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5 04:5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校体育老师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行为。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本学期将通过教学实践,确实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田径及篮球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同时加强思想教育,确实完成教学任务,以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措施
强调运动爱好与习惯的养成,强调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学习的运动技能内容少而精,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个体发展和需要的联系;以目标统领内容的选择,学校和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很大的选择余地;适当增加健康教育专题的学习内容。
努力施行新课程标准,用新的理念来强化教育教授教养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勤于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身心得到和协地发展。
四、工作要求
1、认真学习,转变观念,力求立异。认真学习强化新课程标准,加深对课改工作的熟悉,在工作中积极实施课改要求,转变观念,用现代教育教授教养的新理念来指导体育工作,用立异的思维,改革课堂教授教养的模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2、依照新课程标准,搞好体育课改活动。要全面开展体育课改活动,在体育课中要有新的理念,要有立异意识,在上好平时课的条件下,体育教师要在体育健康课上,力求有创意,逐步使我校的体育课正规化。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锻炼,身心得到和谐地发展。
3、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课堂评价。正确评价学生能进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体育课堂教授教养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评价还要从学生的自身条件出发,因材施教,进步学生积极加、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兴趣。
4、抓好“两操”、“课外体活、大课间、特色体育活动”。积极贯彻全民健身活动纲要,学校“两操”、“课外体活、大课间、特色体育活动”是反映学生整体面貌的形象“工程”,是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抓好两操和“课外体活、大课间、特色体育活动”也是学校管理工作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两操”“课外体活、大课间、特色体育活动”更要促进学校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所以要认真组织、检查各班学生开展好广播操和下午大课间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练,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5、继续抓好业余训练,争取更大成绩。认真抓好我校业余训练工作,春、冬季是训练的大好时机,为了全面进步我校各运动队的竞技水平,体育组决定对我校各运动队全面选拔和分项强化训练,力争在今年的市、区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校争光。重视体育课安全问题,体育课的安全问题是我们体育教师所必须重视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上课前,应认真检查场地器械是否牢固安全;在课堂中,应仔细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在教授教养中,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免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
学校体育老师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健康为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一切为了学生,认真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深化改革、求实创新,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二、教学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5.培养良好的课堂常规
三、教学目的
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4、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
5、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实心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
6、在上课过程中多做一些辅练习,如发展耐力速度的定时跑,定距离跑;发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台阶、免子跳等;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7、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8、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教学重点:
1、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
2、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铅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
教学难点:
1、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2、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xx人,学生们对体育课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对于刚刚接触体育课的一些新同学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培养他们的的兴趣,发掘其潜力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初期,他们生性好动活泼开朗,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常规还不大了了解。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将因材施教,提高兴趣,发现体育人才,重点抓课堂纪律,强化课堂常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运动能力有一定发展,上课喜欢玩,运动系统发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较差,想象创造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身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在不断克服困难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健康和愉快生活的态度,通过从事适宜的运动,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
五、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田径(跑、跳、投),体操、游戏、篮球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投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
授课时数根据学校要求,本学期共讲20周,每周体育授课为3学时,共60学时。每个学期实际上课定为16周,共48学时。上课过程中,若因场地,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将临时调整。第一学期以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配以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铅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另外在上课过程中多做一些辅练习,如发展耐力速度的定时跑,定距离跑;发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台阶、免子跳等;多上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每次授课一个到二个主教材(如:跑步或;立定跳远)其余(如篮球、队列队形、身体素质)训练将作每次课的准备部分内容。每节课都争取有一个或两个小游戏。
六、教学要求
体育课教学应丛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2.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3.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七、具体措施
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重视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体育课上的活动。利用体育运动游戏项目,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分组形式开展教学,以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1、重点培养课堂教学常规,狠抓队列队形、路队和两操;
2、针对学生在平时体育锻炼的弱项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使每位同学的每个技术动作都能到位;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工作计划3、利用奖励措施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4、重点训练学生的队列队形;
5、重点强化课堂常规。
6、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丢课的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7、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8、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9、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及积极分子的作用并且经常做好对他们的培养。
学校体育老师工作计划3
一、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多维性。都从传统模式中带来更新与改革。其中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指导思想,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健身育人课程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现状分析:
高三年级的学生中有部分男同学躺倒不干且学习习惯不好的,经过上学期的常抓不屑虽有好转,但还有极少的同学不但自己不学好,还影响其他后进同学的进步。还带了个别同学开始有偷懒的行为。总体来看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好的,是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的。
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田径(短跑、中长跑),体操(以广播操为主)、游戏、篮球、足球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篮、足球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更多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本学期共讲20周,每周体育授课为2学时,共40学时。上课过程中,若因场地,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将临时调整。二、具体实施计划
第1周—第4周1、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2、武术理论知识
第5周1、短跑教学2、游戏
第6周—第11周1、复习短跑2、武术搏击(实践课)
第11周—第14周1、中长跑、游戏2、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第15周—第16周1、复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并在比赛中应用
第17周—第18周1、全面复习本学期内容准备考试
第19周—第20周科目考试计划应达到的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1,身体发展目标: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国家体锻达标合格率力争达到90%以上,为我校连续保持体锻达标区先进单位作努力。
篇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上海市部分小学花样跳绳的教学课程的设计进行研究,通过访谈一线花样跳绳教师和专职教练,总结归纳出一些科学合理的花样跳绳教学设计理念。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来研究和分析课程设计,并提出对小学生花样跳绳教学设计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小学体育 花样跳绳 课程设计 改进策略
一、前言
随着我国“阳光体育”的开展及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深入开展,跳绳作为一项简便易行的运动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青睐,各地涌现出了一些跳绳特色学校,同时也成为许多学校的特色课程。为了提高更多学生对花样跳绳的兴趣,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提高青少年的体质。花样跳绳的课程设计成为一项急迫而又重要的任务。现在对花样跳绳的研究主要是以地区普及程度的研究、花样跳绳对青少年体质的影像的研究、花样跳绳技术动作创编的研究这三大块为主。对花样跳绳教学课程设计的研究还比较少,为了让教师能更好的把握花样跳绳教学要领,本文对花样跳绳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为学校体育的花样跳绳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在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进行文献资料检索,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教学实验法:1.实验对象:由8-11岁的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组成;2.实验控制
(1)教学课程教案的设计:①不同班级学生资料填写,观察不同年级的孩子特点;②通过教学,观察课程教案内容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③并对出现的问题总结并调整教案安排。
(2)教学内容的设计:①从2014年3月-6月对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60名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教学。根据学生掌握跳绳动作熟练程度来进行各项跳绳花样基本技术的评定并调查访问专业队、中学跳绳教练员,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动作难度进行评定;②根据跳绳教学内容安排最合适的课时;③比较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年级)起到最好的效率。
(3)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设计:①比较在同年级两个班中,不同的教学方法,探讨哪种方法起到最好的效果;②比较在不同年级两个班中,同样的教学方法,探讨在哪个年级起到最好的效果。
(三)问卷调查法:制定花样跳绳教学效果问卷,经专家检验问卷效度达到合格。问卷发放对象:参加教学实验的小学发放问卷27份,回收问 卷27份,回收率100%,有效回收问卷25份,有效率93%。
(四)访谈法:对上海跃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10名花样跳绳专职教练(1名资深教练、4名金牌教练、5名银牌教练)、1名宝山区花样跳绳教师、1名闸北区花样跳绳教师进行访谈,确定教师及教练员在教学中对待学生跳绳动作的教学难度及方法的最适宜指标。
(五)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瑞奇进一步认为,教学设计是“为了便于学习各种大小不同的学科单元,而对学习情景的发展、评价和保持进行详细规划的科学。”我国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1]。
(二)教学设计常用模式
教学设计常用模式包括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三种。
四、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花样跳绳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方式
表1 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个动作做讲解和展示的需求情况
需求情况 需要 不需要 随便
百分比 72% 20% 8%
有72%的学生觉得老师在教学中的讲解和示范是十分必要的,有8%的学生表示随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跳绳教师和跳绳教练在花样跳绳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和自身的情况选择动作示范法或口头描述法。而示范教学法有利于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此阶段的孩子都很善于模仿,而且都比较好动,所以又有20%的学生觉得不需要讲解和示范。动作示范教学法形象、直观、生动,符合小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生理、心理学特征[2]。而儿童的注意力也很难保持一个集中的状态,所以在花样跳绳教学中口头描述法,可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动作的效率。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难易的把握
花样跳绳它有自身的规律即由易到难,由简入繁,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又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接受能力等条件不一样从而影响教学进度。教师与教练们遇到此类问题基本都会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会增加教师与教练们的工作量,所以教练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
表2 学生对课程难易程度的评价
难易度 非常难 有些难度 适中 比较容易 非常容易
百分比 0% 24% 56% 16% 4%
(三)教师需要提高学生跳绳兴趣可采用的方法
表3 学生对花样跳绳课程最感兴趣的原因
原因 具有挑战性 学习技能 好玩 教练的展示 其他
百分比 36% 28% 28% 4% 4%
据调查问卷针对“孩子们认为跳绳最感兴趣的原因”的结果进行分析(见图4):其一,孩子们一开始是因为花样跳绳跳起来好看好玩(28%);其二,刚接触跳绳的孩子因为动作难度低,一学就会(4%);其三,也有很多学生是觉得这样的跳绳具有挑战性(36%);其四,也有学生觉得这是一项和游泳一样的技能(28%)。而教练的展示仅占4%,实际教学中,教练的展示给受试者带来新奇感,使其觉得好玩,从而开始喜欢跳绳,但随着受试者技能的进步,体验到跳绳本身的好玩和趣味成为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表4 学生对一堂课动作数量的适应情况
适应度 非常多 比较多 适中 比较少 特别少
百分比 0% 8% 84% 4% 4%
以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普通课时为例,一节课除去整队热身以及课程结束前的集合总结,学生们真正在练习跳绳的时间为20-25分钟,而实验下来,教练员普遍每次一节课都会用5分钟左右复习上节课内容用剩下的15分钟教新的动作内容,普遍情况下一个上课课时跳绳教练员平均可以教2个动作。而且孩子们感觉这样的动作安排和课时把握都非常适宜(见表4)。
五、结论与建议
(一)老师在教学中的讲解和示范是十分必要的;(二)教练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遵循花样跳绳的规律由简入繁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花样跳绳教学要领,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教师教学难易的把握、教师需要提高学生跳绳兴趣可采用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解决或改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困难和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三)教师需逐步提高学生的跳绳兴趣,发挥跳绳本身的好玩和趣味性;(四)花样跳绳教学中对动作难度需要进行评定和教学内容设计,从而达到难易适度,从而在遵循孩子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提高了花样跳绳技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10-211.
[2]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组.跳绳竞赛规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3] 唐琴.动作示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4).
篇3
[关键词]英语教育 师范禅传教育 教育体系 大学教育 中学以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一日,跟一个同行闲聊,说起英语教育,并由此而谈开了去。才聊了几句,同行的言语间,就透露出了浓浓的担忧情绪,我们的英语不应该这样教,我们的教育不能再这样搞;我亦有同感。
二十年前,我初涉讲台,曾经斗志昂扬、激情澎湃地探讨教育,探讨教学内容的设置问题,关心师范教育的禅传问题,关注招生考试的制度问题,如此等等。时间如自驹过隙,一晃二十年过去了,除了师范教育的禅传问题有了些许的改观外,似乎教育上没有解决太多的问题,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了什么是人微言轻了,斗志淡了,激情少了。然而,同行的一句话,还是吓得我不轻:现在的学生,几乎人人痛恨学校!我的天啊,这还得了?即使不是人人痛恨学校,就是有个五成或者两三成的学生痛恨学校也就是大事了,问题看来到了不解决不行的程度了。
我不管那么多了,人微言轻就人微言轻吧,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为了国家的将来,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说说对英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理解,说对了更好,可以参考,说错了可以修正,可以避免,怕就怕不说,过一天算一天!
首先说说英语教育。现在,我们的英语教育,应该说是做过了头了,而且应该是过得不轻!至于吗?值得吗?小学学、初中学、高中学、大学学,一学就是十几年,还必须人人三级四级六级什么的,而我们的母语,很多大学恰恰相反是不开的哟!我们的英语要学到什么程度,现在有说法吗?好像有,但好像是很不理智。
在我看来,英语应该怎样开?应该这样:从要不要开设英语课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国际交流语言,需要开设,而且还应该培养出相当的专家!除了英语,还有法语、德语、日语等等各种外语,也都应该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专家。但是有一条,不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来成为英语专家,更不是让所有的人都来成为多语言专家。因此,一般人学一点英语就行了,这一点很幸运,我们在小初高及绝大部分高校只开设英语!也就是说,英语之外的其它外语语种开设的规模和程度应该是没有出现明显的问题,从程度上来说,似乎还可以再钻得深一点儿。那么,一般人学一点英语,这个一点是多少呢?我把它定为两级,相对于国语来说,小学三年级和六年级两个等级,其实很大一部分人知道26个英文字母就行了,国人不识拼音的不也都能生活工作得好好的嘛!很少碰到英语的人,英语水平有个国语的三年级水平就够了,偶尔碰到英语的人,有个国语六年级的水平相当好了,常用英语的人就应该是英语专业毕业的人士了,应该由英语专业去专门培养。说得过一点,我们现在的英语教育,培养了不少半调子,非英语专业的有的英语水平好像还很不错,有三级、有四级、不少还过了六级等等,而英语专业毕业的呢?好像这些年来,没有出过十分有名的翻译大家,好像没有。可以调查一下,毕业离校后,还有多少人在正儿巴经地用英语的?百分率是多少?小学普及一下,英语有个国语三年级的水平,行了,初中以上阶段,英语就应该开成选修课,而不是现在的必修课、必修主课,笑话的是,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考试评价的分值竟然等同于或者十分接近于母语,学后却很少使用,甚至不用,而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却是小科(这是个新名词),而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等一直没有改变副科的地位。
还有政治课,也是小学有、初中有、高中有、大学还有,为什么不把政治课融入到历史、哲学、中去呢?计算机课程也是一门比较过火的,没必要小学到大学都学,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做就行了,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一定的应用软件的使用课程就行了,大学里还要什么考级,人人得考,真是一门新鲜课程!
接下来说说师范禅传教育的问题,之所以说祥传教育的问题有了些许的改观,是因为,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和申请,获得老师资格,这让有志于教育工作的非师范专业的年轻人可以改变非师范的人生轨迹,这是改变。之所以说些许,是因为本质问题没有改变,或者说主要力量没有变化,新补充的师资力量主要还是传统的师范专业毕业生。我认为,新师资的补充和新医生的补充有一定的共性,教书育人品为上,治病救人德为先。在培养机制上,采用3+1和4+1的模式,师范专业成师范科目专门进修,小学幼儿园新师资要专科毕业,加一年师范科目专修合格,初中以上老师要本科毕业,加一年师范科目专修合格。这个另加的一年,除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我们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很不实用、很枯燥,需要变革教材和教法),还要有相当的时间用于教学实习,老师是育人性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要选择修养好、品德好、知识基础扎实、有志于教育工作的新生力量补充到教育岗位。
接下来再说说教育体系。现在的教育确实有问题,幼儿园比谁先学英语,比谁开的课程花式多,而不是比谁培养孩子的习惯好,不比谁带出来的孩子有更好的品质,且这些习惯、品质确实也难以比较,开设的门数多少,数一数就知道了,再不行出张卷子就得了。小学比什么,看起来没什么比的,按地段招生!其实这是个很原始的计划性思维,根本就没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发展,不这样不行啊,不这样会比较辛苦的,要经营学校,做学校很费劲的!事实上还是也在比的,比谁的学生英语能考得更好,比谁的数学能考得更高的分数,如此等等,小学要想吃香有收益,就得做出点优势,做出点英语等文化考试的成绩优势!真要命。初中的比就开始残酷了,比中考,比升学,中考谁考得好、谁升入“好高中”的学生多,谁就有口碑,就有收益!高中更没得说了,那简直是炼狱啊!现在的初三也差不多是炼狱了,谁的升学率高,谁就有口碑,谁的学生考清华、北大多了,谁就是好学校!好像中国就剩这两所大学是学校了!但―进大学,好像就解放了,老百姓不是经常有这样的口头语吗:小子!加点劲,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对姑娘怎么说?也差不多:丫头!坚持一下,到大学就好了。
再来就是说大学教育了。大学应该是宽进严出。有人说,自主招生不能搞,那样弱势人家的子女就永远失去了上清华北大的机会,我说这样的观点只对了一点点。这个对的一点点在于,确实会有可能有强势人家的子女通过不恰当的自主招生进入清华北大,但有几点可以明确的,自主招生者放
纵,将会成为名校的罪人,说得严重一点将是国家的罪人,相信名校的校长一定明白这一点;其二,就算名校放纵,也会因祸得福,给普校一个突破的机会嘛,也不就是学费代价高了点而矣;其三,目前这样的提前、本一、本二……这样的录取机制,注定了中国高校的成长永远是滞后的,出身不好注定长不大、长不好,要不就跑步进京等等。自主招生也就算得上是一个渐进式的宽进严出,是怕出乱子的谨慎做法。我个人倾向于现在开始,制定宽进严出的计划,是三年后执行,还是四年后执行,各学校采取审阅小、初、高学档材料,学生申请,进行面试录取。现在的时机也基本具备,看看现在上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就知道了,有的高考成绩门门不及格也能上大学。现在的问题在大学的严出上,可以这样说,严到什么程度,决定了大学自己的生存,这个应该交给各个学校自己去把握,国家没有必要抓住高考不放,让高校的宽进卸下高中以下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严出决定高校的生存,决定高校的特色,影响高中以下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兴趣之下前进,学习起来会很刻苦却不会很痛苦,会是苦并快乐着。宽进严出一定会淘汰一些大学,甚至会淘汰几所名校,但一定会蕴育出更多的著名大学,也一定会蕴育出相当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学。大学应尽快实行宽进严出,学档、中请、面试录取。对了,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国内大学不应该限制招生地域,所有的大学国内同台竞技,同台招生!地区计划已经严重落后了,清华北大在江苏招多少人,怎么不计划一个地市多少人的呢?学档、申请、面试,没有地域限制,没有计划一说,你想来你申请,符合我学校的要求,我招你,就这么简单。
关于大学学习轻松的问题,或者说严出会不会严不起来的问题,我觉得也没必要太过担心。一者,每个学校都会明白,过松的放行,如同企业放行废次品一样会产生影响,如果它愿意放松,意味着它将是被淘汰的学校;二者,就算真的有学校松出了,淘汰几所也是应该的,为什么市场上的物品优胜劣汰,学校就不可以呢?相反,我认为,一旦实施宽进严出,各个学校会自觉不自觉的提高毕业生放行的标准,会在特色上下功夫,会在能力培养上下功夫,世界著名的学界人物会在中国不断涌现,因为好的学习氛围,加上国人的勤奋的品质和智慧的优势,结果一定是这样。
再接下来就该说中学以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了。数学是要学的,感觉上要求偏高了一点,如果高三的数学再降一点要求下来,差不多半个学期的内容这个样子,这样,依次到小学各年级,学生学起来会轻松不少,因为有不少的内容感觉上超过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珠算可以进入历史博物馆了。国语要学的,大学也应适当开几十个课时国语性质的课程,如应用文件的写作、文学欣赏等等;国语要增加阅读量,诗、词、散文、小说、人物传记、国策政论、国外名篇的经典译版等等,要减少课堂逐字逐句的分析;国语要增加品质品德教育的渗透,而不是开品德课,说教是无力的,润物细无声,却深入骨骼,融入人心;国语要保证毛笔书写课时,也应该有硬笔书法课。如果用现在的必修选修来说,这是必修。英语,要降低要求,减少课时,知道一点就行了,初高中阶段应该进入选修课行列。物理、化学、生物、法律,哲学、历史、地理、烹饪、体育、美术、音乐、计算机应用等等,应该是中学的花式繁多的选修课。然后就是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比如发明创造,比如历史研究,比如特种识别、烹饪比赛、美术创作、音乐演奏等等,这样的学档,高校录取也很容易选择。但品质、品德的培养一定要充分,不能象一些发达国家一样,个性是很个性,但约束力不够。
篇4
关键词:综合实践;规划;设计;县域推进;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10-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重大的结构性突破;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必修课程。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无课程标准,二无免费教材,三无教参,因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内容开发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程管理难”等“难上加难”的客观局面。为了解决这些难点问题,在充分调研、深入分析县域实情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我县对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行了统筹谋划和整体设计。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县教育局成立了“行唐县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工作,各乡镇以学区为单位,县直小学、民办小学、初中以学校为单位,分别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工作。
教育局在转发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并印发了《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设置方案》、《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以科学指导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二、整体设计,保障课程科学、有效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和晨(夕)会、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若干非指定领域。由于学校和教师整合各领域内容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较弱,我们统一要求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进行如下安排。
1.晨(夕)会:安排在每天上午上课前或下午下课后,每次10~15分钟。
2.班团(队)活动: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1课时/周;小学1~2年级班(队)活动利用晨(夕)会时间进行安排。
3.信息技术教育:小学3~6年级,初中7~8年级,1课时/周。采用省统编教材《信息技术》(河大出版社)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活动:小学3~6年级,初中7~8年级,1课时/周;初中9年级,2课时/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活动,要求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内容,以主题活动或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
5.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利用每学年2周的机动时间以学年为单位统筹安排;学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年年有科体艺节会、校校有科体艺团队、班班有科体艺活动、人人有科体艺特长。
6.其他专题教育活动(如德育实践专题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环境保护专题活动等):学校可随机安排。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配备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没有高素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巨大的时间、精力投入,这门课程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实施。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必须建立和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规定学校至少每12个班级设立1名专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均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兼职教师,根据每一个主题或项目活动实际,每一兼职教师担任若干个学生小组指导任务,同时学校也可以联系一些社会专业人员和家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选题指导课、开题指导课、过程指导课、过程答疑课、结题指导课、成果展示课等课型,由专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研究方案设计、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过程以兼职教师进行指导为主。
(三)系统化、具体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课程目的、目标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总的目标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各学段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在课程的有效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征,决定了其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目标有所不同。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活动和学生的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系统化,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根据活动开展要求,对义务教育阶段活动目标设计如下:
(四)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难点。为指导各学校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县教育局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两条思路供学校选择。
一是学校自主购买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二是学校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依据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条线索,把握源于生活、指向实践、尊重自主、立足学校特色、依托社区资源的原则,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县教育局对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提供参考示例。
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参考示例如下: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准备阶段的教学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与处理信息,为活动的实施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并提供充分的准备。
活动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搜集与处理各种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学重点:实践经历和体验,对方法的尝试和了解,以及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活动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对活动资料进行整理和提升,对全过程中得与失进行全面的总结和交流;要突出对活动的过程、活动结果、活动的体会、活动的方法等方面的总结、交流与反思。活动总结阶段的教学重点:反思、表达交流、分享、评价、提升与生成。活动总结阶段的教学注意事项:要注意实事求是;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总结与交流,获取知识,深化体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和个性。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要求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课型教学操作要求
活动准备阶段:主要包含两种课型,选题指导课和开题论证课。
1.选题指导课
(1)主要任务:围绕活动主题创设活动情景,激发活动兴趣,引导发现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活动项目;指导学生交流、汇总发现的问题或话题,归纳、梳理,初步形成课题;层层筛选课题,确定活动课题;指导活动分组,推选小组核心负责人。
(2)基本模式: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课题)――指导分组
(3)教学要求:
①创设情境是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引入、制造或创设与主题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便于引导学生发现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了解主题内容的过程。
情景创设要自然巧妙,充分发挥激发兴趣的作用。
②发现问题是指根据所创设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预设主题中所涉及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面要尽可能开阔,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不要先入为主,一下把学生引到狭小的范围内。
交流、汇总问题方式要灵活多样,不能总是老师问学生说,一一写到黑板上,形式单一;可以先让小组汇总,再由小组长汇报。
③筛选问题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在发现的所有问题中选择一个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问题的价值大小、研究的可行性程度,分类梳理问题,对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排队,要明确哪些问题该保留、哪些问题可合并、哪些问题暂时搁置、哪些问题该放弃,并要说明理由,渗透筛选依据。
④确定研究主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选择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的过程。
研究主题的题目要醒目具体,准确反映活动主题的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深度;表述要准确,特别是关键词选用要准确、贴切;表述要注意语序,主题犹如论文的标题,并非句子,因此,在确定标题时要改变正常的语序,用短语形式来表达。
⑤小组组合要尽量优秀生、普通生合理搭配,每组都有骨干。民主推荐产生小组负责人,以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分组有多种方式:可以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按照兴趣分组,注意合理调控;也可以先分组,再让小组选课题,选的不合理时再指导调控。
2.开题论证课
(1)主要任务:指导学生学习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引导学生针对活动方式,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论证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方案。
(2)基本模式:小组研讨、初步制定――组际交流、学习借鉴――二次研讨、初步修改――典型指导、正反提示――三次研讨、修改完善。
(3)教学要求:
①提供活动方案表格,使学生了解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但不要规定太死,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空间。
活动方案表
②活动方案要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商量,自主尝试后再交流、指导,也就是贯彻“先学后教”的原则。
③要启发学生通过多次研讨、相互学习借鉴、自己感悟,实现活动方案的优化,不要担心费时间耽误进度。
④典型指导不在多而在精。选哪个活动方案作典型,事先要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选择的依据是能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因此,不一定选最优秀、最精彩的活动方案,也不一定是最差的活动方案,关键看它能从哪个方面给大家提供范例,或暴露出的问题最具有典型性、普遍性。
⑤为了减小学生自己探索的难度,教师可以提供活动方案典型实例。
活动实施阶段:
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主要在课堂之外、学校之外完成。但这一阶段,也不是一个可以放任自流的过程,在活动实施阶段,需要推出一些课型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支撑,并起到矫枉过正的作用。主要课型包括:方法指导课和中期交流课等。
3.方法指导课
(1)主要任务:方法指导课主要在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时开设,其目的是考虑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程中,可能会在研究方法方面产生的问题,而为之提供指导的课型。因此,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主题活动、实践探究所需要的调查研究、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2)教学要求:
①方法指导课可以根据学生主题研究活动的需要适时组织。
②根据活动具体指导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实验观察、设计制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使活动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③指导学生了解调查、访谈的基本要素,明确调查、访谈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④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查阅图书的小窍门、上网的方法、资料的取舍等
⑤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记录的方法。
⑥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
4.中期交流课
(1)主要任务:组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阶段性工作或成果进行交流,并进行针对性研讨;学生反馈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案;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活动方案,明确下一阶段活动。
(2)基本模式:小组准备――汇报交流――相互答疑――反思总结――调整活动方案。
(3)教学要求:
①教师课前可通过下列方式,掌握学生的活动动态,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纳、分类。
甲、请各小组将本组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以小组形式进行上报。
乙、与各个小组沟通情况,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
丙、通过查看学生的活动日记、小结,了解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②课上每个小组先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进程或者研究成果,提出自己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③教师依据问题分类,讲解一些和问题接近的知识来启发学生。
④教师依据问题分类,逐类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⑤根据讨论,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解决方案。
⑥老师总结,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⑦各小组调整活动方案。
活动总结阶段:主要包括两种课型,即总结指导课和成果展示课。
5.总结指导课
(1)主要任务:此课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成果总结与表达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包括研究报告的撰写、收获体会的总结等。
(2)教学要求:
①对于不同的活动方式,总结指导课要有所侧重。课题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侧重指导课题报告的撰写;参观访问与体验活动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体验与感想,并形成文字。
②在总结指导课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如何把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进行梳理与提炼;二是指导学生如何把无形的体会与收获转换成有形的成果。
6.成果展示课
(1)主要任务:指导学生确定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分享和欣赏;及时发现新问题,拓展和生成新的研究内容。
(2)基本模式:
小组全面回顾活动过程与收获,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准备――分组展示交流,共享活动成果与活动感悟――组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借鉴――推选优秀成果、优胜小组、先进个人――小组进一步研讨,明确今后活动设想。
(3)教学要求:
①指导学生对活动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汇总,使之条理化。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活动成果。引导各小组确定最佳的成果呈现形式。
②指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在总结交流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
③指导学生能根据小组的自身特点和独特体验、收获来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展示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帮助每一位同学树立自信。
④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既关注有形成果,又注意挖掘活动中隐性且有价值的活动体验。
⑤指导各小组做好活动的评价工作,对学生的成果和展示给予积极肯定。
(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设计
1.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
在对学生小组进行评价时,内容主要有:
①小组的选题及计划落实情况。
②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的水平。
③小组问题解决的情况。
④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⑤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①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
②活动过程中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③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④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⑤履行职责与成果。
(2)评价方式
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可以运用于学生小组或个人的评价:
①档案袋评价方式:对活动小组或个人建立的活动档案袋或过程实录手册进行评价,主要看收集的材料是否能反映活动的全过程,如是否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的信息是否进行过处理等。
②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方式:主要针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如成员参与活动的态度,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情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与缺点等。
③成果展示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小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过程性材料、展示性表演、模型、设计方案等成果,对小组或个人作出评价。
④能力小测试:根据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设计各种能力小测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判断学生小组或个人能力发展的水平。
2.教师评价
(1)评价内容
①参与态度:是否主动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经常为学生作具体指导,与其他教师协作。
②教育教学:是否清晰把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能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能抓住重点、难点为学生释疑、解惑。
③活动设计:是否能结合活动主题,调动自己已有知识储备及周边可利用资源,有创意地设计活动内容,或在他人活动设计基础上,利用周边资源,对活动内容进行二度开发。
④资源开发:是否有资源开发的意识,对学校及周边可利用资源基本了解,并能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开展活动。
⑤指导能力:是否善于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式或研究角度,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能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⑥合作意识:是否有与他人智慧分享的合作意识,在为学生解决问题或困难的过程中,能积极调动学生、同伴的主动性,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在学生或同伴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奉献自己的智慧。
⑦继续教育:是否主动学习课程的前沿知识,根据学生探究的内容钻研有关知识,掌握有关科研方法,提升指导水平。
⑧指导效果: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总结反思,指导的小组成果展示是否有一定的质量。
(2)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采用“协商研讨评定”方式,以自评为主,结合学生评价、教研组评价与学校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①常规检查:是否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做好指导工作的记录。通过教师自主申报方式,落实每学期一次的公开教学活动,由此了解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师生关系的处理及有效教学的情况。
②问卷调查:分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该教师活动指导的满意度。这项工作一般可由学校教务部门在学期结束时进行。
③作品评价:通过对学生研究成果、作品的检查和评价,也可以相应看出指导教师的态度、水平等情况。
3.学校评价
(1)评价内容
①组织领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是否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是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是否有稳定的师资队伍。
②课程开设:学校是否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进课表,国家规定的课时是否得到落实。
③课程规划:学校是否有完整的课程规划和设计,课程规定的内容能否在规划中得到体现;是否有课程实施的具体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学生活动计划;是否有每学期课程实施的相关总结材料。
④课程实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积累了能说明课程常态、有效实施的过程性材料;每学期,学生是否至少能参与和经历2~3个完整的研究活动过程;是否有较完整的活动设计方案、学生活动的记录和成果(报告)等;指导教师是否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教学指导、帮助及评价。
⑤资源积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是否能自觉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学校是否建立起课程资源收集、分类、管理的常态机制。
⑥制度保障:学校是否建立一系列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激励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教师、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校本教研制度,促进课程的研究和发展。
⑦校本特色: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体现学校的校本特色和学生的个性需求。
(2)评价方式
学校评价可结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台账检查、成果评比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①问卷调查:通过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实施的基本情况。
②常规调研:可对学校课程开设与实施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包括听课、座谈,以了解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学生参与活动的状态和效果等。
③查看台账:主要看学校是否有课程常态实施的计划或规划,教师是否认真备课,学生活动是否有过程性资料,学校的各项课程保障制度是否健全。
三、深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我县以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标,通过开展县域教师培训、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公开课展示、教学论坛经验交流、教学竞赛等形式,深入教学研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成效与发展目标
(一)已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学校特色建设。
2.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促进了学生素质提升。
(二)今后发展目标
1.对课程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2.对课程的管理进一步到位。
3.师资队伍质量进一步提高。
4.课程开设质量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