以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仅在课程的导入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采取措施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保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热情与动力。在信息技术课中,为培养学生能力、以实用为目的,一般多采用任务驱动、实例操作、吸引教学等方法展开教学,既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又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完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经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更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与提高了能力,完善与提升了信息素养。在这些教学方法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最为信息技术教师所钟爱。其原因在于,这一教学方法下,师生双方的“教”与“学”都指向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方面,教师思路清晰,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与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等任务为己任;另一方面,学生目的明确,可以主动构建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因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时,涉及插入剪贴画、图片、文本框、艺术字、视频文件、声音等多项内容。我在教学时,以任务驱动法展开教学,将其分解为6个小的任务,每课时完成3个。这样,教学时,重点明确而突出,过程清晰而富于条理,授课节奏亦张弛有度,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这一教学方法的采取,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杜绝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产生一种“我要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当然,这一教学方式下,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及个体差异,有针对的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性目标供学生完成,并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指导,否则即可能会造成学生能力差异的两极分化,反而会降低教学的效果。

三、以多种手段,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是“副科”且不是中考课目,学生多不会再拿出课余时间用于该课程的学习,因而教师要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及时巩固教学效果即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精讲多练。

课程特点决定了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与学生练习时间应保持在3比7左右,并根据具体内容及时调整,或缩短讲授时间,增加练习时间。对于教师讲授,一方面,并不是讲授越多效果就会越好,特定教学内容下,讲授越多,学生可能会越糊涂,另一方面,受时间限制,教师的讲授要精到,言简意赅,并提高其感染力。对于学生操作练习,教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利用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心无旁骛把时间用在实践操作练习上,巩固学习成果。

(二)分段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为促进学生随时掌握所学、巩固学习成果并为后面学习奠基,教授与练习均可分段进行,交叉前进。例如,对“数据表处理”单元相关内容的学习,因其难度较大,为便于学生理解、消化与巩固所学,即可采取这一方式进行。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教学成果。

对于相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吸引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采取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例如,对“防治计算机病毒与保护软件著作权”单元相关知识的学习。

(四)学生示范、复习与演练。

教师的示范固然重要,在教学进行一定阶段,来自于同伴的示范演练对于其他学生所起到的榜样作用与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是对进行示范学生的肯定与表扬,也是对其他学生的无言的促进与鞭策。五是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切磋、帮助等,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其作用也是非常积极的。

四、结语

篇8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实用扩展自主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熟悉和解决实际新问题的方案。

(一)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要让学生把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围的普及,但是小学生真正有接触过的,究竟还是少数,所以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这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如在学习运用"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轻易听懂,我是这样来说的摘要:"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扩展名,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喜好,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熟悉电脑时,我让学生学会辨别计算机的四大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并学会开启和关闭电脑的步骤,随后让学生进入Windows,让学生操作鼠标,让他们打开画图工具,写字板工具,甚至进入电脑自带的游戏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要建立在平安的系统保护下),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画图都具有浓厚的喜好,在教授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里和想象力,我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图片进行绘画,而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样事物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比如,我让学生在"画图"程序中画上自己的姓名。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一定的含义,每个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图画。例如摘要:"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有的学生把一竖画成树干,一横画做弯弯树枝,然后在下面加上两片树叶,就成了一个"木"字,复制一下就成了一个"林"字。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把握本科知识外,还要把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小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大家知道计算机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校的设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中华学习机到现在的Pentium3处理器;从无盘工作站到现在的可以单机运行Windows软件。芯片技术是按每18个月就进步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因此,学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机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可以,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仍适应社会需要,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他们把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在小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汉字的录入,汉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键盘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字母或者数字表示的代码,在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识别,是一种间接输入的方法。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某种和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而是学习打字技能,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智能ABC输入法"和"全拼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由于拼音输入法存在不熟悉的字就无法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该辅助以其他的输入方法,例如"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就带有手写输入的功能,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熟悉的字进行输入。而其他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该果断屏弃。

鼓舞、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工具体现自我价值,我还结合一些节日进行电脑贺卡的设计。在图文混合排版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绘图、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下,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层出不穷。把优秀的作品打印给学生本人,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喜好。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报,更多的同学则学会了运用电脑作为写作、阅读、熟悉世界的工具,为自己快速、高效的学习增添一个新的途径。

在Windows环境下大多数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记事本"和"画图"程序的区别在于"画图"程序多一个工具箱和一个颜料盒,当把这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起来后,就和"记事本"一模一样了。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演示后,不但可以轻易地把握"画图",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为以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基础,提高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解决实际新问题的教学,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实用性应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课堂教学的扩展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重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一些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喜好的同学,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电脑。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熟悉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

Logo语言的设计者之一的基尔代尔教授,在开发程序的想法是摘要:希望Logo语言能带给小朋友们严密的计算思维和有趣的学习体验。Logo语言既是一种程序,也是一种玩具,它能用直观的运动来体现编程的结果,让我们在游戏中进行思索,在趣味中学习。在欧美等国家Logo语言在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Logo语言可以让学生把握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这对于一些喜欢数学的同学来说,Logo语言对其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从程序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高级程序铺设道路。因此,我们在教学Logo语言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习一种"玩具"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校的电脑喜好小组,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部分对电脑有浓厚喜好的同学,进行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课堂教学的自主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50%以上的时间是上机操作,而在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碰到这样哪样不同的新问题,非凡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计算机怎么怎么了,教师根本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学生的积极性。个别同学对计算机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有的同学都会用Photoshop处理图片;制作Flas设计;甚至可以制作个人网页,难道我们还要让他们来学习"画图"程序吗?而个别同学碰到新问题都不敢问老师,结果让也时间白白浪费了。

篇9

【关键词】异本新教材 教材内容 话语体系 合适性

小学语文科教学论(也称教学法)教材数量极多,良莠不齐,特别是教材内容值得反思与探讨。笔者把新课程改革以后编写的教学论教材称为新教材。这里择取比较典型的影响较大的两部新教材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教材内容的合适性作出评价。这两部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是由倪文锦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和江平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以下简称倪本和江本)。这两部教材在逻辑框架的设置、“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和话语体系诸方面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导致了教材内容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逻辑框架:对话与建构

倪本教材的逻辑框架,主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基本思想是:以对话的姿态,“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江本的逻辑框架是,基于以往的理论和经验并结合新课标和新课程实践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价值是:以知识建构为取向,满足“教师系统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一般教学工作的需要”,比较注重实用。正因为这样, 江本与倪本教材章节内容的安排有显著的差异。

1.即使章节标题相同或相似,但内容也相差较大。

由表1可见,江本在论述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时的视点在“技术”(方法)上,重点阐述的是哪些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语文教学整合。倪本聚焦于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和对人才培养的影响。重点阐述: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②插入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实现一些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实施的条件和基础;③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等。在更宽泛的视野里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和意义、方法与价值。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论述,倪本的视点在“教师的素养”上,围绕理念转变、角色转换、能力提升来展开内容;江本的视点在教师角色和教师专业发展上,两者在表述也有差异。

2.有的课程内容,在章节的布局上有差异而且论述的侧重点和分量也不同。

比如,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江本分两节来论述,倪本分两章进行论述。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江本放在一章里分五节来论述,倪本独立设章分五章进行论述。这是因为教材核心概念的差异而使逻辑框架有所不同。江本是围绕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来结构教材体系的,试图将“课程”地位和意义突出来。倪本的核心概念是“新课程教学”,所以“课程”意义是分散在许多章节里面的,只有在“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一章里比较显眼。正因为这样,在专章或专节介绍小学语文教材时,倪本限定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专章分别介绍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及教学案例,以突出“新课程教学”概念的内涵。江本专节介绍“小学语文课程教材”,讨论了“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国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使用”等问题。虽也有对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介绍,但只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安排显然是根据江本教材自身的逻辑框架来设定的。

3.章节内容的取舍也有所不同

倪本在章的内容设置上比江本多了两项内容,一是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二是“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少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小学语文学习特点”和“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三是“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显然,这些作为章节内容的取舍,也与教材不同的逻辑起点有关。

由于以上原因,江本和倪本的教材内容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前者比较适合准教师的学习,后者适合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因为倪本教材的基本思想就是“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也就是说,在职教师通过倪本教材的学习,对传统的教学理念需有一个“颠覆与重建”的阵痛过程,并最终确立新课程教学理念,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教学关系。而准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学习,虽然也要树立起新课程教学理念,掌握新课程教学的方法,但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终走上“继承与创新”的路子。

二、“研究领域”:继承与创新

“研究领域”这里指小学语文科教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诸多的研究课题。对“研究领域”中内容的取舍实质上是课程内容的取舍,一旦选取“研究领域” 中的某些课题,这些课题便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所以,“研究领域”的内容取舍,具体规定了教材内容是什么。

1.“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显然,江本“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侧重于“实用性”,其中“阅读教学理论的关注点”和“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管是谈理论或述经验都是以满足“实际操作”需要为出发点的。而倪本侧重于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其中“阅读教学实施的方法和策略”中提及的“感受阅读乐趣”、“丰富阅读活动”、“注重阅读体验”、“学会多种读法”、“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经验概括,这种概括主要是在肯定并推介“一种新的理念”。其中,倪本“阅读教学评价”中论述了“语文课标中对阅读评价的规定”和“评价的实施”,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新课程理念。所以,倪本试图超越一种视野,扩展某种理论边界。这种愿望和努力,在“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2.“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表3中列出的“研究的领域”7个方面,江本和倪本在内容上几乎不重合。江本关注的是教师急需掌握的基本的习作教学理论和经验,而倪本在指出了“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后,选择了“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以及“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这两部分内容加以论述。这样结构内容,编者试图为“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在编者看来,“当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尽管存在上述多方面的问题,但根源是一个,就是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1] 所以,“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的理论与经验,以及理论上比较成熟的三种“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

倪本,放在历史与现实的背景和基础上,放在学术视野里来审视、论述选定的内容,如“档案袋学习的评价”。对问题的讨论及相关性理论的梳理比较清晰。

江本,淡去了一些理论背景,剪除学术的缠绕,直接面对问题(话题或课题)加以阐述,所以对问题“是什么”的论述比较清晰。

三、话语体系:规范与重建

“话语不同于言语,相反,它指语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限定下的群体表现形式。它是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却又暗中支配人们言语、思想行为的潜在逻辑。”[2]简言之,由于概念(术语)选用和意义表达风格的不同话语体系也就不同。话语体系的差异,会影响学习者接受教学内容时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学术思想和方法。下面例举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江本与倪本在话语体系上的差异。

1.“课程性质”部分的内容及其表述

语文“课程性质”是语文教学史上的若干问题之一,是教学论学科内容应当涵盖的要素。所以历来的语文科教学论(教学法)都会关注和重视对它的讨论和阐释。江本的阐释是从“对‘语文’的辨析”开始的,即以“‘语文’的辨析”作为阐释“课程性质”的逻辑起点。这是沿袭了以往阐释“课程性质”的表述方法,即从语文自身来考察这门课程的性质。然后阐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性”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两部分内容。在阐释了“对‘语文’的辨析”后论述“语文课程的阶段性”,最合理的解释是,试图明确“课程性质”在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取向,即小学侧重于语言文字教学,初中侧重于语言文章教学,高中侧重于语言文学教学。可能编者考虑到以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上也有这种倾向的事实。“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这部分内容分点论述了“学科性质的认识”、“学科性质的思考”、“学科性质的关系”,以此来明确“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的问题。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试图更加具体地明确“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倪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风格上与江本有较大的差异,即“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概貌式的考察”,以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的内涵。选取的内容为:“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工具性与思想性的震荡式交替”(1978~1990);“课程取向‘人文性’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概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及含义”。从这样的角度阐述“课程性质”,学理清晰,立足点稳定,避免了一些枝枝节节的问题纠缠。

2.“语文档案袋评价”表达意义的风格

倪本,分两段来论述“语文档案袋评价”的内容。首先,将其置于“质性课程评价”之中,作为“质性评价”的典范之一来讨论其内涵和构成。其中的概念、术语直接源于国外文献,所以是基于国外文献的话语体系。这样表达,站在学理的高度,理论背景清晰。其次,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思想来讨论,重点解释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这是以“质性课程评价”理论为学理基础来解读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的概念即“语文学习档案袋资料”。如果说前一点是学术研究的表述,那么后一点便是教学文件的解读,这种“解读”指向新课程教学现实。

江本,“语文档案袋评价”称为“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置于“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之中,以知识认识体系即“档案袋的内涵”、“档案袋的构成”、“档案袋的特点”、“档案袋评价的具体操作”来展开论述,淡去了理论背景,突出了关于“档案袋评价”的知识。这种表达往往需要将已有的文献包括国外的文献进行整合并认作是“普遍真理”,即非一家之言。

3.“课程评价”概念的整合与切分

表4中,“课程与教学评价”,倪本用“课程评价”这个概念概述,江本用“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教学评价”三个概念概述。倪本的“课程评价”表述与“课程性质”的表述在风格上是一致的。江本的表述有利于操作,但内容上难以避免重复。

4.案例素材与理论素材的处理

案例素材的取舍上江本选用了比较具体完整的案例。它起到的作用是,增强感性内容,平衡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提供直接的课程教学经验。而且,这些案例在教材中往往被作为阐述理论的印证材料,教材在论述中对案例前后钩连,充分演绎,增加了感性色彩。

倪本的亮点在于学理的光辉。虽然也有一些短小案例穿插其中,但几乎都是概述性的,服从于理论论述的需要。

四、教材内容选择与阐述的建议

语文教学论学科的教学任务重在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情感等,具体应注重:一是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论水平,增强学生教学设计与评价以及问题研究的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把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并用于指导和改善自己教学与研究的行为。

显然要完成这两个方面的任务,不仅要靠教材的作用还要发挥教学的作用,但教材必须体现:在论述系统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套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关于“课程性质”,倪本教材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进行了概貌式的考察,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这个表述过程不单是要科学地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而且蕴涵着一定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如果忽略这一点,那么学生可能获得了知识而丢弃了“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势必降低学生素养的培养。

1.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

教材内容的选择可以围绕“用‘什么’来培养起学生的教学素养”的问题来思考和把握。

从现成的教材看,不管依据什么样的逻辑框架组织起来的教材,其内容都没有超越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入教材的内容未必都是合适的,未必都能对培养学生的教学素养起到作用。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至今尚未看到过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但是,反思以往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恐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利于教学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教学创新都是基于传统教学经验的,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而且,就学习者而言首先需要的是经验建构,没有一定数量的经验作为基础,创新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对待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正确的态度应该:①要反思,②要学习。江本教材比较注重教学经验的介绍和阐述,试图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每一门学科都不应该忽视对学习者思维方式的影响。如上所说,语文教学论教材不仅是传授一套系统的教学知识,还要对学习者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起到影响。所以,对教材内容选择和组织,还必须考虑到教材要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3)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

就教学而言,教师专业化集中表现为教学专业化,包括:掌握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知识的运用;为维护前途而进行超越专业的自我提高;在基本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正规教育等。就目前的情形看,教师专业化在教学专业化层面上可以落实到以下两个方面:

1)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这种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取向应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事实上,在教学层面上教师(包括准教师)不习惯用专业知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比如,针对一些研讨课的评课,很多教师都是随便讲几句。这“随便讲几句”往往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即缺乏理论和学术规范。所以,教材内容要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含量”。

2)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成为研究者”中的“研究”的特征是反思、探讨和总结,以此实现观念更新,知识创新。倪本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范式,有许多借鉴的经验。

(4)突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新课程改革中,吸收了诸如“语感”、“对话教学”、“档案袋学习”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对引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是教学论教材“当然”内容。但是,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所以还要做筛选的工作。有的教学论教材在对新的研究成果的选用上不够谨慎,结果是多而烂,排挤了传统的优秀的研究成果。

2.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的话语体系

所谓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话语体系,就是强调教材内容的“合适表达”。这里强调一点,即采用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教师不是专门的理论研究者,教材若大量使用新概念或外来的术语,就会增加学习者的心理困惑,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所以即使要引用国外的相关理论来拓宽理论边界,提高理论的“硬度”,也不能毫无节制的。这里以概念为例,比较一下倪本和江本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的话语差异。

表5中倪本,A类概念13个;B类概念43个。江本,A 类概念11个;B类概念30个。显然,A 类概念差别不大;B类概念差异很大,而且倪本的B类概念理论色彩更浓,即理论的边界更宽,并大多需要作具体的解释。江本的B类概念基本上是传统的话语。事实上,这两类概念组成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基本的教材内容。虽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既定内容,但由于两个版本在阐述时所使用的话语(术语)不尽相同,教材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诚然,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达意即可,但是某种形式(话语)一旦进入教材就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知识建构主要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个机制来完成的。生硬搬用一些外来术语或者用以阐述对象的概念大多需要重新阐释,那么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总是处于顺应状态,是非常费劲而且往往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虽然顺应对于重构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好处,但前提是学习者必须有足够好的接受能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从转型时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传播来看,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比较适合当今教材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为2006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等教育本科小学语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研究》(浙教科规办[SC150])成果之一。〗

〖注 释〗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语文学习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因此,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实现新课改“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新课程改革下,各阶段的教育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深入广大教育从业者和学生及家长的脑海中,对当前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然而,我们必须正视在这些积极、正面影响背后存在的某些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理解偏差造成的流于形式的严重不足。对于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及早发现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1.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对于这两个度必须严格区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上常常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手段,单纯向小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其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

2.小学课堂活动参差不齐,盲目跟风

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盲目将课堂教学活动理解及施行简单化、单一化,认为课堂活动越多越好,追求标新立异、热闹化教学,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同时不利于良好课堂规范的形成。

3.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的统一。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这就使得小学生学会了知识而不会在生活实践中有效地运用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探讨

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课堂讨论不仅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及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利于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习效率。鉴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时要特别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认真聆听讨论过程,发挥好主导作用,切勿喧宾夺主

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在前面已加以论述,这里不再详细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善于倾听。在这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要选取时机将小学生的观点引向深入。

如在讲授五年级课文《假如没有灰尘》时,可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就“如果没有灰尘,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教师要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讨论,有一定的目的针对性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较为深奥且涉及知识背景较多的知识鉴于理解偏差问题就不适合予以讨论,这也不利于讨论的展开。再如过于简单的话题,由于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大众都熟知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性。因此,选取什么样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讨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

2.1讨论内容要有价值性

组织课堂讨论是为了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鉴于此,教师要选取有价值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教师在讲授小学二年级课文《坐井观天》时,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对“坐井观天”个人理解。在学生分组自由表达完自己观点后,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学生对“坐井观天”的认识。

2.2讨论内容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题若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这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讲解课文《刻舟求剑》时,可向学生提问问题“主人公最后能找到他的剑吗?”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3讨论内容要有一定的话题性

课堂讨论是否能开展得开、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除却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因素外,还得力于讨论话题是否具有争议性、话题性。一个具有话题性的议题,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激发课堂活力,在有组织的课堂讨论下,使得小学生们各抒己见。例如在讲授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可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圆明园应不应该再重建?”“为什么至今还保留着圆明园的废墟,意义何在?” 这种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寓教于乐的目的。

3.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适时讲解专业知识和背景

在小学语文课堂讨论时,教师除却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外,还要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和进度适时穿插专业知识和话题背景,保证学生的讨论不偏离主题且有一定的方向目的性,不至于讨论天马行空、学生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