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10 08:5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月光曲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月光曲教案

篇1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板书设计:

月光曲情感旋律

愉快舒缓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 策略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背景

2001年7月,由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个概念。在此之前我国的教育历程中,我国语文界从未有过对综合性学习系统的研究。经过笔者的调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代表作品有黄辉霞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初探》、胡耘《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施研究》等,但是因为世界观的差异,文献综述的结果类目较多,但是从实施内容来看,其分类还是比较清晰,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分为教学目标策略、教学内容策略、教学过程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综合性学习存在的实施误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材的重要地位不可否认,在课程改革经历之后,教材就仅仅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为学生服务是第一位,但是,这样的改革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发生改变。无法用新理念去从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教师抱着根深蒂固的理念,把课本当成教学的主体,甚至把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当作课堂作业、学习规定来要求学生完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的知识点是教学的任务,这些知识点应适合于学生,而不是要求我们的去学生适应知识点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知识点,有的通过外显的形态表现出来,但是更多的知识点,是隐藏在一些现象之后的,像情感认知领域。情绪态度等。笔者以人教版的戏曲艺术赏析中的综合性学习为例,教师对这节课的内容设置问题如下:(1)享有“中国戏曲之父”的称号的人是谁? (2)所谓戏剧的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法? (3)戏曲环境中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这样的问题甚至真的表现出初中语文的综合性了么?我们不难产生这样的疑问。虽然这些教学环节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相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比如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阅读资料,小组单独或合作完成讨论、学生个人口头演讲等,但是这些教学活动不单单是语文可以用,其他的科目也一样进行。

2、目标设定不明确

由于综合性学习所追求的,是体验性目标的一种,所以这样的教学目标往往给人一个误解,就是学习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由于把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对立起来,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明确,容易模糊化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许多新颖而空洞的量化目标来规定学业目标,如学生感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多元学习等,学习目标的制定一旦被这些空疏的概念所占据,教学内容必然无序拼凑,教学过程将不好控制,学生的学习的成果评价就不好进行,这样得不到教学反馈。

笔者在讲授《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曾经试图引进音乐史的一些知识,试着制作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课前也让学生也在课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的介绍可谓丰富多彩,学生的辩论异彩纷呈,在小组分别讨论交流的主题就是月光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成就,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用于阅读的时间很少,课下我对学生的学习感悟进行记录,学生纷纷表示听的很兴奋,但是学习的东西确不知所云。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1、明确主题,纵向深入

人教版的语文教科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的设置在形式上采取单元主题的类型。单元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主题范围跟本单元的其他模块的主题范,作为围是同一系列的不同程度的表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探究主题时,一般可以采取围绕主题,纵向深入的角度挖掘。比如人教版初中的教材,学生开始大量接触古文,学生刚开始对此不仅提不起兴趣,对于这样的课业内容有一定的逆反情绪,认为身为现代人,学那么多的古文用处不大。掌握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后,笔者就充分利用我们当地的地方人文资源,主张他们利用周末到市民免费公园参观,让学生对当地的文化生活、历史沉淀的博大精深有个感性认识,结果显示,这种以学生身临其境,结合地方人文资源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更加能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故园文化的亲近之感。

2、开发课程,选用信息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施以来,在理论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一纲一本”的不利局面,倡导各级教育政府部门、教师都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设中来。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历史资源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都不相同,但是都可以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筛选可用信息后,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首先,调动师生已有的内在知识经验,开发课程资源并筛选有用信息。其次,教师依靠教科书、图书资料和大众传媒等外在知识积累,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内容服务。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这一课时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学习了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赏析了有关当地民俗的名段,例如《苏三起解》《女驸马》引起了学生对中国戏曲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了解了中国戏曲特有的文艺形式,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在之后的小组分组讨论中,进行了同组辩论,充分的利用了教学资源,开发了新的课程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反响。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于语文综合性的学习评价,教师应把评价的着重点放在综合性的学习过程过程上,评价标准的设定既要看综合性的确立是否有价值,学习内容设计是否具有可探究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要看课堂的实践活动是否做到所有同学都得到体验,以及在课程的活动中,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思路和方法的正确性,对不同的声音和打破常规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禹文萃.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篇3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动态生成 课堂实效

我们平时在听课时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会被学生的“节外生枝”而打乱,有的老师会顺势而导,借机发散学生的思维,把课堂推向;有的便会手忙脚乱,草草收场;有的则置之不理,返回自己的教学思路。其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情况很多,教师如果巧妙地利用就会使其成为动态的课堂生成。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开放、灵动的,焕发着鲜活的生命气息。教师必须以动态生成的观点认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一、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往往是以教案为依据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稍有“出格”表现,就会被立刻拉回到既定的教案上来。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在一个封闭的教学框架之中,活动受到制约,个性难以张扬,致使课堂上缺少探索的冲动和创造的激情。

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在与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兴趣,产生新的问题。这些生成目标实际上是一个指向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目标群,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并将此作为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如在教学《月光曲》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备课时,我的预想是让学生从“断断续续的琴声”中体会曲子的难弹,为下文的教学做好铺垫。但学生却不大在意“断断续续”,他们从“茅屋”与“琴声”中发现了问题,钢琴很贵,茅屋里的人怎么买得起这么昂贵的钢琴?他们不是很穷吗?这显然不是教参上所列的目标,但正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目标之一。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教学目标,结果学生不仅明白了兄妹俩对音乐的炽爱,还了解了德国民众对美的普遍追求。这样的教学,显然是学生所神往的。对学生而言,课堂上生成的目标是着眼于其自身内在需要的,这些动态生成的目标更具诱惑力,更具生命的张力,也更容易达到。

二、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

课程不是静态的文本,课本不是语文教学中固定的不容变更的唯一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资源包括静态的语文教学资源和动态的语文教学资源。对于静态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增删,作适当的“裁剪”,对教材进行二度设计,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出发,拓展拓深语文学习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对于动态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很好地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

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用了以答代问的手法。课上,学生根据预习、交流、讨论,基本了解了全诗的意思。这时,我发现同桌两个同学正在讲“悄悄话”。我刚想批评他们,又改变了主意,而是让他们其中一个人上来将刚才说的话再说一遍,全班同学根据这个同学说的话来猜另一个同学说的话。接着,我把学生引到课本上,让学生发现诗的后三句是“童子”答复诗人的话。学生根据这三句猜测诗人是如何问童子的。学生的答案可谓千奇百怪。其中,有一位学生竟说出了“师往何处去?”“师在山何处?”等妙句。教室里,你答,我问;你一言,我一语,个个读得津津有味,好不热闹。我站在讲台旁,听着这一句句颇有诗韵的“佳作”,我对自己说:“你能肯定他们当中就不会出现第二个李白吗?”

可见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以更宽更高的眼光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动态生成课程资源。

三、教学流程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老师预设得多么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蕴含了丰富的生成性。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因此,语文教学不应游离于教学情境之外,教师要摆脱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执行人的角色,真正赋予学生语文学习的自,和学生共同建构教学流程,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有这样一例:一位老师在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时,录音机里忽然传来了叽里呱啦的一串怪音——磁带被卡住了。大家都以为老师会花费时间摆弄录音机,或是自己范读,出乎意料的是老师没有这样做。她急中生智,神秘地说:“小朋友们,知道录音机为什么卡住磁带吗?”孩子们茫然地摇摇头。老师接着说:“那是因为录音机害羞了,它没有小朋友们读得好。你们有信心比录音机读得好吗?”“有!”孩子们兴趣大增,信心百倍。一堂课快要结束了,孩子们依然读得意犹未尽。

生成是美丽的,又是稍纵即逝而可遇不可求的。它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有拨乱反正的胆识,有取舍扬弃的智慧,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练就一身扬沙拣金的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这样具有动态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才具有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语文课堂也会因为有了生成而精彩纷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