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12 02:4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礼仪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礼仪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理解服饰美。理解服饰与塑造形象的关系,掌握服饰修饰的原则。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服饰礼仪的重要性,从而注重仪表,塑造良好的小学生形象。

教学重点 :掌握服饰修饰的途径与技巧 ,色彩搭配技巧

教学难点 :熟练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服饰的技巧。

一、 谈话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同学们当然也不例外。你看,我们身边又有哪个同学不是这样?每当穿上买的新衣服,心里总是美滋滋,走起路来也特别有神气。

作为小学生,你们正在求学的时期,又没有经济收入,穿戴方面不宜赶潮流、追时髦,只要衣着整洁,朴素大方即可。作为小学生,怎样打扮自己才算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小学生着装礼仪。

二.呈现新课。

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穿着舒适得体。 ⒈ 那同学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看看他们有

没有做到。

出示几位不同穿着的同学的图片,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中不恰当的地方。

三、巩固

小学生在课堂、集会、升旗仪式之上,符合礼仪的衣着应该是:

1、

要干净整齐,不能邋遢有异味;

2、

不能穿背心,更不能光膀子;

3、不能穿拖鞋,更不能打赤脚;

4、不能戴有色眼镜;

5、男女学生的红领巾要系正戴好,要脱帽,摘掉头巾,队徽、校徽应佩戴在上衣左上方;

6、衣服扣子要系好,不能敞胸露怀;

7、参加追悼会或祭奠革命烈士,要衣冠整齐,不能穿花花绿绿的衣服;

以上都是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衣着服饰方面的礼仪规范。小学生不能在学校穿背心,破损的红领巾更不能佩戴,这也是对红领巾的不尊重。小学生不能佩戴饰品、不能穿过短或暴露的衣服,这样打扮并不漂亮,也不符合小学生礼仪规范。

在节假日中,或在一些除星期一须穿校服外,其他时间可穿也可不穿校服的学校里,许多同学都喜欢穿上自己精心挑选的衣服,但此时一样要强调大方、整洁。女同学不可追求打扮得象成年女性一样艳丽,甚至花枝招展;男同学呢,要注意卫生,天天穿干净整齐的衣服,不必追求穿高级质料的服装。

小学生也要注意自己的头发打扮。一般来说,女同学的发式应以理短发、梳辫子为宜,不要留披肩发,更不可涂脂抹粉与画眉毛。男同学最好理学生头,不能留长头发。要保持小学生应有的活泼气息。鞋子、袜子要常换,鞋子要常擦,决不可让鞋子发出酸臭味儿。女同学要注意不宜穿中、高跟皮鞋,而应穿球鞋、布鞋或平跟鞋。

四、小结

同学们,爱美是一点儿也没错的,但人的打扮一定要得体,要适当,才显出美和可爱。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形象要求。小学生就象一朵朵刚刚开放的小花,天真活泼、纯洁无邪就是少年儿童最美丽的地方。如果我们一味学大人打扮得非常复杂、非常郑重,甚至花枝招展,珠光宝气,那只会弄巧成拙,反而把最美的本色弄丢了。

课堂礼仪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课堂礼仪,熟知课堂礼仪,改正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良习惯,争做一名课堂礼仪小先锋。

教学重难点:熟知课堂礼仪,掌握课堂礼仪,坚持课堂礼仪。

教学方法:视频演示法、观察发现法、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导入语:播下榜样的种子,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收获命运。作为学生,每天都在上课,课堂礼仪就是学生在上课期间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规范的课堂礼仪才能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那如何来规范我们的课堂礼仪呢?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作为学生的我们,需要规范课堂礼仪才能取得好成绩,希望今天我们这一堂“课堂礼仪”课能给大家一个有益的启示。

二、热身运动(7 分钟)

创设情境,引入本堂课的主题——“课堂礼仪”,

情境一:师生问好,一位学生迟到,站在门口喊报告,教师准许他进教室,回座位,这位学生开始准备课堂用具。

教师提问:××同学迟到了,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引入主题。教师总结: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炎黄子孙历来崇尚文明,注重礼仪。今天的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课堂礼仪”的问题。

三、上课片段(20 分钟)

1、情景剧一:上课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发言,A、B 学生把手觉得很高,C、D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举起右手。老师让 C 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但是 C 学生回答错误,因此遭到 A、B 等学生的嘲笑,老师很严厉的批评了 A、B 等学生,因此 A、B 等学生与老师顶撞。

2、针对不规范的课堂礼仪,全班展开讨论,对他们的课堂礼仪进行点评 。

3、规范的课堂礼仪(现场演示)

4、情景剧二:一节课 40 分钟,上课到中途时,有些学生的坐姿各种各样,有些学生的坐姿很标准。上课期间,做好笔记后应该是“背直,手平” 。

5、不规范的课堂礼仪,全班展开讨论,对他们的课堂礼仪进行点评。

6、规范的课堂礼仪(现场演示) 四、同桌互动、共同进步(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课堂礼仪的具体要求,那么我们班上谁可以做课堂礼仪小先锋呢?请你为你的同桌指出他的课堂礼仪的不足之处,并讨论、改正。

五、演演议议,归纳要点,全体学生演示。(5分钟) 课前两分钟,我们应该“##” ; “上课”时; 上课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 ; 上课除了动笔时,我们的眼神应该“##” ,坐姿应该“##” ; 下课时,我们应该“##”。

六、课堂小结:(1分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从自身礼仪着手,从自身的课堂礼仪着手, 规范自己的课堂礼仪,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个个能当“礼仪小先锋”,那时我们 的集体就是文明班集体了。我们要用行动说明一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集会礼仪

教学目标:

1、 学生知道在班级、团队、文体等集体活动中的礼仪知识与要求。

2、学生通过模拟场景,礼仪训练场等活动中的参与、讨论等形式,结合自身在集体中的体验和感受,进一步规范自己在集体活动时礼仪细节。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使同学们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学会理解,在公共场合讲究适当的礼仪,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加了解集体活动礼仪的重要性,这不仅能使集体活动顺利进行,更体现了小学生应有的文明素养。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每周一的课间们都要做什么?学生齐答“升国旗!”那升旗或者集会时我们大家都应该注意哪些礼仪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集会礼仪。

二、学生探究,

1、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集会基本礼仪的资料。

2、各组推选代表说说你知道的集会时的一些基本礼仪。

三、了解正确礼仪

(一)集会礼仪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但老师发现我们在集会时,还是有些不和谐的因素在里面,今天我们就认真在学习一下礼仪集会礼仪。

1.

提前几分钟列队入场,在集会中不应随便走动和发出响声,以示对会议和报告人、节目表演者的尊重。对精彩的报告、节目要不断报以掌声。开会应提前入场,按指定位置入座。

2.聚精会神听报告或看各种演出。讲话结束后礼貌鼓掌。不随便议论、讲话、大声喧哗、打闹,保持会场肃静。

3.保持会场卫生,不吃东西,不乱扔瓜果皮核,不吸烟,不随地吐痰、吐口香糖。

4.爱护公共设施不用脚蹬座椅,在前后移换座位时要沿中间过道绕行,不能跨越座椅。

5.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会场,先取得老师的同意才能离开。

同学们,接受奖状和奖品时,我们应当注意哪些礼仪?

1.向授奖人敬礼。 2.双手接过奖品。 3.再次向授奖行礼。 4.礼貌地向观众展示奖品。 5.颁奖完毕按指定路线归队(座)。

四、讨论

1.讨论为什么集会时要遵守这些基本礼仪?

2.出示集会遵守基本礼仪和不遵守基本礼仪相关图片,让学生辨析,并说明为什么。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真学习了集会礼仪,相信我们大家在今后的集会中会做好。

交往礼仪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交流有关学校交往活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校交往安全意识和学校交往礼仪意识。

2.促进学生自觉进行有益的学校交往活动,遵守学校交往礼仪,争做“学校交往礼仪之星”,共同创建和谐学校交往。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学校交往安全意识和学校交往礼仪意识,促进学生共同创建和谐学校交往。

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共同创建和谐学校交往。

一 、情境导入

1.渲染学校交往情境。 2.引发思考,组织交流。 3.情感共鸣,导入新课。

二、深入交流

1.谈身边故事,树立正确形象。

(1)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亮点

师:现在,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的学校交往,就有许许多多活动有秩序、文明礼让的好孩子。他们是校园学校交往的文明之星、礼仪之星。 下面,我想请大家说一说发生在学校交往的小故事,说说那些活动有序、文明礼让的好孩子在学校交往都是怎么做的?

(2)组织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身边实例,明确学校交往应做些什么,怎么去做。 如:

①同学间不要用“喂”、“哎”等称呼。

②进办公室要报告。

③不随便对别人品头论足。

④室内文明休息,不大声喧哗,不乱动他人物品。

⑤室外安全游戏,文明礼让,互帮互助。

⑥尊重他人劳动,保持校园卫生。

⑦和人交谈时要用礼貌用语。

2.联系实际,选择适度礼仪 (1)讲述礼仪现象 (2)讨论、交流

3.提高认识,商讨共创和谐学校交往。

共同商讨归纳共创和谐学校交往的措施,并促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措施,积极参与。如:

①学习学校交往活动礼仪、童谣。

②编写我班《学校交往礼仪常规》。

③做学校交往活动宣传报。

④开展学校交往安全知识竞赛、礼仪知识竞赛。

⑤晨检时,讲一讲新发生的学校交往礼仪故事。

⑥做“小小学校交往监督员”。

⑦评“学校交往礼仪之星”。

篇2

一 案例教学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获得那些固定的原则、规则。

第二,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正确看待别人及评价自己,树立理解和包容的意志,心平气和地与人合作,提高了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第三,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发表看法,这就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

二 选编案例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搜集、选择符合要求的典型案例。选用案例的第一步就是精选案例,案例的好坏优劣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实验效果的优劣。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所选案例要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需要。教师选择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或提高知识与技能,使案例分析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第二,案例要典型适用。一个好的案例不一定是适用的案例,只有适用的案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案例必须适合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超越学生的知识及能力范围;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学到某些知识和技能。

第三,选用模拟现实和贴近社会实际的案例,营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氛围。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有的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加工编写出来的,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描述的是完全真实的情况,案例的某些情节虽然可以虚构但其本质内容必须依据客观现实。

第四,案例叙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实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节及过程要交代清楚,尤其是企业所处的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环境,要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决策技能巧妙地结合起来。

三 分析案例

1.讨论案例,促进思维的扩建和创新

传统教学中比较关注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结果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最终限制了创造能力的形成。发散思维要求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训练,对此可以经常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2.分析交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大量思考性问题,培养质疑和批判精神,这是创造动机的具体表现。案例教学中所强调的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首先要求教师保留对问题的看法,让学生在完全自由的时空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的任务在于耐心聆听学生的发言,洞察他们思考的过程,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然后给予相应的质疑和引导,对得出的结论进行提炼概括。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会梳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学会质疑。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辨别。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层次和侧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3.评价方案

由教师进行总结或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论、评、议,让学生尝试总结辩论,进而明确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哪些具有独到之处,以及还存在哪些问题和改进的环节等。

四 案例教学的组织引导

1.明确教师的地位及转换角色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学与互学,课堂活动主要是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由主导地位转为辅助地位。教师是主持人,说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原则、学习程序、规范操作方法,维持教学秩序,控制发言顺序及学习进度,使学生集体讨论围绕主题进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也是总结者。对学生发言做必要总结、整理和归类,这要求教师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另外,教师也是启发者。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提问,推动学生思考,将问题引向纵深,一步步朝着解决的方向发展。

2.遵循案例教学规律和原则

主要有四个方面:(1)阅读案例,分析案例。由于课堂讨论的时间有限,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将案例发给学生,同时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让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阅读和思考。(2)小组讨论,提出方案。教师事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拟订方案,作出决策,达成共识,为各组展开辩论做好准备。(3)陈述发言,辩论交流。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推选出一名代表就小组的观点看法做小组发言,组内其他成员作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观点。其他小组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达到全班交流的目的,形成良好的案例教学氛围。(4)归纳总结,优化方案。各小组陈述后,教师应进行归纳总结,对本班最后形成的方案进行概括;对一些有答案的案例可将真实处理情况及结果告诉学生,但要重点说明理由及依据。如果没有答案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最好不要用肯定的语言,以便更好地选择并优化方案。

组织案例教学应遵循鼓励为主、集体参与、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案例要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与本节所讲授的内容密切相关,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非偶发性等关键特征。

篇3

关键词:概念;比的意义;生成;案例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37~40“人体的奥秘――比的意义”。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在探索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了解人体中有关比的奥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

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测量了自己身体各部分和长度,谁来说一说?

出示情境图,观察图你会发现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引导联系,分析比较。

(一)同类量的比

1.师: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臂长和腿长的关系呢?

生1:96-72。

师:这表示两个数量相减。

生2:96÷72。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这表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

生3:96∶72。

师:这个算式你学过吗?

师:我们发现两个数的关系,有相差的关系,也可以有几倍关系,像这样的关系,在教学上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叫做比(板书课题)。

臂长和腿长的比是72∶96,会不会说?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咱们一起说。

2.有谁能像这样说一说?

【评析】 数学老师在数学中不但要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数学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在引出比的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除法与比的关系的联系与比较。在进行数学语言培养方面,老师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先老师示范说,然后学生自己说,之后是学生互相说。

3.你还想比较哪两个数的关系?

4.师:刚才咱们用学的比来表示,这个比在数学上记作什么呢?

学生自己读书。

学生汇报:前项,后项。

师:怎么72在上一个比中是前项,到下一个比中就变成了后项了呢?

生1:前一个是臂长与腿长的比,而后一个是腿长和臂长的比。

生2:如果倒过来的话,意义就相反了。

【评析】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次读书,对比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同时学习了新的知识。老师充分的信任学生,通过指导学生读书,培养了学生认真读,细分析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是受用的。

5.师:什么是比呢?

生1:比就是比较。

生2:和分数有关系。

生3:和记分有关系。

师评价:我们先一放,一会再解决。

生4:比号就像除号。

师评价:嗯,和除法有关系。

(二)不同类的量的比

1.出示:(1)班男生20人,女生19人。

(2)赵凡3分钟走330米。

2.师:你认为哪一组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

如果能表示,就写下这个比,再想一想你写的比是谁和谁的,比出来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板书。

师:第1个,可以看作是同类的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第2个,确实单位不一样,尽管是两个不同的量,但存在一种除法关系,到底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

两个不同类的量的比可以得到一个新的量――速度。

【评析】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师:说一说什么是比呀?

生1:除法就是比。

生2:可以列除法算式的,就可以用比。

师:我们看书,看书上的标准的话是怎么说的?

生1:两个数和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生2:两个同类的量,得到的是谁是谁的几倍。

两个不同类的量,得到的是一个新的量。

生3:比值就是前项除以后项。

【评析】 信息梳理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分析比的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联系以前的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引领学生,将信息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进而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建构、生成。

(三)整理知识,回归生活

1.这是一个安利洗涤剂的瓶子,看到这些刻度,你想到了什么?

生1:1∶1就是1份原液,1份水。

1∶2……

还有谁能再举几个生活中的比的知识?我们身边无处没有比。同学们也举了许多例子,比的作用也很大。(师拿学生举的例子加以说明。)

【评析】 比的知识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是没有关注过的领域,老师找出了“安利瓶”这一充分体现比的知识的“学具”,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

2.介绍黄金分割的知识。(师出示一些图案和画面加以说明)

3.篮球比赛中,中国和立陶宛80∶79,这是不是比?为什么?

你学到了什么?

篇4

【关键词】地理;案例;教学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换言之,案例教学是以地理结论的获取过程为主要目标,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实践反思等活动,来感悟地理结论的研究学习过程。它不但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过程的学法指导,还关注学生学习、掌握和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引导。对课堂教学本身而言,案例教学是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

现代高中生,求知欲极强,思维能力也发展到一定程度。基于现行地理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正确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和 “三维”目标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汲取现实生活中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带学生进入预设的或特定事件的“现场” (课堂),并通过角色感受,分析案例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十分必要;更有利于学生今后能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再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二、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

1.案例教学的实践性

人的认识和感知过程,是从对具体地理事物的认知、理解,从而抽象到概念,再到理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案例或素材,大多来源于课程以外,部分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一些特别典型的案例,不仅来自于学生对周围地理事物的留心观察、搜集和整理,也来源于教师、家长,有的甚至来自于社会环境,所谓“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到处存在。

2.案例教学的多元性

一方面,出自于学生的案例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和“原生态”的;另一方面,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学法指导者、设计者,教师课前同样担负案例素材的发现者、探索者任务。这必定决定了案例素材的多元性。

3.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来自于学生的大多数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并未加以详细整理归纳。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对众多“原生态”的案例素材的互动讨论,明晰了认知,并在指向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最终达成共识。因此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

4.案例教学的延伸性

首先,课堂教学局限于40多分钟,而且教学活动中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势必导致案例教学向课堂外延伸;第二,对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的巩固,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课后的思辩、作业反馈等,也必须在课外进一步扩展,促进了案例教学的拓展。再者,在收集并获取大量信息,以及归纳整理上,师生同样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功能

1.能在具体情景下教学,体现设置情景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些(指情景素材)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这种“亲身接触”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来源于多渠道多途径的情景素材,大多数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是学生在特定情景下感悟到和探究到的。也是学生在实践中接触而来的,并未能被关注或强化过的知识。当然就“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知识了。

2.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能在教学中激活课堂

信息源与信息展示的手段较多元化,能强化和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首先,教师或学生自我展示的无论是素材或是案例,内容包括不仅了文字、图形、表格、数据、声音、影像等形式多种的材料,也可以是文章、统计图表、场景照片、即时录像等等。第二,信息可能来自家长、教师、学生,也可能来自社会其它人员及团体,还可能来自文学作品、网络、报刊杂志,还有观察记录、采访纪实等等,不仅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阅读、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而且课外也不例外。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按设计者――教师预设的问题去提取、消化和处理有效成份,并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将有用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知识。

四、案例教学的一般教学程序

教学中获取新知识的一般程序:①出示或展示师生事先准备好的情景或背景资料;②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感知情景或背景,来获取有用的信息;③由学生质疑或者教师提出问题;④课堂上师生、生生进行探讨获得初步意见或结果;⑤在师生“去伪存真、”的有效前提之下,形成一个或几个共识。

举例如下:

(1)出示或展示师生事先准备好的情景或背景资料。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由学生出示或教师展示课前收集整理选择的案例。可简要分为几个不步:发放给学生“学案”;教师运用媒体显示案例;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描述案例;分配角色,由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2)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感知情景或背景。在学生已融入案例情境时,先由教师及时设疑,要求学生剖析解惑。设疑后教师巡回检查,基本了解学生自主探究,而后个别指导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思路,关注学生把握审题等等。

(3)由学生质疑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分析、探究,获得一定个人见解后,教师随即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记录于“学案”相关位置,随后让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4)课堂上师生、生生进行探讨获得初步意见或结果。在小组总结发言与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调控,再次组织小组延续与深入的讨论,以解决有争议的或矛盾的问题。随后把以上问题梳理出,由教师记录在案,之后教师有针对性的总结评价与提示,或布置由学生在课后另找时间和机会进行再探究。

(5)在师生“去伪存真、”的有效前提之下,形成一个或几个共识。这个阶段是在教师的总结评价后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情感已得到升华,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了调整与完善。不难想象,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五、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

(1)一例式:就是指一个知识要点由一组材料问题背景。该方式适用于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例如,鲁教版必修Ⅲ中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知识,教材的编写就是“以黄土高原为例”;“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教材的编写就是“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2)多例式:就是指一个知识点由多组相近或相似材料作问题背景。该方式适用于揭示地理规律方面的教学。例如:鲁教版必修Ⅲ 中“区域的开放性”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城、乡经济差异”、“长江上中下流域的区位优势”、“经济全球化”等材料作为情景。

(3)多案式:就是指多个知识点由一组材料作背景。该方式比较适用于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地理知识的教学。

(4)对比式:就是指一个或多个知识点由两组对立的材料做背景。该方式适用于对立的、具有可比性的较要素地理知识的教学。例如,鲁教版必修Ⅲ“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除了就使用教材中提供的“日本和英国差异”外,还可以选用 “东、中、西部三在经济地带的差异”作为素材案例。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及其背景下的“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践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篇5

案例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不但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过程的学法指导,还关注学生学习、掌握和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引导。对课堂教学本身而言,案例教学是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

基于现行地理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正确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汲取现实生活中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带学生进入预设的或特定事件的“现场”(课堂),并通过角色感受,分析案例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十分必要,更有利于学生今后能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再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二、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

1.案例教学的实践性

人的认识和感知过程是从对具体地理事物的认知、理解,从而抽象到概念,再到理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案例或素材,大多来源于课程以外,部分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一些特别典型的案例,不仅来自于学生对周围地理事物的留心观察、搜集和整理,也来源于教师、家长,有的甚至来自于社会环境,所谓“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到处存在。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体会、感受和实践选取作为教学案例,既生动、具体又鲜活,它通过教师的合理组织与科学调控,可使学生在案例的认知过程中,深入地体会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地理理论的实践性。

2.案例教学的多元性

一方面,出自于学生的案例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和“原生态”的;另一方面,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学法指导者、设计者,教师课前同样担负案例素材的发现者、探索者任务。这必定决定了案例素材的多元性。

3.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来自于学生的大多数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并未加以详细整理归纳。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对众多“原生态”的案例素材的互动讨论,明晰了认知,并在指向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最终达成共识。因此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

4.案例教学的延伸性

首先,课堂教学局限于40多分钟,而且教学活动中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势必导致案例教学向课堂外延伸;第二,对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的巩固,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课后的思辩、作业反馈等,也必须在课外进一步扩展,促进了案例教学的拓展。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功能

1.能在具体情景下教学,体现设置情景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些(指情景素材)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这种“亲身接触”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来源于多渠道多途径的情景素材,大多数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是学生在特定情景下感悟到和探究到的。

2.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能在教学中激活课堂

信息源与信息展示的手段较多元化,能强化和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首先,教师或学生自我展示的无论是素材或是案例,内容包括不仅了文字、图形、表格、数据、声音、影像等形式多种的材料,也可以是文章、统计图表、场景照片、即时录像等。第二,信息可能来自家长、教师、学生,也可能来自社会其他人员等。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按设计者――教师预设的问题去提取、消化和处理有效成份,并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将有用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知识。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直接的感官活动,带着好奇与问题,在思索中进行观察判断、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最后,通过诸多内、外在心理活动。

四、案例教学的一般教学程序

教学中获取新知识的一般程序:

1.出示或展示师生事先准备好的情景或背景资料(引导阅读与感知)

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由学生出示或教师展示课前收集整理选择的案例。可简要分为几个步骤:发放给学生“学案”;教师运用媒体显示案例;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描述案例;分配角色,由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2.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感知情景或背景(自主探究)

在学生已融入案例情境时,先由教师及时设疑,要求学生剖析解惑。设疑后教师巡回检查,基本了解学生自主探究,而后个别指导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思路,关注学生把握审题等。

3.由学生质疑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合作学习)

在学生分析、探究,获得一定个人见解后,教师随即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记录于“学案”相关位置,随后让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4.课堂上师生、生生进行探讨获得初步意见或结果(交流互补)

在小组总结发言与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调控,再次组织小组延续与深入的讨论,以解决有争议的或矛盾的问题。随后把以上问题梳理出来,由教师记录在案,之后教师有针对性的总结评价与提示,或布置由学生在课后另找时间和机会进行再探究。

5.在师生“去伪存真、”的有效前提之下,形成一个或几个共识(总结)

篇6

【关键词】方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2.掌握移项的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体会等式变形中蕴含的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确定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形如ax+b=cx+d的方程,利用移项与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确定相等关系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正确地进行移项并解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师生互动:学生审题之后,教师提出问题:

(1)题中含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2)应怎样设未知数,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列方程的依据呢?

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学生自主分析相等关系,师生共同确定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相等的数量。

本题中除班级人数x外,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它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

每人分3本,共分出3 x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有(3x+20)本;

每人分4本,共分出4x本,减去缺少的25本,这批书共有(4x-25)本。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的两个式子应相等,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得方程。3x+20=4x-25。

设计理念:以学生身边熟悉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根据学生情况,逐步放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合作,探究方法

问题2方程3x+20=4x-25与前面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师生互动:教师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回答: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而上一节课中的方程中含x的项在等号的一侧,常数项在等号的另一侧。

设计理念: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渗透化归的思想。

问题2怎样才能将它转化为x=a(常数)的形式呢?

师生互动:学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利用等式的性质1,得:

3x- 4x = -25-20

教师说明:上面方程的变形,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20移到右边,把右边的4x变为-4x移到左边。这种变形相当于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的思考,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认识“移项”变形,得出移项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移项的原理。

师生互动:教师规范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3x+20= 4x-25

解:移项,得

3x- 4x = -25-20

合关同类项,得

- x = - 45

系数化为1。

x = 45

设计理念:教师通过书写解方程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规范性。

问题4移项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互动:学生思考后得出:移项的依据为等式的性质1。

设计理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移项法则是由于解方程的需要而产生的,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法则。

问题5

以上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师生互动: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整理:通过移项,可以简化方程,使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的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设计理念:结合解方程的过程,让学生思考移项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思想。

教师:解方程时经常要“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早在一千多年前,数学家阿尔一花拉子米就已经对“合并同类项”和“移项”非常重视了。

设计理念:回答教科书本节最初的问题,让学生重视移项的作用,同时感受数学知识悠久的历史。

3.例题示范:巩固新知

例3解方程:(1)3x+7=32-2x; (2)x-3= 3/2x+1

师生互动:学生口述解题,教师板书规范思路、格式。

设计理念:进一步巩固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的方法。

4.基础训练,巩固应用

练习解下列方程:

(1)6x-7=4x-5 ; (2)1/2x-6 = 3/4x

设计理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新知识,加深对化归思想的理解。

5.小结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起到什么用用?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解ax+b=cx+d型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4)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使学生对列方程和解方程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7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一滴水,可以滋润一棵小草。

一滴水,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保护水资源的道理人人都不陌生,但真正落实到实际行为上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一滴水说起》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聪明的消费者》的第四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珍惜和节约资源,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本课从日常生活中的用水说起,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缺水的感受,体会水资源的重要性。紧接着呈现一系列数据、图表和案例说明我国的水危机,激起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忧患意识。然后通过对自家用水的调查,揭示出我国水资源浪费的惊人现状,进而顺理成章地提出“节约用水”的号召,倡导学生投入建立节水型社会的行动中去。

以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片断――认识水资源及水危机

导语:我们的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那是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覆盖着海洋。是不是说明地球上的水很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

师:(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图片)你知道地球上的蓝色部分代表什么吗?

生:代表水。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地球上的水很多。

师:那么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呢?老师告诉你们,地球有70%左右被水覆盖着。地球上的水的确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海水,海水能直接喝吗?

生:不能,因为海水是咸的。

师:咸水不能喝,我们能用的只有淡水资源。(边讲解边出示数字)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却只有3%,其中一部分是冰封在两极的冰川水和深层地下水,那是需要开采和加工的,不能直接利用。剩下的可以直接利用的江河湖泊、浅层地表水等只有0.3%。

老师来打个比方,把这个杯子比作是地球,地球上的水相当于这一杯,其中的淡水相当于一勺,而在这一勺中,我们人类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其中的一滴,而在这一滴当中还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你现在还觉得地球上的水多吗?

生(连连摇头):地球上可供使用的淡水资源真的很少。

师:我们中国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图片,简介统计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比这两幅图,思考一下,你们知道了什么?独立思考之后,再将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生(小组交流):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在我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

师:正是因为水资源少,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课件出示贫困山区、西部地区缺水资料)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一个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一幅幅难以想象的画面,这些都告诉我们:水资源的缺乏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

生: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简析:整个教学过程是想方设法来拨动学生心弦的过程。无论是欲擒故纵的导入,还是回归生活的发现,尤其是让学生从大量资料中了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都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震撼。而通过资料归纳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触及心灵的过程。这样,学生是在用心来感受水之珍贵,进而对浪费水的行为和现象感到愤慨,真正意识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课堂上的预设达到了目的,也有了新的生成。】

教后反思:

这一教学片断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精神。

一、平等与交往中生成感悟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回归儿童生活,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用心体验与实践,在师生平等交往中生成与感悟,才能大大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在教学中努力营造这种开放的环境,在生活课堂中和学生共同感知、共同探索。

二、回归儿童的生活进行有效的教学

教学要回归儿童的生活,从其最终目标上说,是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让学生将课堂中习得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改进、提高和发展自己的生活。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应抓住重难点着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学生已有的素材,制作大量优秀课件,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水是生命之源,同时通过水资源的现状和缺水地区图片来对学生的视角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效果,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8

关键词:高校 教学档案 管理

近年来,随着教学形式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档案的种类不断增加,档案内容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从而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也应按照高校教学规律的要求,实现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一些高校的教学和教辅人员,对教学档案工作缺乏充分认识,甚至于对教学档案的归档持抵触态度。有些人认为,教学科研成果是他们自己心血的结晶,自我保存得相当好,没必要归档;有的教师认为,材料放在自己手中,用起来方便等。有些院(系)在期中教学质量检查中,不按照教务处要求整理材料,造成了教学档案收集不够齐全完整,归档材料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档案的建设和利用效率,从而也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应严格按照其基本原则,进行科学分类集中统一管理。近年来,随着国家《档案法》、《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办法》等一系列档案法规的出台,各高校的档案法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目前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来看,很多高校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尤其是基层教学档案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有些高校没有建立规范的部门立卷制度;有些高校各基层部门没有指定专人负责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有些高校频繁更换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等。

(三)档案工作队伍不稳定

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一支比较稳定且业务能力较强的专、兼职档案工作队伍。教学档案产生于教学及教学管理部门,需要有既懂档案业务、又有责任心的人员来管理。但目前许多高校都没有给这些部门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其教学档案的管理基本是由各部门的教务、教学管理人员兼任,而且这些人员更换非常频繁。

二.改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提高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教学档案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把它纳入教学计划、规划、教学管理制度及其各级人员的管理责任制中,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首先,学校有关领导应该经常过问教学档案工作,把教学档案管理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在经费、人员、用房、办公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定期检查和研究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学校档案部门必须督促、指导和检查全校教学档案工作,验收各部门移交的教学档案,按照《教学类档案工作规范》要求,做好教学档案的整理、分类、保管。

(二)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由于认识不到位,致使档案管理部门缺少相对完善的、系统的管理制度。例如一些教学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借阅等都没有明文规定。因此,要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明确登记制度(目的是及时掌握收集工作情况,避免应归档材料的遗失、散落),执行时限制度(强调及时收集,目的是确保归档文件材料齐全完整),履行查对制度、移交制度、索要制度和督察制度等。

(三)打造高素质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

要建设优质高效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首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要大力做好档案人才引进、培养工作,以人才资源推动档案工作前进的步伐。比如,选拔优秀的高校档案管理专业毕业生,给教学档案管理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在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召开交流会议、教育培训、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档案人员的政治理论修养、业务水平以及现代管理能力,改善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发展提供高优质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

篇9

【关键词】统计学 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94-02

案例教学(Case Method)自20世纪初被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用于法学、医学和管理学教育以来,已被愈来愈多国家的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具有特殊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法。统计学作为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一门方法论科学,与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愈加密切,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统计学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如何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已是统计课教师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统计案例教学及其必要性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大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统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案例教学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并就问题作出判决的一种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看,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作为一种教学形式,统计案例教学是对传统统计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案例教学是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以学生为主角,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选取最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只起引导作用。统计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统计案例教学除了具有一般案例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1.统计案例素材来自于对经济情况和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

这本身就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调查能力和素材的加工整理能力。统计案例具体包括调查方案的统计设计、项目的确定、调查单位和地点的选择、调查方式方法的现场运用等方面。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我们还可将一个实际调查方案作为活教材进行讨论、评价和提出修改意见。

2.统计案例分析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辨析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活动。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或工作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也介绍了统计分析的程序和方法,但只有通过案例分析才能逐步领悟。同时,案例分析与统计分析在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许多方面也是相通的。

3.统计案例教学离不开计算和论证

无论是解题型、分析型和论证型案例,还是示范型、咨询型案例,都要进行论证和定量研究。经济问题的研究,要经过“定性――定量――定性”的过程。案例教学离不开定性研究,同时也离不开定量研究。否则,论题的阐述、问题的分析以及辩论、结论就失去了科学性;问题、原因、评价和结果就难以明晰化。统计案例多属解题型、分析型和论证型,本身就是由各种计算过程或一定的数量分析模型构成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对统计各种计算方法和模型的认识和理解,锻炼了学生运用统计方法的能力。

三、统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独到之处,历经近百年的探索,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精选或编写突出本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学案例的选择,这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应在坚持“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编制或精选案例。同时,教学案例要突出“精”和“新”。所谓“精”就是不求量多,但求质高,所谓“新”就是案例要与时进步,具有时代特征。如每逢年末,组织学生适时地搜集国家和地方统计局、网络系统等公布的有关统计方面的主要资料和数据编制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案例,使案例紧跟时代步伐。学生在参与完成案例编写的过程中,既锻炼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方面的案例,而对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这样既可使枯燥乏味的统计理论、方法联系实际,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热情。

2.注意统计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授课法的有机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阐释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案例教学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统计案例教学中注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5.注意恰当选择统计分析软件

统计案例教学离不开对大量数据的加工与分析,如果通过手工完成是非常枯燥和繁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恰当选择统计分析软件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对统计专业的学生可选择专业统计分析软件,而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则是最佳选择。尽管该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对于统计学课程而言,利用其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完全能够满足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 雪.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基于财务分析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7

篇10

关键词 案例 教学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1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是为了一定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

一般说来,案例具有几下几大特点:

(1)真实性。案例取材于实际,不是凭借个人想象而杜撰。

(2)完整性。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始到终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3)典型性。案例是由一个或者几个问题编成,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代表着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4)启发性。教学中所选的案例是为一定教学目地服务的。因此,每个案例都应能够引入深思,启发思路,进而深化理解教学内容。

2案例教学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加深学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特定教学方法。

3案例教学的方法

案例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把握并讲清教材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在理论的指导下从现实实际中选编案例加以分析。要搞好案例教学,应在选编案例、组织教学两个基本环节上多下功夫。

3.1精选案例

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基本材料,其质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就,教师要重视案例选编,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关注新闻媒体,精心选编。

3.1.1案例要精

首先要有针对性,选编案例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进行选编,通过案例教学,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其次要有典型性,选择那些带有全局性、能体现同类事物共同特性的案例,用一般原理分析特殊案例,再由特殊案例去认识一般事物。

3.1.2案例要实

一方面要符合客观实际,从学员的实际出发,使学员觉得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表述要准确,选编的案例尤其是自编的案例,在体现教学目的、要求的基础上反复推敲,使案例表述事实清楚,数据确切,不能带有主观臆造的痕迹,否则学员将不以为然,或以假对假,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3.1.3案例要新

教学案例要不断更新,舍弃情节过时的案例,对已采用过有价值的案例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要针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当选编案例,课堂上通过探讨,使学员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培养学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4案例要深

选编的案例要有一定深度。如案例内容肤浅,套用课本基本原理就可得出结论的案例,学员会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反之,选编能揭示事物本质规律、涉及深层次问题的案例,则能形成见解纷成、观点不一的课堂氛围,促使学员深入探讨、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在较高层次上分析和解决问题。

3.2灵活组织教学

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基本原理有选择地、灵活地组织案例教学,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3.2.1有选择地进行案例教学

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体系结构,教师要站得高,把握学科体系和学科所涵盖的知识点,对于学员易于理解的知识通过学员自学或通过课题一般讲授进行,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原理或热点问题,用选编的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研讨,使学员真正理解掌握学科知识。

3.2.2教学方式多样化

组织案例教学,可采用两种方式:(1)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讲述教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剖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2)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一是分组讨论式,即在学过教材基本知识后,学员分组进行研讨,教师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引导,防止流于形式或脱离主题。二是学员自学式,即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案例的分析让学员课后独立完成,课堂上由学员做典型发言,鼓励学员发表不同的看法,开展辩论,通过辩论明晰事理,以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3.2.3精典点评

对案例研讨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讲解评析,是案例教学的点睛之笔。教师对此要十分重视。既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要根据课堂上学员的不同观点,灵

活反应,归纳不同情况,剖析点评。正确的加以肯定,错误的进行纠正,不准确之处肯定价值并点拨见解,让学员在教师的点评中有所收益。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它的连贯性不强,不适用于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某些学科或课程的教学。在一些重要概念讲授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教学是发展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