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6 23:3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变废为宝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月主题:职业大体验 班级:中一班 指导教师:郭馨然 活动时间:2021 年 4月 12日 星期:一
活动名称
保护环境我能行s
教案撰写评价等级(优秀A;良好B;一般C )
活动目标
1、认识到垃圾会影响地球环境,人类要减少垃圾,让幼儿了解几种废旧物品的处理方法。
2、能说出环境污染的来源,认识其危害,了解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能大胆地和同伴进行交流,对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感受。
重点
能说出环境污染的来源,认识其危害,了解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各种日常的废旧物品(废旧的玩具,易拉罐,纸盒子,果皮等)
活动流程
一、通过自己实地观察,发现问题。
1、老师展示自己观察垃圾的情况。
2、幼儿自己讨论问题,并进行交流。
3、小结:原来可以通过创意改造再利用许多废旧物品。
二、介绍几种废物利用的方法。
1、教师出示自己通过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物品。
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物品分组进行探讨、交流,并思考还有哪些用处。
2、教师针对幼儿探讨的结果进行总结玩具、废旧衣服等处理的方法:修理、制作玩具用品、作为肥料等。
3、幼儿根据自己经验进行探讨并总结方法。
三、教师采用语言和演示等方式总结方法。
审批建议
课后反思
广通幼儿园月主题教案(2021春)
月主题:职业大体验 班级:中一班 指导教师:郭馨然 活动时间:2021 年4 月14 日 星期:三
活动名称
长大了,我想做。。。
教案撰写评价等级(优秀A;良好B;一般C )
活动目标
1、熟悉歌谣,学习看图谱演奏。
2、尝试根据乐器的音色为歌谣选择乐器。
3、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侓动。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重点
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侓动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幼儿用书。
活动流程
一、提问引出主题。
1、小朋友们都见过锤子吧?是什么样的呢?
2、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二、欣赏歌谣,感知大小两种锤子的节奏。
1、出示图谱,提问幼儿:大锤子是怎么敲的?敲了几下呢?
2、小锤子是怎么敲的呢?小锤子的声音重还是大锤子的声音重呢?
3、教师说前半句,幼儿拍手表现两种锤子的轻重。
三、探索交流。
1、学习看图谱,初步感知节奏。
2、跟随音乐看图谱感知节奏。
3、根据乐器的音色为歌谣选择乐器。
4、看图谱完整演奏。
(1)教师带领幼儿演奏。
(2)教师小结:乐器的使用以及小锤子的演奏。
(3)幼儿互换乐器演奏。
审批建议
课后反思
广通幼儿园月主题教案(2021春)
月主题:职业大体验 班级:中一班 指导教师:郭馨然 活动时间:2021 年 4月 13日 星期:二
活动名称
长大了,我要做。。。
教案撰写评价等级(优秀A;良好B;一般C )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职业,乐意说自己的理想。
2、大胆在集体面前说出自己长大了想当什么。
3、初步懂得要实现理想就要从小努力。
重点
初步懂得要实现理想就要从小努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椅子,自制的方向盘。
活动流程
一、问题导入。
1、有些小动物长大后和小时候有了很大的不同,变得独立、强壮、能干了。小朋友,你们想过你们长大后的样子吗?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呢?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表达。
二、信息拓展。
1、教师出示课件中各种职业的图片,引导幼儿一起认识。
2、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这些职业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3、请幼儿说说自己长大后想做什么,为什么?
4、引导幼儿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5、教师启发幼儿说说要实现这些愿望,应该怎么做?
6、小结:每种职业都值得人们尊敬,小朋友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行动起来,从小努力,相信你们长大后都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开心游戏:梦想列车。
1、将凳子摆成两排,教师手握“方向盘”扮演司机开车,教师问幼儿长大后想做什么,幼儿完整说出自己的理想后就可以“上车”。
篇2
关键词:幼儿园 垃圾分类
一、环境说话,氛围浓郁
环境会说话,幼儿园教师需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充分利用各种材料装扮幼儿园环境,让幼儿在潜移转化中感受“垃圾”的魅力,从而愿意收集、使用垃圾。
1.会说话的可爱垃圾箱
环境即教育,园所的大环境到小环境都能很好显现出垃圾分类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校园内的垃圾箱都进行可爱的装饰,如每个垃圾桶上根据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餐厨垃圾贴上相对应的各种图片。幼儿不管是在课间活动还是在散步、游玩中都能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各种标志和图片,在无声的教育环境中,幼儿掌握了垃圾的常规知识。
2.环保节俭的校园环境
节俭是我国传统美德,利用垃圾进行环境装饰,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传承节俭的优秀传统。环境布置的材料可以来源于平时垃圾分类的收集和整理出来的废旧物品,还需要教师灵巧的双手和富有创意的头脑。如幼儿园在大厅中利用废旧报纸和牛奶盒制作成展示台,上面放“变废为宝”的亲子作品展。各类角色游戏、区域游戏材料可以充分发挥利用家长资源,如家里不用的筛子,儿时的摇篮,还有开纺织工厂家长带来的废旧面料等,都成了幼儿的游戏材料。一旦家长习惯,就会成为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中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改变。
3.创设灵动的生命教室
世界万物皆有灵性和生命,如何把废旧垃圾赋予它新的使命,发挥余热,让它的生命能延续下去。生命教室是幼儿园不可或缺的专用活动室。平时教师和孩子们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就有意识地收集能变废为宝的垃圾材料,经过清洗投放到生命教室中去。可以分区建设:垃圾分类游戏区:教师和幼儿一起绘画各种垃圾图片,经过分类塑封黏贴在地面上,让幼儿进行骰子投掷垃圾分类游戏。垃圾分类小知识:各种垃圾分类的动漫和微视频。垃圾分类小游戏:垃圾宝宝找朋友,合并同类项等桌面游戏。垃圾分类体验场:收集各种垃圾物品,并把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金属类、塑料类、纸质类等),投放在体验区,也可制作分类小火车,让幼儿区分和操作。不再是单一地说教,而是让幼儿通过游戏、观赏和操作来掌握和了解垃圾分类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育渗透,宣传到位
教育无处不在,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园可以抓住特色活动、主题讨论、专题研讨等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
1.特色主题活动中融合
幼儿园可以结合园本课程内容,在各个年龄段的主题活动中融合垃圾分类教育。如全园性特色主题活动中把开展环保小课堂、环保知识竞赛、环保游戏、环境保护靠大家走进社区等系列活动,也在年级组中分组开展垃圾分类绘画比赛、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环保小卫士等系列活动。还可在每班每学期利用集体晨会、课堂教学、知识竞赛等一系列丰富活动来提升幼儿垃圾分类的知识,让幼儿养成良好垃圾分类的习惯。
2.专业知识宣讲中传递
知识需要传递。平时幼儿园可以通过橱窗、展板、墙贴画等向幼儿、家长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及重要意义。班级还可配上垃圾分类知识读本、手册,有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垃圾分类教案,加强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教会幼儿垃圾分类方法,呼吁幼儿、家长、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行动。
三、赏识激励,辐射周边
1.社区互动交流成长
社区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可以请社区城管进行“垃圾分类宣讲”活动,开展一些互动游戏。还可以自制宣传资料,发放给周边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与村委和城管联系,建构垃圾存放地,购置垃圾箱,让大家都来爱护环境。
2.志愿互助相互激励
垃圾分类志愿者也将是很好的宣传队伍。教师、家长和幼儿一起走上大街清理小广告、到公园捡垃圾,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低碳生活小妙招、环保安全常识等编印成宣传资料发放给过路的群众,用行动向大家普及环保知识,逐渐让所有人都能形成自觉的垃圾分类行为。还可以成立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每天上学、放学时间安排自愿者在校园内外执勤,给正确投放垃圾的家长奖励一朵红花,家长成为幼儿的榜样,幼儿也是监督者和正确投放的实施者。
篇3
关键词:亲身体验 多元课程 一日活动的渗透 家园互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90-02
在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幼儿的环境意识,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选择了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树木作为环境保护教育的切入点。由于幼儿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直观感知和认识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和概念,需要教师运用多种途径,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爱护树木的环保技能,萌发环保意识,养成自觉保护树木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学习活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抓住可利用因素,引领幼儿走进环保行列。本文以中班主题活动《亲亲树朋友》的实践研究为例,结合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谈谈笔者在引导幼儿实践“保护树木”这一环境保护教育上的点滴经验。
一、走进大自然,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的生态资源是对幼儿进行“爱护树木”环保教育的活教材,带领幼儿体验自然、感受环境,才有可能培养他们对树木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爱护树木的愿望。于是,我们带领孩子们发现形态各异的树木,让他们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绿色植物,知道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的。引导幼儿欣赏各种花草树木,在草地上游戏、玩耍,享受清新空气。组织幼儿开展小菜园种植活动,幼儿通过亲身体验使用铲子、锄头等工具松土、播种、浇水、拔草等直接感知种植的辛苦与劳动的快乐,并在长期的蔬菜管理、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了解当季蔬菜的生长过程,从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通过亲子体验活动《我的树朋友》,引导幼儿感知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及探索大自然的愿望,萌发他们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愿望。
二、实践多元课程,拓展环保认知经验
(一)抓住教育契机,生成爱护树木的环保教育主题内容
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爱提问、爱探究的他们心中常会迸发出奇思妙想,这些兴趣都是孩子们学习的动机。教师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并予以支持、帮助,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推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如孩子们在与同伴展示、分享自己带来的“树的礼物”后,我们通过欣赏故事、图片、视频,参观感知、品尝分享等方式帮助幼儿丰富关于不一样的树的经验。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孩子们提出了关于树的联想。如:小树如果很健康,会不会一直长到天堂上呢?小树生病的时候,会弯曲着头吗,生病了怎么办?榕树为什么会长胡须?树会长到多少岁?……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得到了共鸣,引发了大家的思考与探究。老师们也很欣喜,因为随着认知经验的不断丰富,孩子们已经从对树木的关注走进对树木的探究层面。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寻找资料,将每个人的调查结果进行分享。我们在与孩子们不断互动中,最终以“不一样的树、成长的奥秘、树的本领大、亲亲树朋友、爱护树木”等系列活动完成本次环保教育。
(二)利用环保节日,全面宣传环保教育
3月12日植树节是一个重要的环境教育资源。植树节来临之际,我们邀请家长一起参加植树节亲子护树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并在点滴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懂得通过绿化、美化环境保护家园。同时,在我们幼儿园每个学期都会开展“绿色环保周”主题活动。在环保周活动里,孩子们通过收集“变废为宝”物品、“亲子小制作”“环保画展”“调查”等形式实践环保行为。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区域游戏活动,提升环保认知经验
教师应注重环境潜能的发挥,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投放低结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提升环保认知经验。
如在系列主题活动“树的本领大”中,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感知树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亲子共同收集了许多与树木相关的物品、食品等带到班级展示、分享,并利用班级的展示柜、增设的木质货架,创设了“木制品展览会”与“树食铺”的环境。区域游戏活动时间,孩子们通过个别自选或结伴参与活动。如“木制品展览会”,孩子们不仅可以随时欣赏、说一说同伴带来的木制工艺品、玩具、生活用品等,还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几份“木制品清单”扮演管理员,对展览会上的所有木制品进行分类、清点、记录。如根据物品上贴的号数进行分类,或根据物品的功用进行分类。孩子们在此过程中,不仅认知了木制品丰富的分类,还发展了数概念,学习了初步的分类统计方法,促进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而在“树食铺”区域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可以结伴自选服务员与顾客的角色进行游戏。事先,教师与幼儿一起将大家带来的与树有关的食品分类:干果、糕点、茶等,并商订了每种食品食用的限制数量。在此基础上,服务员根据顾客的要求,在“树食铺菜单”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顾客的号数及选择的食物与数量,顾客可以到货架上自助选取食物,也可以由服务员帮忙。餐后由服务员擦拭桌面,顾客清理餐具。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通过品尝活动深刻地认知到树木浑身都是宝,还发展了社会交往能力、数概念,提升了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自理能力。
三、挖掘家长资源,延伸环保教育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家长有了环保意识,就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言传身教,这对幼儿园的环保教育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家长积极参与“爱护树木”的环保行动。首先家长会上与家长进行沟通,宣传环保教育的意义,动员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其次,我们将孩子们的“亲亲树朋友”主题活动进展以照片、文字、学习故事、家教文摘等形式与家长分享,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发展动态。再次,通过“树朋友”“植树节活动”“变废为宝”“调查”“故事创编”“生活中的随机教育”等系列亲子活动,实现家园共育,使幼儿在父母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中受到熏陶,终身受益。
幼儿园环境保护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应提升环境保护教育理念,通过有效的实施方法与策略,引领幼儿、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环保,使幼儿环境保护教育的社会效益逐步凸显。
参考文献:
篇4
首先,数学课堂要体现“简约”?这就要教师认认真真研教材,简简单单搞设计。
(一)认真研读,精简教材
教学素材求“精简”。“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好的教学素材便是灵活有效组织教学的载体,为此,对教学素材的处理要做到“精”――是指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独特而深刻,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进,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优化重组,而且不拘泥于手头的教参、教案,做到灵活变通,“活而不乱”。
(二)精心预设,简单明了
1、情境创设,朴实无华。新课程以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似乎成了众多教师每课必修的内容。然而,我们也看到过很多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实际相差甚远,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没起到什么实际效果,往往让人有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真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或复习引入的竟不敢拿出手了?我认为我们要采用简洁有效的情景进行教学,不误导,不使学生停留在情景表面,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中数学本质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究。
2、环节设计,简洁流畅。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设计“一半”用什么数表示的问题情境,引出1/2;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操作感悟1/2;第三环节是让学生在明白1/2的基础上创造1/3;最后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多种方法折出一张方形纸的1/4,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并视时间而定地安排灵活环节――拓展提升练习。
其次,数学课堂要体现灵动?这就要教师方方面面思周全,真真实实展课堂;从而让学生轻轻松松学知识。
(一)多角度多层次地预设方案,让“灵动”游刃有余
新课程改革下对“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预设”中应包含着更多“生成”的因素和成分。多角度多层次地预设方案,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可变性。备课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方法,各种原生态的方法展现后怎样促进学生与课程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帮助学生成新的经验。即要在教学的生长点上预设多种方案,使教学预设更具灵活性和变通性。如制定“圆柱的体积”一课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起码要预设两种教学方案: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该如何引导自主探索;对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又将如何引导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临阵不乱,又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从而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展开创设更大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灵动”得起来。
(二)真实自然,互动共享,让课堂灵动放彩
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追求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它需要老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这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最精彩的一幕,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共享的过程。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巧妙地“暴露学生的问题”,让生成的错误资源“变废为宝”,从而“放大学生的精彩”。课堂因教师的智慧而出彩,师生互动共享,和谐中透出说不尽的灵动。
看过这么一个案例――老师教“乘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个人,一个旅游团包了这样的6个房间,这个旅游团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后,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5=30(人),也有学生列出:5×6=30(人)。老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要求这个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6个5是多少”,老师满意地让学生坐下,我们也从没怀疑过答案的正确性。当老师准备下一题时,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有可能这个旅游团只有29人呢?”“这怎么可能呢?”老师愣了一下,我们听者也急速地考虑答案的可能性――这时师生间的课堂交流紧紧抓住每个人的心。“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呢?”“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只是想房间为什么一定要住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多少种可能性?”多好的教学契机,教师及时抓住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于是,他们畅所欲言。
这样真实自然的课堂交流,把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显得多么灵动精彩!
(三)轻轻松松学知识,让灵动“开花结果”
1、“趣谈”知识。要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知识,课堂有趣很关键。而课堂的趣,除了教学环节的设计引人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教学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艺术。数学课堂上形象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2、“畅谈”知识。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教师就要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有效。这就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资源,让优秀的学生在对话交流,争辩明理的过程中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让学生在畅谈中学习知识。
篇5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布艺教学 课程开发 实践研究
布艺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引入“布艺”,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力,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但现在的幼儿生活在电子时代,室内活动居多,从小和动漫、卡通为伴,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孩子身上已很少能看到带有民间色彩的东西。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立足地方产业特色,从幼儿的发展出发,确立了以布艺为特色的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布艺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培养了幼儿动手能力,丰富了真实的艺术体验。
布艺特色教学活动,扩大了幼儿的活动领域,幼儿在“看看说说、剪剪玩玩、想想做做、评评议议”的布艺创作过程中,掌握了布艺制作中画、剪、粘贴等布艺基本技能。我们中心园幼儿个个会制作布艺作品,他们在以布为材料的创作过程中真实地体验了创作带来的快乐。他们把那些平时的废布料,制作成各种精美的作品(用圆形和三角形的图形画布组成一幅黄绒绒的小鸡争食图;用碎布与其他材料组成张牙舞爪的狮子、背着竹竿钓鱼的小猫;在分工协作与同伴配合下,共同完成“可爱的祖国”、“伟大的长城”;在教师指导下,将零布与废瓶装饰成躲在鸟巢中嗷嗷待哺的小鸟、可爱的小木偶等),看着手中一幅幅漂亮、童趣的布贴画和布艺作品,孩子们常常欣喜若狂。幼儿争相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点评。在布艺的创作、评价过程中,幼儿具有了初步表现美、感受美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2.培养了幼儿专心、细心、耐心的良好品质。
布艺制作过程是一项细活,“剪、贴、拼”等过程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现阶段,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宠养的影响,不但性格任性,而且做事缺乏专心、细心、耐心,而布艺制作必须具备这“三心”。为此我们从布艺制作的第一课起,就注重培养学生专心、细心、耐心的行为习惯和品质,并把这种培养贯彻始终。随着幼儿布艺制作技能水平的提高,这种良好心理素质越来越稳定,通过对幼儿的激励和引导,“三心”成了幼儿自觉的行为习惯,各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平时上课爱吵闹的孩子能静下心来上课,家长也反映孩子平时丢三落四的毛病有所改善。
3.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培养了幼儿创新意识。
布艺制作中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植物、动物、风景、人文、历史等多个领域。作品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布贴画、刺绣、蜡染及各种布制品制作。布艺涉及的情景体裁也是很宽泛的,有寓言、童话、成语等。内容的广泛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体裁的宽泛性,使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广泛涉猎,丰富了幼儿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幼儿参与布艺活动虽说是一种制作,但制作过程更多地体现了幼儿的创作。布艺制作的初期,幼儿更多的是一种模仿,幼儿往往会仿照教师呈现的作品进行制作。当幼儿有了一定的技能后,幼儿通过拼一拼、添一添、变一变等活动,进行图形组合。大班的幼儿会根据主题进行构思、选材、制作。幼儿在模仿、组合、设计中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不断得到培养。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随着布艺特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我们的教研活动随之展开。两周一次的幼儿园布艺教研活动成为老师的练兵场。我园的特色教学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关注,在我校开设了现场公开研讨活动,教师通过选材、备课、上课、听课、研讨,促进了布艺制作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前五大领域中的课都有现成的教案可以参考,布艺课堂教学尽管与其他课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其教学的设计、活动的开展并无现成的资料和做法可以直接借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内容的需要,独立进行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过程。教师由被动地参考变主动地探索,促使教师刻苦钻研,踏实教学,在总结中反思,不断提高。
2.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自然地把布艺教学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提高教科研能力。ⅹⅹ老师开展了《主题下区域布艺材料投放策略研究》课题研究、ⅹⅹ老师开展了《用布艺开启幼儿智慧》课题研究、ⅹⅹ老师开展了《寻找布贴的乐趣》课题研究,ⅹⅹ老师开展了《布艺内容选择的方法与途径》课题研究,她们的研究既渗透了布艺教学与学科的整合,又为布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实践验证。ⅹⅹ老师的论文《主题下区域布艺材料投放策略研究》在区年会论文评比中获奖,并发表于《吉林教育》杂志上,ⅹⅹ老师的论文《剪出快乐,剪出智慧》在区年会中荣获一等奖。
3.提高了教师的布艺制作技能。
在教幼儿学做布艺之前,教师必须先学会制作布艺。教师利用各种时间制作范作,潜心研究各种布艺的制作方法,布贴画是教师的拿手好戏,教师个个做得活灵活现,但刺绣、蜡染、布玩具、布工艺品的制作对教师而言是不小的挑战,经过教师之间的传帮带、特长家长的示范、民间艺人的传授,教师逐渐掌握了一些传统布艺制的技能和技巧,幼儿园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布艺作品秀竞赛,促使教师对布艺制作进行研究。通过刻苦学习,他们的布艺制作技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4.增强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布艺课程是幼儿园自主开发的园本特色课程,它的开发,最初是在有一定布艺制作特长的老师的指导下,全体教师共同研究中进行的。因此无论是园情、课程目标的设置,还是课程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都需教师合力完成。教材的选编、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经过大家一次次的讨论、分析,最终确定下来的。教学案例的积累也是集众人之力编写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增强了、课程开发能力提高了,为园本特色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三、取得家长的认可与支持,促进家园互动
幼儿园开展布艺教学活动,开始家长心存疑惑:“我们当做垃圾扔掉的边角料也有用?”“孩子这么小小的年纪,也会操作这么有难度的活动?”渐渐地家长能兴致勃勃地观看、欣赏幼儿园师生制作的布艺作品,不禁由衷地赞叹:“教师真聪明啊!”“我孩子也变得心灵手巧了。”“边角料真能变废为宝啊!”认识促进行动,家长们积极收集废布料,支持学校布艺教学,并产生想动手试一试、做一做的想法。他们积极参加幼儿园亲子活动,耐心、细致地和幼儿一起制作布艺品,踊跃参加幼儿园各种布艺制作竞赛活动:古典大方的袖珍中式衣裤、洋气的牛仔服装、时髦的新娘裙、活泼的童装系列、讨人喜欢的水果娃娃、充满生机的海洋生物等作品,多凝聚了家长的心血与智慧,充分调动了家长们的积极性,开发了家长们的潜能,取得了家长对幼儿学布艺这特色教学的认可与支持,赢得了上级与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参考文献:
[1]艺术时尚.2013年2、3、4期.
[2]艺术教育.2013年4、5、6期.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95-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倡导的是尊重幼儿,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建构、自我成长,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因此,幼儿教师应重视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特有的学习方式和独特的年龄特点,使幼儿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态度。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研方向应符合儿童特性
只有转变教育理念、提升科学素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很好地观察、理解、分析儿童的行为表现,促进幼儿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良好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自己的研究与思考。
(一)积极学习,从理论上武装自己
教师可以通过专业书籍阅读、网络查询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并且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如学习《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听取专家讲座、团队交流等形式促进教育观念转变;通过教学观摩、现场评课、个案记录分析等形式,促进自身将理论运用到实处,使自己不仅掌握活动的科学要素,更明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重视学习品质。
(二)在教研实践中转变教育观念
科学教育强调“只有体验过,印象才更深刻”,事实上,教师只有重视教学实践,将每一次活动作为研究的内容,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从实践中有所领悟。
1.无论选择什么教学内容,首要的是应符合当前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最近发展区的需要。活动形式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要注重情境化、游戏化和生活化。只有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沉浸在情境中,在游戏中反复操作探究,才有可能激发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求知。这样,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才具有生命力。
2.无论是原创还是选取现成的教案,教师必须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次备课,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达到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目标——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3.操作活动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让孩子的操作停留在验证的阶段,而是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环境创设应符合儿童特性
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的结果。《指南》中也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教育环境
大自然蕴涵着无穷无尽的科学教育素材,它具有课堂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在建设幼儿园环境时,创设了一个有山有水、有沙池、亭台楼阁、小桥鱼池、风车长廊的自然教育环境。春天我们带领幼儿在桃树下漫步,微风吹来,粉红色的桃花纷纷扬扬,孩子们快乐地捡起落在地面上的紫玉兰花瓣、桃花瓣,小心翼翼地或收在手心、或放在水面;初夏那满满的紫藤挂满长廊,仿佛搭建出淡紫色的房子,我们让幼儿徜徉在其中呼吸清新的空气,向同伴报告自己的发现;秋天孩子们可以捡枣树下的枣儿、收集金桂和金黄的白果;即使到了冬天,孩子们仍然可以在沙池中建造“城堡”……由于充分利用了这些自然环境,很好地满足了幼儿科学活动的需要,培养了幼儿的科学素养。
(二)创设丰富的、互动的课程环境
我园在多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园本课程,特别重视课程环境的创设及环境与幼儿的互动。比如,在班级的自然角开展“大蒜头生长日记”的测量和记录,孩子们每天都会不厌其烦地看看自己种植的大蒜头发芽没有,苗长得有多高,今天比昨天高了多少,谁的蒜苗长得最快,大概是什么原因。班级中的“蚂蚁工坊”也是孩子们关注的角落,那些小生命每天的生活动作、洞穴的朝向分支、立体化的穿插交错,成为幼儿津津乐道的谈话内容。就这样,我们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课程环境中,主动与环境对话、与同伴交往,培养了幼儿浓厚的探究兴趣,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程设置应符合儿童特性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必须是理念先进、具有教育价值、有趣的活动,必须立足于“儿童”,向着“儿童”那方。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仅要考虑集体教学中目标、内容的层次性,更多的是考虑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需要、是否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幼儿的科学经验来自自身的操作探究,为了保证孩子们都有探究的机会和充裕的探究思考时间,有时需要教师将集体教学的形式改为集体与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活动区设置为科学探究区域,为孩子们提供随时可以进活动区摆弄、探究的条件。这样做虽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孩子在分组活动中发言、交流的机会更多了。随着科学区中操作材料的不断补充、更新,再补充、再更新,大班孩子着迷于“手电筒拆装”“手机对对碰”“手动风扇”等活动,中小班孩子则对“纸盘上的迷宫”“月亮船”等活动倍感兴趣。区域游戏现场交流会上,孩子在区域中自己游戏、自己整理、自己记录,增进了科学经验的积累。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符合儿童特性
儿童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要用适宜儿童的科学游戏,让他们在玩耍中积累科学经验,在反复尝试中培养探究品质,在记录分析中学习科学方法,尽量让每一次活动都符合儿童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们倡导健康、和谐、科学、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既重视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又重视非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既注重幼儿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又注重幼儿间的交流与互相学习;既有专门的科学探究室,又注重结合课程中的节日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科学活动。
例如,我们平时结合重大节日、季节特征、环保教育,组织有关科学探索活动(如爱鸟周活动、自然角观察记录、豆宝宝成长记录、天气情况记录等);畅游南通和上海的科技馆、美丽的南通——走六桥;变废为宝——元宵灯制作展览。科学探究室里也不安排任务式的操作,都是探究室的有趣游戏,如毛毛虫吃豆豆(球体滚落路线与速度比较)、打电话(棉线传声)、加油站(水管的秘密)、动画播放机(滚轴的转动)、我是魔术师(会变的颜色)、小鱼过迷宫(磁铁)等,这些专设区域让孩子们流连忘返,收获颇多。
篇7
关键词: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准备;互动;强化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从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是两个老大难问题,都束缚着课堂效率的提高。新课改实施以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同时也给现有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逐渐由过去教师的“一言堂”过渡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但高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将成为今后长期的任务和经历不断摸索实践的过程,特别是要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能力成为新课堂的有机整合训练目标。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在六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通过多次的摸索、试验和改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总结出了一套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课堂氛围良好、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知识信息展示生动等诸多优点,改变了过去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大大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主导,变过去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同时充分利用目前教学设备的改善,大量使用信息化手段,将过去枯燥的文本变得生动活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这门课程。这种语文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备课写教案,而变得广泛:需要对每一堂课进行整体设计,需要收集大量的素材资料,需要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教师要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起到提纲挚领,掌控全局的作用。
图1.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流程图
1.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是“准备”。
这一阶段的教学准备按照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另一条线是学生课前的预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准备工作外,另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安排学生在堂课上扮演不同的学习角色,让学生完成不同的预习准备任务,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化。教师应在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对每一组指派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组员在课堂讨论学习。小组的组长要注意轮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不只是几个优秀学生唱独脚戏。
对于学生而言,根据目前课改的要求,应加强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先学后教的好处在于,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学习,对课文内容有更加熟悉,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便可以点拨为主。以往教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通常比较泛泛,采用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模式就需要细化学生的预习准备任务,教师可以将预习任务分解细化为很多条,可以按段落,可以按层次等,再根据预习难度的不同,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学生,既不给学生太重的预习任务,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准备的过程中有的放矢。
2.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第二阶段是“互动”。
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模式下的互动,不再是传统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互动,它包含了两个层面上的互动,一个层面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结合预习的任务,同学间交流、讨论、思考总结;另一层面是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向学生提问,师生间充分的交流互动;这两个层面的互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的“互动”阶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带头,同学参与,教师辅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组长的带头学习作用,使课堂从一个老师教学,变成多个学生帮老师教课的形式,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进来,而教师则成为课堂的驾驭者,总指挥官。“互动”阶段的课堂氛围通常很活跃,教师应注意对课堂的控制,小组讨论不能只追求热闹场面,这样只能增加课堂教学内耗,降低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小组学习讨论的时候,要安排留有时间让学生个人独立思考,而讨论的问题也需要有思考深度和一定难度的。同时,在师生间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阅读的多元化,要尊重学生有距离,甚至是错误的感悟,但不是一味地夸好,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要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既起到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敢于发现,保护学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获得更好地发现、体悟。
根据教材教学要求的不同,还可以在“互动”阶段适时安排学生走上讲台。比如,对于很多自读篇目,有些教师选择学生自学,不进行课堂讲授,而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教案,自己当老师进行教学讲课,而教师则在学生讲课前进行一些适当的指导。这样,对讲课的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可以进行较好的训练,而且也能让全班学生更加有兴趣,更积极的参与教师的教学。
3.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第三阶段是“强化”。
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学知识点应已基本覆盖,剩余的课堂时间进入“强化”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教师采用信息化的方式、体验式的教学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使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我们获得大量信息资讯,将这些信息以多种方式展现出来成为可能。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让枯燥的课文变得生动活泼,沉闷的课堂变成一场成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教师在“强化”阶段,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合适的时机,将各种视觉听觉的信息呈现给学生,突出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渲染意境,揭示主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美、人文美,形象美、让学生获得审美能力,陶冶个人情操,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
比如在学习说明文时,为了让学生对说明的知识有一个清晰、感性的理解,这时候呈现有关的图片、效果图,就会很有效。在讲授《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文中28道拱的3D效果图,在讲解时做立体展示,这样,学生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这些语句就会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
篇8
【关键词】绿色幼儿园;创建途径;思考与实践
绿色幼儿园的创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遵循绿色家园建设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总体策略,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将绿化、美化升华为环境教育的价值趋向,以培养教职员工以及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养、开展环境教育、创建绿色教育为前提,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具体制定创绿工作远景及近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创建工作的奋斗目标、阶段工作和工作思路,使创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一、策略整体规划,明确创建目标,创设育人环境
1、优化大环境,培养人文精神
不断完善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把幼儿园每一个角落都作为环境教育的活教材,时时提醒人们要保护地球,造福后代。花枝俏丽的小花坛,枝叶密布的梧桐树长廊、戏沙池,永保绿意的杜鹃、樟树、翠竹、腊梅、盆景均分科列属;错落有致,绿茵茵的草坪,别有风格的林荫小道,配套的轮胎嬉戏区,时时处处展示幼儿园富有生气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校园四周墙上可以巨副环保系列画、阳台、窗户上的各种环境保护标记图、每株大树身上的环保纪念日、树木种类、鸟类知识的标牌,这一切仿佛把孩子们带入了知识的海洋,无处不将教育蕴藏在校园的环境里。师生员工养成了禁烟、不随地吐痰,不乱抛杂物,不大声喧哗的良好习惯,保持美丽、整洁、安静的校园环境,从而激发师生员工保护环境的情感。
2、创设小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在创设园内大环境的同时,更要重视班级小环境的创设,各班的墙壁、走廊处处体现环保教育:大班的“绿色家园”、中班的“泥土亲亲”、小班的“各种用途的水”处处体现幼儿的参与。老师们充分利用空间,生成幼儿园的绿色园本课程――各班的环保主题。分别包括教师组织指导小朋友一起精心设计,制作的主题环境,使它们成为说话的工具,随时提醒小朋友如何去关心、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各班设立的自然角,有的是水养吊兰,有的是盆栽玉树,有的是插花,有的饲养了各种幼儿从家中带来的小动物,让幼儿在管理这些动植物的同时,激发他们爱护植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整合环境教育,加强两个渗透,提高绿色园本课程层次
幼儿园对绿色教育应该教些什么?在博大精深的环境资源中应提出哪些适合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把“萌发幼儿环保意识、懂得自觉保护环境、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作为幼儿期绿色教育的重点,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围绕环保知识、环保行为习惯、环保情感态度三方面,确定大、中、小各年龄班的环保教育目标,以渗透教育为主的主要实施途径。
如大班通过环保主题《清洁家园》《报纸游戏》《动物-我们的朋友》等活动进行环保教育;中班开设了环保主题活动《我是小小环保员》《走进大自然》,通过主题活动,初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教师带领孩子开展读报活动,利用各种报导,引导孩子了解各种环保知识:空气为什么会污染、河里的水为什么会发臭、树上怎么有那么多的白蚁等等。在熟悉“汽车”的教学活动中,不失时机的告诉孩子:汽车的尾气会污染环境;在音乐游戏“捕鱼”中,添加“捕大鱼,放小鱼”的情节。在老师的带领下,托班的孩子用饮料盒制作“纸娃娃”;带上用大纸袋制作的蝴蝶翅膀随着音乐翩翩舞蹈;大班的孩子用报纸裁剪独特的“时装”;用废旧光盘制作动物头像。种种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大大激发了孩子丰富的想像力和动手能力,孩子们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习惯,逐步养成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1、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
晨间让幼儿观察记录各类植物的生长情况,在养护过程中,幼儿捉蜗牛、拔草,并用淘米水浇花。午餐前,老师让幼儿举行“谁洗手最快”的比赛活动。午餐时,教师随机进行教育。午间散步,幼儿看见下雨了,赶紧拿着小杯子盛雨水,然后倒在积水箱里,用它来浇花。下午户外活动时,小朋友发现地上的树叶,都主动捡起来,送到厨房生炉子。放学了,小朋友把精心养护的小盆景从外面搬到室内窗台上,生怕被大风吹倒。离园时,每逢阴雨天,教师有意关灯,提醒幼儿要节约用电,不开无人灯。由此可见,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是环境教育的活教材。
2、渗透于各学科课程中
把环境教育主题有机渗透在集体教学过程中。主题的选择确定有多个依据:依据目标、来源孩子、拓宽视野等。分年龄段设计确定幼儿环保教育主题内容:小班的“花儿好看我不摘”、“我们的朋友‘水’”,中班的“绿色的朋友――植物”、“多变的泥土”,大班的“变废为宝”、“认识空气”等。对教师的备课严格要求每个活动有计划、有教具、有重点、难点,有充分的活动前准备,有活跃的集体活动气氛,有良好的集体教学效果。为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的价值,通过环境教育教案设计、环境教育活动说课,使教师懂得怎样分析、处理教材,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每学期末,可以通过开展教师环保教学活动竞赛、幼儿环保知识竞赛等,孩子们对答如流的回答声,孩子们设计的环境保护标记、给小鸟装饰的新家、自己设计的环保服装等,使各种环保主题活动不仅是点滴知识的渗透,更是环保知识的转化、迁移和深化。
三、丰富实践活动,促进家园互动,提高全民素质
在家园共同配合下,让幼儿园与家庭、幼儿与教师、家长间产生互动的教育功能,从而营造出教育一名幼儿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幼儿园影响一个社区的绿色环保氛围。
1、加大宣传、培训的力度,提高家长的环保意识,使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幼儿园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职业、阅历与专业等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他们的一举一动将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园参加活动,请家长进班当“老师”,展示其各自的特长和风采,使幼儿获得更直接的经验。
利用节日活动、开放日活动等,教师请来当导游的爸爸给孩子们讲述旅途中的故事;当警察的爸爸给孩子们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当医生的妈妈教孩子们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请环保局工作的家长为大班幼儿讲课,宣传有关知识,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游戏,使他们明白“团结协作力量大”、“环保行动靠大家”的道理;发放学习资料《幼儿行为规范100条》、“创绿”倡议书;让全体幼儿收看关于“绿色地球”的记录片;各班的“家长园地”着重刊登本班开展阶段性环境教育的内容,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家长与班级同步开展教育活动。
2、注重环境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全方位提高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行为
结合环境纪念日开展幼儿环境教育活动并制定方案;建立节能环保公约、制度;节能教育活动方案;幼儿园环境评比;“结合全国科普日开展幼儿环境教育”活动;“绿色学校-我爱劳动”主题活动;“争创和谐校园、共建文明校园”主题活动;“月末清洁校园”大型活动;“创文明城市”活动;“爱鸟周”专题活动;“科技节”活动;大型环保公益活动等。
3、走进街道、社区,走进大自然,使幼儿感受“绿色”带来的快乐
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倡导孩子们参加文明创建的市容环境保护活动,如“环保小卫士”、保护绿地等。充分发挥幼儿园这块“环保教育基地”的教育辐射功能,主动带领家庭和社区推进这项“绿色事业”。要取得家庭的配合教育,一方面通过环境创设,组织各种活动向家长传递环保活动的信息,另外通过定期的“环保知识”宣传栏,向家长介绍相关的环保知识,提高家长的环保意识。通过团体活动,组织教师、孩子和家长们共同参与的“绿色环保行动”,把环保课堂推广到大自然,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接受生动的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在幼儿园努力推进环保教育、环保行为的同时,还要让孩子们、家长们体会到:环保是大家的事,不但在幼儿园要进行环保教育,更要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在生活中实践环保行为。
根据世界环保节日开展绿色教育活动:3.12植树节,开展了“种一棵树,绿一方土”活动;4.22世界地球日,组织幼儿到小区捡垃圾并分类,“爱鸟周”,开展“放飞自然”活动,鼓励幼儿和小动物做朋友;6.5世界环境日,带领幼儿进入社区宣传环保知识,表演环保节目。孩子们用小手牵动了千万双大手,托起绿色希望。通过活动,推进幼儿与社区家庭的互动,自觉保护环境、争做“绿色小卫士”的信念已根植于孩子的心灵。
环保做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是每个中国公民都应积极参与的。做为一个学前教育机构,积极投身到绿色环保事业中,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行为,是我们义不容辞,迫在眉睫的义务。循序渐进保持发展,向着“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不断努力,促进幼儿园环境教育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篇9
【关键词】灵感 双向交流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位思想者”,突然间产生了同感。自从我参加工作以来,“教学反思”让我收获不少。写教学后记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前准备和设计、课堂讲授、以及课后总结和反思。而且,这该是开放的,课后的反思和总结既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又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事实上一节课结束后,教师平心静气地来审视自己原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必然会有新的感受,将之记录下来,为更好地进行下一次教学准备条件,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要的功课,如同人要吃饭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做个有心人,对自我工作及时反省、检查、自我完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达到优化课堂教学。那么,教学后记应记些什么呢?本人就自己的一些经验谈一些粗浅的认识,愿与同行共勉。
教学后记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凡是有利于教学都可写入教学后记,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一、教师的授课情况
1.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不同角度和深度的把握教材内容,以适当的方法和表现力去设计教学环节,一堂课下来,总有成功之处,如典型的案例、逼真的演示、巧妙的实验,幽默的讲解、传神的体态、奇妙的方法、有益的启示、以及精彩的教学设计等等。如在《匀速圆周运动》这一节时,可以采取制造悬念,先是提问:“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但我现在要让这一杯水倒立,水不会流下来,你们信不?”学生一下子兴趣被提了起来,在学生迫不及待的情况下做了一个“水流星”的实验,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上来,学生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课后我认真及时地记录了这一过程,有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不断地加强和完善教学策略。
2.记录教学中的失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最成功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失误之处,如处理欠当、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以及教案与实际的脱节等,将这些“失误”记录下来,认真反思、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蹈覆辙。如在“浮力”教学中,笔者曾经举了用水桶提水,在水桶未离开水面时,手感到很轻的例子,然后就讲这是由于水桶受到水对它向上托起的力的缘故,这个向上托起的力就叫做浮力。在备课时我想这个例子很浅显,学生一定会一听就懂,结果是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一片茫然。课后向学生了解其中的原因,学生说:我们没有用水桶打过水。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发现我的认识起点与学生的认识起点差距很大,学生家里用的是自来水,很少用水桶提水,即使提水也往往是家长的事,因而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导致对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困难,从此,我在引用事例时尽可能从学生司空见惯后和亲身体会过的经历中引出。在讲授知识时,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尽量做到“低起点,小步走”,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物理既有趣味又能学好。面对教学中的失误之处,不仅要及时地将问题记下来,并且要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
3.记录教学中的灵感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这些灵感往往在特定环境下产生而并非备课时想到,它具有瞬时性。例如:在上“液体压强”这一节时,我用了一个大家都在用的仪器,证明液体对侧壁的压强,突然,有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这些仪器都是实验室来的,这是厂家设计好了的,又怎么能证明呢?”顿时,我无言以骊,学生说得并不是完全没道理,在那种窘迫中,看到学生在喝矿泉水,顺手拿来瓶子,用小刀钻了三个高度不同的孔,再让学生上来一起做实验,会发现从三个不同的孔中射出的水有远有近,这下子学生心服口服,而且对这个结论了解得比其他各班都不要深入,下课后,我立即记下来,并提醒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生活中的器具,这样既能变废为宝,又能将物理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4.记录教学中的困惑
在教学中,不可能时时刻刻都上得非常顺利,偶尔会碰到质疑也在所难免,偶尔教材中的编写失误,有时概念不是很清晰,有时自身的知识面不够全面对一些问题难以理解,这往往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困难,这种情况一定得记下。如书本中的光源定义,实在让人难以分析,能发光的物体,代表的是能力。那么各种金属,我们平常不认为是光源,如果将金属高温后,也能够发光,那它算不算光源呢?又如在《万有引力》这一章中,用到地球的质量,但书本中出现了两次不同的地球的质量,这又是为什么?将这些记下来与同行探讨,以免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科学性失真,知识性失真。
二、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和学的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学习情况如何,也是教师时刻要了解和掌握的。
1.记录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状况
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难点是否已经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等。
2.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倾听学生想法,善于采纳学生的建义,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在有些问题上,学生比老师有时更高明,更具有想象力。有时学生的一个见解也会使我们有茅塞顿开之感,常常可以拓宽教学思路,应及时记录在案,以便于教学相长。
3.记录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上完一堂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改进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应该记录下来。
三、总结
从反思的角来说,教学反思是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为,如今许多学校的备课本上都设有“教后记”这一内容,然而许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敷衍塞责,这种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教后记”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外在的形式,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酝酿,思考,琢磨的结晶,绝不能只是肤浅地笼统地随意待之,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既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因此只有认真,端正,执著地对待教学反思,才能早日拨开遮在课堂上的迷雾,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目标,数学课堂教学是由许多灵动的生命体组成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进行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他们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着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然而,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独到思考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
一、让生成性资源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时,出了这样一道题:1、2、3、( )、( )、( ),要求学生在后面填上一些数,使这些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位学生填出第一个答案:4、5、6,理由是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1,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第二个学生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5、8、13……,理由是前两个数相加为后个数,老师满意地笑了。教师环视着全班同学,似乎没什么问题。正好下课铃响了,教师准备课堂小结。这时,有一只小手怯生生地举起,又偷偷地放下,教师猜测这是一位自信不足的学生,老师略显迟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生:“ 我想填1、2、3……”,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同学害羞得埋下了头,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亲切地说:“你的想法不错,真了不起!大声地说出你的理由,好吗?”那位学生慢慢地起头说:“我觉得重复也可以是一种规律。”说得多好啊!简单重复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大概受这种想法的启发,学生的热情一下又高涨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1、2、6、1、2、9……,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3的2倍,3的3倍”。时间已超过了3分钟,但同学们依然沉醉在寻找规律的兴奋中。真为这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氛围而鼓掌。教学时间超过了,而这位学生的想法太简单,教师完全可以作简单评价后下课,但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表扬鼓励了这位学生,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由此又引发了同学的许多联想,这样的处理真是太好了,也许在这位学生的心目中从此播下了学好数学的种子,也许他从此有了更多的自信……按要求,这个题目的答案到底有多少,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当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预设相偏离时,教师不必忙着为自己的下一个环节奔忙,而应先来听听学生的分析、听听他们的想法,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这才是新课程理所倡导的新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这种不同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民主对话的基础上,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要真正从心理上尊重学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有了这种和谐、平等的“生态环境”,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全部调动到课堂学习中,大胆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多变的、美丽的、丰富的,师生才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教师要有理念上的转变,我们的课堂到底该为谁服务?是为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而置,而不顾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辛苦劳动?还是该为学生灵动的体验、真实的感受而平等对话服务?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二、让生成性教学资源“临场闪光”
听一位老师教“乘法应用题”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条小船最多可以坐6个人,一个旅游团在公园划船时包了这样的7条小船,这个旅游团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后,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7=42(人),也有学生列出:6×7=42(人)。老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要求这个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7个6是多少”,老师满意地让学生坐下,我们也从没怀疑过答案的正确性。当老师准备下一题时,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有可能这个旅游团只有41人呢?”“这怎么可能呢?”老师愣了一下,我们听者也急速地考虑答案的可能性。聪明的老师把球踢给了学生,“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呢?”“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只是想小船为什么一定要坐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多少种可能性?”
多好的教学契机,教师及时抓住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
生1:我觉得可能是37人,算式是6×6+1=37(人)。第7条船只坐1人。(有学生插话:那多浪费,应该包一条小船,价格还便宜一些。)
生2:有可能38人,算式是6×6+2=38(人)。第7条船只坐2人。
生3:有可能是39人,算式是6×6+3=39(人)。第7条船只坐3人。
生4:有可能是40人,算式是6×6+4=40(人)。第7条船只坐4人。
生5:有可能是41人,算式是6×6+5=41(人)。第7条船只坐5人。
生6:我还有不同意见,题目上说:每条船最多可以坐6人,有没有可能每条船都坐5个人,这样就是5×7=35(人)。
生7:那也有可能每条船都坐4人、3人、2人或1人,这个旅游团就可能是28人、21人、14人或7人。
生8:那如果也考虑不坐满的情况,答案就更多了。
生6、生7、生8的想法有些偏离题意,老师因为学生的高涨热情而感动着,对学生的答案作了恰当的评价引导。大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为学生的精彩想法而高兴,更为老师及时抓彩而喝彩。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都经过了周密的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但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面对这些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抓住,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课本内容,让师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师生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变单纯的“传递”与“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发现”与“建构”,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敏感,更需要有深厚的教学理念为底蕴。
三、让生成的错误资源“变废为宝”
在教学“8加几”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8+7=?,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计算8+6=?(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通过讨论你知道8+6=?吗?
生1:我知道8+6=14。
生2:不对,8+6=15。
(同学们哄堂大笑,生2红着脸深深地埋下了头。)
师:(微笑地看着生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腼腆低声地):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9向8借1凑成10吗?那计算8+6=?时,也是同样的道理,8向6借1,6变成5,不就等于15吗?
师:你能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真好!(生2稍稍抬起头,眼睛里透出一丝光亮)(这时学生议论纷纷,老师把这位学生的想法板书,让大家说说出错的原因,他也似乎悟出了错误所在,大家经过讨论,找到了正确答案)
师:从刚才的计算中,你们又明白了什么?
(还是生2):噢,我明白了,计算“7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3凑成十,计算“6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4凑成10……
(他的迁移之快,令全班学生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