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30 05:3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掌声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掌声教案

篇1

关键词:找孩子 反叛 沟通 表扬 量化分 互学小组

去年四月份的一个中午,我和往常一样在午休后匆匆赶到学校,准备开始下午的工作,上了教学楼,就碰到我班学生李强的妈妈急匆匆地来找孩子。

原来,李强中学放学回家后,他爸爸检查他的作业,看到作业错误连篇,写得乱七八糟,就大发雷霆,李强不但不认错,还和爸爸犟嘴,他爸爸就操起棍子打了他一顿,李强一气之下从家里跑了出来。他父母找了一中午了,直到现在还没找到孩子。

李强是我接这届四年级时分到我班的学生,这个学生十分调皮,作业爱偷懒,书写潦草,他的父母下岗后工作收入都不稳定,尤其是他爸爸脾气很坏,经常为李强犯错而大打出手。这次……唉,想到这儿我不禁更担心了。最后我们在XX厂的运动场找到了李强。

第二天一早,李强的父母把他亲自送到了学校。那天上午我和李强的父母进行了一次长谈,交流了对孩子的教育心得,告诉他们一定要尊重孩子,并让他们保证今后一定耐心教育孩子。

下午放学后,我把李强叫到办公室,并没有说昨天他逃学的事,而是告诉他,他上星期在值日时积极,按时到校扫地,而且主动承担最脏的活,大家都要求老师在班上表扬他,听了我的话他先是一愣,然后有些羞涩地低下了头,说:“其实也没啥。”我忙说:“你还挺谦虚。劳动积极肯干,还不图表扬,真是好孩子。”他瞪大眼睛说:“老师,你说我是好孩子。”我说:“是啊!”他眼里有了泪花,我又说:“好好努力吧!今天,我就要在班里公布‘班级日常量化分’评比标准,老师希望你能拿高分。”

以往的“日常量化分”评比标准,多以各方面表现突出为评分依据,这样要想得分就必须在某方面做得优秀才行。新的“日常量化分”评比标准向中等生、学障生倾斜,以学生每天的最基本行为做标准,每天学生按时交来作业,按时值日,上课无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就加标准分一分,反之则扣一分。

我宣布了量化评比标准后,发现了李强的变化。他的作业每天按时交来,值日更认真了,上课也不和别人说话了,一周以后他得到了一颗星。评比过后,我趁热打铁,在班会上号召同学们开展“我来帮帮你”的互学互助活动,组成互学小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我特意把李强安排在做事十分认真的张青她们组,并让张青每天向我汇报李强的情况,对于组长汇报他的情况,我也总在班上挑好的方面表扬。

渐渐地,李强变了。上学期李强无一次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他上课听讲专心,没有一次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学期末以量化第一的成绩荣获本班“红星少年”的称号。

对策:

家长双双下岗,生存压力大,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孩子又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使问题越堆越多,最终只会爆发。面对李强被父亲暴打,最终离家出走、逃学,这样的事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真诚和家长沟通,使家长走出教育子女的误区

教育学生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责任,而在家庭中,家长只有摆正心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不过分要求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而和李强家长的真诚沟通,教给他们和孩子正确沟通的方式,使他们走了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二、鼓励学生,发现其“闪光点”,使其树立信心,排除自卑心理

学障生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家长的训斥及打骂,进取上进的心理失去平衡,消极对待学习。我主动找李强谈话,并且不提他逃学的事,而是表扬其优点,使他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然后对他提出要求,激励其不甘落后。

三、针对学障生特点,改进班级管理办法

针对李强这类学障生,制定出他们稍做努力就能达到目标的“日常量化评分”标准,使他们在班级内有了受表扬、得奖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唤醒了自尊意识,使他们产生了要求进步的内动力。

四、在班级中创设互帮互助的良好班级氛围,使学障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学障生通常有被排除在群体之外的自卑感,总感到和班集体主流不能融合,通过在班级内组成互帮互助小组,而使学障生心理上产生回归感,感受到同学友爱之情的同时,也从心理上不再排斥班级对他的管理,以及同学、老师对他提出的要求,使他更快融入集体,健康成长。

点评:

篇2

近期,我市连续发生多起学生意外死亡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令人十分痛心;也给全市的学生安全教育与防范工作敲响了警钟。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保障措施和青少年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遏制学生安全事故多发势头,切实预防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要充分认识做好预防学生安全事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市各地影响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不少,不容忽视。特别是我市地处沿海,加之江河湖泊众多,每年中小学生因游泳、嬉水而引发的溺水死亡事故时有发生。同时,目前影响学生出行的交通安全隐患日益增多;在社会矛盾、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下,学生心理压力大,也容易诱发自伤自杀事故等等。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类学校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充分认识预防学生安全事故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防范学生安全事故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抓紧抓实,把工作做在前头,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

二、要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建立健全预防学生安全事故的防控体系

各级政府要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组织相关部门,立即行动,对本辖区内各类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抓好源头、落实责任、完善设施、严格执法,坚决遏制我市学生溺水事故、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一)要扎实做好夏季防范学生溺水事故工作。当前夏季已经来临,暑期也即将到来,学生安全事故特别是溺水事故进入危险期、易发期。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要认真分析本地区、本校特点,切实加强与有关部门、社区和家长的联系,组织和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生命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要建立健全各有关部门和学校、家长、学生参与、各负其责的防范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游泳活动的管理;要在江(河)边、湖边、水塘、未及时填平的矿坑、土坑等附近设立安全警示牌,在事故多发地安排游泳安全巡视员或义务监督管理员;要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山塘、水库、鱼塘、河道等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检查督查,对未成年人溺水死亡事故多发地区,要重点检查,落实整改措施,确保不留安全隐患;教育部门要广泛开展“三进”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干部进学校,学校进社区,教师进家庭),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学生与社区联系;要通过印发《告家长书》、家庭访问、家长会等形式,增强家长安全意识和监护责任意识;要联合共青团、少先队、社区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校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要认真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综治、*、安监、教育、文化、卫生、工商管理、城市执法等部门要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影响学生安全的各类隐患,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要坚持抓好学生交通安全工作。*交巡警部门要协助各级各类学校抓好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加强接送学生车辆管理,指派民警和交通协管员加强上学、放学时段学校门口和重要路口的交通疏导工作。加强渣土车、垃圾车的管理,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的交通管理,*和建设部门要对学校周边道路的交通设施进行清查,及时更新和补充交通安全设施,确保学生安全出行。

(四)要积极预防学生自伤自杀事故发生。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伤自杀现象。学生自伤自杀有各种复杂的原因,如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影响等。学校特别是高校要积极开展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积极疏导化解;对思想行为有异常的学生要落实心理干预,想方设法为学生排除压力,避免学生自伤自杀事故的发生。

三、要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组织各类学校认真开展一次预防溺水的安全教育专题教育活动,结合典型事例,通过家长会、班(队)会、板报墙报、专题报告等形式,切实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要加强管理,严明纪律,明确要求中小学生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教育学生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嬉水。要积极指导中小学生熟练掌握游泳的技巧和自救方法。有游泳设施的学校要延长向学生开放的时间,加强防护,满足中小学生游泳需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要根据未成年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教育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把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按照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全面推动安全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把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生命、文明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关注安全、珍爱生命。学校干部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对校园周边及学生中间发生的各种矛盾冲突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四、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学生安全的良好氛围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短信等工具,从正面加大对学生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教育广大学生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加强心理干预,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普及有关政策法规,把学生安全宣传工作送进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和家长的监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学生安全的良好氛围。

篇3

关键词:安全教育;健康;成长

一、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子女择校”,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一方净土,学校及周边秩序的好坏,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影响。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学校要主动紧密配合好当地的公安、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加强学校周边文化、娱乐等场所的管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要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运用教育、法律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校园保安的作用,做好门卫工作和外来人员的登记管理,坚决抵制社会不良思想和人员对学生的影响。

二、提高服务意识,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我们既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又担任着细致周到照顾学生的“保姆”角色,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琐事都由我们教师照顾。服务对象和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因此,我们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以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学生,永远把学生的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保护学生平安、健康成长,这既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做学生心目中最亲近的人,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和认可,使学生有心里话主动对老师说,有事不撒谎、不隐瞒。这样我们才可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做到防微杜渐,将可能出现的意外或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原因,他们普遍表现为自我约束力差,遇事不冷静,意气用事,安全意识较为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加之他们生活的圈子一般仅限于家庭和校园,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不够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往往较大。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学生死亡,这其中除了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约80%的非正常死亡,本来是可以通过预防和应急处理加以避免的。这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令我们心酸,更使我们为之震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悄然离去,凶手是谁?责任在谁?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绝对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一个没有安全责任意识的老师,绝对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强化其安全意识,保障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既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义务,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意识决定行动。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安全意识,让学生懂得各方面的安全知识,掌握自救自护的安全技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是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逐步让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要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二是要充分利用学校集会(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周末集合等)、板报、宣传栏、班(队)会等形式宣传、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及有关行为准则或法律法规,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法制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远离违法犯罪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如聘请专人开展 “法制教育专题讲座”“消防知识讲座”“交通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或举行“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三是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安全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抓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浓厚氛围。四是把公共安全教育融于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安全教育。

四、丰富学生情景体验,提高安全自护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我们难以预料的。一念之间,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研究表明,体验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途径。为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只有提高了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让学生自己去面对,自己去学会处理突发事故,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安全。

(一)定期组织师生参加安全演练和安全技能培训,使全体师生都能基本掌握紧急状态下撤离、疏散的方法、技巧和自救自护方法,从而形成技能,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如,定期举行举行防震、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演练前,要认真制定方案和预案,在组织开展师生疏散演练中,要求师生要按规定的疏散地、疏散路线、疏散时间和顺序,做到快速、有序、安全撤离危险地带,防止学生由于紧急疏散而发生踩踏事件。同时要现场指导、教会学生在发生地震或火灾时如何避险、自救逃生的方法。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事件情景丰富学生的自我保护体验。如,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扭伤、摔伤或因吃不卫生食品而出现肚子疼等小意外,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机会现场教给学生处理方法,在处理时鼓励同学间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共同体验自救、互救的过程;发现学生身带打火机或一些管制刀具之类等禁止的危险物品,我们可以抓住机会,以点带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危险性,养成自觉守纪的良好习惯。

篇4

一、教育档案中有什么内容

教育档案中的家庭社会背景包括父母的工作单位、职务、家庭成员、家庭收入等情况的介绍,注明父母是否在身边、父母教育态度等内容。在与众多家长交流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中职学生日常家庭教育管理以母亲为主的较多,这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父亲工作较忙或者是懒于管理,更有个别家长对孩子的学校教育丧失信心,认为教育过程仅是一个年龄成长过程,对孩子的规划多是毕业后怎么办,这些特殊情况在教育档案中要详细记录。当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配合时,要结合教育档案中的家庭社会背景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教育档案的分级管理与隐私保护

教育档案采用分级用户管理模式。班主任为最高权限用户,对学生用户、科任教师用户、其他学校管人员、家长用户等所有用户的信息可以查看、采集,并进行系统整理。学生对教师有关心理、言行等方面的负面评判、处理策略等内容是不可看的,对其他信息是可查看的,同时也被要求写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及想法,查看这些信息对其也是一种鞭策。科任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注意事项及班主任所作出的预警,并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事件。其他管理者只能查看基本信息、提示和记录其所处理的一些事情。通过分级用户管理模式保护了学生的一些个人隐私,同时要求所有用户不能泄露或者在教育管理学生时不得揭短。

三、如何调动教育档案参与者的热情

篇5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教育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首要条件。如何开展安全教育,不同的单位也有不同的做法,只有找到适应于本单位的方法,才是最好的途径。

一、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根据有关统计表明安全事故的发生,有80%以上是由于职工的安全意识不强,缺乏掌握相应的安全操作技能,在紧急情况下缺乏应急措施和自我保护能力所造成的,所以说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才是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证。

安全意识是指职工对安全生产问题的反映、思维、观念、态度等诸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包括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的了解和对有安全生产知识掌握,而这些方面的加强与学习和培训是分不开的,只有通过不断的、长期的学习和培训才能得到不断的增强和提高。

安全教育能够有效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因为现在的安全教育已更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宣传、教育、互动、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修养、改变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在意识上不断重视安全,扎根在心中,在行动上转变为主动自觉地按安全操作规范要求开展工作,即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要使职工达到这种安全修养境界,只有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才能不断得到实现。

二、注重职工素质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

职工的安全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要实现安全生产,在提高职工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的同时,还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可以从以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培训,既要“因岗施教”,不同岗位的职工所需的安全技能是不同的;还要“因人施教”,从事同一类工作的职工,因性别、年龄不同其安全技能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别。老职工有经验丰富、稳重老练的特点,但缺乏创新精神,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年轻职工精力充沛、思维敏锐、勇于创新,但是缺乏经验,因此对技能较强的老职工应多做一些创新意识的提醒,清除他们因自以为技术好而产生的经验主义;而对年轻职工则应更多地侧重于技术技能的培养,鼓励他们虚心学老职工的经验早日掌握较硬的技能。另一方面,培训职工应有连续性,应在工作、培训、再工作、再培训中得到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对工作单位工作的满意度,而职工对工作单位是否满意,又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合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通过培训提升职工的技术能力,也就不断使职工的意愿得到满足。

三、完善规章制度,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要保持安全生产局面的长期稳定,除了作为执行主体的人之外,作为执行客体的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理顺,增强制度的渗透力和约束力。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当前,习惯性违章造成事故的情况屡屡出现,这已经成为影响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职工执行意识的淡薄,缺乏对制度的敬畏。而另一方面,制度本身所存在的缺陷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从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入手,辩证地、系统地思考制度自身存在的不足,深刻分析和研究解决制度规定之间的衔接和互补,通过现场实际的考察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合理的管理办法,从而提高制度的约束力。

安全存在于生产的每个环节,制度制定必须做到严谨科学、具体细致。在制定制度前,要广泛征集意见,认真听取各方观点,并对与新的制度有横向联系的规定进行考察,增强制度的系统性。细化具体的操作环节,对“如何做、做到怎样”,提出明确的要求,对违反制度情况作出详尽的说明,增强制度的约束力。

篇6

关键词:学生成长档案;小班化教学;素质教育

一、小班化教学的概念

小班化教学一般是指班级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的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小班化教学,目的在于推行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美国教育专家有关论文指出,班级规模下降至30名以下时,学生能力普遍增强,成绩一般都会所提升,这一方面源于单个学生接受教师指导的时间增加,教师对学生学习成长、性格养成的影响力提升,另一方面也由于学生有了更多发言、讨论、展示自我、团结协作的机会,更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养成自信、开朗的良好性格。

小班化教学是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和更合理分配的结果,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有条件的地区正在积极尝试引进小班教学实验,不断提升小班化教学的比重,预计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前后,小班化教学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流。相对传统大班教育,小班化教学有其自身的要求,主要是构建民主和谐、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这也对教师专业水平、课程整合更新、评价体系转变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二、建立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档案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整理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学生个人基本信息、课业成绩和其他表现的,以学生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的文字、图像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记录,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成果集中体现。传统的学生档案管理,往往以学校为主,采取成人档案管理类似的流程,以表格填写为主要形式,内容仅限于学习成绩、教师评语等信息,信息偏于单薄,评价流于片面,难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期间的表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学校已普遍采用了内容更丰富、更具人性化的“个性化成长档案”,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参与,更全面地收集各类资料信息,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一个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充分凸现个性、展现自我,给自己的童年留下一个充实美好的记忆,充分实现记忆、教育、总结的效果,同时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情况提供全面翔实的第一手材料。

三、小班化教学环境下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的特点

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重在“个性”,促进成长。在基本形式的统一要求下,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个人成长经历,而这都离不开教师的充分参与。在传统大班环境下,教师需要面对大量的学生,难以对每一个学生个体予以充分关注;与此相反,小班化教学在这一点上具有天然优势。在总体教学任务不变的情况下,学生数量大幅减少,教师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去观察、指导每一个学生,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可以让学生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在个性化档案建立工作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参与明显增加,评价更客观、指导更具体、更具人性化、更有针对性,学生及家长的表现也会因之更活跃、更优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四、小班教学环境下个性化学生档案的实践

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最好自学生入学开始,作为学习生活的一项常规内容引入教学实践。学校(或学区)一般会有一定的形式要求,往往是框架性的意见,以纸质表格为主,内容较少,不够具体,能够留给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

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在形式(保存介质)上,采用实体档案与电子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内容丰富、信息完整、便于整理互动,并具备一定扩展升级性能。本着便于入手、节约资金的原则,实体档案由通用的“档案手册”为中心,配以个人记录本,记录孩子们日常所书、所画、所收集的各类物品,作为低年级学生个人记录的主要内容;电子档案借用常用通讯软件平台,以“个人空间”形式,保留孩子们的照片、视频,在教师和父母的辅助下完成,作为高年级的重要记录内容。两类资料相互配合,形成一份全方位、多角度的个性化档案。

档案系统的构架,根据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在传统学生档案的基础上,增加“班级档案”和“小组(队)”档案,形成班级―小组―个人的三级结构,充分体现中学生交流更充分、合作量更大的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品质。注意在三级档案中做好链接,做到相互联系、相互衔接而不重复、冗余。班级、小组级档案,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贡献素材,成为团队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形式。

在档案内容上,要注意统一的要求和自由的创意相结合,特别重视教师的参与和互动,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学生人数大幅减少,日常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相对减轻的环境下,教师应注意安排时间,参与指导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并建档留存,鼓励学生将目标、计划、总结、感悟以及生活中拈花一笑的时刻、蓦然回首的瞬间保留在个性化档案中,并留言鼓励和指导。在小班教学中,存在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以教师指引为主,通过学生表达叙述、教师反馈总结完成教学,二是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围绕个人目标开展学习;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第一种方式更为适合、更加高效。同样,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也应重视教师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互动,重视基本的教学目标任务,强化教师作用,以个性化档案中交流、评点的形式指引学生完成既定教育目标,因人而异地培养良好个性,避免“个性化”教育流于形式、为个性而个性等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小班化教学环境下,更有利于建立相对理想的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需要充分转变观念,建立“大档案”意识,采取合理引导措施,充分发挥教育参与者的主管能动性,以建档的形式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也给孩子们留下一份珍贵的童年回忆。

参考文献:

[1]陶青.小班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

[2]吴晓雯.创设自主和谐的小班化教学环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

[3]周旭初.建立数字化成长档案留下学生发展的足迹[J].网络教育,2009(03).

[4]张丽娟.有效小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8).

篇7

如何重新建立学生的自信并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我校自2008年开始试点在师范定向生中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载成长轨迹的管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要义就是:通过建立一份属于学生的真实、全方位、多视角的成长档案,旨在通过真实、全面的写照来约束学生、教育学生,促使其培养自律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

一、学生“成长档案”建立的实践探索

1.学生“成长档案”的内容体系及其管理要义

学生是生动、鲜活的个体,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无需也不可能包罗万象,但必须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利于回顾、反思、借鉴与教育。学生成长档案中记载着学生诸多“私密”的信息,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班主任、任课老师既是档案的生成者,也是使用者,使用主体比较复杂,所以加强其科学管理显得十分必要。

(1)学生成长档案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入学时生活照。②所在班级班徽和设计说明。③学期基本情况调查表。④学生自律承诺书。⑤学生个人阶段小结及发展规划。⑥个人学期发展规划。⑦期中小结。⑧期末总结。⑨学期测评情况(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科任老师测评)反馈。⑩见习活动记录和见习感悟。学生参加活动的优秀作品和获奖证书;考级考证合格证书复印件等等。

(2)学生成长档案常规管理的着力点。学生成长档案的常规管理主要包括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在建设方面要体现渐进性、运动性,在管理方面要体现严肃性、科学性。首先,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归档制度。学生成长档案一经建立,学校就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如严格档案的调阅利用制度,严格进行转出、转入登记,明确使用主体等等。其次,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必须做到及时收集和整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各不相同,形成的材料多且杂,在科学制定档案收集范围的基础上,档案管理者应保持与相关部门、教师、学生的联系,以便及时索取归档材料。再次,学生成长档案必须形成严密的管理组织、管理常规。考虑到学生成长档案的特殊性,日常资料收集、归档与保管由班主任老师负责,集中放置,按班级分橱分柜;年度学校组织职能部门进行一次核验,学生毕业时统一交学生部门集中管理。

2.学生成长档案生成的几个关键着眼点

如上所述,学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个体,其活动内容、范围、效度等也是千差万别,因此生成的基础材料也丰富多彩。从成长档案建设的宗旨和要求来说,真实、丰富、多样的档案资料对于教育的作用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生成长档案在基本内容体系确立的情况下,我们引导所有建档人员(班主任)本着对学生、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全程关注,加强积累,力求使成长档案既规范又富有个性。

第一,要求班主任抓住每个学生的“第一次”。学生进校之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第一次正式见面,班主任老师第一次可以近距离听到学生的声音,与学生的第一次面对面谈话,学生第一次写周记,学生第一次参加学校运动会等等。无数的第一次,构成了学生成长的初始亮点。因此我们要求班主任老师善于抓住学生成长当中的每个“第一次”,让其成长过程中最难忘的记忆保留下来。

第二,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设计未来。目标是方向,是成长动力。在学生成长档案中要求学生形成阶段性和全学程甚至于个人一生的规划,这些都是引领学生自我发展和检验其是否达成的主要依据。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正确评估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一个阶段的发展设定可行可达的目标。在阶段或周期结束时,组织学生“观照计划”,从而寻找差距,明确方向。

第三,要善于抓住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是其成长档案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迟到、旷课、不做卫生等情况,班主任老师要将由传统的“工作笔记”移植到于学生成长档案的建设之中。当然对于学生参加的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志愿活动等等,也要同样记录在案。因此,需要老师善做有心人,既不放过学生的错误表现,也不遗漏学生的闪光之处,将学生可褒可贬之处详细记录,使其成长档案丰满、充实。

第四,要善于抓住成长中的“关键阶段”。学生的日常表现是丰富多彩的,阶段性总结能将一段时间内各方面的表现汇聚到一起,如果把它们记录在案,当学生回首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体悟、惊喜。实际工作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作书面的自我评价。老师作为目击者和引导者,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简短的评述。家长可以查阅孩子的成长档案,学校还可引导他们把孩子在家庭中表现的材料纳入到学生档案中来,增强学生档案建设的开放性。

第五,毕业之际要善于运用成长档案。学生的成长档案在校期间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必须定期开放,甚至于“按需阅档”。像我们学校作为五年制的大专,学生的五年历程零零总总地都显示在学生的成长档案之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其接受全日制教育的终结。因此,在他们即将走上职场的关键时段,作为学校,让成长档案与学生进行一次集中、全面的展示与评点,同时通过恳谈会等形式,组织领导老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一些建议,这种教育效果必然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无论是档案本身还是教育效果学生都是毕生难忘的。

二、推行学生成长档案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思考

学生成长档案反映的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这些档案资料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极大的真实性。所以一方面它体现了教育管理手段的革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档案管理在学校教育改革中的独特运用。

第一,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生成长档案,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学生成长档案来自于各个方面,涉及面较广,除学生本人外,还关系到一些部门,如教务处、学工处等。内容较多,为使学生成长档案能够真实、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除学生日常表现外,其参加各项活动及学习能力等材料也在其中。因此,学生成长档案的形成,不仅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需要,也是学校内部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第二,突破学生成长档案使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增强互动性。学生成长档案作为记录学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各方面表现的凭证,然而纸质档案有时却会给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查阅带来不便。为了能使学生成长档案得到充分的利用,突破学生档案查阅使用的时间、空间限制。在制作纸质档案的同时,可以探求将成长档案电子化[1],并通过分配用户等保密措施,让与学生教育有关的人群能够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成长信息,从而推进学生成长档案建设、管理、使用的现代化。

第三,增强学生成长档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自身的关注观照度远胜于对他人他物的关注。因为学生成长档案是记载着学生个人的载体,因此学生对其本身的重视与关注是可想而知的。同时,还可以探索将学生成长档案中的“发展性(积极性)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三次加工,给其配以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合适的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生成成长启示录、成长纪事等新型媒体,将其到校园网上,并预留留言平台,让学生通过在线交流或是留言的方式与老师进行沟通,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互信,使学生能及时认知自己,反思自已,修正自己,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特别是半保留复制。

三、课时安排及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安排一个课时。教学顺序按“推测-实验证据-复制过程”

进行。

四、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一些人和动物亲子代相似的相片,让学生思考:生物亲子代之间是通过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的,那么亲代的遗传物质如何“多出一份”来传递给子代?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时间,以及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接下来设置问题:“请你设想一下DNA是用何种方式复制的?”教师介绍三种猜想“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弥散复制”,让学生积极讨论这三种复制方式的结果各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然后介绍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复制过程的推测,从而得出DNA

的半保留

复制过程。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充分利用课本的彩图来分析、学习科学家对DNA

复制过程所做的经典实验,再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个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也掌握一种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重带、中带、轻带表示的DNA分子的双链构成怎样的,在整个实验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细胞中提取出的DNA离心结果说明了什么。通过层层分析,学生不仅能够自已得出结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半保留复制。从而也得出了DNA复制的定义。

同位素示踪DNA分子复制若干代结果分析表

世代

DNA分子的特点

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的特点

分子总数

细胞中的DNA分子离心后在管中的位置

不同DNA分子数占全部DNA分子数之比

链总数

不同脱氧核苷酸链

占全部链之比

只含15N分子

含14N15N杂种分子

只含14N分子

含15N的链

含14N的链

1

全在下部

1

2

1

1

2

全在中部

1

4

1/2

1/2

2

4

1/2中,1/2上

1/2

1/2

8

1/4

3/4

3

8

1/4中,3/4上

1/4

3/4

16

1/8

7/8

n

2n

2/2n中,

1-2/2n上

2/2n

(或1/2n-1)

1-2/2n

2n+1

1/2n

1-1/2n

小结规律:

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共有DNA分子数=

2n

,其中含有原来DNA母链的分子数=2。

共有脱氧核苷酸总链数=

2n+1

,其中母链数=

2,子链数=

2n+1-2。若亲代DNA分子中含某种碱基数为m个,则复制n次,需游离的该种碱基数为m×(2n

﹣1

)个。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看图3-13。

教师播放多媒体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动态图解。学生观看后,结合课本中的内容介绍,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DNA复制的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5、什么是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哪两条是母链,哪两条是子链?哪两条做模板?

4、条件:①

模板: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多种酶。

5、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②碱基互补配对,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结合,盘绕螺旋成两个新的DNA分子。

6、精确复制的原因:①规则的双螺旋结构;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8、结果:一个DNA分子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通过以上分析,让学生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9、意义: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保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最后简单介绍知识的应用:目前DNA分子广泛应用于刑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如:DNA分子是亲子鉴定的主要证据之一。把案犯在现场留下的毛发、血等进行分析作为破案的证据,与DNA有关。

总结:DNA复制的方式、条件、过程、意义。

六、课堂练习

1、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的作用部位是(

B

A.腺嘌呤和鸟嘌呤之间的氢键

B.嘌呤和嘧啶之间的氢键

C.脱氧核糖与含氮碱基之间的化学键

D.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的化学键

2、(2007广东生物10)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

述,正确的是(

A

A、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

B、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四个DNA分子

C、DNA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开始DNA的复制

D、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3、下列关于DNA复制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D

①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②互补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③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④以解旋后的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⑤子链与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状结构。

A.①③④②⑤

B.①④②⑤③

C.①③⑤④②

D.③①④②⑤

4、假如某大肠杆菌只含14N的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只含15N的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现将只含15N的大肠杆菌再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那么,子二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为(B

A.(a+b)/2

B.(3a+b)/4

C.(2a+3b)/2

D.(a+3b)/4

a

d

a

b

c

d

复制

5、右图示DNA分子复制的片段,图中a、b、c、d表示各条脱氧核苷酸链。一般地说,下列各项错误的是(B)

A.b和c的碱基序列互补

B.a和c的碱基序列互补

C.a链中(A+T)/(G+C)的比值与b链中同项比值相同

D.a链中(A+T)/(G+C)的比值与c链中同项比值相同

七、板书设计

第3节DNA的复制

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沃森和克里克的假说

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的复制方式。

二、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据: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培养大肠杆菌的实验

三、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4、条件:①

模板: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多种酶。

5、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②碱基互补配对,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

6、精确复制的原因:①规则的双螺旋结构;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8、结果:一个DNA分子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9、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保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八、作业布置

篇9

【关键词】人力资本 收入分配 人均GDP 教育投入

一、安徽省各市教育投资现状

(一)财政性教育投资额

1994年安徽省政府用于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额为21.07亿元,2009年安徽省政府用于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额为323.79亿元,16年间增长了15.37倍,1994年安徽省GDP为1320.4亿元,2009年安徽省GDP为10052.9亿元,16年间增长了7.61倍,1994年安徽省GI/GDP的比重为1.60%,2009年安徽省GI/GDP的比重为3.22%,而美国、日本、英国三国的同类指标已分别达到了6.7%、5.4%、5.6%[2]。虽然从1994年至2009年以来,安徽省政府用于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额占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增加,但远低于《教育法》明确规定的4%的目标(见表1)。

(二)安徽省各市用于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

表2是安徽省各市用于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安徽省17个地区中,人均教育经费支出排在前四名的是铜陵市、马鞍山市、合肥市和芜湖市,其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750.87元、697.38元、611.56元、589.01元;人均教育经费支出排在后四名的是亳州市、阜阳市、蚌埠市、滁州市,其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287.94元、297.81元、373.88元、376.28元,最高人均教育经费与最低人均教育经费相差竟达2.61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生均教育经费在地区间的分配差异。

二、教育对安徽省地区收入增长差异影响的实证分析

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能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从而有利于增加居民的收入。接下来将从样本的分类、数据采集及指标选取、模型估计、结果分析四个方面来实证教育对安徽省地区收入增长差异的影响。

(一)样本的分类

在样本和数据的选取上,本文选择了安徽省的数据,并根据人均GDP的大小,将全省分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即发达地区为合肥市、芜湖市、铜陵市、马鞍山市、淮南市、淮北市、黄山市,欠发达地区为安庆市、池州市、巢湖市、蚌埠市、滁州市、宣城市、阜阳市、宿州市、六安市、亳州市。

(二)数据采集及指标选取

不同层次学历受教育人口,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受教育水平的高低。自安徽省逐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小学的入学率和小学入初中的升学率,全省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已经很小。而不同地区的大学生人数,由于存在跨省市招生,难以反映一个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因此,本文选择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口的比重作为计量分析的教育指标,一方面由于高中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另一方面基本不涉及跨省市招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教育投入和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接下来,本文将通过相关性分析及计量回归统计检验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引人“滞后变量”,即某年高中教育的人口的比重(%),对应三年后的人均GDP(万元)。其一由于当年接受教育并不能当年形成劳动力对GDP产生贡献;其二是高中学制为三年,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一般至少三年后才能成为劳动力。所以在数据的选取上,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口的比重(%)为1993~2006年的数据,人均GDP(万元)为1996~2009年的数据,具体的数据如下(见表3)。

(三)模型估计

三、结果的分析

从以上的三个模型可知,其判定系数(R2)分别为0.9291、0.9013、0.8741,模型拟合优度均较高;三个模型的t统计量值均通过了检验,即T检验亦显著,说明模型中的每个解释变量的单独影响都很显著;F值亦较大,模型对总体的近似程度较好,故模型通过了统计检验。

由系数估计值可知,安徽省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口的比重(X)与人均GDP(Y)均为正相关,其关系分别为全省、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口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单位%)所带动的人均GDP增加(单位万元)的大小分别为2.4352、6.1744、1.3686。其结果说明了增加各地区的高中教育人口所占比重,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提高人口的素质,这对于提高人均收入,改善居民的收入,缩小地区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边雅静,沈利生.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2).

[2]廖楚晖.政府教育支出效益的有限性分析及模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 (3).

[3]韩雪峰,于铭.教育对中国居民收入影响的计量分析[J].前沿,2009(5).

[4]李玲.我国教育经费支出效益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2).

[5]魏陆.我国财政资金义务教育支出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南财政研究,1998.

篇10

【关键词】 术麻黄 湿地松 混交林 降风效能

木麻黄(Casuaina equisetifolia)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区)营建海岸防护林的最重要树种之一。从上世纪5O年代末起,沿海地区陆续营造大面积木麻黄取得成功,并获得较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主要分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佛罗里达等6个州,由于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木材质量好,用途广泛等特点,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广为引种的外来树种。然而木麻黄多代连栽已产生种种弊端,如地力衰退,林分较早衰老,防护功能降低等。营建混交林不仅可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减少水土流失,还可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1996年1月我场对木麻黄老林进行改造,配置不同混交方法的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并以湿地松、木麻黄纯林作对照。2006年12月对各试验林的生长效果进行全面调查与防风效果观测,以筛选出最优的混置模式,为沿海地区混交林的营造和木麻黄二代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点选择在福建省平潭国有防护林场龙里工区12小班的木麻黄采伐迹地上,距离海边150~230m。林地土壤为风积沙土,肥力较低。位于北纬25°31′东经119°47′,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9℃,年平均降水量1167.4mm,全年七级以上大风日数为113d,年平均风速8.0m/s,为福建省强风区之一。

2 材料与方法

2.1 种植材料来源

本试验造林树种为木麻黄与湿地松两个树种,均为我场苗圃自己培育的1年生实生苗木。木麻黄为平潭县采集的木麻黄优势木种子;湿地松种子来自福建省闽侯南屿国有林场购买。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种处理、3次重复,共设置标准地15块,分别是木麻黄与湿地松3种混交:行间混交(2行木麻黄2行湿地松)、块状混交(10行木麻黄10行湿地松)、插花混交(湿地松80%、木麻黄20%)以及木麻黄和湿地松纯林共5个处理,每块标准地面积为0.1hm2(包括保护行)。整地挖穴规格为35cm×35cm×35cm,株行距2m×2m,种植时每穴下过磷酸钙150g作为基肥。

2.3 调查观测方法

2.3.1造林后每年对林分生长量进行观测。在设置固定标准地内进行林木每木检尺,观测的项目主要有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郁闭度等,并根据调查材料计算林分的平均胸径和树高,并采用标准木计算立木蓄积量。木麻黄材积公式为:V=0.000065504×D1.802326×H0.97707;湿地松材积公式为:V=0.00006234183×D1.8551497×H0.95682492;

2.3.2林分郁闭成林后,采用DEM6型风向风速仪,观测不同试验处理的林分离地面2m处的风速,并与空旷地风速作比较。通过计算林内风速下降百分比,即可测出不同试验处理的林分降风效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试验处理林木生长效果比较

构建混交林的成功与否,与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有密切关系。本试验中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两个树种的种间差异较大,木麻黄生长迅速,湿地松在行间混交中呈被挤压状态,尤其是靠近木麻黄的一行湿地松,其高、径生长量明显小于无被压的湿地松(见表1)。调查还发现,采用行间混交的湿地松有11.4%植株因得不到正常的光照而枯死;而插花混交也有8.95%、块状混交仅有1.52%湿地松植株枯死。从表1中还可看出, 不同混交方式配置的林分,其生长量存在很大差异,行间混交中的湿地松生长最小,比块状和插花混交的湿地松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小47.7%~41.5%和55.0%~50.0%;而3种混交林中的木麻黄平均树高与胸径生长量差异不大;5种处理的林分蓄积量差异较大,依次为木麻黄纯林>10木10松块状混交>2木2松行间混交>松插木混交>湿地松纯林,其林分蓄积量趋势很明显,随着木麻黄造林比例的加而有所加。

3.2混交林配置的群体结构分析

从试验林不同混置方式中的生长状况可以看出,建立三种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中,采用行间和插花方式混交,由于木麻黄生长迅速且树体高大,树冠扩展对边行相邻的湿地松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湿地松为阳性树种,被木麻黄长期遮挡未能获得充足的光照与生长空间,不少湿地松为了获得足够的光照而扭曲着“身子”寻找阳光,结果呈螺旋状生长。总之对湿地松的高、径以及蓄积量的生长影响极大,因此营建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不宜采取行间和插花混交方法;若要营建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应采用块状混置为佳。

3.3 不同林分类型降风效能与遭受强台风袭击分析

营建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其主要目标不仅是丰富沿海地带的造林树种,同时也是提高海岸带防护与用材两用林的木材产量。通过对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3种林分以及木麻黄与湿地松2种纯林在降低风速与遭受11级以上强台风袭击后的观测表明,5种林分由于营建的地点为沿海基干林带后沿,因此降低风速效果都比较好,均达到88%~98%,一般的常年风速危害甚微,不至于构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见表2)。

据有关气象资料统计表明,地处平潭海岛,每年发生11~12级的强台风,平均可达4~5次(包括正面登陆和过境台风),对岛内的防护林都会造成一定危害和经济损失。本试验建立的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遭受强台风袭击,10年平均仅有木麻黄5%~9%的植株断梢;而湿地松只在纯林中有9%的侧枝被折断,主梢不宜折断;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中的湿地松由于枝条较为柔软,可随风向摇摆,并有木麻黄的侧方“保护”,几乎没有造成危害,而各试验处理的降低风速效果依次为木麻黄纯林>块状混交>插花混交>行间混交>湿地松纯林(见表2)。

4 小结

4.1木麻黄与湿地松不同混置造林,试验采用行间、块状和插花3种混交方式。结果表明,行间与插花两种混交林中的湿地松呈被生长高大的木麻黄挤压状态;两个树种相接处的湿地松生长较差,行间混交林中的湿地松有11.4%植株因得不到正常的光照而枯死;插花混交中的湿地松也有8.95%,块状混交的湿地松仅有1.52%的植株枯死。所以试验表明,要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应采用块状混置效果较佳,可适当推广应用。

4.2通过3种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分以及两种纯林在降低风速和抗击11~12级台风的观测表明,5种林分由于建立的地点为沿海基干林带后沿,在降低风速效能均可以达到88%~98%,常年的风速不构成经济损失;每年在遭受台风袭击中,平均仅有木麻黄5%~9%的植株断梢;而湿地松只在纯林中有9%的侧枝被台风折断, 混交林中的湿地松由于有木麻黄的侧方保护,几乎没有造成太大危害。因此,沿海沙地发展湿地松用材林是有很大潜力的。

参考文献

[1]叶功富,徐俊森,等[J].木麻黄沿海防护林生长及其与立地因子的关系.防护林科技,1995(2):l0―13

[2]徐俊森.海岸带湿地松木麻黄混交林营造效果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8第25卷(2):28―32

[3] 陈小勇等.我国木麻黄林的衰退现象及其成因[J] .福建环境,1997,第14卷(5):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