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轴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11 12:4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轴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轴教案

篇1

知识目标:能理解分三种情况证明圆周角定理的过程,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验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数学问题,并通过猜想、类比、归纳可以解决问题,渗透分类转化思想。

情感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勇于自主探索,乐于与人合作交流,体验探索的快乐和数学思维的美感,提高思维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看谁连的快

屏显三个与圆有关的几何图形:

(1)顶点在圆上,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

(2)顶点在圆心的角。

(3)圆上两点间的部分。要求学生将他们和相对应的概念进行连线。

二、动手游戏,看谁找得多

屏显游戏规则:

1、拿出准备好的纸板,在圆上固定四个点A、B、C、D。

2、用橡皮筋两两连接A、B、C、D四个点。

3、在连结的图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圆周角?

4、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连得快,连得多,请各小组作好记录。

5、完成后进行展示,持不同意见的小组可随时补充。

(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参与小组活动,给予指导,学生展示找出的圆周角。)

三、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问题1:这四大类12个圆周角中,弧所对的圆周角有多少个?

问题2:弧ADC所对的圆周角又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问题3:为什么弧所对的圆周角有两个?而弧ADC所对的圆周角却只有一个?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巡视、点拨、评价、板书

[板书]:性质1: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个,而每个圆周角所对的弧是唯一确定的。

四、动手实验,看谁猜得对

1、问题启示:圆周角和圆心角是不同的角,并且有不同的性质,但只要它们对着同一条弧,彼此之间就有着一定的关系。究竟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下面请看图形(电脑展示)

学生活动:小组实验,在白纸上任意画一个圆,呼出同弧所对的一个圆心角和一个圆周角。利用量角器量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度数,并填写实验报告。

教师活动:巡视、点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师生互动,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实验结果,教师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测量出∠AOB和∠ACB的度数,进一步验证学生的猜想。

五、细心观察,初步探索:

师利用几何画板的拖动功能和折纸的方法,直观形象地演示圆心角和圆周角的位置关系,让系饿感受圆心角和圆周角有且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

电脑演示:固定圆周角的一边,使另一边绕着圆周角的顶点运动,同时将学生画的不同情况的图形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类比、归纳,逐步渗透分类转化的思想,为后面分三种情况证明打好基础。

(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理解知识,通过观察,在探索图形变换活动中,发展几何直觉,为分情况说理奠定基础。)

六、合作探索,突破难点

这是本节课大段时间的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水平差异。

4、教师不断加入学生中间,成为他们学习的合作者,让学生感到师生共同探索的快乐。

七、证明猜想,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证明猜想,逐步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充分展示学生的证明过程。

[师板书]:性质2: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八、进一步探索,完善结论

性质3: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

九、巩固定理,初步应用

[电脑展示]:例如:OA、OB、OC都是O的半径,∠AOB=∠BOC,求证:∠ACB≌2∠BCA(图形略)

证明:∠ACB=1∕2∠AOB,∠BAC=1/2∠BOC

∠AOB=1/2∠BOC∠ACB=2∠BAC

(使学生在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的训练中,培养空间识图能力。)

十、引导小结,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谈一谈本节课自己的学习体会。

十一、设计作业

篇2

《长方形的周长》这是我刚进学校时,第一次上的公开课的内容,第一次上这内容时的情景在脑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课后明叔点评了一句话:“你这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让我印象深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案例,望大家喜欢。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案例范文一教了十几年数学,我觉得自己对教材和学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的举起来了。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厘米)!”

“9+7+9+7=32(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9+9+7+7(厘米)!” 一个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到学生自己归纳不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导:我说:“长方形两条长,那 么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7×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也可以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三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学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还有一半学生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完后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 。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摘取数学皇冠的明珠呢!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案例范文二一、深入学生,选择素材,创设情境。

对一个学科而言,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最重要的。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课余,我特别关注学生喜欢玩什么,怎么玩,并从中得到启发,将学生玩的素材巧妙、合理地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亲近、亲切感。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时,当我把长方形卡通画片呈现给学生,他们的“情”即刻“热”起来:“好漂亮的画片!”接着,我将画片平移至右,显现长方形画片阴影框架图。实物画片与框架图形成鲜明的对比,既为今天理解长方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又为以后学习面积埋下伏笔。同时,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丰富多彩的,绝对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计算、公式、法则的问题。多彩的画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玩一玩、拼一拼、算一算

二、学玩结合,探索创造,发展能力。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一边列出算式,一边用图形(小棒或线段)展示解题思路,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亲身体验,构建数学模型,经历了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老师发给每位同学一份画片,满足了他们“给我一张吧”的愿望;“你能用这些画片拼成新的长方形吗?”激起了学生原本就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因此他们在拼图游戏中能大胆构思、创造,相同的拼法,不同的解法;或不同的拼法,相同的解法。特别是学生在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画片连拼成长方形时,由2张画片、3张画片、4张画片的连拼,联想到10张、100张画片连拼成长方形时,由2张画片、3张画片、4张画片的连拼,联想到10张、100张画片连拼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按这一规律推导出若干张正方形画片连拼成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游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游戏,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主体、积极的、有自信的、主动探索的、集体合作的基础上,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他们的思维在此间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能力逐步提升,让我惊喜、让我感叹!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案例范文三《长方形的周长》这是我刚进学校时,第一次上的公开课的内容,第一次上这内容时的情景在脑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课后明叔点评了一句话:“你这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课应该让人感觉十分青涩吧,虽然每个环节师父都细心地指导我,但在自己实践时,仍然有很多地方没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开课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边老师的指导和时间的磨砺下,如今再来上这个内容时,对于每个环节,该如何设问,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逻辑性还不是很强,要想正确引导学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思路,而应该多去揣摩学生的思想,然后在他们的思维基础上进行牵引,往往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仍然采用了一个童话故事进行情境引入,但发现学生的情绪并不如我原来的学生那么高涨,当时便想:难道是我的童话故事学生之前听过?课后我问了问学生,他们说这个故事之前并没有听过。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应呢?课后我进行了一番思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会上网,他们能从网上获取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促使了学生的心理开始早熟。曾经喜爱看《喜羊羊》的孩子们到了三年级,心里开始出现矛盾,一方面平时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开始排斥《喜羊羊》,他们觉得这个动画片很幼稚,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看的动画片了。同样,所谓的童话故事对他们来说也就显得很幼稚了,听到后兴趣自然不会很高。在今后的课中,不管用什么进行引入,都应该先对当时的学生的喜好、心理进行一番了解,而不应该还停留在对原来学生的了解中。时代在变,孩子们也在变,只有顺应了他们身心的发展规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来。

篇3

关键词:环境敏感指数图 ESI 溢油 胶州湾

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次泄漏量在万吨以上的油轮溢油事故,因油轮溢油事故进入海洋的石油每年约为39万t,其中最严重的一次船舶事故溢油量达26.7万t。据1973~2007年资料统计,我国沿海共发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2742起,其中溢油50t以上的重大船舶溢油事故共79起,总溢油量达37887t。胶州湾及附近海域也发生过多起溢油事故,造成环境敏感资源的重大损失。在溢油事故中,漂浮的油污很可能直接污染海岸线,导致海岸环境遭受溢油污染的风险相对较高。溢油的归宿和污染后果对于不同的岸线类型有着显著的差异,并且岸线类型也决定了不同的清污方法,因此在溢油事故应急处置中,ESI岸线环境敏感指数图对于溢油事故的正确处置具有重要意义。

胶州湾溢油风险分析

1、交通流量和货运量

地处胶州湾的青岛港2013年吞吐量达4.5亿吨,成为总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七的大港。青岛港也是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石油中转港之一,油品年吞吐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且呈现出持续增长势头。目前,青岛港的大部分大型油码头分布在胶州湾内,油品运输船舶需要经过胶州湾口,每年有7千多艘次油船进出胶州湾。随着胶州湾及附近岸线港口码头的建设、航道通航能力的扩展以及油码头吨级的提高,势必大大增加胶州湾内及湾口外近岸海域的溢油事故风险。

2、敏感资源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东南临黄海,湾内面积约400km2。胶州湾内及胶州湾口外岸线附近的溢油敏感资源众多,湾内有胶州湾海洋特别保护区及胶州湾渔业区,保护对象为海洋生态、鸟类和鱼类;胶州湾口以北分布有汇泉湾东部珍稀海洋动物保护区、浮山湾奥运场馆区和青岛前海滨海风景区等,胶州湾口外分布有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等,胶州湾口以南则分布有灵山湾湿地保护区、灵山岛自然保护区和薛家岛旅游度假区等。

3、溢油事故对敏感资源的损害案例

胶州湾及其口外两侧岸线附近的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渔业区较多,对于海域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将会对敏感资源造成难以恢复的损害。另外,旅游度假区、奥运场馆区、风景区以及青岛城市岸线一旦受到特大溢油事故污染,除敏感资源直接受损外,旅游环境会遭到严重破坏。如1983年巴拿马籍“东方大使”号油轮,出港途中在胶州湾内的中沙礁触礁搁浅,船体破损后泄漏原油3343.6t,污染了230km海岸线、90.5万m2滩涂及礁石、6.6万m2海水浴场,污染了海带、贻贝、杂色蛤等养殖区1.5万亩,1.9亿株海带幼苗被毁,污染损失达2800万余元。

因此,避免、减少和有效控制溢油事故,最大限度减轻溢油事故对岸线资源的损害程度,对于保护胶州湾及湾口附近的各类敏感资源、维持和保护胶州湾的生态环境、促进胶州湾海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环境敏感指数图

1、环境敏感图和环境敏感指数ESI

岸线环境敏感指数(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Index,ESI)是NOAA有毒物品反应评估处研制的用于美国沿海和大湖地区溢油应急反应敏感图制作的岸线敏感性指数。1979年墨西哥湾“IXTOC 1”油井泄漏事故发生的前几天,首张环境敏感指数图诞生。此后,环境敏感指数图成为美国溢油应急规划和应急反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环境敏感指数图的地图集覆盖了美国的大部分海岸线,包括阿拉斯加和大湖区岸线。环境敏感指数图总体来说包括三类信息:

岸线类别。根据岸线对油污的敏感程度、油污滞留特性和油污清除难易程度,按一定标准划分的岸线环境敏感分级指数。

生物资源。包括对油污敏感的动物、稀有植物和栖息地,例如沉水植被和珊瑚礁。

人类活动资源。由于被人类开发和利用而附加了敏感性和价值的特定区域,例如沙滩、公园、海洋保护区、取水口以及文化遗址等。

其中,用于岸线环境敏感性分级的ESI指数原则上把岸线分为10级,即ESI由1~10级,敏感性逐步增大,同时不同ESI级别分别代表不同岸线类型。另外,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对应不同的ESI数值,有相应的处理对策措施。由于ESI指数使用早,分类系统完整,采用的国家较多,影响较大,所以ESI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个标准。

NOAA完整的ESI岸线分级标准包括了四种岸线类别:河口、湖岸、河岸和沼泽,详见表1和表2。

2、ESI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

1976年,Michel等人在库克湾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海岸环境图件及按照相对敏感程度分级的概念。从那以后,岸线分级被逐渐细化并覆盖了美国北部、中部和东部部分岸线类型。目前,NOAA在其环境应急管理平台(Environmental Respons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ERMA)中,集成了静态和实时数据,包括ESI岸线环境敏感指数图、船位、气象和潮流等信息,给环境应急反应人员和决策人员一个集成化且易于使用的平台。在NOAA的网站上为公众提供ESI岸线环境敏感指数图集的下载服务。从1989年起,美国的环境敏感指数图集开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制作和管理,在信息的管理、更新和传递过程中更加方便。ESI岸线敏感性指数图已经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在90年代开始引进ESI岸线环境敏感指数图,如李筠等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了包含ESI指数的环境敏感图,并成为珠海港溢油应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乔冰等人研制的深圳溢油应急智能信息系统中引入了ESI指数;张卫等人研究了ESI指数的分级方法。总体而言,ESI指数在国内的应用尚不多见。

胶州湾ESI岸线环境敏感图的建立

1、海岸线调查和资料搜集

在海岸线调查工作中,采取了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实地调研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如下:

调研范围:自丁家嘴岸线(N35°54′36.67″,E120°8′0.63″)至石老人岸线(N36°5′37.29″,E120°28′38.68″),岸线全长约26.87km。调查潮间带以上约100m范围内的岸线及附属设施。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敏感资源原始数据的内容,包括岸线类型、岸线坡度等自然条件,以及岸线利用情况、岸线资源类型等信息。

调查方式:采用现场记录表格、手持GPS定位、摄影及录像的方式记录岸线资源信息。调查过程中的交通工具采用船只和车辆,便于通过陆路抵达的岸线通过车辆到达,陆路距离较远的岸线通过船只调查。

资料调研则包括对胶州湾海域敏感资源的相关文献资料搜集,如海洋功能区划、海图等。

2、数据分析和整理

本研究采用溢油敏感资源及应急资源管理系统(Oil Spill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2.0,简称“OSERS2.0”)进行编辑,主要包括几方面工作:

采用分辨率0.5m的WorldView卫星影像作为底图,调整投影方式与海图匹配,然后利用OSER2.0的GIS编辑功能生成Shape格式的岸线矢量图,见图1。

根据调研获得的分段岸线GPS坐标、影像和录像资料,结合卫星影像进行岸线分段,关联各段岸线的影像和录像资料,见图2。

在分段基础上,综合实地调研和资料调研成果,填入各段岸线的属性参数,包括ID、名称、位置、长度、水上功能、岸上功能、底质、坡度、形态结构、能量、价值、敏感时间、ESI、SI、PI、联系人、电话和备注等。

3、成果及应用

经过数据分析和整理,胶州湾及周边26.87km长岸线被划分为343个分段并赋予了属性参数,关联了实地照片和录像。胶州湾ESI岸线环境敏感指数图成果保存在OSERS2.0系统的矢量和影像数据库中,并与系统的溢油预测模拟结果实现耦合叠加,可直观显示溢油事故可能污染的岸线区域,并给出对应岸线ESI指数的溢油污染应急处置对策措施。

结语

篇4

内蒙古满洲里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工作目标:

探索和创新教育部门和学校安全教育机制,强化和落实学校安全教育主体责任,建立先进适用的中小学安全教育平台,逐步实现安全教育常态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总结和推广安全教育成功经验,全面提升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整体水平。

内蒙古满洲里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服务内容:

“学校安全教育服务体系”已经在部分城市和学校进行了两年的试点,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初步形成了一个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服务体系。

篇5

关键词:直线电机车辆段感应板安装

1概述

广州轨道交通四号线直线电机车辆段及其综合基地工程(总用地面积202 176. 36 m2 ),是四号线的控制中心,承担四号线全线69. 64 km线路的车辆的运用、调度、段内编组、车辆停放、维修、各种运营设备维修保养等功能。该直线电机车辆段是首次在国内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中运量直线电机运载系统的车辆段。

该车辆段轨道共29道,其中,有22道为电气化股道,设置有感应板,共有4种类型的地段,即一般混凝土预应力枕碎石道床地段、小半径曲线(含小号道岔)树脂合成枕地段、一般轨枕埋人式整体道床地段、支柱式H型钢检查坑整体道床地段,不同地段的道床特性有不同的感应板安装工艺要求。

2直线电机运载系统

直线感应电机驱动的地铁车辆,是通过安装在车辆转向架上的定子(电磁铁和线圈),在有交流电J晴况下与安装在线路轨道中间的转子(感应板)间产生移动磁场,通过磁力之间相互作用(吸引、排斥)产生牵引力,通过改变磁场方向,来实现车辆的运行和制动。

直线电机主要特点:

(1)具有优良的动力性能和爬坡能力,线路的最大坡度可达80度,远突破传统地铁轮轨粘着最大坡度30度的限制;

(2)瞬时加、减速快且安全、可靠,噪声低,振动小;

(3)径向转向架,使得线路最小曲线半径可降至60 m,选线灵活,降低工程造价;

(4)车辆总高度降低,缩小行走区间的断面面积,大大降低工程投资;

(5)环境污染小、客运量适应性强。

可以说直线电机运载系统,是21世纪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3施工工艺

电机与感应板之间是存在间隙(称气隙)的,从改善电机性能和节约能耗角度考虑,气隙越小越好;但是,从轨道、路基的施工工艺技术水平以及所需的投资角度考虑,气隙越大越好。广州轨道交通四号线机车车辆厂商要求气隙为10 mm,允许误差范围为+1~-2 mm 。

感应板的安装工艺流程:配置计划现场配置铁垫板铺装高低检测感应板铺装调整直线度、高低、间距检测、用扭力扳手紧固。

3.1安装控制标准

直线电机在我国首次采用,其感应板安装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借鉴其它国家同类产品经验,确定广州轨道交通四号线车辆段感应板安装控制标准如下:

(1)感应板安装基面至钢轨顶面的高度在218 mm士2 mm的容许公差范围内;

(2)每个感应板标准模数长度下的轨枕间距控制在+30 mm、-10 mm的容许公差范围之内;

(3)感应板的顶面应控制在自钢轨顶面起的范围内;

(4)相邻两条感应板端部顶面高度差不大于1 .5 mm;

(5)直线段直线度允许误差4 mm;

(6)感应板中心线偏移轨道中心线允许误差值10 mm。

3.2安装前准备

(1)感应板使用前应用高度测量仪校验其精度,左右交换检测同一点误差大于0.1 mm时则不能使用,交厂家修复。

(2)依据现场轨道情况的调查制定配置计划,对枕木间距超差处、特殊位置、起点、终点等在现场做出标识。搬运配置组员工按配置计划指示搬人所配置的感应板。

(3)合成枕木区用电动螺栓送进工具,四角形套筒,开孔钻头。

(4)5号道岔区根据不同道岔用铁垫板选出铁垫扳种类,以RP起终点为基准墨斗线弹出直线做为铁垫板基准侧定位线。

3.3精度测量

(1)用黑色签字笔或不容易消除的深色笔在每条感应板上面画6处“+”作为高度测量点标记,用HRP一5高度检测器测量,该仪器测量精度可达到0. 1 mm,数字显示精度可达到0. 01 mm。标记符号没有严格位置要求,靠近边缘即可,主要用于重复测量时之标准测量点,以控制感应板顶面在自钢轨顶面起的范围内。

(2)暂时固定感应板两端和中心的6处后,测量自钢轨基面至高度测量点的高度,然后计算出调整垫板厚度。

(3)松开暂时固定,将调整板到规定的地点进行正式固定。

(4)测量所有的感应板暂时固定和正式固定的高度测量点,并记录测量值。

(5)到感应板固定部分的调整板按厚度区别的种类和数量,做好记录。

(6)调整板最多使用数量为3张。

3.4接缝与间隙

5 m标准长度相接的2条感应板之间标准间隙6 mm,最小3 mm。在曲线区段感应板左右间隙不同时,应保证感应板纵向中心的间隙满足要求。5m以外长度感应板安装最小间隙按长度的比例进行推算。

(1)在PC轨枕使用区段,相接的5 m长感应板互相接缝与钢轨接缝(除焊缝外)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X”为不能作为感应板接缝的轨枕位置;“”为尽量避免作为感应板接缝的轨枕位置;“O”为可以作为感应板接缝的轨枕位置。

(2)在PC轨枕使用区段,相接的2. 5 m长感应板互相接缝与钢轨接缝(除焊缝外)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

(3)在合成轨枕区段,将感应板通过铁垫板安装到轨枕,因此不规定与钢轨接缝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为避免PC轨枕和扣件之间夹杂尘土或碎石等异物,在安装感应板和扣件之前必须对轨枕上面进行清扫,防止夹杂异物;在紧固感应板扣件和垫片时,应注意垫片是否整齐,扣件应压紧和顶紧感应板支架,并确保扣件和感应板支架间在感应板横向上不留间隙。

3. 5安装固定

(1)感应板安装位置基准:以钢轨为基准,在直线段以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钢轨为基准,在曲线段以外轨侧作为安装基准。

(2)感应板端部的固定和伸出量:感应板端部用扣件固定到PC轨枕或铁垫板卜。如不能固定,感应板端部从扣件处伸出量,在PC轨枕上应控制在110 mm以下,并不得使感应板从PC轨枕上伸出。

(3)扣件固定感应板的宽度:PC轨枕用感应板扣件时,感应板支架端部单侧在钢轨方向(纵向)扣压长度在35 mm以上。

(4)紧固感应板扣件:PC轨枕用扣件的螺栓应按规定的扭力矩值220 N ? m牢牢地紧固感应板;PC轨枕用扣件应使用防松装置,防止螺栓松动。

(5)一般区段的感应板安装:除道岔区以外的一般区段,应尽量使感应板中心线与轨道中心线一致。在直线段,使用直线度规尺通过测量感应板两端和中央部来确定感应板安装位置;在曲线段,使用直线度规尺通过测量感应板两端来确定感应板安装位置。直线段的轨道和感应板纵向中心方向允许最大偏差10 mm;在曲线区段,感应板和轨道中心会有偏移量,感应板中部与轨道中心线的最大偏移量因曲线半径的减小而增加。

(6)树脂合成轨枕区段感应板用铁垫板及感应板的安装

树脂合成轨枕主要用于道岔区和小半径曲线段。感应板铺装位置以及感应板用铁垫板安装位置,按各种道岔类别的标准配板图,铺装相对应的感应板与铁垫板。感应板用铁垫板安装位置与钢轨用扣件或道岔用拉杆/连杆等金属部件之间,确保至少在40 mm以上的间隙,并防止异物进人,导致信号用轨道电路短路。

①以曲线外轨为基准定位,每根枕木测出定位线;

②根据道岔铺设位置配置曲线用铁垫板,铁垫板有4孔,先将对角2孔开孔,拧紧螺栓;

③感应板安装后,2点确定RP(感应板)直线度,5m的RP用6点螺栓拧紧,2. 5 m的RP用4点螺栓拧紧;

角测量RP高度,超差时加垫调整。

在合成轨枕区段不得使感应板从铁垫板上伸出。

根据道岔前后感应板的配置,顺接标准长度的感应板,不能配置标准长度的地段,配置非标长度感应板,以满足感应板与铁垫板的相互关系要求。

(7)支柱H型钢检查坑地段感应板安装

对于车辆段库前库内,一要满足车辆牵引特性要求,即在任意位置都能有足够启动力,二要满足方便机车车辆的检修要求。因此在检查库内采用支柱H型钢检查坑道床。此地段感应板厚32 mm,感应板安装基面为H型钢,其与轨面高差为-17 mm,轨面高程同库房士0. 000 m高程。因感应板的安装精度要求非常高,感应板的顶面应控制在自钢轨顶面起的范围内,所以感应板安装时以调整好的轨道为基准进行精确定位后再固定。

此区段关键在于H型钢与轨道结构之间的定位。因此弄清楚该区段各部位结构的关系和精确定位后即可完成安装。

支柱H型钢检查坑地段感应板结构及与轨道关系如图3所示。

以轨道土程的控制网和精密水准点为基准对感应板支柱锚固基础精确定位(图4).

感应板、感应板支撑梁及立柱安装关系示意如图5所示。

4结束语

篇6

一、课堂阅读的要求及方法

课堂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八个字:读通、弄懂、理清、学会。读通是指能读通课本,不读破句;弄懂是指能理解文字、语句、术语、图形、符号以及整个课文含义;理清是指能找出重点和难点、基础知识和解题步骤;学会是指能掌握例题提供的解题方法,会用概念、性质等新知识思考和论证。

对学生课堂阅读的指导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 教师示范阅读

在小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一般没有看数学课本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看书学习。因此,学生一进初中后,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先作示范阅读,让学生体验教师是怎样“阅读”课本的,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课本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数学课本的写法通常是先摆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或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作为引入新知识的直观素材,将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抽象概括,找出它们所具有的本质特点,即可给出新的数学概念及性质,由新概念和已知概念加以引申、推广,又得出新结论。教师示范阅读时,在课本重点处反复读几遍,难点、疑点处适当停顿,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进而向学生提出理解记忆要求。

现以“数轴”为例教师示范阅读。

(1)“数轴”概念的形成

第一遍,按照朗读的规律,注意重音、节奏、语调的变化;第二遍,重读突出强调“直线”、“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等关键字词。

(2)“数轴”概念的定义

加强语气朗读、读后设问:“数轴是一条什么样的直线?”再问“什么叫数轴?不看课本能回答出来吗?”然后可提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

(3)“数轴”概念的应用

在朗读后设问:“正有理数、负有理数、零是否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零用什么点?”“表示正有理数的点在数轴的什么位置上?”“负有理数呢?”“表示整数的点记在数轴上哪儿?”“表示分数的点在不在这些刻度上?”进而追问:“ 应表示在何处?在数轴上指出来。”

最后,教师总结指出:数学的有关概念,阅读时要注意区分,要能在阅读中提出疑问,并能找到解题关键。教师做几次这样的示范后,学生就初步学到了应该如何阅读课本的一般方法。

2、 设计纲要,指导自己阅读

经过“教师示范阅读”阶段,学生能模仿老师进行初步的阅读,但此时还不能抓住重点。因此,第二阶段主要让学生抓重点、难点,采用“纲要阅读”的形式,教师可用小黑板或投影展示,先给学生指明阅读要点或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对照,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书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基本概念、定义、性质、公式、法则等文字叙述和符号表示用心阅读,能把关键词或中心词找出来。

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对例5:解方程 可以列出这样的导读纲要:(1)解题时怎样去分母?(2)根据是什么?(3)方程两边为什么都乘以6?若两边都乘以12、18、24…可以求解吗?(4)方程两边为什么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5)在问题(4)中为什么要强调“方程两边都”?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对看书产生极大兴趣。

另外,对于平面几何内容的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几何图形,逐步掌握课本中有关文字叙述、数学语言表达与图形符号表达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教师启发,学生独立阅读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已初具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上养成了按“导读纲要”自学的良好习惯,当然,学生此时也初步掌握了读书学习的方法,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放手让他们独立阅读,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概括课本的知识要点,并逐步学会写单元小结。

4、不断深化,形成自学的能力

我们知道,数学不是单存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的奥秘,让他们在自学中探索发现,归纳概括使自学更加深化。因此教师要花大力气钻研教材,为学生的高效自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课堂阅读中的问题和措施

1、根据课型特点确定阅读环节,新授课一般都要安排阅读环节;浅显、易懂、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章节让学生先看书,对于难度大较的,与旧知识联系较少的内容,由教师先引导,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复习课上,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遗忘或模糊时可以指点他们阅读有关章节,对照复习内容,以便查漏补缺。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时,教师要勤于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首先要做好“面”的工作,掌握绝大多数学生阅读的效果,根据阅读时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下面的教学步骤和内容;同时又要做好“点”的工作对班上的中等生和后进生适当的“面对面点拨”。以便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大限度的解决学生课堂阅读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3、教师要处理好阅读和讲授的关系,对重点、难点要集中突破,教师的讲授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使启导思维在前,讲解在后;协商阅读思考在前,听讲解在后;使学生变被动的听课为主动地自觉地学习。

篇7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1课时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教学难点:

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一个圆盘、一个指针,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移

1.出示例1图

(1)依次出示3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和国旗的运动)。

提问: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

指出:像图中火车车厢电梯国旗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平移。(板书:平移)

举例: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认识旋转。

1.出示例2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表示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吗?

引导: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并且表示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提问: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转动。

指出:像图中电风扇叶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旋转。(课题位置板书: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板书: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追问:电风扇叶片绕着哪一点转动?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呢?

举例:小朋友还在哪里见到过旋转现象?

2、学生“试一试”。

(1)做转盘

出示“试一试”中的转盘,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转盘面和指针,照样子做一个转盘。

提问:你是怎样做成这个转盘的?圆面中心为什么用一个掀钮固定?

(2)动手旋转

引导: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针从指向A点旋转到指向B点,再把指针旋转到指向C点或者指向D点。

提问:刚才指针是什么运动?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请小朋友再把指针从指着A点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回到A点。

还可以怎样旋转一周回到A点?请大家做一做。(学生逆时针旋转)

追问:怎样的运动是旋转?

(二)比较

引导: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平移,再用手势表示旋转。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小结:我们刚才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就是平移和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是平移,绕着一点转动的运动是旋转。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观察,把通过平移能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图上颜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上的方向,让学生说说两枚棋子各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动手做”

指出:不管向哪个方向旋转,只要是绕着一点的转动,就是旋转运动。

篇8

关键词:课堂 预设 生成

1. 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一旦学生的思维跳出预设的框框,就想方设法把他们拉回到自己预设的方案中来。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学生的创造智慧泯灭,师生的生命活动受到阻碍和压抑。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若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无论怎样的生成,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预设”走向“生成”显得至关重要了。

2. 概念的界定

通过翻阅一些相关资料和反复思考,笔者认为这样的定义较适合。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和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

教师要摆正两者关系。从教学目标上看,一种是“教学性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这是预设的,对大部分学生来讲都是共同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预设;一种是“表现性目标”,指每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预知的,这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宝贵资源,教师要珍视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因此,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而生成的亮点是精彩的,教师要从预设走向生成,实现两者相统一,相得益彰。

3. 实践和探索

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为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笔者在如下几方面作了探讨。

3.1 精心“预设”,更关注“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成为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在上《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第二课时,一开始教师就根据教材要求分析完书本例3:已知求证:|a|<1,|b|<1,求证: <1。正准备下一教学环节时,一学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里强调|x|<a?圳-a<x<a,在这证明里就不用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眼睛盯着教师,急切地期盼着结果,教师将计就计跟着学生走,让大家探索。通过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解答过程:|a|<1,|b|<1,|ab|<1,即-1<ab<1。又 <1?圳-1< <1?圳-1-ab<a+b<1+ab?圳(1+a)(1+b)>0且(a-1)(b-1)>0。|a|<1 -1<a<1,同理-1<b<1,(1+a)(1+b)>0且(a-1)(b-1)>0成立。 <1。

在学生的“捣蛋”下,教师兴致大增,问:“在不等式证明这一节,我们学习了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三角代换法,大家再来试一试,看看有无其他方法?”学生纷纷动手,出现了如下两种证法:

一节课的时间很快过去,虽然教师对教学的环节进行了精心预设,但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教师没有为了“顾全大局”对这生成性的问题弃之不顾,而是真正从学生出发,改变自己的精心预设。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3.2关注“生成”,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能将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都调动起来,从而使“动态生成”呈现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样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提供一个能促进有效学习的环境: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敢做,不屈从权威;没有威胁、批评,对不同意见、想法均能受到重视、尊敬、赞扬与鼓励的环境。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用不同寻常的方式来运用其思维和想象。

在学习了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讨论的主要方法后,教师例举了这样的问题:

已知双曲线x - =1,过点P(1,1)能否作一直线l,使l与此双曲线交于Q ,Q 两点,且点P是Q ,Q 的中点?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一一笑纳,并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进入正确的解题方向。其中一位学生的解题如下:

设l存在,则l不平行于y轴,设点Q (x ,y ),Q (x ,y ),则有x- =1,x- =1,两式相减得:(x +x )(x -x )- =0,Q ,Q 的中点,x +x =2,y +y =2,k= =2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y=2x-1。

教师表扬了学生“点差法”用到恰到好处,但提出问题:“这个结论对吗?如何使其更有说服力?”大家冥思苦想,突然一个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提出了异议:画图不满足。那有无更好的方法判断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呢?生:Δ=-8<0,直线与双曲线没有交点。教师也达到预设的目的,即注意Δ对所求的结果进行检验。可万万没想到学生又提出问题:直线y=2x-1与原双曲线究竟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不符合题意,却被求出来了?此时教师面临挑战,不研究的话显然会斩掉创新思维的萌芽,因此继续引导学生,创设探究的环境。

若x- =1,x- =1,两式相减,则可以求出k= =2。

若 -x=1与 -x=1,两式相减,则也可以求出k= =2。

所以这里前者是后者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教师进而让学生回去研究:“是否与点P的位置由关,能否作一般性的研究?”教师创设了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充分重视学生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给予表扬与鼓励,而且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组织者、参与者、指导着的身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畅所欲言,积极互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

3.3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课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故意的调皮捣蛋,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一堂题为《组合的应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分析完例3:在100件产品中,由98件合格品,2件次品。从这100件产品中任意抽出3件。(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抽法?(2)抽出的3件恰好有1件次品的抽法有多少种?(3)抽出的3件中至少有1件次品的抽法有多少种?此时学生提出第(3)小题用c・c来列式更简单。理由是:从2件次品中任意选1件有c种,再从剩下的98件产品中任意选2件有c种,完成这件事共有c・c种。听起来很有道理,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并让他们计算c・c=9702与书本答案c-c=9604不符。找出错误的原因:对于c・c分析,如先选了次品a,然后再选了次品b和合格品c,与先选次品b,再选次品a,然后选合格品c,是相同的选法,出现了重复计算,而且刚好多了98种。

学生制造的这堂课的“亮点”,不仅仅是提出了问题,而且更好地解决了其他学生的疑点和易错点,是一场大丰收。

3.4关注“生成”,适时引导。

我们关注“生成性教育资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情境、问题和信息,如果对这些生成性的教育契机不进行引导,它们仅仅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和一个信息而已。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处理简单粗暴,那么也许今后在课堂上再也听不到这种思考的声音。当然学生的问题可能有价值,可能很肤浅,也可能让你一时无法回答,我们都应做好适时地引导。

教师在和学生共同讨论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解不等式:|x-3|+|x+2|>5,把不等式左边看作数轴上的动点到两定点A(3),B(-2)得距离之和,而A与B之间距离刚好为5,从而结合数轴知不等式的解集为{x|x>3或x<-2|。这时学生提出右边为6呢?这方法可行吗?教师应给予引导:能否找到与A、B两点距离之和为6的点呢?一学生提供了坐标为- , 的两点,进而问题解决,解集为{x|x<- 或x> },学生们都啧啧赞叹,不禁鼓起掌来。对于该问题并且加以总结:是在距离之和为5的两点基础上同时向两边移动了 ,其它以此类推求出解集。进而对改为|x-3|-|x+2|>3的题目也作了研究,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解决了一类问题。教师充分利用生成资源,进行问题的探索,而不是囫囵吞枣,敷衍了事。

4 结束语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那么新课程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同时,真正的新课程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从预设走向生成,来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罗增儒.课例反思时时有 教师发展步步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2).

[3]王工一.数学教育新视野[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5]江丕权.关于美国数学科学教育改革的简介[J].教育科学研究,1999,(1):81-89.

[6]马龙友.数学科学教育对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作用与地位[J].高等建筑教育,1998,(3).

[7]江西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究组.高中数学新课标有哪些重要变化[J].数学通报,2004,(1).

[8]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4[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室.2002/2003中国区域教育发展研究报告[R].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蒋建华,赵学敏.2005教育中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篇9

1.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教书必须育人,这几乎是所有教师的共识,思想教育课固然是育人的主渠道,但是学科教师如果能依据本学科的内容选取好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效果则是思想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例如,我在讲负数的概念时,告诉学生们,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早在二千年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就有记载,后来南北朝的数学家刘徽还有过详细的说明,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这样使学生为古代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所倾倒,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的突出数学成就和古今杰出的数学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可结合班级活动,举行祖冲之杯数学竞赛,组织《学习勾股定理,爱我中华民族》主题班会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

纵观古今中外的伟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对某一方面有着强烈的兴趣、执着的追求,遇到困难时都有坚强的毅力。我们不少学生数学成绩不好,并非智力低下,而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不良影响所致,这说明人才的“智商”固然重要,“情商”更为重要,它在学习中起着定向、维持、强化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更应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首先,应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精心设计教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在新课的导入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HL公理时,先复习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主法,复习“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结论,紧接着,请学生们谈对“不一定”三个字的理解,提出了新问题,此时学生们会积极思考它的结果,或者猜测它的答案,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克服困难的典型例子,为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榜样,在学习中创设一些情境锻炼学生的意志。例如,在学习分式的运算时,设计20题运算,告知正确答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发现有错,自己先努力思考,找出错因,不厌其烦,直到做对为止。精心设计练习题,可激发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难题,磨练学习意志,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刻苦钻研、仔细审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

古人云:授以人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事实上,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未来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更多的知识要依靠继续学习,学生未来的发展如何,就看他们在校期间是否学会学会,是否有创造力。因而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例如,讲绝对值概念时,首先利用数轴来给绝对值下几何定义,让学生画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3,+3,0,-1/2,+1/2,-6,+6这些数所对应的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与原点的关系,启发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距离”与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相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绝对值的概念。教学通过展示具体操作事例,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在数学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活动在讲台上的演员,学生是坐在台下被动地听教师注入式满堂灌的听众,结果学生只能掌握现成的死知识,缺乏创新精神。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及要求,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将素质的形成看作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内化的过程。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应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教师应是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位。如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素质教育呢?我以为可以从下面最基本的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富有高度的教学热情;第二,勤于让学生自我表现;第三,善于调控学生的活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揭示了教师施教的真谛――教是为不教,而实施素质教育所带来的课堂师生角色的变化与此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篇10

一、掌握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

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又相对超脱于某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之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困难得多。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具体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强调的是一种意识和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个年龄段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初步具有了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还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

1.深入钻研教材,将数学思想方法化隐为显。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深入钻研教材,数学思想方法既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同时又是数学教材组织的基础和起点。通过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研究,对例题、练习的探讨,挖掘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了然于胸,将它们由深层次的潜形态转变为显形态,由对它们的朦胧感受转变为明晰、理解和掌握。一方面要明确在每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哪些思想方法的教学;另一方面,又要明确每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在哪些知识点中进行渗透。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加强针对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2.不断巩固积累,使数学思想方法在应用中内化为自觉意识。

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掌握具有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首先是有感性的接触,经多次反复,不断积累,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在应用中,对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验证和发展,进一步加深理性认识,内化为解决问题时自然而然出现的思维策略。比如,对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初一刚开始借助数轴表示相反数,绝对值等,在学习不等式的解法时,要求用数轴找出不等式的解集或不等式组的解集,逐渐形成了借助于图形性质解决代数问题的思想方法。到初三学习函数时,通过直角坐标系将函数解析式和图象进行对应研究,都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具体应用。这样,同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在不同的知识阶段反复再现,不断应用,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在思维能力上不断提高。

二、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进行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反思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中我们许多教师的教学反思往往只是一种形式,那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作的,一本教案的教学后记可能在几小时内完成。教师要改变消极被动的“教书匠”的教师形象而成为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者。敢于经常反思过程的教师,正如临产的母亲经过终身难忘的阵痛后才感受到了新生的活力。他们有一种兴奋的感受,认为自己的实践是有目的的。通过关注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方法;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避免重犯类似的教学错误,促进了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

1.在教学行动中体验和适应新理念。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实践创新,在于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先进的教育理念只能在教师的教学行动中不断地内化。教师要在新理念的引领下,通过教学实践去体验和适应新理念,去自我建构新知识。

2.要在行为跟进中进行全过程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应从经验型走向理智型。理智型教学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做全过程地反思性研究,包括对数学知识建构的反思和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如在教数学中,如何尽可能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要在全过程的教学反思中消除教师的心理障碍:惰性心理、逆反心理和观念心理等。在集体讨论中互相生成、共同提高集体备课是教师行动教育和专业发展的有效的成长形式。教师在感受共同课例教学的背景中互相分析、比较和讨论,在反复的斟酌中融合新方法,提升新理念。

3.在自我反思中不断地进行自主发展。

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是自我的教学行为。通过集体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和反思后,教师要将自我从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提取”出来,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重新审视“我”的教学行为,通过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来调整教学设计、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行为和提升教学理念,最终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和教学理念的彻底转变。

三、提高初中数学总复习的效率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总复习的效率,这是一个老话题。我认为,应作到以下三个注重:

1.注重例题选取的代表性。

在总复习阶段的课题教学中,例题教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例题的示范来使学生学会怎样应用,深化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掌握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为此总复习阶段应注重例题的代表性,正如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象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仍然注重“双基”的考查,命题几乎覆盖了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及其图像、三角形、圆、解三角形的主要知识点,也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运用能力。此外,试卷中设计了各种不同的应用题,用来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