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30 17:0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正确理解因式分解法的实质.2.熟练掌握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新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精神.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因式分解法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式)

3.教学疑点:理解“充要条件”、“或”、“且”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了公式法,便可以解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有些一元二次方程,例如(x-2)(x+3)=0,如果转化为一般形式,利用公式法就比较麻烦,如果转化为x-2=0或x+3=0,解起来就变得简单多了.即可得x1=2,x2=-3.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因式分解法.

(二)整体感知

所谓因式分解,是将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一次因式积的形式.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是一个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积的二次三项式,而右边为零.用因式分解法更为简单.例如:x2+5x+6=0,因式分解后(x+2)(x+3)=0,得x+2=0或x+3=0,这样就将原来的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方程便易于求解.可以说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两个因式至少有一个等于零”是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理论依据.方程的左边易于分解,而方程的右边等于零是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条件.满足这样条件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最简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零,那么这两个因式至少有一个等于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②A≠0且B=0③A=0且B=0

2.例1解方程x2+2x=0.

解:原方程可变形x(x+2)=0……第一步

x=0或x+2=0……第二步

x1=0,x2=-2.

教师提问、板书,学生回答.

分析步骤(一)第一步变形的方法是“因式分解”,第二步变形的理论根据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分析步骤(二)对于一元二次方程,一边是零,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式时,可以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用此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叫做因式分解法.由第一步到第二步实现了由二次向一次的“转化”,达到了“降次”的目的,解高次方程常用转化的思想方法.

例2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x2+2x-15=0.

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5)(x-3)=0.

得,x+5=0或x-3=0.

x1=-5,x2=3.

教师板演,学生回答,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一)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二)方程左边因式分解;(三)至少一个一次因式等于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四)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练习:P.22中1、2.

第一题学生口答,第二题学生笔答,板演.

体会步骤及每一步的依据.

例3解方程3(x-2)-x(x-2)=0.

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2)(3-x)=0.

x-2=0或3-x=0.

x1=2,x2=3.

教师板演,学生回答.

此方程不需去括号将方程变成一般形式.对于总结的步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练习P.22中3.

(2)(3x+2)2=4(x-3)2.

解:原式可变形为(3x+2)2-4(x-3)2=0.

[(3x+2)+2(x-3)][(3x+2)-2(x-3)]=0

即:(5x-4)(x+8)=0.

5x-4=0或x+8=0.

学生练习、板演、评价.教师引导,强化.

练习: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6.(4x+2)2=x(2x+1).

学生练习、板演.教师强化,引导,训练其运算的速度.

练习P.22中4.

(四)总结、扩展

1.因式分解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四、布置作业

教材P.21中A1、2.

教材P.23中B1、2(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2.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

(1)化方程为一般形式;

(2)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

(3)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得到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4)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因式分解的方法,突出了转化的思想方法,鲜明地显示了“二次”转化为“一次”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12.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例1.……例2……

二、因式分解法的步骤

(1)……练习:……

(2)…………

(3)……

(4)……

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六、作业参考答案

教材P.21中A1

(1)x1=-6,x2=-1

(2)x1=6,x2=-1

(3)y1=15,y2=2

(4)y1=12,y2=-5

(5)x1=1,x2=-11,

(6)x1=-2,x2=14

教材P.21中A2略

(1)解:原式可变为:(5mx-7)(mx-2)=0

5mx-7=0或mx-b=0

又m≠0

(2)解:原式可变形为

(2ax+3b)(5ax-b)=0

2ax+3b=0

或5ax-b=0

a≠0

教材P.23中B

1.解:(1)由y的值等于0

得x2-2x-3=0

变形为(x-3)(x+1)=0

x-3=0或x+1=0

x1=3,x2=-1

(2)由y的值等于-4

得x2-2x-3=-4

方程变形为x2-2x+1=0

(x-1)2=0

解得x1=x2=1

当x=3或x=-1时,y的值为0

当x=1时,y的值等于-4

教材P.23中B2

证明:x2-7xy+12y2=0

(x-3y)(x-4y)=0

篇2

【关键词】一元二次方程;载体;四阶段;教研案例

一、“四阶段”教研过程简录的阶段一:开放式观察―收集问题信息

所谓的开放式观察,是指探究者调动身体的感官及相关的工具,有目的性的从课堂中获取问题信息,并对问题作出相应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手段,在平时的教研工作中,开放式的课堂观察不具有结构性,但是基于其基本的特征是对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有目的的收集,因此,可以单独进行,首先是确定研究的载体,利用蹲点调研的机会,以“一元二次方程”为载体,进行了非结构式的开放式观察,从而获取一些教学中的问题信息;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习的内容以及方法、思维、价值认识都不够深化,且对教学的目标理解不到位,甚至于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缺乏理智;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也未能让学生经历思维站点;对概念的应用太过局限,缺乏多元联系和拓展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不够艺术,在课堂完结后,没有准备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内容知识进行巩固。

二、“四阶段”教研过程简录的阶段二:目的性访谈―探寻问题原因

访谈即指人与人之间进行有目的的谈话,是一种研究谈,通过研究者的引导对被研究者的语言信息进行收集,从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情况,以此达到研究的目的,一般采用深度访谈,从多方面对发现的问题作深入的询问、考查,了解教师的思想、态度、情感等以及对教学的见解,它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环节,不但可以引出教师的隐藏性观念,还是一种零距离的教学交流形式,以下将以“一元二次方程”为载体的关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访谈记录:

(1)问:你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为何不用课本所例举的方程,而用自己的方程例子?另外,这些方程又是从何而来的?

回答:因为课本所例举的方程较为简单,不太符合方程的概念和标准,而且有的学生因为事先预习过,所以不具有新颖感;而我提供的方程例子都是从教材辅导书里找来的。

解说:教材里例举的方程如果不具代表性,可以进行适当增补,但增补的内容要与教学目标相符合。

(2)问:(3a一5)x2 一3bx+a=0(a,b为常数),在什么条件下是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对这类课题没有太多的要求,你为何例举了两个相似的例题?

回答:是为了再次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能为零。

解说: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目标只是为了了解其一般形式,所以觉得没有必要让学生做此类题的练习,而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形式:ax2+bx+c=0中a、b、c均为常数且a≠0,为何不是规定b≠0、c≠0呢?

因此,对于这一章节的知识要点,应该将重心放在方程思想的体会上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刻画中,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到概念的辨析与应用,而并非只是做大量的练习题,使得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太少,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三、“ 四阶段”教研过程简录的阶段三:反思性研究―思索矫治策略

反思性研究是将观察和访谈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以此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课堂观察和访谈后,探索出了以下问题:

(1)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而并非圣经,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应注重创造性并深入理解它的涵义,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与组织时要理智、谨慎。

(2)教师对新课程下所倡导的理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课堂中却并未得到充分的实践,对学习内容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思维、价值观等认识度不高,因此,教师应该提高对教学的分析意识和能力。

(3)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操作和活动,且导入的活动设计须具备内涵和思想,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打开思维。

(4)数学的教学既要符合数学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也要符合教育的规律,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理论基础,尤其是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满足不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对学生多样化答案时的分析、创意性回答时的激励、、不完善回答时的追问、思维受阻和偏离时的启发、引导都缺乏艺术性,所以,教师在对探究性活动进行设计时,要注重活动的目的性、操作性、必要性、有效性。

四、“ 四阶段”教研过程简录的阶段四:多途径交流―探讨解决方法

交流探讨是将研究成果与教师共享,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形式:

(1)将研究成果适当整理后作为教师的培训资源,并制定相关的培训目录,是高效率的交流形式。

(2)将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想、认识、观点与研究对象的学校教师进行交流探讨,是一种零距离的互动式交流形式。

(3)将研究成果公开刊登,是一种大范围的交流形式。

总之,传统的教研方式缺乏深入研究和指导,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起不了促进作用,因此,运用“四阶段”教研方式来帮助教师有效的指导教学,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尽管此方式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但还需要不断的参考与研究,从而深化发展教研方式。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公式变形。

教学分析

重点: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公式变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试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什么叫分式?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

二、新授

1.公式变形

引例:汽车的行驶速度是v(千米/小时),行驶的时间是t(小时),那么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可用公式

s=vt①

来计算。

有时已知行驶的路程s与行驶的速度v(v≠0),要求行驶的时间t。因为v≠0,所以

t=。②

这就是已知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求行驶的时间的公式。

类似地,如果已知s,t(t≠0),求v,可以得到

v=。③

公式②,③有时也可分别写成t=sv-1;v=st-1。

以上的公式①,②,③都表示路程s,时间t,速度v之间的关系。当v、t都不等于零时,可以把公式①变换成公式②或③。

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叫做公式变形,公式变形往往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例3在v=v0+at中,已知v、v0、a且a≠0。求t。

解:移项,得v-v0=at。

因为a≠0,方程两边都除以a,得。

例4在梯形面积公式S=中,已知S、b、h且h≠0,求a。

解:去分母,得2S=(a+b)h,ah=2S-bh

因为h≠0,议程两边都除以h,得

三、练习

P92中练习1,2,3。

四、小结

公式变形的实质是解含字母系数的方程,要求的字母是未知数,其余的字母均是字母已知数。如例3就是把v、v0、a当作字母已知数,把t当作未知数,解关于t的方程。

五、作业作业:P93中习题9.5A组7,8,9。

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24人。从毕业成绩来看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为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

三、学生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

针对以往学生中出现的学习习惯不良的现象,本学期我们还要抓好每个学生尤其是新生和学困生的学习常规,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转化学困生,控制学生流失的根本保证。

1、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基本要求:①及时预习。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当地提前预习新课。②善于预习。依据知识基础、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方法。要记录好新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和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加以注意。

2、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健康情感的主要途径。听课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做好听课准备。包括学习用品、相关知识和心理准备。②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③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④要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⑤要做好笔记。记住重点内容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教师要定期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及时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检查学习效果,防止知识遗忘,提高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下一次新课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过程。复习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复习。复习要及时,每天复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也要及时复习,及时巩固知识。②复习要有针对性,要抓住要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加深记忆。③复习要注意归纳总结,使知识更加条理化、层次化。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当天的学习效果,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完成作业。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②要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习惯。③要注意解题方法,总结答题规律,答题要有一定的速度。④要正确对待作业的评价。要及时订正,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要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各教研组每周要及时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案、作业批改、教研活动记录、课后辅导记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基本上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备课,做到不求全面,但求突破。布置作业时,做到少而精。全科作业量要控制在1.5-2小时左右。教师的讲课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留下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学、复习、整理。这样,真正把课堂改革引向深入,有力的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感兴趣,才能主动去接触知识,从而发现知识,去探索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2)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4)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5)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8、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五、自我提高

首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及时形成材料,完成自己的教研课题。在备课、讲课,还是在讲评练习中,发现问题及闪光点要及时进行小结。有机会多到外校去听课,学习其优点及新理念。经常与教研员及三中、安林的老师联系,互相交流信息。

其次,认真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激励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注意扬长避短,坚持岗位练功。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必然落实于热爱学生。

爱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闪光点,理解信任他们,并严格要求他们,勤奋学习。

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别的教师请教。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多阅读有关的书籍与刊物,了解先进的教育方法,学习与借鉴对自己有用的教育学生的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并在学习的同时,要做好学习笔记和读书的心得笔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素质。

总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初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

七年级学生由小学阶段升入初中阶段,学习方式和学习的要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小学阶段注重学生数感和数的运算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除了上述要求外,将对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和空间观念等方面提高要求。同时,初中阶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注重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的培养。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方式方法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能否较快适应,这是一个挑战。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第一章:有理数: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运算,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会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理解互为相反数、互为倒数的两数的意义,并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与相反数;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并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了解近似数的概念,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本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章:整式加减,本章重点是用字母来表示数。会用字母表示数并会用字母来列简单的数量关系。本章是学习方程的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并会求代数式的值,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并会进行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学生要了解一次方程的概念,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会用方程或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直线与角:让学生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了解线段的中点概念及性质,理解角的概念,会表示一个角,并会度量角的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平分线的概念并会用它的性质,会用尺规作图作角和线段。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了解数据的收集的方法并会收集简单的数据,能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理解并能区分三种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就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就具体的统计图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并为决策服务。

本学期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并学会交流;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5、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用中学习。

本学期的课时安排:

第一章:有理数 约20课时

第二章:整式加减 约9课时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 约20课时

第四章:直线与角 约14课时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约7课时

初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二、素质教育:

我注重推行素质教育,坚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教案是老师讲课的依据,教案中不仅写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也写清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求、目的及教学措施等,不仅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保证将大纲要求落实到实处。这样做就能使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计划性。在编写教案时注意选择教育的方法和时机,达到既给学生传授知识,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吸取其它方面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实事求是和刻苦学习的科学态度。

三、教研工作: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工作,不断向老教师学习,吸取经验。

四、出勤: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听从领导分配,不挑肥拣瘦讲价钱,平时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师八条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以工作事业为重,把个人私心杂念置之度外,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五、本期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初一数学。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

第七章:可能性

六、本期数学的能力要求

1、基本技能: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进行简单的推理。

2、逻辑思维能力: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篇5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心理问题教学方法探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基础教育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素质教育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但是,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机械模仿,没有学习计划,忽视预习,死记硬背,不懂不问,不重基础,赶抄作业,不会自学,不注重总结复习”等等,而且长期以后,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数学学科而言,他们甚至会产生厌学、害怕学习数学的心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阻碍了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影响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和习惯。而这些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

在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对教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一方面期望教师能够对数学问题和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并分类一一讲述,特别是能够突出重点和关键。另一方面期望教师对问题能够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然后一步一步地模仿照搬。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许多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习惯于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满堂灌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只是盲目的布置作业,不要求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几道练习,导致学生盲目地跟从教师的思维,学完就丢。长期下去,学生的钻研性和创造性就被压抑和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依赖性,自卑、厌学和封闭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对学习产生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智慧,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急躁心理

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年龄都在12――18岁之间,心理发展阶段属于青少年期,他们对新事物、新问题都有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他们对数学问题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间接条件,以及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等;二是未进行条件的选择,没有从知识和条件问题中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和筛选就盲目地尝试解题;三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这些包括:该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可找出另外的解答,该问题涉及到哪些知识点,能否将此类问题进行推广和发散等等。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

3、偏重结论心理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会有同学间对数学问题过程进行深层次讨论和解题方法的探讨,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定理的形成过程以及解题方法的探索,一味地照本宣科,对学生的评价也只看“分数”,很少顾及学生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只注重结果和分数,从不过问学习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导致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致使学生的思维、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迷惘、厌学、封闭心理等,这些心理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问题,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学习方法研讨的重要课题。我个人认为,这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

对于教育模式的转变,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就个人而言,这需要我们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方式和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教材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解“有理数”这一章的复习课时,为了不让学生对复习课在心理上产生轻视的意识,我运用了活动式教学:

第一步,把全章的内容分成了三类,即“概念”、“法则”、“运算”。利用三个课时的时间分别进行教学。

第二步,在第一课时进行“概念”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分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要尽可能地找出“概念”的有关知识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来把各小组的归纳总结进行对比和比较;最后再由教师对学生们的归纳和总结进行系统地概括和补充。

第三步,在第二课时进行“法则”的学习:这一课时以比赛的方式进行,通过教师对“法则”的有关内容提问,然后学生分组进行抢答,最后由教师作为评委选出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对落后的小组要给予鼓励。

第四步,最后进行“运算”的学习:首先由教师在课前作好准备(自编一些构思巧妙,有一定灵活性的各种题型),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半小时的时间内完成,最后由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同桌之间相互交换评分,再把错误的答案进行改正。

通过这一教学活动,不仅将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又能使旧知识得以巩固,同时教师也掌握了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就必须要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必须学会放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走。而且,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从阅读开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和结论,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知识层次,形成阅读――交流――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例如,我在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题时,为了增强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解题步骤的掌握,我并不是急于地给学生总结出解方程的步骤,而是先提出问题:给出了两个有一定难度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求学生先独立通过阅读课本,参考例题讲解和已经学习掌握的解题方法来进行求解,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对比,若发现异同,则再次阅读课本重新进行解答,最后再由教师对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的发现进行引导,让学生们自己归纳和整理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答过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这样做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又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引导学生培养思维应用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主要方面,并且思维能力的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及应用能力,当然数学的思维能力还要求速度和质量。

对于思维速度的训练,就中学生而言主要是依靠课堂,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多种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例如,讲解完新课后,教师可以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也可以自编一些构思巧妙、概念性强、有一定灵活性的各种题型进行训练,当然这里最好是组织学生进行抢答或分组比赛,以提高学生快速答题的能力。

对于思维质量的训练,除了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展开交流讨论,分析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和发散学生思维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以及进行类比。

对于逆向思维的训练,则是通过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从而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找出新的解题途径,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必须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适应和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肩负起的责任。本文仅是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仅供广大教师之间参考交流,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初中教案优化设计(人教版)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初中教案与作业设计(人教版)

篇6

一、彻底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 。

教师、学生、教材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本为教学依据。处理好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最基本前提便是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课堂教学要想有较大的收获,必须深钻教材。只有在认真分析教材后,才能确定章、节、单元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才能找出重难点和关键,以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时教案和学案,准备好精选试题。

如果教材上说得明明白白的内容,教师可略讲、不讲或让学生自己阅读,做好引导,渗透洋思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那些重点、难点的教学内容,要抓住关键,充分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该拓展的绝不可一带而过。

二、认真进行数学教材分析上好数学课的关键

1.要分析数学学科的结构。

数学学科主要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组成的。

如:对九年级(上)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的知识结构分析如下:

A、基本概念:一元二次方程(从三方面表述概念的内涵)。

B、基本问题:

(1)、解方程――已知方程的系数求根;

(2)、作方程――已知根,确定方程的系数。

C、基本原理: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D、基本方法: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消元法、换元法、降幂法等。

F、基本应用:如增长问题、利息问题、航行问题等。

2.确定数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 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为实现这个要求,必须在章节、单元、课时教学中层层落实,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A、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点。应怎样讲清这些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必须心中有数。(我们可以利用好学科组学习这个优秀的平台。)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应讲清全等三角形的要领,课本中是用“重合”一词来描述的,理解起来较容易,但学生往往重视不够,这可能影响“对应”概念的理解。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应把“全等形”和“对应”两个概念相结合起来讲。讲解时,可多多举例加以说明。

B、基本技能。数学的基本技能包括运算、识图、绘图、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符号运算能力等。技能带有操作性,它是巩固基础,形成数学能力的中介。

如:通过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后,可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这就是利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技能。

C、数学思维,它是学生智力结构的中心。因此数学教学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如:八年级(下)“尺规作图”的基本作图中,学生学会已知角的角平分线,可让学生思考作一个平角的角平分线,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会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再如:学生学会了作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后,让其思考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并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及其证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D、思想教育,数学思维对学生的影响,不仅限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还可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念、思维方式、态度和情感等。

如:数学中的推理意识,就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直、诚实不盲从的品质,养成尊重真理的科学态度。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应注意学生的思想教育。

3.找出难点,求对策。

教师在弄清教材的知识体系后,还应注意知识的重难点。如何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又如何突破?我认为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A、明确主次关系。如: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就图形的内在联系而言,三角形知识在生产实际中也经常用到。因此,三角形是平面几何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关键内容。

B、抓住关键。一节课的重点应从知识点,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C、突破难点。突破难点,一般采用下面两种方法。方法一:分散难点,即把难点设计成若干个台阶,让学生沿台阶一步步地爬上去。然后各个击破,从而达到目的。方法二:创造一个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使难点得以解决突破。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第一种方法见效快,但掩盖了解决难题的思维过程,第二种方法见效慢,但对思维能力培养却有很大好处。

4.分析习题。

教师在分析习题时,应对教材中的习题先演算一遍,从中找出规律,以免盲目出错。分析习题时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A、研究习题的层次。教材中的习题可分为练习题、习题、复习题、总复习题这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题应做不同的处理。如练习题、习题属于阶段性的习题,应随堂练。复习题、总复习题是综合性题,它涉今的知识面广,难度相对较大一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按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区别对待。

B、确定习题的解答方式。习题解答方式应形式多样。如可以考虑口答、板演、复习提问、书面作业、课后思考等方式,一般应根据习题难易程度来确定解答方式。

C、突出重点、控制题量。数学知识有主有次、有易有难,在分析习题的过程中,应选择重点题和具有代表性的习题,适量地给学生布置作业,不要加重学生的业余负担。

篇7

一、做好课堂问题设计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问题设计,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许多教师与专家都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并且总结出了许多有关课堂问题设计的经验。1.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2.问题设计应低起点、高落点,层层推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3.注重问题设计的“再创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课堂问题设计应注重教学实效,体现教材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5.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往往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激活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能驾轻就熟地掌控课堂的氛围。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乏味或有些许的迟钝,学生打盹或搞小动作的行为将会层出不穷。你越生气,事件发生得就越多;越提醒,学生开小差的就越多。所以要激活课堂,又要做到活而不乱,把不利变为有利,这是一门艺术。

1.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让课堂充满生机。如:将《计算器的使用》这一节课提前一两天交给“小老师”,让其备课,写出简案,数学老师进行指导,再由“小老师”反复修改、完善,确定出可行的教案。最后引导“小老师”在课堂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为同学上这一节课。

2.备课时充分估计,上课时勤于捕捉。在备课中不但要估好时机,更要估好知识结构、情趣结构和突发事件,对于个别学生的“突发奇想”,要从有利的方向引导。上课时不光要把暗地里开小差的或思维开小差(表面不声不响)的学生拉回课堂,更要紧的是在课堂上要抓住学生点滴思维的闪光点,作为成功的基石。

3.在课堂中不断制造冲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对称时,在课堂上我展示了我女儿制作的蝴蝶标本、我们去青岛拍的风力发电站的大型风车照片等等,学生非常兴奋,过后,要求学生收集对称的图案。

4.把握好学生动手的时机。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木捧做好一个三角形、一个四边形,让学生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作

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具有双边性,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认知活动,即使教师的“独角戏”演得再好,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安排了一个“猜数字”的游戏:请学生心中想一个数,乘以6,再减去3,然后请他说出所得的结果,教师依次猜出他们心中想的数。在教师猜对他们心中的数后,学生对教师的“本领”甚感惊讶,此时教师点出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你就知道了,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

四、强化学生主体,弱化教师主角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

0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数学知识的在各大发展领域的综合运用日益普遍。但由于数学教学工作中仍存在很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数学理论的广泛社会应用,从而大大减慢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步伐。为了将数学理论知识成果更好的运用于社会的发展中,我们迫切需要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与完善,从而更好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作为一门以学生思维转换为主的学科,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有效提问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同时对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叶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数学课堂的提问法教学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因此,只有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建立与完善提问教学法的实施方略,才能发挥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数学思维,增强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1 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1.1 教师对课堂提问认识的偏差

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部分数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而只是单纯的为了教案的编写或者课堂气氛活跃的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提问。由于这些问题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因此,课堂提问自然不会与整个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衔接,这样一来不仅不会产生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引导逻辑思维形成等作用,反而会因为其耽误不必要的课堂时间,降低课堂效率。此外,有些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而进行过多的提问。由于未充分考虑到课堂内容的要求,问题的设置往往具有相对的随机性,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面对高频率且没有实际价值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也会与之对应的脱口而出,而没有认真思考问题。在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其实蕴藏着潜在的教学危机。如果长期采用这种课堂提问方法,那么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课堂的总体教学质量也会降低,从而严重阻碍了数学理论知识在社会各行业更加广泛的应用。

1.2 课堂提问形式过于死板单调

由于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很多学生无法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现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力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转变课堂提问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的革新过程中完善数学教学模式,提升数学教学总体竞争力。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未知数求解的课堂讲解中,教师举出方程 并要求学生对其求解,这样的提问未免过于单调,很难真正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形式呢?同样的方程表达式,换一种形式提问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那么我们来设想一下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堆苹果,之后老师去超市买了与家里数量相同的苹果,又吃掉三个苹果,最后还剩下四个苹果。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家里原来有几个苹果呢?教师将一元一次方程的建立转变成了应用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不仅锻炼了学生列写方程的能力,同时以小故事的角度引入,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课堂兴趣,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

1.3 课堂提问内容单一

在抽象的数学理论教学中,课堂提问内容的灵活设计往往能引起学生兴趣,带动思维的跳跃。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学习前,为了更好的引入课堂主题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猜数字的方法来进行提问。在课堂讲解之初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个人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然后根据老师的运算步骤计算出一个具体数字,老师就能猜到你们喜欢的数字,而且不会出错。学生们露出惊讶的表情,并异口同声的回答:真的吗?老师接下来详细阐述运算过程:在你们喜欢数字的基础上乘以3,减去9再除以3。学生们快速喊出运算结果:3,5,7,老师也随后答出6,8,10三个数字,学生们好奇的睁大眼睛要求老师解答,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本节课主题。以此种方式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求知欲,从而使教师教学不再成为被动的授课过程,而是学生主动的去倾听接受。再比如,教师在对相似三角形的内容作针对性讲解时,学生在起初学习时经常会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定理混为一谈。教师在证明三角形相似后,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存在全等的可能,并让学生亲手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在亲身实践的同时便能充分理解全等与相似之间关系的差异了,这样的提问远比空洞的记忆理论要有意义的多。

2 关于改革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法的几点可行性意见

2.1 努力创建宽松的学习气氛

宽松融洽的学习气氛,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时这种氛围的形成本身就是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以有效提出的根本保障。因此,教师要将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无论简单、复杂,同等对待,耐心解决。同时,教师要全面完善鼓励机制,对于学生在初次学习新知识时出现的定义、概念不清等状况予以充分的解决,最大限度的激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2.2 促进提问形式多样化的实现

传统的数学课堂,问题的提出趋于单一性,因此完全不能满足初中生内心潜在的好奇本能。只有改变原有问题的主体形式,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问题形式。如:如何判断四个形为 的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相同解时,可以向四个学生提出问题,四个学生每人手持一块题板,题板上写着各自对应方程的系数设置,若方程计算出来有相同解,那么手持该方程系数的学生就要手拉手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这种问题的设置不仅巩固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从更广的层次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3 完善提问内容,全面引导学生思维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增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个逻辑性强且实践应用及其广泛的学科,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应该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因此,教师要课堂提问时应就一个中心将知识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纵向扩展。下面我们来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教师在提到三角形时,就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且实际应用广泛的图形有多种性质。由此引发的三角形全等、相似、勾股定理、稳定性等以三角形三个边和三个角为中心的问题便由此展开来提问。这样形式的提问,便于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体系,从而确保逻辑思维的有效形成。此外,针对几何数学中的一题多解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探索与研究精神,从多个角度提问进行结论的推导,并从结论中拓展思维,分析并总结出此种类型题目的最佳思维模式。而这些行为的产生必须依靠教师的正确提问与引导才能得以更好地产生与实施。

【参考文献】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O2点燃SO2

3232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64克

1.6克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克,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篇10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二、素质教育:

我注重推行素质教育,坚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教案是老师讲课的依据,教案中不仅写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也写清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求、目的及教学措施等,不仅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保证将大纲要求落实到实处。这样做就能使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计划性。在编写教案时注意选择教育的方法和时机,达到既给学生传授知识,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吸取其它方面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实事求是和刻苦学习的科学态度。

三、教研工作: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工作,不断向老教师学习,吸取经验。

四、出勤: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听从领导分配,不挑肥拣瘦讲价钱,平时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师八条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以工作事业为重,把个人私心杂念置之度外,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五、本期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初一数学。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

第七章:可能性

六、本期数学的能力要求

1、基本技能: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进行简单的推理。

2、逻辑思维能力: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