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5 23:1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鸟的天堂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鸟的天堂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篇2

关键词:有效 优化 重视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课堂没有生气,学生就没有灵气;学生没有活动,就不会形成学习。所以, 课堂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关注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下面,就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重视教学预设

进行有效课堂教学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根据教材的重点来处理。譬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可采取以下的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文章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2、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抓过渡段;抓中心句;抓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显文章的结构特点。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显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3、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例如,余光中的《乡愁》中出现了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4、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不太理解诗意,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趣味。

二、优化教学过程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主体,在备课中考虑问题的生成,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然后精心设计教案, 生动地、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的疑难之处,。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真心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在学习《鸟的天堂》围绕“为什么人们把这称作鸟的天堂”这一研究。老师请同学们读书,你对课文的那一部分最感兴趣,这一部分就是你研究的重点。读的时候,用笔画出关键的词句,边读边想,为什么说这就是鸟的天堂?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学习空间。学生围绕主题确定了自己研究的内容,自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课文中摄取相关的语言信息。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把个人的学习所得和大家一起交流,围绕主题在小组里相互补充。小组里学生进行分工合作,老师也参与其中,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生动而热烈。老师最后总结科研成果,引发了进一步的研究。

三、激发学习兴趣

篇3

1运用多媒体编制故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喜欢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不仅喜爱听故事,也喜爱看故事、讲故事。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生理特征,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美术课的内容寓于故事之中,效果十分理想。如:我在上美术课《小鸟》一课时,参考小学语文中《鸟的天堂》将教材编成一个故事,根据故事情节,通过电脑动画,出示一棵大树,然后一群小鸟飞到大树上,小鸟们自由自在地在这个天堂里生活着。突然“砰”的一声,一个不懂得爱护鸟的人用小石头把小鸟们惊飞了,小鸟们再也不敢回到天堂里来了。边讲故事,边渗透爱护益鸟的教育,最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把飞走的小鸟找回来,送到鸟的天堂中。学生们兴趣很浓,跃跃欲试,再通过课件展示小鸟的基本特征和各种姿态的画法后,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创作中,聚精会神地绘制自己心中的小鸟。这时打开录音机播放伴有鸟鸣的轻音乐。鸟的叫声清脆、悦耳,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自由飞翔。最后,同学们把画完的鸟剪下来,贴在黑板上的大树上,让小鸟回到天堂中。就这样,一节美术课在故事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中圆满结束,使学生乐中求知,知中有乐。

2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情感陶治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欣赏课的内容制成课件,通过课件展示画面形象,看到“形”、体验到“情”、感受到“美”。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使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之中”,每次欣赏都让学生在细心观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如美术欣赏课《祖堂教学国风光》、《未来世界》等,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美丽壮观的大好河山,未来世界的奥妙。

3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美术课中的一些课业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比如色彩、图案知识等,而学生的思维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借助具体形象进行思维,进而理解和掌握较为抽象的知识。多媒体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如《色彩的冷暖》一课中,色彩冷暖的概念就是一个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多媒体,展示冬天的景色,大地一片银白色结合学生看画面想象,描述冬天寒冷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情景,接着课件展示两间布局一致而冷暖不同的房间,适时设问,此时你会选哪间?为什么?为此,很轻松、别致的导入了知识点――色彩的冷暖,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很快投入本节知识的学习中去,大胆想象,创造出内容丰富、画面新颖的作品。

以上这些效果,运用其它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的。多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如:以往美术教学,一般是讲授、练习、讲评,而现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很轻松地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创设情境、设疑解难、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四步,来优化教学结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国家合格人才。 【背景介绍】

评比课堂教学,课题:《飞天之梦》

出现课堂火花之简述:课堂导入,老师先给学生放一小段视频,学生纷纷叫嚷:“老师没声音、教师没声音。”(导火线)在学生的催促下,教师先是愕然,拨弄了几下音响设备,还是没有声音,此时并不慌张,而是面带微笑,笑着抛出了学习任务:没声音是吧,下面就由我来播报这段视频,看看你们听后能记住多少?到底教师是优秀的演说家,还是你们是很好的听从。学生一下很兴奋,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老师那里,等老师报完内容时,问:播放的怎么样?生:还行。师:那你们记住了多少?学生只零星地讲出几点。师:“看来这一课我们一定要学了,就是演示文稿中在视频播报的同时有一个简要内容提示的表格,是不是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视频的内容。”学生各个说:是。老师:那么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飞天之梦》,教师希望在课堂结束前5分钟中诞生一位在我之上的视频播报员(臭美一下),可以吗?

创作反馈情况:学生很认真地设计自己的表格,处处要求完美,在完成当前任务后的多余时间里频频进行视频与台词的互练,时时检验台词跟视频是否一致。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开头;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34-01

新课标的推广实施,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思想,已经形成初步的新教学理念。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都积极追求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觉得一节“好课”应该首要把握好第一个环节,那就是开头。清代学者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忍去弃。”?毕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首称目,引人人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以里现出灵动的色彩。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忽视课堂的开头引入,因循守旧,照搬别人的教案,照本宣科,没有教学新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仅从语文课堂的开头设计去作浅显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创设情境

“末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渲染出身临其境的气氛。所调情境,就是“情”与“境”的交融。精心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的状态,与文章产生共鸣。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是写景散文。文章以鲜明的动静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这株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从而赞美了我国南方水乡自然环境之美。在教本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我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并结合多媒体录像,设置了以下几处情境:情境1:通过用多煤体出示大榕树上百鸟鸣、群鸟飞的热闹景象;情境2:通过用语盲描绘,创设了“我”来到这棵大榕树底下欣赏这幅热闹画卷的的心情;情境3:伴随着课文配乐朗诵的录音,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景象,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中。通过情境的设置,这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带动起来,大家都紧紧的盯着这幅美丽的景象.深深的去感受作者当时对南方自然美景由衷的喜爱和深深的赞羹心境。

但是,当老师采取这种方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情境不要过分的渲染,切忌游离课文内容之外,一定要做到能放能收,恰到好处的把握好这个度。

二、设计悬念,扣人心弦

“犹抱琵琶半遮面”,勾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开始的时候,进行悬念的设置,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非要打破沙钢问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样一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带着问题去阅读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在西湖玉泉的所见所闻,赞美了一位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在开始教学的时候.我就给学生设置悬念:

1、鱼原来应该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到底是谁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能让鱼游到了纸上呢?2、课文讲的是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又是什么意思呢?3、作者去玉泉观鱼?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你是否能从作者对这位青年的描写中猜出他是一位聋哑人呢?

具体而言,悬念的设置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应该浓缩全文,必要时可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适当,让悬念处于学生控制范围之内。问题太难,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达不到课堂前后内容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的效果;问题太容易,则吸引不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悬念不能设置过多,而且要在适当的时候解开谜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三、讲述故事

乐意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寓言故事、或者老师自己根据教材编的一些小故事导人新课,也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

篇5

我认为课堂教学不必为刻意迎合某些规定而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课,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提倡富有个性和特色,“学生喜欢、质量不错”就是好课。至于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用具、板书设计等具体教学环节,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决定。对教案的要求也不再苛求篇幅和字数,而是好用、实用、有新意。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要创建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这样处理的:“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很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这位老师声情并茂地成功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她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样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极易接受。

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

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鸟的天堂》一课时让同学们想象小黄莺兴奋地唱着什么?可写诗词、写句段、作画。结果同学们的创作让他大吃一惊。

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像。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这样的课堂师生都有所获。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能与生为善,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篇6

【关键词】课堂生成 教学 预设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33-02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构建互动关系的历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有效教学手段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多方接受知识,必将是复杂而又具有高度活力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过程,尊重其个性化体验,拓宽其创新思维,培养其语文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预设课堂生成的动态性,关注学生个性成长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在备课环节都能精心准备教案,设计环节精细入微,注意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与问题,但实际实施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经过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精彩课堂教学的绊脚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知识贮备有限,无法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问题;二是教师局限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三是教师被教案所牵绊,为了省时省事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无暇顾及深入学习文本的重难点。而一些经过打磨的示范课、优质课、赛课等,虽然预设很充分,但由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变化,也会发生意外情况,往往让教者不知所措,课堂中稍纵即逝的教学点,往往因为教师的茫然而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那么,如何利用好转瞬即逝的教学生成点,并将其转化成课堂教学的资源呢?一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地域环境、学习情况等,设计出适用于学习对象的导学案。二是要根据教材版本,单元主题,课文背景、思路、内容等,预设好教学环节、教法、学法。三是深入研究每个教学环节,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学生可能回答的各种答案,教师均要做到胸有成竹,灵活应对各种状况。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主体的价值取向与个体的千变万化,让课堂出现诸多不确定性,教师预设好整节课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随时做好应对准备,同时努力建构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历练。

二、找准课堂教学切入点,在文本关键处停留

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出彩,特别是教学每节课的重难点处更能让课堂生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控好每个环节、每个契机、每一个可能出现智慧碰撞的闪光点,及时处理好课堂生成的信息,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个思维发展的空间。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找出描写“中华不振”的相关句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思考: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此刻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由此一问,学生们兴致高涨,争先抢答。生1说:“我想到了当时在外国租界里,中国人为什么敢怒而不敢言,不敢出手去惩罚那些恶毒的洋人?是因为惩处洋人之后外国人就要打我们中国人吗?这就是‘中华不振’的原因。”生2说:“我仿佛看见外国人在租界里横行霸道的身影,这是中国的土地呀,为什么外国人能在这里随意行走,而中国人不行?他们还那么蛮横,为什么我们敢怒不敢言?”生3说:“我看见当时中国的巡警是多么的懦弱!在外国租界里,他们有权力管教这些洋人的,但为什么敢怒不敢言呢?”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又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小结环节时,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问:“桥断了,老汉牺牲了,儿子也被洪水冲走了,我们是不是也该把他们给擦去了呢?”(把板书“桥、老汉、儿子”擦去)生1答:“不能把‘老汉’擦去,老汉是为全村人牺牲,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生2答:“不能把‘儿子’擦去,儿子在老汉的教育下,懂得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牺牲自我,他的精神也永远留在人间。”生3答:“不能把‘桥’擦去,因为桥虽然毁了,可是它救了全村的老百姓,人们会永远记住它的。”生4答:“这是一座生命之桥!是老汉与儿子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搭起的生命之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只要教师灵动地运用教学智慧,在课堂每个环节中找准教学切入点,在文本关键处停留,把学生引入文本深处,课堂教学自然绽放精彩。可见,从语文课堂生成的理念出发,在教学环节、文本关键处、思维碰撞中,教师要随机运用教学机智去捕捉,用心去发现课堂生成点,以自身的人文底蕴去激发学生的智慧生成。

三、把握课堂教学小问题,巧妙运用追问手段

学生获取知识首先是在大脑中建构形态,由自身的经验与新知识融合而成,关注课堂生成要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当前学习内容的建构与经验相融合。教师要设计好文本的教学主问题,并提炼出小问题,然后运用追问手段让课堂细化生成。此外,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进行思辨,选择恰当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还要注意问题的情境与思维价值,做到及时跟进、引导,做好追问的准备,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生成的可能,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真正成为有用的课堂教学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比较单一,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开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教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榕树的生机勃勃?”生答:“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生命在颤动。”师问:你觉得去掉“似乎”一词,句子的意思还跟原来一样吗?生答:“似乎”是揣测,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是表达肯定的意思。教师进一步引导:“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想象还是真的就是这样?生顿悟:“似乎”是带着神秘的色彩,让人捉摸不透,浮想联翩,不是绝对的。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小问题,利用好追问手段,引导学生讨论、思辨,共享成果,交流见解,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最终实现超越个体、超越文本,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四、调动学生灵动性积累,驾驭课堂生成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是每节课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碰撞的生成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利用静态的资源去触动动态的资源,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是由静态的知识支撑推进而展开的;教学进程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推进静态知识的产生;教学环境的千变万化,是师生积累推动课堂生成的学习契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关注教学环境、关注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并把握课堂环节、课堂进程、课堂生成资源,就会让教学绽放活力、精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可估量的教学资源。课堂生成要形成好的教学资源,还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教师不能盲目尊重学生的见解,在学习、互动中,学生的理解、情感偏离目标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及时帮助其获取知识,随时驾驭即时生成的信息,不嗵岣哐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生成,要区别对待,是否符合科学论证的客观规律,能否引导大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三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考究,区分知识的自学生成与引导生成。特别要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在检查预习后,教师要明确哪些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能够生成课堂知识;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组织教学,在引导下能生成课堂知识的。最后,教师不要被自己的预设所禁锢,要做到合理的调控和科学的引领,能果断放弃不合时宜的预设,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意义,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课程 整合

一、引言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人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手段,其正在逐步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具有多样化特征,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将会使语文课程丧失其独有的魅力,也不利于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因此,必须理性地分析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并且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二者整合的策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小学语文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与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二者不能偏废。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将二者整合的科学内涵,不能科学地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相融合。

(一)忽视信息技术的作用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老教师身上。他们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信息技术存在一些错误理解,认为把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中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因此许多老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授语文课程,使信息技术被排斥在外,没有同小学语文课程实现有机整合。例如,老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教案,在课堂上单方面地向学生教授知识,学生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知识。这样的做法使课堂缺乏生动性和直观性,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忽视语文课程的本性

语文课程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与其融合是增强语文课程魅力的有效手段,而不应该成为抹杀语文课程魅力的手段。一些年轻的教师因为受现代信息技术影响比较大,在语文课程中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从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本性。例如,在语文课件的制作上,教师把大量的图片和声音插入到课件中去,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容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图片和声音上,而不能很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这种做法不仅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难以实现整合,而且耽误了学生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路研究

(一)不同年级的语文课程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小学生尚处在思维能力的形成时期,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在萌芽阶段,不能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引导学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只需给他们播放一些与字词相关的图片,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可以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已经初步形成,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去激发他们思考。例如,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播放一些诗词中描绘的画面,也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的动画,这样有利于他们发挥想象力。

(二)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课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智力活动。在阅读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想象能力、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现在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思考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这首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观看一些与有关的图片,通过历史影音向学生讲述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的画面,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首诗词内涵,也更能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程的生动性

语文课程具有多样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本身的生动性,信息技术是激活语文课程生动性的最有效的方式、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只是刻板地接受教师的口头讲述,根本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生动性,因此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使用图片,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教授《鸟的天堂》一文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现文中所描绘的景象,让学生都能很清楚地看到美丽的画面,这样就使语文课程变得生动起来了。但是教师也应该注意不能过多地依赖网络资源,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收成什么文章。”信息技术丰富了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丰富,也充实了教学活动,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极其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完成写作,让学生写出富有时代印记的文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教学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手段,更是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之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掌握信息技术,把小学语文课程与其进行整合,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生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教学机智;教学反思;生成资源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67-04

作为一名普通的研训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是我们的常规任务。我们听一节课,如果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好,那就可以称为一堂好课,但总觉得还不是精彩的课。听特级教师的课,我们常常会醉心于他们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演绎,折服于他们或妙趣横生、或鞭辟入里、或幽默风趣、或润物无声的精妙的教学艺术,为他们高超的教学机智而拍案叫绝。可见,只有拥有丰富教学机智的教师,才能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小世界,这才是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什么是教学机智?我们认为,教学机智是指教师所具有的、在复杂微妙的教学情境中迅速且恰当地作出行动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付和处理偶发事件,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逐步锤炼出来的。

一、教学机智的作用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即兴创作。它既不是教师备课时的奇思妙想,也不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之外的妙手偶得,而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着眼于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瞬间作出的在当时情境下最佳的行为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把教育机智与所谓灵机一动扯在一起是荒谬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它仅仅属于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又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正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1.教学机智可使一堂“事故课”获得“优质课”的意外效果

课堂中的意外事故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发生失误。比如,教师板书时写错一个字,与学生对话时讲错一句话,实验演示或多媒体操作不当,等等。二是学生言行失当带来干扰。学生言行失当指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干扰课堂秩序,有违反课堂纪律的言行。三是教学环境突变使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比如,学生正专心学习,突然从窗外飞来一只鸟;教师正讲课,外面突然鼓乐齐鸣,鞭炮声大作,等等。如何处理这些课堂事故,无疑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严峻挑战。如果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机智,就能让一个“调皮鬼”的“恶作剧”得以幽默风趣的化解,使教师自身的失误得以出神入化的处理,让教学环境的变化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

2.教学机智是课堂开放性、生成性的重要条件

“教学不是一个演‘教案剧’的过程,而是完善并再度创造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的过程。”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心理特征、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意志能力、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情况不可能一致,因此,课堂上充满许多未知的因素。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或防止课堂偶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环境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课程也不是封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携带者,他们的知识储备、情感态度、生活经验都会带进课堂,在师生、文本等多个层面的对话中展现出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必须启动自己的教学机智,根据教学的需要,准确而又迅速地加以判断,灵活而又巧妙地加以处理。如果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反应,不仅有可能丧失有意义的教育契机,还有可能扼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生活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得愈来愈麻木、消极和被动。肖川教授认为,能不能有效地捕捉并发掘其教育价值,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更高意义上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智慧。②

由此可见,教学机智对于教师而言非常重要。可以说,教学机智是教师个人素养的集中体现。

二、教学机智的运用

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和对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捕捉方面。无论哪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都要首先做到沉着冷静,不慌不忙,以自信乐观的心态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其次要做到灵活巧妙,使课堂教学和谐自然,促进学生的发展。

1.以静制动,排除干扰

要上课了,可教室里还乱哄哄的;要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了,而学生还处在上一个活动的兴奋之中。这时,教师的沉默往往比大声嚷嚷更有效。一位特级教师到一所从未见过特级教师的乡村小学去上公开课。她随便走进一间教室,谁也没想到,她进了一个全校闻名的差班。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乱哄哄的,讲台上乱七八糟地散落着粉笔,桌面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粉笔灰。特级教师用目光巡视了一周后,迅速收拾好桌上的粉笔,然后走下讲台,转过身去,面对黑板,轻轻吹去桌上的粉笔灰。教室里马上变得鸦雀无声,紧接着响起了一片掌声,所有的教师、学生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

2.借题发挥,顺水推舟

有时学生的言行会出乎教师意料,也因此给了教师教学灵感,于是教师以此为切入点,顺着新的教学思路推进教学。有位教师在上《鸟的天堂》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忽听有人小声哼唱:“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引来一阵笑声。教师也笑一笑,说:“任贤齐的这首歌确实好听,可是画眉鸟会这么唱吗?”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认为,鸟儿们生活快乐,不会唱这样伤感的歌。于是,教师来了个顺水推舟:“这样吧,我们给榕树上的鸟儿们编首歌,来表达它们快乐的心情。谁开个头?”刚才轻声哼唱的孩子兴奋地唱了头句:“我是一只快乐的小小鸟。”立刻有同学接上:“榕树是我温暖的家。”紧接着又有同学脱口而出:“这里有我的兄弟姐妹。”马上有人和了一句:“我们无拘无束地幸福生活。”……意外的一幕转换成生成的情境,教师无意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成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讨论中深化了情感体验。

3.机智幽默,化解窘境

幽默是教学机智的剂,是教师的学识、智慧、灵感和思想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我国许多教育改革家都提倡把课上得生动、幽默,以使学生在笑声中发展。如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就主张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也提出应使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有位教师带着教科书急匆匆去上课,到了教室门口发现门紧关着,他用力推也没有推开。等了一会儿,上课铃响了,还不见有人开门。他转身从后门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寂静无声。学生们都在等待“电闪雷鸣”的到来。可这位教师和蔼而幽默地说:“当今社会上的确有很多人喜欢走‘后门’,但我不喜欢,今天是个例外,以后我坚决不走,也希望同学们不要让我再走了。”学生们一下就大笑起来,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缓和下来。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室里进行个别辅导时,一位同学想问问题,心里有点急,就高喊一声“老师,过来”,全班同学大笑。这位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无礼,红着脸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教师走过去,幽默地说:“今天我非常听你的话,下次你可要听我的话哟!”一句幽默,使学生从窘境中解脱出来,对教师更加尊重。课堂教学中幽默运用得好,不仅能使自己摆脱窘况,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师生感情,而且会使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认知震撼,由此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进而掌握知识,增长智慧。

4.避实就虚,巧加点拨

学生有时在课堂上会答非所问,或者提出一些古怪的、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可以缓冲一下,再将问题抛给学生,或者趁势点拨,巧妙地把问题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上来。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断。

(课始,教师依次出示了几个生字:鸟、儿、花、开。)

师:其中有没有小朋友不用老师教就已经认识了的字?

生:(老师的话音还未落,一位小男孩立刻站起来)老师,第一个字我认识,是“一匹马”的“马”。

(听课席里爆发出一阵笑声。刚才回答问题的小男孩似乎有所察觉,红着脸低下了头。)

师:(在“鸟”字的下面写了个“马”字,并朝小男孩微笑着)你真棒!起码“鸟”与“马”这两个字你都有点认识!

(小男孩抬起头,奇怪地望着老师。)

师:老师猜想你把“鸟”认成了“马”,肯定有原因,你愿意告诉大家吗?

生:(小男孩点点头,轻声轻气,吞吞吐吐地说)这两个字长得太像了,它们都有“竖折折钩”和“一横”。

师:你说得多好啊,把“鸟”与“马”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告诉了我们大家。现在,请你再仔细看看这两个字,你一定会发现它们还有不同之处呢!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这两个字,好吗?

(小男孩高兴地走上了讲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错误这一事实避而不谈,却巧加点拨,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鸟”与“马”两个字的比较上,并让出错的学生来当小老师,使这个学生走出了失败的阴影,重新获得了自信,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深层对话,捕捉灵感

对话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文本提供对话的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对话,相互交换对文本解读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思维的激活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的对话才有闪光点的生成。有一位教师上《匆匆》一课,学生通过朗读和对话,感悟到文章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岁月匆匆的惋惜和留恋之情,这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作者为什么两次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疑问句?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学生对于时间的无情还感受不深。于是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个人能长生不老吗?昨天已经过去,我们还能回到昨天吗?作者反复地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究竟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学生说,我们的童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到童年了。有的学生说,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每活一天,就从生命的日历上永远撕去了这一页。有的学生说,作者反复发问,不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还表达了不甘心虚度光阴的情感。通过讨论,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这种教学机智的运用,要求教师具有捕捉“焦点”话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若能及时捕捉住“焦点”话题,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教学机智的锤炼

教学机智并非与生俱来,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教师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生,勤于思考,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就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机智从哪里来?我们认为,教学机智只能从教师内心的土壤中生长出来,这块土壤是由文化底蕴、学识修养、精神修养等构成的。如果这是一块肥沃的土壤,教学机智就会茁壮生长;当然,如果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壤,教学机智就很难萌芽。教学机智也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我们教育智慧。那么,怎样让我们内心的土壤变得丰厚而肥沃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文字作为表达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其广阔与纤细、玄妙与确当,恐怕是其他形式,比如图像与音韵所比拟不了的。文字背后有广阔的空间,给思想留下了纵横驰骋的广袤的场域。”③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一位有33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堂观摩课。课上得很成功,听课的老师们都被这位教师高超的授课艺术迷住了,都忘了记笔记。课后,大家问这位教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这位教师回答:“对这堂课我准备了整个一生,可以说,对每堂课我都用整个一生来准备。但直接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十五分钟。”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意味着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博览群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机智,在三尺讲台前得心应手,课堂上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2.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有人说,经验加反思等于教师成长,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位教师工作了十年,也许积累了十年的经验,但如果他没有注意反思总结,就可能把一年的经验重复了十年。教育实践和教育情境具有生成性特点,所以无固定的模式和技能技巧可以套用,教师必须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感悟,对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情境作出自主判断和选择,这就是反思。教师在反思时,借助教育理论或他人的经验,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成败的心理原因,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策略进行多视觉、多层次的思索,对过去与现在的教学行为进行对照分析,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自己已有的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留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进不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成效,逐步积累,形成教学机智。

有人说,电影、戏剧是遗憾的艺术,其实,教学又何尝不是遗憾的艺术?教师必须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让反思与实践同行,随时把教学中的一孔之见、一思之得记录下来,把教学中的失误和疏漏记录下来,那么,教师的教学水平将会在不断纠正差错中得到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也会日趋成熟。

3.让师爱的情感充分涌流

师爱是教学机智产生的源泉。师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沔尊语),没有师爱就没有教学机智的产生。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这种高尚的情感是不可能在学府或书本中学到的,它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道德修养,具备这种职业修养的教师,把学生都看作一个个“正在成长的生命”,能感受到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光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感觉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乐趣,从而关注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们的心灵,和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许多教学机智的产生正是源自教师对学生这种真诚的爱。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那些特级教师每到一处都能很快和孩子们融合在一起?为什么他们能在学生不断变化的课堂上挥洒自如?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将自己教育成功的经验归结为“童心母爱”,值得我们深思和体会。④

教学机智犹如一个人的语感,它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课堂应变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机智是教师全部的思想、知识、阅历、智慧乃至人格的反映。充满教学机智的课堂教学,理应成为教师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注释

①②③肖川,张文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7,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