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8 22:3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原电池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笔者认为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笔者的思路是这样的,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能分析电池反应。
2.过程与方法: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来表现电池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三、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用水果电池引课(橙子电池)。
好奇,有一种想自己来试一试的想法,有同学主动上来感受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
用水果电池能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同时也让学生有一种对平常事物感兴趣的情绪,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分析水果电池的工作原理。
1、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2、有水果汁起到电解质作用,作为一部分导线使用。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聆听,想,对水果电池有自己的想法,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要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只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不行吗?还有的同学提出果汁起到导线的作用是不是太不实在了,我们并没有看到导线在哪儿,只看到一个水果而已;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相信是水果产生了电流,以为是教师做了什么手脚。
用水果电池引入电流后,自然就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里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联想到知识层面上,这是一个质的突破,也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打下了基础。
用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展开对学生的释疑过程。
1、分析锌与硫酸反应的过程与原理。
2、分析铜与锌用导线连起来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自己动手做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装置,并观察所看到的现象。
这里采用分组的形式:
每个小组有六名学生,组里两名学生将铜放到稀硫酸中并观察现象;两名学生将锌放到稀硫酸中并观察现象;两名学生做把铜与锌连到一起并用电流表测电流,观察现象。
此时,学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铜与锌连到一起就会在铜和锌上同时看到气泡;有的学生问到为什么单独锌在稀硫酸中反应要比与铜连在一起反应慢;还有的同学提问题:电流从哪来,又到哪去?还有的组把稀硫酸中自己加入了水,观察到电流强度减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浓度影响电流。进而提出问题:影响电流的因素是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使学生对原电池的装置有一定的了解,并能自己产生自己的想法,学生有很多想法是教师课前没有想到的,但都做了详细的解释,这里也让教师有了一个全新的感觉:自己想要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就得有足够的知识作为自己在学生面前释放自己的资本。
释疑后,对原电池的产生和发展做一个全面的介绍。
聆听,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情绪。
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出几道判断是否是原电池的习题让学生做教师活动。
动手做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出疑问:原电池的电子从哪里来?
分组讨论(还是刚才小组)。
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说是稀硫酸提供的;有的学生说是金属材料提供的,有的说是空气给的。
设计意图。
分析电子的来源:是锌提供了电子。
学生提出疑问,电子不能从溶液中走,而是要通过导线,导线在溶液中并没有连在一起,怎样形成了闭合回路呢?
学生对电子的来源做不同的猜测,能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的精神。
释疑: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起到了导线的作用。
马上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平常的溶液并没有电呵?
通过学生的自己的疑问,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释疑:溶液在没有外加电压的时候,离子做杂乱无章的运动,一旦有外加电压,离子就做定向运动。
马上学生就问:电压从哪儿来,并没有外加电源。
学生的思路跟得很紧,说明本节课是有效果的。
释疑:锌产生电子时,电子带负电,使得锌的电势降低,而此时铜表面没有变化,铜的电势高,这自然就形成了电势差,就是我们说的电压。
马上就有学生说:电子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所以就有了电流的产生。
提出问题:原电池是什么装置?
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说是产生电流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金属变成电子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化学反应中的电子体现出来的装置;还有的学生说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学生自己得出来的要比教师讲出来的好得多。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涉及到原电池?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得出来的结论是肯定的,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
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了原电池的定义,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释疑: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涉及到原电池,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可以涉及到原电池?
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是: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即是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学生产生疑问,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提出问题:用化学反应:Cu+AgNO3=Ag+Cu(NO3)2设计一个原电池。
学生自得设计,分组进行,(刚才的小组),学生设计得还可以,有个别同学对于选择电解质还有疑问,教师做了及时的指导。最后,各组都很好的完成了设计和组装的任务。气氛活跃。
学生自己能把问题解决了,达到了探究的效果,并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分析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自己总结:
1、两个能导电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为电极材料;
2、电解质溶液提供自由移动的离子;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受用的,能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
总结:学习了原电池,同学们能从自己的学习中得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今天的作业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原电池,同时请同学们查找相关资源,了解我国的能源分布和利用情况,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记录作业,整理笔记。
学生自己设计,能达到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并能自己自主探究和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给学生留下了课后探究的任务,能把课堂的知识进一步升华。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能加深对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篇2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探究式教学 研究性学习 实验教学 CAI
国家新化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新时期教师的知识观念及教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切实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到平时的化学教学之中:
一、坚持探究式教学
通过学习新课标,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1.探究式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探究式过程。探究式教学就是依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在探究式格局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索信息、自主学习等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如在讲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章节时,由于内容与生活贴近,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笔者就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共同收集资料,共同讨论,并且要上交“教案”。通过对“教案”的批阅,发现学生所写的“教案”不仅格式规范、重点突出,而且收集的资料也非常丰富和全面。最后,再请学生走上讲台,独立授课。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中,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权威,而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只有平等地参与学生讨论,随着学生的反应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使教师真正地从“台前”退到“幕后”变成“导演”。
3.轻松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扬、鼓励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成就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询问式的语气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立即给予肯定;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不批评而是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先肯定其正确的地方,再帮助他一起完善答案或让其他同学帮忙,这样能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而热烈。
二、研究性学习贯穿始终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探究,思索和建立知识体系的学习活动,是人们建立自身的认识事物和学习方法的主动的行为方式,是具有终身性的理念和策略。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
1.激发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巨大动力,也是创造发明的精神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惊奇,由此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导问、一题多解、“渐进式”的问题情景等,每一个小问题,无不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如在“原电池”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进行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如用导线将两金属片连接将会有何情况发生?”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随即追问:“任何证明电子在导线上通过?”讨论实验方案并实施。然后再问:“电子为什么从锌片流向铜片,铜片上为什么会有氢气?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两极上各发生什么变化?从能量转换角度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原电池的组成、原理和能量变化。可见,在教师的导问下,学生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创新能力。
2.强调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
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显得越来越重要。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故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小组或共同讨论的合作学习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增强,个性优化,而且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均衡发展,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形成一种科研氛围和竞争环境。
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观察能力属于动脑,动手能力属于动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教师可把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主要形式,因为在化学教学中用实验方法去探求知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上进行创新思维。
四、CAI应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界掀起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热潮。但多媒体应用与教学,也只是把多媒体技术简单地穿插到传统的教学中,把“口灌”变成“电灌”,没有起到为教学目的服务这一主要宗旨,而走入了“电灌”的误区。所以应当正确、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如“电子核外运动”的教学,内容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就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模拟电子的核外运动情况,使学生能很容易理解“电子离核越近,出现几率越大”的规律。再如“硫酸的工业制法”一节的教学,运用电脑技术把工业制法的三个主要流程通过动感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再配合激动人心的模拟燃烧音效,逼真再现燃烧时的“沸腾”现象、二氧化硫气体的动态流向、三氧化硫的形象吸收,使学生在脑海中深刻地记住整个工艺的过程,比在黑板上枯燥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见优秀的课件的合理使用,能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将化学中微观、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动态化,能使化学教学过程有更强的教育性、直观性和生动性。
综上所述,广大化学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领会新大纲的精神,大力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不能授之以鱼,而应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东西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环境;兴趣;情境;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营造融洽的师生氛围,优化教学环境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内心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很多事情也开始有自己的见解,正是由于这种独立人格的形成使得这个时期的学生很容易与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与老师之间产生距离,因为出去青春期的孩子们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可能会与同学攀比,也可能有些同学会有自卑或者嫉妒心理,这些都是极其正常的,做为教师,这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交流,注重合作,让学生配合好才能完成教学计划。做为一名化学教师,学习氛围一直是我注重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气氛可以带动学习热情,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同学之间才能团结合作,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氛围,学生总是对教师抱有抵抗态度,那么如何能学好知识呢。所以,对于化学这门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联系和促进作用,让学生愉快的参与到课堂中,积极动手操作,确保化学实验的开展,只有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间能团结合作,才能让学生对于化学学习更加有积极主动性,真正提升化学素养。
2 从有效备课人手
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化学,除了教师与学生要有良好融洽的关系以外,教师必须做到认真积极的备课,只有充分的备课,教师在课余做足工作,才有可能在课上带给学生全新的视听。当前教师的备课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抄袭教案,抄袭教案就是抄袭讲课思路,长此以往,何谈教学内容的创新呢?所以从备课入手就是从教案入手,要努力提高备课的效率和效果。
首先教师要树立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吸收效果决定课上的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关系着一堂课的结构层次、内容、方法等,也关系一堂课讲解的成功与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个性以及基础能力进行备课,要做到没有掌握的知识学习掌握,有基础的知识继续深入学习,达到由浅极深、由感性到理性的目的,在讲课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分析知识,有重点有层次,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弱点,在备课内容上除了教学内容的讲解,还要做好课与课之间的衔接,以及每节课的巩固练习等,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能动性,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
3 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获得认知
一堂课教的是否成功不在于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的多么精彩,只有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个精彩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只有亲自思考、亲自经历、亲自操作才能感受到化学课程的魅力,才能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也就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由老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再精彩也是失败的,只有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摸索,体会探索的快乐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印象。由此,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讲、去听、去写,再加上最后的谈论,才能有一堂生动深刻的化学课,让学生获得应有的认知。
4 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可以帮助一个人认真的完成一件事,让学生喜欢上化学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常教师在讲解化学中的相关术语和名词时,学生往往感觉非常的枯燥,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好。为何不设置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呢?于是在教学化学术语时,我改变照本宣科的做法,积极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由于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有时,化学教师也可以借助古诗词,让学生感受有趣的化学现象……这样一来,枯燥的化学术语变成了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形象。如教学“生物质资源”这个术语时,我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诗句,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农、林等植物、海产物(如海草)等。
5 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化学习
新课标的到来为我们日后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老话说“授人于鱼不如授之与渔。”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要将正确的学习方法教授给学生,而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公式和知识点,只有让学生发现了问题,再根据书本上的知识点的传授,学生才能牢固掌握。举个例子,在教授《原电池》这个问题时,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是先让学生提前通过网络查找关于电池的有关原理,然后了解电池有哪些类型,如何应用等问题,然后上课后让学生先去谈论自己的搜索成果,通过学生自己的课外了解,他们已经对电池有了初步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根据原理尝试做自己喜欢的电池,然后根据同学们自己做的电池,教师再去讲述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不是比一开始直接念课本上的定义要好理解的多呢?因此,尝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倡导个性化学习,才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6 借助信息技术,让化学课堂更生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带去了便利,在教学上我们也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由于高中的化学内容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一些现象都是同学们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单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力度是不够的,但是如果通过化学实验来验证化学现象,很多时候一些化学实验又不利于学生操作,比如CO2的毒性实验,我们都知道人们在充满CO2的环境里是不能呼吸的,所以这个实验就带有很大的危险性,教师都不建议做这样的实验,所以,这是借助信息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整个实验过程,不仅保证了课堂的安全性,同时又让学生能看到实验的过程和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化学课堂更加生动,。
终上所述,教师只有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习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努力在课堂中增强学生的认知,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辅助信息技术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的化学课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段纯友. 例谈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4:143-144.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有效课堂 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有效教学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美国学者鲍里奇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包括至关重要的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习成功率。我国学者叶澜教授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
有效课堂可以分为班有效、课有效、时有效。班有效,就是指教师能有效地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课有效,就是指教师能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活动,让课与课彼此连续并完整;时有效,就是指教师将这些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控制在每一课所规定的统一的单位时间内进行。有效课堂最主要的是高效性,使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学段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有效教学就是追求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想要进行有效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有效备课入手
1.把握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前提。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新课改后,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2.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明确一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计划在学习的前、中、后选取何种具体做法,使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最优化。备课还要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问题。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以便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
3.备课时还应注意备课的形式、内容应和实际相结合。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一人或查阅资料或借鉴现成教案。新的备课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上课特点而不同。尤其是关注备课中的信息采集,要求有比较大的教学信息量,信息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追寻学科前沿。“把最能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知识教给学生,把教学引入学科领域的前沿”。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效果,构筑高中教育优质工程。
三、合理安排课堂的时间,做到游刃有余
明确课堂每个环节要完成的目标,是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高效是关键。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精心设计、妥善处理每个环节,合理分配时间。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情况及时调整预案,不提无效问题,避免重复讲解。
四、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材料的不同,可得到的实验结果也不相同。如对实验现象进行现场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讲《原电池》一节时,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每组都有导线、电流表,分步探究使电流表发生偏转的条件。①菠萝、西红柿、桔子、铜—锌电极;②菠萝、西红柿、桔子、铜—铜电极;③稀硫酸、铜—锌电极;④稀硫酸、锌—锌电极;⑤稀硫酸、铁—铜电极;⑥氯化钠溶液、铁—铜电极;⑦氯化钠溶液、铁—石墨电极;⑧稀硫酸、镁—铝电极;⑨氢氧化钠溶液、镁—铝电极。在分步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清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闭合,再加氧化和还原”。
五、有效合理的提问
问题的设计及课堂提问的技巧很重要,有效合理的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问题的难度要适宜,具有思维价值;②问题要具体,表述要清晰、准确;③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回答,不要急于评判;④提问要兼顾各类学生;⑤对学生的回答必须作出评价。
另外,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巧妙设疑:①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设计问题;②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处设计问题;③在学生的思维受阻处设计问题;④在学生所遇疑难之处设计问题。
六、灵活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重视多媒体的运用
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及实物投影等,精心设计制作课件学具等,有效缩短学生理解的时间,给学生更直观的表象,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讲环境保护,我们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环境被破坏的图片,令人震撼,印象深刻,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除此之外,还要优化讲解,重视课堂讲授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倡导简洁、精炼、有效度的课堂讲授,研究课堂信息的交互性和有效传输。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篇5
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
著名科学家r·布里斯罗在他的经典著作《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把化学神圣地定义为“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苏教版新教材的编写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活动与探究”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享受发现的快乐;“交流与讨论”为学生提供了智慧展示的舞台;“拓展视野”“资料卡”让学生进一步领略化学的奇妙与魅力,激发学生潜能……新课程标准也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即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探究学习;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把科学探究的学习与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化学教学的三维课程目标,显然新的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预设教学要求的完成,视教学过程是教案展开的封闭性过程,不接受任何不属于“教案内容”以外的教学资源。教师备课时形成“标准思路”,一旦在教学中出现了与其相悖的“非标准思路”,教师常把学生的“非标准思路”视为“离经叛道”而给予强烈的否定,这无形中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和禁锢,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这样也就使课堂缺乏生气和乐趣。因此,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树立正确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把“课程传递和执行”的教学过程转变为“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把“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把关注“学科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关注“学生体验课程”的教学过程。
二、要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预设教案犹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成功的教案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没有预设,也就说不上生成。可以这样说,单纯的生成的课还比较少,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实验现象等精彩瞬间,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成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角度和问题作为生成的“题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课堂教学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三、要重视课堂预设,把握课堂生成
在化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照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1.弹性预设,给生成留下空间
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化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它不需要教师预设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对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来讲,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似乎要“粗”得多,但这为课堂实施的“细”留下了足够的弹性时空,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了余地。
案例1.对苏教版《化学1》(必修)中“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我只设计了相应的学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填写附表,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因为这虽然是新知识,但学生根据实验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附表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结论 ①金属钠浮在水面上 钠的密度比水小 ②钠熔化成小球 钠与水的反应放热,且钠 的熔点低 ③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声 有气体产生 ④滴酚酞的溶液变红 有碱生成
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填写,与我预设的基本一致,但对于结论的填写却五花八门,各有各的观点。比如:“根据钠浮在水面上不能得出钠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因为钠是在水面上高速运动,是不会沉下去的,这正如现在流行的极限运动——滑水,在动力快艇的拖曳下,滑水者在水面上是不会沉下去的。”“钠熔化成小球不能得出钠的熔点比较低的结论,只能得出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比如铁熔点很高,但铝热反应放出来的热量也能使铁粉变成铁水。”“嘶嘶声不仅仅是产生氢气的缘故,可能是红热的钠遇到水时所发出来的声音,就像家里炒菜时热锅遇上冷水一样。”……这样的一堂课上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考深度、思辨能力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即强调生成空间。弹性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
2.精心预设,建立生成点
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琢。生成不是盲目、被动的,不是信马由缰式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深入发掘、积极引导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演示一则实验、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教师真正的教学艺术,其睿智不是表现在知识“先知于学生”,而是表现在认识“落后于学生”。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形成思维的障碍,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探究发现、交流撞击,然后在课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加以利用。精心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沉着稳定、游刃有余、邂逅生成、演绎精彩,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质量。
[方案1]为了避免水中溶解氧气,应该用煮沸处理过的蒸馏水来现配naoh溶液和溶液。
[方案2]为了尽量避免空气中氧气对实验的影响,把溶液注入试管中后,立即注入一滴管的植物油,浮在液面上的植物油起到液封的作用。
[方案3]如图1或图2所示,利用医用针筒吸取(约占据其容积的三分之一)硫酸亚铁溶液(像人们有病打针时的情形那样,学生们都懂其中的道理——要尽量把空气排除),倒立针筒,慢慢吸入氢氧化钠溶液(两种溶液都用胶塞塞住),则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白色絮状的沉淀物由上而下产生,在半分钟内的现象基本保持一致(可直接得到白色絮状的沉淀物即为氢氧化亚铁)。
[方案4]如图3所示,在试管a中放入除去铁锈的铁钉,再加入稀硫酸,打开止水夹,将产生的氢气导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b的底部,待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将a中的溶液压入试管b中,在b试管中能观察到白色的沉淀。
课后,我们按照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果然制得了能保留较长时间的白色沉淀,这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大受鼓舞,兴趣大增。
3.调节预设,呵护生成情境
生成是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创造出新的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案例3.在苏教版《化学2》(必修)“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中,在学生完成课本第38页【实验1】到【实验4】,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表2-5之后,我安排flas模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因为锌通过导线将电子转移到铜片上,氢离子从铜片上得到电子产生氢气,所以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但不少学生却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实验中锌片在表面上也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呢?”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我先让学生讨论,并建议学生用纯锌再做这个实验。通过讨论—实验—再讨论,最终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没想到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也就在这节课上,有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在做以下实验(见图4)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时发现 b、c装置的电流表指针也发生偏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要下课了,我把这个问题布置为当天的作业……
图4 实验装置
篇6
1.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要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可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应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会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课堂的有效性
2.1好课有德。研究课堂教学,人们通常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层面上,关注的是教材的剪裁、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策略的应用和选择。其实解决好"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远比上述问题更为重要。这里的"有德"是指,关注学生学习的心情、态度、习惯,关注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合理评价,让他们会倾听、会观察、会欣赏、会尊重、会助人……
2.2好课有效。上你的课之前和你的课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当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匪浅。
2.3好课民主。民主不是学生说到哪里教师就跟到哪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教师的预设是有差距的,有时甚至是出乎预料的,学生随时会爆发出难以预料的问题和点子,这就要求教师抛开预设教案,从学生的动态变化中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活动促发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学论教",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主动学习的气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交往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在平等尊重的气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是课程的创设与开发。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均处在课程中,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他们共同参与积极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
4.将德育融入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所探讨的问题只能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考证。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掌握科学、献身科学的理念。实验教学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训练,它还是多功能教育的载体。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大多是通过实验而得出来的,在进行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教学中应当从实际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化学、用化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化学的意识大有裨益。如电解水实验,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这个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通常情况下,即使在加热条件下,水也是非常稳定的,只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所以"通电"是水分解的外部条件。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即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5.增补实验游戏,创设教学
《论语》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我增补了一些游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设教学。如讲"催化剂"时,做一个"方糖燃烧"的实验;讲燃烧条件时,做一个"遥控点火"的实验;讲干燥剂时,加一个"晴雨花"实验;讲氢氧化钠时,加一个肥皂制作实验。这些生动有趣的实验,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又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思维,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如为了让学生重视易燃物、易爆物在生活中的危险性,我加做了一个"粉笔响弹"的实验,我为学生提供了药品:红磷、氯酸钾、酒精、粉笔。以每五人一组,寻找药品质量比例,自制小炸弹。有的组酒精浓度过稀,实验失败。有的组药末加入过紧,封口过严,失败。有的学生害怕现象过于激烈,向地下摔响炮时,力量过轻,失败。有的组没等药品干透,或放置时间过长,失败。但实验后,同学们都以高昂的精神,活泼的语言,深刻的态度总结了这次实验,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7
一、充分利用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反馈,调节教师的教授活动
1、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案。教学中,通过提问,课堂讨论、实验、练习和观察学生的听课情绪等途径,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与掌握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进度,以求理想的教学效果。2、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质疑,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许多情况下是由于教师的教法选择不当造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回答与提问信息,并对此进行及时的、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如果属于教法问题,应及时地改进教法。如在“气体 摩尔体积”一节教学中,教师运用形象的语言讲解了“为什么在标准状况下,任何1摩尔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升?”但是学生对这一问题仍普遍存在疑惑。经分析是由于学生年龄影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这时,教师就应该选择较直观的教法,如用黑板图示“碘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间距离”,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启发他们正确解释这一问题。3、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修改后继课的教案和教法。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时间是教学效果的最佳具体反应,为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争取每堂课挤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内练习,以作为了解教学效果的“窗口”。课内练习较顺利完成,就果以适当提高课外作业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否则就降低作业的要求,必须时基本知识要求补充讲授,以便调整后继课教案,不使问题积累起来。
二、及时评定学生的反馈信息,促使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活动
即时反馈方式主要包括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外在表现的捕捉与反馈和形成性检测两种。(1)学生课堂反应的捕捉与反馈。学生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构成课堂教学重要的反馈信息,这种随机反馈信息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停留时间短暂。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以此反思、调控自身的教学。比如,当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很感兴趣、有所领悟进而产生共鸣时,往往表现出注意集中、目光有神、会心微笑等相应的情感反应。这时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情绪高涨,这说明教师的授课恰到好处,可按计划展开教学。然而当学生皱起眉头、目光迟疑,或情绪松懈、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都应对自己的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或变换教学方法、放慢教学节奏,或拓展加深、加快进度。(2)形成性检测。化学形成性检测是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课堂教学效果检测评价,其目的在于获得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便于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或调整教学设计,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化学课堂教学往往将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分成一个或若干个教学单元,在结束每个单元教学或整堂课之前,应运用适当的方法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各单元或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及时发现学生的认知缺陷,进行有效补救,强化教学效果。及时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动机。
三、加强学生间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当前,中学的课程设置和课表编排使各门功课的上课时间与课外作业时间脱节,这是学校教育永远也摆脱不了的客观现实。因此,教学中的延时方馈方式就会一直存在。延时反馈是学生在课后延迟一段时间才给予的反馈,当天或第二天给出的反馈就是作业,隔更长时间给出的反馈就是终结性测试,在作业和终结性测试之间还有与教学章节相适应的单元测试。在我僮的传统教学中,检查评定往往是单向反馈,即教师直接批改作业、实验报告、试卷,学生坐着等教师批给的结论和分数。学生不了解产生的错误的过程与根源。另外,会使一些中下等学生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这样就不利于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独立的按教师提出的目标,在老师指导下,发挥学生个体与班内同学相互间的交流评价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管理水平。例如在“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一节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将课堂练习碳酸钙和盐酸的反应离子方程式写作为:2H++CO32-=H2CO3时,教师不应只简单地告诉学生“这是错误的,正确的是……”而是引导学生在互相讨论评价中去认识产生错误的过程和根源。经过这种学生间的检查评价,学生很快知道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碳酸钙在水中属难电离物,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加强学生间学习结果交流评价的途径有:问题讨论、作业对改与自改等。但应该注意:一是学生间的检查评价,必须在教师控制指导下进行;二是不能用这种检查评价代替教师的检查评价。
篇8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一定要恰如其分。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有所依据,例如《氮和磷》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氮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引起氮族元素性质异同的原因;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初步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重要性质;使学生了解磷的性质和用途。②能力目标:通过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阅读、归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演绎和应用知识的能力。③情感目标:认识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关系,意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化学学习中的体现;巩固元素周期律的的知识,使学生能成功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解决化学问题,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学习处理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的关系,学会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方法;通过对固氮的意义、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等知识的学习,加强环保意识的培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理清教学思路
理清教学思路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课前一定要用足够的时间分析教材的编写、理清教学思路,做到逻辑要严密、过渡在自然。
每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因具体内容而定,例如学习《硫酸》一节课,我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一个通性(酸的通性),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一个重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并提出“教材中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对于酸的通性,可以在复习初中内容,用提问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完成;②对于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可以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由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课堂,是展示教师能力的大舞台,教师要以自己精湛的实验操作艺术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③对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来完成,以此为基础再提高到理论高度去分析和认识,从而使化学知识得到深化,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却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弱,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起着积极的引导、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使学生乐学、活学、易学、会学,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能积极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明确讲授思路
明确讲授思路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一定要理清课堂讲授思路。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例如我在教《原电池原理及应用》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先定池,后定极,再写电极反应式。”抓住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都有“授”的能力,能清晰而有条理的授课,但多数采取“填鸭式”的教学。从表面上看知识点传授到位,课堂内容丰富,教师也讲得非常精彩,但客观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缺少创造性。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学生是“主体”,主动积极地学习是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点出要点,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有时就要把自己降到学生的水平,要与学生共同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探索和自学能力,使教学效果提高。
五、巧设悬念诱兴趣
巧设悬念诱兴趣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多设、巧设悬念,通过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复习《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先吟于谦的《石灰吟》,使学生“倾听……惊奇……疑问”。然后再分析逐句分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只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巧设悬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第二册教案》
篇9
一、辅助教学之媒体、越简单越好
在教学中,对于媒体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每节45分钟的课,选择的媒体太多太复杂,花时太长,那么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媒体的选择,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应越简单越好。
讲《碳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将课本中“笔意”二字放大复印,上课时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引入新课。模型的展示,挂图及活动挂图的合理运用,均是一些简单,却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媒体。如有机化学中,运用甲烷、乙烯、乙炔的球棍模型来说明其分子结构及单、双、叁键的特点,分析其化学性质,既直观,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想象能力。
二、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媒体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任何模拟、说明、比喻、描述,都必须基于实验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三、利用录像实验辅助教学真实可信
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则拍成录像,于课堂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密度。如讲《CO的性质》时,我把家中的煤炉燃烧情况拍成录像用于上课。又如讲“碳还原二氧化碳”时,很多同学很难想象这个反应实验该怎样做。我经过多次试验之后,确定采用铁管作为木炭还原二氧化碳的反应器,然后把实验拍成2分钟的录像,这样把一个复杂、反应时间长的实验带到课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化学反应原理效果好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解释化学反应时,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又如:在做“Cu-Zn原电池”的演示实验的同时,通过动画模拟或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及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科学应用投影机,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众多的教学设备中,投影机有其独特的优点,因此,备受教师青睐,也是各校及教师使用频率较高的电教设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投影机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即投影片和投影实验。但在课堂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投影,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教材内容,首先应认真写好教案,将投影次序,提什么问题,讲解分析的内容都编定。还必须把握投影时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能恰当地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一)投影片的制作应抓住教材的重难点,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使用各种媒体的目的,都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投影片的制作要立足于科学、准确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设计每一张投影片时,要明确投影片要解决的问题。如介绍“电子云”时,学生对电子云模型中那么多的“点”很难理解,通过投影叠片使学生理解电子云模型的概念。而在介绍到“氯化氢制取装置中尾气吸收装置”如何防止水倒吸时,制作成推拉片,让学生形象地看到烧杯中液面的变化。在复习“烃的衍生物”时利用投影片比较各种官能团的特征,帮助学生比较烃的各类衍生物的性质。
(二)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篇10
一、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
即使是高中化学教学已经加入了新课改但是高中化学教师仍旧对知识及理论的讲授比较重视,对于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讲授是比较缺乏的,而学生在这样脱离实际的化学知识讲授当中,也必然不会对化学产生兴趣。
1.从教学内容上来讲,与学生生活和实际情况相脱离。
现在的高中教师当中还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人对学科知识过分的强调,尤其体现在对其完整性及严密性的重视上,而和化学联系的生活问题也只是在不得不提的情况下教师才会将其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样与生活相脱节的化学教学必然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及作用产生怀疑,也没有办法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教学方式上讲过分的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现在绝大部分的高中化学教师仍旧是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点在老教师当中是最为明显的,但是实际上化学教学要与实验器材、生活场景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效果,再加上课本当中所要求的大部分实验都是教师动手进行的,学生压根就没有动手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对新课改所要求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是不相匹配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都是遵循着教师的设计开展学习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这与新课改的要求和理念是相悖的。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
1.重难点内容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在高中化学教材当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所占的比例是较大的,同时这部分知识在高中化学当中也属于重难点内容,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知识点多、杂,学生学习、理解、记忆起来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再加上这部分知识点当中涉及到的生活联系、实验都是比较多的。而在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实践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注重引课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引课是否精彩是这节课进行是否顺利的迁移,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在备课的阶段就需要认真的查阅有关资料,重视罪行的科技成果,在教案当中就将所教授的内容和生活联系到一起。
(2)教学的内容上做到创新。教学的内容不能禁锢在教材当中,要将教材当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同时化学课堂当中还需要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教师每个知识点的导入都要注意科学化,要让学生对化学有着深刻的体验,让学生理解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生活化教学当中要不断的对学习方式进行优化。要改变原来学生被动接受化学知识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化学课堂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多思考、多动手,同时还需要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2.理论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理论知识在高中化学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化实践教学要注意下面几点内容:
(1)注重知识的讲授过程。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及乏味的, 所以教师在化学课上要将生活知识充分的利用起来,引课要契合生活,知识点的讲解要主要由浅入深。首先引课的内容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知识代内的讲解上要注意由浅到深的逐步推进。
(2)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做到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 所以学生参与到其中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组织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理解知识的最有效思路,提高掌握化学知识的效率。
(3)探究性实验在化学理论生活化教学实践当中的运用。我们知道化学理论知识是较为抽象、难理解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设置一定数量的探究性实验,然后让学生去自主思考,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最后所得的结论也可以进行讨论,这样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与教师枯燥的讲授相比较是非常有效的。
三、提高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措施及建议
1.教学过程要具有生活化。高中化学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所以在教学当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R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所以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当中,要将师生、学生互动及交流做为重点内容。教学的形式也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教师应该创设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将教学课堂创设的更为生活化,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
2.教学用具要具有生活化。高中化学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整个教学的开展应该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并且课堂当中所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是需要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的。那么高中化学教学用具不一定仅仅的拘泥在实验仪器、药品挂图等方面,可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寻找教学用具,例如我们在研究过滤的时候可以用泥水进行,我们在研究蒸发现象的时候可以用食盐水进行,可以使用橘子来进行原电池实验等。
3.教学内容要具有生活化。高中化学教学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教学内容就决定了高中化学教学要与现实及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新的高中化学教材与旧版相比较从内容上更为注重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课以及讨论也更为贴近生活,所以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等结合在一起,在当地的实际情况下,要增设与生活联系的教学内容,并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所遇到的简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