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1 15:2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牛顿第二定律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1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动力学又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电学等其他部分知识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牛顿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自然、和谐,本节之前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对第一定律的认识得到强化;启下,即是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借助电脑通过实验分析,再进行归纳后总结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关系的牛顿第二定律。由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由于本实验涉及到三个变量:a、m、F,因此我们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先确定物体的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确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以后学习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金属导体的电阻等内容中都用到了这一方法。控制变量法也是我们研究自然、社会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法和图像法,了解图像法处理数据的优点:直观、减少误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图像的变换,从a-m图(曲线)变到a-1/m图(直线),在验证玻一马定律中也用了这种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经过测量、论证、归纳总结出结论并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的简单美。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和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以电脑辅助演示实验为主的,知识教学与科学方法教育相结合的“同步调控”模式。

按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整体功能要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识、方法、能力、科学态度等都是教学的要素,如果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则物理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步调控”模式中,没有单纯地就方法讲方法,而是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基于系统的整体原理考虑的。

再则,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订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并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步调控”的模式既注意了教的作用,将教师置于“调控”的地位。同时,更注意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设置教学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再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从a-m图像,猜想a与m成反比,然后画出a-1/m图,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最佳效果。

【教学程序】

1问题引入新课

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质量,加速度,拉力三者之间的定性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它们成正比、成反比、不成比例等。然后指明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得出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导出课题一牛顿第二定律。这样导入的用意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予探索的积极性。

2设计实验方案

在引入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研究F、m、a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用实验法先确定m,研究a与F的关系;再确定F,研究a与m的关系,最后得出三者的定量关系。由于教材(必修第一册,人教版)中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不足(夹子很难同时夹住两细线;由于线的弹力,小车要反冲后才能停下,实验误差大),我设计了用电脑辅助来探索a与F、m关系的实验,如附图。遮光片宽度L,通过光电门时间分别和,两只光电门间距为s。当滑块通过光电门时,光电门产生一个脉冲,通过计时器中的三极管放大后,从计算机LPT口输入,调用计算机定时中断来计算时间,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出加速度的值,结果显示在表格中,同时在坐标图上标上点,实验结束后,程序提供一个画直线模块,可用光标来控制直线的斜率。

3进行实验探索

请两位同学上台操作,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教师控制电脑。先保持物体质量为200克不变,测出拉力分别为0.05牛、0.10牛、0.15牛和0.20牛时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F图上,显示投影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得出a∝F的结论。然后再保持拉力为0.10牛顿不变,测出物体的质量分别为200克、282克、332克和382克时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m图上。在a一m图上可看到随m的增大a逐渐减少,但它们的关系不明确。引导学生大胆猜测a与m成反比,再画出a-1/m图,得到结论a∝1/m。

4分析归纳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F=kma,在国际单位制中,定义1牛=l千克•,就可以得出牛顿第二定律F=ma。然后进行合理的外推,当物体受几个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时,F应为合力。由于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得到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5应用巩固练习

通过三道典型的问答和计算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的理解,为进一步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6总结

篇2

关键词: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的理念逐渐地深入人心,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人对于有效教学的涵义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有效教学中的“有效”理解为“高效率”。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传授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从而导致强行灌输的现象不断出现。物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内容量比起初中阶段要增加很多,很多教师在上物理课的时候都明显感觉到教学进度很紧,于是我们经常看见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争分夺秒地给学生讲解大量的知识,而学生则坐在座位上奋笔疾书。这样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上下来,黑板上、学生的笔记本上全都满满当当。是不是这样的物理教学就可以称得上有效教学呢?事实上,在新课改的理念中,所谓的有效教学并不是一个知识量的范畴,而是一个学生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多少的范畴。换句话说,即使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完了一整本教材的内容,如果学生没有获得实质能力的提升,这节课就无法称之为有效教学。因此,在了解了有效含义的基础上,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有意识地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多个方面入手,把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使得物理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效。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我们从事学习活动的指路标,明确的目标可以对学习活动起到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有利于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提升。因此,在开展学习活动之前,确定目标是第一个步骤,如果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没有目标或者目标模糊,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教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一定要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才能够称得上是恰当的目标呢?一方面,恰当的目标要符合基本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恰当的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发展需求,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的目标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二、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教师而言,如果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物理课堂上,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往往设计一段课前导入语,而这个导入语应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要想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前导入语的设计。在新课开讲前的几分钟,教师可以结合着学生的兴趣点,利用一个小故事、一段顺口溜,一个常见的生活现象、一段音乐、一幅图等来为接下来的新课讲解做铺垫。这样,一旦有了前面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铺垫,学生自然容易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讲到牛顿运动定律的时候,在课前可以介绍一些与牛顿有关的奇闻逸事;在讲到天体运动的时候,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探索与发现“之类的科普节目;在讲到磁场的时候,介绍一些我国指南针发明及应用的历史故事,等等。虽然这些导入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作用。一旦学生在课前几分钟兴趣被激发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自然有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课堂教学要注意讲解与探究相结合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多数教师采取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将自己总结好的东西直接传授给学生,自然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尽量多的知识。然而这种直接传授的教学方式从表面上看教学效率很高,但是实际上,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剥夺了学生自己体验、探究的机会,使得学生丧失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而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结论。在新课程理念中,我们强调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总结能力等,而这些能力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要依靠学习过程而逐渐形成。如果教师的讲授帮助学生跳过了学习的过程,也就等于剥夺了学生掌握这些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讲解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该讲的地方讲,该让学生自己探究思考的地方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甚至是去犯错误。例如,在讲到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万有引力等力学知识时,由于整个力学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就可以借助于这一体系,从牛顿第二定律开始,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接下来一系列定律、公式的推理。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向心力的规律,并让学生自己尝试推导向心力公式,以加深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万有引力定律,并尝试着推导万有引力公式,等等。通过举一反三的主动推理,实践探究,学生可以亲历整个知识过程,了解整个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有效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在有效教学理念中,学生不再被当做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对象,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在有效教学理念中,学生获得的发展被视为有效教学努力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有效教学理念更加符合如今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积极地改进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技巧,让物理教学在有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向素质教育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王惠先.高效教学高中物理课[J].吉林教育,2011(05).

篇3

        物理模型是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用一种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或过程或假想结构,去描述实际的事物或过程。建模既是一种思维过程,又是一种思维方法,其实质就是将隐藏在复杂物理情景中的研究对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简化、抽象、类比、提炼甚至理想化形成雏形物理模型。这种模型是物理系统或物理过程概念化的表征,物理建模的目的在于正确表征物理情景。因此,建模的过程应根植于具体的物理情境,通过物理情景中各种现象、过程、变量之间的描述建构物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讨论、检验,形成真正物理意义上的模型,再用模型来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

        将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和物理问题的解决整合到物理建模和模型应用中,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对物理学的一致性、灵活性和系统性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物理概念在物理建模过程中引入的必要性。物理规律是物理建模活动的结果,物理问题的解决是物理模型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奋善思、学以致用和对物理学持久的兴趣。

        在建模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际情景或创设的物理情景中,经历建立模型、完善模型、评价模型、应用模型几个过程,促使学生对建模过程整体性的理解,达到能独立建模,并利用物理模型解答相关问题。

        【课前预习】

        (1)回顾共点力平衡的作用特征及遵循规律。

        (2)通读教材,把自己的疑问写出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学习目标】

        (1)理解共点力平衡的作用特征及遵循规律。

        (2)能够运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的三力(及三力以上)平衡问题。

        (3)亲历问题探究全过程,体会三角形法,正交分解等方法的恰当选择应用。

        (4)初步总结提炼形成解决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学法指导】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特例,即f=ma,其中a=0。因此,其分析思路和方法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相同。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应用平衡条件解决两个实际问题吧!

        (1)活动一   用绳子将鸟笼挂在一根横梁上,如下图所示,若鸟笼重20 n,求绳子oa和ob的拉力各是多大? 

         

       导学问题1: 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求解?

        导学问题2: 绳子拉力大小与绳长有何关系?由哪个物理量决定?

        导学问题3: 假设每条绳子所承受最大拉力相同,逐渐增大物体质量,哪条绳子先断?

        导学问题4: 假设b、o点不动,将a点向左缓慢移动,绳子拉力如何变化?

        导学问题5: 如何来选择绳子的粗细?

        导学问题6: 解决三力平衡问题常用什么方法?

        (2)活动二   工人在移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货箱时,通常会采用“拉”与“推”两种方法,如下图所示,这两种方法的作用力方向不同:拉力斜向上,而推力斜向下。 

         

        导学问题1: 怎样移动箱子较省力?

        导学问题2: 当角度θ等于多少时,拉力f最小?

        导学问题3: 求解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导学问题4: 在装载货物时,工人往往借助一斜面将货物推上汽车,模型如下图所示,使用这个斜面能省多少力? 

         

篇4

1 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

在传统的课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构的能力,就是怎样通过对教材进行改造实现有效地把握教材内容完全不变地教给学生的能力,它解决“怎样教好”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变成了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和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教师的任务是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构的能力就是怎样通过对教材改造实现学生主动认识、主动建构、获得充分发展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教师不仅要解决“怎样教好”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教更好”的问题。所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对教材进行改造的能力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构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师有课程意识后的一种新的能力。

2 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的结构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教材内容重构活动主要涉及新课程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实验分析、现代教育手段分析和学习评价分析六个方面。按照心理学提出的“能力与活动相适应”的观点,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由教材重构的能力、研读文本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教学评价的能力等组成。

3 提高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的途径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表明,提高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主要有干预性指导、教学反思、行动研究和校本教研四条途径。

3.1 干预性指导

干预性指导分两类,一类是由特级教师或名师以报告、讲座和公开示范课的形式开展的集体性活动;另一类是师徒结队指导。因第二类实践性更强,下面就以教材内容增减为例对师徒结队指导法作一说明。

研读教材,搜索素材熟悉教科书本质上是对物理学知识的再认识过程,徒弟在师傅指导下研读教材,主要收集教材中的素材,如物理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物理解题技巧、例题、物理规律、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学史、科学家故事。收集的途径可以是网络、教辅、教参、报刊杂志、同事交流、课外书、图书馆资料、其他版本教材。这过程要求独立完成,可以通过网络、书本但不求助其它物理教师

咨询教师,完善素材。掌握大量的生活素质和社会资源,是物理教师教材重构的基础。年长的物理教师都掌握相当多的生活素材和社会资源,它们都是经过物理教师的筛选和检验,既符合当地学生实际又行之有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徒弟向年长物理教师征集素材时,还要咨询这素材的优点及在教材重构时的用法。

专心听课,学用素材徒弟听师傅的课,学习师傅如何改变教材中章节的编排顺序,改变某一节教材内容的顺序的技巧,感受师傅怎样补充延伸教材中的某一物理知识、增加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改变教材中的例题、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对教材中实验器材进行变动、对教材中实验的方法进行变换、改变某一节教材内容的顺序、改变教材中章节的编排顺序、减少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然后思考可以借鉴哪些素材,删除哪些素材,怎样进行教材重构。

试教上课,应用素材(这过程一般在公开教学时比较多)。师傅对徒弟应用素材进行教材重构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徒弟重新思考教材重构,再次进行教材重构。

正式上课,活用素材。徒弟带着新的教材重构内容进行上课,灵活应用教学素材。然后通过课堂学生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评估素材的优劣。

反思上课,积累素材。通过对课堂教学、学生反映和学生作业情况的反思,总结素材选择和应用的得失,筛选出适合学生学习又适合自己教的素材,建立教材重构资源库。

3.2 教学反思

课前重构反思。物理教师在完成备课后,对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重新审视。它包括课题引入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提问的奇思妙想,开展科学探究的做法,实验操作的措施,数据处理的路径,探究结论的描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点睛之笔,物理方法的展示和科学思想的迁移。通过回顾、梳理、剖析、反思,这些内容都可成为今后成功的经验。

课内重构反思。在物理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实验不成功;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常会冒出一些独特的问题,如加速度测量仪器是什么?在批改作业时,也常看到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思路,甚至物理教师应急之中产生的瞬间灵感。这些都可以作为以后丰富的教学材料。

终结性反思。教材重构通过课堂的检验,物理教师对教材重构的得失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物理教师对教材重构重新进行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重构”,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另外不同的教师对教材重构的反思的内容要有所不同:新手型教师反思的内容是教材重构的技能,适应型教师反思的内容是教材重构的策略,成熟型教师反思的内容是教材重构的理论。

3.3 行动研究

教师自构,发现问题。高中物理第一模块就有静摩擦力、加速度、瞬时速度这类难点概念,有牛顿三大运动定律这样的难点规律。物理教师对这些内容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这些内容的课程目标、敦材文本也是非常清楚,可是每次物理教师都觉得这些内容难上,对自己的教材重构不满意,尽管在教材重构时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验的改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这种教材重构过程产生的困惑就是行动研究的问题,也是行动研究的课题来源。

展示自我,重构问题。像“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就有多种实验探究方法,如用滑板、夹子和小车做实验,方法简易但不够精确;如用气垫导轨,小车做实验,精确但实验规模大;如用滑板、打点计时器、小车做实验,可行但麻烦;如用传感器做实验,定量、精确、快捷但学生感觉不到探究的物理过程。根据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的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层次,当物理教师无法确定选用哪种方法最适合时,可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提出,展示自我重构的问题。

教师互评,分析问题。像“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不同的物理教师有不同的重构方式。有的基本照教材的内容,只简单增加些应用例子;有的使用多媒体,增加了第三定律视频实验;有的进行大规模重构,他首先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磁场作用力、电场作用力的相互间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行验证,其次验证固体间、液体间、气体间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再次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作分析,然后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作定量测定,最后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进行探讨。这些物理教师由于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工作阅历、教学的实践不同,他们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教材重构有自己的思考和方法,主讲人的抛砖引玉,会引起其它物理教师的热烈讨论,最终形成共识。

教师实践,检验问题。静摩擦力大小突破相对容易,但方向突破就比较难。有物理教师在教材重构时设计制作一个静摩擦方向检测仪,设法在课堂上对不同情况静摩擦力的方向进行演示,化无形为有形。这样的教材重构能否成功,还要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验证,把检验问题效果如学生反映、教师感觉、课堂气氛和目标达成记录下来。

教师再评,再构教材。不同的教材重构就有不同实践,会有不同的效果,物理教师把各自的实践汇总到备课组或教研组,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对每一种方案进行评价,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最优秀的教材重构方案,存放在课题库中,供下一届使用。

当前中学物理教学都盛行一节一备制,即教材的每一节内容都有一位教师进行主备课,备课内容包括教案编写,课件制作、教材主讲,因此教师间都会有互动式行动研究经历。

3.4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内容分给教材内容“穿靴、戴帽”,新仪器的应用,常规实验的制作和现代情景收集四个方面。

给教材内容“穿靴、戴帽”教材通常从知识导入,离学生生活较远,而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生活实际,给教材补上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开头与结尾,即所谓的给教材“穿靴、戴帽”。教师专门寻找每一章节最适合学生物理情景作为新课引入,成为探究教学问题引入,课题结束时对引人物理情景中的问题加以解释,并引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首尾呼应,螺旋式呈现物理情景的方式,从课的结构角度说比较完整;从探究教学角度说实现了探究的目标;从内容角度说,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理解教材更容易了。每一章节的“穿靴、戴帽”,汇总成册即成探究教材启蒙篇。

新仪器的应用。计算机与传感器的联用,给探究教学提供了定量探究物理量的新手段。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对各章节的内容用传感器进行试探性应用,精选出适用的章节,描绘出组织形式,评估出教学效果,写出操作程序。对效果显著,操作方便的实验,还要作好实验视频。把传感器应用的物理专题研究汇总成册就成了传感器实验篇。

常规实验的开发。教材中只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其实还有很多有特色常规实验尤其是学生小实验在教学中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一方面对每章节各种版本涉及的实验进行汇总,对国外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借鉴,对杂志中介绍的实验加以筛选,另一方面对生活中新涌现出来产品加以借用,用新的创意进行再制作,或用新材料进行再开发。常规实验器材构成新的物理仪器,常规实验汇总成册为常规实验开发篇。

现代情景收集。物理教学要反应科技成果,要贴近现代化,就得不断更新现代物理情景,不断展示科技成果。教师通过电视、网络寻找科技新应用、新发现和新成果的信息,以图片、课件、视频的形式汇总构成物理电子信息库,成册即为现代情景篇。

篇5

1 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物理课件的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理论方面的专家李运林教授说:课件,这是指教学的应用程序.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由教师编制的程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教育)教授王吉庆说:课件的设计者把自己对于教学的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等用计算机程序描述.所以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课件不过是“用计算机程序描述”的教案.所不同的是一个写在备课本上一个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而已,先按教案编写脚本再根据脚本制作课件就成了大家遵守的课件制作流程.因此我们不能把物理课件“神化”成万能的东西,应该实事求是地来看待它的优缺点,而不能过分地夸大它的作用,不能不顾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内容而滥用物理课件,使我们的老师成为一个为它所累所困的奴隶.

1.1 物理课件并不是信息技术本身,不能划等号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我们不能把物理课件看成信息化技术的代名词,用物理课件上课只是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由于有了电脑及其软件,才使得我们有可能把原本要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的字和画用课件来展示和替代,甚至部分原本要用老师嘴巴说出的话也可以用配有声音的动画课件来取代,电脑及其软件是信息化技术的产品,用这些产品做出来的课件最多也只是老师的“帮手”或“助手”,并不能代替教学的全部内涵,也不是信息技术的全部内容.比如用数码摄像机进行即时演示实验(如摩擦起电、小球做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等实验)的拍摄并投影到黑板、墙壁或专用放映屏幕上的相关设备也是信息技术的反映和体现,利用班级公用电子邮箱和QQ聊天以及建立老师管理的教学网站等网上平台进行作业的布置和疑难问题的解答,同样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或者说是传统教学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所以说有没有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应该全面地系统地进行考察,而不能光看物理课件这一个方面.

1.2 物理课件并不等同于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进一步分析计算得出超重失重过程中的加速度的瞬时值,更深刻理解其本质.

设计说明 乘电梯时的超重失重现象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每个人都有所感受.要完整展示这一现象,可用台秤示数来显示,但示数变化不定,且瞬间即逝,难以观察.

用自制实验仪器模拟电梯上升下降过程,用小玩偶代替人,底部放置力传感器,在上升下降过程中即时显示压力数值,并同时描绘出压力和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简洁直观的展示出整个过程中压力的变化,形象体现超重失重现象.

结合图象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知识,学生还可进一步分析瞬时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从而更深刻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所在.

篇6

1开场

入场时,教师仪表庄重,行为大方,举止文雅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开场白要彰显老师尊贵儒雅的气质,除了介绍自己本人来自哪儿、哪个学校、姓名之外,还可营造和谐的气氛,有时只是一句幽默的话或一丝微笑,就可显示一名教师的体态语言,彰显教师的素质。所以,一开始,就应该像给学生创设物理学习情境那样,创设属于自己独特的说课氛围。

2说教材

就是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说教材的目的,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明确“教什么”;二是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设计奠定基础,知道“如何教”。说教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教材简析

教材简析是确定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以及设计教学程序的基础。因此说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全面考虑教材内容,分析知识结构,使听课者判断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的前提。

2.2说教材的地位、作用

能说明所教内容在节、单元、年级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以及教材编写的思路与结构特点。

2.3说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教学大纲的规定,二是单元章节的要求,三是课时教学的任务,四是教学的实际需要。

2.4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即是重点。如某知识点是某知识单元的核心或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说课不光要说清教学的重点,还要说确定重点的依据,及解决重点的措施、方法。

3说教法

说教法就是说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为什么”这样选。选择教法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的目的任务、课程性质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及设备条件、教师的水平及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但不管依据什么,目的只能是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性”。 但说教法又不能仅仅说我运用了如“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一言以蔽之,要结合教材,说什么内容的教学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在研究f、m、a三者的关系时采用“探究法”时,要符合探究法的做法,每一步采用什么或如何做要有所交代。这样做使学生产生兴趣,产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什么教具的话,捎带提到即可。物理教学中,一般一节课以一二种教学方法为主,穿插渗透其他教法。

4说学法

说学法主要说明要学生“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主要方向是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与说教法类似。

5说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环节

这是说课的重点部分,时间也长一些。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

5.1导入新课

在新课的导入上,教师要动动脑筋,是复习回顾引入问题,还是创设情境预设质疑,导入要自然,新颖更好。说课时,不能简单地说采用提问法、演示法等,要说清提问、演示什么,有什么目的。作为导入语,应达到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的情境,明确学习目标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目的。

5.2讲授新课

说讲授新课是要求说课者对教学内容如何处理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过程设计要有序、合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比如《电容器》一节,对电容知识点的教学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选不同容量值的电容器,经同样干电池充电后,观察其放电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电容大小获得直观的印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采用练习法,巩固C=Q/U,这样做的依据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要配合前面所述,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所交代。在说课中,一些内容除了口头表演,还可有实物展示、现场操作、教具,简单展示你的过程。也可适当借助电化教学手段演示。

5.3巩固小结

题量要少,题目要精。点到即可。目的在于强化知识重点、概念等。

5.4布置作业

巩固或扩展等。

5.5板书设计

篇7

关键词:分层异步;互助;教师主导作用;展示目标;分层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在课改大环境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带动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有很大帮助,可以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但是,课堂除了学生,老师必不可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中,如果没有老师的适当引导,课堂将是一盘散沙。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这种创新的方法的优点并没有很好的发挥,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自身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自身在课堂上引导能力的欠缺,所以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就成了如今这个教学方法的耽误之急。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教师在主导课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合作探究小组流于形式

合作探究,意在通过各小组彼此间的交流讨论,互动共享,合作探究,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如今,虽然合作探究越来越普遍,但操作时,分组随意,不分层次现象明显,有的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物理成绩和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可以共同进步的小组形式,而是随意的按照学生的座次圈点划分,导致程度好的和差的扎堆,造成两极分化。显而易见,这样的小组探究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且导致课堂组织形式混乱,有害无益。所以一个好的分组,是非常必要的。

二、合作探究的问题提出随意

善教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的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钱梦龙先生曾说:“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对于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提问的合不合适更为重要。比如一位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上课伊始,提出问题,校园中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分别是怎样的,老师预计学生会说出什么绿色的、椭圆的这些简单的答案。但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竟然没有一个人发言,等待几分钟,终于有学生举手,“老师,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教师就哑然。这种类似的情况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并不少见。所以教师在提问问题时,一定要考虑问题值不值得,应不应该拿来讨论,能不能起到相互帮助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弄明白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把握好合作的契机,问题需要有足够的驱动力,足以让学生经过一番苦苦的思索,另外问题应该具有成果性,让每一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合作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并且增加小组的默契。

三、合作探究时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把握不准

曾经在一次调研听课时,一位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时,短短5分钟时间内,随口向学生提问了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的回答了38次!试想,若在40分钟的课堂里,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完毕,平均每个问题只有20秒的时间。教师提问问题占用8秒,学生回答问题平均占用10秒的时间,那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仅有2秒!试想,2秒的时间里学生可以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呢,能对老师提问的问题做认真独立的思考吗?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有的老师一味追求形式,提出问题后,学生未经独立思考就进入合作状态,有的不到一两分钟就要喊停,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往往会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思维迟钝的学生就会失去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还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所以缺少独立思考的课堂自主探究不能说是完美的。

四、教师对合作探究的过程指导不够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开始分组谈论,老师的话刚落,每个小组的学生就唰的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进行谈论,老师在教室里来回的走来走去,或者若无其事的东张西望,或者忙于在各组之间巡视赶场,甚至有些学生说与学习无关的闲话,老师也看不到,很难看到老师真正的参与合作指导。这样的合作探究归根结底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意义,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合作探究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没有老师的调控和指导,没有老师的参与就是一盘散沙,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参与合作,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和及时补漏,有的放矢,合作之后学生总结汇报时,老师应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尽可能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良师育英才。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在引导、启发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对该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去渴求知识,而非传授知识,所谓受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合作探究的各个环节中。在理论教学中,要认真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彻底了解学生,设计练习,撰写教案,认真备课;而在分层异步教学的实践中,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认真研究和互相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师认真细致有效的指导。

笔者就小组教学一般需要的环节,讨论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

五、展示学习目标

很显然,想要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在教学中,特别是合作小组教学中。因为不同的小组的学生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不同,那么在确认目标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培优组,除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目标之外,还要进行扩展;常规组,要求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目标;补弱组,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更低的要求。比如在高中物理课“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中,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小组应该展现这样的学习目标。

培优组:

(1)熟悉动能的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熟练的计算物体的动能。

(2)能理论导出动能定理,深入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明确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能熟练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单过程问题,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单个物体的多过程问题。(第三层次)

(4)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形,能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做功情况。(第一,第二层次)

常规组:

(1)熟悉动能的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能理论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能熟练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单过程问题(第三层次)

(4)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情形,能解决变力做功(第一,第二层次)

补弱组:(1)知道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能利用动能的表达式求物体的动能。

(2)能简单的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知道动能定理的优越性,能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问题。(第一,第二,第三层次)

有明确的目标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但要想目标提得好,课前的准备,教师必须做足,研究课程标准,深入研读教材,撰写教案,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如果想做好这一步,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设计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针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的研究,设计的导学案,如下所示:

六、提出问题

在学生明确这节课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后,对这节课整体有了把握,有了目的性,但学生现在往往不知从何入手,一脸茫然,这时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想要达到这个这个学习目标,应该通过研究那些问题来实现,生成问题系统。但针对不同层次的小组的不同学习目标,问题系统应各不相同,但从补弱组到学优组,学习目标层层递进,问题系统也是层层递进,那么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究时,不仅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还可以在不同层次之间相互学习,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比如在“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中,对于动能表达式的探究。对各小组提出问题。

培优组:动能的表达式是什么,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思考如何探究,并推导出表达式。

常规组:根据课本例题,自己探究出动能的表达式

补弱组:直接,动能的表达式是什么,熟记。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探究时探究,都需要教师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抛出不同深度的问题

七、指明方法

物理是一门实验为主体的探究科学,解决物理问题时,有非常多美妙而神奇的方法。比如早期的伽利略提出的理想实验和逻辑推理的方法,验证法,实验探究法,等效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等等。学生想要把提出的问题,探究的清楚明白,那么必须有合理科学的方法,而学生的物理知识系统有限,这些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甚至对于新的科学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直接解释,并开始使用。另外这里指明方法的另一层含义,即有的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渐渐走近解决问题的佳境。如在“动能与动能定理”的合作探究中,要确定动能定理的表达式,那么教师应该指明,我们可以用之前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理论推导其表达式,这里就用到了理论推导的解决方法,然后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推导题目,尽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八、分层指导

在学生进行这节课中的重点内容的探究时,学生开始一组一组的积极思考和谈论,那么此时教师并不是站在教室的一边静静的看着学生,或者毫无目的的走来走去,学生此时的谈论是有目的的但可能是参差不齐甚至是杂乱的,甚至有的学生是没有进入状态的。所以教师应该对各个小组进行仔细的观察,观察每一个小组的动态,甚至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和表情,去推测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积极地同学给于鼓励,对于错误的同学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于个别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

另外,这里的分层指导,不仅仅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有组与组之间的指导,层与层之间的指导,培优组对常规组,常规组对补弱组,各组之间第一层对第二层,第二层对第三层,对于有些问题培优组的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特别提出。这样,学生既可以解决问题,又可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可以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

九、系统小结

按照教学的流程,每节课的后半部分就要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即指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老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其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的练习题。并指导学生独立做题。比如在”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达到能熟练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

培优组:

(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为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为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2)质量为50kg的运动员,从离水10m高的跳台上以4m/s的速度跳出:求,运动员起跳时做了多少功?若不计空气阻力,运动员入水时的速度是 多少?若该运动员落水时的速度为13m/s,则他克服空气阻力做了多少功?

常规组:

(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为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为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2)一辆质量为m、速度为v的汽车,关闭发动机之后在水平面上滑行了l后停了下来。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补弱组: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为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为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这样每一个层次所要巩固的知识点深度不同,做题就不同。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完成他们手中的任务,之后教师以小组提问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总结,每一个小组需要派出一个代表,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老师展现,教师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并给予指导。

十、指导学生进行自评,教师给予评价

指导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并进行自我评价。一节课结束,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必须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检验学习情况,同时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强巩固和联系。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而且自评,好的地方继续保持,不足的地方积极改进。

十一、展示新目标

对一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向学生们进行展示,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助于下节课达到更好的效果。

合作探究学习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先要发挥良好的作用,除了以学生为主体,必须有教师做正确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如一块璞玉,学生就是千里马,我们教师就应该当他们的伯乐,让学生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当然,教师要做正确的引导,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如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勇于探索的精神,合作的品质,各种教学技能等,所以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要想再大的教育改革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在探索教学模式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