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0 17:0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化学教案

篇1

所谓“学案”,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主动学习,完善知识建构,为此而编制的可用于交流和评价的学习方案。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专门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它是有待学生耕耘的田地。教师依据教案设计,提前编写出学案,课前提供给学生,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按照学案的具体要求进行预习、新课学习、复习等学习活动。那么,究竟怎样来设计学案呢?

1. 学案设计的内容

学案的设计一般包括:课题、设计人和使用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学法指导等内容。

1.1 课题:要注明单元及课题内容,并且注明总第几课时。

1.2 学习目标设计要求:目标设计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及主攻方向。目标要依据内容标准不同要求设计,不要拔高或降低。认知性目标可采用行为描述法,描述要明确,要说明学习后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

1.3 学习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疑点。而从另一个意义来讲,又是启发学生思维探究的最佳切入点。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习能力。

1.4 学习过程: 其程序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系统总结——巩固训练——当堂反思。

(1)自主学习。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基础知识,同时确定个体疑点。其设计要求:①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基本解决。②要针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问题不要过大,以免使学生不易下手。③不同任务之间,解决同一任务的若干个问题之间要符合知识的递进关系,使每一项既是前一项的扩展,又是后一项的准备。④即设计的问题不要直来直去,要让学生有学的价值,切忌零碎的填空式问题。

(2)合作探究。本环节是对自学环节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对拓展延伸环节做的铺垫。它主要任务是展示自学成果,处理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和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既可以组内交流个性问题、组间交流小组共性问题,又可以师生交流共性疑难点和本节重难点。本环节的设计应注意①合作交流的规则要细,即以什么样的方式交流。②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明确。③为解决好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教师要对师生交流问题的预设并做好从哪一问题入手过渡到拓展延伸。

(3)拓展延伸。本环节设计应以本课的重难点为立足点,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并联系相关的热点、焦点、考点进行适当延伸,达到学以致用。呈现方式可用问题、习题。

(4)系统总结。主要由学生来总结所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心得、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等,以便及时总结得与失,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帐人。

(5)巩固训练。主要是通过做训练题巩固活化知识,同时查缺补漏。因此训练题设计应体现针对性、梯度性。

(6)当堂反思。反思应回扣学习目标,引导让学生从知识、方法和认识三方面进行,使学生在完成对知识的整体建构。

实际操作中,学案的格式与条目是灵活多变的和有所侧重的,完全由教学需要来决定。

2. “学案教学”模式在操作中的误区

(1)认为“学案导学”就是教学内容习题化,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课本中知识的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就按照这样的“方案”进行教学,结果成了引导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2)认为“学案教学”是为了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可代替了老师的讲,这回可该轻松一下。于是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了学生去“死啃”,结果是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很多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 同时也不能越俎代庖,当“保姆”事事包办代替,而应切实担负起“导演”、“教练”、“主持人”的责任,课前精心准备,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把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问题都反映到学案上;课上积极施教,“煽风点火”,设疑启发,组织讨论,精讲点拨,练习巩固,及时反馈,讲评到位,只有这样,教师的作用才会到位而不越位,才不会“荒了自己的田,去种别人的地”,师生才能相互配合,默契融洽、和谐民主,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3. 科学有效地把学案运用到课堂上

(1)提前分发,做好预习。教师可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在上课前,教师收齐并浏览。这样,可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2)及时检查,不断反馈。课堂讲解时,不断巡视,督促和检查学生认真完成学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是对上课注意力经常分散的学生,要更加关注。下课后,立刻收齐,教师抽查,发现有空缺的或填写错误的,及时要求学生修改,并给予必要的批评。这样,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中,就不会再分心,听课更加专注,笔记会更加完整。

(3)定期整理,及时巩固。教师要帮助学生定期整理学案,装订成册。一般以一章内容结束作为一个整理的周期,如章节内容较少,可合并整理。如发现学生的笔记有遗失,则要求尽快弥补。另外、开始时可每周利用一段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复习学案,和学生一起巩固,逐渐培养学生自我复习,自我补遗的习惯。

篇2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

能源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比例

76.2%

16.6%

2.1%

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化学;优化作用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不仅需要老师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了高中化学课程后,能够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1.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1授课形式缺少创新,增加兴趣存在困难

由于高中化学的课程内容比较复杂,需要记忆与分析的内容相对较多,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带有情绪,而传统的授课形式枯燥乏味,让学生在上课时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自身对于知识学习的意愿不强。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小时左右,学生面对枯燥的授课,更加没有兴趣,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1.2应试理念根深蒂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综合素质。而处在应试教育的今天,高中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局限在应对考试、迎接高考,因而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也就成了背诵知识点、做题和考试。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理应体现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上,而应试理念下的化学课程教学变成了化学考试的辅导课和突击课。

1.3理论教学独木难支,探究能力无法拓展

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当前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甚至只有理论教学,这使得化学课程中许多生动形象的实验,引人入胜的问题探讨被忽略。理论教学的单独运用使得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无法锻炼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化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具体的案例当中,设立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案例的引领下,不断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对具体问题的探究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在教学中融合案例,增加化学知识的吸引力

高中化学课程中有很多实验案例,这便是提升化学课程吸引力的重要一环,运用好这些具体的实验案例,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的实验中,将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趣味,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方面,要将理论知识融合于实验中,将抽象的知识体现在具体的实验上。例如,在分析金属活跃性问题时,单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而将这个理论问题以实验中与各种酸的反应速度和效果来体现,则能更加形象地让学生明确并且有利于记忆。另一方面,要在实验中体现出理论知识,让学生从生动的实验上发现课本上的知识点,更加乐于去记忆这些知识点,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有趣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在教学中研究案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便是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便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来实现。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好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锻炼自身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特定的问题,将学生分组后分配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验和探讨,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具体操作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讨论中解决,一方面减少了由于部分同学的理解不到位而需要教师反复讲解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在教学中结合案例,实现化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化学知识的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具体的实践与应用,使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高中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日常生活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来进行化学知识的教学。例如,在研究“液体的酸碱性”问题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食醋和碱进行实验,通过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来了解高中化学的理论知识。另外,可以利用学生在节假日的时间来进行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通过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实现化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案例教学,通过二者的结合更好地完成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学习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钱方明.改进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质量[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

[2]姜宏文.基于化学实验进行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以高中化学必修1中的概念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

篇4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学案教学;策略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及学案教学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应用科学知识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新课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比较合理;二是高中化学新课程保证了基础性、突出了时代性、体现了选择性,也就是说高中化学的必修模块蕴含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结合了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恰当的教科书呈现方式;四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五是高中化学新课程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案教学中的学案是由教师设计、师生共同完成的,相对于教案来说,它一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学案是学案教学法的载体,导学是其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整个学案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了解教学内容,并根据其中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师生共同研习。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教学的策略

自主研究、学案导学是学案教学法的精髓所在,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化学学习理论等都是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总的来说,一份完整的选应该包括课题和课型、所教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学习目标、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所教内容的内在联系、重难点、知识结构、疑点、易混淆点、易错点、热点聚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这些因素。当然,教师在设计的学案的时候不必要求学案包括以上所有因素,可以因地制宜地增删,如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自身的内容等等。此外,学案教学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应用还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比如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电教手段,给学生展示各种材料、图片等等。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案教学还没有普及开来,虽说有的学校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开展了学案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仍然有诸多问题影响着学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教师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缺乏专业的业务培训、在开发问题方面有一定的困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一)遵循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教学所要遵循的七大原则。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立足主导的地位设计学案,课上积极施教,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之下,通过层次性的设疑启发、精讲点拨、组织讨论等多个活动性的环节,让学生掌握知识。

(二)明确提出学习目标

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一样重要,两者还要相对应。所以,在设计学案的学习目标的时候仍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考虑,并将学习目标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方案供学生学习,使得学生的思维导向和思维准备明确化。

(三)具体指导学习方法

学法是学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案的显著特点。在设计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的时候,教师要以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所要学习的知识的具体类型为基础去设计具体的、最佳的学习方法,并在学案教学中将这种学习方法展现出来。

(四)落实学习过程

学生的参与性是衡量学案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高、深度大、涉及面广,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除了要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涵盖全部学习内容、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在学习氧化反应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或查阅资料,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氧化物,然后让学生依据学案预习,课上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教学要点上去。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进行学案教学的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影响学案教学的重要因素,对于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案教学更是如此。所以,在一节化学课之后,教师需要对整节化学课中所用到的学案的形式、结构、课堂效果、学生的反应等多个方面予以综合考虑,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

三、结束语

学案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一方面,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另一方面,还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 导学案

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学案导学,教会学生如何通过预习来提高课堂效率,并试图将教案与学案实现一体化,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探究、课后训练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化学学习难度,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方式进行互相学习与补充,能够将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但无论是研究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还是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既然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改变教法和学法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课堂中的一些基本环节。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不足之处望大家斧正:

1、精心的导入――是学生快速回归课堂的催化剂

很多教师认为利用导学案上课导入显得多余,而我认为在课堂教学导课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2、美妙的结尾――是学生掀起学习,记忆深刻的回味剂

最后几分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以为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最后就真正的把时间交给学生了,俗不知,要下课没下课是重新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使本课知识得以升华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良机。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良好的课末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 因此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象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能够紧紧的吸引学生。课堂结尾要帮助学生认知;要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要使学生愉快,以消除疲劳而精神饱满。使本节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回味。

3、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添加剂

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而使用了导学案上课之后很多教师却不在写板书了,用导学案、多媒体代替。很多人认为在写板书是多余的。而我认为板书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板书艺术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炼和浓缩,是重点、难点的强调,是本节知识的总结。教学板书要书之有效,就得书之有方,讲求构思与设计,做到明确要求,书之有用;抓住重点、书之有据;精选词语、书之有度;确定形式、书之有格;排列先后、书之有序;留有余地、书之有节。这样,教学板书才能达到科学、精当、醒目、规范、易记的要求,有效克服教学板书的盲目性、随意性带来的低质量、低效率的弊病,并进而登上艺术的殿堂!所以以上谈到的几个问题是不可以忽略的。

篇6

【关键词】导学案 高中化学 教学效率

一、导学案的组成部分

导学案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由教师精心设计一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案,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及资料,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多种形式解决问题,最后师生总结、评价,实现知识的内化。一般说来,导学案包括五个组成部分:

1.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向和达成度,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准确的把握目标,且要简洁明了。

2.教学重、难点。学生只有攻克了这些知识才能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3.知识结构。教师又导学案中对知识的梳理,应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学生的认知状况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4.学法指导。这是导学案导学的灵魂,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问题的设置及思考角度指导等。学法指导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的方法。这也是增加教学效率的关键之处。

5.反馈练习。练习要紧扣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既要有针对学生预习效果的练习,也要有一定量的当堂训练和课后思考。题目设置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重点、难点,有一定的梯度,难易适中,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通过导学案科学设计问题,创设学习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材课时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设置问题,用问题组成能力主线。问题设置要注意思维容量大小及难易适度。难度过大,超越了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就会失去信心。问题设计偏易,又会使学生养成懒得动脑的陋习,久之,就会泯灭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有“翘脚摘桃子”,甚至“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觉,效果才是最佳的。

2.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仔细阅读了教材,心中或多或少有所疑惑。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呢?就化学而言,可以联系学科特点:

(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实际提出问题。如在讲解氮氧化物的生产及转化时提问:“为什么俗话说雷雨发庄稼?”;在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可以联系石油气的燃烧、高温冶炼铁及生活中用到的电池(可充电的,不可充电的)等,让学生思考回答其中所发生的能量变化有哪些?

(2)由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直观、鲜明和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

(3)教师讲解过程中引导质疑,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和条件。如在学习实验室制氯气时,要求学生不仅会做这个实验,还要明确每步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行不行?这个实验与初中已学过的实验室制气体的装置有何差异?

三、通过导学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为了存储知识,而应该是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一堂以导学案为主线的课堂在完成了“导学、质疑、探究、总结”四个环节后,学生是否真正将知识内化,建构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了呢?这就需要通过习题来测试评价,通过“用”而使学生学得更具体、更深刻、更有效。导学案习题难度设计要适合班级学生,不能太易,否则达不到测试目的,同样不能太难,应与本节所学知识相关,即对所学知识要多举应用的实例,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具体应用。另外不一定只有选择、填空、计算等常规形式,它可以是多样的,例如信息题就能较好地考察学生提取有用信息解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习题测评学习效果后,老师对学生普遍出现错误的习题,教师要给以针对性的讲评。最后根据课堂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使学生从“要我学会”到“我要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只有在经过了“测试、评价”后,“学案导学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才算圆满的结束,学生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对所学知识进行顺利迁移应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篇7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实验探究 教学案例

一、前言

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过程,在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可以说,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化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这对于改变化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对于以往过分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从教育理念更新到教学实际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探究

1.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学生探究,在选择实验内容让学生探究时,首先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例如:有关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实验一般不适合学生探究,因为氨气对人体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比较重。

2.现象明显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探究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学生结论,而不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进行探究,就会使学生丧失了许多探究的机会;丧失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采用探究式实验,不但会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还会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实验探究的奇妙和化学学习的乐趣。

案例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1:将5g氯化铵溶解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感觉温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2:将5g生石灰溶解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感觉温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总结:1中试管温度降低,反应吸收了热量;2中试管温度升高,反应放出了热量。

在实验室开放的活动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在发现现象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时,通过反思实验过程,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实验进行探索,直到得出正确结论,这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新知识,将是一个良好的经验。

3.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可以采用实验探究

我们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教学的形式,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还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案例二:催化剂的概念

在以往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教师通过氯酸钾在加入二氧化锰前后反应放出氧气的快慢来向学生介绍催化剂的概念,虽然学生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但是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则不得而知了。那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具体实验方案可参考如下:

(1)取等质量的氯酸钾两份,其中一份不加二氧化锰,另一份加入二氧化锰(要测出质量);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氧气的放出情况。

(2)将生成物溶解、过滤、蒸发,回收二氧化锰,与原来的质量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催化剂的概念。

(3)还可以用此次回收的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继续制取氧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4)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催化剂的概念。当然概念不能要求非常精确,只要理解其本质就可以了。

4.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象也可以采用实验探究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实用性等。

案例三:怎样给水壶除水垢

(1)查阅有关水垢的成因和成分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考虑可以采取的除垢措施,整理成参考材料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2)向家长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征求意见,通过查阅资料和生活常识,了解到可用食醋除去水垢。

(3)根据收集的资料作水垢与醋酸的实验,不但积累了相关知识,而且通过实验牢固掌握了醋酸的酸性,以及醋酸与碳酸酸性的相对强弱,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学以致用。

三、对实验探究教学的几点反思

1.合理安排课堂探究内容

探究性学习是本次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然而,方法再好,也并不等于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盲目地采取这一方式,反而抹杀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际上,物质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必让学生费时间去进行实验探究,接受性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要用得恰当、合适。

2.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结果造成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中下层次的学生无法通过探究提升自我水平。

3.对实验探究中表达交流的正确认识

在实验探究中,由于学生拥有发现知识的机会,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构建知识。在探究同一个问题时,不同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不同,是极为正常的,因为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在探究中的视角不同,建构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生用语言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准确的传递给他人,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完善自己的认识,在不同意见的讨论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思维。而教师则要适时给与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能理性地对待自己思维的不合理之处。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 示范课 教学案例

一、课题

(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其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教学难点,教学方法采用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习新课:

(师) 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要求学生思考一分钟,并把想到的结论写到笔记本上),课件展示:“现代化城市”景观图(包头市)。

(生) 在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在农村,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农村青年向往都市的繁华。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迅速缩小。

(师)(承转)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要求学生思考5分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探究结果):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师)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还产生哪些影响呢?(合作探究)

(生)(探究结果):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师)在高度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的不当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那么,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呢?原因如何?(让学生思考3分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课件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城市化带来的其他环境问题图。

3、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甲生)(合作探究)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

(乙生)(合作探究)原因是: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师) 城市化过程造成城市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呢?(让学生思考2分钟,)

(生)措施有:建立卫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

(师) (激励性评价后,多媒体展示“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阅读材料,请同学们回答问题。

(生甲):大树移植对生态环境造成下列影响: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生乙)山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和湖泊泥沙淤积萎缩,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汛期威胁中下游地区人口、农田、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安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而枯水期,发生严重的旱灾,影响中下游地区及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

(生丙)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师)“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城市生态系统的目标可归纳为和谐、高效和发展。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

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人的生活和生产需要环境保障。随着生活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良好的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调整演替的保障。

(师)(承转)我国城市如何发展呢?课件展示: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示意图”,请学生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明确答案要点。

4、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生)(回答)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师) 现代化城市要具备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创造一个为市民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家园综合体”。自然背景和社会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因此城市特色应该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我们包头市应该建成一个怎样特色的城市呢?

课件展示:包头市部分景观图

(师)包头市已被评为全国十大文明城市,但我们的城市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包头市的城市建设是否合理?你认为包头市应建成怎样的特色城市?

篇9

一、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高中的数学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的体现,而是很多知识的综合。但是因为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很多时候综合性的知识难以运用起来,所以综合性的题型便成为了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化归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难题。化归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对于教师而言,使教学变得更加简单有趣。

二、化归原则以及相关案例分析

1.熟悉原则

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问题,以便利用我们熟知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 x3+(1+)x2-2=0.

题目中要求三次方程,但是我们熟悉的是二次方程的解答,所以我们要把陌生的三次方程转化成熟悉的二次方程来解决。我们把x看作成一个已知数,把看成未知的。

则设n=,原来的方程就是x3+(1+n)x2-n2=0.

得出n=-x或者n=x2+x,所以x= -或者x= (-1+)或者x= (-1-).

这样我们就运用熟悉化的原则将我们所不熟悉的问题顺利地解决了。

2.简单原则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综合性的题型,利用化归原则将问题进行简单化。

例 设N,M,Q做三个不等的不为零的数,并且给出n+=m+=q+,证明n2m2q2=1.

这样的题目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求解,是无法解出得,我们将它简单化,把n+=m+,求n2m2=1,所以mq(n-m)=m-q,nm(n-q)=m-n,nq(m-q)=q-n,三个方程相乘结果证明n2m2q2=1.

3.直观原则

比如通常遇到的一些看似抽象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化归的直观原则来解决问题。

例 x,y,m,n是正整数,求证,,中任意两个数的和大于第三个数。

刚刚看到这类题目的时候,好像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解决,但是抛开数据,我们知道“任意两数之和大于第三个数”我们可以类比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我们可以将以上数据构造成三角形的三个边,使为AB边,为AC边,为BC边,所以这样的数据等式就成立了。我们就运用这样的图形的方法将问题直观化,进行求解。

三、化归方法以及相关案例分析

1.配方法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我们用得最多的办法就是配方法,在实际解决较难较复杂的问题中,合适的配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化归的配方法,很多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 双曲线k:4x2-9y2-8x-18y-5-n=0,准线方程为=9+,求n的值。

在这样两个方程式看起来并不密切的题目上,我们必须转变思维,对现在的形式进行化归,对x和y进行配方,把它们化作标准的形式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转化后的方程为-=1。这样方程就很容易将未知数n的结果求出来。

2.分解法

分解法是教我们把数学中所出现的方程式或者是图形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部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逐一进行解答,最终整个问题将得到解决。

例 计算++...+的和。

篇10

今天是4月30日,下午全校停课,初中部教师进行集中教研,随后便是“五一”大假。为了使全体师生能度过一个愉快的“五一”,特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学生“五一”期间,班主任老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家长,学生回家完成应该完成的作业。

2、因为天气逐渐变暖,很多*学生喜欢到河塘去游泳,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行为。据统计信息,2006年我省中小学校非正常死亡学生中,因溺水死亡的人数约占死亡总人数的42.3%。在此,我要求全体学生不要随兴下水,特别是不能在野外随兴下水,必须到有救生员及合格场所游泳,游泳时禁止与同伴过份的开玩笑。

3、广大师生要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增强交通法制观念,自觉遵守交通秩序;往返乘坐交通工具时,一定要乘坐有营运资格的交通工具,以防出现意外。另外,需格外强调的是,同学们都不得驾驶机动车辆,根据新交规,对于无证驾驶者要处以15天的刑事拘留;而且一旦遇到交通事故,处理将更加严厉。

4、“五一”期间可以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当前,全市正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我校正在创建市“平安校园”,大家要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参与创建当中。同时要求大家不要进入营业性网吧、游戏室、录像室、桌球室、卡拉ok厅、舞厅等。不良网站对同*学们危害极大,坚决不能利用“五一”假期外出见网友,我校也曾出现过类似现象。出远门会网友是一件非常危险而让家长十分担心的事情,因为见网友受到伤害,甚至死亡的事件也是经常发生。

5、注意食品卫生,严防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事故发生。春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希望广大同学不要到无食品卫生许可证、无从业人员健康证的地方吃饭,堵好疾病入口关;“五一”期间,同学们的正常聚餐是可以的,但都不能饮酒,因饮酒致死、致残的案例很多,请同学们务必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