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6 00:5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取生辰纲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语文教学;兴趣;情感;体验
在信息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科教学都在进行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已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受时空限制,把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直接对学生形象、逼真地传授知识,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减轻了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
一、有利于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行动情,激发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境界中去,使之与文中的“我们”产生共鸣,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从而丰富表象,以形激情。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物喻人。但是由于很多课文与现实生活年代相隔久远,因而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视听结合,声形并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游》中智取生辰纲的片断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再现,激发学生情感。加深生活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在直观的形象再现中去感受和体验,那么学生的表象会得更加丰富,课堂的氛围也就更活了,也就会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也必将会大大提高。如教学《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我在讲授第一小节课文内容时,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段有关范进中举的视频,让学生很快了解了范进这个人物的形象,通过人物的再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情感,拉近了主人翁与学生的距离,更易理解课文内容,加深了生活体验。这样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自然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三、有利于课文的欣赏体味。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以声动情,视听结合。作为多媒体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声、视技术能激发学生情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我发现诗歌的意境和表现伟人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难点。因此,我在没计制作课件时特别注意到表现出这一点。视频画面上呈现江山如此多娇的画面,再加上配乐的朗读,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意境之中。学生在这种音乐、画面的欣赏过程中,正是在耳闻目睹心灵的感应中学生终于领悟到主席内心的情感和宽阔的意境。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突破了难点。同时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特有魅力。
四、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加大教学的信息量和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的拓展,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和积累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资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直观思维的积极性,加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在教学《故乡》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品内容,我向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故乡内容的录像。通过一组动画,向学生展示了故乡特有的如“跳鱼儿”等北方学生难以见到的奇特的资料,还有故乡独特的民居,这些画面让学生领略到了故乡的美。也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及其复杂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着力写故乡的原因。以往教学,任教师有十八般武艺也不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今天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便有了形象的认识。
篇2
一、正确定位,知利知弊
据统计,近三年来,无论校级、县级还是市级组织的优质课竞赛,获得一、二等奖的90%以上使用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由此可见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优势多么明显。然而是不是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成了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另据统计,低分数段竞赛课中60%以上的课堂也都使用了课件。
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也发现同样的结论:恰当使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科目或教师的教学质量明显居高,在这方面,我们课题组英语小组的情况最典型;不用的或偶尔使用的有高有低,如数学小组;动不动就使用课件的反而居低,如我们课题组中的个别成员。
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突出的优势,但它不是万金油,无论是电视、广播、幻灯机、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及其他音响设备,还是连接了计算机的一般意义的多媒体技术,其与传统方式或手段也并不是对立的,不能以非此即彼的眼光看待。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应给予正确的定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只是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材选择、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等影响教学效果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环节,是一种辅助手段。
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个手段?如何使这项技术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服务?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教学我们相对更清楚一点,对于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外延和内含,特别是对于它的利弊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课堂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从教师备课角度看,它方便资料的查询和保存,易于改动、取用、资源共享,更有利于课堂的优化和传承。从学生角度看,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各种媒介来进行教学活动,增加了感知内容,具有直观形象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觉器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印象。从课堂角度看,它增大了信息量,大大扩展了课时容量,尤其是在普通条件下难以观察到的过程或抽象难懂的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知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入开展,其弊端也日趋明显,如过度的依赖、过多的图画或视频文件、过大的信息量、过快的节奏等,或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或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重点难点不突出,或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此外,制作使用的失误会给教师带来尴尬;备课费时及劣质多媒体课件令多媒体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难以发挥;网络还容易传播不健康内容,容易使学生沉迷其中……
二、取舍有度,优化组合
作为课堂,按照手段可分为传统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课型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作业讲评课、自习课、训练课、活动课等;根据教学环节可分为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测试等;根据教学模式可分为引导式、互动式、例子分析式、知识讲解式、表演式、示范式等。每一堂课里面又可以分出课前、课中、课后或导入、突破、训练、小结等不同的教学结构。
根据排列组合原理,每一种课型、每一个环节、每一种结构、每一种教学方式都可以和传统手段与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组合,形成多种教学模式。到底哪种模式是最优化模式,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模式肯定会有不同的效果。
根据我们课题组探索发现:高一、高二用得多,高三用得少;新授课、复习课可以多用,讲评课、训练课需要少用;备课、上课可以多用,作业、测试需要少用;导入、突破阶段可以多用,训练阶段需要少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描绘意境或需提示、暗示时可以多用,需要学生涵泳、体会领悟、深入思考时需要少用。例如,我们课题组英语小组采用的模式就是典型的成功范例:他们晨读时使用传统手段由学生自读识记;晚读时播放广播录音训练听力;上课时又有选择地利用幻灯图片或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学业绩明显上升,已跃居全市前茅,整个英语教研组还成了市里的名学科。
一般来说,我们要避免过多的图画或视频文件,但是我们课题组语文小组,根据大纲要求,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文配套的电影,如《阿Q正传》《祝福》《边城》《智取生辰纲》《林黛玉进贾府》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究竟何时多用,何时少用,何时不用,用时又该采取何种方式方法,我们必须贯彻一个准则:有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有没有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有没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三、因材设计,准备充分
课件制作无论简单还是复杂,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因材设计的原则,做到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课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符合现代信息技术本身要求
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涉及文字的编辑、图画的获取、声音的录制、动画的效果、视频的制作等多项技术。我们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必须考虑文字大小是否适中,画面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悦耳,信息是否准确,容量是否恰当,搭配是否合理,布局是否严谨,衔接是否自然,操作是否简便、灵活、可靠……
2.符合教学目标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技术含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既要符合教材的特征与要求,更要符合教学规律,做到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因材施教为切入点,以提高效率为原则,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以过程设计为突破口,使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3.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更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教育、习惯的养成,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避开不利因素,使课堂达到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4.符合课堂设计留有余地要求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目标是明确的,而学生思维是灵活的,变化难测,在实际操作中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方式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应变能力。所以课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精心做好 “弹性设计”,使课堂应变留有余地:给学生留有理解、思考、感悟、探究、交流对话、合作沟通的时间和平台,做好学生不同思考方向、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情感认知的应对准备。
四、灵活应用,随机应变
在一次优质课竞赛中,一位教师以《张开心灵的翅膀》为题制作了一个于目标、于教师、于学生、于教材都很匹配的优质课件,前阶段已获得了全体评委的赞许目光,后阶段却因互动耽误了时间,打了下课铃他仍不放弃课件内容,造成拖课十分钟。评委总结时说他本来可得一等奖,最后却只拿了二等奖。这种情况比较常见。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如有位教师在讲《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时,计算机突然“卡壳”;另一位教师讲《胡同文化》,在展示北京胡同的风貌后,问学生胡同的特征时,学生竟然纷纷表示会住得舒服,考上大学搬家到北京去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解决不行,解决又要花费时间,有的突况还要在瞬间判断其正误,并想出妥善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1.以周密的备课预防节外生枝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周密思考,备好恰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备好课堂的重点难点和难易程度,备好恰当的课堂容量,备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预想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提高预测能力。
2.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条重要的原则,也是提高教师课堂应变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搞好调查研究,经常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情况,根据他们学习基础、性格爱好等特点推进教学过程,尽量避免随意课堂的发生。
3.注意语言表达和启发方式
教师语言必须准确规范:吐字清晰,不说可能使学生产生歧义的语言;提问准确到位,不提模糊不清或使学生模棱两可的问题。
4.精通适用课堂的现代信息技术,学好专业知识
教师越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越简便、灵活、可靠,突发的问题越容易得到解决;专业知识越丰富,教案越准确到位,越容易把教材教准教活,疑难问题越少,即使出现也容易应对。
五、评价合理,管理到位
若没有合理的评价,就难以规范课堂,难以正确引导教师趋利避害,也就难以实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评价太死,制约了教师的创新能力,评价太活,又不利于有序深入地开展教学。为做到评价合理,管理到位,必须根据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把握程度及应用水平,设计不同的评价表,前期评价侧重对现代技术的把握(见表1),后期评价侧重教学效果(见表2)。
表1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表(前期)
表2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表(后期)
此外,必须加强网络建设,注意设备的检修维护,保持设备工作性能的稳定;引导并监督教师加强业务进修,加强合作研讨,建立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监督管理力度。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趋利避害,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