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5 13:5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方法
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开始向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转变,为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地理学识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课程教育中优化教学模式与手段,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成果,就成为其学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教育环境与条件下,“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和需要,将该模式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能合理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并推动学生理解、掌握地理学识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以“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分类为研究出发点,对其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构建方法和手段,做详细的探究分析。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概述
具体来说,“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其含义是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育进程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两类功用做充分的互动交流,令二者均能发挥出各自最大功能的教学方式。教师起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投入知识学习活动中,在对学识的探究进程中,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双动”教学主要是通过地理课堂上教师的指引辅导,由学生展开自主性合作、学习,在主动探究、思考中收获地理知识技能的教学手段。“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两案”,涵盖教师所用的教案与学生学习时使用的学案两大部分,其中教案是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后,依据班级学生特点与课程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整合课程知识内容,并编制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方法、教授流程等内容的教学活动方案。而学案则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依照班级学生的学识基础与学习特点,教师主导设计的便于学生进行学习求知、完成学习任务的导学方案。学案即是给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观看与使用的教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经由教师的引导启发与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在求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经由其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教案与学案的双重辅导下,带动学生地理学识的学习效率与水平的提高。
二、高中地理“双动两案”具体构建方法分析
(一)学案与教案的编写设计
要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有效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首先就需要教师为课程教学编写、设计适宜的学案与教案,作为“双动两案”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步骤之一,对学案的编写设计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学案的编写应把握教学之间的互动联系。学案在设计上应沿袭“双动”教学的思路方向,遵循课堂教学作为主导,而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教学准则,在学案编制中为学生设计出更多自主学习、思考与练习的契机与方式。令学生通过自身的研究求知,加深对地理学识的认知理解深度,提高其学习效率与质量。
2.学案的设计应体现启发性的特点,即在学案中积极指引学生不依赖于教师讲解,而是努力独立追寻知识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其自主求知进程中不仅收获学识,更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其今后素质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而教案的编写则是为了配合学生对学案的应用,便于教师做课堂教学的活动方案。其教案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为其编制各类学案预习、课堂自学、练习巩固等学习流程,以强化学生对学案的使用与学习成果,进而在教案与学案的协作整合中,确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双动两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流程与步骤
1.课前预习。
如在教学洋流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设计好本堂课学案与教案后,应在课前将学案发放给班级学生,并指导学生依据学案内容,展开对本堂课的课本知识内容的独立预习活动。学生根据学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课程内容学习,从中找出对洋流知识的疑问,并带着疑问参与该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指引下解疑释惑并继续进行自主学习,逐渐发展自主学习意识与自学能力。教师依据学生在课前预习所得出的疑问与收获,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令课堂教学形式更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与掌握。课前预习阶段是实施“双动两案”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也是高效发挥学案导学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功用的重要环节。
2.课堂教学与学习。
在学生完成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教师应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对知识内容的学习上,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如在教学一些地理基础性知识时,可由教师向学生设问,或是由学生向教师提问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在师生交流、教师释疑中实现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认知理解。而对一些重难点知识问题,教师则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经由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得出初步的判断结果,教师依据学生的探讨结论可继续发挥其引导作用,为学生点拨其结论上的不足与缺陷,并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思路与方向。教师在课堂设问中还应尽可能给出带有诱导性或指引性的提问,让学生就问题展开自主思考与探究,以地理知识与学案预习结果解决教师设问,并从中有效掌握课程知识概念,培养学生自主思维与学习的能力。
3.课堂练习巩固。
在课堂练习巩固阶段,教师在学案中所设计的练习题应交由学生做自主求解,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课堂学习训练,巩固其所学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存在于记忆中,更能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上。另一方面可依据学生的独立做题结果,获知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为其在课后的指导教学与未来学案编写改进,提供学生的反馈信息。
三、结语
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方法在教案与学案的设计运用中,经由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互动实施,令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教学进程中获得有效的结合,并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龙涛.如何打造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0:30.
[2]张所海.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10:159.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
导。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以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地理(蒙文版)
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节课为例,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选用的案例
阿拉善,不能承受之重
鲁超国
“海绿洲清泉,天鹅留恋金色圣殿,苍茫大地是家园,心中思念直到永远。啊,我的阿拉善,苍茫大地阿拉善……”一首在阿拉善老少皆能吟唱的《苍天般的阿拉善》,绿洲、清泉、天鹅……这一切曾是如此的真实。然而,现在,当沙尘暴肆虐的时候,大家才会想起阿拉善。1993年,一场特大沙尘暴之后,让阿拉善成了“沙尘暴”的代名词。今年3月19~21日,一次强沙尘天气先后影响了山东等21个省份,大家又把责怪和猜疑的目光投向了阿拉善,这里集结了不少前来“探源”的记者。已近4月,风起,扬沙,乌兰布和沙漠天地一色。牧民巴特尔往灶下添几把“扎格”,在蒙语中,“扎格”即梭梭。梭梭林带具有降低风速、阻截流沙等生态作用,以2~3倍于地面身长的根系牢牢抓着年轻的沙漠。统辖着蒙古族精神的信仰从萨满教而来,它们的自然神论体系中有一种生态伦理,即生命无时无处不在。砍树?树神会动怒;挖土?土地神会动怒;倾倒污水?水神会动怒。以前,牧民樵采扎格时,会如神示般地想起一道律令――非枯死勿捡。但戒律显然没有被一直恪守,“大集体以后就直接砍活的绿色的树和灌木了。谁都可以砍,而且集体的事情,又不细心,所以很浪费。”牧民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整个阿拉善渐渐褪去它的绿色,20世纪50年代,1700万亩梭梭林在阿拉善境内生长旺盛,2001年,覆盖率在30%以上的梭梭林下降到578.7万亩,还有870万亩沦为覆盖率不足30%的稀疏残林。草场也渐渐被沙漠吞噬,沙漠化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50%左右增加到90年代末的79%。看上去,这似乎只是自然界生物变化的一组数字,但在这些数字变迁的背后,隐藏着人类的急功近利。人类抱着“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乐观精神,显示着“人定胜天”的力量。大集体时期,当地政府在“牧民不吃亏心粮”的政策号召下,让牧民在草场上开荒种地,寻求粮食自给。“阿拉善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和戈壁,生态环境艰苦且脆弱。”专家说,当地面那薄薄的一点保护层被从地面剥离后,风一吹,尘沙开始肆虐。阿拉善盟农牧局局长戈明认为,草原并不仅是因为承载不了过多的羊、骆驼、牛等牲畜而发生退化,更主要的是难以承载过多的人口。无尽的索取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她采取自己的方式想把贪婪的人类驱赶出这片天地。很多牧民迁出草原,成为“生态难民”。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志愿者丁平君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海洋、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各有各的生态特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当许多人提出要大规模地在沙漠上植树造林的时候,不知道你是否考虑过,在一个年均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甚至4000多毫米的荒漠化地区,植树不过是在做“扬汤止沸”的无用功。在自然界,什么适合生长,什么不适合生长,有她自己的一套选择规律。蓝天下,辽阔的草原、健壮的马匹、肥硕的羊群、醇美的奶茶、自由而单纯的牧人,这是草原牧民最向往的生活了。而如今对很多牧民来说,这一切似乎只能是一个念想了。
(资料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http://.cn/display.asp?id=504658)
二、教学引入
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人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为了开展研究,以阿拉善环境变迁为案例展开探究。在阅读过程中,用笔把你认为是重点的部分用笔画出来,分析当地发生了什么?
自然景观的变化:“绿洲、清泉、天鹅”到“风气,扬沙,沙尘暴”
人的变化:“生态伦理”到“人定胜天”
教师:本案例中提到的都是有关荒漠化的问题,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呢?
学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阿拉善。
三、案例探究
(一)荒漠化的含义
问题: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与沙漠化有什么关系?请阅读课本第24页内容试说出荒漠化的含义。
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土地生产力下降和退化现象,土地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得对,土地荒漠化的表现还有石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我国的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
问题:为什么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最为严重?这与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否有关系?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形成因素
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图2.1和第17页图2.2,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填写下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展示探究结果。
问题:阅读课本第25-27页“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和“商都县人口与荒漠化土地增长图”,分组讨论荒漠化形成的因素。
要求:(1)以5~6人为一组,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观点。
(2)教师归纳: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阿拉善荒漠化的案例结合以上的活动,要完整地分析西
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必须从自然和人为活动两方面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来说,其地理位置(深居内陆)、地形条件(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决定了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降水量少且变率大,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岩石风化作用强烈,河流数量和水量少,植被稀疏,荒漠类型多、面积广,利于风沙活动。同时人口的过渡增长导致的过渡农垦、过度放牧、过渡樵采和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也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
案例分析:学生再次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你认为荒漠化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让学生继续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再归纳)
学生回答:(1)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破坏。人类已经不是大自然的守护者,而是急功近利的破坏者,人类为了“不吃亏心粮”,大面积开荒种地,同时解决生计和生活能源问题樵采梭梭林。
(2)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因为同样的自然环境,人口少、自然神论统治的年代,阿拉善保持着“绿洲、清泉、天鹅……”的美景,人地一片祥和的景象。
小结: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因素,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荒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产生荒漠化问题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人类本身,我们只有全面地认识荒漠化的形成因素,才能更好地防治荒漠化,以阻止荒漠化。
(三)荒漠化的危害
案例中写到,无尽地索取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它采取自己的方式想把贪婪的人类赶出这片天地。很多牧民迁出草原,成为
“生态难民”。其实,产生“生态难民”的根源在于荒漠化,是典型的沙进人退,可见荒漠化的危害之大。
课件展示:两幅荒漠化危害的图片。
问题:你能从图片中发现荒漠化的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沙漠侵吞村庄、发生强沙尘暴等。
教师归纳: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造成大面积的农田、牧场消失,农业产量下降,粮食
短缺。
流动沙丘掩埋村庄、道路、水库、水利设施、交通线路等,造成无可估量的巨大经济损失。
荒漠化给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
问题:荒漠化日益扩大,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案例中写到:植树不过是在做“扬汤止沸”的无用功。蓝天下,辽阔的草原、健壮的马匹、肥硕的羊群、醇美的奶茶、自由而单纯的牧人,这是草原牧民最向往的生活了。而如今对很多牧民来说,这一切似乎只能是一个念想了。真的是这样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案例中还提到,在自然界中,什么适合生长,什么不适合生长,有它自己的一套选择规律。这就是说,只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干旱地区适合生长的植被,结合生物和工程措施是可以预防并防止荒漠化问题。
(四)荒漠化的治理
问题:由于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加强人与自然的协调性,这是做好荒
漠化防治的核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36页内容“防治荒漠化的策略和措施”,分组讨论后发表你的观点并提出具体的治理
措施。
各组发表本组观点和解决方案,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相互补充,然后共同归纳。
治理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
(1)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可采取工程措施,比如,图中所示生态建设:网格状沙障;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使用土地,退耕还林还草;
(3)生态移民;
(4)合理用水,统一调配和流水;
(5)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种树种草,恢复植被;
(6)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7)政策支持,发展沙漠绿色产业,帮助百姓脱贫致富;
(8)开展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小结:在我国荒漠化问题严重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荒漠化带来的危害性,明确和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从我做起,积极宣传,为治理荒漠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后分析
本课使用的案例贯穿课堂始终,通过设置合适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具体的案例过程中掌握学习的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提高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组织教学是有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陆静.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地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目的;选取典型;开放式课堂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地理情境描述,创设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并归纳总结出一般性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价值取向。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案例教学目的,避免陷入“教案例”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归纳、总结等,以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并学会学习方法。它突出对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归纳、表达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生活问题,而案例本身所蕴含的知识点不是教学的重点,更不是目的所在。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节中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案例,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探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不是仅局限在黄土高原微地貌成因的分析上。此外,教师还可以选取其他典型案例,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因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体会编写者的意图,避免沦入“教案例”的误区,从而导致教学目的错位。
二、选取典型案例,以诠释原理
选取恰当的案例,这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选取的案例是否典型,是否能反映地理原理,揭示地理客观规律;是否有利于创设情境;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教师将选取的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典型案例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诠释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会首选教材案例。这是因为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比较经典,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有很高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如,“人口的空间分布”一节,选择教材案例“美国的人口迁移”就有很好的说明性。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这涉及国际人口迁移的内容,美国国内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迁移,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内容,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人口迁移的缘起,都会涉及对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这是对教材内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最好诠释。然而,由于教材面向全国,具有普遍适用性,有些教材案例不符合我们的本土实际,对于那些与学生相距遥远、学生不熟悉的教材案例,我会选取一些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乡土地理案例来替换,或根据教学需要增补乡土案例,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生活化的地理。如,以六都草莓基地的建设为例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以漳湾镍合金厂的污染分析工业区位的环境因素等。
选取乡土地理案例,起点低、学生兴趣浓、参与度高,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三、拓展案例分析,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对案例分析、归纳、总结、拓展,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教师呈现案例,创设案例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要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和提升,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工业区位的选择”一节,笔者先利用教材案例“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引导学生分析鞍钢和宝钢的区位因素,探究工业区位选择主导因素的发展变化,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区位的一般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笔者再给出宁德核电站的案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建设宁德核电站的区位因素,论证宁德核电站厂址的适宜性,学以致用。
对案例进行拓展分析,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都可以利用学到的案例分析研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理念。
四、构建开放式课堂,让生活化案例走进课堂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师生互动,教学同步,其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做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要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充分想说的空间;改变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开放式课堂体系。
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笔者选取乡土案例,开展了一节案例教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思路如下:探究活动一:利用宁德市区卫星图像、宁德一些功能区的景观图片、“宁德市详细规划图”,思考:宁德主要有哪些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功能区?探究活动二:读“宁德市详细规划图”,结合生活印象,探讨各功能区的分布规律。探究活动三:展示“宁德主干道分布简图”,学生公布课前调查的几所商场的租金表,讨论:(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2)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本市的空间结构?探究活动四:登录宁德市规划局官方网站,阅读“宁德市近期规划图”,说说你对家乡的城市规划有什么修改意见。
像这样围绕乡土地理案例展开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人人参与,各组汇报精彩纷呈。通过分析本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归纳其影响因素,不但培养了方法和思维过程,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广大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案例教学的有效策略,不断完善案例教学法,使之为新课程服务,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
素质教育伴随教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新课改对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做了一系列的规范,希望通过这些变化,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新颖、丰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案例教学因其形象、生动,与生活紧密联系逐渐被引入高中的地理教学课堂,使高中地理课由枯燥的理论基础变得精彩纷呈、充满活力、富有魅力。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调动课堂分为,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不断清晰,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已经接近于成人,智力成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够形成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看待事物发展的方向。地理案例教学是采用案例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地理、研究地理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其次,选用的案例要与时俱进,将当前的社会要点问题加入其中,通过实践联系理论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讨论总结,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深入研究,举一反三;最后,案例内容的选择要丰富、饱满,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优化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的开放性
采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对于案例的设计与选择必须是开放的,是学生熟悉的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分组讨论研究之后能够得到解决,与教学大纲进度相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且递进加深。同时,背景问题要巧妙的设置,以合适的方式引入,能够激发灵感,拓展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成绩的进步。例如在讲授《地震》这一课时时,可以将5.12汶川地震、昭通地震等引入教学案例,进而讲述、震源、横波、纵波、地震的形成,世界上的几大地震带等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问题由此引出,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在完成基础教学目标后,可以将地震区的气候变化、民族宗教、矿产资源等知识加入其中,使课堂更加饱满、生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二)教师的引导
课堂是师生共同配合互动完成的,对课程采用合适的案例进行预设后,要加强引导,促进生成。通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展现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不断深入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弥补理论教学在实践运用中不足的缺点。通过理解、尊重学生个体的思想方式,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在《天气系统》这一课时时,此课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并且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密切,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所在城市的气候特点,然后再讲述冷锋、暖锋及其过境前后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操作的方式掌握所学的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指导层次。
三、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案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案例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选择案例内容要丰富,形式多样。首先,选择的案例要符合地理教学的要求,遵循教学大纲的设定目标;其次,选择的案例是源自于自然界或者是现实生活里客观存在的具体实例,例如《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最具代表性;最后,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突出主要的地理特征并且能够反应出地理规律,《气候》可选用地中海、热带雨林气候等。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采用文字、图像、数据、景观、剖面图等多种丰富多彩又别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二)明确教师角色与职责
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对自身的角色要有一个清楚的认定。通过改变教学形式把理论知识精细讲解,讲透彻、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能力,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与学习环境,完成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要彰显教师的智慧和教学水平,具有客观典型性,同时要与课时要求的教学内容相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分析讨论,处理好设定的具体问题。对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新旧知识点融合,使课堂具有真实感,充满活力。
四、总结
地理是一个系统,是相互影响与作用分体的合并,大气系统,季风洋流、气候环境、地址地貌、自然灾害,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案例教学加以引导,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的为升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秀梅.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初探[J].才智,2014.15:186
[2]王海虹.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10:173
[3]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38
篇5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随着我国高中新课改的推进,案例教学作为新课改中的重要教学手段,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案例教学能够充分弥补传统教学课堂中以“填鸭式”教学为主的不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更多的应用性内容融入课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地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探讨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程案例教学方式,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地理课程案例教学的要点
地理案例教学是指在地理课堂中以案例为载体向学生传达地理知识,将地理内在规律和特征借以案例讲述和深入挖掘的形式在课堂中展开教学。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综合涉及地理知识的各个方面,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此教学方法中,对于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1.选用有据可查的案例,而不应随意杜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一些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地理事件,教师选择一些地理事件作为案例,会让学生感到案例真实可信,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以致用,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乐于探讨。例如,2016年4月16日0时25分在日本九州岛熊本县发生了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7.3级,震源深度10千米,已致900多人伤亡。房屋、大桥、公路等均有毁坏,民众生活也受到影响。位于熊本县境内的活火山——阿苏山,在当日上午8时30分,发生了喷火。这次地震震级大,可能余震不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重大新闻作为案例,做一些恰当的、简单的地震模拟体验,让学生相互发表感受和感想,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撞击,共同探讨地震成因、类型、分布、危害、监测及一些地震逃生知识。2.案例应当能够综合所学的相关知识。案例教学以案例讲述和深入挖掘的形式来展开教学,学生必须先进行问题的原因分析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独立思考,又有相互讨论交流,然后确定方案去解决问题。因此,案例应当能够综合所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假如是一些简单的、不典型的案例,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必修3“流域的综合开发”教学时,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作为案例。田纳西河流域因地制宜进行开发的自然背景包括地形、气候、地质和自然资源等要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和渗透,这就涉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开发建设的内容多,如灌溉、防洪、发电、养殖、航运和土地利用等;综合治理的措施。这些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必须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迪,能力得到了提升。3.案例应当兼具时代性,教师应当选用时间较近、学生比较熟悉的、能够体现某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案例。案例兼具时代性,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案例兼具时代性,也才更好地体现地理知识与现实的关系,从现实生活中、社会发展中发现和分析问题,易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题的探讨,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效果。例如,2015年12月10日0点4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1C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个案例展示后,就卫星发射基地的优越条件、发射窗口以及天体运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相关知识,让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启迪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填鸭式”教学为主。目前的案例教学实际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一贯模式,教师往往是将案例拿到课堂上,换一种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师只是将案例作为一种授课形式,并没有将案例作为知识的载体。例如在进行大气污染的讲解时,教师只是将有关雾霾的科普文章当作案例拿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在案例中进行学习。这并没有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只是将学生的学习材料从教科书转变为材料,教师在分析案例时也以传授为主,没有精心设计城市雾霾应该钻研的内容,尤其是雾霾的形成要素、危害及预防措施等内容,没有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辩论。教师依旧是课堂中的绝对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致性的。2.课堂环境创设欠缺合理。案例教学强调课堂交流的高效完成,但是,目前的课堂硬件设置并不利于交流的进行。如学生全体面向老师,一旦有学生想要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讨玉林北流市第二中学李文志高中课改•理论博览发表看法,就需要学生先举手,教师允许后起立,再发言。这实际上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另外,教师也不擅长利用多媒体设备,只是利用其进行幻灯片的播放,不利于案例的传达和展示,更不能够帮助建立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3.教师精力不济,无法专心教学。案例教学不仅需要老师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而且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目前,由于一线教师受制于升学率、排名和分数,心理压力已经很大,很少有教师会将精力投入到开拓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并加以实施和改进。而教师也没有时间进行案例的筛选和阅读。如在利用案例教学讲授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时,教师应当搜集大量的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从中发现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其他一些地理规律和原理,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但是,教师往往只能够找到一至两个案例,对于规律的发现还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填鸭式”教学。老师过多地关注成绩和升学率,就会忽略自身素质的提高,导致教师与时代慢慢脱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三、高中地理实施案例教学的策略
1.转换课堂主体。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将案例下发后,学生应当根据案例进行科学而又系统的讨论分析。如进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讨论时,教师应当选择具有典型性且答案不唯一的案例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教师在课堂中应当以引导为主,若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教师不应当在第一时间予以否定,而是应当适当加以引导,指导学生转换分析思维,并帮助学生更换资料查找方法。若学生得出几种不同的结论,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自由进行交流讨论。但是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把控课堂节奏,避免无意义的争执。在课堂最后,教师应当进行总结,并就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适当点评和鼓励,将课堂作为学生进步的平台,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角。2.改善教学环境。目前,我国的教室硬件设施参差不齐,硬件设置单一,环境设置也较为刻板。如学生的座位设置全部面向教室黑板,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若想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教师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改变教室的教学环境,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更加顺畅交流的可能。例如采用分小组围坐方式会更有利交流。同时,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增加硬件设施和善用多媒体设备。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若教师将所有案例印刷并直接下发到同学手中,势必要减弱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若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案例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播放,则进行讨论的案例就从文字等拓展到视频、图片、音频中。多元化的案例表达能够在课堂中同时传达多重信息,更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3.提高教师素质。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应当根据当前发生的热点新闻或符合学生的知识认知范围合理选择案例。同时,教师应当能够有着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的能力,并有着极强的基础知识,能够将课本知识信手拈来,以便能够及时地、可靠地解决在课堂上的突发状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阅读大量的文献材料,进行分析比对,以此来挑选适合的案例。教师还应当在课后及时与科组其他教师交流探讨,共同确定适合的案例,并应当根据课堂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但是,教师不应该将教学的重点只放在案例中。案例是知识的载体,教师还应当承担起传输知识的重任,把控课堂节奏,帮助学生完成课标内容。因此,教师应当权衡案例与知识传输的比重,不能够使案例教学形式化。教师除应当掌握地理知识外,还应当掌握丰富的教学技巧。综上,案例教学对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尤其在面临高考的升学压力下,教师如何端正自身心态,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创新教学策略和方式是重要的问题。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此事进行重视。可以预见,案例教学必将会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卫华.浅谈案例教学法的作用[J].职业圈,2015(6)
[2]覃燕飞.高中地理教科书中案例运用解答[J].地理教育,2015(3)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法 主要作用 实施方法 注意问题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研究和锻炼的能力。这种方法在国外非常盛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地理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目前主要见于高中地理新教材,它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直观形象的典型案例,供师生使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加快了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和使用。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便于理解知识。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便于学生加深对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由于地理案例不仅具有相关的背景数据或材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也有利于将抽象地理知识形象化、地理概念具体化。第二,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生活,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去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也需要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第三,有益于能力的培养。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而且,案例是对现实问题的重现和预演,通过有针对性地分析案例,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学生经过准备、讨论、归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既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增强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理论的深化和巩固。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地理案例的选择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选择首先要求地理案例具有针对性,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定的,能反映地理事项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其次是地理案例的真实性,客观性,案例必须是地理事实,符合客观实际。再次是地理案例的适时性,案例不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还要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是地理案例的实用性,案例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特别是从家乡地理事项中选取的案例最受学生欢迎或关注。总之,选择地理案例时,既要考虑案例的质量,又要兼顾学生的自身素质,更要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2.地理案例的运用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首先提出地理案例,然后引导、确定研究主题。地理案例的提出方式多种多样,加印发地理文案材料、教师学生描述、多媒体展现、模拟实际情景、现场参观考察等。案例提出的动机有提供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研究或印证知识点,加深理解或引发学生拓展,培养地理创新能力。其次分析讨论地理案例。案例分析,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案例分析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个人分析。要求学生做好个人分析,先认真地阅读一遍案例,了解其意,确定案例中哪些材料较为重要,并在草稿纸上写下关键性内容。让他们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思考。第二,小组讨论。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人数一般以三到五人为宜。其次要求各个同学在个人分析的基础上,向小组成员简介自己所作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针对不同的观点及存在的疑难,谈谈自己的见解。注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规定时间,以提高效率,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有序地进行研讨、学习和探索。第三,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各组就案例学习情况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研讨,这种合作探究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3.案例的实践总结与评价。通过案例总结与评价,应认识到它的真正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地理课堂中对案例教学评价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肯定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2)不讽刺嘲笑、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观点;(4)注意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和认识问题。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质疑,勇于创新,思维才会最大限度地被激活,实践精神得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所以,只有在教师经常性的引导和训练中,学生才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并从多方面去思考、探索某种前所未知前所未有的新的东西,达到创新思维的新颖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才能通过有效的发散思维,重新集合信息,整合出最优结论,并从多种联系、多种角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才能让案例教学立足于现实,实事求是,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三、在地理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讨论中尽量摒弃主观臆想的成分。教师要掌握会场,引导讨论方向,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不要走过场,摆花架子。案例教学费时较多,因而案例选择首先要精当,开始时组织案例教学要适度,需要师生精心准备,办一次就办好一次。其次学生一般都具有实践经验或强烈的求知欲,不必担心在课堂上讨论不起来,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重视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们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们的答案需要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考虑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传统的讲授法尽管存在很多的不足,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仍是不可缺少的。案例教学法与现场观摩、情景模拟、实验操作、作业练习等方法之间也不是对立的,它们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各有优势。现场观摩重在学生的直观感知;情景模拟重在学生的实践感知;实验操作、作业练习重在学生的实际技能。在地理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他们互相结合,取长补短。
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它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创新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当然,案例教学的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教师平时要注意多积累、多搜集,精选教学案例,甚至自己撰写教学案例,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篇7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学生积极地参与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情境中来是教师在准备期间要先考虑进来的。通常来说,学生对热点事件关注率很高。教师要多搜集一些鲜活、真实的事例。如现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雾霾天气,有些地区禁止焚烧秸秆,以缓解雾霾,这雾霾和秸秆有什么关系呢?讲大气时引用,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注意事项
1.应注重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传授
案例教学不是万能教学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分析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
2.案例教学准备要充分
案例的选择和呈现形式对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教师要特别谨慎和细心。首先,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其次,案例的呈现形式要多种方式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图文并茂的案例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案例把地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讲常见天气系统的时候,联系当地雨季,降温天气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会发现地理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主动运用地理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重视案例讨论过程的引导和总结
学生的高中地理课堂讨论是自由的,教师必须在讨论过程中加以引导,以便于快速进入下个问题的讨论,如果跑题了要及时引回主题,同时要注意讨论过程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秩序的保持。教师除了在讨论过程中要及时做阶段性的总结外,还要对所展示的案例进行有效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
5.课后反思
篇8
1.科学性和客观性
案例的材料要符合客观实际、客观真理,一般情况下案例描述的必须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能生动表达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出现违背地理科学、地理规律的知识和内容。人教版教材中的案例基本都有这样的特性,但也有不足之处
2.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个好的地理案例必定具备普遍的现实代表意义,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能反映实际情况中经常的、典型的、重要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学生通过对其反复观察思考,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和方法,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地理教学案例必须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每一节教材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并因此确定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典型性是案例的基本特征,不是任何一个事例都可以信手拈来,作为案例使用,案例必须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能揭示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以保证师生间围绕案例所进行的活动是有效的。
人教版教材中选择的案例大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着特定的背景,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例如:选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来说明一个地区城市化必经的“S”进程的三阶段和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因为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也是城市化发展最早、最成熟的国家,其城市化进程具有典型代表性。选用“德国鲁尔工业区”来说明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因为该地区特定的资源、交通条件为传统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而且也经历了繁荣、衰落、改造到再繁荣的过程,是传统工业区发展的最典型代表。[1]
3.生动性和情境性
优秀的教学案例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生动性、有趣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作用,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如,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①》在讲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教材的“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案例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不强,不如用案例“冤死的话务员”(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妄图统治世界的希特勒,气焰正盛,罪恶的魔爪不断伸长。在战争中,德军无线电通讯联络的作用日显重要,前线报告战果,下达命令,大都由报务员通过无线电台来完成。一天,德军前线某军团司令部无线电台工作室一片嘈杂,呼叫声和机器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显得特别忙乱,报务员波诺克也忙得不可开交。突然,军团参谋长匆忙进来,要求波诺克立刻把一封特急电文发出去,电文的内容是命令前线师团部队迅速从阵地上撤退。波诺克赶紧调节好电台,准备发报。就在这时,无线电耳机里一点声音也没有了。“哎呀!耳机怎么变成哑巴了?”波诺克又反复与对方联系,可仍然毫无音讯。他又急忙检查仪器,可仪器运行十分正常。耳机里没有一点声音,命令无法下达。波诺克不断声嘶力竭地呼叫着,他心急如焚,不断改变频率,但还是没有收到半点声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波诺克与前沿德军始终未能联系上。再说前线德军因失去了与军团司令部的联系,不知下一步的战役布置,未能及时撤退,成了盟军的瓮中之鳖,整个师团全部被歼。这次战役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希特勒的嚣张气焰受到了一次狠狠地打击。报务员波诺克事后被德国军事法庭以赎职罪判处死刑,临死他还是不明白,那天到底出了什么事。后来调查发现,这次事件并非报务员的失职,而是太阳开了一个玩笑。原来,波诺克正要发报时,发生了猛烈的太阳色球爆发,也就是太阳出现耀斑。耀斑是太阳的色球区域在短时间内突然增亮的现象。活动周期是11年。耀斑爆发所发出的能量极大,惊天动地,在几分钟的短暂时间内,发出的能量相当于百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爆炸放出的能量。耀斑射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并把氢原子分解为高能带电粒子抛出去,使它们能逃离太阳表面,并能到达地球。强烈的射电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似天兵天将一样,仅8分钟就经过1.5亿千米的远征,到达地球大气层“使枪弄棒”,扰乱了地球大气电离层的安宁。这样一来,依靠电离层反射,向远距离传播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就受到骚扰,甚至中断。这就是造成波诺克无法发出电报的真正原因。有道是,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有如此天兵神助,德军电报哪能发出去呢?)。[2]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情境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4.时代性和生活性
案例的选择必须符合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点,必须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才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才能体现地理学强大的生命力,因而对案例材料的选择,必须做到“新”,同时注意随时更新。从内容看,地理案例大都来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教材中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可以通过选用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或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或对学生发展生存能力有启示、有帮助的地理素材等。联系学生实际还包括编写教科书时选用与使用对象的地区特点、学习条件相符的素材,最好教师能把乡土的案例添加进去。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实践,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学会探索知识形成的规律,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的目的。近年来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人教版新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典型的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直面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确实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在广大地理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中它的作用也将日益显著。但是,由于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和掌握水平的不同,学生层次的差异,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教材编写等因素的影响,老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惑,有待于我们的同行去研究和探讨。
注释:
[1] 覃燕飞.高中地理教科书中案例运用解答――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为例.地理教育[J]2006年3期
[2] 张立祖.冤死的话务员[EB/OL]http://.cn/bbs/index.2006-05-16/2008-06-20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8601
地理案例指的是包含有地理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的典型性事件。一个案例即是对某一情境的描述,在案例情境中往往包括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或者可能包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可以引发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下面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一、案例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是产业布局这部分内容的关键组成部分,也属于高中地理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其中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各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都是相对抽象的内容,学生一般难以理解透彻。基于此,我们应用案例教学法来开展教学。
首先选定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地中海的农业变迁情况。地中海冬季多雨,且暴雨较多,常常造成水土流失以及低地沼泽化,人们通过修建水利,涸沼开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农业区位条件。然而19世纪中叶以前,因为环地中海的交通不便,所以水果蔬菜等产品一般都是就地消费。到19世纪中叶之后,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对水果蔬菜和花卉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因此环地中海各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方式,很多农产品销往欧洲。然而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也会受到低温、洪水等灾害的侵袭。另外,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货物运输更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在区位选择上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二、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策略。学生讨论一般来说分为四个步骤:1.引导问题。2.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通常会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3.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一般来说需要各个小组分别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其利弊。4.讨论怎样实施方案。一般来说是由学生讨论得到多个方案,最终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案。
讨论1:根据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过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出现了几点改变,综合讨论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包括哪些内容。
讨论2:现阶段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措施?
讨论3:你觉得各个小组思考得出的解决方案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案是哪些?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生通过对本案例的学习以及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真实案例中,理解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具体因素以及区位因素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变化,进而了解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某个因素的改变可能带来其他因素的变化,另外还对环地中海地区农业面临的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三、总结反思
在总结与反思过程中,不但需要对案例中所列出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予以总结,还应当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与原理,这是对案例讨论的深入,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升华。
在“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课中,我们要求学生总结思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最终由各个小组长汇总报告。通过对环地中海农业变迁这一案例的讨论学习,使课本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来确定如何科学地选择案例,在这一前提下对教学案例进行编写,列出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思考的问题,再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等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策略。
[ 参 考 文 献 ]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
地理案例教W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目的是通过有限的精选过的地理知识实例,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进行解决新问题的活动。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一、新颖的教学引入
引入是授课的前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材中每章节的开头都有和生活相关的小问题和精美的图片,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如“明前龙井”在日本栽植不好,赵亮的父母6月买房,1月阳光却被挡住等生活性很强的例子就很好。若能匠心独运,新颖别致,势必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好的引入应是语言精练,文辞优美、流畅,创造意境,或诗词,或图片,也可用精致的多媒体动画等多种形式,于平凡中提炼问题。又如学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时,可这样导入:2017年的春运工作刚刚结束,全国交通部门共发送旅客超过20亿人次,你知道交通压力主要来自哪一类旅客吗?(学生回答:民工)你知道民工流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包括民工流在内的人口移动现象DD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以感性认识先入为主,从而拉开授课的序幕。
二、案例情景的精心创设
案例情景的选取是授课的基础,是问题设计的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授内容精熟,先研究《课标》的要求,把握重、难点和前后知识联系,在充分研究学生后选取背景材料,并且要在课堂教学时对一些目的性不强、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适当取舍。材料的出示要以文字内容为主,也可以结合图片,但最好紧扣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关注热点,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教师平时就要培养分类建立材料库意识,从而用时信手拈来,从容高效。有了原始材料后,不能生搬硬套,还应将材料改写,力求以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教学内涵,特别是成组材料的出示更应如此。如在学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时,可利用以下两组材料对我国“民工流”进行分析。
案例一: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8000万农民进城打工,一时间涌向大街小巷。有人大声惊呼“民工潮”,又一次“农村包围城市”。
案例二:今年春节刚过,小王和邻居们就琢磨着早些来城里找活干。家里农活只几天就忙完了。他打算再苦几年,学个技术,回去办个小厂,自己当老板。
三、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1.注意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都是一个开放体系。课堂上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
2.课堂上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
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D分析案例D内容扩展。分析案例的过程一般老师都调控组织得较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挖掘案例所反映的原理。但一定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概括、总结、提升和扩展,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突破案例自身的限制,以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如以长江为例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让学生掌握从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人文因素等角度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出海河、恒河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分析海河,恒河的洪涝问题,治理措施等。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