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2 05:5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包括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认识图形(三),米、千克的认识,表内乘法(一)(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表内除法(一)(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掌握2~6的乘法口诀。

3、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关系,能运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计算表内除法。

4、掌握乘除法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书写答案。

5、认识长度单位米和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米、1千克的观念。

6、直观认识圆柱和球。

7、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篇2

一、从教材出发,把握学习的可能起点

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内容的水平,仅代表着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可能范围与需要掌握的可能程度,并不代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因此,教材的起点只能作为教学的可能起点。我们可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教材。首先,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再次研究教材里的练习题;最后,挖掘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教材的分析,弄清文本的知识结构关系,初步确定学生认知的可能起点。但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这样分析得到的起点,有时与课堂教学需要的实际起点是有差距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把教材提供的起点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确定教学的起点,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有一位老师在上连加这一内容时是这样设计的,根据教材的分析,他把教学的可能起点定位在“加法的含义和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上。而在教学中,教师为了验证教学的可能起点,在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运用加法的含义和策略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判断、确定教学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探索等方式来认识连加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形成计算的技能。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不但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还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重新认识学生,把握学习起点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学生,来把握学习起点。

我们可以在备课前,思考以下几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什么?哪些知识已经掌握?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知识能够独立学会?怎样组织更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会?哪些知识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怎样的合作方式更有效?哪些知识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和传授,应怎样点拨、引导和传授?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课前与学生的谈话交流、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们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到学生对于人民币是比较熟悉的,大部分学生使用过人民币,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元、角之间的进率,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对于人民币整个知识体系的认识还是比较零散、模糊的。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在信封内装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露出人民币的一角,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猜一猜信封里装着面值多少的人民币?”这个有趣的游戏活动。在猜人民币的活动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零散走向系统。继而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创设“乘公交车一元钱,你准备怎样付钱?”的生活情境,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呈现问题,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唤醒、激活、运用先前的生活经验,把抽象的“1元等于几角”转化为学生动手操作的取钱活动,学生在动手中做数学,在操作中感悟、掌握新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紧密地结合,同时,也给学生营造了适宜的学习空间,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三、重视生成,调控教学方式

在进行教学预案时,教师已经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思维方式进行预设,因此,教学预案其实是一种理想。虽然我们研究了教材以及学生的现实起点,但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课堂现场千变万化,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在课前完全把握学习起点。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用教案教”而不是“教教案”,并且教学实践动态过程中,找到一个新知教学的切入点;要善于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暴露的学习起点,及时根据课堂现场调整教学预案,把学生的思维领到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于是我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调整教学流程。我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那么,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于是我抓住契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课堂一下子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单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学数学”变为“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到极点。试想,假如我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后,就加以批评;假如我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改变,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篇3

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了制订工作计划,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学科教学计划范本2022,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数学学科教学计划1一、思想工作方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通过阅读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教育手段,完善教学水平。

1、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课上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的好习惯。

2、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爱班上的优等生,更爱班级的后进生。在学习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如我班舒伟、幺静楠同学,每次上课发呆,作业完成难度大。我没有放弃他们,而是经常利用中午休息,下午课外活动,晚上文化餐时间,手把手的教他们写字,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的,不断鼓励他们,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他们是聪明的孩子。渐渐的,他们能够完成作业,而且成绩也有了的进步,虽说在班上学习还处于落后位子,但是从集体生活中可以看出来,他们是快乐的。在生活上,我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帮他们削铅笔、甚至学生呕吐,我都能尽心帮助,亲自动手弄干净。所以只要是课间我在教室里的时候,学生都爱围在我的身边,拉着我的手问东问西,跟我说知心话,亲热地在我身上粘粘糊糊,不由自主的叫我妈妈,天真可爱的孩子,让人很有作为人师的成就感。

3、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共同教育好学生。

老师要教好学生,除了做好校内的教育、管理外,还要做好校外的工作,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协助,才能把学生教好。平时我都注意做好这个工作,特别是那些顽皮的同学更要家长共同管教。以前有几个同学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特别是幺静楠,行为习惯极差,安全意识不强,性格倔强,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多次教育,现在改变很大,基本能遵守学校的学生规范了。

二、教育工作方面

1、备课方面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馈,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

2、教学方面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提高业务水平方面

在教学中如有疑虑,我能虚心请教老教师及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有时还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作业批改方面

在布置作业时争取做到有针对性,批改作业时努力做到面批面改。让学生的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及平时抽测,我所教班级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本人也在这学期承担了3节课,调研课《100以内数的认识》,研究课《图形的拼组》,比赛课《找规律》都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四、不足之处及今后的改进措施

平时应调动学生更大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进一步的做到精讲多练,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在多样一些,在教学水平上继续提高,今后我将针对工作的不足有的放矢的去改进,不断提高。

数学学科教学计划2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2)班、(4)班共有学生(89)人,男生有(46)人,女生有(43)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学前班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学前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性格内向,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常规知识还得加强训练,他们还像在学前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体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教学重点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

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数学学科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86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也有上进心,但个别同学由于接受知识的能力的差异有厌学情绪,所以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少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可能性、掷一掷、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补充内容(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鸡兔同笼、数字编码)。

(一)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

安排了位置,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

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

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综合实践方面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可能性与植树问题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

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物体的位置,找到相应的数对,并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5、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会描述和辨别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推理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向周边的居民宣传有关禁毒知识,做禁毒宣传的小能手。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七、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合作探究,拓展引申。

7、给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爱心,因材施教,分层次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数学学科教学计划4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二年级(5)、(6)班共有学生92人,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六)表内乘法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七)统计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把收集来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关键是根据实际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创新精神。

(八)数学广角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三、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3、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数学学科教学计划5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一年级这一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基本能够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书写不是很规范,回答问题声音不是很洪亮,有不明白的问题不愿意问,今后要加强个别辅导。

二、教学要求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生喜欢且自己能够看懂的连环画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和划定长的线段。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观察、联想、推理在探索与交流中编出6-9的乘法口诀。结合生活实际引出乘、除法计算的两步式题,学生正确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两步式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乘、除法算式,知道乘、除法算式的个部分名称,体会乘除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正确的`口算,并在计算中,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初步的空间概念说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意识。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评议平移、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初步渗透“运动”、“联系”的辩证观点。通过创生情境,学生明确统计的必要性,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初步学会有意识的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筋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有调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能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会利用口诀求积,求商,能较迅速的用表内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组织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恰当的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线段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在学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解答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试商及理解有关除法实际问题的思路。会画给定长度的线段的长,并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四、学期教学工作目标

1、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地计算能力及习惯,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率。

抓好尖子生。

4、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让他们会倾听别人讲话,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5、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6、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7、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五、主要教学措施及方法

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亲身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的过程。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概念。

(3)结合知识的重难点,在学校有意识的补充学生自身知识的不足,为解决重点作好准备。

(4)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生活观察、交流、概括,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

2、认真引导教学表内乘法和除法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体会乘除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举行小型的计算竞赛,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比赛,选出优胜者,鼓励进步者,予以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使学生牢记乘法口诀,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3、加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使学生通过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2)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物体经过平移,旋转后,物体本身未发生变化,只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的观念。

4、加强统计和可能性的训练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统计的必要性,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使学生了解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会用适当的词语进行描述。

篇4

一、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赋予教材内容以实际的心理意义,使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联想与创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识欲望,使教材内容与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及兴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生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教学设计时可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学习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如在计算隔位退位减时,学生容易被被减数中的“0”捉弄,从而在计算时发生错误。教学设计时我考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创设了童趣化的情境,来减少学生认知上的错误。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A同学向B同学借10元钱,可是B同学身边一分钱也没有,怎么办呢?有的同学说那就不要借了,我说:“B同学虽然是个穷光蛋,可他却是个热心肠,想着要帮助他的同学解决困难,再给他想想办法。”忽然,B同学灵机一动,过来问我借了,我口袋里摸出1张百元大钞借给他,他拿着一张百元怎么借给A同学10元呢?大家又开始给他想办法,有同学想出,可以去小店将它兑换成10张10元,然后借给A同学10元就可以了,我问:“这时,B同学还有多少呢?”“90元!”这样的活动,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隔位退位减的算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由于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教材内容问题化,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尝试、探索、调查、实验以及和同学的合作交流一个个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达到课程内容的不断生成、创生和开发,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内在的矛盾因素和学生认识的特点,采用寓新于旧、伸延旧知、观察和比较、操作和演示等方法来设置问题情境。如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就可以采用寓新于旧的方法来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再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可用延伸旧知的方法来设置问题情景:教学新课前,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法,然后让学生试算+ ,学生运用原有计算经验(同分母分数相加)不能计算这道异分母分数加法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悬而未决的疑难驱动了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相关旧知——通分从而解决问题。

三、重视学生个性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通过教材内容的操作化,将教材呈现的“死”知识,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操作”,转化为学生能切身体验到的“活”知识,使其进一步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要通过教材内容的操作化,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联系生活的过程,体验“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以及“再创造”的乐趣,帮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建构知识的“意义”,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如:教学“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设计成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四、优化教材内容

篇5

第一学期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生为本,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意识, 注重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扎实打好数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分式,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通过对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共46人,总体上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上看,基本概念,基本计算,以及基本的空间与图形知识都极其欠缺;数学的思维混乱,不能独立思考,需要老师的引导,这要求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广泛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四、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   三角形主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多边形的内外角和。本章节是后两章的基础,了解了相关的知识,教学时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开展好数学活动。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三章  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四章  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第十五章  分式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性质、能用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进行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重视和分数类比,加强分式、分式方程与实际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六、教学进度(按20周算)

 

周次

教学进度

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

多边形及内角和第十一章小结

3

全等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平分线的性质

5

第十二章小结

6

轴对称、 轴对称变换

7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8

课题学习、第十三章小结

9

第十三章小结、期中备考

10

期中考试

11

整式、整式的加减

12

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整式的乘法

13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14

完全平方公式、同底数幂的除法、整式的除法

15

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公式法

16

第十四章小结、分式

17

分式运算

18

分式运算、分式方程、第十五章小结

19

 期末备考

20

 期末备考

 

 

赣州市南康区麻双中学

                                           黄涛

2018年9月3日

2018—2019学年度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田家炳中学   廖宝宏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了解三角形,认识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分式,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以下知识:

1、了角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等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2、掌握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之间的关系,会按边或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反倒的意义和作用;

4、了解定义、公理、定理、推论、证明的意义,通过具体例子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切实打好形式化证明的基础;

5、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的应用。了解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所引辅助线的作用,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6、能够运用已学的有关知识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命题。

7、了解证明书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推理过程步步有据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推理论证意识,初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区分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综合法证明一个几何命题的方法和步骤。

本章的难点是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简单反例的构造,一个几何命题综合法证明思路的分析和证明过程的规范表述。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习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十三章 轴对称

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教学重点:掌握整式的乘法及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乘法分式的灵活运用及灵活运用因式分解的方法。

  第十五章  分式

分式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性质、能用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进行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重视和分数类比,加强分式、分式方程与实际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分式的运算。

教学难点: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四、必要的教学措施

1、作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仔细揣摩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探究示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习和作业,作好教具准备工作,写好教案。

2、营造课堂气氛。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准备好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搞好阅卷分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当面批改的方式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知识性错误。

4、写好课后小结。课后及时对当堂课的教学情况、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小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作出分析和改进措施,对于严重的问题重新进行定位,制定并实施补救方案。

5、加强课后辅导。优等生要扩展其知识面,提高训练的难度;中等生要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进生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针对其基础和学习能力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6、成立学习小组。根据班内实际情况进行优等生、中等生与后进生搭配,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以优辅良,以优促后,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7、组织单元测试。根据教学进度对每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测试,做好试卷分析,查找问题。大面积存在的问题在进行试卷讲解时要重点进行分析讲解,力求透彻。

 六、教学进度(按20周算)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3)  第一周

 多边形及内角和第十一章小结(2)  第二周

 全等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  第三周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角平分线的性质(1)  第四周

 第十二章小结(3)    第五周

 轴对称(3),轴对称变换   第六周

 (2) 等腰三角形(3),等边三角形   第七周

 课题学习(2),第十三章小结(2)  第八周

 第十三章小结(2),期中备考   第九周

 期中考试   第十周

 整式(1),整式的加减(2)   第十一周

同底数幂的乘法(1),幂的乘方(1),积的乘方(1), 

 整式的乘法(2)   第十二周

 整式的乘法(2),平方差公式(2),完全平方公式(1)   第十三周

 完全平方公式(2),同底数幂的除法(1),整式的除法(2)  第十四周

 因式分解(1),提公因式法(1),公式法(3)  第十五周

 第十四章小结(2),分式(3) 第十六周

 分式运算(5) 第十七周

 分式运算(1),分式方程(3),第十五章小结(1) 第十八周

篇6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好学,学习兴趣较浓,但个别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问题,接受能力较差,理解新知识和计算较慢,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比较懒散,对待学习热情不高。从纪律及其它方面看,学生都不错,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浮躁,自信心不足,不敢表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只求表面知识,不求理解等等。教师必须加以正确、有力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把每堂课都上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情况分析:

教材总共分为七单元。一是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是认识图形。三是小数乘法。四是观察物体。五是小数除法。六是游戏公平。七是认识方程。其中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五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第六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与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认识图形。

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观察物体。

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能辨认从观察点高低、远近拍摄到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

游戏公平。通过游戏,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简单游戏规则。

三、教材特点

1.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

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6.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

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计划教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加强实际操作,只管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加强实际操作,直观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能力,判断、推理、迁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使他们自发性创造性地学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一、学生学情简析

本期我班有47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简析。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量的计量: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

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习、整理为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重视计量单位的直观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明确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教学关键: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着重说明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6、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平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平行线概念。

教学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教育。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7、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3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4)班、(5)班,从上一学期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总复习。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图形的运动,会画出对称和平移后的物体,掌握利用平移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五、教学进度:

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班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定缺陷与不足,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需要改正,改掉许多学习上的不良习惯,班级部分家长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争取学好本学期的任务。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为:四则运算、观察物体、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统计、数学广角等。

三、教学措施

1、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听课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2、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控制训练量,把握训练密度,以达到的训练效果。

重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讲求精讲多练,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针对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要求每位学生每天要完成一页口算题的练习,针对笔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每天将完成3题笔算练习,并且要家长批改,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每周将进行一次笔算小测。

3、加强解决问题的教学。

本册教材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问题都是由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或改变问题而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找等量关系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5、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6、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一、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

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整理与复习

包括整理与复习(一)、整理与复习(二)、总复习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四、教学措施。

1、多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篇7

一、反思基于专业知识的积淀

对一个教师来说,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名师当然更不用说。做反思性教师,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就需要经常学习。唯有学思结合,才能学以致用,因为学习是反思的前提。

回顾曾经执教新教材三年级的《可能性》一课,由于第一次接触新教材,所以一切从零开始。课前通读了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内涵、学生的学情作了细致的了解和分析,将教学中需要达成的目标作了精心的预设。经过几次反思,把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定为初步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能列举出简单的不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知道其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渗透等可能性。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教学难点是通过实验、游戏等多种活动,使学生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第一次试教中,“摸球游戏”一环出现了波折:

教师将一种颜色(红球或白球)的球分别放到袋子中,小组尝试摸球游戏。

师:你认为接下来你可能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生1:红球。因为我刚才也摸到红球。

生2:白球。因为我看到其他小组摸出了白球

生3:我认为都有可能。

……

(课堂由此开始混乱,离我“一定”能摸出红球的目标相距甚远,试教失败)

试教后再读了教材,参阅了一些优质课的教案,作了进一步的反思。同伴也为我指出教学环节中的漏洞,教师甲说:“学生中间出现学习偏离,是因为教师设计问题颠倒了”。教师乙说:“学生回答完全正确,出现一定这个结论,必须让学生先验证,再肯定”。

由此我觉得《可能性》是在学生已有认识规律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本课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存在一些逻辑上的不足。如果没有验证箱子中的都是红球,怎能判断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呢。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学生自然会凭借其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有时数学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思考逐步上升到数学思考的过程。但上述教学中,正因为学习缺少了“猜测后验证”这一环节,学生一直在生活经验思考中纠缠,影响了“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知识是教学技能的基础,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学会反思技术,进行反思性教学,并让反思成为习惯,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

二、反思呈现团队合作的结晶

每当上好一节课后,自己总要静下心来进行反思,写写教学札记,可觉得总是那么几句话,课后反思跳不出固有的圈子,对自己的帮助不大。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找到的问题可能并不是症结所在,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这就需要他人和集体的力量来共同解决问题,需要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与互惠。

“同课异构式”的研讨,一人执教,众人点评的方式,凝聚了团队的合作精神,提炼了集体的反思智慧,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成员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开展了交流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如果按照教材进行处理,学生虽然也能掌握知识,但是新课程数学教学内容最大的转变是生活化和综合化,而老教材在这一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根据乘法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一致认为大胆对教材进行整改。由于书本上的例题比较单一,最后决定不用。在删除原有例题的基础上,以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数手指”作为课堂的引入,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数手指(5个5个数、10个10个数等),列出不同的加法和乘法算式。再由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引入到乘法的意义,学生学得非常投入,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结合了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师生智慧的碰撞,教学的实质是师生间的对话、沟通与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也需要教师树立起沟通、交流的意识,大家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解剖”,通过相互的研讨交流,通过多种观点的交锋来多视角、多层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并提出改进意见和理论依据及策略。在交流中展开教学反思,有利于拓展思路,把握实质,共享成功的快乐。

三、反思需要教学实践的锤炼

“纸上谈兵”缺少有效的说服力,反思需要教师勇于实践与创新。我们要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调整课改新理念的教学策略,开展有效反思。

有位教师在执教《圆的认识》时,对教学“圆的特征”这部分知识,第一次设计将起点放低,采用的以旧引新的方式展开:

1.出示一个圆,与学过的图形有哪些区别?

2.你知道圆的哪些知识?

3.什么叫圆心?半径?直径?分别用什么表示?怎样找?

4.动手操作,讨论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特征和关系?

……

议课时,大家觉得整节课按部就班,虽没有大的课堂意外,但总是给人以平淡之感,学生学得十分被动,毫无兴趣,与新课程理念有一定差距。

第二次设计与教材的编排基本相似,以学生随手画圆入手,在动手操作中去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点,最后学习用圆规画圆。

1.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2.反复折一下,折过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4.学习用圆规画圆。

……

同伴在议课中谈到,课堂设计能运用新课程理念,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课堂结构比较严谨。在评议“画圆”这一环节时,大家觉得,所教的这一批学生,平时用实物画圆、用圆规“玩”着画圆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起点还可以再提高一些,可将“画圆”知识整合在一块儿教学,避免知识的支离破碎。于是课堂设计作了第三次改进。

第三次设计:

1.欣赏圆形实物

2.请徒手画一个圆。

3.你能画一个比较标准的圆吗?该用哪些工具?

4.引入用圆规画圆。

5.在圆规画圆中,在动手操作中,合作讨论,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

有实践才有验证,这样设计给听课者感觉一个字“活”,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生成”一个又一个新问题,爬过一道又一道“坎儿”。课堂主线清晰,衔接自然,把枯燥的、零碎的知识落实在学生的“玩中学”。

教学反思是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为目标。一方面,通过反思,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使之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通过反思教师发现新问题,激发自己的责任心,在改进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水平。当然,教师成才的重要途径是参与教改实践活动,在教育科研项目中去体验研究性学习,在经验反思的基础上,体会新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形成新的教育观念。

篇8

关键词: 实效课堂 集体备课 精心设计 共同研讨 改进教学

课堂教学的实效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打造实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教育教学中,若能凝聚集体智慧,不仅能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期,而且能让教师在集体智慧火花的碰撞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课堂实效,更快地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备课”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教研组在教研活动中尝试让教师以课前集体备课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后以集体评价的方式来总结教学效果,以此不断提高每位教师的专业水平,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凝聚力量,精心设计

上海版小学数学在教材方面一改过去的条款式,从课题到练习只有寥寥数笔文字,大多数都是图画,教师没有精心准备是绝对无法走入课堂的。正是如此,教师需要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凝聚教学力量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地针对问题进行设计、构思和准备,达成“数字化”共识的一项高智商活动。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平台,是教师合作交流的载体。集体备课能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挖掘备课组每位教师的智慧,形成教学的合力。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中有一节是“四舍五入”。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法等凑整的方法外还存在其它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合理的思维。首先,我们分析和研究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教材中有两个重要的情境引入:一个是在一些医院中,另一个就是在超市中,收款时电脑找零已自设了“五舍六入”的程序。在教材中医药费单子上明明要求支付8.85元,医生却只要求交8.80元。这五分钱到哪里去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了凑整的另一种方法“五舍六入”,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等凑整方法以外,还存在其他不同方法。还有一个情境是去超市里买东西,图表如下:

要求根据购物清单计算并填空。最后提示这家超市结算时自设“五舍六入”法到0.1元。我们觉得这两个情境都很有应用的价值,所以没有删除。那么如何引入本课?我们并没有全部照搬教材。因为照顾到学生对其他三种凑整方法可能并不熟练,老师们提出了大胆改动和调整教学内容的想法。老师们一致认为教材是老师用来传授知识的一个媒介,老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和特点出发大胆地灵活地运用教材,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达成共识后,我们决定复习引入,题目如下:

用“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凑整到百分位

紧接着以课本中医院结算单子作为探究的第一部分内容,题目设置为王叔叔去医院看病,右图(图略)是他付费的发票,一共要付148.10元,医保卡里扣了139.25元,还需支付多少元现金?然后又将超市购物的作为探究部分的“试一试”的内容,接下去是另一个难点,即如何设计相关练习。不管是“去尾法”、“进一法”、“四舍五入法”还是“五舍六入”,其实质都是凑整,当然凑整并不仅仅是凑成整数,可以是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也可以是在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凑整。所以在下面的练习设计中我们把握了其中的关键点,分别设计了用“五舍六入法”将下列小数凑整到十分位这样的巩固练习,以及四道富有针对性的选择题,并且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例如:6.45凑整到十分位后是6.4,可能运用了(?摇?摇)或(?摇?摇)的凑整方法。

A.四舍五入法?摇?摇 B.五舍六入法?摇?摇 C.进一法?摇?摇 D.去尾法

大体目标确定后,我们的思路也清晰了很多,接下来的工作也就剩下如何细化教学过程了。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这节课的精心设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集体备课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做到了知识共享,帮助我们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有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且为我们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途径,而且大家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聚集目光,共同研讨

在课前我们凝聚了集体的力量,对课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课中,我们同样又带着问题进行了相关课堂观察。所谓的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这节课中,老师运用电脑演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试一试”中的内容,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来进一步体会计算结果跟实际支付的价格不一样的矛盾。但是在试教时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问:2瓶果酱怎么计算?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习过小数的乘法。那么就不能直接要求让学生用乘法去计算。乘法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连加,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内容,所以有的同学是这样回答的:“2.96+2.96=5.92”,老师为了得到这一答案反复地追问,但是也有同学是用乘法算的,有一个同学举手反驳:“老师,还可以用乘法算的,直接用2.96×2。”在课后研讨时,老师们认为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正是学生的学习需要。于是我们立即对这一环节进行了修改,运用小数的乘法计算出来的人并不是很多,而且它不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所以可以忽略乘法的计算过程,一笔带过就可以了。那么我们预先设计的应用中相应的数据也作了适当的修改,题目修改后如下:“六一”节到了,小亚、小巧、小胖和小丁丁去超市买学习用品送给低年级小朋友。小亚买了每本2.48元的笔记本3本;小巧买了3.59元的笔袋2个,小丁丁买了每支1.55元的笔3支;小胖买了3.39元的钢笔2个。这家超市结算时采用的是五舍六入法到0.1元,他们实际各支付多少元?

这样修改之后,发现计算的难度降低了,一节课的内容紧凑充实,时间也宽裕了很多。

三、撰写反思,改进教学

课后的反思是集体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教师评课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每次试教后,我们都要进行评课和反思,根据学生课堂的反应,以及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继续进行讨论和研究使之不断完善。同时,老师们也认为,集体备课并不表示大家的课要上得一模一样,而应该上出有自己个性的课,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益。研讨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大纲的基本要求,提高业务认识;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案。通过研讨,老师可以及时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而且可以都可将自己的优点展现给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吸收更大的优点,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合作链”,并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总之,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师,讲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为此,课前进行集体备课,凝聚集体的力量,从中选用最佳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打造实效的课堂必要的手段。并且通过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保证了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它对教师的备课质量、教研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别是对广大年轻教师的成长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吕乔.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9

【关键词】算法概念;算法思想;算法教学;难点;策略和途径

算法,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说陌生,因为算法概念从未进入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破天荒地把算法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必修课,自然出乎人们的意料。说到熟悉,那是因为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算法。例如做四则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从里往外脱括弧,竖式笔算等等都是算法,只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做,一定不会错。至于乘法口诀、珠算口诀更是算法的具体体现。因此,算法其实是耳熟能详的数学对象。一般地,算法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按照某种机械程序步骤一定可以得到结果的处理过程。这种程序必须是确定的、有效的、有限的。

为解决一个问题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称为算法。算法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新课标中将算法列为必修内容,正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数学基础”。

算法思想是贯穿高中课程的一条主线。算法思想就是指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去解决某个问题的程序化思想。在数学中,完成每一件工作,例如,计算一个函数值,求解一个方程,证明一个结果,等等,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去完成,这就是算法的思想,程序化的思想。以前,我们没有给出算法这个名词,但是,我们一直在利用算法的思想。尤其在计算机普及的时代,程序化越来越为人们普遍接受,提高设计“算法的能力”变得很必要了。

算法思想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给出一个算法,实际上是给出了一种实现的方法,就是一种构造型的证明或论证。在实验的过程中,算法课程学生是欢迎的,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很容易把这样的思维习惯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这正是数学教育所期待的。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算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介绍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知识;另一部分是把算法思想渗透到高中课程的其他内容中。

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步骤,介绍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知识。

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用框图语言描述算法;

用基本语句(伪代码)描述算法。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程序语言描述算法,并上机操作。

对于算法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突出算法思想,强调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而不去关注问题的特殊技巧。

(2)通过学生熟悉的实例和数学中的实例进行教学,即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体会、理解算法的基本思想。

新课标要求学生会识别程序框图,能认识基本算法语句,会编写程序框图。但是高考时一般不会让学生编写框图(因框图编写形式多样,会增加改卷负担,所以命题人一般会给出程序框图让学生去读图做题),高考命题以选择题为主,难度相对较低。

根据新课标中算法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算法教学必须把握重点,区分算法教学和程序语言教学,分散难点,逐层深入。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的难点可能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算法设计。算法与平时解题的区别,在于平时解题不一定有严格的程序,而要让计算机执行,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因此在算法设计中,应将平时解题中没有想清楚的每一步都想清楚,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另外,算法的多样性和方法的优化也会使学生很不适应。

(2)逻辑结构理解。对于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理解设计程序框图时逻辑结构的选择和应用是难点,因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就好比认识字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一样。

(3)算法表示的转化。课标要求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程序框图、并将程序框图转化成程序语句的过程。这里面要经历两个转化,一是将自然语言转化为程序框图,二是将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尽管课标中好象只要求“模仿”、“理解”,但模仿不等于重复,不会简单的应用绝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对算法表示进行 准确地转化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从新课标制定的目标和要求看,算法内容属于“程序性知识”或叫“默会知识”。这类知识是从活动过程和活动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通过在实践中通过观察、模仿、和自主活动而获得。因此只有在目标定位、教案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均能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考虑,才能真正使课程的设置意图得到体现,难点得到突破。

针对上面对算法内容的难点分析,我认为突破难点的策略和途径主要有:

(1)目标和要求适当。张奠宙先生指出:“算法应该从小学开始教”,“算法贯穿整个中学数学”。的确,算法的思想和知识、技能,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所必需的。但是要求学生通过12课时就能一步到位,系统地掌握程序的设计和编写,显然是不现实的。

算法内容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算法的思想,理解算法的重要性与有效性,加强逻辑思维,在经历过程中理解逻辑结构和语句。可以要求学生在观察、模仿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不应过分注重技术操作,将算法内容单纯地变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

(2)教案备课要贴近学生实际。在教案备课中内容的呈现与设计,素材的选取都应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易于接受,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其中实例的开发尤为重要。另外平时的教学中要把算法思想渗透到其他数学内容中去,以及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相呼应。

(3)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度帮助。由于算法内容属于“默会知识”,学之道在于“悟”。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亲身感受、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认识和掌握双基,在经历过程中感悟算法的思想和方法。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老师也应适度地给予引导、帮助,如教学情境的设计、适时的点拨、情感激励等。

对于算法,对于新课标,笔者对他的认识才刚起步,有待于今后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 曹才翰,章建跃. 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

篇10

一、高效的数学课堂要理解教材意图,在把握数学本质上下功夫

“高效的数学课堂”要让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要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还要充分挖掘蕴含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发挥新教材优势,丰富教材内涵,以便用好、用活教材,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能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它相似或相同的旧知与经验,如:比的基本性质,它与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是原有认识结构中几个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的重新组合;被乘数或乘数中间或末尾有O的乘法,它是被乘数、乘数中间或末尾没有O的一种特例,它在概括水平上低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旧知,其生长点为原有的乘法计算法则;又如:圆柱的体积,它是在学习长、正方体体积后,通过把圆柱切拼推导得出,是集约化处理后得出的一种特例。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住知识的“本源性”内涵。两位数乘整十数,其本质即为两位数乘几个十,如果从竖式来考虑,还是原有的计算方法,从这一生长点入手,就很容易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原理和本质。

二、高效的数学课堂要找准教学起点,在突出教学主体上下功夫

教学的起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的,是建立在课前对学生发展状况的分析和发展可能的预测之上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共识。把握学习的逻辑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计划性,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免除或减少无效劳动,有效克服教学中的浅层性。因此把握教学起点,是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全面关怀的体现,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

在课前教学设计时,教师更多的关注教学活动的一些形式,而比较忽视对教学起点的认识和把握。如果还没有看清教学起点以前,就把精力放在所谓的活动上,在教学中自然很容易走偏。因此,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阶段,首先要搞清楚数学知识结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清楚学生以前学习了哪些基础知识,以后还会学习哪个知识点。初步确定学生认知的可能起点。但是这样分析得到的起点,有时与课堂教学需要的实际起点还是有差距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把教材提供的起点线索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动态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原来确定的教学起点进行判断、分析、验证,从而真正确定教学的起点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实效。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①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②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③分析学生思维水平的特点;④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水平。以上这些方面的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教师只有通过上面四个方面的分析,才能弄清学生掌握了哪些学习新知识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弄清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学中,教师还要从“具体学生”的角度加以分析,从而使教学的起点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

三、高效的数学课堂要关注意外生成,在合理引导启发上下功夫

教学是讲究逻辑性、条理性、简约性,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是加强数学课堂实效的核心。逻辑性要求教学设计符合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学生的现实起点;条理性要求问题设计环环相扣,螺旋上升,便于学生探究新知、建构知识系统;简约性要求教师深入教材,浅出教案,避免学生步入毫无意义的学习“歧途”。当然讲究逻辑性、条理性、简约性,并不否定开放性、发散性、抽象性,而是教师深入以后的浅出,超繁以后就简,丰富以后的凝练。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事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向未知领域挺进的过程,其间规律蹈矩、旁逸斜出均有可能,教师要科学地对待数学课堂的生成性,合理调控课堂节奏——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把握课堂前进的方向,而不是放任自流;灵活地对待生成性资源,即一切可以借用的正确资源和差错资源。教师要做让亮点更出彩,变尴尬为神奇的使者。例如,当新知探究的进程和教学时间不相适应时,教师若能合理调控进程,引在重点处,导在难点上,舍去非本质的环节,直入新知的本质,完全可以省时增效,提高课堂效率。

四、高效的数学课堂要引领思维发展,在训练思维方法上下功夫

“高效的数学课堂”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活、有深度,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首先要指导学生有序思考。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的有序思考能力。在新知的探索中,教师要把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思考这个问题,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思考。

其次要指导学生对比辨析。对比辨析可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相似概念的比较,还可以通过题组对比,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后,可以安排这样的两组对比,第一组: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周长的对比,第二组:整圆面积和半圆面积的对比。通过对比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每组题的意义和解法有什么不同,既加深了对圆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又提升了的思考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