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7 16:0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曹刿论战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价值,又不能一味地讲求成绩。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体系中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吸收更多地适合他们的知识呢?这就需要通过教学智慧——分层教学来实现。
而分层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学生分层、课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以及评价分层等等。下面我以《曹刿论战》一文为例,谈一点分层教学的心得。
一、学生分层
目前主要依据是学生个性的差异,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一般学习可能性,将学生分为A、B两层(分别为好和须努力)。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对有些同学还可采用隐性分层或自主分层,目标是求得学生主动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战场,教师要明白每堂课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让学生吸收知识并有所思考和创造。而教学目标并非针对所有学生,而是有分层性的
目标。
例如:《曹刿论战》这篇课文中,针对B层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一些重要实词;而A层在这个基础上还要通过一些语句的理解来探讨理解本次战役中以少胜多的原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几个问题,如下:本次齐鲁之战中谁是侵犯者?理由是什么?这是给B层的学生设置的,B层学生能较快找到“齐师伐我”这句话,因为“伐”已分析过可解释为“侵犯”,而“我”是指鲁国,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左丘明,即可看出。而在分析“三鼓”“三可三不可”中,前两个“未可”的原因留给B层的学生回答,而最后一个“未可”后,曹刿为何要“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呢?一些B层的学生和A层的学生马上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即确定齐军是否诈降,是否有埋伏。那么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了呢?不然,有小部分的A层学生有了争执,这正是我要引起他们探讨的地方。有学生质疑如果齐军假装这样逃跑的呢,故意给鲁军制造这样的假象,那曹刿凭什么确定齐军是真正慌不择路呢?大家开始真正探讨起来,在学生无法统一的情况下,我适时抓住“轼”的解释进而将一些课外知识补充进来,原来春秋时代的战车是一种大型的兵器,体积大不说,而且车上配备的人员精细,加上当时武器的限制,双方在斗争中必须组成严密的阵形才有可能使整个部队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同时战车左右车轮沿边为了防止受近距离攻击而安上了类似矛的尖利兵器,如果两辆战车的车辙交乱的话,那么必定是相互伤害惨重了。以上决定了那时的军队作战十分讲求阵势和队形,那么“辄乱”佯装逃跑的情况是不大可能的了。故而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仅教学目标达成了,而且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获。由于分层教学设置的问题能够考虑不同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享受思考的乐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稳步提高。
三、作业分层
我布置的语文作业主要分为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能为教师的课堂讲授打下基础。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这样那样的疑问,从而启发了他们学习思考的动力。所以我非常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在预习《曹刿论战》时,我根据分层教学目标来安排分层预习作业。B层学生主要是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能正确朗读全文,了解文学常识(口头)。同时我画出了四句重要句子及其中重要实词让学生试着解释,不会的用红笔勾出。在授课之前,我检查了B层学生的预习本,从而归纳出几个共同的错误点和疑问点,那么在课堂上对于错误点重点分析,对于疑问点也做到胸中有数了。而A层学生的预习作业则是在B层口头作业之外,再完成一个整体感知和质疑的任务,即概括本次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是语句上的也可以是内容中的。结果表明A层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疑问,尤其是针对文中
“其”一词多义的现象提出较多的看法;内容上少部分学生就是针对“辄乱、旗靡”提出自己的不解。这说明预习作业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语言中一些规律和疑点,而且会探索语言文字后面所隐藏的文化时代背景。这项作业可以帮助我及时调整原有的教案,甚至有时可以补充我原来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如果分层预习作业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前主动进入文本思考的话,那么课后作业则侧重巩固和拓展知识了。在《曹刿论战》一文学习后,结合课堂学习效果,给B层学生的课后作业就是一张小试卷,内容为重要字词解释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A层学生的课后作业除此之外是到课外查找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两个战例来,并试着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小试卷对于A层的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如果单纯统一作业,那么只能满足B层学生的需要。而这个拓展作业正好能满足A层学生学习能力强的一个特点,同时可以帮助他们从一些相同事物中找出规律的东西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比如对B层的学生主要以鼓励肯定为主,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对A层的学生以激励竞争为主,调动他们学习竞争意识和学习创造力。
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当然,分层教学如何为每一个学生服务,如何让B层的学生逐步走向A层,A层学生在竞争机制中如何健全人格,如何在现有的考试体系中考核每一个学生等等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和摸索。
篇2
师本教研理念应当贯彻于教师教学研究活动的所有方面,比如备课、课堂磨课等。个性化备课,则是实现师本教研的主要途径。
语文个性化备课是与传统模式化备课相对立的一种备课方式。和传统的备课相比,它有以下特点:1.从备课主体上看,它提倡教师以个体的方式进行备课。不像传统的备课那样,过分强调集体的参与。2.从备课内容上看,它强调教师用“心灵”去备课。突出教师用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加工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把自己的感悟加进去,而不是像传统备课那样“抓纲靠本”。3.从备课的服务对象看,它强调教师备课备“心”,教学设计处处要有学生,备课过程时时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4.从备课形式上看,它强调分散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备课过程贯穿于平时教学活动、阅读活动、教研活动甚至日常生活实践中。备课形式多样化,可以使用PPT,可以是教案,也可以是资料包,可以使旧案新备,也可以是微课制作。
一、聚备和散备
备课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教材教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要设计出带有个人独创性的教学方案,需要搜集、整理、加工大量信息。知识和信息的积累是创造的基础,是激活创造性的前提。为了便于获取与加工信息,我是采用“聚”和“散”两种方法备课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将一个单元或者一周的备课集中到一周去备。这可以称为“聚备法”。此法的好处颇多:(1)可集中使用教学参考书资料,省去重复翻阅的时间;(2)可为教师调整教学设计提供余地;(3)便于教师对各种信息系统整理和加工。
“散备”也就是“灵感”备课,指在日常教学教研中,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教师时常会产生一些感想,出现某种“灵感”,教师要随时注意整理纪录这些感想和“灵感”,使之服务于教学。如《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一句里的“败绩”,课本上注为“大败”,有同学问“绩”作何解释,当时我并未拿定主意。后来在教《出师表》时,讲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异同”是偏义复词时,忽然想到“齐师败绩”中的“败绩”是否也是偏义复词呢?此处“败”为“失败”,“绩”有“成功”的意思,后者意思已消失。经过查阅资料,我终于确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二、自备与共备
自备法指的是教师备课时独立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对旧观念的突破。教师在备课时要勇于提出新观点、新设计、新构想,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教出新意,教出自己的个性,教得轻松自如。如古典诗歌中的绝句和律诗有什么区别?有关资料讲得十分繁琐。我在备课中思考能否讲得更“活”一些:“绝”在古代汉语里有“断”的意思,绝句和律诗都是偶数句用韵,平仄规则也一致,只是绝句是4句,律诗是8句。将律诗拦腰砍断,每部分不正是一首绝句吗?这样讲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印象深,后来的课堂教学证明了这一点。
共备法,是指与同学科、同教组的教师一起钻研教学难点、疑点、交流备课心得。在备课中,我的许多创造性的火花都是在与同仁的思维碰撞中迸发的。《故乡》备课时,有的同事提出:课文把杨二嫂描写为外形体态像圆规,仅仅是体态像圆规吗?我由此反思到,她的思想意识里也有个圆规,她把值钱的东西都努力划进个人主义圆圈里。可以说,没有同事提出的问题,就不可能有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三、内备和外备
内备法指的是钻研教材、教参、大纲、设计教法等等。钻研教材要注意系统、深入、细致,教师在备课时了解的东西应当几倍甚至几十倍于课堂上要讲的东西,这样设计教学内容是才能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当然,备课除了备教材、教参、教具等之外,还应当备教材、教参以外的东西。只埋头于教参和教材的教师,将会使自己的教学远离时代,远离现实生活。首先要重视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语文教师备课时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地理、哲学知识,甚至理化、数学知识都是极为必要的。教材上说汉语“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哪八个朝代?不了解点历史知识不行。我在翻阅数学教育杂志时,发现数学十分重视转化思想方法的训练,如化代数问题为几何问题,化函数问题为几何问题等,这使我联想到学生的作文构思过程也存在一种转化思想,如化实为虚、化贬为褒等等,我据此指导学生作文,效果颇佳。其次,要重视教材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融入到备课中。
四、实备和虚备
课前钻研教材、教参、大纲、了解学生,准备教具,这些可称之为“实备”。要使教学更具有创造性,在实备之外,还要“虚备”。虚备就是在备课中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进行预测,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1)预测教学难点;(2)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3)预测学生个性心理差异;(4)预测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为了准确预测课堂出现的情况,教师应当了解预测学方面的知识。一些常用的预测方法如类推预测法、趋势外推法要熟练掌握并服务于备课实践。
五、近备和远备
近备法,就是课前备课,也就是课前头一天修改教案或者上讲台前最后熟悉一下教案。这个是教师比较熟悉的。
远备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对下周要上课使用的教案,提前一周备好。为什么要提前一周?因为备课不只是备一堂课,而是要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从单元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第二层含义是指,用“一生来备一堂课”。 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有位已经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完公开课后,受到同事追捧。有教师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执教老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总的来说,对每一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用“一生来备课”,我的理解是:我们备课过程中,要调动一生的生活经历和做人经验。这样,在课堂上,才能让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的活水导入到课堂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前备和后备
篇3
【关键词】“时尚”教师师生关系带动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能使学生产生持久强劲的学习内驱力。想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除了注重人格魅力、尊重学生人格、精心设计教案之外,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及时开发、整合各种学习资源
现代语文课堂,有些老师照本宣科,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感到乏味。如果老师能够联系生活则可以受到欢迎。联系生活学语文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引进源头活水,把各种与文本有关的资源整合到课堂中去。比如,学习《曹刿论战》,我把从县志上了解到了的历史呈现给学生:从迄今发现的史料看,关于丰县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从《左传》开始的,丰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600多年。学生在惊叹自豪的同时,对文章的学习更加专心,对有关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了。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把更新的有价值睥信息整合到课堂中。比如学习《华南虎》,我把《科学》杂志刊登的有争议虎照呈现给学生。学习《真正的英雄》,我把嫦娥一号拍摄的三维月照展示出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向学生介绍今年的诺贝奖花落谁家……最新的资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对语文课有了一种眷恋和期盼。
二、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时尚”教师
一名“时尚”的教师,要知道“风”向哪个方向吹,不知道“超女”、“快男”的老师,学生会认为是“老古董”,自然会产生心灵的隔膜。而能蹲下身子,了解学生爱好,关注流行趋势,能哼唱几句他们喜爱的歌、说几句流行语的老师,他们则认为是“自己人”。看到学生听歌乐此不疲,休息的时候,我也尝试去听,发现很多歌词很不错。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我能把歌曲《愚公移山》拿来,帮助理解内容主旨皆归功于听歌。听得多了,不时地冒出的一两句歌词令自己惊讶,令学生兴奋:当学生学习不认真时,一句今天蹉跎岁月明天不知“谁的眼泪在飞”令学生警醒;当学生走神把视线投向窗外时,一句“对面的男孩看过来”把他的注意力拉了回来,打扫卫生时,我和学生齐唱“洗刷刷,洗刷刷”……流行歌曲消弭了我和学生的隔阂,拉近了彼的心理距离。
我还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潜入学生的Q群,破解“火星文”,了解学生的心态及动向。以便为课堂选择正确的策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趣味一味的迎合,对于脱离主流文化的低级趣味,我有意识的加以引导。由于和学生打成一片,我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常常把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向我倾诉,让我帮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甚至是家庭问题,他们亲切的称呼我“大哥”,对于这个称呼,我欣然接受。能得到这样的信任,还愁他们不喜欢我的课吗?
三、注重宣传展示,乐于赞许,做学生心灵的发动机
虽说有“有痒自己抓,好要别人夸”的俗语,但新接一个班级,还是要对自己的情况,特别是能证明自己实力的情况,比如文章发表、获奖情况,指导学生发表、获奖情况作一番介绍展示,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自信,同时,给学生树立榜样使之产生见贤思齐的愿望和要求。要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点滴进步,并给予热情鼓励,使之感受到信心和力量,如此,学和怎能不喜欢自己的课呢?
四、充满爱心
冰心说:有爱便有一切。爱能换来爱。我进教室如果发现谁神情恍惚,或者伏在桌上,就用手背拭其额头,再轻声询问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去看医生,这样嘘寒问暖,真有病的,会感激对他的关心,想睡觉的,也不好意思再睡觉。当看见看病回来的学生,我也总是主动问一问是否痊愈。或许,这简单的细节会让学生铭记终生。有一次,自习课,刘旭同学忽然肚子疼,送医务室无济于事,我立即用自行车驮着他,后边两个同学扶着他,一路狂奔,到了县医院,我替其交齐费用,送他进了急救室,才来得及给她家长打电话。其父母赶来时,孩子已转危为安。其父母感动的涕泗横流,在学生的日记上,那天,都不约而同的记录了我送学生看病的事,并给予高度评价。这种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不图回报,而不是“作秀”,当学生笼罩在这种爱中并心存感激时,又怎么会不喜欢你的课呢?
五、语言幽默是一种艺术,是师生关系的剂
它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莞尔一笑中释放压力。在刚接过一个新班,给学生讲述语文学习方法时,我借用了曾看到的一则笑话:要学好语文要做到:①燕子垒窝。②老牛吃草。③母猪吃食。④医生看病。⑤小姐穿衣。大家面面相觑,不解其意。我解释道:“所谓燕子垒窝,是指学语文要像燕子衔泥筑巢垒窝一样,注重点滴积累,坚持不懈。老牛吃草就是像牛反刍一样,及时复习。母猪吃食就是指学语文要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医生看病是指要像写病历一样,做好笔记。小姐穿衣,就是该露一手的,就大胆露出来。知识要学以致用,切莫纸上谈兵。幽默的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新学期伊始,学校发了洗澡票,安排好洗澡事宜。我走进教室,郑重宣布: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班大喜(洗)的日子,众生愕然,我又接着说道,下面发洗澡票去洗澡,众生暴笑。我常常用类似的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则时刻聚精会神,唯恐错过了精彩。
“喜欢”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能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能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有趣,既而从根本上改变“少、慢、差、费”现象,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怡文《语文课堂“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