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7 00:4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识别角;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识角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个部分名称,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从实际物体的面上抽象出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没有关系,而是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用具:每人一张彩纸、一把剪刀、一把直尺、一个活动角、一副三角尺;教师用具:角两个、小磁铁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带同学们玩个小游戏:我来猜猜猜,猜猜老师的袋子里有哪些图形?
邀请一位同学上台猜猜老师的袋子里有哪些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呢?
生: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有四个角,圆形没有角。
师:那老师想让你给它们分分类,可以这么分?
生:有角的分一类,没有角的分一类。
师:没错,你有一双从数学角度出发的眼睛。咦?那角是什么呀?它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角”(板书课题:角)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从生活中发现角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角吗?(见过)
说一说你见过哪些角?
2.出示图片,找出角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物品,你能指一指角角哪吗?请同学上黑板上指一指找到的角。
3.摸角,感受角的特点
刚刚咱们找了角,也能指出角,你想摸一摸角吗?
拿出课本,请同学摸一摸数学课本上的角。并且说说角摸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角摸起来尖尖的。
生2:角摸起来扎手。
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角那个尖尖的,扎手的地方。
预设生3:尖尖的那个地方的两边摸起来平平的。
师引导学生用手去感受角的两边平平的、直直的。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的看到角,咱们把这些图形的角都描下来怎么样?
(PPT展示描角的过程,师讲授:这些描下来的图形都是角。)
观察:这些角有都有什么?
师:先自己独立观察角都有什么?再和同桌讨论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一样。
汇报交流:
生1:角都有尖尖的地方。
师:请上来指一指那个尖尖地方。
交流发现:这些描下来的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角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生齐读顶点)。每个角几个顶点?(1个)师板书(角都有一个顶点)。
生2:角还有两条线。
交流发现:这些描下来的角都有两条线。
师;角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每个角几条边?(2条)角都有两条什么样的边呢?回想一下刚刚咱们摸角时候的感觉。
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角有两条直直的边(相机板书)
4.说一说角的组成
师:请同学看,这一个一个的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练习: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并说明理由。
5.学习画角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角,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大家的表现非常棒!老师想把难度升级,你们有信心完成新的挑战么?(有)老师想让大家画一个角。不着急,咱们先想一想画角需要些什么?(直尺,因为角有两条直直的边,不用直尺画的不直)
(1)教师先放手让同学们自己画,展示不同学生的作品。(2)强调画角的好方法: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3)介绍角的标记,弧线的使用。
6.认识角的大小
(1)比一比哪个角大?说说为什么?
(2)掌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动手制作的两个角,这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啊?(在对比中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2)学生观察角有大有小
师: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制作一个比我的角大的角,说说你的方法。再制作一个比我的角小的角,说说方法。
引导总结:把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大,两边收拢,角就变小。
角的大小说的是它开口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的找一找,填一填,找的时候可以在找到的角里面标上弧线再去数,组织交流时,让学生指一指所找出的角的顶点和边。
2.
动手做一做
先用角的符号标记长方形上的4个角,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任意减掉一个角,鼓励用多种不同的剪法,找出所有结果。将减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汇报,带领孩子数出剩下几个角。
最后用课件再次展示结果,直观加深学生印象。
篇2
学习目标: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画锐角和钝角。教学重点: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锐角和钝角。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锐角和钝角。教学手段:三角尺、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年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想)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长方形)。谁来说说长方形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直角如果老师将这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那现在这几个角都是直角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评析:我从学生熟悉的长方形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入手,再现场动手剪掉一个角,引导学生观察,剪了一个角的图形,除了有直角外,还有一些角,为学习新知打下伏笔,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出示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师口述: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画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那请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吧!
三、认识锐角和钝角
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教师口述
自学指导(一)认真看课本课堂活动下面的内容,看图、看文字。怎样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这个三个角的大小?并用你的三角板比一比。在比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再读一读黄色方框的内容。对照下面的图,认一认比直角小的角是什么角?比直角大的角是什么角?
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第一次自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等学习活动独立地发现其他两个角与直角的关系: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同时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2、看一看。自学比赛开始,比谁坐姿端正,自学时最认真。学生认真看书自学,动手比一比。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3、做一做(略)
4、议一议。(1)更正。如有不同答案的请举手,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更正;(2)说说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根据学生的回答板收。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3)第⑥号角可能有不同意见的较多。怎样才能正确判断?指名回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小结:有的角用眼睛无法直接判断它是什么角时,我们最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
评析:在评议分一分的结果时学生的意见有分歧,尤其是第⑥号角,鼓励学生在无法用眼睛直接判断时,要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通过“比一比”,巩固了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方法,对锐角和钝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画锐角和钝角
1、自学指导(二)(课件出示,教师口述)
请仔细观察方格纸中画的锐角的顶点在小正方形的什么位置?两条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什么位置?并借助方格纸,完成画出一个钝角。评析:这一自学指导重在指导学生观察方格纸的特点,怎样利用方格纸画角,关键在于确定定点的位置,其中一条边要与方格纸的边重合,这样便于观察画的角是什么角。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
2、看一看:学生看锐角的画法,并画出钝角。
3、做一做: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在下面的方格中画出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检测(二);抽生板演。
4、议一议:(1)更正;(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抽多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画法。
五、当堂训练
1、用一只手臂比出大小不同的角。
2、用小棒摆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钝角。
篇3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二)了解天平和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和学具
教具:天平,秤,两个同样重的鸡蛋,一个鸭蛋,一枚2分硬币,一些豆子,一些图钉,一袋1000克精盐,案秤图。
学具:以组为单位准备,一些2分硬币,一些豆子,一些图钉,一支粉笔,一瓶钢笔水,1把小刀.1袋1000克精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用眼睛观察:左边一本语文书,右边一本数学书,问:语文书重还是数学书重?同学们争执不下,有人说语文书重,有人说数学书重。这时,请同学们左手放一本语文书,右手放一本数学书,掂一掂哪一本书重,同学很快掂出语文书比数学书重。老师接着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呢?学生说不出来,师说:比较东西的轻重,光靠眼睛不行,要用手掂一掂。但要想准确地说出物品的重量,用什么方法呢?它的重量用什么单位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天平
教师说:用天平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出示天平)在天平的左边盘里放置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另一种要称的物品,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也可以说这时天平两端的物品重量相等,如果指针偏离标尺中间的位置,则天平左右两端物品的重量不相等,指针向哪边偏,哪边的物品就重。
师问:用天平能不能比出数学书和语文书谁轻谁重?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用天平称一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两本书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马上看到指针向语文书那边偏离)
师问:教师这儿有两个鸡蛋,哪个重?教师演示,同学仔细观察,问:指针动没动?说明什么?学生得出两个鸡蛋同样多的结论。
师说:如果把一个鸡蛋换成鸭蛋,看看指针动不动?说明哪个蛋重?(通过天平的指针向鸭蛋一边偏离,说明鸭蛋比鸡蛋重)
师说:天平除了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称物品重量时,一般在天平左边盘里放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砝码,天平的指针如果指向标尺的中间位置,表示天平两端重量相等,砝码上标有它的实际重量,这时砝码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认识重量单位“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师问:在天平上称一称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分组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天平左边盘里放2分硬币,右边盘里放上标有“1克”字样的砝码,天平的指针正好指在标尺的中间位置,天平平衡,说明2分硬币的重量是1克)
师说:这枚2分硬币约重1克。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一般用克作单位。(板书:克)1克到底有多重?请每个同学拿1枚2分硬币,掂一掂,亲自体会一下1克的实际重量。
师说:请同学们将左盘里的2分硬币取出,放入黄豆,直到天平指针指向标尺中间,使天平平衡,然后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以组为单位,将2分硬币取出,把黄豆一粒一粒轻轻地放入左盘,直到天平平衡,就不放了,这时数出黄豆的粒数。由于黄豆粒大小不同,1克黄豆的粒数可能不同)用同样的方法,称一称1克绿豆有几粒,能得出什么结论?
称一称:用天平称一称15个图钉有多重。(学生在右边盘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一直放到10克,这时发现天平平衡了,所以,要肯定地告诉学生,15个图钉共重10克。老师在学生放砝码时,提示学生选择砝码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下10克物品的重量,全组同学传递着掂一掂15个图钉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再称一称1支粉笔、1本数学书、1瓶墨水、1把小刀的重量,填在数学书上。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师说:像一粒豆、一个图钉、一把小刀等物品,重量比较轻,就可以用克做单位,而有些物品,如:一袋精盐、一袋洗衣粉、一箱苹果等,用克做单位就不太合适了,这时常常用千克做单位。(板书:千克)
师说:1千克=1000克(教师同时板书)。要想称一称一袋精盐有多重,就不能用天平了,得用这种秤,教师出示案秤。请同学们看一看这袋精盐有多重。(教师将一袋精盐放到秤盘里,告诉大家一袋精盐重500克)师说:500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1斤,以后买1斤重的物品,就可以说买500克。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统一实行的法定计量单位。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就能掌握了。师问:再放入秤盘一袋精盐是多少克?(1000克)师说:2袋精盐正好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所以案秤的指针指在1。1千克又叫1公斤。请同学们掂一掂2袋精盐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师说:在商店里,常用下面的案秤称物品的重量。
师问:看案秤指针所指的数字,你能说出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吗?
师说:一般称较轻的物品时用“克”做单位,而称较重的物品时,要用“千克”做单位。看看下列物品应用什么做单位:一个梨约150()、一个南瓜重4()、一个足球重450()、一颗手榴弹重250()。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1个2分硬币重1克,100个2分硬币重()克。1000个2分硬币重()克。
2.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填在括号里
(1)1个桔子重80()。
(2)1个鹌鹑蛋重5()。
(3)1只小狗重2500()。
3.计算下面各题
500克+600克=()克670克-70克=()克
8克×5=()克72克÷8=()克
4.在内填上“>、<或=”
400克500克670克760克
1克1千克1千克1000克
5.应用题
(1)一支粉笔重3克,3支粉笔重多少克?
(2)一个苹果重170克,一个桔子比它轻20克,一个桔子重多少克?
6.回家后,找出3种重1千克的物品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篇4
负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3
一、单选题(总分:2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本题5分)下面的数是负数的是(
)
A.+1
B.0
C.-1
2.(本题5分)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A.增加14%
B.增加6%
C.减少6%
D.减少26%
3.(本题5分)比1小2的数是(
)
A.-3
B.-1
C.1
D.3
4.(本题5分)-2℃比-5℃高(
)℃.
A.-3
B.3
C.7
D.-7
5.(本题5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数轴上表示汽车运动情况,向东行驶2千米记作2千米,则向西行驶5千米,记作5千米
B.16和32的最小公倍数是32
C.如果长方形的宽一定,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二、填空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6.(本题5分)如果用+5米表示水位上涨5米,那么-3米表示____.
7.(本题5分)向东走9
m记作+9
m,那么-7
m表示____,0
m表示____。
8.(本题5分)五年级学生跳绳比赛的平均成绩为每人每分钟120下,陈老师记数时,高于平均数用正数表示,低于平均数用负数表示.张华的成绩是+12下,李素的成绩是-8下,张华实际跳了____下,李素实际跳了____下.
9.(本题5分)气温从-1℃上升到3℃,温度上升了____℃.
10.(本题5分)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数量.
零下7℃:____.
海拔220m:____.
如果向右走150米记作+150米,那么向左走280米记作____.
11.(本题5分)一天某地的室外温度是零下9摄氏度,记作____℃.
12.(本题5分)某市某天的气温是-1℃至5℃,这天的最大温差是5℃.____.
13.(本题5分)若人正常体温36.8℃,用0来表示,那么体温达到38.5℃,用____来表示;体温是36.2℃,用____来表示.
三、解答题(总分:3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14.(本题7分)下面是某商场下半年的营业额情况:七月份500万,八月份600万,九月份100万,十月份300万,十一月份700万,十二月份500万.如果把它们的平均营业额450万记为0,那么这六个月的营业额分别记为:七月____,八月____,九月____,十月____,十一月____,十二月____.
15.(本题7分)某种药品的说明书标明保存温度是(20±3)℃,由此可知该药品在____℃至____℃范围内保存才合适.
16.(本题7分)甲地海拔高度是+30米,乙地海拔高度是+20米,丙地海拔高度是-10米.哪个地方最高,哪个地方最低,最高的比最低的高多少米?
17.(本题7分)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各题中的数量
(1)如果火车向东开出400千米记作+400千米,那么火车向西开出4000千米,记作____;
(2)球赛时,如果胜2局记作+2,那么-2表示____;
(3)若-4万表示亏损4万元,那么盈余3万元记作____;
(4)+150米表示高出海平面150米,低于海平面200米应记作____.
18.(本题7分)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下列各量:
(1)海平面以上342米表示为海拔____,海平面以下70米表示为海拔____.
(2)将钱存入银行记为正,那么妈妈存了3600元,银行存折上记为____元,爸爸取出2200元在银行存折上记为____.
(3)飞机上升500米记作+500米,那么下降500米,应记作____.
(4)如果班级平均考试成绩80分记为0,那么低于平均分11分记作____,高于平均分4.5分记作____.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一
负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1带有“+”号,是正数;
B、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C、-1带有“-”号,是负数;
故选:C.
2.【答案】:C;
【解析】:解:根据正数和负数的定义可知,-6%表示减少6%.
故选:C.
3.【答案】:B;
【解析】:解:比1小2的数是:1-2=-1.
故选:B.
4.【答案】:B;
【解析】:解:-2-(-5)=-2+5=3(℃),
答:-2℃比-5℃高3℃.
故选:B.
5.【答案】:A;
【解析】:解:A、向东行驶2千米记作2千米,则向西行驶5千米应该记作-5千米;原句错误;
B、16和32的最小公倍数是32,此句正确;
C、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一定),是比值一定,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此句正确;
所以不正确的是第一句话.
故选:A.
6.【答案】:水位下降3米;
【解析】:解:如果用+5米表示水位上涨5米,那么-3米表示
水位下降3米;
故答案为:水位下降3米.
7.【答案】:向西走7
m;既没向东走也没向西走;
【解析】:根据正、负数的意义知,若向东移动9
m,记作+9
m,则-7
m就表示表示西走7
m,0
m就表示既没向东走也没向西走。
故答案为:向西走7m;既没向东走也没向西走。
8.【答案】:132;112;
【解析】:解:120+12=132(下)
120-8=112(下)
答:张华实际跳了
132下,李素实际跳了
112下.
故答案为:132,112.
9.【答案】:4;
【解析】:解:3-(-1)=3+1=4(℃);
答:温度上升了4℃.
故答案为:4.
10.【答案】:-7℃;+220m;-280米;
【解析】:解:零下7℃:-7℃.
海拔220m:+220m.
如果向右走150米记作+150米,那么向左走280米记作-280米.
故答案为:-7℃,+220m,
11.【答案】:-9;
【解析】:解:一天某地的室外温度是零下9摄氏度,记作-9℃.
故答案为:-9.
12.【答案】:错误;
【解析】:解:气温从-1℃至0℃相差1℃,从0℃至5℃相差5℃,从-1℃至5℃就相差:
5-(-1)=6(℃).
故答案为:错误.
13.【答案】:+1.7℃;-0.6℃;
【解析】:解:38.5℃-36.8℃=1.7℃,用+1.7℃来表示;
36.8℃-36.2℃=0.6℃,用-0.6℃来表示;
故答案为:+1.7℃,-0.6℃.
14.【答案】:+50万+150万;-350万;-150万;+250万;+50万;
【解析】:解:500-450=50(万)
600-450=150(万)
100-450=-350(万)
300-450=-150(万)
700-450=250(万)
500-450=50(万)
故答案为:+50万,+150万,-350万,-150万,+250万,+50万.
15.【答案】:1723;
【解析】:解:20℃-3℃=17℃
20℃+3℃=23℃
所以该药品在17℃~23℃范围内保存才合适.
故答案为:17,23.
16.【答案】:解:因为+30>+20>-10,
所以甲地最高,丙地最低,
最高的比最低的高:
(+30)-(-10)=40(米)
答:甲地最高,丙地最低,最高的比最低的高40米.;
【解析】:首先根据正数>0>负数,几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越大的负数越小,判断出甲地最高,丙地最低;然后根据正、负数的运算方法,用+30减去-10,求出最高的比最低的高多少米即可.
17.【答案】:-4000千米负2局;+3万元;-200米;
【解析】:解:(1)如果火车向东开出400千米记作+400千米,那么火车向西开出4000千米,记作-4000千米;
(2)球赛时,如果胜2局记作+2,那么-2表示负2局;
(3)若-4万表示亏损4万元,那么盈余3万元记作+3万元;
(4)+150米表示高出海平面150米,低于海平面200米应记作-200米.
故答案为:-4000千米,负2局,+3万元,-200米.
18.【答案】:+342米-70米;+3600;-2200元;-500米;-11分;+4.5分;
【解析】:解:(1)海平面以上342米表示为海拔+342米,海平面以下70米表示为海拔-70米.
(2)将钱存入银行记为正,那么妈妈存了3600元,银行存折上记为+3600元,爸爸取出2200元在银行存折上记为-2200元.
(3)飞机上升500米记作+500米,那么下降500米,应记作-500米.
篇5
一、备课的首要任务是吃透教材
老师备课必须弄清知识的发生、发展进程,了解其间所蕴含的思想方法,知道教材为什么要那样去写。每一段话、每一幅画、每一个例题的作用是什么。此外,熟读教参书和有关资料,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的、高效的教学过程。这样你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驾驭者,主导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否则,就会处于被动、无奈、任由学生支配的地位,主导地位就会落空。
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实验很容易得出定理及其证明方法,老师应紧扣不放,因为“为什么要作平行线”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所以要利用感性认识,反复强调解释,让学生真正理解,因为平移角相当于作平行线,因为我们只学过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作平行线,就可以将几个角转化为一个平角,这样分析讲解,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而且渗透了化归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证明提供了方法和思路。本节课的另一难点是定理证明的书写。由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是学生首次遇到的比较规范的证明书写,老师只能要求学生了解的证明过程的几个部分。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写最为规范、严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会模仿就行,不一定非要学生上黑板板书和正确无误地写出。防止因要求过高使学生产生“几何头,代数尾”这样传统的几何难学的心理感受。
数学教学最根本的是让学生获得发展,一位合格的老师不仅要有敬业爱岗的精神和扎实的业务理论,还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当学生提出作∠A=∠B证不出定理时,应该问什么?实际是由于没有平行线,使三个内角难以转化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所致。这些既是业务功底问题,也是教学机智问题。如果回答学生“我也证不了”,长此以往,只会给学生带来失望和不信任,学生学习还有什么劲头和渴望。
二、备课要自己写教案,并且要写在每位老师的头脑中
上课时必须先有教案,而且上课者必须自己写出教案。
教案是老师书写的教学实施方案。我们的重点是放在之前的理解,之后的实施上,还是放在中途形成的方案上?考核老师的水平是看他的实施效果,还是看他的教案繁简详略和书写质量?答案应该是明确的。
每位老师只有做到对教材内容烂熟于胸,对教学设计成竹在胸,才能一走上讲台便进入角色。他的讲台上也许见不到教案,但是他的教案在头脑中,他无须照本宣读。
特级教师的教案一本本地出版,许多人捧出了特级教师的教案去上课,却没有出现一批批的特级教师,关键就在于不是“自己的”。
三、备课要从传统的单纯备“教”向备“学”转变,从备知识转向备学生
1、首先要优化教学目的。掌握知识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学目标应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目标,和精神文明目标等多元目标。
2、要优化教学方法。我们感到方法是为目的、内容服务的,老师的责任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学生感到全新方法,创新气息和无穷的乐趣。
3、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要求,使未来社会的公民能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中,一要把握教学目标,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使所有学生的数学基础得到普遍提高。二要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必需和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
4、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目标。为此,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几方面都获得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5、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学习数学成为一个连续不断地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三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数学备课中的练习策略
1、练习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目的要求明确。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组织练习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避免选题的随意性。
2、练习的题型力求多样,搭配合理。数学练习题型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作图题、应用题等,它们各有特点,合理搭配使用有助于提高练习的效果。
3、练习的形成力求“新”、“趣”,激发求知欲。实践告诉我们,新颖有趣的练习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知识之前,设计这样的一组练习,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簿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将其中任意两个度数报给老师,由老师很快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一练习学生感到奇、有趣、由此产和了强烈的求知欲,希望老师把这个本领教给他。
4、练习要有坡度,分层进行。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因此设计练习就要有一定坡度。年级较高的学生,坡度可适当大一些。练习不仅要有坡度,且应有层次地进行,老师应根据设计好的几组练习题,按坡度不同分几次给学生进行了练习,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学习效果。
5、适当配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的题型。
篇6
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内涵仍缺乏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对教学本质缺乏理性认识和深度思考,导致课堂教学“异化”现象仍普遍存在。
(一)学习方式的异化
在一节《角的初步认识》的课堂上,课堂导入阶段,教师拿出三角板问学生是什么图形。在学生说出是三角形后,教师追问为什么是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三个角。结果学生指的并非是角,而是角的顶点。这时,下面一位男生没等教师说话就大声喊道:“老师,他指的不是角,而是角的顶点。”男生的话引起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教师脸色阴沉下来,把嗓门提高八度说:“就你厉害,还没讲到呢,一会儿再说!”说完又按照教案预设按部就班地往下讲解。
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是唯教案是从者。在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时,这类教师不是敏锐地捕捉和充分利用“意外”中包含的生成性资源,而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掌控之中,把授课内容及过程引向教案预设的轨道。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教案是不可缺少的,但并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唯教案是从,照本宣科,而应当将学生的“疑问”“生成”归入教学目标之中,并对预设的教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修改和充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教材的异化
在《Unit 4 Where is my car?》的英语课上,教师固守“唯教材至上”的僵化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教学单词:chair、desk、cap、book……一成不变地教on、in、under的用法。整堂课,教师“不敢越教材半步”,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教学内容没有做任何取舍或拓展。
英语教学的特点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英语的魅力,学会将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如果唯教材至上,只讲书本上有的内容,就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自己教得费力,学生学得辛苦,教学效果甚微。
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在后课标时代的今天,教材更多的要起到平台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打破“教材至上”的观念,要突破教材,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大胆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或拓展。
(三)课堂活动的异化
在一节《一一间隔排列》的小学数学课上,教师让学生将两种物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成“间隔排列”,然后让学生观察,从而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课堂上的这一设计甚是新颖,学生将两种事物有的用字母表示,有的用数字表示,还有的用文字、图画、图形等表示;排列的行列中有的两种事物的数量相等,也有的两种事物的数量不相等。就在学生大脑高速运转、专心致志地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时,教师看看时间,一句“时间到”,然后让学生停止探究,开始向学生讲解教材上的内容。这样,就逼迫学生放弃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停止运转,以至于课堂缺少交流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因此,对事物间隔排列的规律,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师奉行课堂“时间至上”,在预设的时间安排束缚下匆忙完成教学,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分配时间,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让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与拓展,使得本应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黯然失色。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摒弃“时间至上”的观念,合理安排时间、机智地调整预设、智慧地组织教学,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感受更多、体验更多、收获更多。
(四)主体地位的异化
在一节《铃儿响叮当》的音乐课上,教师共安排了四大环节:学唱歌曲、表演歌曲、欣赏、小结。其中学唱歌曲环节花去近35分种,教师利用录音机,一句句、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反复教唱。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本该是学生最喜爱、最乐意上的音乐课,却变得索然无味。而且,听到下课铃响,教师却说:“占用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然后兴致勃勃地继续执行预定教学任务:男女生赛唱、用不同打击乐器编创乐谱、表演歌曲、课堂小结。但每个环节都是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而没有深入。
纵观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没有享受音乐,而是声嘶力竭地唱、歇斯底里地演、无可奈何地熬。这样的状况就是教师“唯任务至上”的教学观所致。这种观念使得课堂教条、死板、拖沓。
虽然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但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特点、学习需求,机械地执行教学预定任务。教师应破除“任务至上”的课堂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控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环节、时间、过程等因素,使课堂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二、教学行为失范问题探析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一旦失范,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职业角色失范
理念是航标。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回味以上几节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效率低。之所以会陷入如此困境,其中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落后,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摆正自己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没有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二)教学方式失范
思想是灯塔。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结果。回顾上述的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按图索骥、胶柱鼓瑟。出现如此窘境,原因在于教师墨守成规,没能把教学过程演绎成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教师要让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语言、沉闷的课堂变成多彩的舞台、单调的声音变成美妙的“交响乐”,给“干瘪”的课堂注入一泓“活水”,引起整个教学过程的“共鸣”。
(三)教学规律失范
方法是关键。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形态。纵观上述课堂,多数是以讲代学、以问代学、以练代学。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没能使教与学和谐、学与教统一。教师在教学中,教中要包含着学,学里体现着教,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进而达到和谐共振的最佳效能。
三、高效课堂构建措施
在课堂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摒弃浅薄和浮躁,涤荡积习与时弊,构建高效课堂?
(一)弹性设计教案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需花费数倍于课堂的时间去设计教案。在设计教案时要掌握以下要点:
1.因学而教
以学生为主体,预留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由学,生成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构建合理的导学框架,促学生自主学,形成思维;以有效为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自觉学,养成习惯。教师做到补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
2.弹性设计
设计时,要吃透课标和教材,了解学生和自己,精心安排,对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大块设计,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全面的把握;预留空白,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有益、有效的拓展,做到精心但不精细,不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安排得丝丝入扣,让生成无立锥之地。
3.充分预设
设计时,要充分预计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甚至错误),要充分预计好“意外”打乱教学节奏、“生成”偏离预设轨道时的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二)深度挖掘教材
在教学时,教师要灵活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充分深入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功能和使用价值。
1.深研课标
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在深刻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将自己视为一个研究者、学习者,沉下心来细读、细品,想方设法让自己读进去,读出真知灼见;想明白,优化教学策略;走出来,建构教学模式。
2.深钻教材
每篇教材究竟要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是教师拿到教材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思考的。教师要领悟编写者的意图,从编写者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挖掘资源,设计教学。
3.深挖资源
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编写者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编排出来的,是众多专家、学者反复审定通过的。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的深层资源,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4.深谙特点
教师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亲近教材,用学生的眼睛去发现教材中的亮点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
(三)精心组织活动
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丰富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的渠道与途径,给予学生发现、创造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标
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及活动价值在哪里,这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思考和明确的。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动”,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指导
教??不仅要在活动开始前交代清楚活动的要求、程序和规则,而且要在活动过程中平等参与,当学生活动出现偏离、混乱、困惑时给予引导。只有加强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3.选准方式
恰当的活动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活跃其思维,而且能缓解学生由于紧张的智力活动带来的疲劳, 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选准方式,让学生“因趣而动”,才能拨动他们的心弦, 活跃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4.优化评价
篇7
关键词:人教版 四年级 数学 平行 相交 互相平行
一、探究新知:
1、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1使学生猜想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一个平面上任意画两条直线有什么特点?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1.2使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2、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2.1展示各种情况
2.2进行分类
①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②引导学生分类。
二、场景设计:
1.揭示平行的概念
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
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行线?
将这两根小棒想象成两条直线,(摆在同一个平面上),它们平行吗?(摆在不同的平面上)现在呢?为什么?
这两根小棒不在同一个平面上,难怪它们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所以,我们还要给互相平行加上一个条件:“在同一平面内”。
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什么是平行线呢?
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会出现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其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揭示垂直的概念
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有的成直角,有的是锐角,还有的是钝角。
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
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
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么样才互相垂直?(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如图:我们可以说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还可以怎么说?
直线b和直线a互相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也可以说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
小结:我们已经探讨了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
3.本课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说给同学们听听。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平行与垂直。
三、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
两条直线的 不相交---平行
(在同一个平面内)
位置关系 相 交---垂直
四、总结: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本课主要通过预习观察、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情况的想象,对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的想象等等。围绕这些目标,我在设计教案时努力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预习的情境,感受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从游戏入手,把学生课堂上将要学习的知识延伸到课前,让学生课前仍两支小棒的位置关系,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把小棒碰掉在地上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让学生根据两支小棒的位置关系来想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也是可能的,但真正去扔小棒得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生平行和垂直的机率很小,于是我让学生在桌子上任意画出两支筷子的位置关系,课上根据所画出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来引入。这样设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另外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操作的习惯。在学生自己确定了想法之后,再在小组中交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小组中进行整理,选出不同关系的直线进行展示。
2.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分类,汇报,再根据学生分类的不同情况,让学生把思维局限在两个种类中,这样学生会出现找不到家的或找错家的情况,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梳理分类,通过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这样学生们也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的过程。学生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具有一定不可预料性,大致设想有三种。
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积极讨论下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互相平行。在这里进一步提出“在同一平面内”,教师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来看,让学生找到一种最特殊的情况――相交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从而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
引导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使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进一步在生活中发现垂直与平行。
3.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3.1学生根据所画的情况找出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体现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8
幼儿期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这一点在近年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英语学习出现了低龄化趋势,一些幼儿园和社会团体纷纷举办英语学习班,对幼儿英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00二年开始,我园也开展了英语教学活动。最初,我们完全依赖于课本,将幼儿置于完全被动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大,不敢开口、不愿开口的幼儿占大多数,能开口的幼儿也只有在英语课上才有机会表现。而且幼儿教师们普遍感到英语教学活动设计难,组织更难。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好英语活动是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不断转化,学会学习远比学会知识重要,教育内容正在从知识—能力、技能—价值观、态度的排序向着价值观、态度—能力、技能—知识的排序转变。作为人生启蒙阶段的幼儿教育要为人一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幼儿乐于学习的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尤为重要。所以,我们把幼儿教学的目标制定为:
(1)、培养幼儿对英语活动的兴趣: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和大胆交流的学习动机。
(2)、培养幼儿听、说英语的能力。通过参与英语活动有效地习得粗浅的英语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省教育厅为我们提供的《幼儿学英语》教材,很符合幼儿园教学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活动性、参与性和实用性。它所选用的教学内容立足于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它所包含的内容从认识幼儿自身出发到认识他人、认识周围的事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教材把学习内容按一定规则划分成相互联系的若干单元,这样更能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不断反复巩固的过程也更有助于幼儿总结、探索、发现等能力的发展。
三、教育活动的设计:
在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在情景与环境中让幼儿自然地习得英语,不仅使幼儿感受并体验到活动的快乐,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如在学习day、night这两个单词时,教师扮演大公鸡报晓,幼儿扮演的“小动物们”被唤醒了,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大家玩起了摸人的游戏。这时,大伙儿发现了还在睡懒觉的小pig,“大公鸡”连忙叫醒它:“pig、pig,Thisisday,getup,please!”,“Day?”“Yes,Thisisday!”,此时,适时出示白天挂图,教词语day,并引导幼儿运用“day”或“Thisisday”句式邀请pig做游戏。在这次活动中,有95%以上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且准确地掌握了这个单词。像这样,在“情景”中引导幼儿理解英语的意义,把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言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幼儿轻松自主地学习和运用英语提供了条件。
又如在学习服装单词时,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起了时装表演游戏,所有的人都被现场热烈的气氛所感染。我们做着夸张、有趣地动作,大声朗读着服装单词。有98%以上的幼儿在课上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并准确的掌握了这些词语或短句。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把枯燥的单词、短句配上生动、形象、夸张、有趣的动作,把静态的英语转化成他们能理解的身体语言,动作语言、表情语言等动态语言,设计成表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体验与参与,在活动中自然地习得了英语。
在MyHometown单元中,一个生动形象的手偶Jack被引入进来。Jack要去它的家乡看老朋友,一路上,教小朋友认识了不少东西:roadriverorchard。幼儿每次看到Jack都兴高采烈地,他们可以从Jack那学到不少知识,还主动地发散思维“Jack路上还会遇到什么呢?”、“Jack的家乡在哪里?”……。象这样设计一个情景,引出一个单元,指导幼儿从学习—联想到主动联想—自主学习,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幼儿总结、探索、想象、发现等能力的发展。在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思路非常清晰,教学活动轻松、活泼,活动效果非常好,这也证明了我们的教学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超级秘书网
课后,我们还把对话、短句编入歌曲、儿歌中,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用这些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发现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让他们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短句和对话,在对话和短句中学习单词,在单词中掌握正确发音,再配以歌曲、儿歌等复习形式,能促进幼儿对英语的理解和记忆。
篇9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中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内增效益,提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应该把握教材,抓住基本环节,重视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可行
课前准备是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集体备课说课、个人单独构思设计等方式,对课程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手段做出周详的教案。课前准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准备时要紧紧围绕课堂内容,准备既要全面,还要做好多种准备,设计多种方案,到时候可以灵活处置,可以优中选优,达到做好的效果。备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例如:教学“组合图形”时,可让学生自制七巧板等学具,课上用来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抓住求“面积和”、“面积差”展开教学。
二、课堂教学重学生练习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实现教学目标。一般说来,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小学数学课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最基本的基础练习: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为新授作铺垫的。例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可先复习整数除法及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可先复习长方形面积及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新课的引入作铺垫。
2、结合实际的针对性练习: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例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可先通过确定谁是单位“1”的量,找对分应率,填写关系式和作线段图等练习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3、动手动脑的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育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学生用自制正方形纸对折成二个三角形或把小三角形三个内角对折,拼成一个平角、或者撕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在桌上拼成一个平角等操作手段来达到目的。
4、口语表达的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一般应用题时,用综合法或分析法讲解过后,可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达的意思,试着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数量间关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 课后巩固要灵活多样
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化,一般的有:
1、 巩固性练习:对知识加深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对运算定律的运用。
2、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求三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可以通过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及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变式练习:摆脱学生装一味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例如在学生会解基本形式工程问题后,可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全程为“1”的相遇问题,可变换工作方法,出现“合做……完成一半……”、“独做……余下合做……”、“合做……余下独做……”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4、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正反比例应用题”时,除了掌握所教比例解外,启发学生寻找多种解法,可用整数方法解,分数方法解等等,把新知、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四、 课堂小结具反馈意识
篇10
1.生动有效,构建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要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忽视使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现状。在教学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生动地展示知识脉络,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的不同含义,正确地区分两种分法,建立正确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初步学习“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较大容量的对比题组,作为学生进行思维整合,获取知识信息的感知材料,通过思维过程的对比展现,实现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屏幕上先出示动画:“把12个圈平均套在4根柱子上,每根柱子套几个?”学生列式后,屏幕上又出示:“把12个圈,每3个套在1根柱子上,要几根柱子?”然后比较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过程中,比较异同,得出:两种分法中,要分的数相同,都是除法计算,这是相同点;分法不同,算式不同,意义不同,这是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屏幕上再出示动画:“8只小鸟和4个鸟笼,怎样使每个笼子里面鸟的只数一样多?”这样增加密度,强化表象,通过动画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能有效地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兴趣盎然,信心十足,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2.积极整合,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随着小班化教学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就能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较好。
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
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思路清晰时,课就上得很顺畅,整节课显得张弛有度,详略得当;思路不清晰时,就会觉得重难点把握不了。虽然认真地备了课,也考虑了学生实际,但仍然可能出现上课时无所适从的情况。有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我们制作好课件再去上课,就能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因为我们是按照备课教案做好课件,所以就能把无所适从的情况消灭在准备阶段。对于青年教师,课件则是教学过程的预演,教师根据课件演示,就能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了。
4.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
在课件的使用中,利用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教学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有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点。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课件。如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坐不住,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特殊的音响效果,还可以制作有趣的情景图,动画,等等,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5.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5.1科学性原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需要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粗制滥造,牵强附会,撇开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目的。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从教学实际出发,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才能使信息现代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经验、最佳的教学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软件(课件)也是一种“教材”,当然也要符合教材的“科学性”要求,它所展示一切教学应科学、严谨,包括所展示的教学内容要有科学的知识,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也要严谨周密,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