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2 21:3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雁归来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据现代汉语词典释条,有效,即能实现预期目的。
当前,“有效教学”这一口号喊声已久,把“有效教学”的理念导入语文学科领域,目的在于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低效率状况。“有效教学”认为,教学既是艺术,更是科学,它不仅可以对教学过程或结果进行科学的评判,而且可以用科学的理论和有效教学的方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增强其效率。从这一观点中,我解读的是,强烈呼吁的“有效”,他就不仅仅是现代汉语解释的能实现预期目的,更应该是高效实现预期目的。
关于有效教学,首先在教者有明确目标的有效设计,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达成,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效收获,最终达到有效教学或者大家所追求的高效教学的目标。
然而,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些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响应“有效教学”,那就是: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就能是课堂的有效达成,教学过程的有效达成带给学生的是真正的有效收获。以杨洁老师《大雁归来》与林晓老师《竹影》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观摩教学为例,做自己一点理解。
案例描述:
一、教学的有效设计:没有你绝对不可以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是驱动教学进程,促进课堂对话,提高学习效率的载体,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问题,是展开学生思维活动,涵育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水平的载体。教学的有效设计,是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基石。回顾《大雁归来》与《竹影》,两堂课都达到了教学的有效设计,上课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一节课或者步步为营直指
靶心如《大雁归来》,或者是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如《竹影》。
比如《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是从“野性”(想飞就飞、想叫就叫、想吃就吃)到“诗歌’’(大雁世界――美好境界的发现与创造),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终从“我们”一词突破,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实现了杨洁老师“浅阅读,深感悟’’的课堂定位。
比如林晓老师的《竹影》,突破点在感受丰子恺童趣、诗意的生活情趣,让学生达到“文中有画,趣中有味”的体验。
一堂课只有40分钟,可是堪比一场战斗。古人行军作战,强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两位老师都能有效切实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在可堪比大海的教学内容里,确定有效教学内容,或者是对课标的熟悉,针对突出重点、难点而设计问题;或者基于教材,深入钻研,透彻理解,把握文本所抓住的重点难点《大雁归来》;或者立足学生,设计的问题切合学生已有学习经验以及认知水平,针对学生在理解重难点时可能存在的误区和盲区而进行,如《竹影》。
二、教学的有效达成:有你绝对不一样
教学的有效设计是否等同于教学的有效达成呢,这是我们要继续思考的一个问题。
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探讨有效达成,就有点苛刻的味道,可是还是讲吧,为了我们的认真。
比如《大雁归来》,根据学情反馈(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生:我们对“野性的诗歌”的理解有问题,本文的主题不太明确。所以教师做以下设计;品读――聆听雁语心曲。
出示PPT总问题:对“在这种每年二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这句中“野性的诗歌”的理解。(板书:野性的诗歌)
此处的“野性”是何意?
得出的结论,“野性”就是想飞就飞、想叫就叫、想吃就吃。个人认为狭隘了“野性的理解”,弱化了主题,无助于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有效达成。而且费时较多。
在教学的有效设计中,关于“我们”的设计和解读其实是很出色出彩的一环。
在“感悟――走进美好境界”一环,读读文中的“我们”一词,体会作者思想――创造
谁给了大雁如此美好的境界?“我们”。出示PPT11资料“人不仅要处理好跟人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还要用道德的观念,对待山、水、草和一切生物,这就是大地伦理学。”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到了此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学生已然脱口而出,教者无需局限在自己设定的教学流程。一水到渠成,比之否定之后的肯定要自然。
三、学生的有效收获: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为的就是你
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是起点;重点是什么,是学生,是学生的学习所得。
很多时候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解决不了学生的疑问,重复他们已经从文本中所获取的信息,漠视学生渴望了解的陌生之地,这势必会导致语文课堂的低效。
林晓老师设计的《竹影》,看似随意,实则精致,表面散淡,却环环相扣。
如第一环节导入简介作者,适时板书“名、时、地、评、作”,强调作者身份:简介中把“现代画家”放置于“散文家”之前,对此你有什么理解?让学生展开讨论,老师不急着加以评论,这一环节很是精彩,为整篇文章的解读找到了抓手,也为整堂课奠定了基调。
其次在填一个动词概括部分“――竹影――竹影――竹影”,教师有预设,但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咀嚼的时间,大胆放手,学生得到了有效收获,收获是多方面的。
接下来以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导出丰子恺的“文中有画”,“作为画家的散文家”,请同学们找到文本中丰子恺“文中有画”的依据。就学生找到的句子分析品味后,师生达到共识。“画中孩童之趣实乃作者童心之“趣”。
“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种趣味,培养童心,就是涵养趣味。”感受作者诗意的生活情趣,体会趣中之“味”。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并分析品味作者生活情趣的句子。
整堂课,也有偶尔的尴尬时,但是学生的状态是轻松的,收获是显然的,教师提供的解读方式是匠心独运,巧妙精致的。
很多时候,我们教者苦恼的是什么,是花了大量时间,大量心血之后学生的兴趣索然,这对我自己而言,是打击。望断高楼,衣带渐宽,学生能有效收获,此乐何极!
案例反思:
其实一直有思考,语文到底要怎样教,学生才会喜欢,学生才会获得滋养。网上看到一位署名阿蚊的人说:我们教,我们唯命是从地教,……于是,我们跳一种脚尖的舞蹈。(有点断章取义)不想追究他的哀叹,至少语文很美。
是呀,语文这么美,可是我们为何总是教得心力交瘁。
言及至此,我豁然发现了我们一般语文教师常犯的一种意识:我们教得。是的,我们经常关注我们教的人,却忽略学的人;我们经常关注我们教的内容,却忽视学的情况;我们经常关注我们的预期,却忘记预期与达成之间可能藏着很多很多美好的意外。老生常谈,可是总是死穴。
一、由学生的学,确定教师的教――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意识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课堂的自我定位,实质上影响着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态度,同样也影响着语文教学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记得王荣生老师有过这样的强调:学生不喜欢什么,我们让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我们让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我们帮他读懂。我们的教学有效设计,在设计之前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已经是毋庸置疑的教学策略。我们上课的两位老师都很重视这一点。
我们当然会参与解读文本,善于钻研文本,适时适当传达思想和价值观,这才有我们语文教师组织课堂的有效设计,可是我们一定也会记住,新课标下,我们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合作者;我们语文教师当然还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一般情况,我们读的比他们多,我们阅历比孩子丰富,这点我们没必要谦虚,而且相比较我们比孩子有时间,我们只钻研一门语文,所以我们要善于开发文本,恰当解读文本,加强教学中的信息供给以促发学生的能力开发;更主要的是,我们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欣赏者,要善于关注学生,寻找机会肯定学生,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得到他人的欣赏,是每一个人的内心渴望,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激发人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心灵涌动,孩子更加需要。
二、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一点说话的空间
因为有了反复琢磨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踏进课堂往往是胸有成竹,驾驭课堂是得心应手。为了教学设计的有效完成(不是有效达成),丰富的教学内容往往会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其实这是顶遗憾的一件事情。目标的有效达成不是以教学设计的全部呈现为评价标准,而是以学生的有效收获为依据。在这种急切的完成教学设计想法驱动下,教师往往会越俎代庖,忘记引领学生去思考,而是直接嫁接自己的理解或观点;有时候,学生意犹未尽,有表达的欲望,可是因为时间问题匆匆收场,种种情况,有点强学生所难。
我们费尽思量的教学设计为的是谁,就是学生。如果只是教师设计的演练场,那就失去了意义,那就无从讨论有效设计了。我们教学有目标,才能达成有效,可是我们更要大胆放手,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在我们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之后,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一点说话的空间,去实现有效达成,期待学生的高效收获。
三、聆听学生,重视课堂意外生成,使有效达成火花璀璨
很多时候听课,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精彩不断,可是教师置之不理。为什么?是没听见。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学会聆听,聆听老师,聆听同学,可是我们自己经常沉浸在自己的教学设计里。此时的教学设计,就成了教学陷阱。教学设计,美则美矣,缺少了学生互动,少了灵魂,有效设计也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明亮闪动的眼神以及由文本生发出来的富有个性的阐述,是最令人心动的场景。我们期待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达成,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的解读,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去阐释他们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有效收获。
老师老师,请您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