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11 15:5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下表中题号下方的空格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1~4题。
1.读图判断,秦岭—淮河线大致是哪两大地区的分界线
A、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C、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D、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2.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下列界线与它大体相一致的是
A、暖温带和中温带的界线B、一年平均气温的0℃等温线
C、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D、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
3.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大致是
A、东西B、南北C、东北—西南D、西北—东南
4.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分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
5.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理位置十分优越B、与内地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
C、工业多属加工工业D、都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读右图,回答6~7题
6.图中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A.种水稻B.种小麦C.种油菜D.种牧草
7.一般来说,这种生产方式多见于我国的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8.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A、距海较远B、温度较高C、纬度较D、海拔较高
9.西北地区由东往西依次是草原、草原荒漠、荒漠,主要原因是
A.、海陆因素B.、纬度因素C、.地形因素D、人为因素
10.北京的气候特征是:()
A、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多雨
C、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D、全年炎热干燥
11、台湾资源丰富,是我国美称最多的省份之一,下列美称不属于台湾的是()
A、海上米仓B、东方甜岛C、东南盐场D、海上花园
12、全国十大旅游景点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B.避暑山庄C.布达拉宫D.黄山
13.亚洲的淡水湿地是()
A、松嫩平原B、东北平原C、辽河平原D、三江平原
14、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A.冰川B.地震C.风成说D.火山灰堆积
15、东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
A、冬小麦、大豆、棉花B、春小麦、花生、甘蔗
C、春小麦、大豆、甜菜D、冬小麦、谷子、甜菜
16.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位于我国的哪个地区()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
17.下列人文景观主要位于南方地区的是()
A、水乡人家B、窑洞C、蒙古包D、葡萄晾房
18.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为“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水的灌溉B、雨热同期且地势平坦C、纬度位置好D、地势平坦
19.我国的城市群在()
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C、环渤海经济圈D、辽中南工业圈
20.下列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景点的是()
A、西湖B、苏州园林C、周庄D、颐和园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30分)
21.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读下图及有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然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诗中“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______________海峡,该海峡西岸是_________省。台湾岛东临_______洋,南面是________海。
(2)台湾岛上的地形以________为主,峰为______,平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部。
(3)关于台湾岛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祖籍以广东.广西为主B、以广东风俗习惯为主
C、主要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D、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
22.读“黄土高原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黄土高原范围:东起B山脉,西至D。
包括A________省和B_______省的全部,E_______是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流。
(2)图中为延安市气候资料,图中可以看出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气候原因是:。
(3)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特色的民风民俗,请你列举一例“黄土风情”:。
2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9分)
⑴下列字母代表的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A、B、C、D、
⑵你生活的区域是:(写字母),说出你所生活地区的气候特点,。
⑶具体说丙是我国的(山)⑷丁是我国的(河)
24.下图是x疆地形分布图,右图是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6分)
(1)x疆地形的分布特征是与(填地形类型)相间分布。
(2)x疆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水源丰富的绿洲分布在盆地的(边缘或内部)和部分沿河地区。绿洲边缘地区的环境非常脆弱,若不合理利用,很容易导致土地化和盐碱化等生态问题。
(3)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轮南位于盆地,该工程的实施给西部地区带来的好处有
(写一条即可)。
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CAADABAAA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DADCCBABAD
二、综合题
21、(1)台湾海峡,福建省,太平洋,南海。
(2)山地,玉山,西部。
(3)C
22、(1)太行山,乌鞘岭,山西,陕西,黄河
(2)夏季雨水集中多大雨暴雨
(3)信天游白羊肚头巾窑洞
23、(1)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2)北方地区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篇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捕鱼为生,交通工具是船的地区是()
A贝都因人B孟加拉人C亚库特人D达雅克人
2、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3、世界上的椰子生产国()
A泰国B印度尼亚西C马来西亚D菲律宾
4、俄罗斯的首都位于()
A东西伯利亚山地B中西伯利亚高原
C东欧平原D西西伯利亚平原
5、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是()
A圣彼得堡工业区B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
C乌拉尔工业区D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6、俄罗斯的母亲河是()
A乌拉尔河B叶尼塞河C勒拿河D伏尔加河
7、俄罗斯是世界上的能源出口国之一,被称为()
A世界原料基地B世界加工厂C世界办公室D世界加油站
8、亚洲地势特点()
A西部高,东部低B中部高,东西两侧低
C四周低,中部高D东西低,南北高
9、亚洲经常发生旱涝灾害的地区有()
A西部和东部B东部和南部
C南部和中部D中部和北部
10、中国属于亚洲六个地区中的()
A东亚B北亚C东南亚D南亚
二、综合题(20分)
11、读印度地形简图,回答问题(6分)
①图中C是(填城市名称),该城市所在地形区是。目前,印度承接的软件外包业务约占全救软件外包市场的2/3。所以,被形象地称为“”。
②印度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但粮食能够自给,这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政策,图中斜线示意的阴影部分是(粮食作物)分布区。
③印度以气候为主。
12、读东南亚略图,回答问题(6分)
①写出D国的首都:。
②F是海峡。
③G国属于气候。
④下龙湾位于国(填字母)。
⑤中南半岛地形特点是。
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13、读日本图,回答问题(8分)
①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因为日本位于板块和板块之间。
②b岛是日本四大岛中的岛岛。
③从图中可看出,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沿岸和沿岸,因为这里有便利的条件。
④日本文化特点是。传统服装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BBCBDDCBA
二、综合题:(20分)
11、
①班加罗尔、德干高原、世界办公室。(3分)
②绿色革命、水稻。(2分)
③热带季风。(1分)
12、
①金边。(1分)
②马六甲。(1分)
③热带雨林。(1分)
④C。(1分)
⑤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2分)
13、
①亚欧、太平洋。(2分)
②本州。(1分)
篇3
一、确立主题、设计教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9章第二节安排了勾股定理内容的学习,在教材的阅读材料中,有《九章算术》中的“葭生池中”的问题,这道题很有趣,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决定给大家呈现一节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研究课,探讨教师应如何设计教案、把握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们准备好教案后去请教两位数学特级教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两位专家对我们的教学设计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课题设计非常新颖,课程内容人文价值丰富,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两位专家还就讲课过程的设计给我们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我们参考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二、上课和观课
1.第一次上课
教学环节一:复习
①勾股定理的历史及内容(学生回答);
②勾股定理的变式(多媒体展示);
③应用勾股定理的必备条件,没有条件的话,如何解决?(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学环节二:新课引入
①出示例题:名题鉴赏――“莲花戏水”(板书: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12世纪的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Bhaskara)的著作中有一道“莲花戏水”的问题:
波平如镜一湖面,半尺高处出红莲。
亭亭多姿水中立,劲风吹来斜一边。
偏离原地两尺远,花贴湖面似睡莲。
请你动脑想一想,池塘水面多深浅?
②展示示意图,让学生思考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板书分析过程);
③挖掘图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
④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
⑤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
教学环节三:练习
应用归纳的解题方法,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朗读、思考后提问)
《九章算术》中的趣题:“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注:1丈=10尺)
教W环节四:小结和作业
①小结(提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的哪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
②作业:练习2。
2.听课教师评价
听课教师普遍认为课题设计新颖,以古代题目为背景,用优美的诗词创设问题情境,拓展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学中渗透了应用意识,具体包括三层转化:一是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即把实际问题数学化;二是把不可解的问题转化为可解的问题,构造直角三角形;三是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利用勾股定理构造方程。
3.在反思中发现课堂教学得与失
针对第一次试教的不足,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第二次教学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课堂的时空得到开放,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巧妙创设情境,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分享成果
课例研究校本教研活动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建构者和创造者。每一位教师自始至终都融入研究活动中,与同伴合作,或讨论,或反思,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校本研修使教师产生了共鸣,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
篇4
一、备课—— 周到细致,找准重、难点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能坚持认真备课和教学,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虚心向同年级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提前一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也坚持做到周前备课。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和各种听课交流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还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虽然学校初中部无法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我仍不断进行教材分析,制作课件,争取把第节课都备到最好。
复习阶段,我把全书及每一单元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总结,并打印出来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并精心印发了一些历年中考、期末试卷中出现的最新题型,及时地让学生明确考试的方向。
二、上课——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后进生回答。上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和写教后感,找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
三、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四、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 生成 预设 精彩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构建动态生成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生命,体现教师的价值。叶澜教授提倡的“动态生成理论”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熟知,用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好课前的精心预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并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借助平等对话,巧解意外事件,鼓励自主探究及时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的有创见的问题和观点,不断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示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精彩起来。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双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许多成功的案例表明,越是准备充分,“预设”得越好,也越是能够“生成”得好。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教师在课前要解读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在着力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教学,而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只有在经过充分精心预设的课堂进程中,教师才能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自然变成生成,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校一教师在上公开课《变革与争霸》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关于“齐桓公争霸”的内容教学时这样设计的:“穿越时空,采访齐桓公。”四人一小组组成“时空记者团”设计问题向齐桓公及大臣们提问,一小组提问时其他小组则成为齐桓公的“智囊团”回答“记者”们的问题。预想到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会非常感兴趣,问题设计中会出现很多“闪光点”,为了能在课堂上抓住这些闪光点,使课堂生成能很好地为预设的教学目标服务,这位老师自己也设计了一些问题,并全面考虑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最终把所有预设的问题归为四大类内容:优越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正式确立――“葵丘会盟”,确立霸主。结果在这堂课教学过程中,果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1.大王,管仲对您有一箭之仇,您为什么还重用他为相?2.您用什么策略阻挡住北上的强国楚?3.如果没有管仲,您还能成霸业吗?4.您认为齐国国家富强除了管仲改革外是否还有自然方面的原因?5.大王,您为什么要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为什么要派代表来参加?6.“尊王攘夷”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根据预设,这位老师在评价时把学生的问题和回答及时引导到那四大板块,问题1和、引到“雄厚实力”,问题2、6引到“高明手段”,问题4引到“优越条件”,问题5引到“正式确立”等等。这种动态的开放的板块式设计,不仅预设教师的“教”,更突出学生的“学”,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也得到了听课老师交口称赞,而这是跟课前精心预设分不开的。
二、平等对话,促进生成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教师在课堂中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对话,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强制性,把教学过程从单一的“灌输”转向多向的互动、对话和合作,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在教师民主平等的召唤和对视中,敞开心扉,放飞思想,吐露真情。这个对话的过程其实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经验共享中互相造就的过程,是从各自的理解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融合,其融合的结果是师生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和创造。
在教学《社会是个大舞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材展示了两组家庭生活漫画。我让学生讨论:不同的家庭生活可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哪些影响。其中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第二组漫画反映的是正面的影响,这是教材设置这两组漫画的原意,也是我预设中的选择,一切都按照我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接着学生们开始讨论为什么第一组漫画的影响是负面的,第二组漫画的影响是正面的。就当一位学生表示第二组漫画的第一幅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帮助他学习时,突然有另一位男生高高地举起手说:“我不喜欢这种家庭生活场景。我在家学习时就不喜欢爸爸妈妈在旁边。爸爸妈妈都在场,做作业时有两双眼睛在盯着多难受呀!”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立即有很多同学点头,表示赞同。可我却一下子手足无措了。但这位学生讲得也挺有道理的,而且表露了他的真实想法,所以我马上就表扬了他的勇气和创新思维。我的表扬马上又引来了另一位学生的发言:“老师,我觉得第二组的第三幅场景也不是很好,因为我用电脑时爸爸陪着我说明他不信任我。”这倒启发了我,于是我开始引导学生跳出教材设计的框框,让他们说说每一幅漫画各有什么正面、负面的影响。学生们也纷纷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颇有点百家争鸣的味道。这样借助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给学生以充分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尤其欢迎和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了辩证思维,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利用意外,促进生成
布鲁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生成的非预期因素。教师必须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调控教学,提高直觉灵感思维能力,随时准备适应这些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这些意外事件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是“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而面对意外事件对学生所造成的冲击,教师如果采取消极回避、视而不见的态度,或对学生的议论采取压制或训斥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师生情感关系,还会挫伤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甚至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
上课铃声响起了,老师像往常一样向教室走去,刚走到门口,看到教室后面围着一堆人,两个男生像两头牛一样斗在一起。居然还发生这样的事,老师马上火气上升,制止了两人的斗殴行为。这时候全班的学生都看着老师,那两个男生也很不服气地盯着老师,看老师怎么处理。面对这一切,这位老师马上冷静下来,假装什么也没发生,像平常一样引导大家开始学习新课《不同角色的相互理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正当同学们放松地投入到学习中,热烈地讨论如何与长辈沟通、相互理解时,这位老师意识到同学们基本上对此达成了共识,于是话锋一转:“与长辈要及时沟通、相互理解,那么同学之间呢?”“当然也一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老师就抓住了机会:“那刚才两位同学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描述刚才发生的事情:原来上课铃声响起,一个男生要出去,一个要进来,结果在中间狭窄的过道上碰在了一起,谁都不让谁,就斗在了一起。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位老师马上问大家:“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来想一想办法,怎么才能解决这件事呢?”“沟通,让他们沟通一下,搞不好是个误会呢。”在大家的劝说下,那两个男生终于站起来把他们的委屈一吐为快。原来其中一男生是值日生,负责擦黑板整理讲台桌,他听到铃声响起却发现讲台桌还没整理就起身往前冲,而另外一位男生则是听到铃声要回到自己的座位,碰巧两个人就撞在了一起。值日生认为那个男生妨碍了他履行职责,而另一个男生却认为是值日生阻碍他及时回到座位。这样一讲明白,他们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鲁莽,几乎在同时说了“对不起”,还握了手,表示和好。就这样,不仅处理了课堂中的不和谐,学生们也通过这样的意外事件,深刻地体会到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要善于与人沟通、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巧妙地处理这样的意外事件反而大大提高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探究,促进生成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态生成的教学,一个最主要的外显标志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再创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在分析失败的原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中)时,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康有为,主张变法,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那么,你(康有为)将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反响非常积极,纷纷为“自己”设计实现“理想”的途径。许多学生踊跃发言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有一位学生却小声说了一句:“提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没有用,当时康有为什么没想到呀?”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们自主生成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便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又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采取的方法、依靠的对象等方面进一步展开了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探究活动。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不断地自行对假说加以修正和完善,最后终于得出了一个大家基本上公认的结论和认识。这是个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探究题,又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而生成新知识,促进教学目标达成。这样做对学生认知的发展更有效,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基于实践中的反思:
1.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动态生成教学的多变性、复杂性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天天进步成长的学生,日日发展变化的社会,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育机智和灵活驾驭教学的能力,才能及时捕捉课堂突发事件中的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并加以利用。
2.把握生成资源的价值。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教育价值的大小不同,有的还有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教师必须把握好正确的“度”,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要捕捉那些对学生成长有利的生成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动态生成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新境界,是在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它要求教师有动态生成的观念,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随时捕捉、开发生成资源,使历史与社会课堂充满灵动、智慧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 教学应用
由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不同,应用的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下面我仅对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讲一下我的粗浅认识:
一、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1、它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形象、有趣,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热爱学习历史。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一只粉笔、一本教课书、一本重复多年的教案,顶多再加一个挂图,在课堂上要么是板书,要么是口头讲述。无论老师讲述多么的生动,那也只是口头描述,学生们也丝毫提不起精神。其结果是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们听的是昏昏欲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改变了这种教学方式,它可以把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很好地结合在课件里,在需要的时候展示在课堂上,这样就使得原本枯燥、平面、静态的讲课,变得鲜活、立体、生动了。这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也就更加喜欢学习历史了。
2、它使得一堂课的容量增加了,课堂上的效率提高了,也一定程度的解放了老师。由于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讲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老师为了要讲清楚一个问题,往往要把这个问题的很多方面都要讲清楚,以便学生理解。可是一节课有多个问题要讲,老师往往是讲清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时间就不够了,结果是下课了,课还没讲完,还得压堂讲课。
多媒体的应用就改变了这种状况,老师在上课前就把要讲课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其中可以有文本、图片、音乐、视频。上课时讲到某个问题时,就把解释那个问题的课件展示给同学们,老师只是简单的解释和总结就可以了。而且,有的文本课件就可以代替板书,老师就不用过多的书写板书了,这样既节省了老师写板书的时间,又增加了一堂课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一定程度地解放了老师。
3、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历史教学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传统的教学里,主要是依靠老师在口头讲课中渗透。这种方法,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口头讲述的方法还是显得有些不够生动活泼,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话,就可以配上一幅图片、一段音乐、一个视频,立体地把这些东西展示给学生们,就更能使学生们感到象自己置身当时的时代,感受到祖国历史的辉煌,杰出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例如在讲时,可以把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段放给同学看;在讲秦统一六国时,可以把秦兵马俑的纪录片放给同学们看。这样就更能激发起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
4、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个性也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往的课堂是老师一言堂,从头讲到尾,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或许有作用,但对于大多数处在青春期好说好动的初中来说,无疑是压抑了他们的天性,妨碍了其个性发展。有了多媒体,老师可以在讲课时,让学生就讲课内容发表自己看法,然后用录像机(或者直接用手机)录成一段视频,然后再通过投影机放出来。这样学生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又看的自己的影像,展示了自己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时,我就让学生模仿五四时期的学生,在课堂上来次演讲,时间不用太长,用录像机或者干脆用手机给录下来,然后再在课堂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同学们反映非常热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实例1、在讲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时,这课主要内容是隋唐时期的建筑、雕版印刷术和诗歌。于是我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介绍赵州桥的纪录片,使原先只是在课本的一张图片和文字介绍,变得立体生动了。尤其讲唐诗时,我在课堂上播放了朗诵名家朗读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的音画诗视频。使学生通过音乐、画面、朗诵者的朗诵更深地了解了唐诗的美,也就更加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灿烂了。
实例2、在讲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这课主要是讲开国大典和的和平解放。一提到开国大典,很多人都会想到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们政府已与今天成立了!并亲自按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之后进行了阅兵和群众游行的经典镜头。以前只能通过老师口头讲解的方式,把这个过程介绍给学生,显得有些枯燥。有了多媒体就可以把这段纪录片片段通过投影机在课堂中播放出来,同时我还加入了近些年的国庆阅兵和2015年抗战胜利日阅兵的记录片片段,和开国大典一起播放给学生。这样通过对比,既让学生们更加生动地了解了开国大典的过程,又让学生们看到我们国家从建国到现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进行历史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以上,只是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中应用的两个例子。我想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它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方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三、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要滥用多媒体。有的老师看到多媒体技术的诸多优势,于是在课堂上从头到尾就给学生放视频、放音乐,也不强调课重点、难点。这样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机灌”,其结果是学生们看的倒是兴致勃勃,看完后却不知其所以然,使多媒体应用走到了极端,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课堂上老师还是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只是教学手段不是教学全部,该使用多媒体时适时地使用,该讲授的还是要讲授。
2、要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各种多媒体课件在网上很容易的就搜索到。这些课件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而且各地采用的教课书版本不一样,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一样,制作的课件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在使用课件时,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根据所采用的教材,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7
宁波鄞州石\街道是民国知名文人苏青出生地,苏青故居至今保存完好,可供挖掘的文学资源相当丰富。该村绿树环合,一湾小河横贯其中,那座源自民国的几米宽的浣锦桥跨于其上。
借着课改的东风,浙江宁波鄞州田莘耕中学基于对语文拓展性课程理念以及功能的深刻认识,经过调研、探讨后选题与规划,设想开发了基于地域文化的语文拓展性课程――走进现代作家苏青。
一、地域文化文学类拓展性课程的界定
地域文化是在自然、历史中被约定俗成的,与“熟人社会”的乡村生活伦理结构密切相关。它常常以风俗习性的文化意识为内核,程式化的“生活相”为外表,呈现出一种不成文的生活规矩、习惯性的生活方式、传统性的生活思维方式。
对学生来说,当这一切出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就显得比较陌生。比如在教学萧乾的《吆喝》、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以及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等课文的时候,面对这些显现地域文化的民俗题材,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立即就呈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
到哪里去寻找链接认知断档的桥梁?地域文化名人,尤其是他们所创造的接地气的文学作品。
毋庸置疑,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都在具体的地域内展开,都与特定地域发生着或显性或隐性或长期或短暂的关系,由此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学校拓展性开发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所谓地域文化文学类拓展性课程,就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文学类作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按照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特色和师资优势等条件而开发出来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二、选择地域文化文学类拓展性课程的设想
浙江宁波鄞州田莘耕中学语文拓展性课程选择地域文化文学类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设想:
(一)基于生本的语言特质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青生活的民国时代,摆脱了科举八股文的束缚,她自己曾经就读过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外文系,后来又从宁波到上海发展,她的作品语言可圈可点。
苏青作品呈现的语言风格与她生活的吴方言地区有关,受到该地区的地域、民俗文化熏陶。苏青为了把自己世俗的市民理想彻底地传达给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读者,她在作品中有意无意地选用宁波方言、俗谚等言语来构建作品的氛围。她的作品语言“伟大单纯”(张爱玲);“平实而热闹”“少有警句,但全篇都是充实的”(胡兰成);“流利活泼,更多奇气”“妩媚可爱与天真”(实斋);“流畅跃动,颇富奇气”(盛英)。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青语言的民俗化、多元化、口语化特点,以一种亲和而又陌生的形式呈现。
(二)基于教材的民俗拓展
浙江省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的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单元提示”对这个单元的教学作了以下阐释: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与民间文化。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的,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教参对这个单元的文本教学做了如下“单元说明”:教学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民风民俗的知识介绍课;本单元教学还应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应注意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教参并没有对民俗民风知识和“民俗审美”予以辨析,而后者恰恰是本单元的教学主体。
由于教材对民俗审美问题的忽略,在课后研讨与练习的问题设计方面显得相当宽泛,在具体的教学中,师生容易脱离民俗中历史、环境、人这三个主要的审美元素,距离建立在独特地域文化空间的民俗的娱乐性、自在性、山野性以及传承性的价值比较遥远。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项,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既可以从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以及民俗活动中呈现出来,也可以借助外显的感性形象使人产生内在的愉悦。
苏青在20世纪40年代自办刊物《天地》的发刊词中这样说过:“以常人地位说常人的话,举凡生活之甘苦,名利之得失,爱情之变迁,事业之成败等,均无不可谈,且谈之不厌。”这样的创作无疑决定了苏青创作的民俗基调。
与之相对应的是,苏青作品里写的小市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写老百姓所热衷的民间习俗,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从文学史上看,在行文中融入民俗,并非先例。但是以物质民俗(饮食、婚俗等)和心理民俗作为突破口,苏青可以说是开启了先河。
(三)基于《课标》的文学提升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地域文化文学类拓展性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的创建
1.建立机构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借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田莘耕中学围绕“体验成长快乐,建设幸福家园”理念,决定开发“走近现代作家苏青”校本课程,成立了校长和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发展中心,投入到现代作家苏青资源的挖掘中。 课程发展中心明确了目标,确定教材编写教师,制定了教材编写方案框架,使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有了执行力。
2.编写教材
经过选题论证、培训指导、分工合作、集体探讨等程序,学校决定编写《走进现代作家苏青》校本课程。初中学生逐步摆脱对感性材料依赖,逐渐学会了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思维逐渐呈现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思维日趋成熟。遵循学生身心特点,教材分故居重访,作家履历,作品选录(散文、小说、戏剧、访谈),拓展探究(语言、民俗、文学、书评、读后感、教案、教后感),兼顾趣味性、梯度性与可操作性。
3.培训师资
校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使教师提升素养。教师聆听宁波教育学院教授郑东辉博士课程建设报告,课程发展中心教师去广州横福中学学习该校的建设课程经验。课程发展中心教师深入研读《鄞州文艺评论》,相关文章《乱世中的“芳华”岁月――苏青戏剧创作漫谈》等则要求深读并内化。
4.邀请专家
学校打算邀请鄞州区教研室专家进行课程论证,会同宁波市鄞州区文联的文艺评论家协会保持联系,鼓励教师加盟该协会对苏青戏剧的研究。学校还会向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研究文艺民俗专业的教授讨教,以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走进现代作家苏青》课程内容主要有:作家介绍、作品选录、故居重游、拓展探究。
(二)课程的操作
1.优化课程结构
学校安排每周一节语文课为拓展性阅读。笔者打算利用这堂课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赏析苏青散文集《浣锦集》,分组自主确定小课题,例如印证苏青与张爱玲散文淳朴与苍凉的差异;引导学生赏析苏青小说,再读再品悟,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作探究,比如她小说中的宁波方言、俗谚以及她与张爱玲小说的风格异同等。
2.优化课程评价
“学”的评价:学校会将拓展性课程设置为8个专题,每个专题时,每完成一个专题的学习得1分,共8分。在“教”的评价上,学校建立四维课堂评价制度:一是教师对照拓展性课程的课堂设计评价表进行自评;二是组内教师互评;三是学校通过外聘专家或学校优秀教师团队开展全员等级评价;四是学生评价教师课堂,使教师课堂实效有及时反馈,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