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30 23:3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级数学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

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3)(26-14)÷6(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

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学习例3.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

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

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

(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2)反馈练习.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

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2.16与24的和除以8,商是多少?

师问:第二题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四、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1)42乘以5,加上36,积是多少?

(2)800减去18乘以16的积,差是多少?

(3)525加上52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

(4)57与43的和,乘以87,积是多少?

(5)930除以48与42的差,商是多少?

2.先在里填上数,再列出综合算式.

3.正确答案.(使用手势表示)

(1)75加上25乘以3的积,和是多少?

①75+25×3②(75+25)×3③75+(25×3)

(2)75加上25的和,再乘以3的,积是多少?

①75+25×3②(75+25)×3

(3)400除以25减去21的差,商是多少?

①400÷25-21②400÷(25-21)

(4)400加上25减去21的差,和是多少?

①400+25-21②400+(25-21)

说明:第1题中③中的括号是多余的,按照运算顺序先乘后加,没必要加小括号.

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解答时应注意:从问题入手,弄清最后求什么?哪部分是直接的,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应写在前面,哪部分应写在后面,注意正确使用小括号,并检验列出的综合算式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正确.

六、布置作业.

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1.42乘5,再加上36,和是多少?

2.800减去18乘15的积,差是多少?

3.625加上62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

篇2

本节首先给出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比的概念,并利用探究法得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重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相似三角形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图形,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全等形是相似形的特殊情况,研究相似三角形比研究全等三角形更具有一般性.对应边和对应角子相似三角形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找对应边及对应角时常常出现错误.

教法建议

1.从知识的逻辑体系出发,在知识的引入时可考虑先给出相似形的概念,在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2.在知识的引入上,可以从生活实例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中找几个相似三角形的例子,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3.在知识的引入上,还可以从知识的建构模式入手,给出几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几组图形都是相似三角形,由学生研究这些图形的边角关系,从而得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本质认识

4.在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巩固中,应注意反例的作用,要适当给出或由学生举出不是相似三角形的例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在概念的理解过程中,要注意给出不同层次的图形,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似三角形,既增加学生的参与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6.在本节内容中对应边及对应角的寻找学生常常出现混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题组由学生寻找其中的对应边或对应角,并说明根据,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相似比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预备定理,并了解它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3.通过预备定理的条件所构成的图形的三种情况,教给学生对一致性问题的思考方法.

4.通过学习,培养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索发现.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预备定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加深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

2.教学难点:是相似比的概念及找对应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它在形状上、大小上有何特征?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也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讲解新课】

1.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相同形状”,它们的大小不一定相等,这是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区别.为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教学时可预先准备几对相似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或测量对应元素的关系,然后直观地得出: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就是他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符号“∽”,读作:“相似于”,记作:∽,如图所示.

反之亦然.即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性质).

∽,

另外,相似三角形具有传递性(性质).

注:在证两个三角形相似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

思考问题:(l)所有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

(2)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

2.相似比的概念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K,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注:①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具有顺序性.

如果与的相似比是K,那么与的相似比是.

②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这也说明了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形.

3.预备定理:平行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图所示.

教材通过探讨的方法,根据题设中有平行线的条件,结合5.2节例6定理的结论,再根据三角形的定义,从而得出了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结论,这里要强调的是:

(1)本定理的导出不仅让学生复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而且为后面的证明打下了基础,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由本定理的题设所构成的三角形有三种可能,除教材中两种情况外还有如左图所示的情形,它可以看成BC截两边所得,其中,本质上与右图是一致的.

(3)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而比的后项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作题时务必要认真仔细,如本定理的比例式,防止出现的错误,如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

(4)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还应给学生强调,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就是对应边,对应边应写在对应位置.

(5)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形象性语言,如:有平行就有成比例线段,有平行就有相似三角形.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相似比的概念,为以后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打下基础.

3.重点学习了预备定理及注意的问题.,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篇3

课题

几分之一

课时

1

主备人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理解一个整体平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2、通过分蛋糕、折纸等借助实物、图形进行等分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分概念的认识,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3、初步体会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进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数学文化,感知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

难点:几分之一含义的理解和表述。

教学

资源

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

学情

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这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初次学习分数可能会感到困难。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胖和小丁丁来到了郊外游玩,午餐时间到了,他们俩准备分带来的食品,你们说他们怎么分才公平呢?(每人分的食品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

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分法叫什么?

“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课件出示:8个巧克力、4个苹果、2瓶果汁、1个蛋糕

你能帮他们把食品平均分一分吗?学生集体说。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我们把苹果和饮料都平均分好了,可是蛋糕只有一块呀,还能平均分给2个人吗?每人分到多少呢?

如果用这个圆代替蛋糕,你打算怎么分?(出示圆形纸片)

怎么知道把这块蛋糕平均分成了两块?(把两个半块完全重合)

2、课件: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可以分到多少呢?(

这块蛋糕的一半)

小结:看来啊,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

3、这半个蛋糕是几份中的一份?我们就说这半个蛋糕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课件)用表示。另外半个蛋糕是多少呢?也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分到了多少个蛋糕呢?(二分之一个蛋糕)

4、这个数的写法。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1份。(板书)

学生跟着老师在黑板上书空二分之一的写法。

5、现在谁能说说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蛋糕的的呢?(指名说、同桌说)

(二)、折纸操作,巩固的意义

1、刚才找到了蛋糕的,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它的你会表示吗?你们手里也有一张长方形,听清要求: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涂上颜色,折的时候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折法?

(1)生独立操作

(2)师把各种情况展示在黑板上。(准备)

师:老师看了一下有这三种情况,现在请这三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你把一个什么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2、同样一个长方形有三种折法,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

练习

判断:下面图形里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表示?(用手势表示)

(

)

(

)

(

)

(

)

师:为什么不是?(指1、4)

(三)、再折分数,建构分数意义

1、师:刚才是2个小朋友分蛋糕,现在看看有几个小朋友?(4个)一块蛋糕4人平均分,看看小巧分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么分呢?(生折一折)

每个人分到了多少个蛋糕?每份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一?(强调:平均分)

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蛋糕的呢?

怎么写?学生书空。板书

2、折纸活动

师:我们继续来找图形中的,请你折出正方形纸片的并涂上颜色。

小组合作: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折出不同的并涂上颜色,在相同的时间里看那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问:(1)(学生介绍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2)在大家说的时候,老师收集了一些作品,(展示作品)为什么涂色部分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却都用表示?一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就一样大)

小结:不论一个图形的形状、大小怎样,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整个图形大它的就大。

3、练一练

师:除了,,还有其它的几分之一吗?怎么写?怎么读?现在你能找到这张圆形纸片的

吗,动手折一折。

(四)

观察比较,总结概括几分之一

1、填一填,想一想,什么是“几分之一”?(完成任务单)

2、像,,……这样的数都叫做什么数?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44,在书上找一找。(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板书)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写一写,在每一图形中,涂色部分是整体的几分之一?(书上练习)

2、判断下列各图中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是否正确,说说为什么?(书上练习)

3、(1)把一根绳子分成3段,每段是它的三分之一。

(2)九分之一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九个部分,取其中的一部分。

3、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机动)

法国国旗

巧克力

法国国旗:哪一部分是法国国旗的。(小结:每一部分都是它的)

巧克力:

师:继续观察,(课件出示巧克力)联想到几分之一?

师:想想,要是每人吃这块巧克力的,能分给几个人(8人)

师:除了,你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师:也就意味着把这个巧克力平均分成几份啊?

想想,每人吃这个巧克力的,这个巧克力又能分给几人呢?

师: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猜猜看他把这块巧克力平均分成了几份?(2份)每人吃这块巧克力的,这块巧克力能分给几人呢?(2人)

小结:看来同样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联想到的分数也各不相同。

四、拓展延伸(机动)

介绍分数的历史

五、总结

思维导图设计

分数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经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体验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初步体会到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3.情感目标:师生共同学习,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学生合作交流,体验集体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平移及割补的数学思想。

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怎么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练习:

(1)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15cm

11dm

7cm

师:请你说说计算完之后要注意什么?(注意单位名称不同)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6平方米,宽是7米,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8分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用绳子围一个面积是512平方米的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长是32米,这根绳子有多长?

师:我准备了3个思考题,请大家边思考边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想法。

思考题:

求“这根绳子有多长?”就是求这个图形的什么?先算这个图形的什么?怎

样求?

2.小组讨论。

3.交流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先算长方形的宽:512÷32=16(米)

再算长方形的周长:

(16+32)×2

=48×2

=96(米)

4.练习:

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2350平方分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5分米

)分米

师:根据刚才的思考题独立完成。

交流你的解法。

5.小结:

虽然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转化来求出未知量。

三、巩固新知:

1.将一根36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2.用3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3.求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篇5

子牙镇子牙小学

闫雪

教学目标:

一、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经历发现角、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角。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今天图形王国里来了几个朋友,可是它们都戴了面具,你能猜出它是谁吗?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呀?说说你的理由。(预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角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你们想不想和角成为好朋友啊?角给我们出了三关难题,只要闯过就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大家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实践探究,认识角。

(一)第一关

认角

1.抽象角的几何图形

师:(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等图片)这些物品上都藏有角,你能指出每个角藏在什么地方吗?(生上前用手比划,课件配合闪烁其中的角)

师:现在我把这几个角都请下来,(课件动态演示,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看,这几个图形都是角。

师:找一找自己的周围,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直直的(顶点和边)

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角和你自己所画的角,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2.

判断哪些是角?

生依次判断,并说明原因。

(二)第二关

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

学生尝试“自由”画角。展示学生作品。

2.教师示范画角。

(1)教师示范画角。

(2)学生练习画角。

3.学习角的记法和读法。

(1)师:为了把角表示出来,并且区别不同的角,在数学中规定了角的记法和读法。比如黑板上画了一个角,在这个角上标一条小弧线表示这里是一个角,并在它的旁边写上“1”,这个角就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板书读作:角1)

(2)学生讨论“∠”

和“﹤”的区别。

(3)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取个名字。

4.标一标。

(课件出示)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

(1)学生独立练习。

(2)全班交流。

(三)第三关

比角

1.师介绍活动角并演示

2.小组讨论

怎样使角变大?怎样使角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角的大小与边长有关吗?课件演示

4.得出结论

5.游戏闯关

三、总结延伸,深化角。

1、总结学习收获。

(1)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有关角的知识介绍一下自己吗?

(2)儿歌记角。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2、欣赏角的图形美

篇6

进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58页至59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主尝试一位小数加减计算。

2.

经历一位小数加减的笔算,能正确进行计算。

3.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把整数加减法计算中的经验迁移到小数计算中来,理解小数进位和退位的道理。

教学难点:计算整数减一位小数。

教学过程:

课堂小研究

1.

买鸡蛋和豆腐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6.5+2.8=

(元)

我的方法是:

2.

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了多少元钱?

6.5-2.8=

(元)

我的方法是:

3.

妈妈付给售货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

20-9.3=

(元)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

总结:

笔算小数加减法,要(

)对齐,也就是(

)对齐。

小数加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

);小数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

)当10,然后再减。小数加减法计算和整数加减法计算的道理是一样的。

教学活动

教学预设

应对策略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2+1.7=

3.5-2.1=

100-25=

180+50=

2.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板书)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1.

出示小研究1

(1)学生自主计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要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过程。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看看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你有什么补充或质疑吗?)

(4)班级展示

研究1中,重点说清:8角加5角等于1元3角,明白进位的道理。

2.

出示小研究2

(1)学生自主计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研究2中,重点说清小数点右边的5减8不够减,要向小数点左边的数借1元,借到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10角,理解退位的道理。

3.

出示小研究3

(1)学生自主计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研究3中,说说自己的算法。

让学生知道:小数退位减法和整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

课后习题。

2.

补充习题。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谈谈你的收获和心情。

预设

(1)6元加2元等于8元,8角加5角等于1元3角,8元加1元3角等于9元3角,就是9.3元。

(2)

竖式计算

预设

(1)6.5元等于65角,2.8元等于28角,65角减28角等于37角,37角就是3元7角,也就是3.7元。

(3)

竖式计算

预设

(1)20元减9元3角还剩10元7角。

(2)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全班交流过程中,学生表达不清楚的,教师引导点拨。

篇7

课题: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1

班级:

教时:1

日期:

一、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1》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教材中的横式计算意图是让学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转化”的思想,通过亲身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培育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循序渐进的过程。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横式计算,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转化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二、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出多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横式计算方法。

2、通过亲身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培养算法思维。

3、通过估算,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以及对学习的良好自信。

教学重点

掌握将其中一个因数分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的横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横式计算的过程并选择合理算法。

三、板书设计

用两位数乘两位数

(转化)

学生资源呈现

拆成两数和

拆成两数差

拆成两数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活动

1、估一估,积大约是多少?

29×4

52×6

38×9

2、小丁丁、小巧、小亚和小胖每盒蛋糕12元,每人买一盒,一共用去多少元?

学生口答

学生列式再进行解答

唤起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记忆

一、课题导入

1、每盒蛋糕12元,小丁丁小组共14人,每人买一盒,一共用多少元呢?

板书:14×12

2、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答列式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变化,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迁移能力

二、方法探究

1、14×12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2、14×12等于多少呢?请大家把你的思考过程写下来

教师呈现小伙伴的4种算法。

14×12=14×3×4=52×4=168

14×12=14×10+14×2=140+28=168

14×12=5×12+9×12=60+108=168

14×12=20×12-6×12=240—72=168

……

师:想一想这几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分别是怎样分拆?

为什么能想到要分拆呢?

师小结:把两位数乘两位数变成两位数乘一位数,使现在不会的转化成了已经会的本领,这运用了转化思想。(板书:转化)

比一比谁的方法最简便。

3、我们也用小丁丁的方法计算。

43×37

=

43×30+43×7

=

估算

独立尝试计算

分组交流

生:都运用分拆的方法

生:拆成了两数之和、差、积

生:两位数乘两位数变成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方法择优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通过估算让学生明确结果的大致范围,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最方便?达到择优目的。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书p15页)

17×29

47×73

53×67

师:请你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谁做的正确?

25×16

25×16

=25×4×4

=25×20-25×4

=100×4

=500-100

=400

=400

25×16

25×16

=25×10+25×6

=25×10×6

=250+15

=250×6

=265

=1500

3.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横式计算:

31×18

25×44

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

学生回答

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横式计算的方法。同时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如何根据数据特征进行巧妙地分拆蕴含其中,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感。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不懂?

篇8

一、单选题

1.=(

A.                                           B.                                           C. 1                                          D.

2.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7份,取了(

)份。

A. 1份                                       B. 2份                                       C. 3份                                       D. 4份

3.下列分数最大的是(

)。

A.                                             B.                                             C.

4.学校进行200米跑测验,小王用了

分钟,小斌用了

分钟。他们中(

)的成绩好。

A. 小王                                       B. 小斌                                       C. 无法确定

5.“

”,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

A. >                                          B. <                                          C. =                                          D. ×

二、判断题

6.一张油饼分给两个人吃,每人吃了油饼的

7.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不等于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8.7千克的

和1千克的

一样重。

9.小红吃了一个西瓜的

,小方吃了另一个西瓜的

,他们吃的西瓜一样多。

三、填空题

10.这一组图形的变化过程,可以用算式________表示。

11.在横线上填上>、<或=.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2.填空

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dm?用分数表示是________ dm;用小数表示是________ dm.

13.解决实际问题.

给同样大小的菜地施肥.张大伯用了50分,李大伯用了

小时.________施肥的速度快一些?

14.先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再比较大小

________

四、解答题

15.根据图下面的分数涂一涂。

(1)

(2)

(3)

16.

现在《童话故事》还剩原来的

,《科技天地》还剩原来的

,《动物世界》还剩原来的

。哪种书卖出最多?

五、综合题

17.根据分数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六、应用题

18.贝贝、莉莉和晶晶三个小朋友共同买了一个大蛋糕,把蛋糕平均分成24块,贝贝吃了这个蛋糕的

,莉莉吃了这个蛋糕的

,晶晶吃了这个蛋糕的

,她们三人中谁吃得最多?分别吃了几块?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解答】解:

故答案为:C

【分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注意得数要化成最简分数.

2.【答案】B

【解析】【解答】解: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2份。

故答案为:B。

【分析】​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答案】

C

【解析】【解答】在三个选项中,  是最大的。

【分析】假设一条10长的绳子,如果是  ,那么就是把这条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米,  是其中的一份,就是1米;

如果是  ,那么就是把这条绳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米,  是其中的一份,就是5米;

如果是  ,那么就是把这条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米,  是其中的五份,就是10米。

4.【答案】

A

【解析】【解答】解:,

所以,

小王的成绩好。

故答案为:A

【分析】先把两个分数通分,然后根据同分母分数比较方法比较用时的多少,注意用时少的成绩好。

5.【答案】

B

【解析】【解答】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值小,分母小的分数值大.

二、判断题

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

一张油饼分给两个人吃,如果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这里没有说平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

7.【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判断,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7千克的是千克,1千克的是千克。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根据分数的意义分别判断出二者的重量,然后判断大小即可。

9.【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解:无法确定小红和小方谁吃的多。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小红和小方虽然都分别吃了西瓜的,但他们吃的不是一个西瓜,所以无法确定小红和小方谁吃的多。

三、填空题

10.【答案】

×

【解析】【解答】第一个阴影面积占整个图形的,

第二个图中的阴影面积占的,

用算式表示为。

故答案为:。

【分析】涂色部分的面积÷整个图形的面积=涂色部分面积占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11.【答案】

>;

【解析】【解答】解:;;

故答案为:>;<;>。

【分析】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值大;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小的分数值大。

12.【答案】

;0.7

【解析】【解答】解:铅笔的长度为:15-5-3=7cm

,用分数表示为:7×=dm;用小数表示为:0.7dm。

故答案为:,

0.7。

【分析】把剩下1分米的尺子看成单位“1”,把它分成10份,表示这样7份的数为:,

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为:0.7。

13.【答案】

李大伯

【解析】【解答】解:50÷60=(小时),,

所以李大伯施肥的速度快一些。

故答案为:李大伯

【分析】1小时=60分,用分除以60换算成小时,然后比较两人用时的长短,用时少的施肥速度快。

14.【答案】

24,,

【解析】【解答】解:(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4,公分母就是24;

(2);(3);(4)。

故答案为:24,,

【分析】用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比较大小。

四、解答题

15.【答案】

(1)

(2)

(3)

【解析】【分析】(1)就是图形被平均分成6份,涂其中的3份;

(2)就是图形被平均分成4份,涂其中的2份;

(3)就是图形被平均分成7份,涂其中的4份.

16.【答案】

解:

答:《童话故事》卖出最多。

【解析】【分析】把120本书看做单位1,1-剩下的=已经卖出的;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先比较,

再比较,

最后确定。

五、综合题

17.【答案】解:如图:

【解析】【分析】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涂色的份数,根据分数的意义涂色即可。

六、应用题

18.【答案】

因为

,所以晶晶吃得最多。

贝贝:24÷12=2(块)

莉莉:24÷8=3(块)

晶晶:24÷8×3=9(块)

答:晶晶吃得最多。贝贝吃了2块,莉莉吃了3块,晶晶吃了9块。

【解析】【分析】解:因为这是将蛋糕平均的,所以问谁吃的最多,直接比较贝贝、莉莉、晶晶她们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即可;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分母小的分数大;贝贝吃了这个蛋糕的,

就是将24块蛋糕平均分成12份,贝贝吃了其中的1份,即24÷12;莉莉吃了这个蛋糕的,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教学难点

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全班口答):

2.用竖式计算: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做,4名同学板演.

(二)指导探究:

1.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位数乘法.(板书:一位数乘法)

2.师生共探讨的算理算法.

(1)学生自己探索: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算式,请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商量一下.怎样计算都可以,不限制方法.

a.汇报结果

学生汇报:有可能得92,有可能得72,还有可能得612……等等,让学生充分汇报,教师把答案依次写在黑板上.

b.师:究竟哪一个答案对呢?先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讨论得92或612的同学答案对不对,然后让得72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可能)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4得12,3乘20得60,60加上12得72.所以.

教师板书过程:

(可能)生2:,,所以(教师板书)因为

表示3个24连加.所以我把3个24连加就可以算出的积.

(可能)生3:我是想:

教师板书:

(可能)生4:我是笔算的,先用3乘被乘数千位上的4得12,写2进1,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

教师板书:

c.这时4种方法都摆在黑板上,大家讨论哪种方法好,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第4种方法好具有普遍性.而前3种方法有局限性,这时大家把共同的学习目标转向笔算竖式.

d.操作演示:

师:那么个位满十为什么要向前一位进一呢?我们不妨用小棒图来帮帮忙.

教师边说边出示小棒图。

师:现在图中应该有几捆?为什么是7捆?

生:因为原来有6捆小棒,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1捆,6捆加进上来的1捆,共7捆.

师:进上来的1捆就相当于这里的“1”(教师手指笔算竖式中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所以应该用2乘3再加上进来的1.

师: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用彩粉笔写)

3.尝试练习.

教师出示,同座互相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动笔计算.

反馈练习:

订正时,重点提问第3题的计算过程.

4.进一步探究算理,明确算法:(十位满几十向百位进几)

(1)教师出示例4,

(2)全班动手试做:

(3)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写?

重点提问:90乘4得多少?该怎样写?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完整的竖式.

(4)反馈练习:

(5)观察对比:

师问:例4与例3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

反馈共同归纳:

相同点都属于进位的笔算乘法,都从个位乘起,用乘数依次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

不同点:例3被乘数是两位,例4被乘数是3位;例3在计算时是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例4是十位满几十,向百位进几.

(6)师生共同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先由学生说,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最后总结出:

1.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

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巩固练习.

1.用竖式计算:

2.改错练习: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法

篇10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2分)

1.四边形有(

)条直的边和(

)个角。长方形有(

)条边且(

)边相等,有(

)个(

)角。

2.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中,(

)的四条边都相等,(

)和(

)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封闭图形(

)的长度,就是封闭图形的周长。

4.长方形的周长是(

)条边的长度之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

)倍。

5.一个长方形相邻两边的长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

6.绕着一个边长是500米的正方形人工湖走一圈,走的路程是(

)米,合(

)千米。

7.一个长方形的宽是3分米,长是宽的2倍,长是(

)分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分米。

8.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

)。

9.芳芳用一根绳子在钉子板上围了一个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宽是(

)厘米。

10.如图,从甲地到乙地有A、B、C三条路可走,走(

)条路最近;走(

)条路和(

)条路的路程相等。

二、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6分)

1.下图中,(

)组都是四边形。

2.一块正方形手帕,它的周长是80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

)厘米。

A.20

B.40

C.320

3.用三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

A.12厘米

B.8厘米

C.6厘米

4.一张长方形纸的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如果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

A.24厘米 B.32厘米 C.40厘米

5.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一根围成正方形,一根围成长方形,它们的周长相比,(

)。

A.长方形的周长长 B.正方形的周长长

C.一样长

6.用6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如下图形,周长最短的是(

)。

7.把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

)。

A.变长

B.变短

C.不变

8.右图中图甲与图乙的周长相比,(

)。

A.图甲周长>图乙周长

B.图甲周长=图乙周长

C.图甲周长<图乙周长

三、我是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

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

)

2.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3.邻边相等的长方形一定是正方形。(

)

4.正方形的边长增加3厘米,它的周长就增加12厘米。(

)

5.把一个大长方形剪成两个小长方形,大长方形的周长等于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

)

四、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12分)

五、实践操作。(1题2分,2题4分,共6分)

1.在下面的四边形中添一条线段,将其分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四边形。

2.下面方格纸中的每个方格的边长代表1厘米,请你画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个。

六、按要求答题。(1题6分,2题4分,共10分)

1.填表。

长方形

10米

12分米

8米

2厘米

周长

40分米

16厘米

正方形

边长

6厘米

9米

周长

16分米

2.在周长最长的图形下面画上“√”,在周长相等的图形下面画上“”。

七、解决问题。(3题8分,5题9分,其余每题4分,共29分)

1.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6米,宽4米,在它周围用铁丝围了两圈护栏,至少用了多少米铁丝?

2.王爷爷要用篱笆靠墙围一个长方形鸡舍,长6米,宽4米。围这个鸡舍最少用篱笆多少米?

3.用两个长都是10厘米,宽都是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来拼图形。

(1)如果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如果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同学们听过“亡羊补牢”的故事吗?狼把羊圈挖了一个洞(如图),你知道这个洞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吗?

5.一张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是26分米,长是8分米。

(1)宽是多少分米?

(2)从这张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3)剩下的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答案

一、1.四 四 四 对 四 直

2.正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3.一周 4.四 4 5.20

6.2000 2 7.6 18 8.8厘米 9.3 10.A B C

二、1.C 2.A 3.B 4.A 5.C 6.A 7.C 8.B

三、1.√ 2.× 3.√ 4.√ 5.×

四、(9+2)×2=22(厘米) 3×4=12(分米)

24+20+10+8=62(厘米)

55+55+45+55+80=290(米)

(12+9)×2=42(厘米)

(8+6)×2+2×2=32(厘米)

五、1.

2.

点拨:所画长方形不唯一,长与宽的和必须是10厘米,正方形边长是5厘米。

六、1.36米 8分米 6厘米 24厘米 4分米 36米

2. √

七、1.(16+4)×2×2=80(米) 2.4×2+6=14(米)

3.(1)10×4=40(厘米)

(2)10+10=20(厘米) (20+5)×2=50(厘米)

4.(6+3)×2=18(分米)